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性环境第3部分:由增安型“e”保护的设备GB 3836.3-2021: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刘佳明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刘佳明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第3,613行: 第3,613行:
当有两根或多根导体相互之间在电气上绝缘时,在每对导体之间施加电压,然后在每根导体与 导电覆盖层或水之间施加电压。导体之间的连接,包括绝缘中的导体,在必要时应断开,例如 与有并联的加热电缆的连接。
当有两根或多根导体相互之间在电气上绝缘时,在每对导体之间施加电压,然后在每根导体与 导电覆盖层或水之间施加电压。导体之间的连接,包括绝缘中的导体,在必要时应断开,例如 与有并联的加热电缆的连接。


b) 用500 V 直流电压(标称值)测量绝缘电阻。在加热导体和金属覆盖层之间施加电压,如果没 有导电覆盖层,则加在加热导体与水之间。样品或试样的绝缘电阻应至少为20 MQ。
b) 用500 V 直流电压(标称值)测量绝缘电阻。在加热导体和金属覆盖层之间施加电压,如果没 有导电覆盖层,则加在加热导体与水之间。样品或试样的绝缘电阻应至少为20 MΩ。


6.9.3 电阻加热元件绝缘材料的热稳定性试验,应将样品或试样在比最高运行温度高20 K, 但不低于 80℃的空气中存放672 h, 在 - 25℃~ - 30℃之间的温度下存放至少24 h, 然后样品或试样再进行 6.9.2a) 和 b) 规定的绝缘整体性试验。
6.9.3 电阻加热元件绝缘材料的热稳定性试验,应将样品或试样在比最高运行温度高20 K, 但不低于 80℃的空气中存放672 h, 在 - 25℃~ - 30℃之间的温度下存放至少24 h, 然后样品或试样再进行 6.9.2a) 和 b) 规定的绝缘整体性试验。
第3,763行: 第3,763行:
=== 7.1 介电试验 ===
=== 7.1 介电试验 ===


绝缘介电强度试验应按照6. 1的规定进行,或者试验应在1.2倍试验电压下进行,但保持至少
绝缘介电强度试验应按照6. 1的规定进行,或者试验应在1.2倍试验电压下进行,但保持至少100 ms。
 
100 ms。


对保护等级“ec”,如果相关工业标准里有对电气设备的个别项目的常规介电强度试验,则这个试验 是可以接受的。
对保护等级“ec”,如果相关工业标准里有对电气设备的个别项目的常规介电强度试验,则这个试验 是可以接受的。
第3,775行: 第3,773行:
在以下情况下不需要做例行介电试验:
在以下情况下不需要做例行介电试验:


该设备只包含 Ex 元件,且连接件符合GB/T 3836.3;
—— 该设备只包含 Ex 元件,且连接件符合GB/T 3836.3;


——没有工厂连接的互连线路;且
——没有工厂连接的互连线路;且
第3,787行: 第3,785行:
与7.1不同,对电池的绝缘介电强度试验应按照6.6.2的规定进行。
与7.1不同,对电池的绝缘介电强度试验应按照6.6.2的规定进行。


如果电池的绝缘电阻至少为1 MQ, 则视为满足要求。
如果电池的绝缘电阻至少为1 , 则视为满足要求。


=== 7.3 匝间过电压试验 ===
=== 7.3 匝间过电压试验 ===
第3,818行: 第3,816行:


h) 用规定截面积(由制造商规定)的导线通过端子时的电阻。
h) 用规定截面积(由制造商规定)的导线通过端子时的电阻。




第3,829行: 第3,826行:
电气设备应附加下列标志:
电气设备应附加下列标志:


a) 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或额定功率。如果应用多个额定电压、额定电流或额定功率,只需标注最
a) 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或额定功率。如果应用多个额定电压、额定电流或额定功率,只需标注最大额定值。防爆合格证中标注完整的额定值。
 
大额定值。防爆合格证中标注完整的额定值。


对于多个功率因数有效运行的设备或Ex 元件,额定电流和额定功率两者均要标出。
对于多个功率因数有效运行的设备或Ex 元件,额定电流和额定功率两者均要标出。


b) 对于保护等级“eb”旋转电机,启动电流比IA/IN tE时间。
b) 对于保护等级“eb”旋转电机,启动电流比I<sub>A</sub>/I<sub>N</sub> t<sub>E</sub>时间。


c) 对于具有载流部件的测量仪表和电流互感器,短路电流 I。
c) 对于具有载流部件的测量仪表和电流互感器,短路电流 I<sub>sc</sub>。


d) 对于灯具,使用光源的技术数据,例如电气额定值,必要时包括尺寸。
d) 对于灯具,使用光源的技术数据,例如电气额定值,必要时包括尺寸。
第3,877行: 第3,872行:
=== 9.2 Ex元件外壳 ===
=== 9.2 Ex元件外壳 ===


外壳上应按GB/T 3836.1中规定的 Ex 元件标志要求进行标志,但是该标志应是内部的,也不必是
外壳上应按GB/T 3836.1中规定的 Ex 元件标志要求进行标志,但是该标志应是内部的,也不必是永久性的。防爆标志字符串不应进行外部标志。
 
永久性的。防爆标志字符串不应进行外部标志。


注:Ex元件外壳防爆标志字符串一个典型例子是Ex ebⅡC Gb。
注:Ex元件外壳防爆标志字符串一个典型例子是Ex ebⅡC Gb。
第4,018行: 第4,011行:
b) 符合 IEC 60034电机要求的基础,包括工作制(见5.2);
b) 符合 IEC 60034电机要求的基础,包括工作制(见5.2);


c) 对于“ec”保护等级S3、S4、S5、S7、S8或 S10 工作制电机和“eb”保护等级电机,应包含确保超过
c) 对于“ec”保护等级S3、S4、S5、S7、S8或 S10 工作制电机和“eb”保护等级电机,应包含确保超过100 kW 大型旋转电机启动时外壳不包含爆炸性气体所采用的特殊方法的信息(见5.2.7.3);
 
