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动火灾报警按钮 GB 19880-2005: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焦雨桐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焦雨桐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未显示2个用户的5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国标文件|国标文件名=手动火灾报警按钮 GB 19880-2005}}
{{国标文件|国标文件名=手动火灾报警按钮GB 19880-2005}}
== 标准状态 ==
<br>
当前标准:手动火灾报警按钮 GB 19880-2005
 
发布日期:2005-09-01
 
实施日期:2006-06-01
 
 
即将实施标准:手动火灾报警按钮 GB 19880-2024
 
发布日期:2024-11-28
 
实施日期:2025-12-01


== 1 范围 ==
== 1 范围 ==
第17行: 第31行:
GB16838 消防电子产品环境试验方法及严酷等级
GB16838 消防电子产品环境试验方法及严酷等级


GB/T 17626 . 2—199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 术 静 电 放 电 抗 扰 度 试 验(idt IEC 61000-4-2 :
GB/T 17626.2—199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idt IEC 61000-4-2:1995)


|  |  |
GB/T 17626.3—199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idt IEC 61000-4-3:1995)
| --- | --- |
 
| 1995)  GB/T 17626 . 3—1998 | 电 磁 兼 容 试 验 和 测 量 技 术 射 频 电 磁 场 辐 射 抗 扰 度 试 验 (idt IEC |
GB/T 17626.4—199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idt IEC 61000-4-4:1995)
| 61000-4-3:1995)  GB/T 17626 . 4—1998 | 电磁 兼 容 试 验 和 测 量 技 术 电 快 速 瞬 变 脉 冲 群 抗 扰 度 试 验 (idt IEC |
 
| 61000-4-4:1995)  GB/T 17626 . 5—1999 |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idt IEC61000-4-5 : |
GB/T 17626.5—1999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idt IEC 61000-4-5:1995)
| 1995)  GB/T 17626 . 6—1998 |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场感应的 传 导 骚 扰 抗 扰 度( idt IEC |
 
| 61000-4-6:1996) |  |
GB/T 17626.6—199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idt IEC 61000-4-6:1996)


== 3 一般要求 ==
== 3 一般要求 ==
第48行: 第62行:


a) 击碎启动零件 ;
a) 击碎启动零件 ;
GB 19880—2005


b) 使启动零件移位 。
b) 使启动零件移位 。
第83行: 第95行:
报警按钮的前面板宜采用图 1 或图 2 所示形状及表 1 列出的尺寸 。
报警按钮的前面板宜采用图 1 或图 2 所示形状及表 1 列出的尺寸 。


 
[[文件:手动火灾报警按钮GB 19880-2005 图1方形启动零件报警按钮形状.png|400px]]


1 **—** 前面板 ;
1 **—** 前面板 ;
第99行: 第111行:
报警按钮的操作面板应与前面板在同一水平面或嵌入前面板里,但不能凸出前面板外 。
报警按钮的操作面板应与前面板在同一水平面或嵌入前面板里,但不能凸出前面板外 。


 
[[文件:手动火灾报警按钮GB 19880-2005 图2 长方形启动零件报警按钮形状.png|400px]]


