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雨桐
点型紫外火焰探测器 GB 12791-2006: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
||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4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国标文件|国标文件名= | {{国标文件|国标文件名=点型紫外火焰探测器GB 12791-2006}} | ||
== 标准状态 == | |||
<br> | |||
当前标准:点型紫外火焰探测器 GB 12791-2006 | |||
发布日期:2006-07-17 | |||
实施日期:2007-04-01 | |||
旧标准:点型紫外火焰探测器 GB 12791-1991 | |||
发布日期:1991-04-11 | |||
实施日期:1991-12-01 | |||
废止日期:2007-04-01 | |||
== 1 范围 == | == 1 范围 == | ||
第17行: | 第33行: | ||
GB16838 消防电子产品环境试验方法及严酷等级 | GB16838 消防电子产品环境试验方法及严酷等级 | ||
GB/T 17626 . 2—1998 电磁兼容 | GB/T 17626.2—199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idt IEC 61000-4-2:1995) | ||
GB/T 17626.3—199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idt IEC 61000-4-3:1995) | |||
GB/T 17626.4—199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idt IEC 61000-4-4:1995) | |||
GB/T 17626.5—1999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idt IEC 61000-4-5:1995) | |||
GB/T 17626.6—199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idt IEC 61000-4-6:1996) | |||
== 3 一般要求 == | == 3 一般要求 == | ||
第41行: | 第57行: | ||
探测器连接其他辅助设备(例如远程确认灯 、控制继电器等)时 , 与辅助设备连接线的开路和短路不 应影响探测器的正常工作 。 | 探测器连接其他辅助设备(例如远程确认灯 、控制继电器等)时 , 与辅助设备连接线的开路和短路不 应影响探测器的正常工作 。 | ||
=== 3.4 出厂设置 === | === 3.4 出厂设置 === | ||
第169行: | 第184行: | ||
表 1 | 表 1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
| 1 | 4 . 3 | 一致性试验 | 1~10 | | ! 序号 !! 条目 !! 试验项目 !! 试样编号 | ||
| 2 | 4 . 4 | 重复性试验 | 2 | | |||
| 3 | 4 . 5 | 方位试验 | 3 | | |- | ||
| 4 | 4 . 6 | 通电试验 | 1 | | | 1 || 4.3 || 一致性试验 || 1~10 | ||
| 5 | 4 . 7 | 电源参数波动试验 | 1 | | |||
|- | |||
| 2 || 4.4 || 重复性试验 || 2 | |||
|- | |||
| 3 || 4.5 || 方位试验 || 3 | |||
|- | |||
| 4 || 4.6 || 通电试验 || 1 | |||
|- | |||
| 5 || 4.7 || 电源参数波动试验 || 1 | |||
|} | |||
表 1 (续) | 表 1 (续)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
| 6 | 4 . 8 | 环境光线干扰试验 | 4 | | ! 序号 !! 条目 !! 试验项目 !! 试样编号 | ||
| 7 | 4 . 9 | 高温(运行)试验 | 8 | | |||
| 8 | 4 . 10 | 低温(运行)试验 | 9 | | |- | ||
| 9 | 4 . 11 | 恒定湿热(运行)试验 | 4 | | | 6 || 4.8 || 环境光线干扰试验 || 4 | ||
| 10 | 4 . 12 | 恒定湿热(耐久)试验 | 5 | | |||
| 11 | 4 . 13 | 腐蚀试验 | 2 | | |- | ||
| 12 | 4 . 14 | 绝缘电阻试验 | 6 | | | 7 || 4.9 || 高温(运行)试验 || 8 | ||
| 13 | 4 . 15 | 耐压试验 | 6 | | |||
| 14 | 4 . 16 | 振动(正弦)(运行)试验 | 10 | | |- | ||
| 15 | 4 . 17 | 振动(正弦)(耐久)试验 | 10 | | | 8 || 4.10 || 低温(运行)试验 || 9 | ||
| 16 | 4 . 18 | 冲击试验 | 10 | | |||
| 17 | 4 . 19 | 碰撞试验 | 7 | | |- | ||
| 18 | 4 . 20 |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 3 | | | 9 || 4.11 || 恒定湿热(运行)试验 || 4 | ||
| 19 | 4 . 21 |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试验 | 3 | | |||
| 20 | 4 . 22 |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 3 | | |- | ||
| 21 | 4 . 23 |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 3 | | | 10 || 4.12 || 恒定湿热(耐久)试验 || 5 | ||
| 22 | 4 . 24 |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 3 | | |||
| 23 | 4 . 25 | 火灾灵敏度试验 | 7~10 | | |- | ||
| 11 || 4.13 || 腐蚀试验 || 2 | |||
