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雨桐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
||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3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国标文件|国标文件名=独立式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GB+20517-2006}} | {{国标文件|国标文件名=独立式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GB+20517-2006}} | ||
== 标准状态 == | |||
<br> | |||
当前标准:独立式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 GB 20517-2006 | |||
发布日期:2006-07-17 | |||
实施日期:2007-04-01 | |||
== 1 范围 == | == 1 范围 == | ||
第54行: | 第61行: | ||
4.6 除电池和熔 断 器 外,报 警 器 不 应 有 用 户 拆 换 或 维 修 的 元 器 件, 当 电 池 被 取 走 时,应 有 明 显 警 示 标识。 | 4.6 除电池和熔 断 器 外,报 警 器 不 应 有 用 户 拆 换 或 维 修 的 元 器 件, 当 电 池 被 取 走 时,应 有 明 显 警 示 标识。 | ||
4.7 报警器可与远程显示器等辅助设备进行通讯 , 但是报警器与这些设备通讯过程中出现断线 、短路 故障时不应影响报警器探测火灾的性能 。 | 4.7 报警器可与远程显示器等辅助设备进行通讯 , 但是报警器与这些设备通讯过程中出现断线 、短路 故障时不应影响报警器探测火灾的性能 。 | ||
第81行: | 第86行: | ||
表 1 试验程序 | 表 1 试验程序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试验程序 | ! colspan="2" | 试验程序 | ||
| 编号 | 试验项 目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 ! colspan="18" style="text-align:center;" | 报 警 器 编 号 | ||
| 5 . 3 | 功能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5 . 4 | 电池故障报警 | | | 编号 | ||
| 5 . 5 | 极性反接 | | | 试验项 目 | ||
| 5 . 6 | 声压 | √ | √ | | | 1 | ||
| 5 . 7 | 音响器件检查 | | | 2 | ||
| 5 . 8 | 电源 | | | 3 | ||
| 5 . 9 | 通电 | √ | | | 4 | ||
| 5 . 10 | 重复性 | | | 5 | ||
| 5 . 11 | 方位 | | | 6 | ||
| 5 . 12 | 一致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 ||
| 5 . 13 | 电压波动 | √ | | | 8 | ||
| 5 . 14 | 气流 | | | 9 | ||
| 5 . 15 | 高温 | | | 10 | ||
| 5 . 16 | 环境光线 | | | 11 | ||
| 5 . 17 | 振动 | | | 12 | ||
| 5 . 18 | 湿热 | | | 13 | ||
| 14 | |||
| 15 | |||
| 16 | |||
| 17 | |||
| 18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5 . 3 | |||
| 功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5 . 4 | |||
| 电池故障报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5 . 5 | |||
| 极性反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5 . 6 | |||
| 声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5 . 7 | |||
| 音响器件检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5 . 8 | |||
| 电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5 . 9 | |||
| 通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5 . 10 | |||
| 重复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5 . 11 | |||
| 方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5 . 12 | |||
| 一致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5 . 13 | |||
| 电压波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5 . 14 | |||
| 气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5 . 15 | |||
