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雨桐
可燃气体探测器第1部分工业及商业用途点型可燃气体探测器 GB 15322.1-2019: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
||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5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国标文件|国标文件名=GB+15322.1-2019可燃气体探测器 第1部分:工业及商业用途点型可燃气体探测器}} | |||
== 标准状态 == | |||
<br> | |||
当前标准:可燃气体探测器第1部分工业及商业用途点型可燃气体探测器 GB 15322.1-2019 | |||
发布日期:2019-10-14 | |||
实施日期:2020-11-01 | |||
旧标准:可燃气体探测器第1部分:工业及商业用途点型可燃气体探测器 GB 15322.1-2003 | |||
发布日期:2003-02-21 | |||
实施日期:2003-12-01 | |||
废止日期:2020-11-01 | |||
旧标准:可燃气体探测器第4部分: 测量人工煤气的点型可燃气体探测器 GB 15322.4-2003 | |||
发布日期:2003-02-21 | |||
实施日期:2003-12-01 | |||
废止日期:2020-11-01 | |||
== 1 范围 == | == 1 范围 == | ||
第19行: | 第44行: | ||
GB/T 16838 消防电子产品 环境试验方法及严酷等级 | GB/T 16838 消防电子产品 环境试验方法及严酷等级 | ||
GB/T 17626.2—201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 |||
GB/T 17626.3—2016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 |||
GB/T 17626.4—201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 |||
GB/T 17626.5—200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 |||
GB/T 17626.6—2017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 | |||
== 3 分类 == | == 3 分类 == | ||
第51行: | 第78行: | ||
b) 吸气式探测器; | b) 吸气式探测器; | ||
c) 光纤传感式探测器。 | c) 光纤传感式探测器。 | ||
第97行: | 第124行: | ||
a) 测量范围在 3%LEL~100%LEL之间的探测器,其量程上限应为 100%LEL,低限报警设定值 应在 5%LEL~25%LEL范围,如具有高限报警设定值,应为 50%LEL。低限报警设定值如可 调,应在 5%LEL~25%LEL 范围内可调。 | a) 测量范围在 3%LEL~100%LEL之间的探测器,其量程上限应为 100%LEL,低限报警设定值 应在 5%LEL~25%LEL范围,如具有高限报警设定值,应为 50%LEL。低限报警设定值如可 调,应在 5%LEL~25%LEL 范围内可调。 | ||
b) 探测一氧化碳的探测器,其低限报警设定值应在 150×10- | b) 探测一氧化碳的探测器,其低限报警设定值应在 150×10<sup>-6</sup>(体积分数)~300 × 10<sup>-6</sup>(体积分 数)范围,如具有高限报警设定值,应为 500×10<sup>-6</sup>(体积分数)。低限报警设定值如可调,应在150×10<sup>-6</sup>(体积分数)~300×10<sup>-6</sup>(体积分数)范围内可调。 | ||
c) 测量范围在 3%LEL 以下的探测器和测量范围在 100%LEL 以上的探测器应由制造商规定其 量程和报警设定值。 | c) 测量范围在 3%LEL 以下的探测器和测量范围在 100%LEL 以上的探测器应由制造商规定其 量程和报警设定值。 | ||
第119行: | 第142行: | ||
4 . 3 . 2 报警动作值 | 4 . 3 . 2 报警动作值 | ||
4.3.2. 1 在本部分规定的试验项 目中,测量范围在 3%LEL~100% LEL 之间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 不应低于 5%LEL,探测一氧化碳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不应低于 50×10- | 4.3.2. 1 在本部分规定的试验项 目中,测量范围在 3%LEL~100% LEL 之间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 不应低于 5%LEL,探测一氧化碳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不应低于 50×10<sup>-6</sup>(体积分数)。 | ||
4 . 3 . 2 . 2 探测器的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应满足以下要求: | 4 . 3 . 2 . 2 探测器的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应满足以下要求: | ||
第127行: | 第150行: | ||
b) 测量范围在 3%LEL 以下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3% | b) 测量范围在 3%LEL 以下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3% | ||
量程和 50×10- | 量程和 50×10<sup>-6</sup>(体积分数)之中的较大值。探测一氧化碳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 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50×10<sup>-6</sup>(体积分数)。 | ||
c) 测量范围在 100% LEL 以上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3%量程。 | c) 测量范围在 100% LEL 以上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3%量程。 | ||
第137行: | 第160行: | ||
a) 测量范围在 3%LEL~100%LEL之间的探测器,其试验点上的可燃气体浓度显示值与基准值 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5%LEL。 | a) 测量范围在 3%LEL~100%LEL之间的探测器,其试验点上的可燃气体浓度显示值与基准值 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5%LEL。 | ||
b) 测量范围在 3%LEL 以下的探测器,其试验点上的可燃气体浓度显示值与基准值之差的绝对 值不应大于 5%量程和 80×10- | b) 测量范围在 3%LEL 以下的探测器,其试验点上的可燃气体浓度显示值与基准值之差的绝对 值不应大于 5%量程和 80×10<sup>-6</sup>(体积分数)之中的较大值。探测一氧化碳的探测器,其浓度 显示值与基准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80×10<sup>-6</sup>(体积分数)。 | ||
c) 测量范围在 100%LEL 以上的探测器,其试验点上的可燃气体浓度显示值与基准值之差的绝 对值不应大于 5%量程。 | c) 测量范围在 100%LEL 以上的探测器,其试验点上的可燃气体浓度显示值与基准值之差的绝 对值不应大于 5%量程。 | ||
第151行: | 第174行: | ||
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应满足以下要求: | 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应满足以下要求: | ||
