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库设计标准GB50072-2021:修订间差异

添加593字节 、​ 2025年6月10日 (星期二)
无编辑摘要
任欣欣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任欣欣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第94行: 第94行:
==3 基 本 规 定==
==3 基 本 规 定==


3.0.1 冷库的设计规模应以冷藏间或冰库的公称容积为计算标 准。公称容积大于20000m³ 的应为大型冷库,公称容积为 5000m³~20000m³ 的应为中型冷库;公称容积小于5000m³ 的应 为小型冷库。公称容积应按冷藏间或冰库的室内净面积乘以房间 净高确定。
3.0.1 冷库的设计规模应以冷藏间或冰库的公称容积为计算标 准。公称容积大于20000m³ 的应为大型冷库,公称容积为 5000m³~20000m³ 的应为中型冷库;公称容积小于5000m³ 的应为小型冷库。公称容积应按冷藏间或冰库的室内净面积乘以房间 净高确定。


3.0.2 对于按直接堆码冷藏物冷库的计算容量可按下式计算:
3.0.2 对于按直接堆码冷藏物冷库的计算容量可按下式计算:


<math>\quad G=\frac{\sum_{i=1}^n\nu_i\eta_i\rho_i}{1000}</math> (3.0.2)
<math>\quad G=\frac{\sum_{i=1}^n\nu_i\eta_i\rho_i}{1000}</math>   (3.0.2)


式中:G——冷库的计算容量(t);
式中:G——冷库的计算容量(t);
第442行: 第442行:
3 站台长度应与铁路专用线装卸作业段的长度相同;
3 站台长度应与铁路专用线装卸作业段的长度相同;


4 站台上应设罩棚,罩棚柱边与站台边缘净距不应小于2m, 檐高和挑出长度应符合铁路专用线的界限规定;
4 站台上应设罩棚,罩棚柱边与站台边缘净距不应小于2m,檐高和挑出长度应符合铁路专用线的界限规定;


5 在站台的适当位置应布置满足使用需要的上、下台阶和坡 道,台阶处宜设置防护栏杆。
5 在站台的适当位置应布置满足使用需要的上、下台阶和坡 道,台阶处宜设置防护栏杆。
第452行: 第452行:
4.2.15 库房设置电梯的数量应按下列规定计算:
4.2.15 库房设置电梯的数量应按下列规定计算:


1 5t型电梯运载能力,可按34t/h 计;3t型电梯运载能力, 可按20t/h 计;2t型电梯运载能力可按13t/h 计。
1 5t型电梯运载能力,可按34t/h计;3t型电梯运载能力,可按20t/h计;2t型电梯运载能力可按13t/h计。


2 以铁路运输为主的冷库及港口中转冷库的电梯数量应按一次进出货吞吐量和装卸允许时间确定。
2 以铁路运输为主的冷库及港口中转冷库的电梯数量应按一次进出货吞吐量和装卸允许时间确定。
第486行: 第486行:
4.3.2 保温隔热材料的燃烧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4.3.2 保温隔热材料的燃烧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冷库库房采用金属面绝热夹芯板等轻质复合夹芯板做保 温隔热围护时,夹芯板芯材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₁ 级,且 B₁级 芯 材应为热固性材料。
1 冷库库房采用金属面绝热夹芯板等轻质复合夹芯板做保 温隔热围护时,夹芯板芯材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₁ 级,且 B₁级 芯材应为热固性材料。


2 建筑外围护结构的外墙及顶棚采用内保温隔热系统时,保 温隔热材料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 B₁ 级。隔热材料表面应采用不 燃性材料做保护层。
2 建筑外围护结构的外墙及顶棚采用内保温隔热系统时,保 温隔热材料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 B₁ 级。隔热材料表面应采用不 燃性材料做保护层。
第1,986行: 第1,986行:
2 速冻装置及对卫生有特殊要求冷间的冷风机冲霜水宜采 用一次性用水。
2 速冻装置及对卫生有特殊要求冷间的冷风机冲霜水宜采 用一次性用水。


