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性环境第9部分:由浇封型“m”保护的设备GB 3836.9-2021: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焦雨桐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刘佳明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未显示2个用户的3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国标文件|国标文件名=爆炸性环境第9部分:由浇封型“m”保护的设备GB 3836.9-2021}}
{{国标文件|国标文件名=爆炸性环境第9部分:由浇封型“m”保护的设备GB 3836.9-2021}}
== 标准状态 ==
<br>
当前标准:爆炸性环境第9部分:由浇封型“m”保护的设备GB 3836.9-2021
发布日期:2021-10-11
实施日期:2022-05-01
旧标准1:爆炸性环境 第9部分:由浇封型“m”保护的设备GB 3836.9-2014
发布日期:2014-12-05
实施日期:2015-10-16
废止日期:2022-05-01
旧标准2:可燃性粉尘环境用电气设备 第6部分:浇封保护型“mD”GB 12476.6-2010
发布日期:2010-08-09
实施日期:2011-08-01
废止日期:2022-05-01
== 1 范围 ==
== 1 范围 ==


第278行: 第304行:
——纸质电容器;
——纸质电容器;


— — 陶瓷电容器;
—— 陶瓷电容器;


——半导体器件;
——半导体器件;
第336行: 第362行:
表 1 通过复合物的间距
表 1 通过复合物的间距


|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电 压 U (交流有效值或直流) V | 最小间距 mm | | |
! rowspan="2" | 电 压 U (交流有效值或直流) V
| "ma" | “mb” | “mc” |
! colspan="3" | 最小间距 mm
| ≤32 | 0.5 | 0.5 | 0.2 |
|-
| ≤63 | 0.5 | 0.5 | 0.3 |
| "ma"
| ≤400 | 1 | 1 | 0.6 |
| “mb”
| ≤500 | 1.5 | 1.5 | 0.8 |
| “mc”
| ≤630 | 2 | 2 | 0.9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1000 | 2.5 | 2.5 | 1.7 |
| ≤32
| ≤1600 | — | 4 | 4 |
| 0.5
| ≤3200 | — | 7 | 7 |
| 0.5
| ≤6300 | | 12 | 12 |
| 0.2
| ≤10000 | — | 20 | 20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所示电压来自GB/T 16935.1,并且是根据GB/T 16935.1交流系统标称电压表规定的电源电压的合理处理。 在确定要求的距离时,工作电压可高于表中电压乘以1.1的系数。1.1的系数表示,在一个电路的多个地方,工 作电压等于额定电压,只有一些常用的额定电压可以采用1.1的系数。 | | | |
| ≤63
| 0.5
| 0.5
| 0.3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400
| 1
| 1
| 0.6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500
| 1.5
| 1.5
| 0.8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630
| 2
| 2
| 0.9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1000
| 2.5
| 2.5
| 1.7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1600
| —
| 4
| 4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3200
| —
| 7
| 7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6300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12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12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10000
| —
| 20
| 20
|-
| colspan="4"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所示电压来自GB/T 16935.1,并且是根据GB/T 16935.1交流系统标称电压表规定的电源电压的合理处理。 <br />在确定要求的距离时,工作电压可高于表中电压乘以1.1的系数。1.1的系数表示,在一个电路的多个地方,<br />工 作电压等于额定电压,只有一些常用的额定电压可以采用1.1的系数。
|}


7.2.4.3 通过固体绝缘的间距
7.2.4.3 通过固体绝缘的间距
第364行: 第436行:
表2 Ⅲ类“m”型设备净空间周围复合物的最小厚度
表2 Ⅲ类“m”型设备净空间周围复合物的最小厚度