a) 测量范围在 3%LEL~100% | a) 测量范围在 3%LEL~100%LEL之间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3%LEL。 | ||
b) 测量范围在 3%LEL 以下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3% 量程和 50×10<sup>-6</sup>(体积分数)之中的较大值。探测一氧化碳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 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50×10<sup>-6</sup>(体积分数)。 | |||
b) 测量范围在 3%LEL 以下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3% 量程和 50×10- | |||
c) 测量范围在 100% LEL 以上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3%量程。 | c) 测量范围在 100% LEL 以上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3%量程。 | ||
第167行: | 第186行: | ||
a) 测量范围在 3%LEL~100%LEL之间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 应大于 3%LEL。 | a) 测量范围在 3%LEL~100%LEL之间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 应大于 3%LEL。 | ||
b) 测量范围在 3%LEL 以下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3% 量程和 50×10- | b) 测量范围在 3%LEL 以下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3% 量程和 50×10<sup>-6</sup>(体积分数)之中的较大值。探测一氧化碳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 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50×10<sup>-6</sup>(体积分数)。 | ||
c) 测量范围在 100% LEL 以上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3%量程。 | c) 测量范围在 100% LEL 以上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3%量程。 | ||
第179行: | 第198行: | ||
a) 测量范围在 3%LEL~100%LEL之间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 应大于 5%LEL。 | a) 测量范围在 3%LEL~100%LEL之间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 应大于 5%LEL。 | ||
b) 测量范围在 3%LEL 以下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5% 量程和 80×10- | b) 测量范围在 3%LEL 以下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5% 量程和 80×10<sup>-6</sup>(体积分数)之中的较大值。探测一氧化碳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 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80×10<sup>-6</sup>(体积分数)。 | ||
c) 测量范围在 100% LEL 以上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5%量程。 | c) 测量范围在 100% LEL 以上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5%量程。 | ||
第195行: | 第214行: | ||
a) 测量范围在 3%LEL~100%LEL之间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 应大于 5%LEL。 | a) 测量范围在 3%LEL~100%LEL之间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 应大于 5%LEL。 | ||
b) 测量范围在 3%LEL 以下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5% 量程和 80×10- | b) 测量范围在 3%LEL 以下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5% 量程和 80×10<sup>-6</sup>(体积分数)之中的较大值。探测一氧化碳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 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80×10<sup>-6</sup>(体积分数)。 | ||
c) 测量范围在 100% LEL 以上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5%量程。 | c) 测量范围在 100% LEL 以上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5%量程。 | ||
第203行: | 第222行: | ||
探测器和配接的可燃气体报警控制器之间的通信线路使用长度为 1 000 m、截面积为 1 mm2 的多 | 探测器和配接的可燃气体报警控制器之间的通信线路使用长度为 1 000 m、截面积为 1 mm2 的多 | ||
股铜导线连接,在可燃气体报警控制器满负载条件下测量探测器的报警动作值(总线制可燃气体报警控制器至少一个回路按设计容量连接真实负载,其他回路连接等效负载),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 应满足以下要求: | |||
a) 测量范围在 3%LEL~100%LEL之间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 应大于 3%LEL。 | a) 测量范围在 3%LEL~100%LEL之间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 应大于 3%LEL。 | ||
b) 测量范围在 3%LEL 以下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3% 量程和 50×10- | b) 测量范围在 3%LEL 以下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3% 量程和 50×10<sup>-6</sup>(体积分数)之中的较大值。探测一氧化碳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 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50×10<sup>-6</sup>(体积分数)。 | ||
c) 测量范围在 100% LEL 以上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3%量程。 | c) 测量范围在 100% LEL 以上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3%量程。 | ||
第221行: | 第236行: | ||