| 高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5 . 16 | |||
| 环境光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5 . 17 | |||
| 振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5 . 18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湿热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 | |||
| | |||
| | |||
| | |||
|} | |||
表 1 (续) | 表 1 (续)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 | |- | ||
| 试验程序 | ! colspan="2" | 试验程序 | ||
| 编号 | 试验项 目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 ! colspan="18" | 报 警 器 编 号 | ||
| 5 . 19 | 冲击 | | |- | ||
| 5 . 20 | 碰撞 | | | 编号 | ||
| 5 . 21 | 腐蚀 | | | 试验项 目 | ||
| 5 . 22 | 绝缘电阻 | | | 1 | ||
| 5 . 23 | 耐压 | | | 2 | ||
| 5 . 24 | 低温 | | | 3 | ||
| 5 . 25 | 静电放电 | | | 4 | ||
| 5 . 26 | 辐射电磁场 | | | 5 | ||
| 5 . 27 | 电瞬变 | | | 6 | ||
| 5 . 28 | 火灾灵敏度 | | | 7 | ||
| 注 : 用 √ 表示报警器进行此项试验 。 | | | 8 | ||
| 9 | |||
| 10 | |||
| 11 | |||
| 12 | |||
| 13 | |||
| 14 | |||
| 15 | |||
| 16 | |||
| 17 | |||
| 18 | |||
|- | |||
| 5 . 19 | |||
| 冲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 20 | |||
| 碰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 21 | |||
| 腐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 22 | |||
| 绝缘电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 23 | |||
| 耐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 24 | |||
| 低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 25 | |||
| 静电放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 26 | |||
| 辐射电磁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 27 | |||
| 电瞬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 28 | |||
| 火灾灵敏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olspan="20" | 注 : 用 √ 表示报警器进行此项试验 。 | |||
|} | |||
5 . 1 . 2 报警器在试验前应进行外观检查 , 符合下述要求时 , 方可进行试验: | 5 . 1 . 2 报警器在试验前应进行外观检查 , 符合下述要求时 , 方可进行试验: | ||
第160行: | 第730行: | ||
将报警器按其正常工作位置安装在烟箱中 , 并按 5 . 1 . 4 条接通电源 , 调节烟箱 , 使报警器附近的气 流速度为 0. 2 m/s±0 . 04 m/s(第 5 . 14 条气流试验除外) , 气流温度为 23℃±5℃(第 5 . 15 条高温试验 除外) , 报警器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 15 min~20 min后 , 按下述要求将烟注入烟箱中: | 将报警器按其正常工作位置安装在烟箱中 , 并按 5 . 1 . 4 条接通电源 , 调节烟箱 , 使报警器附近的气 流速度为 0. 2 m/s±0 . 04 m/s(第 5 . 14 条气流试验除外) , 气流温度为 23℃±5℃(第 5 . 15 条高温试验 除外) , 报警器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 15 min~20 min后 , 按下述要求将烟注入烟箱中: | ||
0. 015 | 0. 015 dBm<sup>-1</sup> min<sup>-1</sup> ≤Δm/Δt≤0 . 1 dBm<sup>-1</sup> min<sup>-1</sup> (光电感烟火灾报警器) | ||
0. 05 | 0. 05 min<sup>-1</sup> ≤Δy/Δt≤0 . 3 min<sup>-1</sup> (离子感烟火灾报警器) | ||
式中: | 式中: | ||
第168行: | 第738行: | ||
Δm**—**m值增量 , 单位为分贝每米(dB/m) ; | Δm**—**m值增量 , 单位为分贝每米(dB/m) ; | ||
Δy**—**y值增量 , 无量纲 ; | |||
Δt**—** 时间增量 , 单位为分钟(min) 。 | Δt**—** 时间增量 , 单位为分钟(min) 。 | ||