|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保护等级 | 复合物的最小厚度 从净空间到 | 净空间≤1 cm³ | 1 cm³<净空间≤100 cm³ |
! 保护等级
| "ma" | 净空间或自由表面 | 3 mm | 3 mm |
! 复合物的最小厚度 从净空间到
| 有粘结的非金属或金属外壳 | 3 mm(外壳十复合物) | 3 mm(外壳十复合物) |
! 净空间≤1 cm³
| 没有粘结的非金属或金属外壳 | 3 mm | 3 mm |
! 1 cm³<净空间≤100 cm³
| "mb" | 净空间或自由表面 | 1 mm | 3 mm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有粘结的非金属或金属外壳 | 1 mm(外壳+复合物) | 3 mm(外壳+复合物) |
| rowspan="3" | "ma"
| 没有粘结的非金属或金属外壳 | 1 mm | 3mm |
| 净空间或自由表面
| 3 mm
| 3 mm
|-
| 有粘结的非金属或金属外壳
| 3 mm(外壳+复合物)<sup>a</sup>
| 3 mm(外壳+复合物)<sup>a</sup>
|-
| 没有粘结的非金属或金属外壳
| 3 mm
| 3 mm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rowspan="3" | "mb"
| 净空间或自由表面
| 1 mm
| 3 mm
|-
| 有粘结的非金属或金属外壳
| 1 mm(外壳+复合物)
| 3 mm(外壳+复合物)<sup>a</sup>
|-
| 没有粘结的非金属或金属外壳
| 1 mm
| 3mm
|}


表 2 ( 续 )
表 2 ( 续 )


|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保护等级 | 复合物的最小厚度 从净空间到 | 净空间≤1 cm³ | 1 cm³<净空间≤100 cm³ |
! 保护等级
| “mc” | 净空间或自由表面 | 1 mm | 1 mm |
! 复合物的最小厚度 从净空间到
| 有粘结的非金属或金属外壳 | 1 mm(外壳+复合物) | 1 mm(外壳+复合物) |
! 净空间≤1 cm³
| 没有粘结的非金属或金属外壳 | 1 mm | 1 mm |
! 1 cm³<净空间≤100 cm³
| 此表提出的材料厚度不表明符合GB/T 3836.1要求的其他机械试验。 注:有粘结的金属外壳,如果净空间内没有带电部件,对净空间可没有复合物厚度要求。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外壳壁厚≥1 mm。 | | | |
| rowspan="3" | “mc”
| 净空间或自由表面
| 1 mm
| 1 mm
|-
| 有粘结的非金属或金属外壳
| 1 mm(外壳+复合物)
| 1 mm(外壳+复合物)
|-
| 没有粘结的非金属或金属外壳
| 1 mm
| 1 mm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colspan="4" | 此表提出的材料厚度不表明符合GB/T 3836.1要求的其他机械试验。 <br />注:有粘结的金属外壳,如果净空间内没有带电部件,对净空间可没有复合物厚度要求。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colspan="4" | <sup>a</sup>外壳壁厚≥1 mm。
|}