a) 测量范围在 3%LEL~100%LEL之间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均 不应大于 3%LEL。 | a) 测量范围在 3%LEL~100%LEL之间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均 不应大于 3%LEL。 | ||
b) 测量范围在 3% LEL 以下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均不应大于 3%量程和 50×10- | b) 测量范围在 3% LEL 以下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均不应大于 3%量程和 50×10<sup>-6</sup>(体积分数)之中的较大值。探测一氧化碳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 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均不应大于 50×10<sup>-6</sup>(体积分数)。 | ||
c) 测量范围在 100%LEL 以上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均不应大于 3%量程。 | c) 测量范围在 100%LEL 以上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均不应大于 3%量程。 | ||
第233行: | 第248行: | ||
a) 测量范围在 3%LEL~100%LEL之间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 应大于 3%LEL。 | a) 测量范围在 3%LEL~100%LEL之间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 应大于 3%LEL。 | ||
b) 测量范围在 3%LEL 以下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3% 量程和 50×10- | b) 测量范围在 3%LEL 以下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3% 量程和 50×10<sup>-6</sup>(体积分数)之中的较大值。探测一氧化碳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 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50×10<sup>-6</sup>(体积分数)。 | ||
c) 测量范围在 100% LEL 以上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3%量程。 | c) 测量范围在 100% LEL 以上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3%量程。 | ||
第252行: | 第267行: | ||
探测器应能耐受表 1 所规定的电磁干扰条件下的各项试验,试验期间,探测器不应发出报警信号或 故障信号。 试验后,探测器的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应满足以下要求: | 探测器应能耐受表 1 所规定的电磁干扰条件下的各项试验,试验期间,探测器不应发出报警信号或 故障信号。 试验后,探测器的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应满足以下要求: | ||
a) 测量范围在 3%LEL~100%LEL之间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 应大于 5%LEL。 | a) 测量范围在 3%LEL~100%LEL之间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 应大于 5%LEL。 | ||
b) 测量范围在 3%LEL 以下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5% 量程和 80×10- | b) 测量范围在 3%LEL 以下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5% 量程和 80×10<sup>-6</sup>(体积分数)之中的较大值。探测一氧化碳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 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80×10<sup>-6</sup>(体积分数)。 | ||
c) 测量范围在 100% LEL 以上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5%量程。 | c) 测量范围在 100% LEL 以上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5%量程。 | ||
第263行: | 第276行: | ||
表 1 电磁兼容试验参数 | 表 1 电磁兼容试验参数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试验名称 | |||
|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 放电电压 | ! 试验参数 | ||
| 放电极性 | 正、负 | | ! 试验条件 | ||
| 放电间隔 | ! 工作状态 | ||
| 每点放电次数 | 10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 场强 V/ m | 10 | 正常监视状态 | | | rowspan="4" |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 ||
| 频率范围 MHz | 80~1 000 | | | 放电电压 kV | ||
| 扫描速率 10 oct/ s | ≤1.5 × 10- 3 | | | 空气放电(绝缘体外壳):8 接触放电(导体外壳和耦合板):6 | ||
| 调制幅度 | 80% ( 1 kHz ,正弦) | | | rowspan="4" | 正常监视状态 | ||
|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 扰度试验 | 瞬变脉冲电压 | |- | ||
| 重复频率 | | 放电极性 | ||
| 极性 | 正、负 | | | 正、负 | ||
| 时间 min | 1 | | |- | ||
|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 浪涌(冲击)电压 | | 放电间隔 s | ||
| 极性 | 正、负 | | | ≥1 | ||
| 试验次数 | 5 | | |- | ||
| 试验间隔 | | 每点放电次数 | ||
|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 | | 10 | ||
| 电压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调制幅度 | 80% ( 1 kHz ,正弦) | | | rowspan="4" |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 ||
| 场强 V/ m | |||
| 10 | |||
| rowspan="4" | 正常监视状态 | |||
|- | |||
| 频率范围 MHz | |||
| 80~1 000 | |||
|- | |||
| 扫描速率 10 oct/ s | |||
| ≤1.5 × 10<sup>-3</sup> | |||
|- | |||
| 调制幅度 | |||
| 80% ( 1 kHz ,正弦)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rowspan="4" |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 扰度试验 | |||
| 瞬变脉冲电压 kV | |||
| AC 电源线:2 × ( 1±0 . 1 ) <br />其他连接线:1 × (1±0.1) | |||