第230行: | 第800行: | ||
用可调稳压电源给报警器供电 , 进行下述试验: | 用可调稳压电源给报警器供电 , 进行下述试验: | ||
首先以额定电压供电 , 然后使电源电压以每分钟不大于 0. 1 V 的速率下降 , | 首先以额定电压供电 , 然后使电源电压以每分钟不大于 0. 1 V 的速率下降 , 观察报警器能否发出故障信号,并记录发出故障信号时的电压值(故障电压) 。 | ||
5 . 4 . 3 要求 | 5 . 4 . 3 要求 | ||
第254行: | 第822行: | ||
5 . 5 . 2 . 4 进行上述操作后,按照 5 . 1 . 4 条的要求重新连接报警器供电电源,并且按 5 . 2 条的要求测量 响应阈值 。 | 5 . 5 . 2 . 4 进行上述操作后,按照 5 . 1 . 4 条的要求重新连接报警器供电电源,并且按 5 . 2 条的要求测量 响应阈值 。 | ||
对于试验后的响应阈值和初始的响应阈值,两者中大的用 | 对于试验后的响应阈值和初始的响应阈值,两者中大的用 y<sub>max</sub>或 m<sub>max</sub>表示,小的用 y<sub>min</sub> 或 m<sub>min</sub> 表示 。 | ||
5 . 5 . 3 要求 | 5 . 5 . 3 要求 | ||
响应阈值比 | 响应阈值比 y<sub>max</sub> : y<sub>min</sub> 或 m<sub>max</sub> :m<sub>min</sub> 应不大于 1 . 6 ; | ||
电池供电的报警器必须在故障电压下发出故障信号 。 | 电池供电的报警器必须在故障电压下发出故障信号 。 | ||
第336行: | 第904行: | ||
先按 5 . 2 条规定测量报警器的响应阈值。 然后使其在正常监视状态下连续运行 45 d 。 运行结束 后,再按 5 . 2 条规定,在与运行前相同的测量方位上,测量报警器的响应阈值。 | 先按 5 . 2 条规定测量报警器的响应阈值。 然后使其在正常监视状态下连续运行 45 d 。 运行结束 后,再按 5 . 2 条规定,在与运行前相同的测量方位上,测量报警器的响应阈值。 | ||
在两次测量中,大的响应阈值用 | 在两次测量中,大的响应阈值用 y<sub>max</sub>或 m<sub>max</sub>表示,小的响应阈值用 y<sub>min</sub> 或 m<sub>min</sub> 表示。 | ||
5 . 9 . 3 要求 | 5 . 9 . 3 要求 | ||
第342行: | 第910行: | ||
a) 试验期间,报警器不应发出故障或火灾报警信号 ; | a) 试验期间,报警器不应发出故障或火灾报警信号 ; | ||
b) 响应阈值比 | b) 响应阈值比 y<sub>max</sub> : y<sub>min</sub> 或 m<sub>max</sub> :m<sub>min</sub> 应不大于 1 . 6 。 | ||
5 . 9 . 4 试验设备 烟箱。 | 5 . 9 . 4 试验设备 烟箱。 | ||
第354行: | 第922行: | ||
5 . 10 . 2 方法 | 5 . 10 . 2 方法 | ||
按 5 . 2 条规定,在报警器正常工作位置的任意一个方位上连续测量 6 次响应阈值, 6 个响应阈值中 的最大值用 | 按 5 . 2 条规定,在报警器正常工作位置的任意一个方位上连续测量 6 次响应阈值, 6 个响应阈值中 的最大值用 y<sub>max</sub>或 m<sub>max</sub>表示,最小值用 y<sub>min</sub> 或 m<sub>min</sub> 表示。 | ||
5 . 10 . 3 要求 | 5 . 10 . 3 要求 | ||
响应阈值比 | 响应阈值比 y<sub>max</sub> : y<sub>min</sub> 或 m<sub>max</sub> :m<sub>min</sub> 应不大于 1 . 6 。 | ||
5 . 10 . 4 试验设备 烟箱。 | 5 . 10 . 4 试验设备 烟箱。 | ||
第364行: | 第932行: | ||
=== 5.1 1 方位试验 === | === 5.1 1 方位试验 === | ||
5.1 1 . 1 目的 | |||
检验报警器在不同方位上的进烟性能 , 并确定报警器的 " 最有利”和 " 最不利”响应方位 。 | 检验报警器在不同方位上的进烟性能 , 并确定报警器的 " 最有利”和 " 最不利”响应方位 。 | ||
5.1 1 . 2 方法 | |||
按 5 . 2 条规定 , 在报警器的不同方位上测量 8 次响应阈值 , 每测完 1 次 , 报警器应按同一方向绕其 垂直轴线旋转 | 按 5 . 2 条规定 , 在报警器的不同方位上测量 8 次响应阈值 , 每测完 1 次 , 报警器应按同一方向绕其 垂直轴线旋转 45°。将报警器的最大和最小响应阈值的方位记录下来 。 在以后的试验中 , 这两个方位 分别称为 “最不利”和 “最有利”方位 。 | ||
最大响应阈值用 | 最大响应阈值用 y<sub>max</sub>或 m<sub>max</sub>表示 , 最小响应阈值用 y<sub>min</sub> 或 m<sub>min</sub> 表示 。 | ||
5.1 1 . 3 要求 | |||
响应阈值比 | 响应阈值比 y<sub>max</sub> : y<sub>min</sub> 或 m<sub>max</sub> :m<sub>min</sub> 应不大于 1 . 6 。 | ||
5.1 1 . 4 试验设备 | |||
烟箱 。 | 烟箱 。 | ||
第392行: | 第960行: | ||
将 18 只报警器按 1~18 顺序编号 , 并依次按 5 . 2 条规定 , 在报警器的 " 最不利”方位上测量响应阈 值 。对具有可变响应阈值的报警器 , 应将报警器的响应阈值设在最大和最小极限值上分别进行试验 。 | 将 18 只报警器按 1~18 顺序编号 , 并依次按 5 . 2 条规定 , 在报警器的 " 最不利”方位上测量响应阈 值 。对具有可变响应阈值的报警器 , 应将报警器的响应阈值设在最大和最小极限值上分别进行试验 。 | ||