3 空气冷却器(冷风机)冲霜配水装置前的自由水头应满足 冷风机产品要求,但进水压力不宜低于49kPa; 当冷间内布置多台 冷风机时,冲霜给水应采用相应的平衡措施,并应保持各台冷风机 水量、水压基本一致。
3 空气冷却器(冷风机)冲霜配水装置前的自由水头应满足冷风机产品要求,但进水压力不宜低于49kPa; 当冷间内布置多台冷风机时,冲霜给水应采用相应的平衡措施,并应保持各台冷风机水量、水压基本一致。


4 冷库冷间冲霜水系统采用电磁(电动)阀时,宜就近设置, 阀前应设置泄空装置,当环境温度低于0℃时,应采取可靠的防冻 措施。
4 冷库冷间冲霜水系统采用电磁(电动)阀时,宜就近设置,阀前应设置泄空装置,当环境温度低于0℃时,应采取可靠的防冻 措施。


5 冲霜、融霜给水管应有坡度,并应坡向空气冷却器(冷风 机)或泄水装置,常流水管道排入冲霜排水管道时应设水封。
5 冲霜、融霜给水管应有坡度,并应坡向空气冷却器(冷风 机)或泄水装置,常流水管道排入冲霜排水管道时应设水封。
第2,219行: 第2,219行:


A.0.2 供暖地区机械通风地面防冻加热负荷应按下式计算:
A.0.2 供暖地区机械通风地面防冻加热负荷应按下式计算:
'''公式'''
(A.0.2)


式中:Q—— 地面加热负荷(W);
<math>Q_\mathrm{f}=\alpha(Q_\mathrm{r}-Q_\mathrm{tu})\times\frac{24}{T}</math>  (A.0.2)


α——计算修正值,当室外年平均气温小于10℃时,宜取1;
式中:Q<sub>f</sub>—— 地面加热负荷(W);


当室外年平均气温不低于10℃时,宜取1.15; Q—— 地面加热层传入冷间的热量(W);
α——计算修正值,当室外年平均气温小于10℃时,宜取1;当室外年平均气温不低于10℃时,宜取1.15;


Qu—— 土壤传给地面加热层的热量(W);
Q<sub>r</sub>—— 地面加热层传入冷间的热量(W);


T——通风加热装置每日运行的时间, 一般不宜小于4h。
Q<sub>tu</sub>—— 土壤传给地面加热层的热量(W);
 
T——通风加热装置每日运行的时间,一般不宜小于4h。


A.0.3 机械通风地面加热层传入冷间的热量Q 应按下式计算:
A.0.3 机械通风地面加热层传入冷间的热量Q 应按下式计算:
'''公式'''
Q,=Fa(t₂-tn)Ka (A.0.3)


式中:Q,——地面加热层传入冷间的热量(W);
<math>Q_\mathrm{r}=F_\mathrm{d}(t_\mathrm{r}-t_\mathrm{n})K_\mathrm{d}</math>  (A.0.3)


Fa——冷间地面面积();
式中:Q<sub>r</sub>——地面加热层传入冷间的热量(W);


t,—— 地面加热层的温度();
F<sub>d</sub>——冷间地面面积();


tn——冷间内的空气温度(℃);
t<sub>r</sub>—— 地面加热层的温度(℃);


Ka——冷间地面的传热系数[W/(m²·℃)]。
t<sub>n</sub>——冷间内的空气温度(℃);
 
K<sub>d</sub>——冷间地面的传热系数[W/(m²·℃)]。


A.0.4 土壤传给地面加热层的热量Q 应按下式计算:
A.0.4 土壤传给地面加热层的热量Q 应按下式计算:
'''公式'''
Qu=Fd(tu-t₂)Ku (A.0.4)


式中:Q—— 土壤传给地面加热层的热量(W);
<math>Q_{\mathrm{tu}}=F_{\mathrm{d}}(t_{\mathrm{tu}}-t_{\mathrm{r}})K_{\mathrm{tu}}</math>  (A.0.4)


Fa——冷间地面面积();
式中:Q<sub>tu</sub>—— 土壤传给地面加热层的热量(W);


t——土壤温度();
F<sub>d</sub>——冷间地面面积();


tr 地面加热层的温度(℃),宜取1℃~2℃;
t<sub>tu</sub>——土壤温度(℃);


K—— 土壤传热系数[W/(m²·℃)]。
t<sub>r</sub>——地面加热层的温度(℃),宜取1℃~2℃;
 
