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雨桐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
||
第50行: | 第50行: | ||
[GB/T4365—2003, 定义2.2] | [GB/T4365—2003, 定义2.2] | ||
3.1.3 | 3.1.3 | ||
第212行: | 第212行: | ||
重复性快速瞬变试验是一种将由许多快速瞬变脉冲组成的脉冲群耦合到电气和电子设备的电源端 | 重复性快速瞬变试验是一种将由许多快速瞬变脉冲组成的脉冲群耦合到电气和电子设备的电源端 | ||
口、控制端口、信号端口和接地端口的试验。试验的要点是瞬变的高幅值、短上升时间、高重复率和低能 量,参见附录A。 | 口、控制端口、信号端口和接地端口的试验。试验的要点是瞬变的高幅值、短上升时间、高重复率和低能 量,参见附录A。 | ||
第224行: | 第224行: | ||
表 1 试 验 等 级 | 表 1 试 验 等 级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color:#FFF; color:#2D3748;"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 ! colspan="5" | 开路输出试验电压和脉冲的重复频率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0F0F0;" | ||
| 电压峰值 | | rowspan="2" | 等级 | ||
| 1 | 0.5 | 5或100 | 0.25 | 5或100 | | | colspan="2" | 电源端口和接地端口(PE) | ||
| 2 | 1 | 5或100 | 0.5 | 5或100 | | | colspan="2" | 信号端口 和控制端口 | ||
| | |- | ||
| | | 电压峰值 kV | ||
| | | 重复频率 kHz | ||
| 传统上用5RHz的重复频墨;然而,100kHz更接近实际情况。产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宜决定与特定的产品或者 产品类型相关的那些频 率 。 | | 电压峰值 kV | ||
| | | 重复频率 kHz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0F0F0;" | |||
| 1 | |||
| 0.5 | |||
| 5或100 | |||
| 0.25 | |||
| 5或100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2 | |||
| 1 | |||
| 5或100 | |||
| 0.5 | |||
| 5或100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0F0F0;" | |||
| 3 | |||
| 2 | |||
| 5或100 | |||
| 1 | |||
| 5或100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4 | |||
| 4 | |||
| 5或100 | |||
| 2 | |||
| 5或100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0F0F0;" | |||
| X | |||
| 特定 | |||
| 特定 | |||
| 特定 | |||
| 特定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colspan="5" | 传统上用5RHz的重复频墨;然而,100kHz更接近实际情况。产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宜决定与特定的产品或者 产品类型相关的那些频 率 。 对于某些产品,电源端口和信号端口之间没有清晰的区别,在这种情况下,应由产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根据试验 目的来确定如何进行。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0F0F0;" | |||
