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性环境第5部分:由正压外壳“p”保护的设备GB 3836.5-2021: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刘佳明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刘佳明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第1,512行: 第1,512行:


| 漏泄补偿逻辑定义   
| 漏泄补偿逻辑定义   
超过最高正压=[XOP]   
超过最高正压=[XOP]   
正压>50 Pa(对于“pzc”保护等级为25 Pa)=[MOP]   
正压>50 Pa(对于“pzc”保护等级为25 Pa)=[MOP]   
换气流量>最小=[PFLO]   
换气流量>最小=[PFLO]   
换气时间不完全=[PTIM]   
换气时间不完全=[PTIM]   
换气时间完全=[PTIM]   
换气时间完全=[PTIM]   
初始状态=So   
初始状态=So   
[MOP]&[XOP]&[PFLO]&[PTIM]=S1 开始换气的最低条件   
[MOP]&[XOP]&[PFLO]&[PTIM]=S1 开始换气的最低条件   
[MOP]&[XOP]&[PFLO]&[PTIM]=S2 换气   
[MOP]&[XOP]&[PFLO]&[PTIM]=S2 换气   
[MOP]&[XOP]&[PTIM]=S3 完全换气,连接电源
[MOP]&[XOP]&[PTIM]=S3 完全换气,连接电源


第1,540行: 第1,549行:
[[文件:爆炸性环境第5部分:由正压外壳“p”保护的设备GB 3836.5-2021_图C.1  保护气体排气口.jpeg|400px]]
[[文件:爆炸性环境第5部分:由正压外壳“p”保护的设备GB 3836.5-2021_图C.1  保护气体排气口.jpeg|400px]]


| |  |
 
| --- | --- |
符号和标引序号说明:  
| 符号和标引序号说明:  P₁—— 保护气体的压力(通过管道、外壳内部部件以 及在某些情况下通过阻气塞的气流阻力来确 定); | 5 ——阻气塞(在需要保持正压的地方);  6 — — (该图不使用);  7 — — 保护气体排气口; |
 
P₁—— 保护气体的压力(通过管道、外壳内部部件以 及在某些情况下通过阻气塞的气流阻力来确 定); | 5 ——阻气塞(在需要保持正压的地方);  6 — — (该图不使用);  7 — — 保护气体排气口; |
| 1 ——保护气体进气口(在非危险场所);  2 — — 管道;  3 — — 风机;  4 — — 外壳; | 8 — — (该图不使用);  9 ——正压;  10——内部压力; 11——外部压力。 |
| 1 ——保护气体进气口(在非危险场所);  2 — — 管道;  3 — — 风机;  4 — — 外壳; | 8 — — (该图不使用);  9 ——正压;  10——内部压力; 11——外部压力。 |


第1,553行: 第1,563行:
[[文件:爆炸性环境第5部分:由正压外壳“p”保护的设备GB 3836.5-2021_图C1(续).jpeg|400px]]
[[文件:爆炸性环境第5部分:由正压外壳“p”保护的设备GB 3836.5-2021_图C1(续).jpeg|400px]]


| |  |
 
| --- | --- |
符号和标引序号说明:  
| 符号和标引序号说明:  P₁——保护气体的压力(通过管道、外壳内部部件在 某些情况下通过阻气塞及火花和颗粒隔板的 气流阻力来确定); | 5——阻气塞(在需要保持正压的地方); 6 — — (该图不使用);  7 ——保护气体排气口; |
 
P₁——保护气体的压力(通过管道、外壳内部部件在 某些情况下通过阻气塞及火花和颗粒隔板的 气流阻力来确定); | 5——阻气塞(在需要保持正压的地方); 6 — — (该图不使用);  7 ——保护气体排气口; |
| 1 ——保护气体进气口(在非危险场所);  2 ——管道;  3 ——风机;  4 ——外壳; | 8——火花和颗粒挡板;  9 — — 正压;  10——内部压力;  11——外部压力。 |
| 1 ——保护气体进气口(在非危险场所);  2 ——管道;  3 ——风机;  4 ——外壳; | 8——火花和颗粒挡板;  9 — — 正压;  10——内部压力;  11——外部压力。 |


