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雨桐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
||
第2,476行: | 第2,476行: | ||
按下式计算出试样输出直流电压的相对变化量 ,取其最大值 。 | 按下式计算出试样输出直流电压的相对变化量 ,取其最大值 。 | ||
S<sub>0</sub> =|ΔU<sub>0</sub>/U<sub>0</sub> | | |||
式中 : | 式中 :ΔU<sub>0</sub>=U<sub>0</sub> -U<sub>01</sub> 。 | ||
d) 按 4. 2. 7. 2条 a) 、b)要求 ,使试样处于启动状态 。使试样的输入电压为 242 V(50 Hz) ,在试样 输出直流电压达到稳定后 ,测量并记录该电压值 U0 。然后使试样的等效负载阶跃变化到监视 状态下的数值 ,在试样输出直流电压达到稳定后 ,测量并记录该电压值 | d) 按 4. 2. 7. 2条 a) 、b)要求 ,使试样处于启动状态 。使试样的输入电压为 242 V(50 Hz) ,在试样 输出直流电压达到稳定后 ,测量并记录该电压值 U0 。然后使试样的等效负载阶跃变化到监视 状态下的数值 ,在试样输出直流电压达到稳定后 ,测量并记录该电压值 U<sub>01</sub> 。 | ||
e) 使试样的输入电压为 187V(50 Hz) ,重复 5. 2. 6. 2. 2. 3 的 d)项试验 。 | e) 使试样的输入电压为 187V(50 Hz) ,重复 5. 2. 6. 2. 2. 3 的 d)项试验 。 | ||
第2,486行: | 第2,486行: | ||
按下式计算出电压的相对变化量 ,取其最大值 。 | 按下式计算出电压的相对变化量 ,取其最大值 。 | ||
S<sub>1</sub> =|ΔU<sub>0</sub>/U<sub>0</sub> | | |||
式中 : | 式中 :ΔU<sub>0</sub>=U<sub>0</sub> -U<sub>01</sub> 。 | ||
5.2.6.2.3 对于采用总线控制方式的试样进行的试验 | 5.2.6.2.3 对于采用总线控制方式的试样进行的试验 | ||
第2,544行: | 第2,544行: | ||
5.3. 1.2. 11 检查并记录试样输出接点容量 。 | 5.3. 1.2. 11 检查并记录试样输出接点容量 。 | ||
5.3. 1.2. 12 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控制受控设备或负载的启动 ,保持受控设备或负载状态不变 , | 5.3. 1.2. 12 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控制受控设备或负载的启动 ,保持受控设备或负载状态不变 ,手动复位试样并开始记时 ,观察并记录试样状态 。 | ||
5.3. 1.2. 13 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记录试样记时装置的当前时间并开始记时 ,24 h后 ,记录计时误 差 ;启动受控设备或负载 ,检查打印情况 。 | 5.3. 1.2. 13 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记录试样记时装置的当前时间并开始记时 ,24 h后 ,记录计时误 差 ;启动受控设备或负载 ,检查打印情况 。 | ||
第3,406行: | 第3,406行: | ||
1**—** 用于调节质量的平面 ; | 1**—** 用于调节质量的平面 ; | ||
2**—** 直径为 1. 2+. 2 mm 的黄铜球钻孔 ; | 2**—** 直径为 <math>1.2^{+0.2}_{0}</math> mm 的黄铜球钻孔 ; | ||
3**—** 直径 1. 2 mm 的线绳 ; | 3**—** 直径 1. 2 mm 的线绳 ; | ||
第3,416行: | 第3,416行: | ||
6**—** 消火栓按钮 ; | 6**—** 消火栓按钮 ; | ||
7**—** 黄铜球摆高 :350- | 7**—** 黄铜球摆高 :<math>350^{0}_{-10}</math>mm(动作试验) ; | ||
8**—** 固定在硬质结构上的按钮安装板 ; | 8**—** 固定在硬质结构上的按钮安装板 ; | ||
第4,005行: | 第4,005行: | ||
5.33.2. 1 试样连接足够长的非镀锡铜导线 , 以保证腐蚀环境后可直接进行动作性能试验 。腐蚀环境期 间试样不通电 。 | 5.33.2. 1 试样连接足够长的非镀锡铜导线 , 以保证腐蚀环境后可直接进行动作性能试验 。腐蚀环境期 间试样不通电 。 | ||
5.33.2.2 将试样按制造商的规定安装在一个温度为 25℃±2℃ 、SO2 浓度为(25±5) ×10-6 (体积比) 、 相对湿度为 93%±3%的试验箱中 ,持续 21 d。 | 5.33.2.2 将试样按制造商的规定安装在一个温度为 25℃±2℃ 、SO2 浓度为(25±5) ×10<sup>-6</sup> (体积比) 、 相对湿度为 93%±3%的试验箱中 ,持续 21 d。 | ||
