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明
爆炸性环境第5部分:由正压外壳“p”保护的设备GB 3836.5-2021: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
||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3个中间版本) | |||
第332行: | 第332行: | ||
| 防止炽热颗粒由通常关闭的释放孔<br />排出进入要求EPL为Mb、Gb或Db的区域 | | 防止炽热颗粒由通常关闭的释放孔<br />排出进入要求EPL为Mb、Gb或Db的区域 | ||
| 要求使用火花和颗粒挡板,<br />见5.9,通常不产生炽热颗粒的除外 | | 要求使用火花和颗粒挡板,<br />见5.9,通常不产生炽热颗粒的除外 | ||
| | | 无要求<sup>a</sup> | ||
| “pzc”保护等级不能用于要求EPL为Mb、<br />Gb或Db的区域 | | “pzc”保护等级不能用于要求EPL为Mb、<br />Gb或Db的区域 | ||
| “pzc”保护等级不能用于要求<br />EPL为Mb、Gb或Db的区域 | | “pzc”保护等级不能用于要求<br />EPL为Mb、Gb或Db的区域 | ||
|- | |- | ||
| 防止炽热颗粒由通常关闭的释放<br />孔排出进入要求EPL为Gc或DC的区域 | | 防止炽热颗粒由通常关闭的释放<br />孔排出进入要求EPL为Gc或DC的区域 | ||
| | | 无要求<sup>b</sup> | ||
| | | 无要求<sup>b</sup> | ||
| | | 无要求<sup>b</sup> | ||
| | | 无要求<sup>b</sup> | ||
|- | |- | ||
| 防止炽热颗粒由通常开启的孔<br />排出进入要求EPL为Mb、Gb或Db的区域 | | 防止炽热颗粒由通常开启的孔<br />排出进入要求EPL为Mb、Gb或Db的区域 | ||
第350行: | 第350行: | ||
| 防止炽热颗粒由通常开启的孔<br />排出进入要求EPL为Gc或Dc的区域 | | 防止炽热颗粒由通常开启的孔<br />排出进入要求EPL为Gc或Dc的区域 | ||
| 除非通常情况下不产生炽热颗粒,<br />否则需要火花和颗粒挡板,见5.9 | | 除非通常情况下不产生炽热颗粒,<br />否则需要火花和颗粒挡板,见5.9 | ||
| | | 无要求<sup>a</sup> | ||
| 除非通常情况下不产生炽热颗粒,否则<br />需要火花和颗粒挡板,见5.9 | | 除非通常情况下不产生炽热颗粒,否则<br />需要火花和颗粒挡板,见5.9 | ||
| 除非通常情况下不产生炽热颗粒,<br />否则需要火花和颗粒挡板,见5.9 | | 除非通常情况下不产生炽热颗粒,<br />否则需要火花和颗粒挡板,见5.9 | ||
第356行: | 第356行: | ||
| 只能用工具打开的门或盖 | | 只能用工具打开的门或盖 | ||
| 警告,见5.3和6.2b)2) | | 警告,见5.3和6.2b)2) | ||
| 警告,见5.3. | | 警告,见5.3.6<sup>b</sup> | ||
| 警告,见5.3. | | 警告,见5.3.6<sup>c</sup> | ||
| 警告,见5.3. | | 警告,见5.3.6<sup>c</sup> | ||
|- | |- | ||
| 无需工具移除的门或盖 | | 无需工具移除的门或盖 | ||
| 连锁,见7.14(不包括内部热部件) | | 连锁,见7.14(不包括内部热部件) | ||
| 警告,见5.3. | | 警告,见5.3.6<sup>a</sup> | ||
| 警告,见5.3. | | 警告,见5.3.6<sup>c</sup> | ||
| 警告,见5.3. | | 警告,见5.3.6<sup>c</sup> | ||
|- | |- | ||
| 开启外壳前内部热部件需要冷却时间 | | 开启外壳前内部热部件需要冷却时间 | ||
| 按照6.2b)2)要求 | | 按照6.2b)2)要求 | ||
