刘佳明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
||
第424行: | 第424行: | ||
图1为1.2/50 μs 组合波发生器的电路原理图。选择不同元器件Rs 、Rs₂ 、Rm 、L, 和C。的值,以使 发生器产生1.2/50μs 的电压浪涌(开路情况)和8/20 μs 的电流浪涌(短路情况)。 | 图1为1.2/50 μs 组合波发生器的电路原理图。选择不同元器件Rs 、Rs₂ 、Rm 、L, 和C。的值,以使 发生器产生1.2/50μs 的电压浪涌(开路情况)和8/20 μs 的电流浪涌(短路情况)。 | ||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 17626.5-2019_图1组合波发生器的电路原理图(1.250μs-820 μs).jpeg|400px]] | |||
元件: | 元件: | ||
第502行: | 第502行: | ||
发生器的输出应浮地。 | 发生器的输出应浮地。 | ||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 17626.5-2019_图2 未连接 CDN的发生器输出端的开路电压波形.jpeg|400px]] | |||
波前时间:T₁=1.67T=1X(1±30%)μs | 波前时间:T₁=1.67T=1X(1±30%)μs | ||
第532行: | 第517行: | ||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 17626.5-2019_图3 未连接CDN 的发生器输出端的短路电流波形(820s).jpeg|400px]] | |||
波前时间:T₁=1.25×T,=8×(1+20%)μs | 波前时间:T₁=1.25×T,=8×(1+20%)μs | ||
第596行: | 第563行: | ||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 17626.5-2019_图4 耦合去耦方法的选择.jpeg|400px]] | |||
图 4 耦合/去耦方法的选择 | |||
6.3.2 每根线额定电流≤200 A的交/直流电源的耦合/去耦网络 | |||
电压和电流的峰值、波前时间和持续时间应分别在开路情况下和短路情况下,在 CDN 的 EUT 输 出端口验证。在CDN 的 EUT 端测得的波形参数取决于发生器,该波形参数只对被测的发生器和CDN 的组合唯一有效。30%下冲仅适用于发生器的输出端。在 CDN 的输出端,对下冲没有限制。CDN 应 与有足够带宽和电压、电流量程的测量系统连接,以便监测波形特性。 | |||
去耦电感的大小应由CDN 制造商选择,从而使得 CDN 上产生的压降在额定电流情况下不超过 CDN 输人电压的10%,但不超过1.5 mH。 | |||
对于额定电流大于16A 的 CDN, 为了防止产生不期望的压降,通常需减小去耦元件的值。在这种 情况下,在未接负载时测得的开路电压波形的峰值电压和持续时间可在下面的表4、表5和表6给出的 允差范围内变化。大电流的 EUT 表示其阻抗低,导致浪涌接近短路情况。因而,对于大电流的CDN, 电流波形是主导波形。可以对电压的规定放宽允差范围。 | |||
表4 CDN 的 EUT 端口的电压波形要求 | |||
{| 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color:#FFF; color:#2D3748;"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rowspan="2" | 开路条件下的浪涌电压参数 | |||
{| 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color:#FFF; color:#2D3748;"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rowspan="2" | 开路条件下的浪涌电压参数 | |||
! colspan="2" | 耦合阻抗 | ! colspan="2" | 耦合阻抗 | ||
|- style="background-color:#F0F0F0;" | |- style="background-color:#F0F0F0;" | ||
第723行: | 第656行: | ||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 17626.5-2019_图5用于交直流线上电容耦合的CDN示例线-线耦合.jpeg|400px]] | |||
图 5 用于交/直流线上电容耦合的 CDN 示例:线-线耦合 | |||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 17626.5-2019_图6用于交直流线上电容耦合的CDN示例线-地合.jpeg|400px]] | |||
图 6 用于交/直流线上电容耦合的CDN 示例:线-地耦合 | |||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 17626.5-2019_图7 用于交流线(三相上电容CDN示例线L3-线L2耦合图7.jpeg|400px]] | |||