K<sub>tu</sub>—— 土壤传热系数[W/(m²·℃)]。


A.0.5 土壤温度取地面下3.2m 深处历年最低两个月的土壤平 均温度,应按表A.0.5 的规定确定。当缺少该项资料时,可按当 地年平均气温减2℃计算。
A.0.5 土壤温度取地面下3.2m 深处历年最低两个月的土壤平 均温度,应按表A.0.5 的规定确定。当缺少该项资料时,可按当 地年平均气温减2℃计算。
第2,515行: 第2,515行:
A.0.6 土壤传热系数K. 应按下式计算:
A.0.6 土壤传热系数K. 应按下式计算:


'''公式'''(A.0.6)
K_\mathrm{tu}=\frac{1}{\frac{\delta_\mathrm{tu}}{\lambda_\mathrm{tu}}+\sum_{i=1}^n\frac{\delta_{i-n}}{\lambda_{i-n}}}  (A.0.6)


式中:Ku——土壤传热系数[W/(m²·℃)];
式中:K<sub>tu</sub>——土壤传热系数[W/(m²·℃)];


δu——土壤计算厚度, 一般采用3.2m;
δ<sub>tu</sub>——土壤计算厚度, 一般采用3.2m;


λu—— 土壤的导热系数[W/(m·℃)];
λ<sub>tu</sub>—— 土壤的导热系数[W/(m·℃)];


δ-n— — 加热层至土壤表面各层材料的厚度(m);
δ<sub>i-n</sub>—— 加热层至土壤表面各层材料的厚度(m);


λ;-n—— 加热层至土壤表面各层材料的导热系数[W/(m·℃)]。 A.0.7 机械通风送风量应按下式计算:
λ<sub>i-n</sub>—— 加热层至土壤表面各层材料的导热系数[W/(m·℃)]。  


(A.0.7)
A.0.7 机械通风送风量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V₅—— 送风量(/h);
<math>V_s=1.15\times\frac{3.6Q_\mathrm{f}}{C_\mathrm{k}\bullet\rho_\mathrm{k}(t_\mathrm{s}-t_\mathrm{p})}</math>    (A.0.7)


Q—— 地面加热负荷(W);
式中:V<sub>s</sub>—— 送风量(m³/h);


Ck—— 空气比热容[kJ/(kg · ℃)]; Pk——空气密度(kg/m³);
Q<sub>f</sub>—— 地面加热负荷(W);


t₅——送风温度(℃),一般宜取10℃; tp——排风温度(℃),一般宜取5℃。
C<sub>k</sub>—— 空气比热容[kJ/(kg · ℃)];
 
<math>\rho_{\mathrm{k}}</math>——空气密度(kg/m³);
 
t<sub>₅</sub>——送风温度(℃),一般宜取10℃;  
 
t<sub>p</sub>——排风温度(℃),一般宜取5℃。


本标准用词说明
本标准用词说明
第2,559行: 第2,565行:
引用标准名录
引用标准名录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 50015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 50015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


《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19
《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19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 50119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 50119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 50140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 50140
第2,569行: 第2,579行: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


《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设计规范》GB50264 《工业金属管道设计规范》GB 50316
《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设计规范》GB50264  


《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 《低温环境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GB51081
《工业金属管道设计规范》GB 50316
 
《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  
 
《低温环境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GB51081


《建筑钢结构防火技术规范》GB51249
《建筑钢结构防火技术规范》GB51249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 51251 《碳素结构钢》GB/T 700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 51251  
 
《碳素结构钢》GB/T 700


《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
《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
第2,589行: 第2,605行:
《输送流体用不锈钢无缝钢管》GB/T 14976
《输送流体用不锈钢无缝钢管》GB/T 14976


《空调与制冷设备用铜及铜合金无缝管》GB/T 17791 《城市杂用水水质》GB/T 18920
《空调与制冷设备用铜及铜合金无缝管》GB/T 17791  
 
《城市杂用水水质》GB/T 18920


《低温管道用无缝钢管》GB/T 18984
《低温管道用无缝钢管》GB/T 18984
第2,771行: 第2,789行:
3.0.8 经济性原则是指围护结构和制冷系统的初投资与其全寿 命周期的运行费用的总和最经济。
3.0.8 经济性原则是指围护结构和制冷系统的初投资与其全寿 命周期的运行费用的总和最经济。