| colspan="5" | “X”可以是任意等级,在专用设备技术规范中应对这个级别加以规定。 | |||
|} | |||
有关试验等级的选择,参见附录B。 | 有关试验等级的选择,参见附录B。 | ||
第251行: | 第286行: | ||
发生器的电路简图在图1中给出。经由挑选的电路元件C 。,R,,Rm 和 Ca, 使发生器在开路和接 50 Ω阻性负载的条件下产生一个快速瞬变。信号发生器的有效输出阻抗应为50Ω。 | 发生器的电路简图在图1中给出。经由挑选的电路元件C 。,R,,Rm 和 Ca, 使发生器在开路和接 50 Ω阻性负载的条件下产生一个快速瞬变。信号发生器的有效输出阻抗应为50Ω。 | ||
第329行: | 第364行: | ||
(见表2的注1) | (见表2的注1) | ||
第457行: | 第492行: | ||
表 2 输出电压峰值和重复频率 | 表 2 输出电压峰值和重复频率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FF; color:#2D3748;" | ||
|- | |||
! 设定电压 kV | |||
| 0.25 | 0.25 | 0.24 | 0.125 | 5或100 | | ! Vp(开路) kV | ||
| 0.5 | 0.5 | 0.48 | 0.25 | 5或100 | | ! Vp(1000 Ω) kV | ||
| 1 | 1 | 0.95 | 0.5 | 5或100 | | ! Vp(50Ω) kV | ||
| 2 | 2 | 1.9 | 1 | 5或100 | | ! 重复频率 kHz | ||
| 4 | 4 | 3.8 | 2 | 5或100 | | |- style="background-color:#F0F0F0;" | ||
| 宜采取措施以确保寄生电容保持最小。 | | | | 0.25 | ||
| 注1:如Vp(10002)列中所示,接1000Ω负载阻抗将自动导致电压读数低于设置电压5%。接1000Ω负载时V 的读数等于V,(开路)乘以1000/1050的倍数(试验负载与整个线路阻抗1000 Ω加上50Ω的比值)。 | | 0.25 | ||
| 0.24 | |||
| 0.125 | |||
| 5或100 | |||
|- | |||
| 0.5 | |||
| 0.5 | |||
| 0.48 | |||
| 0.25 | |||
| 5或100 | |||
|- style="background-color:#F0F0F0;" | |||
| 1 | |||
| 1 | |||
| 0.95 | |||
| 0.5 | |||
| 5或100 | |||
|- | |||
| 2 | |||
| 2 | |||
| 1.9 | |||
| 1 | |||
| 5或100 | |||
|- style="background-color:#F0F0F0;" | |||
| 4 | |||
| 4 | |||
| 3.8 | |||
| 2 | |||
| 5或100 | |||
|- | |||
| colspan="5" | 宜采取措施以确保寄生电容保持最小。 | |||
|- style="background-color:#F0F0F0;" | |||
| colspan="5" | 注1:如Vp(10002)列中所示,接1000Ω负载阻抗将自动导致电压读数低于设置电压5%。接1000Ω负载时V 的读数等于V,(开路)乘以1000/1050的倍数(试验负载与整个线路阻抗1000 Ω加上50Ω的比值)。 注2:接50Ω负载时,如上面所示,测得的输出电压是空载时电压的0.5倍。 | |||
|} | |||
=== 6.3 交流/直流电源端口的耦合/去耦网络 === | === 6.3 交流/直流电源端口的耦合/去耦网络 === | ||
第480行: | 第547行: | ||
——耦合电容 33 nF。 | ——耦合电容 33 nF。 | ||
第522行: | 第589行: | ||
断开受试设备和供电网络的连接,发生器设置在4 kV, 耦合/去耦网络设置在共模耦合,即把瞬变 脉冲同时耦合到所有线路,每个输入端子(L₁,L₂,L₃,N 到 PE) 分别端接50Ω时,在耦合/去耦网络电 | 断开受试设备和供电网络的连接,发生器设置在4 kV, 耦合/去耦网络设置在共模耦合,即把瞬变 脉冲同时耦合到所有线路,每个输入端子(L₁,L₂,L₃,N 到 PE) 分别端接50Ω时,在耦合/去耦网络电 | ||