开 关S₁ 和 S₂ 用 于 选 择 不 同的 被 测 线 | |||
图 | 测 试 期 间 ,开 关 S 2 的 位 置 与 的 位置 不 同 | ||
图 7 用 王 交 流 线 ( 三 相 电 容 D 示 例 : 线L, 线 L2 耦 合 | |||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 17626.5-2019_图8 用于交流线(三相)上电容耦合的CDN示例线L-地耦合.jpeg|400px]] | |||
开 关 S₂ 用于选择单独的被测线。 | |||
图 8 用 于 交 流 线 ( 三 相 ) 上 电 容 耦 合 的 CDN 示 例 : 线L₃- 地 耦 合 | |||
6.3.3 适 用 于 互 连 线 的 CDN | |||
6.3.3.1 概 述 | |||
6 . 3 . 3描述了用于所有类型的互连线的CDN, 除了旨在与广泛分布系统相连的非屏蔽户外对称通信线 ( 见 附 录A) 外,应根据产品规范/标准中规定的互连电缆的类型、电路以及运行状态来选择耦合方法。 | |||
耦 合 到 非 屏 蔽 线 要 求 耦 合 装 置(CD) 能 够 确 保 互 连 线 和 浪 涌 发 生 器 之 间 的 有 足 够 的 隔 离 , 但 要 允 许 浪涌有效传输 。 | |||
任 何 能 够 满 足 耦 合 和 隔 离 功 能 的CD, 如 电 容 或 气 体 放 电 管(GDT) 都 可 以 使 用 。 | |||
电容耦合维持了波形的完整性,但可能对高速数据传输产生滤波效果。 | |||
雪 崩 器 件 如 GDT 具 有 较 低 的 寄 生 电 容 , 可 与 大 多 数 类 型 的 互 连 线 相 连 接 。CD 的 击 穿 电 压 应 选 得 尽可能低,但是要高于受试线路的最大工 作 电 压。 | |||
所有的CDN 应符合6.4的校推要求。 | |||
如果信号线是对称的,则在去耦网络中可以使用电流补偿电感器。 | |||
AE 侧要求的去耦性能取决于应用规范,而且决定了去耦元件(电感、阻抗、电容、GDT、 钳 位 器 件 等 )的 值。 为 了 达 到 最 佳 去 耦 效 果 从 而 保 护AE, 需要分析具体情况,以选择去耦元 件。 | |||
6.3.3.2 用于非屏蔽不对称互连 线 的CDN | |||
耦 合 到 非 屏 蔽 不 对 称 互 连线 可 能 有 两种 形 式 一 种 星 耦 合 到线 线 之 间 种 是 耦 合 到 线-地 之 间。 每 根 线 上 的 去 耦 由 扼 流 圈 实 现 | |||
EUT | EUT | ||
第781行: | 第716行: | ||
端口 | 端口 | ||
图 | 图 9 为 用 于 非 屏 蔽 不 对 称 五 连 线 的 CDN 的 例。 | ||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 17626.5-2019_图9用于非屏蔽不对称互连线的CDN示例线-线线-地耦合.jpeg|400px]] | |||
说明: | |||
1 ) 开 关S₁: 线-地,置于“0”;线-线,置于“1”~“4”。 | |||
2 ) 开 关S2:试验时置于“1”~“4”,但与 S₁ 不在相同的位置。 注:图中CD 见表8。 | |||
图 9 用 于 非 屏 蔽 不 对 称 互 连 线 的 CDN 示例:线-线/线-地耦合 | |||
6.3.3.3 用于非屏蔽对称互连线的CDN | |||
基于非屏蔽线路的特性,通常以共模方式耦合到对称互连线(双绞线),例如耦合到所有线和地 之 间 。 | |||
从浪涌发生器到 EUT 的能量传递被认为是一个常量,与电缆中导线的数量无关,等效为大约40Ω 的耦合阻抗。该等效耦合阻抗分布在电缆中的各线之间。因此,一对双绞线的每根线上耦合电阻值是 40Ω的倍数。该规则适用于至多8线/4对线。 CDN 的选择应与电缆中存在的线/线对的数量相匹配; 但是对于多于8线/4对线的电缆,线缆对应分组,通过几个8线/4对 CDN 建立连接,采用测试8线/ 4对电缆使用的耦合电阻值。 | |||
共模扼流圈适用于去耦,允许高速数据传输并确保有效的共模去耦。 | |||
图10为适用于非屏蔽对称互连线的CDN 的示例。 | |||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 17626.5-2019_图10非屏蔽对称互连线的CDN示例线-地耦合.jpeg|400px]] | |||
耦合电阻值Rc 的 计 算 : | |||
例如:当n=4 时 ,Rc=4×40Ω=160 Ω。 | |||
选择耦合电阻值使得其并联电阻为40Ω。对于4线端口的试验,要求4个160Ω的电阻。 | |||
作为电流补偿的 L, 可以包含全部4个线圈,也可以仅包含图中被使用的成对线圈。 | |||
注:图中的 CD 见表10。 | |||
图10 非屏蔽对称互连线的CDN 示例:线-地耦合 | |||
对于高速互连线,可以使用图10和图11给出的示例。 | |||
为了避免耦合和去耦电容对数据传输产生滤波效果,需要采用结合了耦合电容和耦合电感的平衡 高 频 设 计 。 | |||