3.0.9 “使用氨制冷系统的房间”指房间内部安装了氨制冷设备 和管道,如氨制冷机房。“厂区外民用建筑”指厂区外的居住建筑 和公共建筑。“最小间距”指内部安装了氨制冷设备和管道的房间 内部发生氨泄漏时,氨制冷剂向室外扩散所通过的外门、外窗、风 口、孔洞等与“厂区外民用建筑”的外门、外窗、风口、孔洞等的最近 水平距离,或室外安装的氨制冷设备和管道的外边与“厂区外民用
3.0.9 “使用氨制冷系统的房间”指房间内部安装了氨制冷设备 和管道,如氨制冷机房。“厂区外民用建筑”指厂区外的居住建筑 和公共建筑。“最小间距”指内部安装了氨制冷设备和管道的房间 内部发生氨泄漏时,氨制冷剂向室外扩散所通过的外门、外窗、风 口、孔洞等与“厂区外民用建筑”的外门、外窗、风口、孔洞等的最近 水平距离,或室外安装的氨制冷设备和管道的外边与“厂区外民用建筑”的外门、外窗、风口、孔洞等的最近水平距离;本条综合安全、 环保和节约土地资源等多项要求规定了最小间距,如果在实际工 程进行安全、环保等评估时发现还存在风险,可通过加大间距、设 置挡墙、减少充注量等措施消除风险。
 
建筑”的外门、外窗、风口、孔洞等的最近水平距离;本条综合安全、 环保和节约土地资源等多项要求规定了最小间距,如果在实际工 程进行安全、环保等评估时发现还存在风险,可通过加大间距、设 置挡墙、减少充注量等措施消除风险。


==4 建 筑==
==4 建 筑==
第2,803行: 第2,819行:
4.1.10 制冷机房为冷库最大的用电负荷中心,故作此规定。
4.1.10 制冷机房为冷库最大的用电负荷中心,故作此规定。


4.1.11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由于氨制冷机房、控 制室或变配电所与库房贴邻布置可以节省管线和节约能源,因此 这些用房相互贴邻是冷库的常规布置形式。本条对库房与氨制冷
4.1.11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由于氨制冷机房、控 制室或变配电所与库房贴邻布置可以节省管线和节约能源,因此 这些用房相互贴邻是冷库的常规布置形式。本条对库房与氨制冷机房及其控制室或变配电所贴邻布置时,贴邻的墙体与屋顶的耐 火性能做了明确规定,以便有效阻止火势的蔓延,减少火灾风险。
 
机房及其控制室或变配电所贴邻布置时,贴邻的墙体与屋顶的耐 火性能做了明确规定,以便有效阻止火势的蔓延,减少火灾风险。


===4.2 库房的布置===
===4.2 库房的布置===
第2,833行: 第2,847行:
穿堂或封闭站台的建筑面积可不含电梯等垂直运输设备井道 的建筑面积。根据物流需要,库房双面分别独立设置的穿堂或封 闭站台的建筑面积应分别计算。
穿堂或封闭站台的建筑面积可不含电梯等垂直运输设备井道 的建筑面积。根据物流需要,库房双面分别独立设置的穿堂或封 闭站台的建筑面积应分别计算。


4.2.7 因物流配送方式的不同,有些库房封闭站台和穿堂合并设 置,在增加相应消防措施的前提下,允许其面积适当加大。为防止 系统失效导致火灾的蔓延,防火分区内封闭站台和穿堂设置自动
4.2.7 因物流配送方式的不同,有些库房封闭站台和穿堂合并设 置,在增加相应消防措施的前提下,允许其面积适当加大。为防止 系统失效导致火灾的蔓延,防火分区内封闭站台和穿堂设置自动灭火系统的区域需要采用防火隔墙与未设置自动灭火系统的部分分隔。
 