源输入端测量的剩余电压不应超过400 V。 | 源输入端测量的剩余电压不应超过400 V。 | ||
第556行: | 第623行: | ||
对在信号和控制端口上的连接线的试验要采用耦合夹的耦合方式。只有当6.3定义的耦合/去耦 网络不适用时,耦合夹的耦合方式也可用于电源端口的试验(见7.3.2.1)。 | 对在信号和控制端口上的连接线的试验要采用耦合夹的耦合方式。只有当6.3定义的耦合/去耦 网络不适用时,耦合夹的耦合方式也可用于电源端口的试验(见7.3.2.1)。 | ||
单位为毫米 | 单位为毫米 | ||
第648行: | 第715行: | ||
——试验发生器。 | ——试验发生器。 | ||
第722行: | 第789行: | ||
图 1 0 容性耦合夹验证布置示例 | 图 1 0 容性耦合夹验证布置示例 | ||
=== 7.3 实验室进行型式试验的试验布置 === | === 7.3 实验室进行型式试验的试验布置 === | ||
第818行: | 第885行: | ||
与受试设备相连接的所有电缆应放置在接地参考平面上方0.1m 的绝缘支撑上。不经受电快速瞬 变 脉 冲 的 电 缆 布 线 应 尽 量 远 离 受 试 电 缆 , 以 使 电 缆 间 的 耦 合 最 小 化 。 | 与受试设备相连接的所有电缆应放置在接地参考平面上方0.1m 的绝缘支撑上。不经受电快速瞬 变 脉 冲 的 电 缆 布 线 应 尽 量 远 离 受 试 电 缆 , 以 使 电 缆 间 的 耦 合 最 小 化 。 | ||
受试设备应按照制造商的安装规范连接到接地系统上,不允许有额外的接地。 | 受试设备应按照制造商的安装规范连接到接地系统上,不允许有额外的接地。 | ||
第888行: | 第955行: | ||
图11~图14给出了实验室试验的试验布置实例。 | 图11~图14给出了实验室试验的试验布置实例。 | ||
0.1m | 0.1m | ||
第930行: | 第997行: | ||
对于电源端口中无接地端子的设备,试验电压仅施加在L 和 N 线上。 | 对于电源端口中无接地端子的设备,试验电压仅施加在L 和 N 线上。 | ||
0.1 | 0.1 | ||
第1,008行: | 第1,075行: | ||
应按照设备或系统的最终状态进行试验。为了尽可能地逼真模拟实际的电磁环境,在进行现场试 验时应不用耦合/去耦网络。 | 应按照设备或系统的最终状态进行试验。为了尽可能地逼真模拟实际的电磁环境,在进行现场试 验时应不用耦合/去耦网络。 | ||
在试验中,除了受试设备以外,如果有其他装置受到不适当的影响,经用户和制造商双方同意应使 用去耦网络 。 | 在试验中,除了受试设备以外,如果有其他装置受到不适当的影响,经用户和制造商双方同意应使 用去耦网络 。 | ||
第1,102行: | 第1,169行: | ||
为了不影响试验结果,实验室的电磁条件应能保证受试设备的正常工作。 | 为了不影响试验结果,实验室的电磁条件应能保证受试设备的正常工作。 | ||
=== 8.3 进行试验 === | === 8.3 进行试验 === | ||
第1,176行: | 第1,243行: | ||
—采用的任何特殊条件,例如电缆长度或类型,屏蔽或接地,或受试设备运行条件,均要符合 规定。 | —采用的任何特殊条件,例如电缆长度或类型,屏蔽或接地,或受试设备运行条件,均要符合 规定。 | ||
附 录 A | 附 录 A | ||
第1,222行: | 第1,289行: | ||
——开路动作中的接触速度; | ——开路动作中的接触速度; | ||
——开关触点的耐压。 | ——开关触点的耐压。 | ||
第1,238行: | 第1,305行: | ||
注:选择0.75 ms 的持续时间作为100 kHz 试验时的参考时间。对应的,尖峰/脉冲群的个数为75个。 | 注:选择0.75 ms 的持续时间作为100 kHz 试验时的参考时间。对应的,尖峰/脉冲群的个数为75个。 | ||
附 录 B | 附 录 B | ||
第1,308行: | 第1,375行: | ||
根据骚扰源与设备的电路、电缆、线路等电磁分离程度的优劣,以及安装质量,可能需要采用高 于或低于上述等级的环境等级。应该指出,较高严酷等级的设备线路可以进入严酷等级较低 的环境。 | 根据骚扰源与设备的电路、电缆、线路等电磁分离程度的优劣,以及安装质量,可能需要采用高 于或低于上述等级的环境等级。应该指出,较高严酷等级的设备线路可以进入严酷等级较低 的环境。 | ||