|- | |||
| 12 || 4.14 || 绝缘电阻试验 || 6 | |||
|- | |||
| 13 || 4.15 || 耐压试验 || 6 | |||
|- | |||
| 14 || 4.16 || 振动(正弦)(运行)试验 || 10 | |||
|- | |||
| 15 || 4.17 || 振动(正弦)(耐久)试验 || 10 | |||
|- | |||
| 16 || 4.18 || 冲击试验 || 10 | |||
|- | |||
| 17 || 4.19 || 碰撞试验 || 7 | |||
|- | |||
| 18 || 4.20 ||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 3 | |||
|- | |||
| 19 || 4.21 ||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试验 || 3 | |||
|- | |||
| 20 || 4.22 ||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 3 | |||
|- | |||
| 21 || 4.23 ||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 3 | |||
|- | |||
| 22 || 4.24 ||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 3 | |||
|- | |||
| 23 || 4.25 || 火灾灵敏度试验 || 7~10 | |||
|} | |||
=== 4.2 响应阈值测量 === | === 4.2 响应阈值测量 === | ||
第232行: | 第299行: | ||
调制器由斩光器和直流电动机组成,直流电动机驱动斩光器以所需频率旋转,对火焰燃烧产生的辐 射进行调制(如图 2 所示) 。 | 调制器由斩光器和直流电动机组成,直流电动机驱动斩光器以所需频率旋转,对火焰燃烧产生的辐 射进行调制(如图 2 所示) 。 | ||
[[文件:点型紫外火焰探测器GB 12791-2006 图1紫外火焰试样检测装置结构图.png|400px]] | |||
1 **—** 火焰 ; | 1 **—** 火焰 ; | ||
第264行: | 第331行: | ||
单位为毫米 | 单位为毫米 | ||
[[文件:点型紫外火焰探测器GB 12791-2006 图2 调制器结构图.png|400px]] | |||
图 2 调制器结构图 | 图 2 调制器结构图 | ||
第286行: | 第353行: | ||
沿着光学轨道反复移动试样的安装支架 , 确定试样在 30 S 内 可 靠 响 应 且 距 光 源 距 离 最 大 时 的 位 置 , 即试样响应点 。测量该点与光源的距离 , 即试样响应点 D值 。 | 沿着光学轨道反复移动试样的安装支架 , 确定试样在 30 S 内 可 靠 响 应 且 距 光 源 距 离 最 大 时 的 位 置 , 即试样响应点 。测量该点与光源的距离 , 即试样响应点 D值 。 | ||
根据光学原理 , 试样响应点与光源之间的距离 D | 根据光学原理 , 试样响应点与光源之间的距离 D 的平方与光源对试样传感面辐射的有效功率S成 反比关系 , 即 : | ||
S = K/D² (K 为变换常数) | |||
对于随机响应特性的试样 , 必须先反复测量其响应阈值至少 6 次 , 直至下一次的响应阈值的变化不 超出前几次测量的响应阈值平均值的 10% 。 | 对于随机响应特性的试样 , 必须先反复测量其响应阈值至少 6 次 , 直至下一次的响应阈值的变化不 超出前几次测量的响应阈值平均值的 10% 。 | ||
第296行: | 第363行: | ||
4 . 2 . 3 . 3 计算响应阈值比 | 4 . 2 . 3 . 3 计算响应阈值比 | ||
比较两次测量的响应阈值 , 大者为 | 比较两次测量的响应阈值 , 大者为 S<sub>max</sub>, 小者为 S<sub>min</sub>, 分别对应 D<sub>max</sub> 和 D<sub>min</sub>, 响应阈值比 S<sub>max</sub> : S<sub>min</sub> =<math>D^{2}_{max}</math> : <math>D^{2}_{min}</math> 。 | ||
=== 4.3 一致性试验 === | === 4.3 一致性试验 === | ||
第306行: | 第373行: | ||
4 . 3 . 2 试验方法 | 4 . 3 . 2 试验方法 | ||
按 4. 2. 3 条规定方法 , 分别测量 10 只试样响应点 D值 , 其中最大值为 | 按 4. 2. 3 条规定方法 , 分别测量 10 只试样响应点 D值 , 其中最大值为 D<sub>max</sub> , 最小值为 D<sub>min</sub>, 计算响 应阈值比 S<sub>max</sub> : S<sub>min</sub> 。 | ||
4 . 3 . 3 要求 | 4 . 3 . 3 要求 | ||
响应阈值比 | 响应阈值比 S<sub>max</sub> : S<sub>min</sub> 应不大于 2. 0 。 | ||
4 . 3 . 4 设备 | 4 . 3 . 4 设备 | ||
第324行: | 第391行: | ||
4 . 4 . 2 方法 | 4 . 4 . 2 方法 | ||
按 4. 2. 3 条规定方法 , 在试样正常工作的任意一方位上连续测量 6 次响应点 D 值 , 其中最大值为 | 按 4. 2. 3 条规定方法 , 在试样正常工作的任意一方位上连续测量 6 次响应点 D 值 , 其中最大值为 D<sub>max</sub> , 最小值为 D<sub>min</sub>, 计算响应阈值比 S<sub>max</sub> : S<sub>min</sub> 。 | ||
4 . 4 . 3 要求 | 4 . 4 . 3 要求 | ||
响应阈值比 | 响应阈值比 S<sub>max</sub> : S<sub>min</sub> 应不大于 1 . 3 。 | ||
4 . 4 . 4 试验设备 | 4 . 4 . 4 试验设备 | ||
第342行: | 第409行: | ||
4 . 5 . 2 方法 | 4 . 5 . 2 方法 | ||
按 4. 2. 3 条规定方法测量试样响应点 D 值 。 每测量一次后 , 将试样转动一个角度 , 使试样的轴线 与光轴的夹 角 分 别 为 | 按 4. 2. 3 条规定方法测量试样响应点 D 值 。 每测量一次后 , 将试样转动一个角度 , 使试样的轴线 与光轴的夹 角 分 别 为 0° 、15° 、30°、45°、60°。 其 中 最 大 值 为 D<sub>max</sub> , 最 小 值 为 D<sub>min</sub> , 计 算 响 应 阈 值 比 S<sub>max</sub> : S<sub>min</sub> 。 | ||