图11给出了用于传输速率高达1000 Mbit/s 的对称互连线的 CDN 示例。 | |||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 17626.5-2019_图11 用于非屏蔽对称互连线的CDN示例线-地合,用电容耦合.jpeg|400px]] | |||
耦合电阻值和电容值的计算: | |||
Rc 和Rp: 选择耦合电阻,使其并联电阻为40Ω。因此,以2对线端口的试验为例,要求2个电阻,阻值分别为80Ω; 以4对线端口为例,要求4个电阻,阻值分别为160Ω。 | |||
RA,Rg,C₁,C₂,L₁,L₂,L₃: 应对所有组件进行选择,以满足规定的脉冲参数。 | |||
图11 用于非屏蔽对称互连线的CDN 示例:线-地耦合,用电容耦合 | |||
此时,由于CDN 对 EUT 的影响,EUT 可能无法正常工作,产品委员会宜指定适当的操作或不要 求进行浪涌抗扰度试验。 | |||
=== 6.4 CDN 的校准 === | |||
6.4.1 概述 | |||
为了比较不同 CDN 对测试结果的影响,CDN 应定期校准。为此,下面的程序对于测量 CDN 的最 关键的特性是很必要的。在 CDN 的 EUT 端测得的波形参数取决于发生器,该波形参数只对被测的发 生器和 CDN 的特定组合有效。 | |||
用于校准 CDN 的测量仪器与校准信号发生器的仪器应有满足相同的要求(见6.2.3)。 | |||
6.4.2 适用于额定电流每线≤200 A 的交/直流电源端口的 CDN 的校准 | |||
应在相同的设定电压下,在开路情况(负载大于或等于10 kΩ) 和短路情况(负载小于0. 1Ω)测量 CDN 的特性。 | |||
在既没有连接 EUT 也没有连接供电电源时,在去耦网络的交/直流电源端口的被测线和地之间测 量的残余浪涌电压不应超过施加的试验电压的最大值的15%或 CDN 的额定峰值电压的两倍,二者中 取较大者。 | |||
在既没有连接 EUT 也没有连接供电电源时,在非被测线和地之间测得的不期望的浪涌电压不应 超过施加的试验电压(开路)最大值的15%。 | |||
注:由于 CDN 的结构,在线-地耦合期间,试验电压中有相当大的部分可能表现为线-线电压。对于高阻抗的 EUT, 该电压可能比相同测试等级的线-线试验电压高(更多信息见7.3)。 | |||
在交/直流电源端口开路情况下,CDN 的输出端应满足6.3.2中表4、表5和表6中给出的所有性能 和特性要求。 | |||
6.4.3 适用于互连线的 CDN 的校准 | |||
6.4.3.1 概述 | |||
建议使用和实际测试相同的配置(相同的耦合和去耦元件)校准互连线的CDN。 | |||
在既没有连接 EUT 也没有连接 AE 时,应测量并记录CDN 的 AE 侧的被测线和地之间的残余浪 涌电压,以便于使用者确认对某些特殊的 AE 的保护是否充分。 | |||
6.4.3.2 非对称互连线的 CDN 校 准 | |||
测量时,应将脉冲依次只施加到一条耦合路径。 | |||
根 据 表 7 ,CDN 的 EUT 输出端口的峰值、波前时间和脉冲持续时间应在 CDN 的额定脉冲电压和 电流下进行测量。 | |||
为了测量EUT 输出端的浪涌电压和浪涌电流,AE 侧 的DN 的输入端应与PE 短接。 | |||
残余电压值取决于对 AE 的保护要求。因此,本部分未给出限值。 | |||
表 7 适用于非对称互连线的GDN 的 校 准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耦合 !! 测量 !! AE侧 !! EUT侧 | |||
|- | |||
| EUT侧的浪涌电压 || 单根线-PE || 单线 峰值电堡、波前时间特续时间 || 所有线短接PE || 开路 | |||
|- | |||
| EUT侧的浪涌电流 || 单根线-PE || 单线 峰值电流波前时间、持绩时闻 || 所有线短接FE || 短路 | |||
|- | |||
| EUT侧的浪涌电压 || 单根线-线 || 单线 峰值电压,波前时间,持续时间 || 所有线短接PE || 开路 | |||
|- | |||
| EUT侧的浪涌电流 || 单根线-线 || 单线 峰值电流、波前时间、持续时间 || 所有线短接PE || 短路 | |||
|- | |||
| AE侧的残余电压 (带有保护元件) || 单根线-PE || 线-地 峰值电压 || 开路 || 开路 | |||
|} | |||
该校准程序的目的是检查元件的正常功能,如去耦扼流圈的饱和度,DN 部分的去耦效果,CN 部 分 的电流容量和耦合效果。上述段落描述的耦合方法对电压和电流波形有影响。校准参数的规定见 | |||
表 8 。 | |||
表 8 适用于非对称互连线的 CDN 的 EUT 端口的浪涌波形要求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耦合方式 !! CWG输出电压<sup>a,b,c</sup><br>Voc CDN的EUT输出端的电压±10% !! 电压波前时间T<sub>f</sub><br>T<sub>f</sub>=1.67×T<sub>r</sub>±30% !! 电压持续时间T<sub>d</sub><br>T<sub>d</sub>=T<sub>w</sub>±30% !! I<sub>sc</sub> CDN的EUT输出端的电流±20% !! 电流波前时间T<sub>f</sub><br>T<sub>f</sub>=1.25×T<sub>r</sub>±30% !! 电流持续时间T<sub>d</sub><br>T<sub>d</sub>=1.18×T<sub>w</sub>±30% | |||