18 只报警器中 , 最大的响应阈值用 | 18 只报警器中 , 最大的响应阈值用 y<sub>max</sub>或 m<sub>max</sub>表示 , 最小响应阈值用 y<sub>min</sub> 或 m<sub>min</sub> 表示 。 | ||
对具有可变响应阈值的报警器 , 当设在最大极限值上时 , 则最大响应阈值用 | 对具有可变响应阈值的报警器 , 当设在最大极限值上时 , 则最大响应阈值用 y<sub>max (1) </sub> 或 m<sub>max (1) </sub> 表示 , 最小响应阈值用 y<sub>min (1) </sub> 或 m<sub>min (1) </sub> 表示 。 当设在最小极限值上时 , 则最大响应阈值用 y<sub>max (2) </sub> 或 m<sub>max (2) </sub> 表示 , | ||
最小响应阈值用 | 最小响应阈值用 y<sub>min (2) </sub> 或 m<sub>min (2) </sub> 表示 。 | ||
5 . 12 . 3 要求 | 5 . 12 . 3 要求 | ||
第402行: | 第970行: | ||
5 . 12 . 3 . 1 对于固定响应阈值报警器 | 5 . 12 . 3 . 1 对于固定响应阈值报警器 | ||
a) 响应阈值比 | a) 响应阈值比 y<sub>max</sub> : y<sub>min</sub> 或 m<sub>max</sub> :m<sub>min</sub> 应不大于 1 . 6 ; | ||
b) 最小响应阈值 | b) 最小响应阈值 y<sub>min</sub> 应不小于 0. 2 , m<sub>min</sub> 应不小于 0. 05 dB/m ; 最大响应阈值 y<sub>max</sub>应不大于 3 . 0 , m<sub>min</sub> 应不大于 2. 0 dB/m 。 | ||
5 . 12 . 3 . 2 对于可变响应阈值报警器 | 5 . 12 . 3 . 2 对于可变响应阈值报警器 | ||
a) 响应阈值比 | a) 响应阈值比 y<sub>max (1) </sub> : y<sub>min (1) </sub>或 m<sub>max (1) </sub> : m<sub>min (1) </sub> 以及 y<sub>max (2) </sub> : y<sub>min (2) </sub> 或 m<sub>max (2) </sub> : m<sub>min (2) </sub> 均应不大于 1 . 6 ; | ||
b) 最小响应阈值 | b) 最小响应阈值 y<sub>min(1)</sub> 和 y<sub>min(2)</sub> 均应不小于 0. 2 , m<sub>min (1)</sub>和 m<sub>min (2) </sub> 均应不小于 0. 05 dB/m ; 最大响 应阈值 y<sub>max (1) </sub> 和 y<sub>max (2) </sub> 均应不大于 3 . 0 , m<sub>max (1) </sub> 和 m<sub>max (2) </sub> 均应不大于 2. 0 dB/m 。 | ||
5 . 12 . 4 试验设备 | 5 . 12 . 4 试验设备 | ||
第424行: | 第992行: | ||
5 . 13 . 2 方法 | 5 . 13 . 2 方法 | ||
将非内部电池供电 的 报 警 器 按 5 . 2 条 规 定 , 在 " 最 不 利”方 位 上 , 分 别 使 外 部 额 定 工 作 电 压 降 低 15%和升高 10%或按制造厂规定的额定工作电压上 、下限值测量响应阈值 。 与该报警器在一致性试验 中的响应阈值相比较 , 三者中最大的响应阈值用 | 将非内部电池供电 的 报 警 器 按 5 . 2 条 规 定 , 在 " 最 不 利”方 位 上 , 分 别 使 外 部 额 定 工 作 电 压 降 低 15%和升高 10%或按制造厂规定的额定工作电压上 、下限值测量响应阈值 。 与该报警器在一致性试验 中的响应阈值相比较 , 三者中最大的响应阈值用 y<sub>max</sub>或 m<sub>max</sub>表示 , 最小响应阈值用 y<sub>min</sub> 或 m<sub>min</sub> 表示 。 | ||
5 . 13 . 3 要求 | 5 . 13 . 3 要求 | ||
响应阈值比 | 响应阈值比 y<sub>max</sub> : y<sub>min</sub> 或 m<sub>max</sub> :m<sub>min</sub> 应不大于 1 . 6 。 | ||
5 . 13 . 4 试验设备 | 5 . 13 . 4 试验设备 | ||
第444行: | 第1,012行: | ||
5 . 14 . 2 . 1 响应性能检验 | 5 . 14 . 2 . 1 响应性能检验 | ||
在报警器周围风速为 0. 2 m/s±0 . 04 m/s 条件下 , 按 5 . 2 条规定 , 分别在报警器的“最不利”和“最 有利”方位上测量响应阈值 , 并分别用 y(0 . 2) | 在报警器周围风速为 0. 2 m/s±0 . 04 m/s 条件下 , 按 5 . 2 条规定 , 分别在报警器的“最不利”和“最 有利”方位上测量响应阈值 , 并分别用 y<sub>(0 . 2)max</sub>和 m<sub>(0 . 2)max</sub>或 y<sub>(0 . 2)min</sub> 和 m<sub>(0 . 2)min</sub> 表示(下标 0. 2 表示风速为 0. 2 m/s±0 . 04 m/s) 。 | ||