100 kW 大型旋转电机启动时外壳不包含爆炸性气体所采用的特殊方法的信息(见5.2.7.3);


d) 径向气隙(见5.2.6)。
d) 径向气隙(见5.2.6)。


附 录 A
== 附 录 A ==


(规范性)
(规范性)
第4,030行: 第4,021行:
电机温度确定——试验和计算方法
电机温度确定——试验和计算方法


A.1 通则
=== A.1 通则 ===


定子绕组、转子部件和电机内或电机上的附属电气设备或 Ex 元件的最高允许表面温度不应超过 极限温度。这些温度应被测量,或由推断技术及计算确定。
定子绕组、转子部件和电机内或电机上的附属电气设备或 Ex 元件的最高允许表面温度不应超过 极限温度。这些温度应被测量,或由推断技术及计算确定。


— 对 于“eb” 保护等级的电机,应考虑预期故障。
——对 于“eb” 保护等级的电机,应考虑预期故障。


注:预期故障包括由于电机过载或堵转状态造成的停止。
注:预期故障包括由于电机过载或堵转状态造成的停止。
第4,044行: 第4,035行:
当使用计算或推断的方法确定温度时,应基于相似电机温度测量值的比较。
当使用计算或推断的方法确定温度时,应基于相似电机温度测量值的比较。


A.2 确定最高工作温度
=== A.2 确定最高工作温度 ===


A.2.1 转子温度——正常工作状态
A.2.1 转子温度——正常工作状态
第4,058行: 第4,049行:
注:此要求是对 GB/T 755的补充。尽管这给出的是绕组导体的平均温度,但它代表了绝缘绕组表面的最高表面 温 度 。
注:此要求是对 GB/T 755的补充。尽管这给出的是绕组导体的平均温度,但它代表了绝缘绕组表面的最高表面 温 度 。


A.3 确定最高表面温度
=== A.3 确定最高表面温度 ===


A.3.1 通则
A.3.1 通则
第4,078行: 第4,069行:
A.3.2.3 转子温度
A.3.2.3 转子温度


“eb” 保护等级的电机在堵转状态下的温度应被测定用来确定te 时间或确认埋入温度保护的有效 性(如下所述)。转子鼠笼(导条和环)的温升应由温度传感器测定,该温度传感器的时间常数与温度上 升率比应很小。由于集肤效应,导条上边缘存在最高温升。因此如果使用热电偶,它们应尽可能插入靠 近导条表面的位置。所测得的最高温度是用来确定温度组别的基础。
“eb” 保护等级的电机在堵转状态下的温度应被测定用来确定t<sub>E</sub> 时间或确认埋入温度保护的有效 性(如下所述)。转子鼠笼(导条和环)的温升应由温度传感器测定,该温度传感器的时间常数与温度上 升率比应很小。由于集肤效应,导条上边缘存在最高温升。因此如果使用热电偶,它们应尽可能插入靠 近导条表面的位置。所测得的最高温度是用来确定温度组别的基础。


对于功率小于500 kW, 转子采用铸造的电动机,如果热电偶位于两个成90°电角度的转子导条上, 允许其他导条有10%测量温度的增加值。对于其他电机,每90°电角度至少有3个转子导条,每个导条 至少安装3个热电偶。每个导条上,热电偶应位于中间、端部附近和端环上。
对于功率小于500 kW, 转子采用铸造的电动机,如果热电偶位于两个成90°电角度的转子导条上, 允许其他导条有10%测量温度的增加值。对于其他电机,每90°电角度至少有3个转子导条,每个导条 至少安装3个热电偶。每个导条上,热电偶应位于中间、端部附近和端环上。
第4,086行: 第4,077行:
A.3.2.4 确定启动电流IA
A.3.2.4 确定启动电流IA


定子在启动后(5±0.5)s 测量的电流被认为是启动电流 IA 。如果按照A.3.2.2 进行减小电压的试 验,定子电流应按该条“修正”。
定子在启动后(5±0.5)s 测量的电流被认为是启动电流 I<sub>A</sub> 。如果按照A.3.2.2 进行减小电压的试 验,定子电流应按该条“修正”。


A.3.2.5 定子温度
A.3.2.5 定子温度
第4,092行: 第4,083行:
由电阻法确定的定子平均温升,被作为绕组的温升。使用指数曲线技术绘制带有时间零点的绕组 曲线可确定电机断电时最高温度。对于使用埋入温度传感器保护的电机,绕组温度应在埋入电阻传感 器和相关保护装置关闭后进行测量。
由电阻法确定的定子平均温升,被作为绕组的温升。使用指数曲线技术绘制带有时间零点的绕组 曲线可确定电机断电时最高温度。对于使用埋入温度传感器保护的电机,绕组温度应在埋入电阻传感 器和相关保护装置关闭后进行测量。


A.4 可选的最高表面温度计算
=== A.4 可选的最高表面温度计算 ===


A.4.1 通则
A.4.1 通则
第4,106行: 第4,097行:
电动机的定子绕组的温升△0与时间t 的比可按公式(A.1) 计算:
电动机的定子绕组的温升△0与时间t 的比可按公式(A.1) 计算:


 
<math>\frac{\Delta\theta}{t}=a\times j^2\times b</math>…………………………(A.1)
 
