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型感温火灾探测器 GB 4716-2005: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焦雨桐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焦雨桐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未显示2个用户的6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国标文件|国标文件名=点型感温火灾探测器GB 4716-2024}}


== 标准状态 ==
<br>
当前标准:点型感温火灾探测器 GB 4716-2005
发布日期:2005-09-01
实施日期:2006-06-01
旧标准:点型感温火灾探测器 GB 4716-1993
发布日期:1993-04-10
实施日期:1993-11-01
废止日期:2006-06-01
即将实施标准:点型感温火灾探测器 GB 4716-2024
发布日期:2024-11-28
实施日期:2025-12-01


== 1 范围 ==
== 1 范围 ==
第17行: 第41行:
GB16838 消防电子产品环境试验方法及严酷等级
GB16838 消防电子产品环境试验方法及严酷等级


GB/T 17626 . 2—199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 术 静 电 放 电 抗 扰 度 试 验(idt IEC 61000-4-2 :
GB/T 17626 . 2—199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 术 静 电 放 电 抗 扰 度 试 验(idt IEC 61000-4-2 : 1995) 


|  |  |
GB/T 17626 . 3—1998 | 电 磁 兼 容 试 验 和 测 量 技 术 射 频 电 磁 场 辐 射 抗 扰 度 试 验 (idt IEC 61000-4-3:1995)   
| --- | --- |
 
| 1995)  GB/T 17626 . 3—1998 | 电 磁 兼 容 试 验 和 测 量 技 术 射 频 电 磁 场 辐 射 抗 扰 度 试 验 (idt IEC |
GB/T 17626 . 4—1998 电磁 兼 容 试 验 和 测 量 技 术 电 快 速 瞬 变 脉 冲 群 抗 扰 度 试 验 (idt IEC 61000-4-4:1995)   
| 61000-4-3:1995)  GB/T 17626 . 4—1998 | 电磁 兼 容 试 验 和 测 量 技 术 电 快 速 瞬 变 脉 冲 群 抗 扰 度 试 验 (idt IEC |
 
| 61000-4-4:1995)  GB/T 17626 . 5—1999 |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idt IEC61000-4-5 : |
GB/T 17626 . 5—1999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idt IEC61000-4-5 : 1995)   
| 1995)  GB/T 17626 . 6—1998 | 电 磁 兼 容 试 验 和 测 量 技 术 射 频 场 感 应 的 传 导 骚 扰 抗 扰 度( idt IEC |
 
| 61000-4-6:1996) |  |
GB/T 17626 . 6—1998 电 磁 兼 容 试 验 和 测 量 技 术 射 频 场 感 应 的 传 导 骚 扰 抗 扰 度( idt IEC 61000-4-6:1996)  


== 3 一般要求 ==
== 3 一般要求 ==
第41行: 第65行:
注 1 : S型探测器即使对较高升温速率在达到最小动作温度前也不能发出火灾报警信号。
注 1 : S型探测器即使对较高升温速率在达到最小动作温度前也不能发出火灾报警信号。


注 2 : R型探测器具有差温特性 , 对于高升温速率 , 即使从低于典型应用温度以下开始升温也能满足响应时间要求。 注 3 : 对于可现场设置类别的探测器 , 在其产品标志中用 P表示类别 , 并应标出所有可设置的类别 , 其当前设置类别
注 2 : R型探测器具有差温特性 , 对于高升温速率 , 即使从低于典型应用温度以下开始升温也能满足响应时间要求。 注 3 : 对于可现场设置类别的探测器 , 在其产品标志中用 P表示类别 , 并应标出所有可设置的类别 , 其当前设置类别应能清晰识别。
 
应能清晰识别。
 
GB 4716—2005


表 1 探测器分类
表 1 探测器分类


| |  |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8F9FA; color:#202122;"
| --- | --- | --- | --- | --- | --- |
|- style="font-weight:bold; text-align:center; background-color:#EAECF0;"
| 探测器类别 | 典型应用温度 | 最高应用温度 | 动作温度下限值 | 动作温度上限值 ℃ | |
! 探测器类别
| A1 | 25 | 50 | 54 | 65 | |
! 典型应用温度 ℃
| A2 | 25 | 50 | 54 | 70 | |
! 最高应用温度 ℃
| B | 40 | 65 | 69 | 85 | |
! 动作温度下限值 ℃
| C | 55 | 80 | 84 | 100 | |
! 动作温度上限值 ℃
| D | 70 | 95 | 99 | 115 | |
|-
| E | 85 | 110 | 114 | 130 | |
| A1
| F | 100 | 125 | 129 | 145 |
| 25
| G | 115 | 140 | 144 | 160 | |
| 50
| 54
| 65
|-
| A2
| 25
| 50
| 54
| 70
|-
| B
| 40
| 65
| 69
| 85
|-
| C
| 55
| 80
| 84
| 100
|-
| D
| 70
| 95
| 99
| 115
|-
| E
| 85
| 110
| 114
| 130
|-
| F
| 100
| 125
| 129
| 145
|-
| G
| 115
| 140
| 144
| 160
|}


=== 3.3 感温元件的位置 ===
=== 3.3 感温元件的位置 ===
第223行: 第288行:
表 2 可复位探测器试验程序
表 2 可复位探测器试验程序


| |  |  |  |  |  |  |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color:#f8f9f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试 验 程 序 | | | 探测器编号 | | | | | | | |
! rowspan="2" colspan="3" style="text-align:center;" | 实验程序
| 升 温 速 率/(℃/min) | | | | | | | 其他 |
! colspan="8" | 探测器编号
| 序号 | 条款 | 试验项 目 | ≤0 . 2 | 1 | 3 | 5 | 10 | 20 | 30 |
|-
| 1 | 4 . 2 | 方位试验 | | | | | 1 | | | |
| colspan="7" | 升 温 速 率/(℃/min)
| 2 | 4 . 3 | 动作温度试验 | 1 、2 | | | | | | | |
| rowspan="2" | 其他
| 3 | 4 . 4 | 响应时间试验 | | 1 、2 | 1 、2 | 1 、2 | 1 、2 | 1 、2 | 1 、2 | |
|- style="text-align:center; 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4 | 4 . 5 | 25℃起始响应时间试验 | | | 1 | | | 1 | | |
| 序号
| 5 | 4 . 6 | 高温响应试验 | | | 1 | | | 1 | | |
| 条款
| 6 | 4 . 7 | 电源参数波动试验 | | | 1 、2 | | | 1 、2 | | |
| 试验项目
| 7 | 4 . 8 | 环境试验前响应时间试验 | | | 3~14 | | | 3~14 | | |
| ≤0.2
| 8 | 4 . 9 | 低温(运行)试验 | | | 3 | | | 3 | | |
| 1
| 9 | 4 . 10 | 高温(耐久)试验 | | | 4 | | | 4 | | |
| 3
| 10 | 4 . 11 | 交变湿热(运行)试验 | | | 5 | | | 5 | |  |
| 5
 
