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雨桐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
||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2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国标文件|国标文件名=线型光束感烟火灾探测器GB 14003-2005}} | {{国标文件|国标文件名=线型光束感烟火灾探测器GB 14003-2005}} | ||
== 标准状态 == | |||
<br> | |||
当前标准:线型光束感烟火灾探测器 GB 14003-2005 | |||
发布日期:2005-09-01 | |||
实施日期:2006-06-01 | |||
旧标准:线型光束感烟火灾探测器 GB 14003-1992 | |||
发布日期:1992-12-25 | |||
实施日期:1993-07-01 | |||
废止日期:2006-11-06 | |||
== 1 范围 == | == 1 范围 == | ||
第21行: | 第37行: | ||
GB/T 17626 . 2—199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idt IEC 61000-4-2 :1995) | GB/T 17626 . 2—199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idt IEC 61000-4-2 :1995) | ||
GB/T 17626 . 3—1998 61000-4-3: | GB/T 17626.3—199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idt IEC 61000-4-3:1995) | ||
GB/T 17626 . 4—1998 61000-4-4: | GB/T 17626.4—199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idt IEC 61000-4-4:1995) | ||
GB/T 17626 . | GB/T 17626.5—199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idt IEC 61000-4-5:1995) | ||
GB/T 17626 . 6—1998 61000-4-6: | GB/T 17626.6—199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idt IEC 61000-4-6:1996) | ||
== 3 术语和定义 == | == 3 术语和定义 == | ||
本标准采用下列术语和定义: | 本标准采用下列术语和定义: | ||
第254行: | 第261行: | ||
|} | |} | ||
=== 5.2 | === 5.2 一致性试验 === | ||
5 . 2 . 1 目的 | 5 . 2 . 1 目的 | ||
第264行: | 第271行: | ||
5 . 2 . 2 . 1 将试样的灵敏度调整为制造商规定的最大灵敏度。 | 5 . 2 . 2 . 1 将试样的灵敏度调整为制造商规定的最大灵敏度。 | ||
5 . 2 . 2 . 2 按附录 A 规定,分别测量每只试样的响应阈值,将测得的响应阈值中最小值定为 | 5 . 2 . 2 . 2 按附录 A 规定,分别测量每只试样的响应阈值,将测得的响应阈值中最小值定为 A<sub>min</sub> ,最大 值定为 A<sub>max</sub> 。 | ||
5 . 2 . 3 要求 | 5 . 2 . 3 要求 | ||
第270行: | 第277行: | ||
5 . 2 . 3 . 1 响应阈值不应小于 0. 5 dB。 | 5 . 2 . 3 . 1 响应阈值不应小于 0. 5 dB。 | ||
5 . 2 . 3 . 2 响应阈值的比值 | 5 . 2 . 3 . 2 响应阈值的比值 A<sub>max</sub> : A<sub>min</sub> 不应大于 1 . 6 。 | ||
=== 5.3 热干扰试验 === | === 5.3 热干扰试验 === | ||
第308行: | 第315行: | ||
5 . 4 . 2 . 3 将试样不间断通电 7 d,然后按附录 A 规定测量三次响应阈值,两次测量的时间间隔不应小 于 10 min,但不大于 1 h 。 | 5 . 4 . 2 . 3 将试样不间断通电 7 d,然后按附录 A 规定测量三次响应阈值,两次测量的时间间隔不应小 于 10 min,但不大于 1 h 。 | ||