7.3.2 I 类和Ⅱ类“m”型设备
7.3.2 I 类和Ⅱ类“m”型设备
第397行: 第509行:
表 3 I 类和Ⅱ类“m” 型设备净空间周围复合物的最小厚度
表 3 I 类和Ⅱ类“m” 型设备净空间周围复合物的最小厚度


| |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保护等级 | 复合物的最小厚度 从净空间到 | 净空间≤1 cm³ | 1 cm³<净空间≤10 cm³ | 10 cm³<净空间≤100 cm³ |
! 保护等级
| “ma” | 净空间或自由表面 | 3 mm | 3 mm(压力试验 按照8.2.6) | 不允许 |
! 复合物的最小厚度 从净空间到
| 有粘结的非 金属或金属外壳 | 3 mm(外壳十 复合物) | 3 mm(外壳+复合物) (压力试验按照8.2.6) | 不允许 |
! 净空间≤1 cm³
| 没有粘结的非金属 或金属外壳 | 3mm | 3 mm(外壳+复合物) (压力试验按照8.2.6) | 不允许 |
! 1 cm³<净空间≤10 cm³
| “mb” | 净空间或自由表面 | 1 mm | 3 mm | 3 mm(压力试验按照8.2.6) |
! 10 cm³<净空间≤100 cm³
| 有粘结的非金属 或金属外壳 | 1 mm(外壳+ 复合物) | 3mm(外壳+复合物) | 3 mm(外壳十复合物) (压力试验按照8.2.6)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没有粘结的非金属 或金属外壳 | 1 mm | 3 mm | 3 mm(压力试验按照8.2.6) |
| rowspan="3" | “ma”
| “mc” | 净空间或自由表面 | 1 mm | 1 mm | 3 mm |
| 净空间或自由表面
| 有粘结的非金属或 金属外壳 | 1 mm(外壳+ 复合物) | 1 mm(外壳+复合物) | 3 mm(外壳+复合物),见注 |
| 3 mm
| 没有粘结的非金属 或金属外壳 | 1 mm | 1 mm | 3 mm |
| 3 mm(压力试验 按照8.2.6)
| 此表提出的材料厚度不表明符合GB/T 3836.1要求的其他机械试验。 注:有粘结的金属外壳,如果净空间内没有带电部件,对净空间可没有复合物厚度要求。 | | | | |
| 不允许
| 外壳壁厚≥1 mm。 | | | | |
|-
| 有粘结的非 金属或金属外壳
| 3 mm<br />(外壳+复合物)<sup>a</sup>
| 3 mm(外壳+复合物)<sup>a</sup><br />(压力试验按照8.2.6)
| 不允许
|-
| 没有粘结的非金属 或金属外壳
| 3mm
| 3 mm(外壳+复合物)<br /> (压力试验按照8.2.6)
| 不允许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rowspan="3" | “mb”
| 净空间或自由表面
| 1 mm
| 3 mm
| 3 mm(压力试验按照8.2.6)
|-
| 有粘结的非金属 或金属外壳
| 1 mm(外壳+ 复合物)
| 3mm(外壳+复合物)<sup>a</sup>
| 3 mm(外壳十复合物) <sup>a</sup><br />(压力试验按照8.2.6)
|-
| 没有粘结的非金属 或金属外壳
| 1 mm
| 3 mm
| 3 mm(压力试验按照8.2.6)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rowspan="3" | “mc”
| 净空间或自由表面
| 1 mm
| 1 mm
| 3 mm
|-
| 有粘结的非金属或 金属外壳
| 1 mm(外壳+ 复合物)
| 1 mm(外壳+复合物)
| 3 mm(外壳+复合物),见注
|-
| 没有粘结的非金属 或金属外壳
| 1 mm
| 1 mm
| 3 mm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colspan="5" | 此表提出的材料厚度不表明符合GB/T 3836.1要求的其他机械试验。 <br />注:有粘结的金属外壳,如果净空间内没有带电部件,对净空间可没有复合物厚度要求。
|-
| colspan="5"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sup>a</sup>外壳壁厚≥1 mm。
|}


=== 7.4 复合物的厚度 ===
=== 7.4 复合物的厚度 ===
第428行: 第586行:




塑料壁厚 t≥1 mm


c
[[文件:爆炸性环境第9部分:由浇封型“m”保护的设备GB 3836.9-2021_图1 复合物厚度的尺寸图.jpeg|400px]]
符号说明:


复合物自由表面
a ——到自由表面的距离;


b—— 到金属外壳的距离;


c ——到 壁 厚t≥1mm 的非金属外壳的距离;


非载流部件
d ——到壁厚t<1mm 的非金属外壳的距离;


e ——到复合物内非载流部件的距离;


f—— 非载流部件到自由表面的距离。


可选的固体绝缘 或无导体层压板
图 1 复合物厚度的尺寸图


d
表 4 复 合 物 的 厚 度


塑料壁厚
{| class="wikitable"


I<1 mm
|-


符合<7.2.4.3>的 固体绝缘
! 项目 !! “ma”保护等级 !! “mb"或“mc”保护等级


金属壁
|-


符号说明:
| 自由表面≤2cm² || a≥3 mm || a≥表1间距,但不小于1 mm


a ——到自由表面的距离;
|-


b—— 到金属外壳的距离;
| 自由表面>2cm² || a≥3 mm || a≥表1间距,但不小于3mm


c ——到 壁 厚t≥1mm 的非金属外壳的距离;
|-


d ——到壁厚t<1mm 的非金属外壳的距离;
| 有粘结的非金属外壳(壁厚t&lt;1 mm) || d≥3 mm || d≥表1间距,但不小于1 mm


e ——到复合物内非载流部件的距离;
|}


f—— 非载流部件到自由表面的距离。


图 1 复合物厚度的尺寸图
表 4 复 合 物 的 厚 度
|  |  |  |
| --- | --- | --- |
| 项 目 | “ma”保护等级 | “mb"或“mc”保护等级 |
| 自由表面≤2cm² | a≥3 mm | a≥表1间距,但不小于1 mm |
| 自由表面>2cm² | a≥3 mm | a≥表1间距,但不小于3mm |
| 有粘结的非金属外壳(壁厚t<1 mm) | d≥3 mm | d≥表1间距,但不小于1 mm |
GB/T 3836.9—2021