第1,564行: 第1,575行:


[[文件:爆炸性环境第5部分:由正压外壳“p”保护的设备GB 3836.5-2021_图C.2具有泄漏补偿的正压外壳,外壳中没有活动部件.jpeg|400px]]
[[文件:爆炸性环境第5部分:由正压外壳“p”保护的设备GB 3836.5-2021_图C.2具有泄漏补偿的正压外壳,外壳中没有活动部件.jpeg|400px]]
符号和标引序号说明:
符号和标引序号说明:


第1,592行: 第1,604行:


[[文件:爆炸性环境第5部分:由正压外壳“p”保护的设备GB 3836.5-2021_图C.3 带有内冷风扇、具有泄漏补偿的正压外壳的旋转电动机.jpeg|400px]]
[[文件:爆炸性环境第5部分:由正压外壳“p”保护的设备GB 3836.5-2021_图C.3 带有内冷风扇、具有泄漏补偿的正压外壳的旋转电动机.jpeg|400px]]
| |  |
 
| --- | --- |
符号和标引序号说明:  
| 符号和标引序号说明:  P₃ 保护气体的压力(通过内部管道气流阻力和 | 5——(该图不使用); |
 
P₃ 保护气体的压力(通过内部管道气流阻力和 | 5——(该图不使用); |
| A、B 和 C 之间受内冷却风扇影响程度来确 定); | 6——排气口阀门;  7——保护气体排气口; |
| A、B 和 C 之间受内冷却风扇影响程度来确 定); | 6——排气口阀门;  7——保护气体排气口; |
| 1 ——保护气体进气口(在非危险场所);  2 ——管道;  3 ——风机;  4 ——外壳; | 8——(该图不使用);  9 — — 正压;  10——内部压力; 11——外部压力。 |
| 1 ——保护气体进气口(在非危险场所);  2 ——管道;  3 ——风机;  4 ——外壳; | 8——(该图不使用);  9 — — 正压;  10——内部压力; 11——外部压力。 |
第1,608行: 第1,621行:


[[文件:爆炸性环境第5部分:由正压外壳“p”保护的设备GB 3836.5-2021_图C.4带有外冷风扇、具有泄漏补偿正压外壳的旋转电动机.jpeg|400px]]
[[文件:爆炸性环境第5部分:由正压外壳“p”保护的设备GB 3836.5-2021_图C.4带有外冷风扇、具有泄漏补偿正压外壳的旋转电动机.jpeg|400px]]
符号和标引序号说明:
符号和标引序号说明:


第1,618行: 第1,632行:
1 ——保护气体进气口(在非危险场所);
1 ——保护气体进气口(在非危险场所);


== 2 — — 管道; ==
2 — — 管道;


== 3 — — 风机; ==
3 — — 风机;  


== 4 — — 外壳; ==
4 — — 外壳;


5 ——(该图不使用);
5 ——(该图不使用);


== 6 — — 排气口阀门; ==
6 — — 排气口阀门;  


7 ——保护气体排气口; 8 — — (该图不使用);
7 ——保护气体排气口;  


== 9 ——正压; ==
8 — — (该图不使用);
 
9 ——正压;  


10——内部压力; 11——外部压力。
10——内部压力; 11——外部压力。
第1,662行: 第1,678行:
a) 在风机或压缩机的排气侧宜配置两个独立的瓦斯检测仪,如果瓦斯浓度超过燃烧下限的 10%,则每个检测仪设置成能自动断开正压外壳的电源。
a) 在风机或压缩机的排气侧宜配置两个独立的瓦斯检测仪,如果瓦斯浓度超过燃烧下限的 10%,则每个检测仪设置成能自动断开正压外壳的电源。


b) 达到自动切断电源所需的时间,不宜大于保护气体从检测点流到正压外壳的输送时间的二分 *之一。*
b) 达到自动切断电源所需的时间,不宜大于保护气体从检测点流到正压外壳的输送时间的二分之一。