5 . 4 . 2 . 4 将测得的六个响应阈值中的最小值定为 | 5 . 4 . 2 . 4 将测得的六个响应阈值中的最小值定为 A<sub>min</sub> ,最大值定为 A<sub>max</sub> 。 | ||
5 . 4 . 3 要求 | 5 . 4 . 3 要求 | ||
第316行: | 第323行: | ||
5 . 4 . 3 . 2 响应阈值不应小于 0. 5 dB。 | 5 . 4 . 3 . 2 响应阈值不应小于 0. 5 dB。 | ||
5 . 4 . 3 . 3 响应阈值的比值 | 5 . 4 . 3 . 3 响应阈值的比值 A<sub>max</sub> : A<sub>min</sub> 不应大于 1 . 3 。 | ||
=== 5.5 遮挡快速变化试验 === | === 5.5 遮挡快速变化试验 === | ||
第354行: | 第361行: | ||
5 . 6 . 2 . 3 按附录 A规定测量响应阈值。 | 5 . 6 . 2 . 3 按附录 A规定测量响应阈值。 | ||
5 . 6 . 2 . 4 将测得 的 响 应 阈 值 与 该 试 样 在 一 致 性 试 验 中 的 响 应 阈 值 相 比 较 , 其 中 小 的 响 应 阈 值 定 为 | 5 . 6 . 2 . 4 将测得 的 响 应 阈 值 与 该 试 样 在 一 致 性 试 验 中 的 响 应 阈 值 相 比 较 , 其 中 小 的 响 应 阈 值 定 为 A<sub>min</sub>, 大的响应阈值定为 A<sub>max</sub> 。 | ||
5 . 6 . 3 要求 | 5 . 6 . 3 要求 | ||
响应阈值的比值 | 响应阈值的比值 A<sub>max</sub> : A<sub>min</sub> 不应大于 1 . 6 。 | ||
=== 5.7 电源参数波动试验 === | === 5.7 电源参数波动试验 === | ||
第376行: | 第383行: | ||
5 . 7 . 2 . 1 . 3 分别使额定工作电压降低 15%和升高 10%或按制造商规定的额定工作电压上 、下限测量 试样的响应阈值。 | 5 . 7 . 2 . 1 . 3 分别使额定工作电压降低 15%和升高 10%或按制造商规定的额定工作电压上 、下限测量 试样的响应阈值。 | ||
5 . 7 . 2 . 1 . 4 将测得的响应阈值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的响应阈值相比较 , 响应阈值中最小值定为 | 5 . 7 . 2 . 1 . 4 将测得的响应阈值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的响应阈值相比较 , 响应阈值中最小值定为 A<sub>min</sub>, 最大值定为 A<sub>max</sub> 。 | ||
5 . 7 . 2 . 2 供电电源为脉动电压的探测器。 | 5 . 7 . 2 . 2 供电电源为脉动电压的探测器。 | ||
第386行: | 第393行: | ||
5 . 7 . 2 . 2 . 3 分别使额定工作电压降低 15%和升高 10%或按制造商规定的额定工作电压上 、下限测量 试样的响应阈值。 | 5 . 7 . 2 . 2 . 3 分别使额定工作电压降低 15%和升高 10%或按制造商规定的额定工作电压上 、下限测量 试样的响应阈值。 | ||
5 . 7 . 2 . 2 . 4 将测得的响应阈值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的响应阈值相比较 , 响应阈值中最小值定为 | 5 . 7 . 2 . 2 . 4 将测得的响应阈值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的响应阈值相比较 , 响应阈值中最小值定为 A<sub>min</sub>, 最大值定为 A<sub>max</sub> 。 | ||
5 . 7 . 3 要求 | 5 . 7 . 3 要求 | ||
第392行: | 第399行: | ||
5 . 7 . 3 . 1 响应阈值不应小于 0. 5 dB。 | 5 . 7 . 3 . 1 响应阈值不应小于 0. 5 dB。 | ||
5 . 7 . 3 . 2 响应阈值的比值 | 5 . 7 . 3 . 2 响应阈值的比值 A<sub>max</sub> : A<sub>min</sub> 之比不应大于 1 . 6 。 | ||
=== 5.8 光路长度相依性试验 === | === 5.8 光路长度相依性试验 === | ||
第408行: | 第415行: | ||
5 . 8 . 2 . 3 在制造商规定的最大光路长度上 , 按附录 A规定测量探测器的响应阈值。 | 5 . 8 . 2 . 3 在制造商规定的最大光路长度上 , 按附录 A规定测量探测器的响应阈值。 | ||