|- | |||
|- | |||
| 线-PE<br>R=40Ω<br>CD=0.5μF || 4 kV || 4 kV || 1.2 μs || 38 μs || 87 A || 1.3 μs || 13 μs | | 线-PE<br>R=40Ω<br>CD=0.5μF || 4 kV || 4 kV || 1.2 μs || 38 μs || 87 A || 1.3 μs || 13 μs | ||
第1,255行: | 第1,083行: | ||
对于没有金属外壳的 EUT, 浪涌直接施加到EUT 侧的屏蔽电缆上。 | 对于没有金属外壳的 EUT, 浪涌直接施加到EUT 侧的屏蔽电缆上。 | ||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 17626.5-2019_图12 用于屏蔽线的试验配置.jpeg|400px]] | |||
允许不经过如上图所示的隔离变压器而通过去耦网络为 EUT 和或 AE 供电,但此时,EUT 的保护地不宜连接到 去耦网络。直流供电的EUT 或 AE宜通过去耦网络供电 | 允许不经过如上图所示的隔离变压器而通过去耦网络为 EUT 和或 AE 供电,但此时,EUT 的保护地不宜连接到 去耦网络。直流供电的EUT 或 AE宜通过去耦网络供电 | ||
第1,267行: | 第1,093行: | ||
间的长度而非 EUT 和AE 之间的长度。扩展连接器和AE 之间的电缆长度不作硬性要求。 | 间的长度而非 EUT 和AE 之间的长度。扩展连接器和AE 之间的电缆长度不作硬性要求。 | ||
图 | 图 12 用于屏蔽线的试验配置 | ||
== 8 试验程序 == | == 8 试验程序 == | ||
第1,425行: | 第1,251行: | ||
—-短路电流持续时间320μs。 | —-短路电流持续时间320μs。 | ||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 17626.5-2019_图 A.1组合波发生器的电路原理图(10700S-5320Hs).jpeg|400px]] | |||
元件: | 元件: | ||
第1,473行: | 第1,299行: | ||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 17626.5-2019_图A.2 开路电压波形(10700 μs).jpeg|400px]] | |||
波前时间:Tr = 1.67 ×T =10×(1± 30%) μs | 波前时间:Tr = 1.67 ×T =10×(1± 30%) μs | ||
第1,499行: | 第1,311行: | ||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 17626.5-2019_图 A.3 短路电流波形(5320 μs).jpeg|400px]] | |||
波前时间:T ,= 1.2 5XT.=5×(1±20%)μs | 波前时间:T ,= 1.2 5XT.=5×(1±20%)μs | ||
第1,587行: | 第1,383行: | ||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 17626.5-2019_图 A.4非屏蔽户外对称通信线的试验配置示例线-地耦合.jpeg|400px]] | |||
内部匹配阻抗Rm₂(252) 被外部电阻 Rc(25 Ω)代替。 | 内部匹配阻抗Rm₂(252) 被外部电阻 Rc(25 Ω)代替。 | ||
第2,254行: | 第2,040行: | ||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 17626.5-2019_图 E.1浪涌电压(1.250 μs)响应持续时间 Tw.jpeg|400px]] | |||
图 E.1 浪涌电压(1.2/50 μs): 响应持续时间 Tw | 图 E.1 浪涌电压(1.2/50 μs): 响应持续时间 Tw | ||
第2,262行: | 第2,048行: | ||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 17626.5-2019_图E.2 浪涌电压(1.250 μs)上升时间 T.jpeg|400px]] | |||
图 E.2 浪涌电压(1.2/50 μs): 上升时间 T | 图 E.2 浪涌电压(1.2/50 μs): 上升时间 T | ||
第2,290行: | 第2,056行: | ||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 17626.5-2019_图E.3浪涌电压(1.250μs)频域响应,Af=3.333 kHz.jpeg|400px]] | |||