| 10
表 2 (续)
| 20
 
| 30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试 验 程 序 | | | 探测器编号 | | | | | | | |
| 4.2
| 升 温 速 率/(℃/min) | | | | | | | 其他 |
| 方位试验
| 序号 | 条款 | 试验项 目 | ≤0 . 2 | 1 | 3 | 5 | 10 | 20 | 30 |
|  
| 11 | 4 . 12 | 恒定湿热(耐久)试验 | | | 6 | | | 6 | | |
|  
| 12 | 4 . 13 | SO2 腐蚀(耐久)试验 | | | 7 | | | 7 | | |
|  
| 13 | 4 . 14 | 冲击(运行)试验 | | | 8 | | | 8 | | |
|  
| 14 | 4 . 15 | 碰撞(运行)试验 | | | 9 | | | 9 | | |
| 1
| 15 | 4 . 16 | 振动(正弦)(运行)试验 | | | 10 | | | 10 | | |
|  
| 16 | 4 . 17 | 振动(正弦)(耐久)试验 | | | 10 | | | 10 | | |
|  
| 17 | 4 . 18 |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 | | 11 | | | 11 | | |
|  
| 18 | 4 . 19 |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 | | 12 | | | 12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19 | 4 . 20 |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试验 | | | 13 | | | 13 | | |
| 2
| 20 | 4 . 21 |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 | | 14 | | | 14 | | |
| 4.3
| 21 | 4 . 22 |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 | | 15 | | | 15 | | |
| 动作温度试验
| 22 | 4 . 23 | S型探测器附加试验 | | | | | | | | 1 |
| 1、2
| 23 | 4 . 24 | R 型探测器附加试验 | | | | | 1 、2 | 1 、2 | 1 、2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3
| 4.4
| 响应时间试验
|  
| 1、2
| 1、2
| 1、2
| 1、2
| 1、2
| 1、2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4
| 4.5
| 25℃起始响应时间试验
|  
|  
| 1
|  
|  
| 1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5
| 4.6
| 高温响应试验
|  
|  
| 1
|  
|  
| 1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6
| 4.7
| 电源参数波动试验
|  
|  
| 1、2
|  
|  
| 1、2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7
| 4.8
| 环境试验前响应时间试验
|  
|  
| 3~14
|  
|  
| 3~14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8
| 4.9
| 低温(运行)试验
|  
|  
| 3
|  
|  
| 3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9
| 4.10
| 高温(耐久)试验
|  
|  
| 4
|  
|  
| 4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10
| 4.11
| 交变湿热(运行)试验
|  
|  
| 5
|  
|  
| 5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11
| 4.12
| 恒定湿热(耐久)试验
|  
|  
| 6
|  
|  
| 6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12
| 4.13
| SO₂腐蚀(耐久)试验
|  
|  
| 7
|  
|  
| 7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13
| 4.14
| 冲击(运行)试验
|  
|  
| 8
|  
|  
| 8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14
| 4.15
| 碰撞(运行)试验
|  
|  
| 9
|  
|  
| 9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15
| 4.16
| 振动(正弦)(运行)试验
|  
|  
| 10
|  
|  
| 10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16
| 4.17
| 振动(正弦)(耐久)试验
|  
|  
| 10
|  
|  
| 10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17
| 4.18
|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  
|  
| 11
|  
|  
| 11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18
| 4.19
|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  
|  
| 12
|  
|  
| 12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19
| 4.20
|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试验
|  
|  
| 13
|  
|  
| 13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20
| 4.21
|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  
|  
| 14
|  
|  
| 14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21
| 4.22
|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  
|  
| 15
|  
|  
| 15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22
| 4.23
| S型探测器附加试验
|  
|  
|  
|  
|  
|  
|  
| 1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23
| 4.24
| R型探测器附加试验
|  
|  
|  
| 1、2
| 1、2
| 1、2
|  
|  
|}


表 3 不可复位探测器试验程序
表 3 不可复位探测器试验程序


| |  |  |  |  |  |  |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background-color:#F8F9F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background-color:#f8f9fa;"
| 试 验 程 序 | | | 探测器编号 | | | | | | | |
! rowspan="2" colspan="3" | 实验程序
| 升 温 速 率/(℃/min) | | | | | | | 其他 |
! colspan="8" | 探测器编号
| 序号 | 条款 | 试验项 目 | ≤0 . 2 | 1 | 3 | 5 | 10 | 20 | 30 |
|- style="background-color:#f8f9fa;"
| 1 | 4 . 2 | 方位试验 | | | | | 1~8 | | | |
| colspan="7" | 升 温 速 率/(℃/min)
| 2 | 4 . 3 | 动作温度试验 | 9 、10 | | | | | | | |
| rowspan="2" | 其他
| 3 | 4 . 4 | 响应时间试验 | | 11 、12 | 13 、14 | 15 、16 | 17 、18 | 19 、20 | 21 、22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8f9fa; color:#202122;"
| 4 | 4 . 5 | 25℃起始响应时间试验 | | | 23 | | | 24 | | |
| 序号
| 5 | 4 . 6 | 高温响应试验 | | | 25 | | | 26 | | |
| 条款
| 6 | 4 . 7 | 电源参数波动试验 | | | 27 、28 | | | 29 、30 | | |
| 试验项目
| 7 | 4 . 8 | 环境试验前响应时间试验 | | | 31 、32 | | | 33 、34 | | |
| ≤0.2
| 8 | 4 . 9 | 低温(运行)试验 | | | 35 | | | 36 | | |
| 1
| 9 | 4 . 10 | 高温(耐久)试验 | | | 37 | | | 38 | | |
| 3
| 10 | 4 . 11 | 交变湿热(运行)试验 | | | 39 | | | 40 | | |
| 5
| 11 | 4 . 12 | 恒定湿热(耐久)试验 | | | 41 | | | 42 | | |
| 10
| 12 | 4 . 13 | SO2 腐蚀(耐久)试验 | | | 43 | | | 44 | | |
| 20
| 13 | 4 . 14 | 冲击(运行)试验 | | | 45 | | | 46 | | |
| 30
| 14 | 4 . 15 | 碰撞(运行)试验 | | | 47 | | | 48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15 | 4 . 16 | 振动(正弦)(运行)试验 | | | 49 | | | 50 | | |
| 1
| 16 | 4 . 17 | 振动(正弦)(耐久)试验 | | | 51 | | | 52 | |  |
| 4.2
 