| rowspan="4" | 正常监视状态 | |||
|- | |||
| 重复频率 kHz | |||
| 5 × ( 1±0 . 2 ) | |||
|- | |||
| 极性 | |||
| 正、负 | |||
|- | |||
| 时间 min | |||
| 1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rowspan="4" |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 |||
| 浪涌(冲击)电压 kV | |||
| AC 电源线:线-线 1 × ( 1±0 . 1 ) <br />AC 电源线:线-地 2 × ( 1±0 . 1 ) <br />其他连接线:线-地 1 × (1±0.1) | |||
| rowspan="4" | 正常监视状态 | |||
|- | |||
| 极性 | |||
| 正、负 | |||
|- | |||
| 试验次数 | |||
| 5 | |||
|- | |||
| 试验间隔 s | |||
| 60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rowspan="3" |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 扰度试验 | |||
| 频率范围 MHz | |||
| 0 . 15~80 | |||
| rowspan="3" | 正常监视状态 | |||
|- | |||
| 电压 dBμV | |||
| 140 | |||
|- | |||
| 调制幅度 | |||
| 80% ( 1 kHz ,正弦) | |||
|} | |||
4 . 3 . 15 气候环境耐受性 | 4 . 3 . 15 气候环境耐受性 | ||
第294行: | 第359行: | ||
a) 测量范围在 3%LEL~100%LEL之间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 应大于 7%LEL。 | a) 测量范围在 3%LEL~100%LEL之间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 应大于 7%LEL。 | ||
b) 测量范围在 3%LEL 以下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7% 量程和 120×10- | b) 测量范围在 3%LEL 以下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7% 量程和 120×10<sup>-6</sup>(体积分数)之中的较大值。探测一氧化碳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 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120×10<sup>-6</sup>(体积分数)。 | ||
c) 测量范围在 100% LEL 以上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7%量程。 | c) 测量范围在 100% LEL 以上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7%量程。 | ||
第300行: | 第365行: | ||
表 2 气候环境试验参数 | 表 2 气候环境试验参数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试验名称 | 试验参数 | 试验条件 | ! rowspan="2" | 试验名称 | ||
| 室内使用型 | 室外使用型 | | ! rowspan="2" | 试验参数 | ||
| 高温(运行)试验 | 温度 ℃ | 55±2 | 70±2 | 正常监视状态 | | ! colspan="2" | 试验条件 | ||
| 持续时间 | ! rowspan="2" | 工作状态 | ||
| 低温(运行)试验 | 温度 ℃ | - 10±2 | -40±2 | 正常监视状态 | | |- | ||
| 持续时间 | | 室内使用型 | ||
| 恒定湿热(运行)试验 | 温度 ℃ | 40±2 | | 正常监视状态 | | | 室外使用型 | ||
| 相对湿度 | 93% ±3%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持续时间 | | rowspan="2" | 高温(运行)试验 | ||
| 温度 ℃ | |||
| 55±2 | |||
| 70±2 | |||
| rowspan="2" | 正常监视状态 | |||
|- | |||
| 持续时间 h | |||
| 2 | |||
| 2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rowspan="2" | 低温(运行)试验 | |||
| 温度 ℃ | |||
| - 10±2 | |||
| -40±2 | |||
| rowspan="2" | 正常监视状态 | |||
|- | |||
| 持续时间 h | |||
| 2 | |||
| 2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rowspan="3" | 恒定湿热(运行)试验 | |||
| 温度 ℃ | |||
| colspan="2" | 40±2 | |||
| rowspan="3" | 正常监视状态 | |||
|- | |||
| 相对湿度 | |||
| colspan="2" | 93% ±3% | |||
|- | |||
| 持续时间 h | |||
| colspan="2" | 2 | |||
|} | |||
4 . 3 . 16 机械环境耐受性 | 4 . 3 . 16 机械环境耐受性 | ||
第318行: | 第413行: | ||
a) 测量范围在 3%LEL~100%LEL之间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 应大于 5%LEL。 | a) 测量范围在 3%LEL~100%LEL之间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 应大于 5%LEL。 | ||
b) 测量范围在 3%LEL 以下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5% 量程和 80×10- | b) 测量范围在 3%LEL 以下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5% 量程和 80×10<sup>-6</sup>(体积分数)之中的较大值。探测一氧化碳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 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80×10<sup>-6</sup>(体积分数)。 | ||
c) 测量范围在 100% LEL 以上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5%量程。 | c) 测量范围在 100% LEL 以上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5%量程。 | ||
表 3 机械环境试验参数 | 表 3 机械环境试验参数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试验名称 | |||
| 振动(正弦)(运行)试验 | 频率范围 Hz | 10~150 | 正常监视状态 | | ! 试验参数 | ||
| 加速度 m/s2 | 10 | | ! 试验条件 | ||
| 扫频速率 oct/ min | 1 | | ! 工作状态 | ||
| 轴线数 | 3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每个轴线扫频次数 | 1 | | | rowspan="5" | 振动(正弦)(运行)试验 | ||
| 振动(正弦)(耐久)试验 | 频率范围 Hz | 10~150 | 不通电状态 | | | 频率范围 Hz | ||
| 加速度 m/s2 | 10 | | | 10~150 | ||