c) 即使自动断电,在恢复供电前,正压外壳宜重新换气。换气时间直到保护气体源的甲烷浓度降 至燃烧下限的10%以下才能开始。
c) 即使自动断电,在恢复供电前,正压外壳宜重新换气。换气时间直到保护气体源的甲烷浓度降 至燃烧下限的10%以下才能开始。
第1,752行: 第1,768行:
图 F.1~ 图 F.3 给出了用不同原理来简化换气和稀释试验要求的示意图。
图 F.1~ 图 F.3 给出了用不同原理来简化换气和稀释试验要求的示意图。
[[文件:爆炸性环境第5部分:由正压外壳“p”保护的设备GB 3836.5-2021_图F.1 表示采用稀释区域原理来简化换气和稀释试验要求的示意图.jpeg|400px]]
[[文件:爆炸性环境第5部分:由正压外壳“p”保护的设备GB 3836.5-2021_图F.1 表示采用稀释区域原理来简化换气和稀释试验要求的示意图.jpeg|400px]]
标引序号说明:
标引序号说明:


1——稀释区域标称界限; 2——可燃性物质进气口; 3——可燃性物质出气口; 4——稀释试验的区域;
1——稀释区域标称界限; 2——可燃性物质进气口; 3——可燃性物质出气口; 4——稀释试验的区域;


5——换气排气口;
5——换气排气口;
第1,765行: 第1,780行:


利用将有点燃能力的设备(图F.1~图 F.3 显示为ICA) 封装在内部外壳中或使用隔板,可通过简单 试验证明有点燃能力的设备不位于稀释区域内。没有必要,也不希望确定稀释区域范围,而仅仅确定稀 释区域范围不能延伸到有点燃能力设备(ICE) 周围。
利用将有点燃能力的设备(图F.1~图 F.3 显示为ICA) 封装在内部外壳中或使用隔板,可通过简单 试验证明有点燃能力的设备不位于稀释区域内。没有必要,也不希望确定稀释区域范围,而仅仅确定稀 释区域范围不能延伸到有点燃能力设备(ICE) 周围。
[[文件:爆炸性环境第5部分:由正压外壳“p”保护的设备GB 3836.5-2021_图F.2 表示用无故障内置系统的原理来简化换气和有点燃能力设备周围稀释要求示意图.jpeg|400px]]
[[文件:爆炸性环境第5部分:由正压外壳“p”保护的设备GB 3836.5-2021_图F.2 表示用无故障内置系统的原理来简化换气和有点燃能力设备周围稀释要求示意图.jpeg|400px]]
标引序号说明:
标引序号说明:


第1,773行: 第1,790行:


3——内置系统无故障部件;
3——内置系统无故障部件;


4——换气排气口;
4——换气排气口;
第1,854行: 第1,869行:
——用来保护电池的充电或反向充电的二极管不应超过其额定峰值反向电压(PIV) 的2/3[或反向
——用来保护电池的充电或反向充电的二极管不应超过其额定峰值反向电压(PIV) 的2/3[或反向


重复峰值电压(Vmm),如果有的话]。
重复峰值电压(V<sub>rrm</sub>),如果有的话]。


——这些二极管应能承受400 V d.c.反向电压和在最高温度下的反向漏电流<10 μA (对于关联电 路考虑单个故障)。
——这些二极管应能承受400 V d.c.反向电压和在最高温度下的反向漏电流<10 μA (对于关联电 路考虑单个故障)。
第1,864行: 第1,879行:
评价熔断器的最大电压时应考虑容差。如果是电池供电的情况,则电压应是国家标准或 IEC 标准中对应的电化学系统所规定的标称电压。
评价熔断器的最大电压时应考虑容差。如果是电池供电的情况,则电压应是国家标准或 IEC 标准中对应的电化学系统所规定的标称电压。


当熔断器用来保护电池时,1.7I。(熔断器额定标称电流值)应被认为是连续电流值。熔断器的 时间-电流特性应确保保护元件的瞬态值没有超过规定值。
当熔断器用来保护电池时,1.7I<sub>n</sub>。(熔断器额定标称电流值)应被认为是连续电流值。熔断器的 时间-电流特性应确保保护元件的瞬态值没有超过规定值。


——限流电阻应是以下一种形式并最高用在制造厂规定的额定值的2/3下:
——限流电阻应是以下一种形式并最高用在制造厂规定的额定值的2/3下:
刘佳明
1,918

个编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