1 **—** 前面板 ;
1 **—** 前面板 ;
第111行: 第123行:
表 1 报警按钮的外形尺寸
表 1 报警按钮的外形尺寸


|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尺寸 | 图 1 或图 2 中的符号 | 报警按钮 | |
! rowspan="2" | 尺寸
| 正方形操作面板 | 长方形操作面板 |
! rowspan="2" | 图 1 或图 2 中的符号
| 前面板高度 | a | 85 mm≤a≤135 mm | 85 mm≤a≤135 mm |
! colspan="2" | 报警按钮
| 前面板宽度 | b | 85 mm≤b≤135 mm | 85 mm≤b≤135 mm |
|-
| 前面板宽度与高度之比 | b/a | 0. 95≤b/a≤1 . 05 | 0. 95≤b/a≤1 . 05 |
| 正方形操作面板
| 操作面板高度 | c | 0. 5a±5 mm | 0. 4a±5 mm |
| 长方形操作面板
| 操作面板宽度 | d | 0. 5a±5 mm | 0. 8a±5 mm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操作面板宽度与高度之比 | d/c | 0. 95≤d/c≤1 . 05 | 1 . 9≤d/c≤2 . 1 |
| style="text-align:left;" | 前面板高度
| 操作面板最大偏移量 | e | ±0 . 1a | ±0 . 1a |
| a
| 85 mm≤a≤135 mm
| 85 mm≤a≤135 mm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style="text-align:left;" | 前面板宽度
| b
| 85 mm≤b≤135 mm
| 85 mm≤b≤135 mm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style="text-align:left;" | 前面板宽度与高度之比
| b/a
| 0. 95≤b/a≤1 . 05
| 0. 95≤b/a≤1 . 05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style="text-align:left;" | 操作面板高度
| c
| 0. 5a±5 mm
| 0. 4a±5 mm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style="text-align:left;" | 操作面板宽度
| d
| 0. 5a±5 mm
| 0. 8a±5 mm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style="text-align:left;" | 操作面板宽度与高度之比
| d/c
| 0. 95≤d/c≤1 . 05
| 1 . 9≤d/c≤2 . 1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style="text-align:left;" | 操作面板最大偏移量
| e
| ±0 . 1a
| ±0 . 1a
|}


3 . 7 . 2 . 2 尺寸
3 . 7 . 2 . 2 尺寸


报警按钮前面板覆盖面积(含操作面板)应大于 6 400 mm2 , 操作面板面积应大于 1 000 mm2 。前面 板和操作面板尺寸宜在表 1 规定的范围内 。
报警按钮前面板覆盖面积(含操作面板)应大于 6 400 mm² , 操作面板面积应大于 1 000 mm² 。前面 板和操作面板尺寸宜在表 1 规定的范围内 。


报警按钮按制造商规定的安装方式安装后 , 前面板应与安装面平行 , 且凸出安装面至少 15 mm 。
报警按钮按制造商规定的安装方式安装后 , 前面板应与安装面平行 , 且凸出安装面至少 15 mm 。
第153行: 第198行:
面积不应超过前面板面积的 5% 。
面积不应超过前面板面积的 5% 。


 
[[文件:手动火灾报警按钮GB 19880-2005 图3 报警按钮标识.png|400px]]