表4(续)
表4(续)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 --- | --- | --- |
|-
| 项 目 | “ma”保护等级 | “mb”或“mc”保护等级 |
! 项目
| 有粘结的非金属外壳(壁厚t≥1 mm) | c≥(3 mm-t) | c≥(表1间距-t) |
! “ma”保护等级
| 没有粘结的非金属料外壳 | c=d≥3 mm | c=d≥表1间距,但不小于1 mm |
! “mb”或“mc”保护等级
| 金属外壳 | b≥3 mm | b≥表1间距,但不小于1 mm |
|-
| 非载流部件 | e≥3 mm | e≥表1间距,但不小于1 mm |
| 有粘结的非金属外壳(壁厚t≥1 mm)
| 非载流部件——自由表面 | f+e≥a | f+e≥a |
| c≥(3 mm-t)<sup>a</sup>
| 有粘结的非金属外壳,壁厚≥1 mm时,如果运用公式时允许c=0,则元件可以靠在壳壁上。 | | |
| c≥(表1间距-t)<sup>a</sup>
|-
| 没有粘结的非金属料外壳
| c=d≥3 mm
| c=d≥表1间距,但不小于1 mm
|-
| 金属外壳
| b≥3 mm
| b≥表1间距,但不小于1 mm
|-
| 非载流部件
| e≥3 mm
| e≥表1间距,但不小于1 mm
|-
| 非载流部件——自由表面
| f+e≥a
| f+e≥a
|-
| colspan="3" style="text-align:left;" | <sup>a</sup> 有粘结的非金属外壳,壁厚≥1 mm时,<br />如果运用公式时允许c=0,则元件可以靠在壳壁上。
|}


不管在任何情况下,复合物都应承受8.2.4规定的介电强度试验。
不管在任何情况下,复合物都应承受8.2.4规定的介电强度试验。
第523行: 第691行:
表 5 多层印制电路板的最小间距
表 5 多层印制电路板的最小间距


|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
| 距离 | "ma"保护等级 | “mb”保护等级 | "mc"保护等级 |
| a | 3 mm | 0.5 mm | 0.25 mm |
| b | 3 mm | 3 mm | 1 mm |
| c | 3 mm | 1 mm | 0.5 mm |
| d | 0.1 mm,见7.2.4.3 | 0.1 mm,见7.2.4.3 | 0.1 mm,见7.2.4.3 |


5 ( 续 )
|-
! 距离 !! "ma"保护等级 !! “mb”保护等级 !! "mc"保护等级
 
|-
| a || 3 mm || 0.5 mm || 0.25 mm
 
|-
| b || 3 mm || 3 mm || 1 mm


| |  |  |  |
|-
| --- | --- | --- | --- |
| c || 3 mm || 1 mm || 0.5 mm
| 距离 | “ma”保护等级 | “mb”保护等级 | "mc"保护等级 |
| e | 符合表1的距离 | 符合表1的距离 | 符合表1的距离 |
| 其中:  a——载流部件与外表面间通过覆盖层的距离;  b——载流部件与外表面间沿着覆盖层的距离;  c——从边缘或孔沿着板的表面延伸的金属或绝缘的长度; d——要求隔离时粘结薄膜或芯板的厚度;  e——要求隔离时多层(印刷电路板)内侧两电路之间的距离。 | | | |


|-
| d || 0.1 mm,见7.2.4.3 || 0.1 mm,见7.2.4.3 || 0.1 mm,见7.2.4.3


|}
表 5 ( 续 )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
! 距离
! “ma”保护等级
! “mb”保护等级
! "mc"保护等级
|-
| e
| 符合表1的距离
| 符合表1的距离
| 符合表1的距离
|- style="text-align:left;"
| colspan="4" | 其中:<br />a——载流部件与外表面间通过覆盖层的距离;<br />b——载流部件与外表面间沿着覆盖层的距离;<br />c——从边缘或孔沿着板的表面延伸的金属或绝缘的长度;<br />d——要求隔离时粘结薄膜或芯板的厚度;<br />e——要求隔离时多层(印刷电路板)内侧两电路之间的距离。
|}