4 . 5 . 3 要求 | 4 . 5 . 3 要求 | ||
试样视锥角应不小于 | 试样视锥角应不小于 60° , 响应阈值比 S<sub>max</sub> : S<sub>min</sub> 应不大于 2. 0 。 | ||
4 . 5 . 4 设备 | 4 . 5 . 4 设备 | ||
第360行: | 第427行: | ||
4 . 6 . 2 试验方法 | 4 . 6 . 2 试验方法 | ||
使试样在正常监视状态下连续运行 7 d 。试验后 , 按 4. 2. 3 条规定方法测量试样响应点 D值 , 与该 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的响应点 D值相比较 , 大者为 | 使试样在正常监视状态下连续运行 7 d 。试验后 , 按 4. 2. 3 条规定方法测量试样响应点 D值 , 与该 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的响应点 D值相比较 , 大者为 D<sub>max</sub> , 小者为 D<sub>min</sub>, 计算响应阈值比 S<sub>max</sub> : S<sub>min</sub> 。 | ||
4 . 6 . 3 要求 | 4 . 6 . 3 要求 | ||
试验期间 , 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信号或故障信号 ; 试验后 , 响应阈值比 | 试验期间 , 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信号或故障信号 ; 试验后 , 响应阈值比 S<sub>max</sub> : S<sub>min</sub> 应不大于 1 . 3 。 | ||
4 . 6 . 4 试验设备 | 4 . 6 . 4 试验设备 | ||
第378行: | 第445行: | ||
4 . 7 . 2 试验方法 | 4 . 7 . 2 试验方法 | ||
分别使试样工作电压比额定电 压 降 低 15%和 升 高 10%,按 4. 2. 3 条 规 定 方 法 测 量 响 应 点 D 值 。 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的响应点 D值相比较,三者中最大值为 | 分别使试样工作电压比额定电 压 降 低 15%和 升 高 10%,按 4. 2. 3 条 规 定 方 法 测 量 响 应 点 D 值 。 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的响应点 D值相比较,三者中最大值为 D<sub>max</sub> ,最小值为 D<sub>min</sub> ,计算响应阈值比 S<sub>max</sub> : S<sub>min</sub> 。 | ||
4 . 7 . 3 要求 | 4 . 7 . 3 要求 | ||
试验期间,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信号或故障信号 ; 试验后,响应阈值比 | 试验期间,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信号或故障信号 ; 试验后,响应阈值比 S<sub>max</sub> : S<sub>min</sub> 应不大于 1 . 6 。 | ||
4 . 7 . 4 设备 | 4 . 7 . 4 设备 | ||
第402行: | 第469行: | ||
单位为毫米 | 单位为毫米 | ||
[[文件:点型紫外火焰探测器GB 12791-2006 图3环境光线干扰模拟装置结构图.png|400px]] | |||
1 **—** 白炽灯 ; | 1 **—** 白炽灯 ; | ||
第428行: | 第495行: | ||
4 . 8 . 2 . 3 计算响应阈值比 | 4 . 8 . 2 . 3 计算响应阈值比 | ||
按 4. 2. 3 条规定方法测量试样响应点 D值 , 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的 D值相比较 , 大者为 | 按 4. 2. 3 条规定方法测量试样响应点 D值 , 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的 D值相比较 , 大者为 D<sub>max</sub> , 小者为 D<sub>min</sub> 值 , 计算响应阈值比 S<sub>max</sub> : S<sub>min</sub> 。 | ||
4 . 8 . 3 要求 | 4 . 8 . 3 要求 | ||
试验期间 , 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信号或故障信号 , 响应阈值比 | 试验期间 , 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信号或故障信号 , 响应阈值比 S<sub>max</sub> : S<sub>min</sub> 应不大于 1 . 6 ; 试验后 , 试样响应阈值比 S<sub>max</sub> : S<sub>min</sub> 应不大于 1 . 3 。 | ||
4 . 8 . 4 试验设备 | 4 . 8 . 4 试验设备 | ||
第450行: | 第517行: | ||
4 . 9 . 2 . 2 在温度 23℃±5℃的条件下 , 以不大于 0. 5℃/min 的升温速率 , 将温度升至 55℃ ±2℃ , 在此 条件下保持 2 h 。试验期间 , 观察并记录试样的工作状态 。 | 4 . 9 . 2 . 2 在温度 23℃±5℃的条件下 , 以不大于 0. 5℃/min 的升温速率 , 将温度升至 55℃ ±2℃ , 在此 条件下保持 2 h 。试验期间 , 观察并记录试样的工作状态 。 | ||
4 . 9 . 2 . 3 试验后 , 取出试样 , 在正常大气条件下放置 1 h 。然后按 4. 2. 3 条规定方法测量响应点 D值 , 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的 D值相比较 , 大者为 | 4 . 9 . 2 . 3 试验后 , 取出试样 , 在正常大气条件下放置 1 h 。然后按 4. 2. 3 条规定方法测量响应点 D值 , 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的 D值相比较 , 大者为 D<sub>max</sub>, 小者为 D<sub>min</sub>, 计算响应阈值比 S<sub>max</sub> : S<sub>min</sub> 。 | ||