在报警器周围风速为 1 m/s±0 . 2 m/s 条件下 , 重作上述试验 , 响应阈值分别用 y(1 . 0)max 和 m(1 . 0)max 或 y(1 . 0)min 和 m(1 . 0)min 表示(下标 1 . 0 表示风速为 1 . 0 m/s±0 . 2 m/s) 。 | 在报警器周围风速为 1 m/s±0 . 2 m/s 条件下 , 重作上述试验 , 响应阈值分别用 y<sub>(1 . 0)max</sub> 和 m<sub>(1 . 0)max</sub> 或 y<sub>(1 . 0)min</sub> 和 m<sub>(1 . 0)min</sub> 表示(下标 1 . 0 表示风速为 1 . 0 m/s±0 . 2 m/s) 。 | ||
5 . 14 . 2 . 2 误报检验 | 5 . 14 . 2 . 2 误报检验 | ||
第456行: | 第1,024行: | ||
a) 响应阈值应满足: | a) 响应阈值应满足: | ||
0 . | 0 . 625≤[y<sub>(0 . 2)max</sub> 十y<sub>(0 . 2)min</sub>]/[y<sub>(1 . 0)max</sub> 十y<sub>(1 . 0)min</sub>]≤1 . 6 。 | ||
或者 | 或者 | ||
0 . | 0 . 625≤[m<sub>(0 . 2)max</sub> 十m<sub>(0 . 2)min</sub>]/[m<sub>(1 . 0)max</sub> 十m<sub>(1 . 0)min</sub>]≤1 . 6 ; | ||
b) 在误报检验时 , 报警器不应发出故障或火灾报警信号 。 | b) 在误报检验时 , 报警器不应发出故障或火灾报警信号 。 | ||
第476行: | 第1,044行: | ||
5 . 15 . 2 方法 | 5 . 15 . 2 方法 | ||
将报警器按其正常工作位置 , 取“最不利”方位安装在烟箱中 , 并按 5 . 1 . 4 条接通电源 , 使其处于正 常监视状态 , 烟箱中的初始温度为 23℃ ±5℃ 。调节烟箱中的温度 , 以不大于 1℃/min 的升温速率将温 度升到 50℃ ±2℃ , 并保持至少 2 h 。然后按 5 . 2 条规定在此高温下测量响应阈值 。与该报警器在一致 性试验中的响应阈值相比较 , 其中大的响应阈值用 | 将报警器按其正常工作位置 , 取“最不利”方位安装在烟箱中 , 并按 5 . 1 . 4 条接通电源 , 使其处于正 常监视状态 , 烟箱中的初始温度为 23℃ ±5℃ 。调节烟箱中的温度 , 以不大于 1℃/min 的升温速率将温 度升到 50℃ ±2℃ , 并保持至少 2 h 。然后按 5 . 2 条规定在此高温下测量响应阈值 。与该报警器在一致 性试验中的响应阈值相比较 , 其中大的响应阈值用 y<sub>max</sub>或 m<sub>max</sub>表示 , 小的响应阈值用 y<sub>min</sub> 或 m<sub>min</sub> 表示 。 | ||
5 . 15 . 3 要求 | 5 . 15 . 3 要求 | ||
响应阈值比 | 响应阈值比 y<sub>max</sub> : y<sub>min</sub> 或 m<sub>max</sub> : m<sub>min</sub> 应不大于 1 . 6 。 | ||
5 . 15 . 4 试验设备 | 5 . 15 . 4 试验设备 | ||
第500行: | 第1,068行: | ||
将报警器绕其垂直轴线任一方向旋转 90。, 重复上述试验过程 。 | 将报警器绕其垂直轴线任一方向旋转 90。, 重复上述试验过程 。 | ||
将每次测量的报警器响应阈值与该报警器在一致性试验中的响应阈值相比较 , 其中大的响应阈值 用 | 将每次测量的报警器响应阈值与该报警器在一致性试验中的响应阈值相比较 , 其中大的响应阈值 用 m<sub>max</sub>表示 , 小的响应阈值用 m<sub>min</sub> 表示 。 | ||
5 . 16 . 3 要求 | 5 . 16 . 3 要求 | ||
第506行: | 第1,074行: | ||
a) 试验期间 , 报警器不应发出故障或火灾报警信号 ; | a) 试验期间 , 报警器不应发出故障或火灾报警信号 ; | ||
b) 响应阈值比 | b) 响应阈值比 m<sub>max</sub> :m<sub>min</sub> 应不大于 1 . 6 。 | ||
5 . 16 . 4 试验设备 | 5 . 16 . 4 试验设备 | ||
第522行: | 第1,090行: | ||
将报警器按其正常工作位置安装在振动台上 , 使之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依次在三个互相垂直的轴 线上 , 在 10 Hz—150 Hz—10 Hz 的频率范围内 , 以 0. 981 m/s2 的加速度幅值 、1 oct/min 扫频速率 , 进 行一次扫频循环 , 检查有无危险频率 。如有危险频率 , 则使报警器分别在三个垂直的轴线的每个危险频 率上进行加速度幅值为 0. 981 m/s2 、持续时间为 90 min±1 min 的定频振动试验 。如无危险频率 , 则分 别在三个互相垂直的轴线上进行频率为 150 Hz 、加速度幅值为 0. 981 m/s2 、持续时间为 90 min±1 min 的定频振动试验 。 | 将报警器按其正常工作位置安装在振动台上 , 使之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依次在三个互相垂直的轴 线上 , 在 10 Hz—150 Hz—10 Hz 的频率范围内 , 以 0. 981 m/s2 的加速度幅值 、1 oct/min 扫频速率 , 进 行一次扫频循环 , 检查有无危险频率 。如有危险频率 , 则使报警器分别在三个垂直的轴线的每个危险频 率上进行加速度幅值为 0. 981 m/s2 、持续时间为 90 min±1 min 的定频振动试验 。如无危险频率 , 则分 别在三个互相垂直的轴线上进行频率为 150 Hz 、加速度幅值为 0. 981 m/s2 、持续时间为 90 min±1 min 的定频振动试验 。 | ||