| | | 无要求<sup>a</sup> | ||
| 警告,见5.3.6 | | 警告,见5.3.6 | ||
| 警告,见5.3.6 | | 警告,见5.3.6 | ||
|- | |- | ||
| colspan="5" | | | colspan="5" | <sup>a</sup>6.2 b)2)不适用于“pyb”保护等级,因为既不允许内部热部件,也不允许正常产生炽热颗粒。<br /><sup>b</sup>对火花和颗粒挡板没有要求,因为在非正常运行时当排气孔打开,外部环境不大可能在爆炸极限范围内。<br /><sup>c</sup>对于“pzc”保护等级外壳工具打开没有要求,因为在正常工作时,外壳是正压的,所有门和盖均处于应处位置。如果把门或盖移去,外部环境不大可能在爆炸极限范围内。 | ||
|} | |} | ||
第1,767行: | 第1,767行: | ||
图 F.1~ 图 F.3 给出了用不同原理来简化换气和稀释试验要求的示意图。 | 图 F.1~ 图 F.3 给出了用不同原理来简化换气和稀释试验要求的示意图。 | ||
[[文件:爆炸性环境第5部分:由正压外壳“p”保护的设备GB 3836.5-2021_图F.1 表示采用稀释区域原理来简化换气和稀释试验要求的示意图.jpeg|400px]] | [[文件:爆炸性环境第5部分:由正压外壳“p”保护的设备GB 3836.5-2021_图F.1 表示采用稀释区域原理来简化换气和稀释试验要求的示意图.jpeg|400px]] | ||
第1,911行: | 第1,912行: | ||
——体积小于外壳净容积的1%; | ——体积小于外壳净容积的1%; | ||
或电池厂商确认电池能达到电化学平衡且在放电截止时单体电池的内阻会超过25 | 或电池厂商确认电池能达到电化学平衡且在放电截止时单体电池的内阻会超过25 kΩ。 | ||
则不需要防止由于极性接反或在同一个电池组内被其他电池反向充电而导致释放电解气体的附加 保护。 | 则不需要防止由于极性接反或在同一个电池组内被其他电池反向充电而导致释放电解气体的附加 保护。 | ||
第1,921行: | 第1,922行: | ||
[[文件:爆炸性环境第5部分:由正压外壳“p”保护的设备GB 3836.5-2021_图G.1 反向充电保护.jpeg|400px]] | [[文件:爆炸性环境第5部分:由正压外壳“p”保护的设备GB 3836.5-2021_图G.1 反向充电保护.jpeg|400px]] | ||
图 G.1 反向充电保护 | 图 G.1 反向充电保护 | ||
第1,933行: | 第1,935行: | ||
[[文件:爆炸性环境第5部分:由正压外壳“p”保护的设备GB 3836.5-2021_图G.2充电保护的二极管安装示例.jpeg|400px]] | [[文件:爆炸性环境第5部分:由正压外壳“p”保护的设备GB 3836.5-2021_图G.2充电保护的二极管安装示例.jpeg|400px]] | ||
图 G.2 充电保护的二极管安装示例 | 图 G.2 充电保护的二极管安装示例 | ||
第2,017行: | 第2,020行: | ||
● 总电路电感(包括容差)不超过下式给出的L 值 : | ● 总电路电感(包括容差)不超过下式给出的L 值 : | ||
<math>L=\frac{2e}{I^2}</math> | |||
式中: | 式中: | ||
第2,025行: | 第2,028行: | ||
e—— 给定类别设备的点燃能量,单位为微焦(μJ); I——允许的短路电流,单位为安(A)。 | e—— 给定类别设备的点燃能量,单位为微焦(μJ); I——允许的短路电流,单位为安(A)。 | ||
设备类别 点燃能量 | 设备类别 点燃能量 | ||
ⅡC 40μJ | ⅡC 40μJ | ||
ⅡB 160μJ | ⅡB 160μJ | ||
ⅡA 320μJ | ⅡA 320μJ | ||
I 525μJ | I 525μJ | ||
b) 正压外壳应按照G.7 进行标志,且应满足如下条件: | b) 正压外壳应按照G.7 进行标志,且应满足如下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