4 . 9 . 3 要求 | 4 . 9 . 3 要求 | ||
试验期间 , 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信号或故障信号 ; 试验后 , 试样应无破坏涂覆和腐蚀现象 , 响应阈 值比 | 试验期间 , 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信号或故障信号 ; 试验后 , 试样应无破坏涂覆和腐蚀现象 , 响应阈 值比 S<sub>max</sub> : S<sub>min</sub> 应不大于 1 . 3 。 | ||
4 . 9 . 4 试验设备 | 4 . 9 . 4 试验设备 | ||
第472行: | 第539行: | ||
4 . 10 . 2 . 2 在温度 15℃ ~20℃ 、相对湿度不大于 70%的条件下保持 1 h , 然后以不大于 0. 5℃/min 的降 温速率 , 将温度降至 —10℃±3℃ , 在此条件下保持 2 h(试样不应有结冰现象) 。试验期间 , 观察并记录 试样的工作状态 。 | 4 . 10 . 2 . 2 在温度 15℃ ~20℃ 、相对湿度不大于 70%的条件下保持 1 h , 然后以不大于 0. 5℃/min 的降 温速率 , 将温度降至 —10℃±3℃ , 在此条件下保持 2 h(试样不应有结冰现象) 。试验期间 , 观察并记录 试样的工作状态 。 | ||
4 . 10 . 2 . 3 试验后 , 取出试样 , 在正常 大 气 条 件 下 放 置 1 h 。 然 后 按 4. 2. 3 条 规 定 方 法 测 量 响 应 点 D 值 , 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的 D值相比较 , 大者为 | 4 . 10 . 2 . 3 试验后 , 取出试样 , 在正常 大 气 条 件 下 放 置 1 h 。 然 后 按 4. 2. 3 条 规 定 方 法 测 量 响 应 点 D 值 , 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的 D值相比较 , 大者为 D<sub>max</sub>, 小者为 D<sub>min</sub>, 计算响应阈值比 S<sub>max</sub> : S<sub>min</sub> 。 | ||
4 . 10 . 3 要求 | 4 . 10 . 3 要求 | ||
第478行: | 第545行: | ||
试验期间 , 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信号或故障信号 ; 试验后 , 试样应无破坏涂覆和腐蚀现象 , 响应阈 | 试验期间 , 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信号或故障信号 ; 试验后 , 试样应无破坏涂覆和腐蚀现象 , 响应阈 | ||
值比 | 值比 S<sub>max</sub> : S<sub>min</sub> 应不大于 1 . 3 。 | ||
4 . 10 . 4 试验设备 | 4 . 10 . 4 试验设备 | ||
第496行: | 第563行: | ||
4 . 1 1 . 2 . 2 调节湿热试验箱,使试样在温度为 40℃±2℃ 、相对湿度为 93%±3%的条件下持续 4 d 。试 验期间,观察并记录试样的工作状态 。 | 4 . 1 1 . 2 . 2 调节湿热试验箱,使试样在温度为 40℃±2℃ 、相对湿度为 93%±3%的条件下持续 4 d 。试 验期间,观察并记录试样的工作状态 。 | ||
4 . 1 1 . 2 . 3 试验后,取出试样,在正常 大 气 条 件 下 放 置 1 h 。 然 后 按 4. 2. 3 条 规 定 方 法 测 量 响 应 点 D 值,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的 D值相比较,大者为 | 4 . 1 1 . 2 . 3 试验后,取出试样,在正常 大 气 条 件 下 放 置 1 h 。 然 后 按 4. 2. 3 条 规 定 方 法 测 量 响 应 点 D 值,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的 D值相比较,大者为 D<sub>max</sub> ,小者为 D<sub>min</sub> ,计算响应阈值比 S<sub>max</sub> : S<sub>min</sub> 。 | ||
4.1 1 . 3 要求 | 4.1 1 . 3 要求 | ||
试验期间,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信号或故障信号 ; 试验后,试样应无破坏涂覆和腐蚀现象,响应阈 值比 | 试验期间,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信号或故障信号 ; 试验后,试样应无破坏涂覆和腐蚀现象,响应阈 值比 S<sub>max</sub> : S<sub>min</sub> 应不大于 1 . 3 。 | ||
4.1 1 . 4 试验设备 | 4.1 1 . 4 试验设备 | ||
第518行: | 第585行: | ||
4 . 12 . 2 . 2 调节湿热试验箱,使试样在温度为 40℃±2℃ 、相对湿度为 93%±3%的条件下持续 21 d 。 | 4 . 12 . 2 . 2 调节湿热试验箱,使试样在温度为 40℃±2℃ 、相对湿度为 93%±3%的条件下持续 21 d 。 | ||
4 . 12 . 2 . 3 试验后,取出试样,在正常 大 气 条 件 下 放 置 1 h 。 然 后 按 4. 2. 3 条 规 定 方 法 测 量 响 应 点 D 值,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的 D值相比较,大者为 | 4 . 12 . 2 . 3 试验后,取出试样,在正常 大 气 条 件 下 放 置 1 h 。 然 后 按 4. 2. 3 条 规 定 方 法 测 量 响 应 点 D 值,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的 D值相比较,大者为 D<sub>max</sub> ,小者为 D<sub>min</sub> ,计算响应阈值比 S<sub>max</sub> : S<sub>min</sub> 。 | ||
4 . 12 . 3 要求 | 4 . 12 . 3 要求 | ||
第526行: | 第593行: | ||