| 方位试验
表 3 (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试 验 程 序 | | | 探测器编号 | | | | | | | |
| 1~8
| 升 温 速 率/(℃/min) | | | | | | | 其他 |
|  
| 序号 | 条款 | 试验项 目 | ≤0 . 2 | 1 | 3 | 5 | 10 | 20 | 30 |
|  
| 17 | 4 . 18 |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 | | 53 | | | 54 | | |
|  
| 18 | 4 . 19 |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 | | 55 | | | 56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19 | 4 . 20 |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试验 | | | 57 | | | 58 | | |
| 2
| 20 | 4 . 21 |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 | | 59 | | | 60 | | |
| 4.3
| 21 | 4 . 22 |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 | | 61 | | | 62 | | |
| 动作温度试验
| 22 | 4 . 23 | S型探测器附加试验 | | | | | | | | 63 |
| 9、10
| 23 | 4 . 24 | R 型探测器附加试验 | | | | | 63 、64 | 65 、66 | 67 、68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3
| 4.4
| 响应时间试验
|  
| 11、12
| 13、14
| 15、16
| 17、18
| 19、20
| 21、22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4
| 4.5
| 25℃起始响应时间试验
|  
|  
| 23
|  
|  
| 24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5
| 4.6
| 高温响应试验
|  
|  
| 25
|  
|  
| 26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6
| 4.7
| 电源参数波动试验
|  
|  
| 27、28
|  
|  
| 29、30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7
| 4.8
| 环境试验前响应时间试验
|  
|  
| 31、32
|  
|  
| 33、34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8
| 4.9
| 低温(运行)试验
|  
|  
| 35
|  
|  
| 36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9
| 4.10
| 高温(耐久)试验
|  
|  
| 37
|  
|  
| 38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10
| 4.11
| 交变湿热(运行)试验
|  
|  
| 39
|  
|  
| 40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11
| 4.12
| 恒定湿热(耐久)试验
|  
|  
| 41
|  
|  
| 42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12
| 4.13
| SO₂腐蚀(耐久)试验
|  
|  
| 43
|  
|  
| 44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13
| 4.14
| 冲击(运行)试验
|  
|  
| 45
|  
|  
| 46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14
| 4.15
| 碰撞(运行)试验
|  
|  
| 47
|  
|  
| 48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15
| 4.16
| 振动(正弦)(运行)试验
|  
|  
| 49
|  
|  
| 50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16
| 4.17
| 振动(正弦)(耐久)试验
|  
|  
| 51
|  
|  
| 52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17
| 4.18
|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  
|  
| 53
|  
|  
| 54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18
| 4.19
|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  
|  
| 55
|  
|  
| 56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19
| 4.20
|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试验
|  
|  
| 57
|  
|  
| 58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20
| 4.21
|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  
|  
| 59
|  
|  
| 60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21
| 4.22
|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  
|  
| 61
|  
|  
| 62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22
| 4.23
| S型探测器附加试验
|  
|  
|  
|  
|  
|  
|  
| 63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23
| 4.24
| R型探测器附加试验
|  
|  
|  
|  
| 63、64
| 65、66
| 67、68
|  
|}


=== 4.2 方位试验 ===
=== 4.2 方位试验 ===
第307行: 第890行:
4 . 2 . 2 方法
4 . 2 . 2 方法


4 . 2 . 2 . 1 按 4. 1 . 5 规 定 , 以 10℃/min 的 升 温 速 率 测 量 试 样 的 响 应 时 间 。 试 验 共 进 行 8 次 , 每 试 验 1 次 , 试样应按同一方向绕其垂直轴线旋转 45。。记录试样 8 个方位上的响应时间 。
4 . 2 . 2 . 1 按 4. 1 . 5 规 定 , 以 10℃/min 的 升 温 速 率 测 量 试 样 的 响 应 时 间 。 试 验 共 进 行 8 次 , 每 试 验 1 次 , 试样应按同一方向绕其垂直轴线旋转 45°。记录试样 8 个方位上的响应时间 。


4 . 2 . 2 . 2 记录试样的最大和最小响应时间方位 。
4 . 2 . 2 . 2 记录试样的最大和最小响应时间方位 。
第313行: 第896行:
4 . 2 . 3 要求
4 . 2 . 3 要求


A1 类试样 8 个方位上的响应时间应在 1 min 0 S和 4 min 20 S之间
A1 类试样 8 个方位上的响应时间应在 1 min 0 s和 4 min 20 s之间


A2 、B、C、D、E、F 和 G类试样 8 个方位上的响应时间应在 2 min 0 S和 5 min 30 S之间
A2 、B、C、D、E、F 和 G类试样 8 个方位上的响应时间应在 2 min 0 s和 5 min 30 s之间


=== 4.3 动作温度试验 ===
=== 4.3 动作温度试验 ===
第349行: 第932行:
4 . 5 . 1 目的
4 . 5 . 1 目的


检验典型应用温度高于 25℃的各类探测器在温度正常上升时不发生非正常快速响应的性能(A1
检验典型应用温度高于 25℃的各类探测器在温度正常上升时不发生非正常快速响应的性能(A1和 A2 类探测器不进行此项试验) 。
 
A2 类探测器不进行此项试验) 。


4 . 5 . 2 方法
4 . 5 . 2 方法
第359行: 第940行:
4 . 5 . 3 要求
4 . 5 . 3 要求


试 样以 3℃/min 和 20℃/min 的升温速率升温测量的响应时间应分别大于 7 min 13 S和 1 min 0 S。
试 样以 3℃/min 和 20℃/min 的升温速率升温测量的响应时间应分别大于 7 min 13 s和 1 min 0 s。


表 4 探测器响应时间
表 4 探测器响应时间


| |  |  |  |  |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8F9FA; color:#202122;"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font-weight:bold; text-align:center; background-color:#EAECF0;"
| 升温速率 ℃/min | A1 类探测器 | | | | A2 、B、C、D、E、F、G类探测器 | | | |
! rowspan="3" | 升温速率 ℃/min
| 响应时间下限值 | | 响应时间上限值 | | 响应时间下限值 | | 响应时间上限值 | |
! colspan="4" | A1 类探测器
| min | S | min | S | min | S | min | S |
! colspan="4" | A2 、B、C、D、E、F、G类探测器
| 1 | 29 | 00 | 40 | 20 | 29 | 00 | 46 | 00 |
|- style="font-weight:bold; text-align:center; background-color:#EAECF0;"
| 3 | 7 | 13 | 13 | 40 | 7 | 13 | 16 | 00 |
| colspan="2" | 响应时间下限值
| 5 | 4 | 09 | 8 | 20 | 4 | 09 | 10 | 00 |
| colspan="2" | 响应时间上限值
| 10 | 1 | 00 | 4 | 20 | 2 | 00 | 5 | 30 |
| colspan="2" | 响应时间下限值
| 20 | | 30 | 2 | 20 | 1 | 00 | 3 | 13 |
| colspan="2" | 响应时间上限值
| 30 | | 20 | 1 | 40 | | 40 | 2 | 25 |
|- style="font-weight:bold; text-align:center; background-color:#EAECF0;"
| min
| S
| min
| S
| min
| S
| min
| S
|-
| 1
| 29
| 00
| 40
| 20
| 29
| 00
| 46
| 00
|-
| 3
| 7
| 13
| 13
| 40
| 7
| 13
| 16
| 00
|-
| 5
| 4
| 09
| 8
| 20
| 4
| 09
| 10
| 00
|-
| 10
| 1
| 00
| 4
| 20
| 2
| 00
| 5
| 30
|-
| 20
|  
| 30
| 2
| 20
| 1
| 00
| 3
| 13
|-
| 30
|  
| 20
| 1
| 40
|  
| 40
| 2
| 25
|}


=== 4.6 高温响应试验 ===
=== 4.6 高温响应试验 ===
第393行: 第1,043行:
表 5 探测器高温响应时间
表 5 探测器高温响应时间


| |  |  |  |  |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font-weight:bold; text-align:center; 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EAECF0; color:#202122;"
| 探测器类别 | 响应时间下限值 | | | | 响应时间上限值 | | | |
! rowspan="3" | 探测器类别
| 升温速率 3℃/min | | 升温速率 20℃/min | | 升温速率 3℃/min | | 升温速率 20℃/min | |
! colspan="2" | 响应时间下限值<br />
| min | S | min | S | min | S | min | S |
! colspan="2" | 响应时间下限值<br />
| A1 | 1 | 20 | | 12 | 13 | 40 | 2 | 20 |
! colspan="2" | 响应时间上限值<br />
| 其他 | 1 | 20 | | 12 | 16 | 00 | 3 | 13 |
! colspan="2" | 响应时间上限值<br />
|-
| colspan="2" | 升温速率3℃/min
| colspan="2" | 升温速率20℃/min(min)
| colspan="2" | 升温速率3℃/min(min)
| colspan="2" | 升温速率20℃/min(min)
|-
| min
| s
| min
| s
| min
| s
| min
| s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8F9FA; color:#202122;"
| A1
| 1
| 20
|  
| 12
| 13
| 40
| 2
| 2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8F9FA; color:#202122;"
| 其他
| 1
| 20
|  
| 12
| 16
| 00
| 3
| 13
|}