| 扫频速率 oct/ min | 1 | | | rowspan="5" | 正常监视状态 | ||
| 轴线数 | 3 | | |- | ||
| 每个轴线扫频次数 | 20 | | | 加速度 m/s2 | ||
| 跌落试验 | 跌落高度 mm | 质量不大于 2 kg: 1 000 质量大于 2 kg且不大于 5 kg: 500 质量大于 5 kg:不进行试验 | 不通电状态 | | | 10 | ||
| 跌落次数 | 2 | | |- | ||
| 扫频速率 oct/ min | |||
| 1 | |||
|- | |||
| 轴线数 | |||
| 3 | |||
|- | |||
| 每个轴线扫频次数 | |||
| 1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rowspan="5" | 振动(正弦)(耐久)试验 | |||
| 频率范围 Hz | |||
| 10~150 | |||
| rowspan="5" | 不通电状态 | |||
|- | |||
| 加速度 m/s2 | |||
| 10 | |||
|- | |||
| 扫频速率 oct/ min | |||
| 1 | |||
|- | |||
| 轴线数 | |||
| 3 | |||
|- | |||
| 每个轴线扫频次数 | |||
| 20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rowspan="2" | 跌落试验 | |||
| 跌落高度 mm | |||
| 质量不大于 2 kg: 1 000 质量大于 2 kg且不大于 5 kg: 500 质量大于 5 kg:不进行试验 | |||
| rowspan="2" | 不通电状态 | |||
|- | |||
| 跌落次数 | |||
| 2 | |||
|} | |||
4 .3 . 17 抗气体干扰性能(测量范围在 3%LEL以下的探测器除外) | 4 .3 . 17 抗气体干扰性能(测量范围在 3%LEL以下的探测器除外) | ||
第346行: | 第475行: | ||
使探测器分别在下述气体干扰环境中工作 30 min,期间探测器不应发出报警信号或故障信号: | 使探测器分别在下述气体干扰环境中工作 30 min,期间探测器不应发出报警信号或故障信号: | ||
a) 乙酸:(6 000±200) ×10- | a) 乙酸:(6 000±200) ×10<sup>-6</sup>(体积分数); | ||
b) 乙醇:(2 000±200) ×10- | b) 乙醇:(2 000±200) ×10<sup>-6</sup>(体积分数)。 | ||
经每种气体干扰后,使探测器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1 h,然后测量其报警动作值。探测器的报警动作 | 经每种气体干扰后,使探测器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1 h,然后测量其报警动作值。探测器的报警动作 | ||
第362行: | 第491行: | ||
使两只探测器分别在下述混合气体环境中工作 40 min,期间探测器不应发出报警信号或故障信号 (测量范围在 3%LEL 以下的探测器可发出报警信号): | 使两只探测器分别在下述混合气体环境中工作 40 min,期间探测器不应发出报警信号或故障信号 (测量范围在 3%LEL 以下的探测器可发出报警信号): | ||
a) 可燃气体浓度为 1%LEL[探测一氧化碳的探测器,一氧化碳浓度为 10×10- | a) 可燃气体浓度为 1%LEL[探测一氧化碳的探测器,一氧化碳浓度为 10×10<sup>-6</sup>(体积分数)],和 六甲基二硅醚蒸气浓度为(10±3) ×10<sup>-6</sup>(体积分数)的混合气体; | ||
b) 可燃气体浓度为 1%LEL[探测一氧化碳的探测器,一氧化碳浓度为 10×10<sup>-6</sup>(体积分数)],和硫化氢浓度为(10±3) ×10<sup>-6</sup>(体积分数)的混合气体。 | |||
环境干扰后使探测器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20 min,然后分别测量其报警动作值。两只探测器的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应满足以下要求: | |||
环境干扰后使探测器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20 min, | |||
a) 测量范围在 3%LEL~100%LEL之间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均 不应大于 10%LEL。 | a) 测量范围在 3%LEL~100%LEL之间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均 不应大于 10%LEL。 | ||
b) 测量范围在 3% LEL 以下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均不应大于 10%量程和 160×10- | b) 测量范围在 3% LEL 以下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均不应大于 10%量程和 160×10<sup>-6</sup>(体积分数)之中的较大值。探测一氧化碳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 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均不应大于 160×10<sup>-6</sup>(体积分数)。 | ||
c) 测量范围在 100%LEL 以上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均不应大于 10%量程。 | c) 测量范围在 100%LEL 以上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均不应大于 10%量程。 | ||
第390行: | 第511行: | ||
a) 测量范围在 3%LEL~100%LEL之间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 应大于 5%LEL。 | a) 测量范围在 3%LEL~100%LEL之间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 应大于 5%LEL。 | ||
b) 测量范围在 3%LEL 以下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5% 量程和 80×10- | b) 测量范围在 3%LEL 以下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5% 量程和 80×10<sup>-6</sup>(体积分数)之中的较大值。探测一氧化碳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 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80×10<sup>-6</sup>(体积分数)。 | ||
c) 测量范围在 100% LEL 以上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5%量程。 | c) 测量范围在 100% LEL 以上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5%量程。 | ||
第402行: | 第523行: | ||
a) 测量范围在 3%LEL~100%LEL之间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 应大于 5%LEL。 | a) 测量范围在 3%LEL~100%LEL之间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 应大于 5%LEL。 | ||