a) 恢复到正常监视状态时,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信号或故障信号 ; | a) 恢复到正常监视状态时,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信号或故障信号 ; | ||
b) 试验后,试样应无破坏涂覆和腐蚀现象,响应阈值比 | b) 试验后,试样应无破坏涂覆和腐蚀现象,响应阈值比 S<sub>max</sub> : S<sub>min</sub> 应不大于 1 . 6 。 | ||
4 . 12 . 4 试验设备 | 4 . 12 . 4 试验设备 | ||
第548行: | 第615行: | ||
b) 相对湿度 : 90% ~96% ; | b) 相对湿度 : 90% ~96% ; | ||
c) | c) SO<sub>2</sub> 浓度 : (25 十 5)×10<sup>-6</sup> (体积比) ; | ||
d) 试验周期 : 21 d 。 | d) 试验周期 : 21 d 。 | ||
4 . 13 . 2 . 3 试验后 , 取出试样 , 在 正 常 大 气 条 件 下 放 置 7 d 。 然 后 按 4. 2. 3 条 规 定 方 法 测 量 响 应 点 D 值 , 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的 D值相比较 , 大者为 | 4 . 13 . 2 . 3 试验后 , 取出试样 , 在 正 常 大 气 条 件 下 放 置 7 d 。 然 后 按 4. 2. 3 条 规 定 方 法 测 量 响 应 点 D 值 , 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的 D值相比较 , 大者为 D<sub>max</sub>, 小者为 D<sub>min</sub>, 计算响应阈值比 S<sub>max</sub> : S<sub>min</sub> 。 | ||
4 . 13 . 3 要求 | 4 . 13 . 3 要求 | ||
第560行: | 第627行: | ||
a) 恢复到正常监视状态时 , 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信号或故障信号 ; | a) 恢复到正常监视状态时 , 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信号或故障信号 ; | ||
b) 试验后 , 试样应无破坏涂覆和腐蚀现象 , 响应阈值比 | b) 试验后 , 试样应无破坏涂覆和腐蚀现象 , 响应阈值比 S<sub>max</sub> : S<sub>min</sub> 应不大于 1 . 6 。 | ||
4 . 13 . 4 试验设备 | 4 . 13 . 4 试验设备 | ||
第636行: | 第703行: | ||
4 . 16 . 2 . 1 将试样及其底座固定在振动试验台上 , 接通控制和指示设备 , 使其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 | 4 . 16 . 2 . 1 将试样及其底座固定在振动试验台上 , 接通控制和指示设备 , 使其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 | ||
4 . 16 . 2 . 2 依次在三个互相垂直的轴线上 , 在 10 Hz~150 Hz 的频率循环范围内 , 以 5 m/ | 4 . 16 . 2 . 2 依次在三个互相垂直的轴线上 , 在 10 Hz~150 Hz 的频率循环范围内 , 以 5 m/s² 的加速度 幅值 , 1 倍频程每分的扫频速率 , 各进行 1 次扫频循环 。 | ||
4 . 16 . 2 . 3 振动结束后 , 按 4. 2. 3 条规定方法测量响应点 D值 , 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的 D 值相比 较 , 大者为 | 4 . 16 . 2 . 3 振动结束后 , 按 4. 2. 3 条规定方法测量响应点 D值 , 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的 D 值相比 较 , 大者为 D<sub>max</sub>, 小者为 D<sub>min</sub>, 计算响应阈值比 S<sub>max</sub> : S<sub>min</sub> 。 | ||
4 . 16 . 3 要求 | 4 . 16 . 3 要求 | ||
试验期间 , 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信号或故障信号 ; 试验后 , 试样不应有机械损伤和紧固部位松动 现象 ; 响应阈值比 | 试验期间 , 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信号或故障信号 ; 试验后 , 试样不应有机械损伤和紧固部位松动 现象 ; 响应阈值比 S<sub>max</sub> : S<sub>min</sub> 应不大于 1 . 3 。 | ||
4 . 16 . 4 试验设备 | 4 . 16 . 4 试验设备 | ||
第658行: | 第725行: | ||
4 . 17 . 2 . 1 将试样及其底座固定在振动试验台上 。 | 4 . 17 . 2 . 1 将试样及其底座固定在振动试验台上 。 | ||
4 . 17 . 2 . 2 依次在三个互相垂直的轴线上 , 在 10 Hz~150 Hz 的频率循环范围内 , 以 10 m/ | 4 . 17 . 2 . 2 依次在三个互相垂直的轴线上 , 在 10 Hz~150 Hz 的频率循环范围内 , 以 10 m/s² 的加速度 幅值 , 1 oct/min 的扫频速率 , 各进行 20 次扫频循环 。 | ||
4 . 17 . 2 . 3 试验后 , 按 4. 2. 3 条规定方法测量响应点 D值 , 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的 D值相比较 , 大 者为 | 4 . 17 . 2 . 3 试验后 , 按 4. 2. 3 条规定方法测量响应点 D值 , 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的 D值相比较 , 大 者为 D<sub>max</sub>, 小者为 D<sub>min</sub>, 计算响应阈值比 S<sub>max</sub> : S<sub>min</sub> 。 | ||
4 . 17 . 3 要求 | 4 . 17 . 3 要求 | ||
第668行: | 第735行: | ||