5 . 8 . 2 . 4 将测得的响应阈值中小的定为 | 5 . 8 . 2 . 4 将测得的响应阈值中小的定为 A<sub>min</sub>, 大的定为 A<sub>max</sub> 。 | ||
5 . 8 . 3 要求 | 5 . 8 . 3 要求 | ||
响应阈值的比值 | 响应阈值的比值 A<sub>max</sub> : A<sub>min</sub> 之比不应大于 1 . 6 。 | ||
=== 5.9 光路定向相依性试验 === | === 5.9 光路定向相依性试验 === | ||
第426行: | 第433行: | ||
5 . 9 . 2 . 2 在制造商规定的最大光路长度上 , 按附录 A规定安装 、稳定 、调整 、校准试样 。 | 5 . 9 . 2 . 2 在制造商规定的最大光路长度上 , 按附录 A规定安装 、稳定 、调整 、校准试样 。 | ||
5 . 9 . 2 . 3 将试样接 收 部 件 向 左 偏 转 , 使 其 视 锥 角 的 轴 线 与 光 轴 的 夹 角以 (0 . 3 ± 0. 05) | 5 . 9 . 2 . 3 将试样接 收 部 件 向 左 偏 转 , 使 其 视 锥 角 的 轴 线 与 光 轴 的 夹 角以 (0 . 3 ± 0. 05) °/min 的 速 度 增加 。 | ||
5 . 9 . 2 . 4 记录下试样发出故障或火灾报警信号时的最小角度 。 | 5 . 9 . 2 . 4 记录下试样发出故障或火灾报警信号时的最小角度 。 | ||
第432行: | 第439行: | ||
5 . 9 . 2 . 5 将试样恢复到 5 . 9 . 2. 2 规定的状态 。 | 5 . 9 . 2 . 5 将试样恢复到 5 . 9 . 2. 2 规定的状态 。 | ||
5 . 9 . 2 . 6 将试样接 收 部 件 向 右 偏 转 , 使 其 视 锥 角 的 轴 线 与 光 轴 的 夹 角以 (0 . 3 ± 0. 05) | 5 . 9 . 2 . 6 将试样接 收 部 件 向 右 偏 转 , 使 其 视 锥 角 的 轴 线 与 光 轴 的 夹 角以 (0 . 3 ± 0. 05) °/min 的 速 度 增加 。 | ||
5 . 9 . 2 . 7 记录下试样发出故障或火灾报警信号时的最小角度 。 | 5 . 9 . 2 . 7 记录下试样发出故障或火灾报警信号时的最小角度 。 | ||
5 . 9 . 2 . 8 将试样恢复到 5 . 9 . 2. 2 规定的状态 。按顺时针方向 , 以光轴为轴 , 将试样旋转 | 5 . 9 . 2 . 8 将试样恢复到 5 . 9 . 2. 2 规定的状态 。按顺时针方向 , 以光轴为轴 , 将试样旋转 90°。重复上述 | ||
5 . 9 . 2 . 3 至 5 . 9 . 2 . 6 试验 。 | 5 . 9 . 2 . 3 至 5 . 9 . 2 . 6 试验 。 | ||
第466行: | 第473行: | ||
5 . 10 . 2 . 5 取出探测器 , 在正常大气条件下放置至少 1 h后 , 按附录 A规定测量响应阈值 。 | 5 . 10 . 2 . 5 取出探测器 , 在正常大气条件下放置至少 1 h后 , 按附录 A规定测量响应阈值 。 | ||
5 . 10 . 2 . 6 将测得的响 应 阈 值 与 该 试 样 在 一 致 性 试 验 中 的 响 应 阈 值 相 比 较 , 其 中 小 的 响 应 阈 值 定 为 | 5 . 10 . 2 . 6 将测得的响 应 阈 值 与 该 试 样 在 一 致 性 试 验 中 的 响 应 阈 值 相 比 较 , 其 中 小 的 响 应 阈 值 定 为 A<sub>min</sub>, 大的响应阈值定为 A<sub>max</sub> 。 | ||
5 . 10 . 3 要求 | 5 . 10 . 3 要求 | ||
第476行: | 第483行: | ||
5 . 10 . 3 . 3 响应阈值不应小于 0. 5 dB。 | 5 . 10 . 3 . 3 响应阈值不应小于 0. 5 dB。 | ||
5 . 10 . 3 . 4 响应阈值的比值 | 5 . 10 . 3 . 4 响应阈值的比值 A<sub>max</sub> : A<sub>min</sub> 之比不应大于 1 . 6 。 | ||
5 . 10 . 4 试验设备 | 5 . 10 . 4 试验设备 | ||
第505行: | 第512行: | ||
5 . 1 1 . 2 . 6 取出探测器 , 在正常大气条件下放置至少 1 h后 , 按附录 A规定测量响应阈值 。 | 5 . 1 1 . 2 . 6 取出探测器 , 在正常大气条件下放置至少 1 h后 , 按附录 A规定测量响应阈值 。 | ||