图 3 报警按钮标识
图 3 报警按钮标识
第227行: 第272行:
表 2 报警按钮试验程序
表 2 报警按钮试验程序


| |  |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编号 | 试验项 目 | 章节 | 试样编号 | 户内 | 户外 |
! 编号
| 1 | 动作性能试验 | 4 . 2 | 1~13 | √ | √ |
! 试验项 目
| 2 | 电源参数波动试验 | 4 . 6 | 1 | √ | √ |
! 章节
| 3 | 高温(运行)试验 | 4 . 7 | 2 | √ | √ |
! 试样编号
| 4 | 高温(耐久)试验 | 4 . 8 | 2 | | √ |
! 户内
| 5 | 低温(运行)试验 | 4 . 9 | 1 | √ | √ |
! 户外
| 6 | 交变湿热(运行)试验 | 4 . 10 | 3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7 | 恒定湿热(耐久)试验 | 4 . 11 | 4 | √ | √ |
| 1
| 8 | SO2 腐蚀(耐久)试验 | 4 . 12 | 2 | √ | √ |
| style="text-align:left;" | 动作性能试验
| 9 | 冲击(运行)试验 | 4 . 13 | 5 | √ | √ |
| 4 . 2
| 10 | 碰撞(运行)试验 | 4 . 14 | 6 | √ | √ |
| 1~13
| 11 | 振动(正弦)(运行)试验 | 4 . 15 | 7 | √ | √ |
| √
| 12 | 振动(正弦)(耐久)试验 | 4 . 16 | 7 | √ | √ |
| √
| 13 |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 4 . 17 | 8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14 |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 4 . 18 | 9 | √ | √ |
| 2
| 15 |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试验 | 4 . 19 | 10 | √ | √ |
| style="text-align:left;" | 电源参数波动试验
| 16 |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 4 . 20 | 11 | √ | √ |
| 4 . 6
| 17 |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 4 . 21 | 12 | √ | √ |
| 1
| 18 | 雨淋试验 | 4 . 22 | 13 | | √ |
| √
| 注 1 : 户内型试样不进行 4. 8 和 4. 22 两项试验 ; 注 2 : 仅具有电阻 、二极管等类电子元件的试样不进行 4. 17~4 . 21 五项试验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3
| style="text-align:left;" | 高温(运行)试验
| 4 . 7
| 2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4
| style="text-align:left;" | 高温(耐久)试验
| 4 . 8
| 2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5
| style="text-align:left;" | 低温(运行)试验
| 4 . 9
| 1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6
| style="text-align:left;" | 交变湿热(运行)试验
| 4 . 10
| 3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7
| style="text-align:left;" | 恒定湿热(耐久)试验
| 4 . 11
| 4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8
| style="text-align:left;" | SO2 腐蚀(耐久)试验
| 4 . 12
| 2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9
| style="text-align:left;" | 冲击(运行)试验
| 4 . 13
| 5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10
| style="text-align:left;" | 碰撞(运行)试验
| 4 . 14
| 6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11
| style="text-align:left;" | 振动(正弦)(运行)试验
| 4 . 15
| 7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12
| style="text-align:left;" | 振动(正弦)(耐久)试验
| 4 . 16
| 7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13
| style="text-align:left;" |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 4 . 17
| 8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14
| style="text-align:left;" |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 4 . 18
| 9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15
| style="text-align:left;" |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试验
| 4 . 19
| 10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16
| style="text-align:left;" |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 4 . 20
| 11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17
| style="text-align:left;" |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 4 . 21
| 12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18
| style="text-align:left;" | 雨淋试验
| 4 . 22
| 13
|  
| √
|-
| colspan="6"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注 1 : 户内型试样不进行 4. 8 和 4. 22 两项试验 ; 注 2 : 仅具有电阻 、二极管等类电子元件的试样不进行 4. 17~4 . 21 五项试验 。
|}


=== 4.2 动作性能试验 ===
=== 4.2 动作性能试验 ===
第266行: 第426行:
将试样按 4. 1 . 3 的规定安装在图 A. 2 所示设备上 , 并按 4. 1 . 2 的规定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将试样按 4. 1 . 3 的规定安装在图 A. 2 所示设备上 , 并按 4. 1 . 2 的规定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把铜球拉至其中心距试样启动零件操作标识两箭头之间中心位置垂直距离 350 0 mm 处 , 然后 自 由摆
把铜球拉至其中心距试样启动零件操作标识两箭头之间中心位置垂直距离 <math>350^{0}_{-10}</math> mm 处 , 然后 自 由摆


动落下 , 撞击启动零件一次 , 观察并记录试样状态。
动落下 , 撞击启动零件一次 , 观察并记录试样状态。
第336行: 第496行:
4 . 6 . 2 . 1 按制造商 规 定 的 供 电 参 数 上 、下 限 值 (如 未 规 定 , 则 上 、下 限 参 数 分 别 为 额 定 参 数 110%和 85%)给试样供电 , 分别稳定 5 min , 在稳定时间结束时按 4. 3 的规定分别进行功能试验 , 功能试验后复 位试样。
4 . 6 . 2 . 1 按制造商 规 定 的 供 电 参 数 上 、下 限 值 (如 未 规 定 , 则 上 、下 限 参 数 分 别 为 额 定 参 数 110%和 85%)给试样供电 , 分别稳定 5 min , 在稳定时间结束时按 4. 3 的规定分别进行功能试验 , 功能试验后复 位试样。


4 . 6 . 2 . 2 如试样采用脉动电压供电 , 将试样通过长度为 1 000 m 、截面积为 1 . 0 mm2 的铜质双绞导线 (或按照制造商提供的条件)与电源和监视设备连接 , 使其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将电源和监视设备的输
4 . 6 . 2 . 2 如试样采用脉动电压供电 , 将试样通过长度为 1 000 m 、截面积为 1 . 0 mm² 的铜质双绞导线 (或按照制造商提供的条件)与电源和监视设备连接 , 使其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将电源和监视设备的输