a) 恢复到正常监视状态时 , 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信号或故障信号 ; | a) 恢复到正常监视状态时 , 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信号或故障信号 ; | ||
b) 试验后 , 试样不应有机械损伤和紧固部位松动现象 , 响应阈值比 | b) 试验后 , 试样不应有机械损伤和紧固部位松动现象 , 响应阈值比 S<sub>max</sub> : S<sub>min</sub> 应不大于 1 . 3 。 | ||
4 . 17 . 4 试验设备 | 4 . 17 . 4 试验设备 | ||
第684行: | 第751行: | ||
4 . 18 . 2 . 1 将试样及其底座固定在冲击试验台上 , 接通控制和指示设备 , 使其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 | 4 . 18 . 2 . 1 将试样及其底座固定在冲击试验台上 , 接通控制和指示设备 , 使其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 | ||
4 . 18 . 2 . 2 对质量为 M(kg)的试样 , 当 M≤4 . 75 时 , 峰值加速度为(100—20M) × 10 m/s² ; 当 M>4 . 75 时 , 峰值加速度为 0 , 脉冲时间为 6 ms。启动冲击试验台 , 对试样的 6 个方向进行冲击 。 | |||
4 . 18 . 2 . 2 对质量为 M(kg)的试样 , 当 M≤4 . 75 时 , 峰值加速度为(100—20M) × 10 m/ | |||
4 . 18 . 2 . 3 试验后 , 按 4. 2. 3 条规定方法测量响应点 D值 , 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的 D值相比较 , 大 者为 | 4 . 18 . 2 . 3 试验后 , 按 4. 2. 3 条规定方法测量响应点 D值 , 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的 D值相比较 , 大 者为 D<sub>max</sub>, 小者为 D<sub>min</sub>, 计算响应阈值比 S<sub>max</sub> : S<sub>min</sub> 。 | ||
4 . 18 . 3 要求 | 4 . 18 . 3 要求 | ||
试验后 , 试样不应有机械损伤和紧固部位松动现象 , 响应阈值比 | 试验后 , 试样不应有机械损伤和紧固部位松动现象 , 响应阈值比 S<sub>max</sub> : S<sub>min</sub> 应不大于 1 . 3 。 | ||
4 . 18 . 4 试验设备 | 4 . 18 . 4 试验设备 | ||
第708行: | 第773行: | ||
4 . 19 . 2 . 1 将试样及其底座按正常的工作位置固定在碰撞试验台的水平安装板上 , 接通控制和指示设 备 , 使其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试样在试验前应至少通电 15 min 。 | 4 . 19 . 2 . 1 将试样及其底座按正常的工作位置固定在碰撞试验台的水平安装板上 , 接通控制和指示设 备 , 使其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试样在试验前应至少通电 15 min 。 | ||
4 . 19 . 2 . 2 调整碰撞试验设备 , 使锤头碰撞面的中心能够从水平方向碰撞试样 , 并对准使试样最易遭受 破坏的部位 。然后以 1 . 5 m/ | 4 . 19 . 2 . 2 调整碰撞试验设备 , 使锤头碰撞面的中心能够从水平方向碰撞试样 , 并对准使试样最易遭受 破坏的部位 。然后以 1 . 5 m/s±0 . 125 m/s的锤头速度 、1 . 9 J±0 . 1 J的碰撞动能碰撞试样 1 次 。 | ||
4 . 19 . 2 . 3 试验后 , 按 4. 2. 3 条规定方法测量响应点 D值 , 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的 D值相比较 , 大 者为 | 4 . 19 . 2 . 3 试验后 , 按 4. 2. 3 条规定方法测量响应点 D值 , 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的 D值相比较 , 大 者为 D<sub>max</sub>, 小者为 D<sub>min</sub>, 计算响应阈值比 S<sub>max</sub> : S<sub>min</sub> 。 | ||
4 . 19 . 3 要求 | 4 . 19 . 3 要求 | ||
试验后 , 试样不应有机械损伤和紧固部位松动现象 , 响应阈值比 | 试验后 , 试样不应有机械损伤和紧固部位松动现象 , 响应阈值比 S<sub>max</sub> : S<sub>min</sub> 应不大于 1 . 3 。 | ||
4 . 19 . 4 试验设备 | 4 . 19 . 4 试验设备 | ||
第720行: | 第785行: | ||
碰撞试验装置(如图 4 所示)主体是一个摆锤机构 , 摆锤的锤头由硬质铝合金 Alcu4 siMg(经固溶 、 时效处理)制成 , 外形为具有一个斜的碰撞面的六面体 。锤头的摆杆固定在带球轴承的钢轮毂上 , 球轴 承装在硬钢架的固定钢轴上 。硬钢架的结构应保证在未安装试样时能够使摆锤自由旋转 。 | 碰撞试验装置(如图 4 所示)主体是一个摆锤机构 , 摆锤的锤头由硬质铝合金 Alcu4 siMg(经固溶 、 时效处理)制成 , 外形为具有一个斜的碰撞面的六面体 。锤头的摆杆固定在带球轴承的钢轮毂上 , 球轴 承装在硬钢架的固定钢轴上 。硬钢架的结构应保证在未安装试样时能够使摆锤自由旋转 。 | ||
锤头的外形尺寸为长 94 mm 、宽 76 mm 、高 50 mm , 质量约为 0. 79 kg 。锤头的斜切面与纵轴之间 的夹角为 | 锤头的外形尺寸为长 94 mm 、宽 76 mm 、高 50 mm , 质量约为 0. 79 kg 。锤头的斜切面与纵轴之间 的夹角为 60°±1°。锤头的摆杆外径为 25 mm±0 . 1 mm , 壁厚为 1 . 6 mm±0 . 1 mm 。 | ||
锤头的纵轴距旋转轴线的径向距离为 305 mm , 锤头的摆杆轴线要保证与旋转轴线垂直 。外径为 102 mm , 长为 200 mm 的钢轮毂同心组装在直径为 25 mm 的钢轴上 。钢轴直径的精度取决于所用轴承 尺寸公差 。 | 锤头的纵轴距旋转轴线的径向距离为 305 mm , 锤头的摆杆轴线要保证与旋转轴线垂直 。外径为 102 mm , 长为 200 mm 的钢轮毂同心组装在直径为 25 mm 的钢轴上 。钢轴直径的精度取决于所用轴承 尺寸公差 。 | ||