然后 , 按 5 . 2 条规定 , 在“最不利”方位上测量响应阈值 , 并与该报警器在一致性试验中的响应阈值 相比较 , 其中大的响应阈值用 | 然后 , 按 5 . 2 条规定 , 在“最不利”方位上测量响应阈值 , 并与该报警器在一致性试验中的响应阈值 相比较 , 其中大的响应阈值用 y<sub>max</sub>或用 m<sub>max</sub>表示 , 小的响应阈值用 y<sub>min</sub> 或 m<sub>min</sub> 表示 。 | ||
5 . 17 . 3 要求 | 5 . 17 . 3 要求 | ||
第530行: | 第1,098行: | ||
b) 试验后 , 报警器无机械损伤和紧固部位松动现象 ; | b) 试验后 , 报警器无机械损伤和紧固部位松动现象 ; | ||
c) 响应阈值比 | c) 响应阈值比 y<sub>max</sub> : y<sub>min</sub> 或 m<sub>max</sub> :m<sub>min</sub> 应不大于 1 . 6 。 | ||
5 . 17 . 4 试验设备 | 5 . 17 . 4 试验设备 | ||
第550行: | 第1,118行: | ||
另一只报警器由湿热试验箱中取出后 , 在温度 15℃ ~25℃ 、相对湿度小于 70%的环境中放置 72 h , 然后按 5 . 2 条规定 , 在“最不利”方位上测量响应阈值 。 | 另一只报警器由湿热试验箱中取出后 , 在温度 15℃ ~25℃ 、相对湿度小于 70%的环境中放置 72 h , 然后按 5 . 2 条规定 , 在“最不利”方位上测量响应阈值 。 | ||
将测得的两只报警器的响应阈值与该两只报警器在一致性试验中的响应阈值相比较 , 其中大的响 应阈值用 | 将测得的两只报警器的响应阈值与该两只报警器在一致性试验中的响应阈值相比较 , 其中大的响 应阈值用 y<sub>max</sub>或 m<sub>max</sub>表示 , 小的响应阈值用 y<sub>min</sub> 或 m<sub>min</sub> 表示 。 | ||
在湿热试验箱中 , 以及由一种环境过渡到另一种环境时 , 报警器表面均不应出现凝露现象 。 | 在湿热试验箱中 , 以及由一种环境过渡到另一种环境时 , 报警器表面均不应出现凝露现象 。 | ||
第560行: | 第1,128行: | ||
b) 试验后 , 报警器不应有破坏涂覆和腐蚀现象 ; | b) 试验后 , 报警器不应有破坏涂覆和腐蚀现象 ; | ||
c) 响应阈值比 | c) 响应阈值比 y<sub>max</sub> : y<sub>min</sub> 或 m<sub>max</sub> :m<sub>min</sub> 应不大于 1 . 6 。 | ||
5 . 18 . 4 试验设备 | 5 . 18 . 4 试验设备 | ||
第578行: | 第1,146行: | ||
调整试验设备 , 使一个质量为 1 kg 的圆柱形钢块从 700 mm高处沿导向装置垂直地跌落到木梁顶 面中心部位 , 冲击面积为 18 cm2 ±10% , 连续跌落 5 次 。 | 调整试验设备 , 使一个质量为 1 kg 的圆柱形钢块从 700 mm高处沿导向装置垂直地跌落到木梁顶 面中心部位 , 冲击面积为 18 cm2 ±10% , 连续跌落 5 次 。 | ||
试验后 , 按 5 . 2 条规定 , 在“最不利”方位上测量响应阈值 , 并与该报警器在一致性试验中的响应阈 值相比较 , 其中大的响应阈值用 | 试验后 , 按 5 . 2 条规定 , 在“最不利”方位上测量响应阈值 , 并与该报警器在一致性试验中的响应阈 值相比较 , 其中大的响应阈值用 y<sub>max</sub>或 m<sub>max</sub>表示 , 小的响应阈值用 y<sub>min</sub> 或 m<sub>min</sub> 表示。 | ||
5 . 19 . 3 要求 | 5 . 19 . 3 要求 | ||
第586行: | 第1,154行: | ||
b) 试验后 , 报警器应无机械损伤和紧固部位脱落现象 ; | b) 试验后 , 报警器应无机械损伤和紧固部位脱落现象 ; | ||
c) 响应阈值比 | c) 响应阈值比 y<sub>max</sub> : y<sub>min</sub> 或 m<sub>max</sub> :m<sub>min</sub> 应不大于 1 . 6 。 | ||
5 . 19 . 4 试验设备 | 5 . 19 . 4 试验设备 | ||
第602行: | 第1,170行: | ||
将报警器和底座按其正常的工作位置安装在碰撞试验设备的刚性水平安装板上 , 并按 5 . 1 . 4 条接 通电源 , 使之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 报警器在试验前应至少通电 15 min。 | 将报警器和底座按其正常的工作位置安装在碰撞试验设备的刚性水平安装板上 , 并按 5 . 1 . 4 条接 通电源 , 使之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 报警器在试验前应至少通电 15 min。 | ||
调整碰撞试验设备 , 使锤头碰撞面的中心能够从水平方向碰撞报警器 , 并对准使报警器最易遭受破 坏的部位。 然后 , 以 1 . 5 m/s±0 . 125 m/s 的锤头速度 1 . 9 J±0 . 1 J 的碰撞动能碰撞报警器。 碰撞后 , 按 5 . 2 条规定 , 在“最不利”方位上测量报警器的响应阈值 , 并与该报警器在一致性试验中的响应阈值相 比较 , 其中大的响应阈值用 | 调整碰撞试验设备 , 使锤头碰撞面的中心能够从水平方向碰撞报警器 , 并对准使报警器最易遭受破 坏的部位。 然后 , 以 1 . 5 m/s±0 . 125 m/s 的锤头速度 1 . 9 J±0 . 1 J 的碰撞动能碰撞报警器。 碰撞后 , 按 5 . 2 条规定 , 在“最不利”方位上测量报警器的响应阈值 , 并与该报警器在一致性试验中的响应阈值相 比较 , 其中大的响应阈值用 y<sub>max</sub>或 m<sub>max</sub>表示 , 小的响应阈值用 y<sub>min</sub> 或 m<sub>min</sub> 表示。 | ||