=== 4.7 电源参数波动试验 ===
=== 4.7 电源参数波动试验 ===
第411行: 第1,096行:
4 . 7 . 2 . 1 按制造商 规 定 的 供 电 参 数 上 、下 限 值 (如 未 规 定 , 则 上 、下 限 参 数 分 别 为 额 定 参 数 110%和 85%)给试样供电 , 按 4. 1 . 5 规定 , 分别以 3℃/min 和 20℃/min 的升温速率升温至试样动作 , 记录试样 在各升温速率下的响应时间 。
4 . 7 . 2 . 1 按制造商 规 定 的 供 电 参 数 上 、下 限 值 (如 未 规 定 , 则 上 、下 限 参 数 分 别 为 额 定 参 数 110%和 85%)给试样供电 , 按 4. 1 . 5 规定 , 分别以 3℃/min 和 20℃/min 的升温速率升温至试样动作 , 记录试样 在各升温速率下的响应时间 。


4 . 7 . 2 . 2 如试样采用脉动电压供电 , 将试样通过长度为 1 000 m 、截面积为 1 . 0 mm2 的铜质双绞导线
4 . 7 . 2 . 2 如试样采用脉动电压供电 , 将试样通过长度为 1 000 m 、截面积为 1 . 0 mm² 的铜质双绞导线(或按照制造商提供的条件)与电源和监视设备连接 , 使其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分别将电源和监视设备 的输入电压调至 187 V(50 Hz)和 242 V(50 Hz) , 按 4. 1 . 5 规定 , 分别以 3℃/min 和 20℃/min 的升温 速率升温至试样动作 , 记录试样在各升温速率下的响应时间 。
 
(或按照制造商提供的条件)与电源和监视设备连接 , 使其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分别将电源和监视设备 的输入电压调至 187 V(50 Hz)和 242 V(50 Hz) , 按 4. 1 . 5 规定 , 分别以 3℃/min 和 20℃/min 的升温 速率升温至试样动作 , 记录试样在各升温速率下的响应时间 。


4 . 7 . 3 要求
4 . 7 . 3 要求
第449行: 第1,132行:
a) 降温及温度保持期间 , 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或故障信号 ;
a) 降温及温度保持期间 , 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或故障信号 ;


b) 可复位探测器试样对 3℃/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不应小于 7 min 13 S, 且与环境试验前响 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超过 2 min 40 S; 对 20℃/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 A1 类探测器不应小 于 30 S, 除 A1 类外其他类探测器不应小于 1 min 0 S, 且与环境试验前响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 超过 30 S;
b) 可复位探测器试样对 3℃/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不应小于 7 min 13 s, 且与环境试验前响 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超过 2 min 40 s; 对 20℃/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 A1 类探测器不应小 于 30 s, 除 A1 类外其他类探测器不应小于 1 min 0 s, 且与环境试验前响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 超过 30 s;


c) 不可复位探测器试样的响应时间应符合表 4 规定 。
c) 不可复位探测器试样的响应时间应符合表 4 规定 。
第473行: 第1,156行:
a) 高温环境后 , 接通电源和监视设备 , 试样不应发出故障信号 ;
a) 高温环境后 , 接通电源和监视设备 , 试样不应发出故障信号 ;


b) 可复位探测器试样对 3℃/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不应小于 7 min 13 S, 且与环境试验前响
b) 可复位探测器试样对 3℃/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不应小于 7 min 13 s, 且与环境试验前响


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超过 2 min 40 S; 对 20℃/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不应小于 1 min 0 S, 且与环境试验前响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超过 30 S;
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超过 2 min 40 s; 对 20℃/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不应小于 1 min 0 s, 且与环境试验前响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超过 30 s;


c) 不可复位探测器试样的响应时间应符合表 4 规定 。
c) 不可复位探测器试样的响应时间应符合表 4 规定 。
第481行: 第1,164行:
表 6 高温(耐久)试验条件
表 6 高温(耐久)试验条件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探测器类别 | 温度/℃ |
|-
| C | 80±2 |
! 探测器类别 !! 温度/℃
| D | 95±2 |
 
| E | 110±2 |
|-
| F | 125±2 |
| C || 80±2
| G | 140±2 |
 
|-
| D || 95±2
 
|-
| E || 110±2
 
|-
| F || 125±2
 
|-
| G || 140±2
 
|}
 


4 . 10 . 4 试验设备
4 . 10 . 4 试验设备
第512行: 第1,209行:
a) 湿热环境期间 , 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或故障信号 ;
a) 湿热环境期间 , 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或故障信号 ;


b) 可复位探测器试样对 3℃/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不应小于 7 min 13 S, 且与环境试验前响 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超过 2 min 40 S; 对 20℃/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 A1 类探测器不应小 于 30 S, 除 A1 类外其他类探测器不应小于 1 min 0 S, 且与环境试验前响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 超过 30 S;
b) 可复位探测器试样对 3℃/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不应小于 7 min 13 s, 且与环境试验前响 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超过 2 min 40 s; 对 20℃/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 A1 类探测器不应小 于 30 s, 除 A1 类外其他类探测器不应小于 1 min 0 s, 且与环境试验前响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 超过 30 s;


c) 不可复位探测器试样的响应时间应符合表 4 规定 。
c) 不可复位探测器试样的响应时间应符合表 4 规定 。
第536行: 第1,233行:
a) 湿热环境后 , 接通电源和监视设备 , 试样不应发出故障信号 ;
a) 湿热环境后 , 接通电源和监视设备 , 试样不应发出故障信号 ;


b) 可复位探测器试样对 3℃/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不应小于 7 min 13 S, 且与环境试验前响
b) 可复位探测器试样对 3℃/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不应小于 7 min 13 s, 且与环境试验前响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超过 2 min 40 s; 对 20℃/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 A1 类探测器不应小于 30 s, 除 A1 类外其他类探测器不应小于 1 min 0 s, 且与环境试验前响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超过 30 s;
 
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超过 2 min 40 S; 对 20℃/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 A1 类探测器不应小于 30 S, 除 A1 类外其他类探测器不应小于 1 min 0 S, 且与环境试验前响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超过 30 S;


c) 不可复位探测器试样的响应时间应符合表 4 规定 。
c) 不可复位探测器试样的响应时间应符合表 4 规定 。
第556行: 第1,251行:
4 . 13 . 2 . 1 试样连接足够长的非镀锡铜导线 , 以保证腐蚀环境后可直接测量响应时间 ; 腐蚀环境期间试 样不通电 。
4 . 13 . 2 . 1 试样连接足够长的非镀锡铜导线 , 以保证腐蚀环境后可直接测量响应时间 ; 腐蚀环境期间试 样不通电 。


4 . 13 . 2 . 2 将试样按 4. 1 . 3 规定安装在一个温度为 25℃±2℃ 、SO2 浓度为(25±5)×10—6 (体积比) 、相 对湿度为 93%±3%的试验箱中 , 持续 21 d 。
4 . 13 . 2 . 2 将试样按 4. 1 . 3 规定安装在一个温度为 25℃±2℃ 、SO2 浓度为(25±5)×10<sup>-6</sup> (体积比) 、相 对湿度为 93%±3%的试验箱中 , 持续 21 d 。