第728行: | 第793行: | ||
安装试样的水平安装板由钢架支撑 , 安装板可以上下调整 , 以便使锤头的碰撞面中心从水平方向碰 撞试样 。 | 安装试样的水平安装板由钢架支撑 , 安装板可以上下调整 , 以便使锤头的碰撞面中心从水平方向碰 撞试样 。 | ||
在使用试验设备时 , 首先要按图 4 调整试样和安装板的位置 。调好后 , 把安装板固定在钢架上 , 然 后摘下工作重锤 , 通过调整配重块平衡摆锤机构 。调整平衡后 , 把摆杆拉到水平位置上 , 系上工作重锤 , | 在使用试验设备时 , 首先要按图 4 调整试样和安装板的位置 。调好后 , 把安装板固定在钢架上 , 然 后摘下工作重锤 , 通过调整配重块平衡摆锤机构 。调整平衡后 , 把摆杆拉到水平位置上 , 系上工作重锤 ,当摆锤机构释放时 , 工作重锤使锤头旋转 270°,碰撞试样 。 | ||
当摆锤机构释放时 , 工作重锤使锤头旋转 | |||
[[文件:点型紫外火焰探测器GB 12791-2006 图4碰撞试验装置结构图.png|400px]] | |||
单位为毫米 | 单位为毫米 | ||
a**—** 安装板 ; | a**—** 安装板 ; | ||
第750行: | 第811行: | ||
f**—** 球轴承 ; | f**—** 球轴承 ; | ||
g **—** 转动 | g **—** 转动 270°; | ||
h**—** 工作重锤 ; | h**—** 工作重锤 ; | ||
第776行: | 第837行: | ||
表 2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条件 | 表 2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条件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场强/(v/m) | 10 | | |- | ||
| 频率范围/MHz | 80~1 000 | | ! 项目 !! 参数 | ||
| 扫频速率 /10 oct/ s | ≤1 . 5 × 10-3 | | |||
| 调制幅度 | 80%(1 KHz, 正弦) | | |- | ||
| 场强/(v/m) || 10 | |||
|- | |||
| 频率范围/MHz || 80~1 000 | |||
|- | |||
| 扫频速率 /10 oct/ s || ≤1 . 5 × 10<sup>-3</sup> | |||
|- | |||
| 调制幅度 || 80% (1 KHz, 正弦) | |||
|} | |||
4 . 20 . 2 . 3 干扰期间 , 观察并记录试样工作状态 。 | 4 . 20 . 2 . 3 干扰期间 , 观察并记录试样工作状态 。 | ||
4 . 20 . 2 . 4 干扰环境结束后 , 按 4. 2. 3 条规定方法测量响应点 D值 , 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的 D 值 相比较 , 大者为 | 4 . 20 . 2 . 4 干扰环境结束后 , 按 4. 2. 3 条规定方法测量响应点 D值 , 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的 D 值 相比较 , 大者为 D<sub>max</sub>, 小者为 D<sub>min</sub>, 计算响应阈值比 S<sub>max</sub> : S<sub>min</sub> 。 | ||
4 . 20 . 3 要求 | 4 . 20 . 3 要求 | ||
试验期间 , 试样不应发出报警信号或不可恢复的故障信号 ; 试验后 , 试样响应阈值比 | 试验期间 , 试样不应发出报警信号或不可恢复的故障信号 ; 试验后 , 试样响应阈值比 S<sub>max</sub> : S<sub>min</sub> 应不 大于 1 . 3 。 | ||
4 . 20 . 4 试验设备 | 4 . 20 . 4 试验设备 | ||
第808行: | 第881行: | ||
表 3 射频场感应传导骚扰抗扰度试验条件 | 表 3 射频场感应传导骚扰抗扰度试验条件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 | ! !! | ||
| 频率范围/MHz | 0. 15~100 | | |- | ||
| 电压/dBμV | 140 | | | 频率范围/MHz || 0.15~100 | ||
| 调制幅度 | 80%(1 KHz, 正弦) | | |- | ||
| 电压/dBμV || 140 | |||
|- | |||
| 调制幅度 || 80% (1 KHz, 正弦) | |||
|} | |||
4 . 21 . 2 . 3 干扰期间 , 观察并记录试样工作状态 。 | 4 . 21 . 2 . 3 干扰期间 , 观察并记录试样工作状态 。 | ||
4 . 21 . 2 . 4 干扰结束后 , 按 4. 2. 3 条规定方法测量响应点 D值 , 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的 D 值相比 较 , 大者为 | 4 . 21 . 2 . 4 干扰结束后 , 按 4. 2. 3 条规定方法测量响应点 D值 , 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的 D 值相比 较 , 大者为 D<sub>max</sub>, 小者为 D<sub>min</sub>, 计算响应阈值比 S<sub>max</sub> : S<sub>min</sub> 。 | ||
4 . 21 . 3 要求 | 4 . 21 . 3 要求 | ||
试验期间 , 试样不应发出报警信号或不可恢复的故障信号 ; 试验后 , 试样响应阈值比 | 试验期间 , 试样不应发出报警信号或不可恢复的故障信号 ; 试验后 , 试样响应阈值比 S<sub>max</sub> : S<sub>min</sub> 应不 大于 1 . 3 。 | ||
4 . 21 . 4 试验设备 | 4 . 21 . 4 试验设备 | ||
第843行: | 第921行: | ||
表 4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条件 | 表 4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条件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vertical-align:middle;" | ||
|- | |||
| 放电电压/KV | ! rowspan="2" | 放电电压/KV | ||