入电压调至 187 V(50 Hz)和 242 V(50 Hz) , 分别稳定 5 min , 在稳定时间结束时按 4. 3 条规定进行功 能试验 , 功能试验后复位试样 。
入电压调至 187 V(50 Hz)和 242 V(50 Hz) , 分别稳定 5 min , 在稳定时间结束时按 4. 3 条规定进行功 能试验 , 功能试验后复位试样 。
第404行: 第564行:
4 . 9 . 2 . 1 将试样放入试验箱内 , 按 4. 1 . 2 的规定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 在正常大气条件下保持 1 h , 然后以不大于 1℃/min 的降温速率将温度降到 —25℃±3℃(适用于户外型试样)或 —10℃ ±3℃ (适用于户内型试样) , 在此条件下稳定 16 h 。观察并记录试样状态 。在稳定期间最后 30 min 内 , 按4 . 3 的规定进行功能试验 。
4 . 9 . 2 . 1 将试样放入试验箱内 , 按 4. 1 . 2 的规定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 在正常大气条件下保持 1 h , 然后以不大于 1℃/min 的降温速率将温度降到 —25℃±3℃(适用于户外型试样)或 —10℃ ±3℃ (适用于户内型试样) , 在此条件下稳定 16 h 。观察并记录试样状态 。在稳定期间最后 30 min 内 , 按4 . 3 的规定进行功能试验 。


4 . 9 . 2 . 2 关断电源和监视设备 , 以不大于 1℃/min 的升温速率升温至环境温度 , 取出试样 , 在正常大
4 . 9 . 2 . 2 关断电源和监视设备 , 以不大于 1℃/min 的升温速率升温至环境温度 , 取出试样 , 在正常大气条件下恢复 1 h 以上。 然后复位试样,按 4. 2 的规定进行动作性能试验。
 
气条件下恢复 1 h 以上。 然后复位试样,按 4. 2 的规定进行动作性能试验。


4 . 9 . 3 要求
4 . 9 . 3 要求
第444行: 第602行:
试验设备应满足 GB16838 的相关规定。
试验设备应满足 GB16838 的相关规定。


4 . 1 1 恒定湿热(耐久)试验
=== 4 . 1 1 恒定湿热(耐久)试验 ===


=== 4.1 1 . 1 目的 ===
4.1 1 . 1 目的


检验报警按钮长时间承受实际使用环境中的湿度影响的能力。
检验报警按钮长时间承受实际使用环境中的湿度影响的能力。


=== 4.1 1 . 2 方法 ===
4.1 1 . 2 方法


4 . 1 1 . 2 . 1 将试样在温度为 40℃±2℃的试验箱中放置 2 h 后,调节试验箱,使试样在温度为 40℃ ± 2℃ 、相对湿度为 93%±3%的条件下持续 21 d 。湿热环境期间试样不通电。
4 . 1 1 . 2 . 1 将试样在温度为 40℃±2℃的试验箱中放置 2 h 后,调节试验箱,使试样在温度为 40℃ ± 2℃ 、相对湿度为 93%±3%的条件下持续 21 d 。湿热环境期间试样不通电。
第456行: 第614行:
4 . 1 1 . 2 . 2 取出试样,在正常大气条件下恢复 1 h 以上,然后按 4. 1 . 2 的规定连接,并接通电源,观察并 记录试样状态。 若试样能处于正常监视状态,按 4. 5 的规定进行可靠性试验。
4 . 1 1 . 2 . 2 取出试样,在正常大气条件下恢复 1 h 以上,然后按 4. 1 . 2 的规定连接,并接通电源,观察并 记录试样状态。 若试样能处于正常监视状态,按 4. 5 的规定进行可靠性试验。


=== 4.1 1 . 3 要求 ===
4.1 1 . 3 要求  


a) 湿热环境后,接通电源和监视设备,试样不应发出故障信号 ;
a) 湿热环境后,接通电源和监视设备,试样不应发出故障信号 ;
第462行: 第620行:
b) 可靠性试验结果应满足 4. 5 . 3 的要求。
b) 可靠性试验结果应满足 4. 5 . 3 的要求。