- | |||
图 E.3 浪涌电压(1.2/50 μs): 频域响应,△f=3.333 kHz | 图 E.3 浪涌电压(1.2/50 μs): 频域响应,△f=3.333 kHz | ||
第2,347行: | 第2,079行: | ||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 17626.5-2019_图E.4浪涌电流(820 μs)响应持续时间 Tw.jpeg|400px]] | |||
Tw | |||
图 E.4 浪涌电流(8/20 μs):响应持续时间 Tw | 图 E.4 浪涌电流(8/20 μs):响应持续时间 Tw | ||
第2,374行: | 第2,085行: | ||
图 E.5 所示为早期时间响应的放大图。 | 图 E.5 所示为早期时间响应的放大图。 | ||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 17626.5-2019_图E.5 浪涌电流(820μs)上升时间 T.jpeg|400px]] | |||
图 E.5 浪涌电流(8/20 μs):上升时间 T | 图 E.5 浪涌电流(8/20 μs):上升时间 T | ||
第2,383行: | 第2,093行: | ||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 17626.5-2019_图E.6浪涌电流(820μs)频域响应图,Af=10 kHz.jpeg|400px]] | |||
( | |||
图 E.6 浪涌电流(8/20 μs): 频域响应图,△f=10 kHz | 图 E.6 浪涌电流(8/20 μs): 频域响应图,△f=10 kHz | ||
第2,440行: | 第2,116行: | ||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 17626.5-2019_图 E.7浪涌电压(10700 μs)响应持续时间 Tw.jpeg|400px]] | |||
图 E.7 浪涌电压(10/700 μs): 响应持续时间 Tw | 图 E.7 浪涌电压(10/700 μs): 响应持续时间 Tw | ||
第2,463行: | 第2,125行: | ||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 17626.5-2019_图E.8浪涌电压(10700 μs)上升时间 T.jpeg|400px]] | |||
T | |||
图 E.8 浪涌电压(10/700 μs):上升时间 T | 图 E.8 浪涌电压(10/700 μs):上升时间 T | ||
第2,500行: | 第2,131行: | ||
图 E.9 所示为式(E.3)幅度的频域响应。 | 图 E.9 所示为式(E.3)幅度的频域响应。 | ||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 17626.5-2019_图E.9浪涌电压(10700μs)频域响应图,Af=0.2 kHz.jpeg|400px]] | |||
图 E.9 浪涌电压(10/700 μs): 频域响应图,△f=0.2 kHz | 图 E.9 浪涌电压(10/700 μs): 频域响应图,△f=0.2 kHz | ||
第2,548行: | 第2,156行: | ||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 17626.5-2019_图 E.10浪涌电流(5320 μs)响应持续时间Tw.jpeg|400px]] | |||
图 E.10 浪涌电流(5/320 μs):响应持续时间 Tw | 图 E.10 浪涌电流(5/320 μs):响应持续时间 Tw | ||
第2,572行: | 第2,162行: | ||
图 E.11 所示为早期时间响应的放大图。 | 图 E.11 所示为早期时间响应的放大图。 | ||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 17626.5-2019_图 E.11浪涌电流(5320 μs)上升时间 T.jpeg|400px]] | |||
图 E.11 浪涌电流(5/320 μs): 上升时间 T. | 图 E.11 浪涌电流(5/320 μs): 上升时间 T. | ||
第2,580行: | 第2,168行: | ||
图 E.12 所示为式(E.4) 幅 度 的 频 域 响 应 。 | 图 E.12 所示为式(E.4) 幅 度 的 频 域 响 应 。 | ||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 17626.5-2019_图E.12浪涌电流(5320μs)频域相应,Af=0.4 kHz.jpeg|400px]] | |||
图 E.12 浪涌电流(5/320 μs):频域相应,△f=0.4 kHz | 图 E.12 浪涌电流(5/320 μs):频域相应,△f=0.4 kH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