 
 
…………………………(A.1)


式中:
式中:


a-— 系数,单位为 · (对铜绕组:a=0.0065);
a—— 系数,单位为 · (对铜绕组:a=0.0065);


j—— 启动电流密度,单位为安培每平方毫米(A/mm²)
j—— 启动电流密度,单位为安培每平方毫米(A/mm²)
第4,120行: 第4,107行:
b=0.85 (衰减系数,考虑浸渍绕组的散热)。
b=0.85 (衰减系数,考虑浸渍绕组的散热)。


A.5 te时间的确定
A.5 t<sub>E</sub>时间的确定


tE时间应按如下确定(见图A.1)。
t<sub>E</sub>时间应按如下确定(见图A.1)。


从极限温度 C, 减去最高环境温度 A(正常40℃)和在额定运行时的温升B 。 根据差值 BC 和在电 动机堵转试验中的温升速率(通过试验或计算得出),确定te 时间。
从极限温度 C, 减去最高环境温度 A(正常40℃)和在额定运行时的温升B 。 根据差值 BC 和在电 动机堵转试验中的温升速率(通过试验或计算得出),确定t<sub>E</sub> 时间。


对转子和定子分别计算。两个数值中较小的视作电动机对于相应温度组别的 te 时间。
对转子和定子分别计算。两个数值中较小的视作电动机对于相应温度组别的 t<sub>E</sub> 时间。




[[文件:爆炸性环境第3部分:由增安型“e”保护的设备GB 3836.3-2021_图 A.1 t确定时间的示意图.jpeg]]
[[文件:爆炸性环境第3部分:由增安型“e”保护的设备GB 3836.3-2021_图 A.1 t确定时间的示意图.jpeg]]
θ (单位:℃)—


符号和标引序号说明:
符号和标引序号说明:
第4,144行: 第4,130行:
θ——温度;
θ——温度;


1-—额定运行时的温升;
1——额定运行时的温升;


2——转子堵转试验期间的温升。
2——转子堵转试验期间的温升。


图 A.1 tE确定时间的示意图
图 A.1 t<sub>E</sub>确定时间的示意图




 
=== A.6 困难启动条件 ===
A.6 困难启动条件


为困难启动条件设计的电动机或配置特殊保护装置(例如监测绕组温度)的电动机应与那些保护装 置一起进行试验。
为困难启动条件设计的电动机或配置特殊保护装置(例如监测绕组温度)的电动机应与那些保护装 置一起进行试验。


A.7 带有变频器的电机
=== A.7 带有变频器的电机 ===


与变频器电源构成组合装置的电动机和相应的安全装置应进行试验,确定电动机和变频电源组合 规定的整个运行条件范围不超过相应的极限温度。
与变频器电源构成组合装置的电动机和相应的安全装置应进行试验,确定电动机和变频电源组合 规定的整个运行条件范围不超过相应的极限温度。


附 录 B
== 附 录 B ==


(规范性)
(规范性)
第4,166行: 第4,151行:
特殊结构的电阻加热器或电阻加热元件(伴热器除外)的型式试验
特殊结构的电阻加热器或电阻加热元件(伴热器除外)的型式试验


B.1 电阻加热器的机械应力试验
=== B.1 电阻加热器的机械应力试验 ===


挠性电阻加热器,如果不采用符合GB/T 3836.1的要求的外壳保护,则应符合GB/T 19518.1中规 定的挤压试验和低温弯曲试验。
挠性电阻加热器,如果不采用符合GB/T 3836.1的要求的外壳保护,则应符合GB/T 19518.1中规 定的挤压试验和低温弯曲试验。


B.2 浸入式电阻加热元件或加热器
=== B.2 浸入式电阻加热元件或加热器 ===


将试样或样品规定浸入液体中的部分浸入到至少50 mm 的饮用水中至少14 d。用6.9.2a)和 b)规 定的整体绝缘试验验证其符合性。
将试样或样品规定浸入液体中的部分浸入到至少50 mm 的饮用水中至少14 d。用6.9.2a)和 b)规 定的整体绝缘试验验证其符合性。
第4,176行: 第4,161行:
注:该试验不适用于规定浸入水之外的其他液体或液体压力高于500 Pa的电阻加热元件或加热器的验证。
注:该试验不适用于规定浸入水之外的其他液体或液体压力高于500 Pa的电阻加热元件或加热器的验证。


B.3 具有吸湿性绝缘材料的电阻加热元件或加热器
=== B.3 具有吸湿性绝缘材料的电阻加热元件或加热器 ===


保证蒸气气密的部分置于温度为(80±2)℃、相对湿度不低于90%的环境中放置672 h。擦干之 后,用6.9.2a) 和 b) 规定的整体绝缘试验验证其符合性,但可免去浸水。
保证蒸气气密的部分置于温度为(80±2)℃、相对湿度不低于90%的环境中放置672 h。擦干之后,用6.9.2a) 和 b) 规定的整体绝缘试验验证其符合性,但可免去浸水。


在按照GB/T 3836.1 规定的说明文件中应规定制造方法和电阻加热元件或加热器所用的密封 材料。
在按照GB/T 3836.1 规定的说明文件中应规定制造方法和电阻加热元件或加热器所用的密封 材料。


B.4 电阻加热器(伴热器除外)极限温度验证
=== B.4 电阻加热器(伴热器除外)极限温度验证 ===


B.4.1 通则
B.4.1 通则
第4,207行: 第4,192行:


测定最高温度时应计入监视其他参数的装置允许的最不利条件。
测定最高温度时应计入监视其他参数的装置允许的最不利条件。




第4,224行: 第4,208行:
具有自限制特性的其他电阻加热器应在适当的隔热外壳内进行类似的试验。
具有自限制特性的其他电阻加热器应在适当的隔热外壳内进行类似的试验。