灭火系统的区域需要采用防火隔墙与未设置自动灭火系统的部分 分隔。


本条旨在引导冷库库房的仓储属性与其他属性的明确划分。 若穿堂或封闭站台面积超出限值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在穿堂或封 闭站台与冷藏间之间设置防火墙分隔,并分别依据冷库和厂房的 防火分区面积规定执行。
本条旨在引导冷库库房的仓储属性与其他属性的明确划分。 若穿堂或封闭站台面积超出限值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在穿堂或封 闭站台与冷藏间之间设置防火墙分隔,并分别依据冷库和厂房的 防火分区面积规定执行。
第2,911行: 第2,923行:
结构选型应结合冷库的使用功能及满足建筑抗震要求综合考虑。框架结构、框架-抗震墙结构及板柱-抗震墙结构等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冷库中的冷间主要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单层冷库的冷间主要采用钢结构及砌体结构,且砌体结构一般用于小型冷库的冷间。   
结构选型应结合冷库的使用功能及满足建筑抗震要求综合考虑。框架结构、框架-抗震墙结构及板柱-抗震墙结构等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冷库中的冷间主要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单层冷库的冷间主要采用钢结构及砌体结构,且砌体结构一般用于小型冷库的冷间。   


5.1.2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一般冷库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按普通房屋和构筑物标准)为50年,安全等级(按一般房屋标准)为二级。   
5.1.2 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一般冷库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按普通房屋和构筑物标准)为50年,安全等级(按一般房屋标准)为二级。   


5.1.4冷间建筑结构在降温以后,由于材料热胀冷缩,引起垂直及水平方向收缩变形,在构件之间相互约束作用下产生温度应力。如果设计不当就会使结构产生较大的裂缝。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可以减少温度变化引起的内力及变形,并防止产生大于相关标准要求的裂缝。  
5.1.4 冷间建筑结构在降温以后,由于材料热胀冷缩,引起垂直及水平方向收缩变形,在构件之间相互约束作用下产生温度应力。如果设计不当就会使结构产生较大的裂缝。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可以减少温度变化引起的内力及变形,并防止产生大于相关标准要求的裂缝。  


据了解,目前国内对 <math>0 ^ { \circ } \mathrm { C }</math> 以下环境中混凝土线膨胀系数及弹性模量仍无法提出供计算用的精确数值,钢筋混凝土收缩徐变对温度应力的松弛程度也缺乏定量的研究资料。因此,本次修订仍按过去经验做法提出冷间结构设计的一般规定。  
据了解,目前国内对0℃以下环境中混凝土线膨胀系数及弹性模量仍无法提出供计算用的精确数值,钢筋混凝土收缩徐变对温度应力的松弛程度也缺乏定量的研究资料。因此,本次修订仍按过去经验做法提出冷间结构设计的一般规定。  


冷库是贮藏食品的特殊物流建筑,在冷库试运转投产降温过程中会因温度变化作用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冷间试运转逐步降温使建筑及结构构件逐步收缩,减少因激烈降温而产生温度裂缝。逐步降温也有利于建筑及结构构件中的水分逐步得到蒸发。   
冷库是贮藏食品的特殊物流建筑,在冷库试运转投产降温过程中会因温度变化作用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冷间试运转逐步降温使建筑及结构构件逐步收缩,减少因激烈降温而产生温度裂缝。逐步降温也有利于建筑及结构构件中的水分逐步得到蒸发。   
第2,925行: 第2,937行:
5.1.10 库房墙砌体因在低温环境下极易产生收缩开裂,其裂缝对冷库的保温隔热将产生破坏,影响冷库正常使用,所以要求其墙砌体应有可靠的防裂措施,如采用先砌筑墙体,再浇筑混凝土梁柱。   
5.1.10 库房墙砌体因在低温环境下极易产生收缩开裂,其裂缝对冷库的保温隔热将产生破坏,影响冷库正常使用,所以要求其墙砌体应有可靠的防裂措施,如采用先砌筑墙体,再浇筑混凝土梁柱。   


5.1.11 按照与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规定一致的原则,本条仅规定环境类别,其他如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混凝土最低强度等级、最大水灰比等不再单列,可直接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执行,由于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不包括冷库这种人工低温环境,只能套用接近的自然环境。  
5.1.11 按照与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规定一致的原则,本条仅规定环境类别,其他如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混凝土最低强度等级、最大水灰比等不再单列,可直接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有关规定执行,由于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不包括冷库这种人工低温环境,只能套用接近的自然环境。  