4 . 13 . 2 . 3 腐蚀环境后 , 将试样放置在温度为 40℃±2℃ 、相对湿度低于 50%的试验箱中干燥 16 h 后 , 再将试样取出 , 在正常大气条件下恢复 1 h 以上 。按 4. 1 . 2 规定连接 , 并接通电源 , 观察并记录试样状 态 。若试样能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 按 4. 1 . 5 规定 , 分别以 3℃/min 和 20℃/min 的升温速率升温至试样 动作 。记录试样在各升温速率下的响应时间 。
4 . 13 . 2 . 3 腐蚀环境后 , 将试样放置在温度为 40℃±2℃ 、相对湿度低于 50%的试验箱中干燥 16 h 后 , 再将试样取出 , 在正常大气条件下恢复 1 h 以上 。按 4. 1 . 2 规定连接 , 并接通电源 , 观察并记录试样状 态 。若试样能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 按 4. 1 . 5 规定 , 分别以 3℃/min 和 20℃/min 的升温速率升温至试样 动作 。记录试样在各升温速率下的响应时间 。
第564行: 第1,259行:
a) 腐蚀环境后 , 接通电源和监视设备 , 试样不应发出故障信号 ;
a) 腐蚀环境后 , 接通电源和监视设备 , 试样不应发出故障信号 ;


b) 可复位探测器试样对 3℃/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不应小于 7 min 13 S, 且与环境试验前响 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超过 2 min 40 S; 对 20℃/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 A1 类探测器不应小 于 30 S, 除 A1 类外其他类探测器不应小于 1 min 0 S, 且与环境试验前响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 超过 30 S;
b) 可复位探测器试样对 3℃/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不应小于 7 min 13 s, 且与环境试验前响 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超过 2 min 40 s; 对 20℃/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 A1 类探测器不应小 于 30 s, 除 A1 类外其他类探测器不应小于 1 min 0 s, 且与环境试验前响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 超过 30 s;


c) 不可复位探测器试样的响应时间应符合表 4 规定 。
c) 不可复位探测器试样的响应时间应符合表 4 规定 。
第584行: 第1,279行:
4 . 14 . 2 . 1 将试样按 4. 1 . 3 规定刚性安装在冲击试验台上 , 按 4. 1 . 2 规定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
4 . 14 . 2 . 1 将试样按 4. 1 . 3 规定刚性安装在冲击试验台上 , 按 4. 1 . 2 规定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


4 . 14 . 2 . 2 启动冲击试验台 , 对质量为 M (kg)的试样 , 以峰值加速度为(100—20M) × 10 m/ S2 , 脉冲持 续时间为 6 mS 的半正弦波脉冲 , 对试样的 3 个相互垂直的轴线中的每个方向连续冲击 3 次 , 总计 18 次 。 冲击结束后 , 保持 2 min 。观察并记录试样状态 。
4 . 14 . 2 . 2 启动冲击试验台 , 对质量为 M (kg)的试样 , 以峰值加速度为(100—20M) × 10 m/ , 脉冲持 续时间为 6 ms 的半正弦波脉冲 , 对试样的 3 个相互垂直的轴线中的每个方向连续冲击 3 次 , 总计 18 次 。 冲击结束后 , 保持 2 min 。观察并记录试样状态 。


4 . 14 . 2 . 3 检查试样外观及紧固部位 。然后按 4. 1 . 5 规定 , 分别以 3℃/min 和 20℃/min 的升温速率 升温至试样动作 。记录试样在各升温速率下的响应时间 。
4 . 14 . 2 . 3 检查试样外观及紧固部位 。然后按 4. 1 . 5 规定 , 分别以 3℃/min 和 20℃/min 的升温速率 升温至试样动作 。记录试样在各升温速率下的响应时间 。
第594行: 第1,289行:
b) 试验后 , 试样不应有机械损伤和紧固部位松动现象 ;
b) 试验后 , 试样不应有机械损伤和紧固部位松动现象 ;


c) 可复位探测器试样对 3℃/min 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不应小于 7 min 13 S, 且与环境试验前响 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超过 2 min 40 S; 对 20℃/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 A1 类探测器不应小 于 30 S, 除 A1 类外其他类探测器不应小于 1 min 0 S, 且与环境试验前响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
c) 可复位探测器试样对 3℃/min 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不应小于 7 min 13 s, 且与环境试验前响 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超过 2 min 40 s; 对 20℃/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 A1 类探测器不应小 于 30 s, 除 A1 类外其他类探测器不应小于 1 min 0 s, 且与环境试验前响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超过 30 s;
 
超过 30 S;


d) 不可复位探测器试样的响应时间应符合表 4 规定 。
d) 不可复位探测器试样的响应时间应符合表 4 规定 。
第614行: 第1,307行:
4 . 15 . 2 . 1 将试样按 4. 1 . 3 规定刚性安装在碰撞试验设备的水平安装板上 , 按 4. 1 . 2 规定使试样处于 正常监视状态 。
4 . 15 . 2 . 1 将试样按 4. 1 . 3 规定刚性安装在碰撞试验设备的水平安装板上 , 按 4. 1 . 2 规定使试样处于 正常监视状态 。


4 . 15 . 2 . 2 调整碰撞试验设备 , 使锤头碰撞面能够从水平方向碰撞试样 , 并对准试样最易遭受破坏的部 位 。然后 , 以 1 . 5 m/ 0. 13 m/ S 的 锤 头 速 度 、1 . 9 J± 0. 1 J 的 碰 撞 动 能 碰 撞 试 样 。 碰 撞 后 , 保 持 2 min 。观察并记录试样状态 。
4 . 15 . 2 . 2 调整碰撞试验设备 , 使锤头碰撞面能够从水平方向碰撞试样 , 并对准试样最易遭受破坏的部 位 。然后 , 以 1 . 5 m/ 0. 13 m/ s 的 锤 头 速 度 、1 . 9 J± 0. 1 J 的 碰 撞 动 能 碰 撞 试 样 。 碰 撞 后 , 保 持 2 min 。观察并记录试样状态 。


4 . 15 . 2 . 3 检查试样外观及紧固部位 。然后按 4. 1 . 5 规定 , 分别以 3℃/min 和 20℃/min 的升温速率 升温至试样动作 , 记录试样在各升温速率下的响应时间 。
4 . 15 . 2 . 3 检查试样外观及紧固部位 。然后按 4. 1 . 5 规定 , 分别以 3℃/min 和 20℃/min 的升温速率 升温至试样动作 , 记录试样在各升温速率下的响应时间 。
第624行: 第1,317行:
b) 试验后 , 试样不应有机械损伤和紧固部位松动现象 ;
b) 试验后 , 试样不应有机械损伤和紧固部位松动现象 ;


c) 可复位探测器试样对 3℃/min 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不应小于 7 min 13 S, 且与环境试验前响 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超过 2 min 40 S; 对 20℃/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 A1 类探测器不应小 于 30 S, 除 A1 类外其他类探测器不应小于 1 min 0 S, 且与环境试验前响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 超过 30 S;
c) 可复位探测器试样对 3℃/min 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不应小于 7 min 13 s, 且与环境试验前响 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超过 2 min 40 s; 对 20℃/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 A1 类探测器不应小 于 30 s, 除 A1 类外其他类探测器不应小于 1 min 0 s, 且与环境试验前响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 超过 30 s;


d) 不可复位探测器试样的响应时间应符合表 4 规定 。
d) 不可复位探测器试样的响应时间应符合表 4 规定 。
第642行: 第1,335行:
4 . 16 . 2 . 1 将试样按 4. 1 . 3 规定刚性安装在振动台上 , 按 4. 1 . 2 规定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
4 . 16 . 2 . 1 将试样按 4. 1 . 3 规定刚性安装在振动台上 , 按 4. 1 . 2 规定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