附 录 C | 附 录 C | ||
第1,400行: | 第1,467行: | ||
表 C.1 电压上升时间的不确定度报告示例 | 表 C.1 电压上升时间的不确定度报告示例 | ||
'''此处表格以截图代替''' | |||
T¹0%,T90%: 是分别在峰值10%或90%的时间读数。误差范围通过假设一 台示波器的5 GS/s 采 样 频率和轨迹内插能力(三角形概率密度函数)获得。若不是这种情况,则假设是一个矩形概率密度函数。 | T¹0%,T90%: 是分别在峰值10%或90%的时间读数。误差范围通过假设一 台示波器的5 GS/s 采 样 频率和轨迹内插能力(三角形概率密度函数)获得。若不是这种情况,则假设是一个矩形概率密度函数。 | ||
第1,452行: | 第1,506行: | ||
表 C.2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峰值电压的不确定度报告示例(Vp) | 表 C.2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峰值电压的不确定度报告示例(Vp) | ||
'''此处表格以截图代替''' | |||
表 C.2 (续) | 表 C.2 (续) | ||
'''此处表格以截图代替''' | |||
VpR:是电压峰值读数。误差范围通过假设示波器有8位垂直分辨率,插值功能(三角形概率密度函 数)获得。 | VpR:是电压峰值读数。误差范围通过假设示波器有8位垂直分辨率,插值功能(三角形概率密度函 数)获得。 | ||
第1,510行: | 第1,550行: | ||
表 C.3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电压脉冲宽度的不确定性报告示例 | 表 C.3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电压脉冲宽度的不确定性报告示例 | ||
'''此处表格以截图代替''' | |||
表 C.3 ( 续 ) | 表 C.3 ( 续 ) | ||
'''此处表格以截图代替''' | |||
T⁵0%,R,T₅0%,F:电快速瞬变脉冲群上升沿和下降沿达到50%峰值幅度的时间的读数。误差范围通 过假设一 台5 GS/s 采样频率(和 C.3.2 相同)和轨迹内插能力的示波器(三角形概率密度函数)获得。 若不是这种情况,则假设是一个矩形概率密度函数。此处只考虑由采样率引起的不确定度的因素。对 于其他的因素,见C.3.5。读数假定为 T⁵0%,R=3.5 ns 和 T₅0%,F=54.5 ns。 | T⁵0%,R,T₅0%,F:电快速瞬变脉冲群上升沿和下降沿达到50%峰值幅度的时间的读数。误差范围通 过假设一 台5 GS/s 采样频率(和 C.3.2 相同)和轨迹内插能力的示波器(三角形概率密度函数)获得。 若不是这种情况,则假设是一个矩形概率密度函数。此处只考虑由采样率引起的不确定度的因素。对 于其他的因素,见C.3.5。读数假定为 T⁵0%,R=3.5 ns 和 T₅0%,F=54.5 ns。 | ||
第1,557行: | 第1,584行: | ||
ta—— 是测量系统的输出信号的上升时间(失真的上升时间); | ta—— 是测量系统的输出信号的上升时间(失真的上升时间); | ||
t,—— 是测量系统的输入信号的上升时间; | t,—— 是测量系统的输入信号的上升时间; | ||
第1,587行: | 第1,614行: | ||
表 C.4 α 因子(式(C.4)) 不同的单向脉冲响应对应于系统B 相同的带宽 | 表 C.4 α 因子(式(C.4)) 不同的单向脉冲响应对应于系统B 相同的带宽 | ||
'''此处表格以截图代替''' | |||
C.3.7 因测量系统的带宽限制引起的脉冲峰值和宽度失真 | C.3.7 因测量系统的带宽限制引起的脉冲峰值和宽度失真 | ||
第1,665行: | 第1,688行: | ||
通常,为了确保发生器在其指标范围内,校准结果宜在本部分规定的限值内(容差没有减去不确 定度)。 | 通常,为了确保发生器在其指标范围内,校准结果宜在本部分规定的限值内(容差没有减去不确 定度)。 | ||
参 考 文 献 | 参 考 文 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