5 . 1 1 . 2 . 7 将测得的响 应 阈 值 与 该 试 样 在 一 致 性 试 验 中 的 响 应 阈 值 相 比 较 , 其 中 小 的 响 应 阈 值 定 为 | 5 . 1 1 . 2 . 7 将测得的响 应 阈 值 与 该 试 样 在 一 致 性 试 验 中 的 响 应 阈 值 相 比 较 , 其 中 小 的 响 应 阈 值 定 为 A<sub>min</sub>, 大的响应阈值定为 A<sub>max</sub> 。 | ||
5.1 1 . 3 要求 | 5.1 1 . 3 要求 | ||
第515行: | 第522行: | ||
5 . 1 1 . 3 . 3 响应阈值不应小于 0. 5 dB。 | 5 . 1 1 . 3 . 3 响应阈值不应小于 0. 5 dB。 | ||
5 . 1 1 . 3 . 4 响应阈值的比值 | 5 . 1 1 . 3 . 4 响应阈值的比值 A<sub>max</sub> : A<sub>min</sub> 之比不应大于 1 . 6 。 | ||
5.1 1 . 4 试验设备 | 5.1 1 . 4 试验设备 | ||
第537行: | 第544行: | ||
5 . 12 . 2 . 4 取出探测器 , 在正常大气条件下放置至少 1 h后 , 按附录 A规定测量响应阈值 。 | 5 . 12 . 2 . 4 取出探测器 , 在正常大气条件下放置至少 1 h后 , 按附录 A规定测量响应阈值 。 | ||
5 . 12 . 2 . 5 将测得的响 应 阈 值 与 该 试 样 在 一 致 性 试 验 中 的 响 应 阈 值 相 比 较 , 其 中 小 的 响 应 阈 值 定 为 | 5 . 12 . 2 . 5 将测得的响 应 阈 值 与 该 试 样 在 一 致 性 试 验 中 的 响 应 阈 值 相 比 较 , 其 中 小 的 响 应 阈 值 定 为 A<sub>min</sub>, 大的响应阈值定为 A<sub>max</sub> 。 | ||
5 . 12 . 3 要求 | 5 . 12 . 3 要求 | ||
第543行: | 第550行: | ||
5 . 12 . 3 . 1 湿热环境期间 , 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信号或故障信号 ; | 5 . 12 . 3 . 1 湿热环境期间 , 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信号或故障信号 ; | ||
5 . 12 . 3 . 2 响应阈值的比值 | 5 . 12 . 3 . 2 响应阈值的比值 A<sub>max</sub> : A<sub>min</sub> 之比不应大于 1 . 6 。 | ||
5 . 12 . 4 试验设备 | 5 . 12 . 4 试验设备 | ||
第559行: | 第566行: | ||
5 . 13 . 2 . 1 将试样的灵敏度调整为制造商规定的最大灵敏度。 | 5 . 13 . 2 . 1 将试样的灵敏度调整为制造商规定的最大灵敏度。 | ||
5 . 13 . 2 . 2 将试样在温度为(40±5)℃的试样箱内放置 2 h 后 。调节试验箱 , 使试验箱在温度为( | 5 . 13 . 2 . 2 将试样在温度为(40±5)℃的试样箱内放置 2 h 后 。调节试验箱 , 使试验箱在温度为(40±2)℃ , 相对湿度(93±3)%的条件下连续保持 21 d 。湿热环境期间 , 试样不通电。 | ||
5 . 13 . 2 . 3 湿热环境结束后 , 将试样由湿热试验箱内取出 , 在正常大气条件放置至少 1 h 。然后接通控 制和指示设备 , 观察试样工作情况。 若试样能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 按附录 A规定测量响应阈值。 | 5 . 13 . 2 . 3 湿热环境结束后 , 将试样由湿热试验箱内取出 , 在正常大气条件放置至少 1 h 。然后接通控 制和指示设备 , 观察试样工作情况。 若试样能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 按附录 A规定测量响应阈值。 | ||
5 . 13 . 2 . 4 将测得的响 应 阈 值 与 该 试 样 在 一 致 性 试 验 中 的 响 应 阈 值 相 比 较 , 其 中 小 的 响 应 阈 值 定 为 | 5 . 13 . 2 . 4 将测得的响 应 阈 值 与 该 试 样 在 一 致 性 试 验 中 的 响 应 阈 值 相 比 较 , 其 中 小 的 响 应 阈 值 定 为 A<sub>min</sub>, 大的响应阈值定为 A<sub>max</sub> 。 | ||
5 . 13 . 3 要求 | 5 . 13 . 3 要求 | ||
第571行: | 第576行: | ||