! 空气放电(外壳为绝缘体试样) 8 | |||
| 放电极性 | 正 、负 | | |- | ||
| 放电间隔/ S | ≥1 | | | 接触放电(外壳为导体试样和耦合板) 6 | ||
| 每点放电次数 | 10 | | |- | ||
| 放电极性 | |||
| 正 、负 | |||
|- | |||
| 放电间隔/ S | |||
| ≥1 | |||
|- | |||
| 每点放电次数 | |||
| 10 | |||
|} | |||
4 . 22 . 2 . 4 干扰期间 , 观察并记录试样的工作状态 。 | 4 . 22 . 2 . 4 干扰期间 , 观察并记录试样的工作状态 。 | ||
4 . 22 . 2 . 5 干扰结束后 , 按 4. 2. 3 条规定方法测量响应点 D值 , 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的 D 值相比 较 , 大者为 | 4 . 22 . 2 . 5 干扰结束后 , 按 4. 2. 3 条规定方法测量响应点 D值 , 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的 D 值相比 较 , 大者为 D<sub>max</sub>, 小者为 D<sub>min</sub>, 计算响应阈值比 S<sub>max</sub> : S<sub>min</sub> 。 | ||
4 . 22 . 3 要求 | 4 . 22 . 3 要求 | ||
试验期间 , 试样不应发出报警信号或不可恢复的故障信号 ; 试验后 , 试样响应阈值比 | 试验期间 , 试样不应发出报警信号或不可恢复的故障信号 ; 试验后 , 试样响应阈值比 S<sub>max</sub> : S<sub>min</sub> 应不 大于 1 . 3 。 | ||
4 . 22 . 4 试验设备 | 4 . 22 . 4 试验设备 | ||
第877行: | 第964行: | ||
表 5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条件 | 表 5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条件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瞬变脉冲电压/kv | 1 × (1±0 . 1) | | |- | ||
| 重复频率/kHz | 5 × (1±0 . 2) | | |||
| 极性 | | ! 项目 !! 参数 | ||
| 时间 | 每次 1 min | | |||
|- | |||
| 瞬变脉冲电压/kv || 1 × (1±0.1) | |||
|- | |||
| 重复频率/kHz || 5 × (1±0.2) | |||
|- | |||
| 极性 || 正、负 | |||
|- | |||
| 时间 || 每次 1 min | |||
|} | |||
4 . 23 . 2 . 3 干扰期间 , 观察并记录试样工作状态 。 | 4 . 23 . 2 . 3 干扰期间 , 观察并记录试样工作状态 。 | ||
4 . 23 . 2 . 4 干扰结束后 , 按 4. 2. 3 条规定方法测量响应点 D值 , 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的 D 值相比 较 , 大者为 | 4 . 23 . 2 . 4 干扰结束后 , 按 4. 2. 3 条规定方法测量响应点 D值 , 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的 D 值相比 较 , 大者为 D<sub>max</sub>, 小者为 D<sub>min</sub>, 计算响应阈值比 S<sub>max</sub> : S<sub>min</sub> 。 | ||
4 . 23 . 3 要求 | 4 . 23 . 3 要求 | ||
试验期间 , 试样不应发出报警信号或不可恢复的故障信号 ; 试验后 , 试样响应阈值比 | 试验期间 , 试样不应发出报警信号或不可恢复的故障信号 ; 试验后 , 试样响应阈值比 S<sub>max</sub> : S<sub>min</sub> 应不 大于 1 . 3 。 | ||
4 . 23 . 4 试验设备 | 4 . 23 . 4 试验设备 | ||
第910行: | 第1,014行: | ||
表 6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条件 | 表 6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条件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浪涌(冲击)电压/kv | 线-地 1 × (1±0 . 1) | | |- | ||
| 极性 | | ! 项目 !! 参数 | ||
| 试验次数 | 5 | | |||
|- | |||
| 浪涌(冲击)电压/kv || 线-地 1 × (1±0.1) | |||
|- | |||
| 极性 || 正、负 | |||
|- | |||
| 试验次数 || 5 | |||
|} | |||
4 . 24 . 2 . 3 干扰期间 , 观察并记录试样工作状态 。 | 4 . 24 . 2 . 3 干扰期间 , 观察并记录试样工作状态 。 | ||
4 . 24 . 2 . 4 干扰结束后 , 按 4. 2. 3 条规定方法测量响应点 D值 , 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的 D 值相比 较 , 大者为 | 4 . 24 . 2 . 4 干扰结束后 , 按 4. 2. 3 条规定方法测量响应点 D值 , 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的 D 值相比 较 , 大者为 D<sub>max</sub>, 小者为 D<sub>min</sub>, 计算响应阈值比 S<sub>max</sub> : S<sub>min</sub> 。 | ||
4 . 24 . 3 要求 | 4 . 24 . 3 要求 | ||
试验期间 , 试样不应发出报警信号或不可恢复的故障信号 ; 试验后 , 试样响应阈值比 | 试验期间 , 试样不应发出报警信号或不可恢复的故障信号 ; 试验后 , 试样响应阈值比 S<sub>max</sub> : S<sub>min</sub> 应不 大于 1 . 3 。 | ||
4 . 24 . 4 试验设备 | 4 . 24 . 4 试验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