附 录 C
== 附 录 C ==


(资料性)
(资料性)
第4,230行: 第4,214行:
鼠笼转子电动机——运行中的热保护
鼠笼转子电动机——运行中的热保护


C.1 本附录为用户选择安全装置提供指导性说明,主要指与普通工业安装不同或需要对普通工业安装 进行补充的措施。
=== C.1 本附录为用户选择安全装置提供指导性说明,主要指与普通工业安装不同或需要对普通工业安装 进行补充的措施。 ===


C.2 为了在运行中满足5.2.8.2的要求,可采用符合C.3 建议的反时限延时过载安全装置(例如直接在 线的、带有热过载继电器或断路器的启动器)。
=== C.2 为了在运行中满足5.2.8.2的要求,可采用符合C.3 建议的反时限延时过载安全装置(例如直接在 线的、带有热过载继电器或断路器的启动器)。 ===


C.3 反时限过载安全装置不宜仅能监视电动机电流,而且当电动机堵转时能在 te 时间内断开电动机 的电源,宜向用户提供电流-时间特性曲线,表明过载继电器或断路器的延迟时间与启动电流比 IA/In 的函数关系。
=== C.3 反时限过载安全装置不宜仅能监视电动机电流,而且当电动机堵转时能在 t<sub>E</sub> 时间内断开电动机 的电源,宜向用户提供电流-时间特性曲线,表明过载继电器或断路器的延迟时间与启动电流比 I<sub>A</sub>/I<sub>N</sub> 的函数关系。 ===


特性曲线宜表示出从环境温度为20℃时的冷态开始测量的和启动电流比至少为3~8范围内的延 迟时间。安全装置的脱扣时间误差范围不宜大于±20%。
特性曲线宜表示出从环境温度为20℃时的冷态开始测量的和启动电流比至少为3~8范围内的延 迟时间。安全装置的脱扣时间误差范围不宜大于±20%。


C.4 一般情况下,连续运行工作状态的电动机,包括容易启动和不频繁启动不会出现明显的附加温升: 允许采用反时限延时过载安全装置。对于困难启动或启动频繁的电动机,则只有当采用合适的安全装 置以保证不超过允许的最高温度时才可接受。
=== C.4 一般情况下,连续运行工作状态的电动机,包括容易启动和不频繁启动不会出现明显的附加温升: 允许采用反时限延时过载安全装置。对于困难启动或启动频繁的电动机,则只有当采用合适的安全装 置以保证不超过允许的最高温度时才可接受。 ===


困难启动是指按照 C.3 正确选择的反时限延时过载安全装置在电动机达到额定转速之前就断开电 源的启动状态。 一般情况下,如果启动时间超过1.7倍的te时间,就属于困难启动。
困难启动是指按照 C.3 正确选择的反时限延时过载安全装置在电动机达到额定转速之前就断开电 源的启动状态。 一般情况下,如果启动时间超过1.7倍的te时间,就属于困难启动。
第4,244行: 第4,228行:
对于保护等级“ec” 的电动机,密封装置可用作安全装置。
对于保护等级“ec” 的电动机,密封装置可用作安全装置。


附 录 D
== 附 录 D ==


(资料性)
(资料性)
第4,250行: 第4,234行:
电阻加热元件和加热器——附加电气保护
电阻加热元件和加热器——附加电气保护


D.1 目的
=== D.1 目的 ===


该保护功能是对过电流保护的补充,用于限制由于异常接地故障以及对地泄漏电流等原因产生的 高温和可能的电弧。
该保护功能是对过电流保护的补充,用于限制由于异常接地故障以及对地泄漏电流等原因产生的 高温和可能的电弧。


D.2 保护方法
=== D.2 保护方法 ===


保护的方法取决于保护系统的接地形式(见 GB/T 16895.20 相关定义)。
保护的方法取决于保护系统的接地形式(见 GB/T 16895.20 相关定义)。
第4,272行: 第4,256行:
宜安装绝缘监测装置,以保证在任何情况下当绝缘电阻小于50 Q/V (额定电压)时断开电源。
宜安装绝缘监测装置,以保证在任何情况下当绝缘电阻小于50 Q/V (额定电压)时断开电源。


附 录 E
== 附 录 E ==


(资料性)
(资料性)
第4,278行: 第4,262行:
通用接线盒和分线盒的端子和导线组合
通用接线盒和分线盒的端子和导线组合


E.1 总则
=== E.1 总则 ===


在大多数电气设备中,热源是设备十分明确的一部分。然而,对于仅仅包含端子排的通用接线盒和 分线盒,主要的热源更多的是连接到端子上的电缆,而不是端子本身,所以实际安装是决定的因素。在 给通用接线盒和分线盒分配定额以确定温度组别的任何系统中都需考虑该因素。
在大多数电气设备中,热源是设备十分明确的一部分。然而,对于仅仅包含端子排的通用接线盒和 分线盒,主要的热源更多的是连接到端子上的电缆,而不是端子本身,所以实际安装是决定的因素。在 给通用接线盒和分线盒分配定额以确定温度组别的任何系统中都需考虑该因素。
第4,292行: 第4,276行:
注:该附录给出了有关通用接线盒和分线盒额定值的两种表示方法的附加信息。
注:该附录给出了有关通用接线盒和分线盒额定值的两种表示方法的附加信息。