5.33.2.3 腐蚀环境后 ,将试样放置在温度为 40℃±2℃ 、相对湿度低于 50%的试验箱中干燥 16 h 后 , 再将试样取出 ,在正常大气条件下恢复 1 h 以上 ,按规定连接 ,并接通电源 ,观察并记录试样状态 。若试 样能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然后按 5. 12. 1 的规定进行动作性能试验 。 | 5.33.2.3 腐蚀环境后 ,将试样放置在温度为 40℃±2℃ 、相对湿度低于 50%的试验箱中干燥 16 h 后 , 再将试样取出 ,在正常大气条件下恢复 1 h 以上 ,按规定连接 ,并接通电源 ,观察并记录试样状态 。若试 样能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然后按 5. 12. 1 的规定进行动作性能试验 。 | ||
第4,075行: | 第4,075行: | ||
消防联动控制系统各类设备应有质量检验合格标志 。 | 消防联动控制系统各类设备应有质量检验合格标志 。 | ||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电磁性能要求 | ==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电磁性能要求 == | ||
A. 1 范围 | === A. 1 范围 === | ||
本附录规定了用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的密封可充蓄电池(以下简称电池)的要求及检验方法 。 | 本附录规定了用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的密封可充蓄电池(以下简称电池)的要求及检验方法 。 | ||
A.2 试验样品及试验程序 | === A.2 试验样品及试验程序 === | ||
A.2. 1 试验样品 | A.2. 1 试验样品 | ||
第4,142行: | 第4,142行: | ||
|} | |} | ||
A.3 试验 | === A.3 试验 === | ||
A.3. 1 电池外观及结构试验 | A.3. 1 电池外观及结构试验 | ||
第4,174行: | 第4,174行: | ||
A.3.2.2 试验方法 | A.3.2.2 试验方法 | ||
将编号为 1# ~ 6# 的电池串联成电池组 ,依据制造商规定的充电条件对电池充电 48 h, | 将编号为 1# ~ 6# 的电池串联成电池组 ,依据制造商规定的充电条件对电池充电 48 h,然后开路并保持 24h。测量每节电池的开路电压 。 | ||
A.3.2.3 要求 | A.3.2.3 要求 | ||
第4,223行: | 第4,221行: | ||
A.3.4.2 试验方法 | A.3.4.2 试验方法 | ||
将 7# 电池依据制造商 规 定 的 充 电 条 件 对 电 池 充 电 48 h, 以 0. | 将 7# 电池依据制造商 规 定 的 充 电 条 件 对 电 池 充 电 48 h, 以 0. 5C<sub>20</sub> A 恒 流 放 电 至 电 池 终 止 电 压 1. 8 V,测量放电时间 ,计 算 电 池 容 量 并 用 Ca 表 示 。 然 后 再 依 据 制 造 商 规 定 的 充 电 条 件 对 电 池 充 电 48h,将电池 65℃±3℃的环境下静置 11 d, 以 0. 5C<sub>20</sub>A 恒流放电至电池终止电压 1. 8 V,测量放电时 间 ,计算电池容量并用 C<sub>r</sub>表示 。 | ||
A.3.4.3 要求 | A.3.4.3 要求 | ||
C<sub>r</sub>与 C<sub>a</sub> 的比值应不小于 0. 6。 | |||
A.3.5 循环充放电性能试验 | A.3.5 循环充放电性能试验 | ||
第4,237行: | 第4,235行: | ||
A.3.5.2 试验方法 | A.3.5.2 试验方法 | ||
取 8# ~ 10# 电池串联为电池组 ,依据制造商规定的充电条件对电池充电 48 h,在大气环境下静置 12 h, 以 0. | 取 8# ~ 10# 电池串联为电池组 ,依据制造商规定的充电条件对电池充电 48 h,在大气环境下静置 12 h, 以 0. 5C<sub>20</sub>A恒 流 放 电 至 电 池 终 止 电 压 1. 8 V, 测 量 放 电 时 间 , 计 算 电 池 容 量 并 用 C<sub>1</sub> 表 示 。 以 0. 1C<sub>20</sub>A恒流充电 48h,在大气环境下静置 12 h, 以 0. 5C<sub>20</sub>A恒流放电至电池终止电压 1. 8 V 测量放电 时间 ,计算电池容量并用 C<sub>2</sub> 表示 ,依次类推循环 10次 。 | ||
A.3.5.3 要求 | A.3.5.3 要求 | ||
其中 | 其中 C<sub>1</sub> ~C<sub>10</sub> 中的最小值不得低于标称容量的 90% 。 | ||
A.3.6 过放电性能试验 | A.3.6 过放电性能试验 | ||
第4,251行: | 第4,249行: | ||
A.3.6.2 试验方法 | A.3.6.2 试验方法 | ||