[[文件:爆炸性环境第9部分:由浇封型“m”保护的设备GB 3836.9-2021_图2 多层印制电路板的最小间距.jpeg|400px]]
符号和标引序号说明:
符号和标引序号说明:


芯板和覆盖层 粘结薄膜


1——通过触点用于端接;
1——通过触点用于端接;
第567行: 第749行:
注:灌封时气密外壳受到应力作用造成损坏会破坏装置的防爆型式。
注:灌封时气密外壳受到应力作用造成损坏会破坏装置的防爆型式。


开关触头的额定值应小于或等于60 V 和 6 A 。 如果开关电流大于制造商规定的额定电流的三分 之二,附加外壳应用无机材料制成。
开关触头的额定值应小于或等于60 V 和 6 A 。 如果开关电流大于制造商规定的额定电流的三分之二,附加外壳应用无机材料制成。


7.5.3 “mb”保护等级
7.5.3 “mb”保护等级
第627行: 第809行:
在最不利负载下的单体电池和电池组的最高工作温度(见7 . 8 . 5)不应超过单体电池和电池组制造 商规定的温度,或者制造商没有规定时,不应超过80℃,应采用下列方法之一 ,使最大充电和放电电流 不超过制造商规定的安全值:
在最不利负载下的单体电池和电池组的最高工作温度(见7 . 8 . 5)不应超过单体电池和电池组制造 商规定的温度,或者制造商没有规定时,不应超过80℃,应采用下列方法之一 ,使最大充电和放电电流 不超过制造商规定的安全值:


a) 应提供一个或多个符合7 .8 .8规定的控制装置,以防止不允许的过热或在浇封内部产生气体。 b) 应提供一个串联电阻限制电流至单体电池的额定值,并提供一个阻塞二极管以防止反向充电。 无论哪一种情况,7.8.4~7.8.7的有关要求适用。
a) 应提供一个或多个符合7 .8 .8规定的控制装置,以防止不允许的过热或在浇封内部产生气体。
b) 应提供一个串联电阻限制电流至单体电池的额定值,并提供一个阻塞二极管以防止反向充电。 无论哪一种情况,7.8.4~7.8.7的有关要求适用。


7.8.4 反向电流
7.8.4 反向电流
第633行: 第816行:
对 于“ma” 和“mb” 保护等级,如果在同一个外壳内有另一个电压源,应对浇封电池组及其相关电路 进行保护,防止被设计规定的电路之外的电路充电。例如,对于能够造成反向电流的最高电压,采用 表1规定的间距,把电池组及其关联电路与所有其他电压源隔离开。或者只把单体电池和电池组通过 表1规定的间距与其他电源隔离,但对于“mb”保护等级,使用1个阻塞二极管,对于“ma”保护等级,使 用2个阻塞二极管,按照图3所示安装,这样布置以减小2个二极管都被短路的故障风险。
对 于“ma” 和“mb” 保护等级,如果在同一个外壳内有另一个电压源,应对浇封电池组及其相关电路 进行保护,防止被设计规定的电路之外的电路充电。例如,对于能够造成反向电流的最高电压,采用 表1规定的间距,把电池组及其关联电路与所有其他电压源隔离开。或者只把单体电池和电池组通过 表1规定的间距与其他电源隔离,但对于“mb”保护等级,使用1个阻塞二极管,对于“ma”保护等级,使 用2个阻塞二极管,按照图3所示安装,这样布置以减小2个二极管都被短路的故障风险。


 
[[文件:爆炸性环境第9部分:由浇封型“m”保护的设备GB 3836.9-2021_图 3阻塞二极管的安装.jpeg|400px]]