E.2 最大耗散功率法
=== E.2 最大耗散功率法 ===


按照6.8的要求,采用“最不利状态”端子确定额定最大耗散功率。对于规定的温度组别.外壳可设 置任何允许的端子数量,可包括或不包括“最不利状态”端子,直至外壳空间限制最大允许数量,只要不 超过额定最大耗散功率即可。
按照6.8的要求,采用“最不利状态”端子确定额定最大耗散功率。对于规定的温度组别.外壳可设 置任何允许的端子数量,可包括或不包括“最不利状态”端子,直至外壳空间限制最大允许数量,只要不 超过额定最大耗散功率即可。
第4,300行: 第4,284行:
注:为了有助于安装的计算,在接线端子 Ex 元件防爆合格证中规定端子在20℃时的电阻值。
注:为了有助于安装的计算,在接线端子 Ex 元件防爆合格证中规定端子在20℃时的电阻值。


E.3 规定布置法
=== E.3 规定布置法 ===


作为规定额定最大耗散功率的可替代方案,可以指定一组将接线盒尺寸与以下预期接线盒属性相 关的值:
作为规定额定最大耗散功率的可替代方案,可以指定一组将接线盒尺寸与以下预期接线盒属性相 关的值:


—导线长度(基于盒子的三维对角线);
——导线长度(基于盒子的三维对角线);


—导线横截面;
——导线横截面;


——端子尺寸(作为通用考虑因素,而非特定制造商和类型);
——端子尺寸(作为通用考虑因素,而非特定制造商和类型);
第4,312行: 第4,296行:
——允许的导线/端子数量;
——允许的导线/端子数量;


—最大导线/端子电流;
——最大导线/端子电流;


——可用的接线盒高度(金属结构的可用高度需要考虑所需的间隙距离);
——可用的接线盒高度(金属结构的可用高度需要考虑所需的间隙距离);


—接线盒材料(包括任何涉及聚合物结构的着色和金属结构的涂层)。
——接线盒材料(包括任何涉及聚合物结构的着色和金属结构的涂层)。


如果基于上述属性的值可能是多个组合,则可以以表格的形式给出信息(见图 E.1)。实际试验、热 计算或两者都将用于编制此类表。要为每个箱子尺寸创建一个单独的表格,或者如果箱子尺寸的“系 列”分组在一个表格下,则该表格要基于“系列”中最差情况的箱子尺寸。可以通过特定的盒子尺寸或通 过与特定盒子尺寸相关的特定盒子标识符来识别任一种方法下的表格。
如果基于上述属性的值可能是多个组合,则可以以表格的形式给出信息(见图 E.1)。实际试验、热 计算或两者都将用于编制此类表。要为每个箱子尺寸创建一个单独的表格,或者如果箱子尺寸的“系 列”分组在一个表格下,则该表格要基于“系列”中最差情况的箱子尺寸。可以通过特定的盒子尺寸或通 过与特定盒子尺寸相关的特定盒子标识符来识别任一种方法下的表格。
第4,571行: 第4,555行:
图 E.1 规定的端子/导线配线表实例
图 E.1 规定的端子/导线配线表实例


附 录 F
== 附 录 F ==


(规范性)
(规范性)
第4,714行: 第4,698行:
|}
|}


附 录 G
== 附 录 G ==


(规范性)
(规范性)
第4,720行: 第4,704行:
T5 型(仅8W) 、T8 型、T10 型和 T12 型灯管的试验程序
T5 型(仅8W) 、T8 型、T10 型和 T12 型灯管的试验程序


G.1 不对称脉冲试验
=== G.1 不对称脉冲试验 ===


G.1.1 通则
G.1.1 通则
第4,764行: 第4,748行:
1) 对用于多只灯管的镇流器,对于每个灯管,均重复进行 a)~k) 的步骤。多只灯管的镇流器应 通过每个灯管的试验。
1) 对用于多只灯管的镇流器,对于每个灯管,均重复进行 a)~k) 的步骤。多只灯管的镇流器应 通过每个灯管的试验。


m) 对用于多种类型灯管的镇流器,各种类型灯管均应进行试验。各种类型灯管的试验均应重复
m) 对用于多种类型灯管的镇流器,各种类型灯管均应进行试验。各种类型灯管的试验均应重复a)~1) 的步骤。


a)~1) 的步骤。




[[文件:爆炸性环境第3部分:由增安型“e”保护的设备GB 3836.3-2021_图G.1不对称脉冲试验电路.jpeg]]


直流电流测试仪
[[文件:爆炸性环境第3部分:由增安型“e”保护的设备GB 3836.3-2021_图G.1不对称脉冲试验电路.jpeg]]
图 G.1 不对称脉冲试验电路
图 G.1 不对称脉冲试验电路


第4,778行: 第4,760行:
GB 19510.4 给出了材料表和变压器说明书,任何其他有相同功能的变压器零件都允许使用。
GB 19510.4 给出了材料表和变压器说明书,任何其他有相同功能的变压器零件都允许使用。


G.2 不对称功率试验
=== G.2 不对称功率试验 ===


G.2.1 通则
G.2.1 通则
第4,787行: 第4,769行:


试验电路见图G.2, 流程图见图G.3 。关键的是,由于电路高频作用,电阻器 R1 (线性电阻)的电感 要尽可能的低。
试验电路见图G.2, 流程图见图G.3 。关键的是,由于电路高频作用,电阻器 R1 (线性电阻)的电感 要尽可能的低。




第4,798行: 第4,779行:
c) 给被试镇流器通电,开启灯管,使灯预热5 min。
c) 给被试镇流器通电,开启灯管,使灯预热5 min。


d) 迅速(在15 s 内)提高电阻 R1, 直到电阻器R1 损耗的功率等于试验值20 W(T58W 灯是
d) 迅速(在15 s 内)提高电阻 R1, 直到电阻器R1 损耗的功率等于试验值20 W(T58W 灯是8 W)(如果需要的话,在第一个15s 期间进一步调整R1)。
 