b) 测量范围在 3%LEL 以下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5% 量程和 80×10- | b) 测量范围在 3%LEL 以下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5% 量程和 80×10<sup>-6</sup>(体积分数)之中的较大值。探测一氧化碳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 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80×10<sup>-6</sup>(体积分数)。 | ||
c) 测量范围在 100% LEL 以上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5%量程。 | c) 测量范围在 100% LEL 以上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5%量程。 | ||
第414行: | 第535行: | ||
a) 测量范围在 3%LEL~100%LEL之间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 应大于 5%LEL。 | a) 测量范围在 3%LEL~100%LEL之间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 应大于 5%LEL。 | ||
b) 测量范围在 3%LEL 以下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5% 量程和 80×10- | b) 测量范围在 3%LEL 以下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5% 量程和 80×10<sup>-6</sup>(体积分数)之中的较大值。探测一氧化碳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 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80×10<sup>-6</sup>(体积分数)。 | ||
c) 测量范围在 100% LEL 以上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5%量程。 | c) 测量范围在 100% LEL 以上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5%量程。 | ||
第426行: | 第547行: | ||
表 4 常见可燃性气体、蒸气的分子式及爆炸下限 | 表 4 常见可燃性气体、蒸气的分子式及爆炸下限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
| 甲烷 | | |||
| 丁烷(异丁烷) | | ! 气体名称 !! 分子式 !! 爆炸下限(体积分数) !! 气体名称 !! 分子式 !! 爆炸下限(体积分数) | ||
| 庚烷(正庚烷) | | |||
| 乙炔 | | |- | ||
| 二甲苯 | | |||
| 甲醇 | CH 3 OH | 5 . 5% | 乙醇 | | | 甲烷 || CH<sub>4</sub> || 5.0% || 丙烷 || C<sub>3</sub>H<sub>8</sub> || 2.2% | ||
| 乙酸 | CH 3 COOH | 4 . 0% | 乙酸乙酯 | CH 3 | |||
| 氢气 | H 2 | 4 . 0% | — | | | | |- | ||
| 丁烷(异丁烷) || C<sub>4</sub>H<sub>10</sub> || 1.8% || 戊烷(正戊烷) || C<sub>5</sub>H<sub>12</sub> || 1.7% | |||
|- | |||
| 庚烷(正庚烷) || C<sub>7</sub>H<sub>16</sub> || 1.1% || 苯乙烯 || C<sub>8</sub>H<sub>8</sub> || 1.1% | |||
|- | |||
| 乙炔 || C<sub>2</sub>H<sub>2</sub> || 2.3% || 甲苯 || C<sub>7</sub>H<sub>8</sub> || 1.2% | |||
|- | |||
| 二甲苯 || C<sub>8</sub>H<sub>10</sub> || 1.0% || 丙酮 || C<sub>3</sub>H<sub>6</sub>O || 2.5% | |||
|- | |||
| 甲醇 || CH<sub>3</sub>OH || 5.5% || 乙醇 || C<sub>2</sub>H<sub>5</sub>OH || 3.3% | |||
|- | |||
| 乙酸 || CH<sub>3</sub>COOH || 4.0% || 乙酸乙酯 || CH<sub>3</sub>COOC<sub>2</sub>H<sub>5</sub> || 2.0% | |||
|- | |||
| 氢气 || H<sub>2</sub> || 4.0% || — || || | |||
|} | |||
== 5 试验 == | == 5 试验 == | ||
第462行: | 第611行: | ||
5 . 1 . 4 试样的安装 | 5 . 1 . 4 试样的安装 | ||
试验前,试样应按照制造商规定的正常使用方式安装,如使用说明书中注明有多种安装方式,应采用对试样工作最不利的安装方式。 吸气式试样应按照制造商规定的最大采样管路长度正常安装,并在 最不利位置的采样孔测量其报警动作值、量程指示偏差和响应时间。 | |||
5 . 1 . 5 试验前准备 | 5 . 1 . 5 试验前准备 | ||
第500行: | 第645行: | ||
表 5 试验程序 | 表 5 试验程序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序 号 | 章 条 | 试验项 目 | 试样编号 | | ! rowspan="2" | 序 号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 rowspan="2" | 章 条 | ||
| 1 | 5.1.3 | 外观检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 | 试验项 目 | ||
| 2 | 5.2 | 基本性能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olspan="12" | 试样编号 | ||
| 3 | 5.3 | 报警动作值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 5.4 | 量程指示偏差试验 | | | 1 | ||
| 5 | 5.5 | 响应时间试验 | | | 2 | ||
| 6 | 5.6 | 方位试验 | √ | | | 3 | ||
| 7 | 5.7 | 报警重复性试验 | | | 4 | ||
| 8 | 5.8 | 高速气流试验 | √ | | | 5 | ||
| 9 | 5.9 | 采样气流变化试验(仅适用于吸气式试样) | | | 6 | ||
| 10 | 5 .10 | 线路传输性能试验(仅适用于系统式试样) | | | 7 | ||
| 11 | 5 .11 | 探测器互换性能试验(仅适用于系统式试样) | | | 8 | ||
| 12 | 5 .12 | 电压波动试验 | | | 9 | ||
| 13 | 5 .13 | 绝缘电阻试验 | | | 10 | ||
| 11 | |||
| 12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1 | |||
| 5.1.3 | |||
| 外观检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2 | |||
| 5.2 | |||
| 基本性能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3 | |||
| 5.3 | |||
| 报警动作值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4 | |||
| 5.4 | |||
| 量程指示偏差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5 | |||
| 5.5 | |||
| 响应时间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6 | |||
| 5.6 | |||
| 方位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7 | |||