将 4# 电池依据制造商规定的充电条件对电池充电 48 h, 以 0. | 将 4# 电池依据制造商规定的充电条件对电池充电 48 h, 以 0. 5C<sub>20</sub> A 恒流放电至电池终止电压为 1. 8 V,测量放电时间 ,计算电池容量并用 C<sub>a</sub>表示 。继续以 0. 02C<sub>20</sub>A恒流放电至电池终止电压为 1 V。 将电池正负级用 1 Ω、200W 的电阻连接并保持 24 h,然后以开路状态保持 7 d。再以 0. 1C<sub>20</sub>A 恒流充 电 48h, 以 0. 5C<sub>20</sub>A恒流放电至电池终止电压为 1. 8 V,测量放电时间 ,计算电池容量并用 C<sub>r</sub>表示 。 | ||
A.3.6.3 要求 | A.3.6.3 要求 | ||
容量保存性能 | 容量保存性能 C<sub>r</sub>与 C<sub>a</sub> 的比值不应小于 0. 9。 | ||
A.3.7 最大放电电流试验 | A.3.7 最大放电电流试验 | ||
第4,265行: | 第4,263行: | ||
A.3.7.2 试验方法 | A.3.7.2 试验方法 | ||
将编号为 3# 、5# 电池依据制造商规定的充电条件对电池充电 48 h。将 3# 电池在 25℃±3℃的环 境下静置 12 h,将 5# 电池在 -10℃±3℃的环境下静置 12 h。分别以 | 将编号为 3# 、5# 电池依据制造商规定的充电条件对电池充电 48 h。将 3# 电池在 25℃±3℃的环 境下静置 12 h,将 5# 电池在 -10℃±3℃的环境下静置 12 h。分别以 5C<sub>20</sub>A 的恒流持续放电 30 s。检 查电池及极柱外观 ,测量电池电压 。 | ||
A.3.7.3 要求 | A.3.7.3 要求 | ||
第4,283行: | 第4,281行: | ||
A.3. 8.2 试验方法 | A.3. 8.2 试验方法 | ||
A.3. 8.2. 1 将 6# 电 池 依 据 制 造 商 规 定 的 充 电 条 件 对 电 池 充 电 48 h。 然 后 以 0. | A.3. 8.2. 1 将 6# 电 池 依 据 制 造 商 规 定 的 充 电 条 件 对 电 池 充 电 48 h。 然 后 以 0. 01C<sub>20</sub> A 的 恒 流 充 电 96h,安装排放气体收集装置 , 以 0. 005C<sub>20</sub> A 的 恒 流 充 电 24 h, 然 后 保 持 电 池 充 电 并 收 集 1 h 的 排 放 气体 。 | ||
A.3. 8.2.2 按照下列公式计算气体排放量 ,其中 V 代表气体排放量 ,单位 mL/A · h;P 代表当前的大 气压 ,单位 kPa; | A.3. 8.2.2 按照下列公式计算气体排放量 ,其中 V 代表气体排放量 ,单位 mL/A · h;P 代表当前的大 气压 ,单位 kPa;P<sub>0</sub> 代表 标 准 大 气 压 , 单 位 kPa;t 代 表 当 前 温 度 , 单 位 ℃ ;v 代 表 收 集 的 气 体 量 , 单 位 mL;Q 代表收集气体期间的充电量 ,单位 A · h。 | ||
V = (P/ | V = (P/P<sub>0</sub> ) × [298/(t+273)] × (v/Q) | ||
A.3. 8.2.3 按照下列公式计算密闭效率 。 | A.3. 8.2.3 按照下列公式计算密闭效率 。 | ||
第4,305行: | 第4,303行: | ||
A.3.9.2 试验方法 | A.3.9.2 试验方法 | ||
将编号为 1# 电池依据制造商规定的充电条件对电池充电 48h。在以 0. | 将编号为 1# 电池依据制造商规定的充电条件对电池充电 48h。在以 0. 05C<sub>20</sub>A 的恒流充电 1 h,保 持充电状态 。在电池排气孔上方 2 mm 处放置一个 1 A 的保险丝 ,用 24 V直流电源熔断保险丝 ,重复 两次 。期间观察电池外观是否有破裂 ,端子是否有酸化痕迹 。 | ||
A.3.9.3 要求 | A.3.9.3 要求 | ||
第4,319行: | 第4,317行: | ||
A.3. 10.2 试验方法 | A.3. 10.2 试验方法 | ||
将编号为 2# 电池依据制造商规定的充电条件对电池充电 48h。在以 0. | 将编号为 2# 电池依据制造商规定的充电条件对电池充电 48h。在以 0. 05C<sub>20</sub>A 的恒流充电 4 h,保 持充电状态 。在电池排气孔上方放置一个浸湿的 pH试纸 ,观察试纸变化情况 。 | ||
A.3. 10.3 要求 | A.3. 10.3 要求 | ||
第4,341行: | 第4,339行: | ||
GB 16806—2006《消防联动控制系统》 | == GB 16806—2006《消防联动控制系统》 国家标准第 1 号修改单 == | ||
国家标准第 1 号修改单 | |||
本修改单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 2016年 1 月 25 日批准 , 自 2016年 5 月 1 日起实施 。 | 本修改单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 2016年 1 月 25 日批准 , 自 2016年 5 月 1 日起实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