=== 4.1 1 . 4 试验设备 ===
4.1 1 . 4 试验设


试验设备应满足 GB16838 的规定。
试验设备应满足 GB16838 的规定。


4 . 12 s$2 腐蚀(耐久)试验
=== 4 . 12 SO<sub>2</sub>腐蚀(耐久)试验 ===


4 . 12 . 1 目的
4 . 12 . 1 目的


检验报警按钮抗 SO2 腐蚀的能力。
检验报警按钮抗 SO<sub>2</sub> 腐蚀的能力。


4 . 12 . 2 方法
4 . 12 . 2 方法
第476行: 第634行:
4 . 12 . 2 . 1 试样连接足够长的非镀锡铜导线,以保证腐蚀环境后可直接进行动作性能试验。 腐蚀环境 期间试样不通电。
4 . 12 . 2 . 1 试样连接足够长的非镀锡铜导线,以保证腐蚀环境后可直接进行动作性能试验。 腐蚀环境 期间试样不通电。


4 . 12 . 2 . 2 将 试 样 按 4. 1 . 3 的 规 定 安 装 在 一 个 温 度 为 25℃ ±2℃ 、SO2 浓 度 为(25±5) × 10 6 (体 积 比) 、相对湿度为 93%±3%的试验箱中,持续 21 d 。
4 . 12 . 2 . 2 将 试 样 按 4. 1 . 3 的 规 定 安 装 在 一 个 温 度 为 25℃ ±2℃ 、SO2 浓 度 为(25±5) × 10 <sup>-6</sup> (体 积 比) 、相对湿度为 93%±3%的试验箱中,持续 21 d 。


4 . 12 . 2 . 3 腐蚀环境后 , 将试样放置在温度为 40℃±2℃ 、相对湿度低于 50%的试验箱中干燥 16 h 后 , 再将试样取出 , 在正常大气条件下恢复 1 h 以上 , 按 4. 1 . 2 的规定连接 , 并接通电源 , 观察并记录试样状 态 。若试样能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 然后按 4. 2 的规定进行动作性能试验。
4 . 12 . 2 . 3 腐蚀环境后 , 将试样放置在温度为 40℃±2℃ 、相对湿度低于 50%的试验箱中干燥 16 h 后 , 再将试样取出 , 在正常大气条件下恢复 1 h 以上 , 按 4. 1 . 2 的规定连接 , 并接通电源 , 观察并记录试样状 态 。若试样能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 然后按 4. 2 的规定进行动作性能试验。
第490行: 第648行:
试验设备应满足 GB16838 的规定。
试验设备应满足 GB16838 的规定。


4 . 13 冲击(运行)试验
=== 4 . 13 冲击(运行)试验 ===


4 . 13 . 1 目的
4 . 13 . 1 目的
第502行: 第660行:
4 . 13 . 2 . 1 将试样按 4. 1 . 3 的 规 定 刚 性 安 装 在 冲 击 试 验 台 上 , 按 4. 1 . 2 的 规 定 使 试 样 处 于 正 常 监 视 状态。
4 . 13 . 2 . 1 将试样按 4. 1 . 3 的 规 定 刚 性 安 装 在 冲 击 试 验 台 上 , 按 4. 1 . 2 的 规 定 使 试 样 处 于 正 常 监 视 状态。


4 . 13 . 2 . 2 启动冲击试验台 , 对质量为 M (kg)的试样 , 以峰值加速度为(100—20M) × 10 m/s2 , 脉冲持 续时间为 6 ms 的半 正 弦 波 脉 冲 , 对 试 样 的 3 个 相 互 垂 直 的 轴 线 中 的 每 个 方 向 连 续 冲 击 3 次 , 总 计 18 次。冲击结束后 , 保持 2 min。 观察并记录试样状态。
4 . 13 . 2 . 2 启动冲击试验台 , 对质量为 M (kg)的试样 , 以峰值加速度为(100—20M) × 10 m/, 脉冲持 续时间为 6 ms 的半 正 弦 波 脉 冲 , 对 试 样 的 3 个 相 互 垂 直 的 轴 线 中 的 每 个 方 向 连 续 冲 击 3 次 , 总 计 18 次。冲击结束后 , 保持 2 min。 观察并记录试样状态。