8 W)(如果需要的话,在第一个15s 期间进一步调整R1)。


● 如果镇流器在达到试验瓦数前或在达到试验瓦数后断路,则应重新对镇流器进行试验以 证明没有断路时最大可能的持续功率小于或等于表16给出的值。
● 如果镇流器在达到试验瓦数前或在达到试验瓦数后断路,则应重新对镇流器进行试验以 证明没有断路时最大可能的持续功率小于或等于表16给出的值。
第4,810行: 第4,789行:
● 用提高 R1 的值继续重复进行试验,达到接近表16给出的值的设计耗散功率值(三或四个 步骤即可)。
● 用提高 R1 的值继续重复进行试验,达到接近表16给出的值的设计耗散功率值(三或四个 步骤即可)。


e) 如果在功率小于或等于表16给出的值时镇流器没能在2 min 内断开,则镇流器已损坏,中止 试验。如果在d) 试验中镇流器没有断开,但是 R1 中的功率限值小于20 W(T58W 灯是
e) 如果在功率小于或等于表16给出的值时镇流器没能在2 min 内断开,则镇流器已损坏,中止 试验。如果在d) 试验中镇流器没有断开,但是 R1 中的功率限值小于20 W(T58W 灯是8 W)的试验瓦数,则调整 R1 至产生最大瓦数的数值。
 
8 W)的试验瓦数,则调整 R1 至产生最大瓦数的数值。


f) 如果在进行d) 步骤中达到了20 W(T58W 灯是8 W) 数值,则附加15s 的等待时间。如果在 进行 d) 步骤中达不到20 W(T58W 灯是8 W) 数值,并且在进行c) 时获得的极限值适用,则 附加30 s 的等待时间。测量电阻器 R1 中的功率值。
f) 如果在进行d) 步骤中达到了20 W(T58W 灯是8 W) 数值,则附加15s 的等待时间。如果在 进行 d) 步骤中达不到20 W(T58W 灯是8 W) 数值,并且在进行c) 时获得的极限值适用,则 附加30 s 的等待时间。测量电阻器 R1 中的功率值。
第4,826行: 第4,803行:
i) 对用于多只灯管的镇流器,每个灯管位置均重复进行a)~g) 的试验步骤。用于多只灯管的镇 流器应通过各灯管的试验。
i) 对用于多只灯管的镇流器,每个灯管位置均重复进行a)~g) 的试验步骤。用于多只灯管的镇 流器应通过各灯管的试验。


j) 对用于多种类型灯管的镇流器,各种类型灯管均应进行试验。各种类型灯管的试验重复a)~
j) 对用于多种类型灯管的镇流器,各种类型灯管均应进行试验。各种类型灯管的试验重复a)~h)的步骤。
 
h)的步骤。


任何一个组合,如果电阻器 R1 中的功率大于表16给出的值,则镇流器已损坏,中止试验。
任何一个组合,如果电阻器 R1 中的功率大于表16给出的值,则镇流器已损坏,中止试验。
第4,834行: 第4,809行:


[[文件:爆炸性环境第3部分:由增安型“e”保护的设备GB 3836.3-2021_图G.2 不对称功率试验电路.jpeg]]
[[文件:爆炸性环境第3部分:由增安型“e”保护的设备GB 3836.3-2021_图G.2 不对称功率试验电路.jpeg]]
图G.2 不对称功率试验电路
图G.2 不对称功率试验电路




[[文件:爆炸性环境第3部分:由增安型“e”保护的设备GB 3836.3-2021_图G.3 流程图--T5 型(8W)、T8型、T10 型和 T12型灯管不对称功率试验.jpeg]]


连接图G.2所示镇流器 调整开关S1 至A位置
调整R1至 0 Ω
给被试镇流器通电开启灯管 使灯预热5 min
在15s内将R1 功 率 升至X
是否达到X
?
等待15s
功率是否
大于Y
镇流器
是否已停止工作/灯管
开关是否已关闭?
在产生大约Z的功率时,在15s内调整R1
等待2min
是 镇 流 器 ,
是否已停正工作/灯管 开关是否已关闭?
提高R1
R1是否
大于Y?
在产生最大功率Y时 调整R1
等待2 min
镇流器
是否已停止工作/灯管
*开关是否已关* *闭?*
在产生最大功率时调整R1 等待15s
镇流器已损坏
重新启动镇流器
镇流器已损坏
关闭电源,调整 S1至B位置
[[文件:爆炸性环境第3部分:由增安型“e”保护的设备GB 3836.3-2021_图G.3 流程图--T5 型(8W)、T8型、T10 型和 T12型灯管不对称功率试验.jpeg]]
符号说明 :
符号说明 :


第4,916行: 第4,823行:
Z= 表 1 6 中 给 出 的 值 的 一 半 。
Z= 表 1 6 中 给 出 的 值 的 一 半 。


图 G.3 流 程 图—— T5
图 G.3 流 程 图—— T5型 ( 8W) 、T8 型 、T10 型 和 T12 型 灯 管 不 对 称 功 率 试 验
 
 
 