4 . 16 . 2 . 2 启动振动试验台 , 使其在 10 Hz~150 Hz~10 Hz 的频率循环范围内 , 以 4. 905 m/ S2 的加速 度幅值 、1 倍频程每分的扫频速率 , 分别在 "、Y、Z三个互相垂直的轴线上进行 1 次扫频循环 。 观察并 记录试样状态 。
4 . 16 . 2 . 2 启动振动试验台 , 使其在 10 Hz~150 Hz~10 Hz 的频率循环范围内 , 以 4. 905 m/ 的加速 度幅值 、1 倍频程每分的扫频速率 , 分别在 X、Y、Z三个互相垂直的轴线上进行 1 次扫频循环 。 观察并 记录试样状态 。


4 . 16 . 2 . 3 检查试样外观及紧固部位 。然后按 4. 1 . 5 规定 , 分别以 3℃/min 和 20℃/min 的升温速率 升温至试样动作 。记录试样在各升温速率下的响应时间 。
4 . 16 . 2 . 3 检查试样外观及紧固部位 。然后按 4. 1 . 5 规定 , 分别以 3℃/min 和 20℃/min 的升温速率 升温至试样动作 。记录试样在各升温速率下的响应时间 。
第652行: 第1,345行:
b) 试验后 , 试样不应有机械损伤和紧固部位松动现象 ;
b) 试验后 , 试样不应有机械损伤和紧固部位松动现象 ;


c) 可复位探测器试样对 3℃/min 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不应小于 7 min 13 S, 且与环境试验前响 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超过 2 min 40 S; 对 20℃/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 A1 类探测器不应小 于 30 S, 除 A1 类外其他类探测器不应小于 1 min 0 S, 且与环境试验前响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 超过 30 S;
c) 可复位探测器试样对 3℃/min 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不应小于 7 min 13 s, 且与环境试验前响 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超过 2 min 40 s; 对 20℃/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 A1 类探测器不应小 于 30 s, 除 A1 类外其他类探测器不应小于 1 min 0 s, 且与环境试验前响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 超过 30 s;


d) 不可复位探测器试样的响应时间应符合表 4 规定 。
d) 不可复位探测器试样的响应时间应符合表 4 规定 。
第670行: 第1,363行:
4 . 17 . 2 . 1 将试样按 4. 1 . 3 规定刚性安装在振动台上 。振动期间试样不通电 。
4 . 17 . 2 . 1 将试样按 4. 1 . 3 规定刚性安装在振动台上 。振动期间试样不通电 。


4 . 17 . 2 . 2 启动振动试验台 , 使其在 10 Hz~150 Hz~10 Hz 的频率循环范围内 , 以 9 . 810 m/ S2 的加速 度幅值 、1 倍频程每分的扫频速率 , 分别在 "、Y、Z三个互相垂直的轴线上进行 20 次扫频循环 。
4 . 17 . 2 . 2 启动振动试验台 , 使其在 10 Hz~150 Hz~10 Hz 的频率循环范围内 , 以 9 . 810 m/ 的加速 度幅值 、1 倍频程每分的扫频速率 , 分别在 X、Y、Z三个互相垂直的轴线上进行 20 次扫频循环 。


4 . 17 . 2 . 3 检查试样外观及紧固部位 。按 4. 1 . 2 规定连接 , 并接通电源 , 观察并记录试样状态 , 若试样 能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 按 4. 1 . 5 规定 , 分别以 3℃/min 和 20℃/min 的升温速率升温至试样动作 。记录 试样在各升温速率下的响应时间 。
4 . 17 . 2 . 3 检查试样外观及紧固部位 。按 4. 1 . 2 规定连接 , 并接通电源 , 观察并记录试样状态 , 若试样 能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 按 4. 1 . 5 规定 , 分别以 3℃/min 和 20℃/min 的升温速率升温至试样动作 。记录 试样在各升温速率下的响应时间 。
第678行: 第1,371行:
a) 振动后 , 试样不应有机械损伤和紧固部位松动现象 ; 接通电源和监视设备 , 试样不应发出故障 信号 ;
a) 振动后 , 试样不应有机械损伤和紧固部位松动现象 ; 接通电源和监视设备 , 试样不应发出故障 信号 ;


b) 可复位探测器试样对 3℃/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不应小于 7 min 13 S, 且与环境试验前响 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超过 2 min 40 S; 对 20℃/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 A1 类探测器不应小 于 30 S, 除 A1 类外其他类探测器不应小于 1 min 0 S, 且与环境试验前响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 超过 30 S;
b) 可复位探测器试样对 3℃/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不应小于 7 min 13 s, 且与环境试验前响 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超过 2 min 40 s; 对 20℃/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 A1 类探测器不应小 于 30 s, 除 A1 类外其他类探测器不应小于 1 min 0 s, 且与环境试验前响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 超过 30 s;


c) 不可复位探测器试样的响应时间应符合表 4 规定 。
c) 不可复位探测器试样的响应时间应符合表 4 规定 。
第700行: 第1,393行:
表 7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条件
表 7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条件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8F9FA; color:#202122;"
| 放电电压/kv | 空气放电(外壳为绝缘体试样) 8 |
! rowspan="2" | 放电电压/kv
| 接触放电(外壳为导体试样和耦合板) 6 |
! 空气放电(外壳为绝缘体试样) 8<br />
| 放电极性 | 正 、负 |
|-
| 放电间隔/ S | ≥1 |
| 接触放电(外壳为导体试样和耦合板) 6
| 每点放电次数 | 10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8F9FA; color:#202122;"
| 放电极性
| 正 、负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8F9FA; color:#202122;"
| 放电间隔/ S
| ≥1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8F9FA; color:#202122;"
| 每点放电次数
| 10
|}


4 . 18 . 2 . 3 上述试验完成后 , 按 4. 1 . 5 规定 , 分别以 3℃/min 和 20℃/min 的升温速率升温 至 试 样 动 作 。记录试样在各升温速率下的响应时间 。
4 . 18 . 2 . 3 上述试验完成后 , 按 4. 1 . 5 规定 , 分别以 3℃/min 和 20℃/min 的升温速率升温 至 试 样 动 作 。记录试样在各升温速率下的响应时间 。
第714行: 第1,416行:
a) 干扰环境期间 , 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或故障信号 ;
a) 干扰环境期间 , 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或故障信号 ;


b) 可复位探测器试样对 3℃/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不应小于 7 min 13 S, 且与环境试验前响 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超过 2 min 40 S; 对 20℃/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 A1 类探测器不应小
b) 可复位探测器试样对 3℃/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不应小于 7 min 13 s, 且与环境试验前响 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超过 2 min 40 s; 对 20℃/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 A1 类探测器不应小