4 . 13 . 2 . 3 检查试样外观及紧固部位 , 然后按 4. 2 的规定进行动作性能试验。
4 . 13 . 2 . 3 检查试样外观及紧固部位 , 然后按 4. 2 的规定进行动作性能试验。
第518行: 第676行:
试验设备应满足 GB16838 的规定。
试验设备应满足 GB16838 的规定。


4 . 14 碰撞(运行)试验
=== 4 . 14 碰撞(运行)试验 ===


4 . 14 . 1 目的
4 . 14 . 1 目的
第546行: 第704行:
试验设备应满足国家标准 GB16838 的规定。
试验设备应满足国家标准 GB16838 的规定。


 
[[文件:手动火灾报警按钮GB 19880-2005 图4 第一次碰撞方位示意图.png|400px]]


图 4 第一次碰撞方位示意图
图 4 第一次碰撞方位示意图


 
[[文件:手动火灾报警按钮GB 19880-2005 图5 第二次碰撞方位示意图.png|400px]]


图 5 第二次碰撞方位示意图
图 5 第二次碰撞方位示意图


4 . 15 振动(正弦)(运行)试验
=== 4 . 15 振动(正弦)(运行)试验 ===


4 . 15 . 1 目的
4 . 15 . 1 目的
第580行: 第738行:
试验设备应满足 GB16838 的规定。
试验设备应满足 GB16838 的规定。


4 . 16 振动(正弦)(耐久)试验
=== 4 . 16 振动(正弦)(耐久)试验 ===


4 . 16 . 1 目的
4 . 16 . 1 目的
第618行: 第776行:
表 3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条件
表 3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条件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放电电压/kv | 空气放电(外壳为绝缘体试样) 8 |
! rowspan="2" | 放电电压/kv
| 接触放电(外壳为导体试样和耦合板) 6 |
! 空气放电(外壳为绝缘体试样) 8
| 放电极性 | 正 、负 |
|-
| 放电间隔/s | ≥1 |
| 接触放电(外壳为导体试样和耦合板) 6
| 每点放电次数 | 10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放电极性
| 正 、负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放电间隔/s
| ≥1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每点放电次数
| 10
|}


4 . 17 . 2 . 3 上述试验完成后 , 按 4. 3 的规定进行功能试验 , 然后复位。
4 . 17 . 2 . 3 上述试验完成后 , 按 4. 3 的规定进行功能试验 , 然后复位。
第654行: 第821行:
表 4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条件
表 4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条件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vertical-align:middle;"
| --- | --- |
|-
| 场强/(V/m) | 10 |
! 场强/(V/m)
| 频率范围/MHz | 80~1 000 |
! 10
| 扫频速率/十倍频程每秒 | ≤1 . 5 × 10 3 |
|-
| 调制幅度 | 80%(1 KHz , 正弦) |
| 频率范围/MHz
| 80~1 000
|-
| 扫频速率/十倍频程每秒
| ≤1 . 5 × 10 <sup>-3</sup>
|-
| 调制幅度
| 80%(1 KHz , 正弦)
|}


4 . 18 . 2 . 3 上述试验完成后 , 按 4. 3 的规定进行功能试验 , 然后复位 。
4 . 18 . 2 . 3 上述试验完成后 , 按 4. 3 的规定进行功能试验 , 然后复位 。
第689行: 第864行:
表 5 射频场感应传导骚扰抗扰度试验条件
表 5 射频场感应传导骚扰抗扰度试验条件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vertical-align:middle;"
| --- | --- |
|-
| 频率范围/MHz | 0. 15~100 |
! 频率范围/MHz
| 电压/dBμV | 140 |
! 0. 15~100
| 调制幅度 | 80%(1 KHz , 正弦) |
|-
| 电压/dBμV
| 140
|-
| 调制幅度
| 80%(1 KHz , 正弦)
|}