S1 是否在
 
B位置
 
单个灯管镇流器
 
终端
 
( 8W) 、T8 型 、T10 型 和 T12 型 灯 管 不 对 称 功 率 试 验
 




附 录 H
== 附 录 H ==


(规范性)
(规范性)
第4,938行: 第4,832行:
受控环境下“ec”保护等级设备间隔距离的选择
受控环境下“ec”保护等级设备间隔距离的选择


H.1 通则
=== H.1 通则 ===


与本附录一致,降低表2中导电部件间的间隔距离值,适用于“ec”保护等级电子及相关设备的组件 和子组件,这些设备用于测量、控制或通信。
与本附录一致,降低表2中导电部件间的间隔距离值,适用于“ec”保护等级电子及相关设备的组件 和子组件,这些设备用于测量、控制或通信。
第4,944行: 第4,838行:
本附录仅适用于满足以下所有条件的情况:
本附录仅适用于满足以下所有条件的情况:


—设备安装在至少2级污染区域(见 H.3)。
——设备安装在至少2级污染区域(见 H.3)。


—设备提供的外壳具有不低于IP54 的防护等级(见 H.2)。
——设备提供的外壳具有不低于IP54 的防护等级(见 H.2)。


——设备正在提供或被提供电压限制(见H.4)。
——设备正在提供或被提供电压限制(见H.4)。
第4,958行: 第4,852行:
导电部件间隔距离的一般要求见第4章。如前所述,在受控环境中,本附录的要求可以提供更简化 的结构要求。受控环境下设备的这些可选的分隔距离值是依据GB/T 16935.1 提出的,为最小化无控 制过电压的危险,应使用暂态保护。
导电部件间隔距离的一般要求见第4章。如前所述,在受控环境中,本附录的要求可以提供更简化 的结构要求。受控环境下设备的这些可选的分隔距离值是依据GB/T 16935.1 提出的,为最小化无控 制过电压的危险,应使用暂态保护。


H.2 特殊使用条件
=== H.2 特殊使用条件 ===


当污染等级、防护等级或暂态保护在设备安装中完成时,防爆合格证编号应按GB/T 3836.1的 标 志要求包含“X” 后缀,并且防爆合格证上相应的特殊使用条件用如下文字或等效文字描述:
当污染等级、防护等级或暂态保护在设备安装中完成时,防爆合格证编号应按GB/T 3836.1的 标 志要求包含“X” 后缀,并且防爆合格证上相应的特殊使用条件用如下文字或等效文字描述:
第4,966行: 第4,860行:
——根据GB/T 3836.1,该设备应安装在能提供最小防护等级为IP54 的外壳。
——根据GB/T 3836.1,该设备应安装在能提供最小防护等级为IP54 的外壳。


—瞬态保护应提供不超过设备的供电端子额定峰值电压值140%的保护。
——瞬态保护应提供不超过设备的供电端子额定峰值电压值140%的保护。


注:对于上述第一个“X”条件,规定了允许的最小污染程度,这与简单地包括一个关于需要维护“适当环境”的一般 性声明相反。值得注意的是仅使用IP54 等级的外壳并不能为2级污染环境提供保护作用。
注:对于上述第一个“X”条件,规定了允许的最小污染程度,这与简单地包括一个关于需要维护“适当环境”的一般 性声明相反。值得注意的是仅使用IP54 等级的外壳并不能为2级污染环境提供保护作用。


H.3 污染进入控制
=== H.3 污染进入控制 ===


污染程度以GB/T 16935.1规定的2级以上为限,设备外壳的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54。
污染程度以GB/T 16935.1规定的2级以上为限,设备外壳的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54。
第4,980行: 第4,874行:
注:通过控制冷凝或空气污染来减少污染程度的其他信息可以在GB/T 16935.1中找到。
注:通过控制冷凝或空气污染来减少污染程度的其他信息可以在GB/T 16935.1中找到。


H.4 电压限制
=== H.4 电压限制 ===


电压以275 V 交流电或390 V 直流电的额定电压为限。
电压以275 V 交流电或390 V 直流电的额定电压为限。


H.5 过电压控制及暂态保护
=== H.5 过电压控制及暂态保护 ===
 
应做出规定,在设备内部或设备外部,提供暂态保护装置应设置在不超过表 H.1 所列设备有关电
 
 


源端子处85 V 额定峰值电压或额定电压峰值的140%,瞬变保护应将瞬变限制为不大于该设备在表 H.1 中对应的最高电压值的140%,由设备在正常运行时的最大输入电压决定。
应做出规定,在设备内部或设备外部,提供暂态保护装置应设置在不超过表 H.1 所列设备有关电源端子处85 V 额定峰值电压或额定电压峰值的140%,瞬变保护应将瞬变限制为不大于该设备在表 H.1 中对应的最高电压值的140%,由设备在正常运行时的最大输入电压决定。


H.6 备选分隔距离
=== H.6 备选分隔距离 ===


如设备的额定电压或设备任何部分的工作电压考虑为不超过60 V 交流电或85 V 直流,则根据2 级污染的要求在相关工业标准规定的范围之外对最小爬电和间隙不再有要求。
如设备的额定电压或设备任何部分的工作电压考虑为不超过60 V 交流电或85 V 直流,则根据2 级污染的要求在相关工业标准规定的范围之外对最小爬电和间隙不再有要求。
第5,072行: 第4,962行:
|}
|}


附 录 I
== 附 录 I ==


(资料性)
(资料性)
第5,078行: 第4,968行:
“ec”保护等级异步电机应用、安装和试验的注意事项
“ec”保护等级异步电机应用、安装和试验的注意事项