5 . 13 . 3 . 1 接通控制和指示设备后 , 试样不应发出故障信号。 | 5 . 13 . 3 . 1 接通控制和指示设备后 , 试样不应发出故障信号。 | ||
5 . 13 . 3 . 2 响应阈值的比值 | 5 . 13 . 3 . 2 响应阈值的比值 A<sub>max</sub> : A<sub>min</sub> 之比不应大于 1 . 6 。 | ||
5 . 13 . 4 试验设备 | 5 . 13 . 4 试验设备 | ||
第589行: | 第594行: | ||
5 . 14 . 2 . 2 将试样放入试验箱中 , 按附录 A 规定 安 装 、稳 定 、调 整 、校 准 探 测 器。 腐 蚀 期 间 , 试 样 不 通 电 , 但应保证试样一端有足够长的连接导线以保证试验后不用调整直接测量响应阈值。 | 5 . 14 . 2 . 2 将试样放入试验箱中 , 按附录 A 规定 安 装 、稳 定 、调 整 、校 准 探 测 器。 腐 蚀 期 间 , 试 样 不 通 电 , 但应保证试样一端有足够长的连接导线以保证试验后不用调整直接测量响应阈值。 | ||
5 . 14 . 2 . 3 调节试验箱 , 使温度为(25±2)℃ 、SO2 浓度为(25±5) × 10 | 5 . 14 . 2 . 3 调节试验箱 , 使温度为(25±2)℃ 、SO2 浓度为(25±5) × 10<sup>-6</sup> (体 积 比) 、相 对 湿 度 为(93±3)% , 在此环境条件下保持 21 d 。 | ||
5 . 14 . 2 . 4 腐蚀环境后 , 将试样在温度为(40±2)℃ 、相对湿度低于 50%的试验箱内放置 16 h 。 | 5 . 14 . 2 . 4 腐蚀环境后 , 将试样在温度为(40±2)℃ 、相对湿度低于 50%的试验箱内放置 16 h 。 | ||
第597行: | 第600行: | ||
5 . 14 . 2 . 5 将试样取出 , 在正常大气条件放置至少 1 h 。接通控制和指示设备 , 观察试样工作情况。 若 试样能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 按附录 A规定测量响应阈值。 | 5 . 14 . 2 . 5 将试样取出 , 在正常大气条件放置至少 1 h 。接通控制和指示设备 , 观察试样工作情况。 若 试样能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 按附录 A规定测量响应阈值。 | ||
5 . 14 . 2 . 6 将测得的响 应 阈 值 与 该 试 样 在 一 致 性 试 验 中 的 响 应 阈 值 相 比 较 , 其 中 小 的 响 应 阈 值 定 为 | 5 . 14 . 2 . 6 将测得的响 应 阈 值 与 该 试 样 在 一 致 性 试 验 中 的 响 应 阈 值 相 比 较 , 其 中 小 的 响 应 阈 值 定 为 A<sub>min</sub>, 大的响应阈值定为 A<sub>max</sub> 。 | ||
5 . 14 . 3 要求 | 5 . 14 . 3 要求 | ||
第603行: | 第606行: | ||
5 . 14 . 3 . 1 接通控制和指示设备后 , 试样不应发出故障信号。 | 5 . 14 . 3 . 1 接通控制和指示设备后 , 试样不应发出故障信号。 | ||
5 . 14 . 3 . 2 响应阈值的比值 | 5 . 14 . 3 . 2 响应阈值的比值 A<sub>max</sub> : A<sub>min</sub> 之比不应大于 1 . 6 。 | ||
5 . 14 . 4 试验设备 | 5 . 14 . 4 试验设备 | ||
第633行: | 第636行: | ||
5 . 15 . 2 . 5 干扰环境结束后 , 按附录 A规定测量响应阈值 A。 | 5 . 15 . 2 . 5 干扰环境结束后 , 按附录 A规定测量响应阈值 A。 | ||
5 . 15 . 2 . 6 将测得的响 应 阈 值 与 该 试 样 在 一 致 性 试 验 中 的 响 应 阈 值 相 比 较 , 其 中 小 的 响 应 阈 值 定 为 | 5 . 15 . 2 . 6 将测得的响 应 阈 值 与 该 试 样 在 一 致 性 试 验 中 的 响 应 阈 值 相 比 较 , 其 中 小 的 响 应 阈 值 定 为 A<sub>min</sub>, 大的响应阈值定为 A<sub>max</sub> 。 | ||
5 . 15 . 3 要求 | 5 . 15 . 3 要求 | ||
第639行: | 第642行: | ||
5 . 15 . 3 . 1 干扰期间 , 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信号 。 | 5 . 15 . 3 . 1 干扰期间 , 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信号 。 | ||