于 30 S, 除 A1 类外其他类探测器不应小于 1 min 0 S, 且与环境试验前响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 超过 30 S;
于 30 s, 除 A1 类外其他类探测器不应小于 1 min 0 s, 且与环境试验前响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 超过 30 s;


c) 不可复位探测器试样的响应时间应符合表 4 规定 。
c) 不可复位探测器试样的响应时间应符合表 4 规定 。
第740行: 第1,442行:
表 8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条件
表 8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条件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场强/(V/m) | 10 |
|-
| 频率范围/MHz | 80~1000 |
! 项目 !! 数值
| 扫频速率/十倍频程每秒 | ≤1 . 5 × 10 — 3 |
|-
| 调制幅度 | 80%(1 KHz , 正弦) |
| 场强/(V/m) || 10
|-
| 频率范围/MHz || 80~1000
|-
| 扫频速率/十倍频程每秒 || ≤1.5 × 10⁻³
|-
| 调制幅度 || 80%(1 KHz, 正弦)
|}
 


4 . 19 . 3 要求
4 . 19 . 3 要求
第751行: 第1,461行:
a) 干扰环境期间 , 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或故障信号 ;
a) 干扰环境期间 , 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或故障信号 ;


b) 可复位探测器试样对 3℃/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不应小于 7 min 13 S, 且与环境试验前响 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超过 2 min 40 S; 对 20℃/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 A1 类探测器不应小 于 30 S, 除 A1 类外其他类探测器不应小于 1 min 0 S, 且与环境试验前响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 超过 30 S;
b) 可复位探测器试样对 3℃/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不应小于 7 min 13 s, 且与环境试验前响 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超过 2 min 40 s; 对 20℃/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 A1 类探测器不应小 于 30 s, 除 A1 类外其他类探测器不应小于 1 min 0 s, 且与环境试验前响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 超过 30 s;


c) 不可复位探测器试样的响应时间应符合表 4 规定 。
c) 不可复位探测器试样的响应时间应符合表 4 规定 。
第773行: 第1,483行:
表 9 射频场感应传导骚扰抗扰度试验条件
表 9 射频场感应传导骚扰抗扰度试验条件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频率范围/MHz | 0. 15~100 |
|-
| 电压/dBμV | 140 |
 
| 调制幅度 | 80%(1 KHz , 正弦) |
! 项目 !! 数值
 
|-
 
| 频率范围/MHz || 0.15~100
 
|-
 
| 电压/dBμV || 140
 
|-
 
| 调制幅度 || 80%(1 KHz , 正弦)
 
|}


4 . 20 . 2 . 3 上述试验完成后 , 按 4. 1 . 5 规定 , 分别以 3℃/min 和 20℃/min 的升温速率升温 至 试 样 动 作 。记录试样在各升温速率下的响应时间 。
4 . 20 . 2 . 3 上述试验完成后 , 按 4. 1 . 5 规定 , 分别以 3℃/min 和 20℃/min 的升温速率升温 至 试 样 动 作 。记录试样在各升温速率下的响应时间 。
第785行: 第1,509行:
a) 干扰环境期间 , 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或故障信号 ;
a) 干扰环境期间 , 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或故障信号 ;


b) 可复位探测器试样对 3℃/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不应小于 7 min 13 S, 且与环境试验前响 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超过 2 min 40 S; 对 20℃/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 A1 类探测器不应小 于 30 S, 除 A1 类外其他类探测器不应小于 1 min 0 S, 且与环境试验前响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 超过 30 S;
b) 可复位探测器试样对 3℃/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不应小于 7 min 13 s, 且与环境试验前响 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超过 2 min 40 s; 对 20℃/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 A1 类探测器不应小 于 30 s, 除 A1 类外其他类探测器不应小于 1 min 0 s, 且与环境试验前响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 超过 30 s;


c) 不可复位探测器试样的响应时间应符合表 4 规定 。
c) 不可复位探测器试样的响应时间应符合表 4 规定 。
第807行: 第1,531行:
表 10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条件
表 10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条件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瞬变脉冲电压/Kv | 1 × (1±0 . 1) |
! 瞬变脉冲电压/Kv !! 1 × (1±0.1)
| 重复频率/KHz | 5 × (1±0 . 2) |
|-
| 极性 | 正 、负 |
| 重复频率/KHz || 5 × (1±0.2)
| 时间 | 每次 1 min |
|-
 
| 极性 || 正、负
|-
| 时间 || 每次 1 min
|}
4 . 21 . 2 . 3 上述试验完成后 , 按 4. 1 . 5 规定 , 分别以 3℃/min 和 20℃/min 的升温速率升温 至 试 样 动 作 。记录试样在各升温速率下的响应时间 。
4 . 21 . 2 . 3 上述试验完成后 , 按 4. 1 . 5 规定 , 分别以 3℃/min 和 20℃/min 的升温速率升温 至 试 样 动 作 。记录试样在各升温速率下的响应时间 。


第820行: 第1,547行:
a) 干扰环境期间 , 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或故障信号 ;
a) 干扰环境期间 , 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或故障信号 ;


b) 可复位探测器试样对 3℃/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不应小于 7 min 13 S, 且与环境试验前响 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超过 2 min 40 S; 对 20℃/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 A1 类探测器不应小 于 30 S, 除 A1 类外其他类探测器不应小于 1 min 0 S, 且与环境试验前响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 超过 30 S;
b) 可复位探测器试样对 3℃/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不应小于 7 min 13 s, 且与环境试验前响 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超过 2 min 40 s; 对 20℃/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 A1 类探测器不应小 于 30 s, 除 A1 类外其他类探测器不应小于 1 min 0 s, 且与环境试验前响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 超过 30 s;


c) 不可复位探测器试样的响应时间应符合表 4 规定 。
c) 不可复位探测器试样的响应时间应符合表 4 规定 。
第842行: 第1,569行:
表 1 1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条件
表 1 1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条件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background-color:#f8f9fa; color:#202122;"
| --- | --- | --- |
|- style="font-weight:bold; vertical-align:middle;"
| 浪涌(冲击)电压/kv | 1 × (1±0 . 1) | |
! 浪涌(冲击)电压/kv
| 极性 |  | 正 、负 |
! 极性
| 试验次数 | 5 | |
|- style="text-align:left; vertical-align:middle;"
| 1 × (1±0 . 1)
| 正 、负
|-
| 试验次数
| style="text-align:left;" | 5
|}


4 . 22 . 2 . 3 上述试验完成后 , 按 4. 1 . 5 规定 , 分别以 3℃/min 和 20℃/min 的升温速率升温 至 试 样 动 作 。记录试样在各升温速率下的响应时间 。
4 . 22 . 2 . 3 上述试验完成后 , 按 4. 1 . 5 规定 , 分别以 3℃/min 和 20℃/min 的升温速率升温 至 试 样 动 作 。记录试样在各升温速率下的响应时间 。
第854行: 第1,587行:
a) 干扰环境期间 , 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或故障信号 ;
a) 干扰环境期间 , 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或故障信号 ;


b) 可复位探测器试样对 3℃/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不应小于 7 min 13 S, 且与环境试验前响 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超过 2 min 40 S; 对 20℃/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 A1 类探测器不应小 于 30 S, 除 A1 类外其他类探测器不应小于 1 min 0 S, 且与环境试验前响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 超过 30 S;
b) 可复位探测器试样对 3℃/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不应小于 7 min 13 s, 且与环境试验前响 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超过 2 min 40 s; 对 20℃/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 A1 类探测器不应小 于 30 s, 除 A1 类外其他类探测器不应小于 1 min 0 s, 且与环境试验前响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 超过 30 s;


c) 不可复位探测器试样的响应时间应符合表 4 规定 。
c) 不可复位探测器试样的响应时间应符合表 4 规定 。
第872行: 第1,605行:
4 . 23 . 2 . 1 检查试样在 5 . 2 、5 . 4 、5 . 7 和 5 . 8 项试验中测得的响应时间是否符合表 12 规定 。
4 . 23 . 2 . 1 检查试样在 5 . 2 、5 . 4 、5 . 7 和 5 . 8 项试验中测得的响应时间是否符合表 12 规定 。