| 5.7 | |||
| 报警重复性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8 | |||
| 5.8 | |||
| 高速气流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9 | |||
| 5.9 | |||
| 采样气流变化试验(仅适用于吸气式试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10 | |||
| 5 .10 | |||
| 线路传输性能试验(仅适用于系统式试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11 | |||
| 5 .11 | |||
| 探测器互换性能试验(仅适用于系统式试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12 | |||
| 5 .12 | |||
| 电压波动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13 | |||
| 5 .13 | |||
| 绝缘电阻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表 5(续) | 表 5(续)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序 号 | 章 条 | 试验项 目 | 试样编号 | | ! rowspan="2" | 序 号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 rowspan="2" | 章 条 | ||
| 14 | 5 . 14 | 电气强度试验 | | ! rowspan="2" | 试验项 目 | ||
| 15 | 5 . 15 |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 | ! colspan="12" | 试样编号 | ||
| 16 | 5 . 16 |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 | |- | ||
| 17 | 5 . 17 |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 | | 1 | ||
| 18 | 5 . 18 |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 | | 2 | ||
| 19 | 5 . 19 |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试验 | | | 3 | ||
| 20 | 5 . 20 | 高温(运行)试验 | √ | | | 4 | ||
| 21 | 5 . 21 | 低温(运行)试验 | | | 5 | ||
| 22 | 5 . 22 | 恒定湿热(运行)试验 | | | 6 | ||
| 23 | 5 . 23 | 振动(正弦)(运行)试验 | | | 7 | ||
| 24 | 5 . 24 | 振动(正弦)(耐久)试验 | | | 8 | ||
| 25 | 5 . 25 | 跌落试验 | | | 9 | ||
| 26 | 5 . 26 | 抗气体干扰性能试验(不适用于测量范围 | | 10 | ||
| 27 | 5 . 27 | 抗中毒性能试验 | | | 11 | ||
| 28 | 5 . 28 | 抗高浓度气体冲击性能试验 | | | 12 | ||
| 29 | 5 . 29 | 低浓度运行试验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30 | 5 . 30 | 长期稳定性试验 | | | 14 | ||
| 5 . 14 | |||
| 电气强度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15 | |||
| 5 . 15 | |||
|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16 | |||
| 5 . 16 | |||
|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17 | |||
| 5 . 17 | |||
|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18 | |||
| 5 . 18 | |||
|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19 | |||
| 5 . 19 | |||
|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20 | |||
| 5 . 20 | |||
| 高温(运行)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21 | |||
| 5 . 21 | |||
| 低温(运行)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22 | |||
| 5 . 22 | |||
| 恒定湿热(运行)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23 | |||
| 5 . 23 | |||
| 振动(正弦)(运行)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24 | |||
| 5 . 24 | |||
| 振动(正弦)(耐久)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25 | |||
| 5 . 25 | |||
| 跌落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26 | |||
| 5 . 26 | |||
| 抗气体干扰性能试验(不适用于测量范围 在 3%LEL 以下的试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27 | |||
| 5 . 27 | |||
| 抗中毒性能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28 | |||
| 5 . 28 | |||
| 抗高浓度气体冲击性能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29 | |||
| 5 . 29 | |||
| 低浓度运行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30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5 . 30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长期稳定性试验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 | |||
|} | |||
=== 5.2 基本性能试验 === | === 5.2 基本性能试验 === | ||
第670行: | 第1,297行: | ||
=== 5.1 1 探测器互换性能试验(仅适用于系统式试样) === | === 5.1 1 探测器互换性能试验(仅适用于系统式试样) === | ||
5.1 1 . 1 试验步骤 | |||
在两个独立的信号通道或通信地址上各选择 1 只试样,将其互换后,按 5 . 3 规定的方法测量两只试 样的报警动作值。 | 在两个独立的信号通道或通信地址上各选择 1 只试样,将其互换后,按 5 . 3 规定的方法测量两只试 样的报警动作值。 | ||
5.1 1 . 2 试验设备 | |||
试验设备应满足附录 B 的要求。 | 试验设备应满足附录 B 的要求。 | ||
第780行: | 第1,405行: | ||
5. 19. 1 试验步骤 | 5. 19. 1 试验步骤 | ||