5 . 15 . 3 . 2 响应阈值的比值 | 5 . 15 . 3 . 2 响应阈值的比值 A<sub>max</sub> : A<sub>min</sub> 之比不应大于 1 . 6 。 | ||
5 . 15 . 4 试验设备 | 5 . 15 . 4 试验设备 | ||
第671行: | 第674行: | ||
5 . 16 . 2 . 6 干扰结束后 , 按附录 A规定测量响应阈值 A。 | 5 . 16 . 2 . 6 干扰结束后 , 按附录 A规定测量响应阈值 A。 | ||
5 . 16 . 2 . 7 将测得的响 应 阈 值 与 该 试 样 在 一 致 性 试 验 中 的 响 应 阈 值 相 比 较 , 其 中 小 的 响 应 阈 值 定 为 | 5 . 16 . 2 . 7 将测得的响 应 阈 值 与 该 试 样 在 一 致 性 试 验 中 的 响 应 阈 值 相 比 较 , 其 中 小 的 响 应 阈 值 定 为 A<sub>min</sub>, 大的响应阈值定为 A<sub>max</sub> 。 | ||
5 . 16 . 3 要求 | 5 . 16 . 3 要求 | ||
第677行: | 第680行: | ||
5 . 16 . 3 . 1 干扰期间 , 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信号 。 | 5 . 16 . 3 . 1 干扰期间 , 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信号 。 | ||
5 . 16 . 3 . 2 响应阈值的比值 | 5 . 16 . 3 . 2 响应阈值的比值 A<sub>max</sub> : A<sub>min</sub> 之比不应大于 1 . 6 。 | ||
5 . 16 . 4 试验设备 | 5 . 16 . 4 试验设备 | ||
第709行: | 第712行: | ||
5 . 17 . 2 . 6 将测得的响应阈值与该探测器在一致性试验中的响应阈值相比较 , 其中小的响应阈值定为 | 5 . 17 . 2 . 6 将测得的响应阈值与该探测器在一致性试验中的响应阈值相比较 , 其中小的响应阈值定为 | ||
A<sub>min</sub>, 大的响应阈值定为 A<sub>max</sub> 。 | |||
5 . 17 . 3 要求 | 5 . 17 . 3 要求 | ||
第715行: | 第718行: | ||
5 . 17 . 3 . 1 干扰期间 , 探测器不应发出火灾报警信号。 | 5 . 17 . 3 . 1 干扰期间 , 探测器不应发出火灾报警信号。 | ||
5 . 17 . 3 . 2 响应阈值的比值 | 5 . 17 . 3 . 2 响应阈值的比值 A<sub>max</sub> : A<sub>min</sub> 之比不应大于 1 . 6 。 | ||
5 . 17 . 4 试验设备 | 5 . 17 . 4 试验设备 | ||
第745行: | 第748行: | ||
5 . 18 . 2 . 5 干扰结束后 , 按附录 A规定测量探测器的响应阈值 A。 | 5 . 18 . 2 . 5 干扰结束后 , 按附录 A规定测量探测器的响应阈值 A。 | ||
5 . 18 . 2 . 6 将测得的响应阈值与该探测器在一致性试验中的响应阈值相比较 , 其中小的响应阈值定为 | 5 . 18 . 2 . 6 将测得的响应阈值与该探测器在一致性试验中的响应阈值相比较 , 其中小的响应阈值定为 A<sub>min</sub>, 大的响应阈值定为 A<sub>max</sub> 。 | ||
5 . 18 . 3 要求 | 5 . 18 . 3 要求 | ||
第751行: | 第754行: | ||
5 . 18 . 3 . 1 干扰期间 , 探测器不应发出火灾报警信号。 | 5 . 18 . 3 . 1 干扰期间 , 探测器不应发出火灾报警信号。 | ||
5 . 18 . 3 . 2 响应阈值的比值 | 5 . 18 . 3 . 2 响应阈值的比值 A<sub>max</sub> : A<sub>min</sub> 之比不应大于 1 . 6 。 | ||
5 . 18 . 4 试验设备 | 5 . 18 . 4 试验设备 | ||
第781行: | 第784行: | ||
5 . 19 . 2 . 5 干扰结束后 , 按附录 A规定测量探测器的响应阈值 A。 | 5 . 19 . 2 . 5 干扰结束后 , 按附录 A规定测量探测器的响应阈值 A。 | ||
5 . 19 . 2 . 6 将测得的响应阈值与该探测器在一致性试验中的响应阈值相比较 , 其中小的响应阈值定为 | 5 . 19 . 2 . 6 将测得的响应阈值与该探测器在一致性试验中的响应阈值相比较 , 其中小的响应阈值定为 A<sub>min</sub>, 大的响应阈值定为 A<sub>max</sub> 。 | ||