钢筋混凝土构件除了要保证结构安全使用外,尚要考虑耐久性要求。在预期使用年限内,不致因受冻融、碳化、风化和化学侵蚀等影响,产生钢筋锈蚀而降低结构的安全度。   
钢筋混凝土构件除了要保证结构安全使用外,尚要考虑耐久性要求。在预期使用年限内,不致因受冻融、碳化、风化和化学侵蚀等影响,产生钢筋锈蚀而降低结构的安全度。   
第2,931行: 第2,943行:
5.1.12考虑冷间温度收缩影响,并减少收缩裂缝,本次修订保留“冷间钢筋混凝土板每个方向全截面最小温度配筋率不应小于0.3%的规定,即在板的上、下表面双向配置防裂构造钢筋,各表面各方向配筋率均不小于0.15% ,间距不大于200mm,防裂构造钢筋可利用原有钢筋贯通布置,也可另行设置钢筋,并与原有钢筋按受拉钢筋的要求搭接或在周边构件中锚固。   
5.1.12考虑冷间温度收缩影响,并减少收缩裂缝,本次修订保留“冷间钢筋混凝土板每个方向全截面最小温度配筋率不应小于0.3%的规定,即在板的上、下表面双向配置防裂构造钢筋,各表面各方向配筋率均不小于0.15% ,间距不大于200mm,防裂构造钢筋可利用原有钢筋贯通布置,也可另行设置钢筋,并与原有钢筋按受拉钢筋的要求搭接或在周边构件中锚固。   


5.1.13多次冷库维修情况表明,<math> 0 ^ { \circ } \mathrm { C }</math> 以下冷间常因使用及管理不当引起冷间地坪冻胀,造成冷间上部结构严重损坏。为减少冷间墙、柱基础下地基发生冻胀,除设计中设置架空地坪、加热地坪等防冻胀措施外,墙、柱基础埋置深度不宜过浅,本次修订保留墙、柱基础埋深自室外地坪向下不宜小于 1.5m的规定,一般冷间室内地坪高于室外地面约1.1m ,因此墙、柱基础埋深自冷库室内地坪起不小于2.6m。   
5.1.13多次冷库维修情况表明,0℃以下冷间常因使用及管理不当引起冷间地坪冻胀,造成冷间上部结构严重损坏。为减少冷间墙、柱基础下地基发生冻胀,除设计中设置架空地坪、加热地坪等防冻胀措施外,墙、柱基础埋置深度不宜过浅,本次修订保留墙、柱基础埋深自室外地坪向下不宜小于 1.5m的规定,一般冷间室内地坪高于室外地面约1.1m ,因此墙、柱基础埋深自冷库室内地坪起不小于2.6m。   


5.1.14冷间底层地面长时间堆货,对软土地基易产生较大的不均匀变形,影响冷间正常使用,故本条提出应采取处理措施。   
5.1.14冷间底层地面长时间堆货,对软土地基易产生较大的不均匀变形,影响冷间正常使用,故本条提出应采取处理措施。   
第2,959行: 第2,971行:
如果不同品种水泥混合使用,因收缩时间不同,将会产生裂缝,故规定不同品种水泥不得混用,也不允许同一构件中使用两种以上品种的水泥。   
如果不同品种水泥混合使用,因收缩时间不同,将会产生裂缝,故规定不同品种水泥不得混用,也不允许同一构件中使用两种以上品种的水泥。   


5.3.3冷间门口或冻结间等个别部位发生冻融循环要多些,冻坏的可能性大些,但要求大部分结构都满足个别部位的要求是不合理的。除了可以采取措施加强管理,防止个别部位冻坏外,还可以用局部维修手段补救,以保证整个结构的安全使用。  
5.3.3 冷间门口或冻结间等个别部位发生冻融循环要多些,冻坏的可能性大些,但要求大部分结构都满足个别部位的要求是不合理的。除了可以采取措施加强管理,防止个别部位冻坏外,还可以用局部维修手段补救,以保证整个结构的安全使用。  