注:图中所示是“ma” 保护等级的结构。
注:图中所示是“ma” 保护等级的结构。
第759行: 第942行:
8.1.1 吸水性试验
8.1.1 吸水性试验


如果5.3.1要求,应在复合物样品上进行该试验。应对3个干燥的复合物样品进行该试验。样品应 为圆形,直径为50 mm±1mm, 厚度为3mm±0.2 mm。样品应先称质量,然后浸入温度为23+2℃的 水中至少24 h 。然后从水中取出,在1 min 内擦干并再称其质量,增加的质量不应超过1%。
如果5.3.1要求,应在复合物样品上进行该试验。应对3个干燥的复合物样品进行该试验。样品应 为圆形,直径为50 mm±1mm, 厚度为3mm±0.2 mm。样品应先称质量,然后浸入温度为<math>23^{+2}_{0}</math>℃的 水中至少24 h 。然后从水中取出,在1 min 内擦干并再称其质量,增加的质量不应超过1%。


不必使用蒸馏水进行此试验。
不必使用蒸馏水进行此试验。
第885行: 第1,068行:
8.2.6.1 试验程序
8.2.6.1 试验程序


对于任何具有单独净空间在1 cm³~10 cm³之间的“ma” 级电气设备和任何具有单独净空间在 10 cm⁸~100 cm³之间的“mb” 级电气设备,应准备2个试验样品,试验样品应与压力源连接。如果同一 尺寸的净空间多于1个,应同时对所有的净空间进行压力试验。
对于任何具有单独净空间在1 cm³~10 cm³之间的“ma” 级电气设备和任何具有单独净空间在 10cm<sup>3</sup>~100 cm³之间的“mb” 级电气设备,应准备2个试验样品,试验样品应与压力源连接。如果同一 尺寸的净空间多于1个,应同时对所有的净空间进行压力试验。


应在已经进行了耐热试验(见8.2.3)的样品上进行压力试验。
应在已经进行了耐热试验(见8.2.3)的样品上进行压力试验。
第893行: 第1,076行:
表6 试验压力
表6 试验压力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最低环境温度 | 试验压力 kPa |
|-
| ≥-20 | 1000 |
 
| ≥-30 | 1370 |
! 最低环境温度 ℃ !! 试验压力 kPa
| ≥-40 | 1450 |
 
| ≥-50 | 1530 |
|-
| ≥-60 | 1620 |
 
| 这包括设计用于GB/T 3836.1规定的标准环境温度范围内的设备。 | |
| ≥-20<sup>a</sup> || 1000
 
|-
 
| ≥-30 || 1370
 
|-
 
| ≥-40 || 1450
 
|-
 
| ≥-50 || 1530
 
|-
 
| ≥-60 || 1620
 
|-
 
| colspan="2" | <sup>a</sup> 这包括设计用于GB/T 3836.1规定的标准环境温度范围内的设备。
 
|}


或者,对于“mb”级电气设备,如果元件的净空间不大于100 cm³, 在进行浇封之前,先通过 GB/T 3836.8规定的密封装置泄漏试验(不进行预处理、不进行电压或耐压试验),则可以进行浇封,而 不进行压力试验。
或者,对于“mb”级电气设备,如果元件的净空间不大于100 cm³, 在进行浇封之前,先通过 GB/T 3836.8规定的密封装置泄漏试验(不进行预处理、不进行电压或耐压试验),则可以进行浇封,而 不进行压力试验。
第979行: 第1,184行:
或者,上述 c) 、d)所示的标志可放在说明书中,且设备应按照GB/T 3836.1的规定的“特殊使用条 件”的标志要求,标志符号“X”以说明这一特殊使用条件。
或者,上述 c) 、d)所示的标志可放在说明书中,且设备应按照GB/T 3836.1的规定的“特殊使用条 件”的标志要求,标志符号“X”以说明这一特殊使用条件。


附 录 A
== 附 录 A ==


(资料性)
(资料性)
第990行: 第1,195行:




[[文件:爆炸性环境第9部分:由浇封型“m”保护的设备GB 3836.9-2021_图 A.1“m”型设备用复合物的基本要求.jpeg|400px]]


图 A.1 “m” 型 设 备 用 复 合 物 的 基 本 要 求
 
复合物的温度范围是否已知?
 