5 . 19 . 3 要求 | 5 . 19 . 3 要求 | ||
第787行: | 第790行: | ||
5 . 19 . 3 . 1 干扰期间 , 探测器不应发出火灾报警信号。 | 5 . 19 . 3 . 1 干扰期间 , 探测器不应发出火灾报警信号。 | ||
5 . 19 . 3 . 2 响应阈值的比值 | 5 . 19 . 3 . 2 响应阈值的比值 A<sub>max</sub> : A<sub>min</sub> 之比不应大于 1 . 6 。 | ||
5 . 19 . 4 试验设备 | 5 . 19 . 4 试验设备 | ||
第805行: | 第808行: | ||
5 . 20 . 2 . 2 按探测器正常安装方式刚性安装探测器 , 试验期间探测器不通电。 | 5 . 20 . 2 . 2 按探测器正常安装方式刚性安装探测器 , 试验期间探测器不通电。 | ||
5 . 20 . 2 . 3 依次在三个互相垂直的轴线上 , 在 10 Hz~150 Hz 的频率循环范围内 , 以 9 . 810 m/ | 5 . 20 . 2 . 3 依次在三个互相垂直的轴线上 , 在 10 Hz~150 Hz 的频率循环范围内 , 以 9.810 m/s² 的加速度幅值 , 1 倍频程/分钟的扫频速率 , 各进行 20 次扫频循环。 | ||
5 . 20 . 2 . 4 振动结束后 , 立即检查试样外观及紧固部位。 然后接通控制和指示设备 , 观察试样工作情 况 。若试样恢复到正常监视状态 , 按附录 A规定测量探测器的响应阈值。 | 5 . 20 . 2 . 4 振动结束后 , 立即检查试样外观及紧固部位。 然后接通控制和指示设备 , 观察试样工作情 况 。若试样恢复到正常监视状态 , 按附录 A规定测量探测器的响应阈值。 | ||
5 . 20 . 2 . 5 将测得的响应阈值与该探测器在一致性试验中的响应阈值相比较 , 其中小的响应阈值定为 | 5 . 20 . 2 . 5 将测得的响应阈值与该探测器在一致性试验中的响应阈值相比较 , 其中小的响应阈值定为 A<sub>min</sub>, 大的响应阈值定为 A<sub>max</sub> 。 | ||
5 . 20 . 2 . 6 接通控制和指示设备后 , 试样不应发出故障信号。 | 5 . 20 . 2 . 6 接通控制和指示设备后 , 试样不应发出故障信号。 | ||
第815行: | 第818行: | ||
5 . 20 . 2 . 7 振动结束后 , 探测器不应有机械损伤和紧固部位松动现象。 | 5 . 20 . 2 . 7 振动结束后 , 探测器不应有机械损伤和紧固部位松动现象。 | ||
5 . 20 . 2 . 8 响应阈值的比值 | 5 . 20 . 2 . 8 响应阈值的比值 A<sub>max</sub> : A<sub>min</sub> 之比不应大于 1 . 6 。 | ||
5 . 20 . 3 试验设备 | 5 . 20 . 3 试验设备 | ||
第833行: | 第836行: | ||
5 . 21 . 2 . 2 将探测器和底座按其正常的工作位置安装在刚性水平安装板上 , 按附录 A 规定安装 、稳定 、 调整 、校准探测器。 | 5 . 21 . 2 . 2 将探测器和底座按其正常的工作位置安装在刚性水平安装板上 , 按附录 A 规定安装 、稳定 、 调整 、校准探测器。 | ||
5 . 21 . 2 . 3 对每一部件在其最易影响其性能且易损坏的部位(如镜片 、窗 、调准装置等部位)上施加 3 次 能量为(0 . 5±0 . 04)J的碰撞 , 每一部件取 20 个部位。 受碰撞两点间距离不应小于 10 mm。 少于 20 个 上述易损部位的部件 , 其剩余次数任意分配于部件的剩余表面上。 碰撞期间 , 观察并记录探测器的工作 状态。 碰撞后 , 按附录 A规定测量探测器的响应阈值 A。将测得的响应阈值与该探测器在一致性试验 中的响应阈值相比较 , 其中小的响应阈值定为 | 5 . 21 . 2 . 3 对每一部件在其最易影响其性能且易损坏的部位(如镜片 、窗 、调准装置等部位)上施加 3 次 能量为(0 . 5±0 . 04)J的碰撞 , 每一部件取 20 个部位。 受碰撞两点间距离不应小于 10 mm。 少于 20 个 上述易损部位的部件 , 其剩余次数任意分配于部件的剩余表面上。 碰撞期间 , 观察并记录探测器的工作 状态。 碰撞后 , 按附录 A规定测量探测器的响应阈值 A。将测得的响应阈值与该探测器在一致性试验 中的响应阈值相比较 , 其中小的响应阈值定为 A<sub>min</sub>, 大的响应阈值定为 A<sub>max</sub> 。 | ||
5 . 21 . 3 要求 | 5 . 21 . 3 要求 | ||
第841行: | 第844行: | ||