4 . 23 . 2 . 2 按 4. 1 . 2 规定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针对不同类别探测器 , 在表 13 规定初始温度环境 下稳定后 , 将试样在 10 S 内按最小响应时间方位放入气流速度为 0. 8 m/ S±0 . 1 m/ S、温度为表 13 规定 气流温度的试验箱内 , 保持 10 min 以上 , 观察并记录试样状态 。
4 . 23 . 2 . 2 按 4. 1 . 2 规定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针对不同类别探测器 , 在表 13 规定初始温度环境 下稳定后 , 将试样在 10 s 内按最小响应时间方位放入气流速度为 0. 8 m/ s±0 . 1 m/ s、温度为表 13 规定 气流温度的试验箱内 , 保持 10 min 以上 , 观察并记录试样状态 。


表 12 s型探测器响应时间下限
表 12 s型探测器响应时间下限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color:#f8f9fa;"
| --- | --- | --- |
|- style="font-weight:bold; text-align:center; 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升温速率 ℃/min | 响应时间下限值 | |
! rowspan="2" | 升温速率 ℃/min
| min | S |
! colspan="2" | 响应时间下限值<br />
| 3 | 9 | 40 |
|-
| 5 | 5 | 48 |
| min
| 10 | 2 | 54 |
| style="text-align:center; color:#202122;" | S
| 20 | 1 | 27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30 | 0 | 58 |
| 3
| 9
| 4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5
| 5
| 48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10
| 2
| 54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20
| 1
| 27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30
| 0
| 58
|}


表 13 s型探测器附加试验温度
表 13 s型探测器附加试验温度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 探测器类别 | 初始温度 | 气流温度 ℃ |
! 探测器类别 !! 初始温度 ℃ !! 气流温度 ℃
| A1S | 5±2 | 50±2 |
|-
| A2S | 5±2 | 50±2 |
| A1S || 5±2 || 50±2
| BS | 20±2 | 65±2 |
|-
| CS | 35±2 | 80±2 |
| A2S || 5±2 || 50±2
 
|-
表 13 (续)
| BS || 20±2 || 65±2
 
|-
|  |  |  |
| CS || 35±2 || 80±2
| --- | --- | --- |
|-
| 探测器类别 | 初始温度  ℃ | 气流温度 |
| DS || 50±2 || 95±2
| DS | 50±2 | 95±2 |
|-
| ES | 65±2 | 110±2 |
| ES || 65±2 || 110±2
| FS | 80±2 | 125±2 |
|-
| GS | 95±2 | 140±2 |
| FS || 80±2 || 125±2
|-
| GS || 95±2 || 140±2
|}


4 . 23 . 3 要求
4 . 23 . 3 要求
第928行: 第1,683行:
表 14 R型探测器附加试验初始温度
表 14 R型探测器附加试验初始温度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探测器类别 | 初始温度 ℃ | |
|-
| A1R | | 5±2 |
! 探测器类别 !! 初始温度 ℃
| A2R | 5±2 | |
 
| BR | 20±2 | |
|-
| CR | 35±2 | |
| A1R || 5±2
| DR | 50±2 | |
 
| ER | 65±2 | |
|-
| FR | 80±2 | |
| A2R || 5±2
| GR | 95±2 | |
 
|-
| BR || 20±2
 
|-
| CR || 35±2
 
|-
| DR || 50±2
 
|-
| ER || 65±2
 
|-
| FR || 80±2
 
|-
| GR || 95±2
 
|}


4 . 24 . 3 要求
4 . 24 . 3 要求
第1,006行: 第1,780行:
f) 制造日期 、产品编号 、产地和探测器软件版本号。
f) 制造日期 、产品编号 、产地和探测器软件版本号。


对于可 拆 卸 探 测 器,探 头 上 的 标 志 应 包 含 a) 、b) 、c) 、d)和 f)项,底 座 上 的 标 志 应 至 少 包 含 d)
对于可 拆 卸 探 测 器,探 头 上 的 标 志 应 包 含 a) 、b) 、c) 、d)和 f)项,底 座 上 的 标 志 应 至 少 包 含 d)和e)项 。
 
e)项 。


6 . 2 . 2 产品标志信息中如使用不常用符号或缩写时,应在探测器的使用说明书中说明。
6 . 2 . 2 产品标志信息中如使用不常用符号或缩写时,应在探测器的使用说明书中说明。
第1,016行: 第1,788行:
探测器应有质量检验合格标志。
探测器应有质量检验合格标志。


 
==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标准温箱 ==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标准温箱


检验探测器响应时间的试验设备是专用的标准温箱 。温箱的风道截面为正方形 , 并有一个水平工 作区域 , 如图 A. 1 所示 , 探测器安装在风道工作区域的顶板上 , 并使它与风道的两个侧壁对称 。
检验探测器响应时间的试验设备是专用的标准温箱 。温箱的风道截面为正方形 , 并有一个水平工 作区域 , 如图 A. 1 所示 , 探测器安装在风道工作区域的顶板上 , 并使它与风道的两个侧壁对称 。


风道中的 气 流 流 速 在 试 验 过 程 中 应 始 终 为 0. 8 m/ 0. 1 m/ S(25℃ 时 测 量 值 ) , 并 能 分 别以 0. 2℃/min 、1℃/min、3℃/min、5℃/min、10℃/min、20℃/min、30℃/min 的升温速率升温 ; 测温误差为 ±2℃ , 响应时间测量误差 ±1 S。应保证探测器附近的气流不受风道底面和侧壁的影响 , 探测器不应受 到加热器的直接热辐射作用 。
风道中的 气 流 流 速 在 试 验 过 程 中 应 始 终 为 0. 8 m/ 0. 1 m/ s(25℃ 时 测 量 值 ) , 并 能 分 别以 0. 2℃/min 、1℃/min、3℃/min、5℃/min、10℃/min、20℃/min、30℃/min 的升温速率升温 ; 测温误差为 ±2℃ , 响应时间测量误差 ±1 s。应保证探测器附近的气流不受风道底面和侧壁的影响 , 探测器不应受 到加热器的直接热辐射作用 。


测温元件距离风道工作区域风道顶板应大于 25 mm , 并且测温元件在水平方向上位于探测器的迎 风侧距探测器至少 50 mm 。测温元件的时间常数应小于 2 S。
测温元件距离风道工作区域风道顶板应大于 25 mm , 并且测温元件在水平方向上位于探测器的迎 风侧距探测器至少 50 mm 。测温元件的时间常数应小于 2 S。


 
[[文件:点型感温火灾探测器GB+4716-2005 图 A.1标准温箱工作区域示意图.png]]


1 **—** 工作区 ;
1 **—** 工作区 ;
焦雨桐
5,472

个编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