I.1 表面温度
=== I.1 表面温度 ===


研究和试验表明,正常工业设计的电机在额定满负荷稳态工况下运行时,不会有过高的表面温度,在自燃 温度大于200℃的可燃气体-空气混合物中点燃风险最小。电机工作在额定负载下,定子表面温度很少超过 155℃(即F 类绝缘热点温度),转子表面温度很少超过200℃(对于大电机和高效率小电机)至300℃(低效率 小电机)。在运行过程中,转子部件周围的空气流动,当转子停下时,转子温度迅速衰减,大大降低了除低自燃 材料外所有材料的点燃风险。没有证据表明,正常工业设计的电机用于要求设备温度组别T1、T2或 T3(即温 度为200℃或更高)的可燃性气体环境时,由于考虑表面温度而需要采取特别的预防措施。
研究和试验表明,正常工业设计的电机在额定满负荷稳态工况下运行时,不会有过高的表面温度,在自燃 温度大于200℃的可燃气体-空气混合物中点燃风险最小。电机工作在额定负载下,定子表面温度很少超过 155℃(即F 类绝缘热点温度),转子表面温度很少超过200℃(对于大电机和高效率小电机)至300℃(低效率 小电机)。在运行过程中,转子部件周围的空气流动,当转子停下时,转子温度迅速衰减,大大降低了除低自燃 材料外所有材料的点燃风险。没有证据表明,正常工业设计的电机用于要求设备温度组别T1、T2或 T3(即温 度为200℃或更高)的可燃性气体环境时,由于考虑表面温度而需要采取特别的预防措施。
第5,092行: 第4,982行:
GB/T 3836.1定义的其他部件的工作温度,如垫圈、电缆引入装置(如附在电机上)等,需要样品进 行测定。
GB/T 3836.1定义的其他部件的工作温度,如垫圈、电缆引入装置(如附在电机上)等,需要样品进 行测定。


I.2 启动
=== I.2 启动 ===


对“ec” 保护等级的电机,电机的启动(加速)不包括在S1、S2、S6 或 S9 工作状态下的正常运行,除了 要求电机重新启动前,温度达到热平衡(冷却)外,对启动频率没有限制。电机的“正常”运行条件假定为 额定满负荷稳态条件。小型电机(铸造转子笼)在电机启动期间,几乎没有成为点燃源的危险。在非常 短的时间内电机连续启动,(装配式转子笼结构的)大型、高速电机在空气中产生火花的风险较高。
对“ec” 保护等级的电机,电机的启动(加速)不包括在S1、S2、S6 或 S9 工作状态下的正常运行,除了 要求电机重新启动前,温度达到热平衡(冷却)外,对启动频率没有限制。电机的“正常”运行条件假定为 额定满负荷稳态条件。小型电机(铸造转子笼)在电机启动期间,几乎没有成为点燃源的危险。在非常 短的时间内电机连续启动,(装配式转子笼结构的)大型、高速电机在空气中产生火花的风险较高。
第5,098行: 第4,988行:
S3、S4、S5、S7、S8或 S10 工作制的“ec”保护等级的电机,其使用者宜同时考虑电机启动的频率和潜 在点燃可能性。如前置启动通风或软启动等特殊措施,甚至是使用不同防爆型式的电机,用于进一步降 低点燃风险。
S3、S4、S5、S7、S8或 S10 工作制的“ec”保护等级的电机,其使用者宜同时考虑电机启动的频率和潜 在点燃可能性。如前置启动通风或软启动等特殊措施,甚至是使用不同防爆型式的电机,用于进一步降 低点燃风险。


I.3 额定电压及表面放电
=== I.3 额定电压及表面放电 ===


当定子工作电压额定值较高时,可发生引燃表面放电,特别是定子端部绕组表面不干净时。因为电 晕放电可能是一个连续的点燃源,这种影响在正常操作机器情况下给予考虑。
当定子工作电压额定值较高时,可发生引燃表面放电,特别是定子端部绕组表面不干净时。因为电 晕放电可能是一个连续的点燃源,这种影响在正常操作机器情况下给予考虑。
第5,106行: 第4,996行:




附 录 J
== 附 录 J ==


(资料性)
(资料性)
第5,112行: 第5,002行:
LED 灯具
LED 灯具


J.1 EPL Gb 级 LED
=== J.1 EPL Gb 级 LED ===


采用发光二极管(如 LED 封装或 LED 模块)作为光源的灯具不包括在“eb”保护等级中。然而,这 样的设计可能符合 GB/T 3836.2 、GB/T 3836.4 、GB/T 3836.5 、GB/T 3836.6 、GB/T 3836.7 、GB/T 3836.9对 EPLGb 的要求。
采用发光二极管(如 LED 封装或 LED 模块)作为光源的灯具不包括在“eb”保护等级中。然而,这 样的设计可能符合 GB/T 3836.2 、GB/T 3836.4 、GB/T 3836.5 、GB/T 3836.6 、GB/T 3836.7 、GB/T 3836.9对 EPLGb 的要求。
第5,122行: 第5,012行:
注:光辐射存在潜在的点燃危险。进一步的指导见 GB/T 3836.22。
注:光辐射存在潜在的点燃危险。进一步的指导见 GB/T 3836.22。


J.2 EPL Gc 级 LED
=== J.2 EPL Gc 级 LED ===


采用LED 封装或LED 模块作为光源的灯具可能是“ec"“ic”“nR” 和“mc” 保护等级。如果使用“本 质安全”的防爆型式,“ic” 保护等级的要求适用于整个电路。用于电源供电电路的相关设备保护可以是 除了“ic" 和“ec” 之外的其他Gc 级防爆型式。
采用LED 封装或LED 模块作为光源的灯具可能是“ec"“ic”“nR” 和“mc” 保护等级。如果使用“本 质安全”的防爆型式,“ic” 保护等级的要求适用于整个电路。用于电源供电电路的相关设备保护可以是 除了“ic" 和“ec” 之外的其他Gc 级防爆型式。
刘佳明
1,918

个编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