将试样按 GB/T 17626 . 6—2017 的规定进行试验布置,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按 GB/T 17626 . 6 | 将试样按 GB/T 17626 . 6—2017 的规定进行试验布置,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按 GB/T 17626 . 6 —2017 规定的试验方法对试样施加符合表 1 所示条件的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 条件试验结束后,按 5 . 3 规定的方法测量试样的报警动作值。 | ||
5. 19.2 试验设备 | 5. 19.2 试验设备 | ||
第804行: | 第1,425行: | ||
=== 5.2 1 低温(运行)试验 === | === 5.2 1 低温(运行)试验 === | ||
5.2 1 . 1 试验步骤 | |||
将试样安装于试验箱中,使其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启 动通风机,使试验箱内气流速率稳定在 | 将试样安装于试验箱中,使其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启 动通风机,使试验箱内气流速率稳定在 | ||
第810行: | 第1,431行: | ||
0.8 m/s±0.2 m/s。以不大于 1 ℃ /min 的降温速率将试样所处环境的温度降至表 2 规定的温度,保持 2 h。在低温环境条件下,按 5.3 规定的方法测量试样的报警动作值。 | 0.8 m/s±0.2 m/s。以不大于 1 ℃ /min 的降温速率将试样所处环境的温度降至表 2 规定的温度,保持 2 h。在低温环境条件下,按 5.3 规定的方法测量试样的报警动作值。 | ||
5.2 1 . 2 试验设备 | |||
试验设备应满足附录 B 的要求。 | 试验设备应满足附录 B 的要求。 | ||
第860行: | 第1,481行: | ||
5 . 26 . 1 试验步骤 | 5 . 26 . 1 试验步骤 | ||
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将其置于浓度为(6 000±200) × 10- | 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将其置于浓度为(6 000±200) × 10<sup>-6</sup>(体积分数)的乙酸气体环境中 30 min, 试验后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1 h, 按 5.3 规定的方法测量试样的报警动作值。使试样处于 正常监视状态 24 h后,将其置于浓度为(2 000±200) ×10<sup>-6</sup>(体积分数)的乙醇气体环境中 30 min,试 验后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1 h, 按 5.3 规定的方法测量试样的报警动作值。 | ||
5 . 26 . 2 试验设备 | 5 . 26 . 2 试验设备 | ||
第870行: | 第1,491行: | ||
5 . 27 . 1 试验步骤 | 5 . 27 . 1 试验步骤 | ||
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将其中一只试样置于可燃气体浓度为 1%LEL[可燃气体为一氧化碳 时,一氧化碳浓度为 10×10- | 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将其中一只试样置于可燃气体浓度为 1%LEL[可燃气体为一氧化碳 时,一氧化碳浓度为 10×10<sup>-6</sup>(体积分数)]和六甲基二硅醚蒸气浓度为(10±3) ×10<sup>-6</sup>(体积分数)的混 合气体环境中 40 min。将另一试样置于可燃气体浓度为 1%LEL[可燃气体为一氧化碳时,一氧化碳浓 度为 10×10<sup>-6</sup>(体积分数)]和硫化氢浓度为(10±3) ×10<sup>-6</sup>(体积分数)的混合气体环境中 40 min。条 件试验结束后,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20 min,按 5.3 规定的方法分别测量试样的报警动作值。 | ||
5 . 27 . 2 试验设备 | 5 . 27 . 2 试验设备 | ||
第880行: | 第1,501行: | ||
5 . 28 . 1 试验步骤 | 5 . 28 . 1 试验步骤 | ||
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将体积分数为 100% | 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将体积分数为 100%的试验气体(探测一氧化碳的试样,使用体积分数为 150%量程的试验气体)以 500 mL/min 的流量输送到试样的采样部位,保持 2 min。使试样处于正 常监视状态 30 min,按 5.3 规定的方法测量试样的报警动作值。 | ||
5 . 28 . 2 试验设备 | 5 . 28 . 2 试验设备 | ||
第949行: | 第1,566行: | ||
d ) 发生重大质量事故整改后; | d ) 发生重大质量事故整改后; | ||
e) 质量监督部门依法提出要求。 | e) 质量监督部门依法提出要求。 | ||
第982行: | 第1,597行: | ||
每只探测器均应有清晰的质量检验合格标志。 | 每只探测器均应有清晰的质量检验合格标志。 | ||
附 录 A | |||
== 附 录 A == | |||
(规范性附录) | (规范性附录) | ||
第990行: | 第1,605行: | ||
探测器产品型号的编制 | 探测器产品型号的编制 | ||
A.1 产品型号编制原则 | === A.1 产品型号编制原则 === | ||
第998行: | 第1,613行: | ||
A.1 . 2 在编制探测器产品型号时,应清晰、准确的反映产品种类及特性。 | A.1 . 2 在编制探测器产品型号时,应清晰、准确的反映产品种类及特性。 | ||
A.2 产品型号编制方法 | === A.2 产品型号编制方法 === | ||
A.2 . 1 代码组成 | A.2 . 1 代码组成 | ||
第1,004行: | 第1,619行: | ||
探测器产品型号代码的组成如图 A. 1 所示。 | 探测器产品型号代码的组成如图 A. 1 所示。 | ||
图 A.1 产品型号组成 | 图 A.1 产品型号组成 | ||
第1,074行: | 第1,655行: | ||
产品能够同时探测两种及两种以上气体时,应将其对应的探测气体代码并列使用,以完整代表产品 的特性。 | 产品能够同时探测两种及两种以上气体时,应将其对应的探测气体代码并列使用,以完整代表产品 的特性。 | ||
A.3 产品型号编制示例 | === A.3 产品型号编制示例 === | ||
A.3 . 1 产品型号为 GT-,代表该产品为工业或商业场所使用的、探测气体为甲烷的点型可燃气体探 测器。 | A.3 . 1 产品型号为 GT-,代表该产品为工业或商业场所使用的、探测气体为甲烷的点型可燃气体探 测器。 | ||
第1,087行: | 第1,668行: | ||
[[文件:可燃气体探测器 第1部分:工业及商业用途点型可燃气体探测器GB 15322.1-2019 图A.1 产品型号组成.png|400px]] | |||
附 录 B | == 附 录 B == | ||
(规范性附录) | (规范性附录) | ||
第1,096行: | 第1,677行: | ||
可燃气体探测器试验设备 | 可燃气体探测器试验设备 | ||
B.1 可燃气体探测器高低温、湿热试验箱 | === B.1 可燃气体探测器高低温、湿热试验箱 === | ||
可燃气体探测器高低温、湿热试验箱示意图见图 B. 1 。 | 可燃气体探测器高低温、湿热试验箱示意图见图 B. 1 。 | ||
[[文件:可燃气体探测器 第1部分:工业及商业用途点型可燃气体探测器GB 15322.1-2019 图B.1 可燃气体探测器高低温、湿热试验箱.png|400px]] | |||
第1,140行: | 第1,721行: | ||
可燃气体探测器高低温、湿热试验箱 | 可燃气体探测器高低温、湿热试验箱 | ||
B.2 技术参数 | === B.2 技术参数 === | ||
可燃气体探测器高低温、湿热试验箱各部件应具备如下技术参数: | 可燃气体探测器高低温、湿热试验箱各部件应具备如下技术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