近年来,各种混凝土外加剂发展较快,在不增加太多成本的前提下,掺入适量外加剂可以大大提高混凝土的抗冻融性能。
近年来,各种混凝土外加剂发展较快,在不增加太多成本的前提下,掺入适量外加剂可以大大提高混凝土的抗冻融性能。


5.3.4根据钢筋产品标准的修改及“四节一环保"的要求,提倡应用高强、高性能钢筋,且在过去的冷库建设中从未发生过钢筋混凝土构件冷脆断裂的情况,故本条与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规定一致。   
5.3.4 根据钢筋产品标准的修改及“四节一环保"的要求,提倡应用高强、高性能钢筋,且在过去的冷库建设中从未发生过钢筋混凝土构件冷脆断裂的情况,故本条与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规定一致。   


5.3.8根据国家规定将黏土砖改为烧结普通砖,即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烧结普通砖》GB/T 5101的各种烧结实心砖。考虑冷库 0℃及以下冻融循环对结构的影响,冷间内选用的砖要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砌墙砖试验方法》GB/T 2542的冻融实验要求。   
5.3.8 根据国家规定将黏土砖改为烧结普通砖,即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烧结普通砖》GB/T 5101的各种烧结实心砖。考虑冷库 0℃及以下冻融循环对结构的影响,冷间内选用的砖要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砌墙砖试验方法》GB/T 2542的冻融实验要求。   


=== 5.4 防护及涂装 ===   
=== 5.4 防护及涂装 ===   
第2,990行: 第3,002行:


== 6制冷 ==
== 6制冷 ==
 


=== 6.1 一般规定 ===   
=== 6.1 一般规定 ===   
第3,152行: 第3,163行:


=== 7.2 制冷机房 ===
=== 7.2 制冷机房 ===
 


7.2.1 为保证采用氨(含氨和二氧化碳复合)为制冷剂的氨制冷机房的运行安全性,要求机房内不应布置配电与控制箱(柜)装置(含事故排风机配电与控制装置)。当发生氨泄漏时,为便于控制室值班人员及时、安全地停止制冷系统运行、紧急处理漏氨事故,一般情况下制冷机组控制柜等电气控制装置应集中布置在控制室内。而采用卤代烃及其混合物、二氧化碳为制冷剂,二氧化碳、盐水等为载冷剂的制冷机房可不单设控制室,制冷设备控制箱(柜)等可布置在机房内。   
7.2.1 为保证采用氨(含氨和二氧化碳复合)为制冷剂的氨制冷机房的运行安全性,要求机房内不应布置配电与控制箱(柜)装置(含事故排风机配电与控制装置)。当发生氨泄漏时,为便于控制室值班人员及时、安全地停止制冷系统运行、紧急处理漏氨事故,一般情况下制冷机组控制柜等电气控制装置应集中布置在控制室内。而采用卤代烃及其混合物、二氧化碳为制冷剂,二氧化碳、盐水等为载冷剂的制冷机房可不单设控制室,制冷设备控制箱(柜)等可布置在机房内。   
第3,332行: 第3,342行:
9.3.1 本条对制冷机房通风设计提出具体要求。   
9.3.1 本条对制冷机房通风设计提出具体要求。   


1 制冷机房日常运行时,为了防止制冷剂的浓度过大,应保证通风良好。另外,夏季良好的通风可以排除制冷机房内电机和其他电气设备散发的热量,以降低制冷机房内温度,改善工作环境。日常通风的风量以消除夏季制冷机房内余热,取机房内温度与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之差不大于 $1 0 ^ { \circ } \mathrm { C }$ 来计算。   
1 制冷机房日常运行时,为了防止制冷剂的浓度过大,应保证通风良好。另外,夏季良好的通风可以排除制冷机房内电机和其他电气设备散发的热量,以降低制冷机房内温度,改善工作环境。日常通风的风量以消除夏季制冷机房内余热,取机房内温度与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之差不大于 10℃ 来计算。   


2 事故通风是保障安全生产和工人生命安全的必要措施。对在事故发生过程中可能突然散发有害气体的制冷机房,在设计中应设置事故排风装置。   
2 事故通风是保障安全生产和工人生命安全的必要措施。对在事故发生过程中可能突然散发有害气体的制冷机房,在设计中应设置事故排风装置。   
任欣欣
1,639

个编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