5 . 20 . 3 要求 | 5 . 20 . 3 要求 | ||
第610行: | 第1,178行: | ||
b) 试验后 , 报警器与底座之间 、底座与安装板之间不应松动或产生位移 ; | b) 试验后 , 报警器与底座之间 、底座与安装板之间不应松动或产生位移 ; | ||
c) 响应阈值比 | c) 响应阈值比 y<sub>max</sub> : y<sub>min</sub> 或 m<sub>max</sub> :m<sub>min</sub> 应不大于 1 . 6 。 | ||
5 . 20 . 4 试验设备 | 5 . 20 . 4 试验设备 | ||
第630行: | 第1,198行: | ||
试验结束后 , 使报警器和底座在正常大气条件下恢复 7 d 。 | 试验结束后 , 使报警器和底座在正常大气条件下恢复 7 d 。 | ||
在报警器与连接导线连接完好的情况下 , 按 5 . 2 条规定 , 在 " 最不利”方位上 , 测量响应阈值 , 并与该 报警器在一致性试验中的响应阈值相比较 , 其中大的响应阈值用 | 在报警器与连接导线连接完好的情况下 , 按 5 . 2 条规定 , 在 " 最不利”方位上 , 测量响应阈值 , 并与该 报警器在一致性试验中的响应阈值相比较 , 其中大的响应阈值用 y<sub>max</sub>或 m<sub>max</sub>表示 , 小的响应阈值用 y<sub>min</sub> 或 m<sub>min</sub> 表示。 | ||
5 . 21 . 3 要求 | 5 . 21 . 3 要求 | ||
响应阈值比 | 响应阈值比 y<sub>max</sub> : y<sub>min</sub> 或 m<sub>max</sub> :m<sub>min</sub> 应不大于 1 . 6 。 | ||
5 . 21 . 4 试验设备 | 5 . 21 . 4 试验设备 | ||
第696行: | 第1,264行: | ||
—10℃ ±3℃ , 在此条件下稳定 2 h(报警器在试验箱中不应有结冰现象) 。 | —10℃ ±3℃ , 在此条件下稳定 2 h(报警器在试验箱中不应有结冰现象) 。 | ||
低温稳定期结束后 , 取出报警器 , 关断电源 , 在温度为 15℃ ~25℃ 、相对湿度不大于 70%的环境中 恢复 1 h~2 h , 然后按 5 . 2 条规定 , 在“最不利”方位上测量响应阈值 , 并与该报警器在一致性试验中的 响应阈值相比较 , 其中大的响应阈值用 | 低温稳定期结束后 , 取出报警器 , 关断电源 , 在温度为 15℃ ~25℃ 、相对湿度不大于 70%的环境中 恢复 1 h~2 h , 然后按 5 . 2 条规定 , 在“最不利”方位上测量响应阈值 , 并与该报警器在一致性试验中的 响应阈值相比较 , 其中大的响应阈值用 y<sub>max</sub>或 m<sub>max</sub>表示 , 小的响应阈值用 y<sub>min</sub> 或 m<sub>min</sub> 表示 。 | ||
5 . 24 . 3 要求 | 5 . 24 . 3 要求 | ||
第702行: | 第1,270行: | ||
a) 试验期间 , 报警器不应发出故障或火灾报警信号 ; | a) 试验期间 , 报警器不应发出故障或火灾报警信号 ; | ||
b) 响应阈值比 | b) 响应阈值比 y<sub>max</sub> : y<sub>min</sub> 或 m<sub>max</sub> :m<sub>min</sub> 应不大于 1 . 6 。 | ||
5 . 24 . 4 试验设备 | 5 . 24 . 4 试验设备 | ||
第720行: | 第1,288行: | ||
依次放电间隔时间至少 1 s 。 | 依次放电间隔时间至少 1 s 。 | ||
试验后按 5 . 2 条规定 , 在“最不利”方位上 , 测量响应阈值 , 并与该报警器在一致性试验中的响应阈 值相比较 , 其中大的响应阈值用 | 试验后按 5 . 2 条规定 , 在“最不利”方位上 , 测量响应阈值 , 并与该报警器在一致性试验中的响应阈 值相比较 , 其中大的响应阈值用 y<sub>max</sub>或 m<sub>max</sub>表示 , 小的响应阈值用 y<sub>min</sub> 或 m<sub>min</sub> 表示 。 | ||
5 . 25 . 3 要求 | 5 . 25 . 3 要求 | ||
第726行: | 第1,294行: | ||
a) 试验期间 , 报警器不应发出故障或火灾报警信号 ; | a) 试验期间 , 报警器不应发出故障或火灾报警信号 ; | ||
b) 响应阈值比 | b) 响应阈值比 y<sub>max</sub> : y<sub>min</sub> 或 m<sub>max</sub> :m<sub>min</sub> 应不大于 1 . 6 。 | ||
5 . 25 . 4 试验设备 | 5 . 25 . 4 试验设备 | ||
第744行: | 第1,312行: | ||
试验应在屏蔽室内进行 。 | 试验应在屏蔽室内进行 。 | ||
试验后按 5 . 2 条规定 , 在“最不利”方位上测量响应阈值 , 并与该报警器在一致性试验中的响应阈值 相比较 , 其中大的响应阈值用 | 试验后按 5 . 2 条规定 , 在“最不利”方位上测量响应阈值 , 并与该报警器在一致性试验中的响应阈值 相比较 , 其中大的响应阈值用 y<sub>max</sub>或 m<sub>max</sub>表示 , 小的响应阈值用 y<sub>min</sub> 或 m<sub>min</sub> 表示 。 | ||
5 . 26 . 3 要求 | 5 . 26 . 3 要求 | ||
第750行: | 第1,318行: | ||
a) 试验期间 , 报警器不应发出故障或火灾报警信号 ; | a) 试验期间 , 报警器不应发出故障或火灾报警信号 ; | ||
b) 响应阈值比 | b) 响应阈值比 y<sub>max</sub> : y<sub>min</sub> 或 m<sub>max</sub> :m<sub>min</sub> 应不大于 1 . 6 。 | ||