5 . 21 . 3 . 2 碰撞后 , 探测器不应有机械损伤和紧固部位松动现象。 | 5 . 21 . 3 . 2 碰撞后 , 探测器不应有机械损伤和紧固部位松动现象。 | ||
5 . 21 . 3 . 3 响应阈值的比值 | 5 . 21 . 3 . 3 响应阈值的比值 A<sub>max</sub> : A<sub>min</sub> 之比不应大于 1 . 6 。 | ||
5 . 21 . 4 试验设备 | 5 . 21 . 4 试验设备 | ||
第865行: | 第868行: | ||
5 . 22 . 3 . 5 在所有灯仍然通电条件下,按附录 A规定测量探测器的响应阈值 A。 | 5 . 22 . 3 . 5 在所有灯仍然通电条件下,按附录 A规定测量探测器的响应阈值 A。 | ||
5 . 22 . 3 . 6 将测得的响应阈值与该探测器在一致性试验中的响应阈值相比较,其中小的响应阈值定为 | 5 . 22 . 3 . 6 将测得的响应阈值与该探测器在一致性试验中的响应阈值相比较,其中小的响应阈值定为 A<sub>min</sub> ,大的响应阈值定为 A<sub>max</sub> 。 | ||
5 . 22 . 3 要求 | 5 . 22 . 3 要求 | ||
第871行: | 第874行: | ||
5 . 22 . 3 . 1 干扰期间,探测器不应发出火灾报警信号或故障信号。 | 5 . 22 . 3 . 1 干扰期间,探测器不应发出火灾报警信号或故障信号。 | ||
5 . 22 . 3 . 2 响应阈值的比值 | 5 . 22 . 3 . 2 响应阈值的比值 A<sub>max</sub> : A<sub>min</sub> 之比不应大于 1 . 6 。 | ||
5 . 22 . 4 试验设备 | 5 . 22 . 4 试验设备 | ||
第879行: | 第882行: | ||
5 . 22 . 4 . 2 40 W 管形荧光灯按图 1 所示沿平行于光路轴线并距光路轴线 300 mm 的直线安设。 使用 前应老化 100 h,使用 2 000 h后报废。 | 5 . 22 . 4 . 2 40 W 管形荧光灯按图 1 所示沿平行于光路轴线并距光路轴线 300 mm 的直线安设。 使用 前应老化 100 h,使用 2 000 h后报废。 | ||
[[文件:线型光束感烟火灾探测器GB 14003-2005 图1 试验灯布置图.png|400px]] | |||
注 : 除特殊标出外,尺寸单位为 mm。 | 注 : 除特殊标出外,尺寸单位为 mm。 | ||
第923行: | 第926行: | ||
燃烧试验室尺寸长为 10 m 、宽 7 m 、高 4 m 。顶棚为水平平面 , 用耐热隔热材料制成 。试验室应具 有通风设备 , 并满足火灾试验所要求的环境条件 。试验点火前 , 试验室内不允许有气流流动 。火源设在 地面中心处 , 光学烟密度计 I 、离子烟浓度计 、热电偶等测量仪器安装在以顶棚中心为圆心 、半径为 3 m 、 圆心角为 60 O的圆弧上 , 探测器按图 2 所示安装于顶棚上 。 | 燃烧试验室尺寸长为 10 m 、宽 7 m 、高 4 m 。顶棚为水平平面 , 用耐热隔热材料制成 。试验室应具 有通风设备 , 并满足火灾试验所要求的环境条件 。试验点火前 , 试验室内不允许有气流流动 。火源设在 地面中心处 , 光学烟密度计 I 、离子烟浓度计 、热电偶等测量仪器安装在以顶棚中心为圆心 、半径为 3 m 、 圆心角为 60 O的圆弧上 , 探测器按图 2 所示安装于顶棚上 。 | ||
[[文件:线型光束感烟火灾探测器GB 14003-2005 图2 试验布置图.png|400px]] | |||
1 **—** 发射器或发射接收器 ; | 1 **—** 发射器或发射接收器 ; | ||
第1,003行: | 第1,006行: | ||
每只探测器均应有质量检验合格标志 。 | 每只探测器均应有质量检验合格标志 。 | ||
附 录 A | == 附 录 A == | ||
(规范性附录) | (规范性附录) | ||
第1,009行: | 第1,012行: | ||
响应阈值的测量方法 | 响应阈值的测量方法 | ||
A. 1 试验设备 | === A. 1 试验设备 === | ||
滤光片一套 , 其在接收器光谱范围内呈中性且能单个使用或复合在一起使用 , 以满足表 A. 1 所要 求的减光范围及对应的最小分辨率 。 | 滤光片一套 , 其在接收器光谱范围内呈中性且能单个使用或复合在一起使用 , 以满足表 A. 1 所要 求的减光范围及对应的最小分辨率 。 | ||
第1,040行: | 第1,043行: | ||
|} | |} | ||
A. 2 试验方法 | === A. 2 试验方法 === | ||
A. 2 . 1 安装 | A. 2 . 1 安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