4 . 19 . 2 . 3 上述试验完成后 , 按 4. 3 的规定进行功能试验 , 然后复位 。
4 . 19 . 2 . 3 上述试验完成后 , 按 4. 3 的规定进行功能试验 , 然后复位 。
第723行: 第904行:
表 6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条件
表 6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条件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瞬变脉冲电压/kv | AC 电源线 2 × (1±0 . 1) |
! rowspan="2" | 瞬变脉冲电压/kv
| 其他连接线 1 × (1±0 . 1) |
! AC 电源线 2 × (1±0 . 1)
| 重复频率/kHz | AC 电源线 2 . 5 × (1±0 . 2) |
|-
| 其他连接线 5 × (1±0 . 2) |
| 其他连接线 1 × (1±0 . 1)
| 极性 | 正 、负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时间 | 每次 1 min |
| rowspan="2" | 重复频率/kHz
| AC 电源线 2 . 5 × (1±0 . 2)
|-
| 其他连接线 5 × (1±0 . 2)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极性
| 正 、负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时间
| 每次 1 min
|}


4 . 20 . 2 . 3 上述试验完成后 , 按 4. 3 的规定进行功能试验 , 然后复位 。
4 . 20 . 2 . 3 上述试验完成后 , 按 4. 3 的规定进行功能试验 , 然后复位 。
第746行: 第937行:
试验设备应满足 GB/T 17626 . 4 的规定 。
试验设备应满足 GB/T 17626 . 4 的规定 。


4 . 21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 4 . 21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


4 . 21 . 1 目的
4 . 21 . 1 目的
第760行: 第951行:
表 7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条件
表 7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条件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浪涌(冲击)电压/kv | AC电源线 | 线-线 1 × (1±0 . 1) |
! rowspan="3" | 浪涌(冲击)电压/kv
| 线-地 2 × (1±0 . 1) |
! rowspan="2" | AC电源线
| 其他连接线 | 线-地 1 × (1±0 . 1) |
! 线-线 1 × (1±0 . 1)
| 极性 | | 正 、负 |
|-
| 试验次数 | | 5 |
| 线-地 2 × (1±0 . 1)
|-
| 其他连接线
| 线-地 1 × (1±0 . 1)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colspan="2" | 极性
| 正 、负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colspan="2" | 试验次数
| 5
|}


4 . 21 . 2 . 3 上述试验完成后 , 按 4. 3 的规定进行功能试验 , 然后复位 。
4 . 21 . 2 . 3 上述试验完成后 , 按 4. 3 的规定进行功能试验 , 然后复位 。
第874行: 第1,075行:




附 录 A
== 附 录 A ==


(规范性附录)
(规范性附录)
第884行: 第1,085行:
非动作试验装置详见图 A. 1 。
非动作试验装置详见图 A. 1 。


 
[[文件:手动火灾报警按钮GB 19880-2005 图 A.1非动作试验装置.png|400px]]


1 **—** 砝码 ;
1 **—** 砝码 ;
第912行: 第1,113行:
安装手动报警按钮的固定板为硬质结构,黄铜球及释放机构为其中的一部分 。
安装手动报警按钮的固定板为硬质结构,黄铜球及释放机构为其中的一部分 。


[[文件:手动火灾报警按钮GB 19880-2005 图A.2 动作试验装置.png|400px]]
a) 总质量为 85 g±1 g 的黄铜球 
b) 试验装置原理




a) 总质量为 85 g±1 g 的黄铜球 b) 试验装置原理


1 **—** 用于调节质量的平面 ;
1 **—** 用于调节质量的平面 ;


2 **—** 直径为 1 . 2 . 2 mm 的黄铜球钻孔 ;
2 **—** 直径为 <math>1.2^{+0.2}_{0}</math> mm 的黄铜球钻孔 ;


3 **—** 直径 1 . 2 mm 的线绳 ;
3 **—** 直径 1 . 2 mm 的线绳 ;
第928行: 第1,133行:
6 **—** 报警按钮 ;
6 **—** 报警按钮 ;


7 **—** 黄铜球摆高 :350 0 mm(动作试验) ;
7 **—** 黄铜球摆高 :<math>350^{0}_{-10}</math> mm(动作试验) ;


8 **—** 固定在硬质结构上的报警按钮安装板 ;
8 **—** 固定在硬质结构上的报警按钮安装板 ;
焦雨桐
5,472

个编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