5 . 26 . 4 试验设备 | 5 . 26 . 4 试验设备 | ||
第768行: | 第1,336行: | ||
对非内部电池供电的报警器 , 对报警器的电源线施加 1 000 V±10% 、频率 5 KHz±20%的正负极 性瞬变电压 , 每 300 ms施加瞬变脉冲 15 ms , 试验时间为 2 min 。 | 对非内部电池供电的报警器 , 对报警器的电源线施加 1 000 V±10% 、频率 5 KHz±20%的正负极 性瞬变电压 , 每 300 ms施加瞬变脉冲 15 ms , 试验时间为 2 min 。 | ||
试验期间 , 监视报警器是否发出故障或火灾报警信号 。试验后 , 按 5 . 2 条规定 , 在“最不利”方位上 测量响应阈值 , 并与该报警器在一致性试验中的响应阈值相比较 , 其中大的响应阈值用 | 试验期间 , 监视报警器是否发出故障或火灾报警信号 。试验后 , 按 5 . 2 条规定 , 在“最不利”方位上 测量响应阈值 , 并与该报警器在一致性试验中的响应阈值相比较 , 其中大的响应阈值用 y<sub>max</sub> 或 m<sub>max</sub> 表 示 , 小的响应阈值用 y<sub>min</sub> 或 m<sub>min</sub> 表示 。 | ||
5 . 27 . 3 要求 | 5 . 27 . 3 要求 | ||
第774行: | 第1,342行: | ||
a) 试验期间 , 报警器不应发出故障或火灾报警信号 ; | a) 试验期间 , 报警器不应发出故障或火灾报警信号 ; | ||
b) 响应阈值比 | b) 响应阈值比 y<sub>max</sub> : y<sub>min</sub> 或 m<sub>max</sub> :m<sub>min</sub> 应不大于 1 . 6 。 | ||
5 . 27 . 4 试验设备 | 5 . 27 . 4 试验设备 | ||
第814行: | 第1,382行: | ||
表 2 报警器动作时的火灾参数记录表 | 表 2 报警器动作时的火灾参数记录表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 试验火 | |||
| SH1 | 2 | ! 报警器编号 | ||
| SH2 | 2 | ! △T/℃ | ||
| SH3 | 2 | ! m/(dB/m) | ||
| SH4 | 2 | ! y | ||
| 注 : 1 如果报警器在试验结束时未动作 或试验结束后才动作 , 则应在备注栏内说明 。 | ! 备 注 | ||
|- | |||
| SH1 | |||
| 2 <br />8 <br />15 <br />16 | |||
| | |||
| | |||
| | |||
| | |||
|- | |||
| SH2 | |||
| 2 <br />8 <br />15 <br />16 | |||
| | |||
| | |||
| | |||
| | |||
|- | |||
| SH3 | |||
| 2 <br />8 <br />15 <br />16 | |||
| | |||
| | |||
| | |||
| | |||
|- | |||
| SH4 | |||
| 2 <br />8 <br />15 <br />16 | |||
| | |||
| | |||
| | |||
| | |||
|- | |||
| colspan="6" | 注 : 1 如果报警器在试验结束时未动作 或试验结束后才动作 , 则应在备注栏内说明 。 <br />2 试验火的布置以及燃料的数量和材质应保证试验火的有效性和再现性 。 为此 , m或 y 、m/y、ΔG/Go 等火<br />灾参数满足试验结束时的规定值 。如果这些火灾参数的任一数值不满足要求 , 则 该 试 验 火 无 效 , 须 重 新 试验 。 | |||
|} | |||
将报警器对某种试验火动作时的 m、y 和 ΔT等火灾参数规定为火灾报警坐标值 , 这些坐标值构成 该坐标系中的火灾报警点 , 如果 4 只报警器的火灾报警点都位于最小长方体内 , 则报警器为 I 级灵敏 度 。如果 4 只报警器的火灾报警点都位于中等长方体内 , 但不是所有的火灾报警点都落在最小长方体 内 , 则报警器为 Ⅱ级灵敏度 。如果 4 只报警器的火灾报警点都位于最大长方体内 , 但不是所有火灾报警 点都落在中等或最小长方体内 , 则报警器为 Ⅲ级灵敏度 , 试验所得报警器的灵敏度级别用“√ ”号记载在 表 3 相应的栏中 。 | 将报警器对某种试验火动作时的 m、y 和 ΔT等火灾参数规定为火灾报警坐标值 , 这些坐标值构成 该坐标系中的火灾报警点 , 如果 4 只报警器的火灾报警点都位于最小长方体内 , 则报警器为 I 级灵敏 度 。如果 4 只报警器的火灾报警点都位于中等长方体内 , 但不是所有的火灾报警点都落在最小长方体 内 , 则报警器为 Ⅱ级灵敏度 。如果 4 只报警器的火灾报警点都位于最大长方体内 , 但不是所有火灾报警 点都落在中等或最小长方体内 , 则报警器为 Ⅲ级灵敏度 , 试验所得报警器的灵敏度级别用“√ ”号记载在 表 3 相应的栏中 。 | ||
第836行: | 第1,435行: | ||
表 3 报警器灵敏度级别 | 表 3 报警器灵敏度级别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
| SH1 | | ! 试验火 !! I 级 !! Ⅱ 级 !! Ⅲ级 !! 备注 | ||
| SH2 | | |||
| SH3 | | |- | ||
| SH4 | | | SH1 || || || || | ||
|- | |||
| SH2 || || || || | |||
|- | |||
| SH3 || || || || | |||
|- | |||
| SH4 || || || || | |||
|} | |||
5 . 28 . 4 燃烧试验室和测量仪器 | 5 . 28 . 4 燃烧试验室和测量仪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