 
选择其他材料 或重新设计




|  |  |
| --- | --- |
| 符合GB/T  符合GB/T  仅对I类,符合GB/T | 3836.1的静电要求  是  3836.1的机械试验  是  3836.1的耐化学材料稳定性  是 |
是否需要耐光照保护?
是否有裸露部件从复合物中引出?
向检验机构提供规定的试验样品
复 合 物 在“p"“d”“e”“t” 型 防 爆 外 壳 内
符合GB/T 3836.1 的耐光照试验
符合GB/T 3836.1的TI值或等效值已知
用其他防爆型式保护
试验
图 A.1 “m” 型 设 备 用 复 合 物 的 基 本 要 求


== 附 录 B ==


(资料性)


附 录 B (资料性) 试样分配
试样分配


表 B.1 给出了试样分配情况。
表 B.1 给出了试样分配情况。
第1,062行: 第1,214行:




|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 | --- | --- |
|- style="text-align:center;"
| 标准试验 | | 补充试验 | |
! colspan="2" | 标准试验
| 试样1 | 试样2 | 试样3 | 试样4 |
! colspan="2" | 补充试验
| 按6.3确定极限温度 | | | |
|- style="text-align:center;"
| | | 按8.2.5进行电缆拔脱 试验 | 按8.2.3.1在电缆进入复合物的 位置确定工作温度,进行热稳定 试验 |
| 试样1
| 按8.2.3.1进行耐热试验 | 按8.2.3.1进行耐热试验 | | |
| 试样2
| 按8.2.3.2进行耐寒试验 | 按8.2.3.2进行耐寒试验 | | |
| 试样3
| 按8.2.7进行可复位温度 保护装置试验 | 按8.2.7进行可复位温度 保护装置试验 | | 按8.2.5进行电缆拔脱试验 |
| 试样4
| 按8.2.4进行介电强度 试验 | 按8.2.4进行介电强度 试验 | | |
|-
| 按8.2.6进行压力试验 (如果需要) | 按8.2.6进行压力试验 (如果需要) | | |
| 按6.3确定极限温度
| 按GB/T 3836.1进行机 械试验(如果需要) | 按GB/T 3836.1进行机 械试验(如果需要) | | |
|  
| 按照在每栏中所示的顺序进行试验。 | | | |
|  
|  
|-
|  
|  
| 按8.2.5进行电缆拔脱 试验
| 按8.2.3.1在电缆进入复合物的 位置确定工作温度,进行热稳定 试验
|-
| 按8.2.3.1进行耐热试验
| 按8.2.3.1进行耐热试验
|  
|  
|-
| 按8.2.3.2进行耐寒试验
| 按8.2.3.2进行耐寒试验
|  
|  
|-
| 按8.2.7进行可复位温度 保护装置试验
| 按8.2.7进行可复位温度 保护装置试验
|  
| 按8.2.5进行电缆拔脱试验
|-
| 按8.2.4进行介电强度 试验
| 按8.2.4进行介电强度 试验
|  
|  
|-
| 按8.2.6进行压力试验 (如果需要)
| 按8.2.6进行压力试验 (如果需要)
|  
|  
|-
| 按GB/T 3836.1进行机 械试验(如果需要)
| 按GB/T 3836.1进行机 械试验(如果需要)
|  
|  
|-
| colspan="4" | 按照在每栏中所示的顺序进行试验。
|}


附 录 C
== 附 录 C ==


(规范性)
(规范性)
第1,082行: 第1,273行:
电路与环境之间的介电强度试验
电路与环境之间的介电强度试验


C.1 总则
=== C.1 总则 ===


8.2.4.1c) 描述了电路(如外部连接)与设备非金属表面(非金属外壳或复合物表面)之间的介电强度 试验。
8.2.4.1c) 描述了电路(如外部连接)与设备非金属表面(非金属外壳或复合物表面)之间的介电强度 试验。
刘佳明
2,201

个编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