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气体探测器第3部分工业及商业用途便携式可燃气体探测器 GB 15322.3-2019:修订间差异
(创建页面,内容为“ == 1 范围 == GB 15322 的本部分规定了工业及商业用途便携式可燃气体探测器的分类、要求、试验、检验规则和 标志。 本部分适用于工业及商业场所使用的用于探测烃类、醚类、酯类、醇类、一氧化碳、氢气及其他可燃 性气体、蒸气的便携式可燃气体探测器(以下简称“探测器”)。工业及商业场所中使用的具有特殊性能 的探测器,除特殊要求由有…”)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
||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4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国标文件|国标文件名=可燃气体探测器 第3部分:工业及商业用途便携式可燃气体探测器GB 15322.3-2019}} | |||
== 标准状态 == | |||
<br> | |||
当前标准:可燃气体探测器第3部分工业及商业用途便携式可燃气体探测器 GB 15322.3-2019 | |||
发布日期:2019-10-14 | |||
实施日期:2020-11-01 | |||
旧标准1:可燃气体探测器 第3部分:测量范围为0~100%LEL的便携式可燃气体探测器 GB 15322.3-2003 | |||
发布日期:2003-02-21 | |||
实施日期:2003-12-01 | |||
废止日期:2020-11-01 | |||
旧标准2:可燃气体探测器 第6部分: 测量人工煤气的便携式可燃气体探测器 GB 15322.6-2003 | |||
发布日期:2003-02-21 | |||
实施日期:2003-12-01 | |||
废止日期:2020-11-01 | |||
== 1 范围 == | == 1 范围 == | ||
第21行: | 第47行: | ||
GB/T 16838 消防电子产品 环境试验方法及严酷等级 | GB/T 16838 消防电子产品 环境试验方法及严酷等级 | ||
GB/T 17626.2—201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 |||
GB/T 17626.3—2016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 |||
== 3 分类 == | == 3 分类 == | ||
第48行: | 第73行: | ||
=== 4.1 总则 === | === 4.1 总则 === | ||
探测器应满足第 4 章的相关要求,并按第 5 章的规定进行试验,以确认探测器对第 4 | 探测器应满足第 4 章的相关要求,并按第 5 章的规定进行试验,以确认探测器对第 4 章要求的符合性。 | ||
=== 4.2 外观要求 === | === 4.2 外观要求 === | ||
第80行: | 第101行: | ||
a) 测量范围在 3%LEL~100%LEL之间的探测器,其低限报警设定值应在 5%LEL~25% LEL 范围,如具有高限报警设定值,应为 50%LEL。低限报警设定值如可调,其低限报警设定值应 在 5%LEL~25%LEL 范围内可调。 | a) 测量范围在 3%LEL~100%LEL之间的探测器,其低限报警设定值应在 5%LEL~25% LEL 范围,如具有高限报警设定值,应为 50%LEL。低限报警设定值如可调,其低限报警设定值应 在 5%LEL~25%LEL 范围内可调。 | ||
b) 探测一氧化碳的探测器,其低限报警设定值应在 150×10- | b) 探测一氧化碳的探测器,其低限报警设定值应在 150×10<sup>-6</sup>(体积分数)~300 ×10<sup>-6</sup>(体积分 数)范围,如具有高限报警设定值,应为 500×10<sup>-6</sup>(体积分数)。低限报警设定值如可调,其低 限报警设定值应在 150×10<sup>-6</sup>(体积分数)~300×10<sup>-6</sup>(体积分数)范围内可调。 | ||
c) 测量范围在 3%LEL 以下的探测器和测量范围在 100%LEL 以上的探测器应由制造商规定其 量程和报警设定值。 | c) 测量范围在 3%LEL 以下的探测器和测量范围在 100%LEL 以上的探测器应由制造商规定其 量程和报警设定值。 | ||
第100行: | 第121行: | ||
4 . 3 . 2 报警动作值 | 4 . 3 . 2 报警动作值 | ||
4.3.2. 1 在本部分规定的试验项 目中,测量范围在 3%LEL~100%LEL之间的探测器的报警动作值不 应低于 5%LEL。探测一氧化碳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不应低于 50×10- | 4.3.2. 1 在本部分规定的试验项 目中,测量范围在 3%LEL~100%LEL之间的探测器的报警动作值不 应低于 5%LEL。探测一氧化碳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不应低于 50×10<sup>-6</sup>(体积分数)。 | ||
4 . 3 . 2 . 2 探测器的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规定如下: | 4 . 3 . 2 . 2 探测器的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规定如下: | ||
a) 测量范围在 3%LEL~100%LEL之间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 应大于 3%LEL; | a) 测量范围在 3%LEL~100%LEL之间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 应大于 3%LEL; | ||
b) 测量范围在 3%LEL 以下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3% 量程和 50×10- | b) 测量范围在 3%LEL 以下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3% 量程和 50×10<sup>-6</sup>(体积分数)之中的较大值。探测一氧化碳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 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50×10<sup>-6</sup>(体积分数); | ||
c) 测量范围在 100% LEL 以上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3%量程。 | c) 测量范围在 100% LEL 以上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3%量程。 | ||
第120行: | 第141行: | ||
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5%LEL。 | 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5%LEL。 | ||
b) 测量范围在 3%LEL 以下的探测器,其试验点上的可燃气体浓度显示值与基准值之差的绝对 值不应大于 5%量程和 80×10- | b) 测量范围在 3%LEL 以下的探测器,其试验点上的可燃气体浓度显示值与基准值之差的绝对 值不应大于 5%量程和 80×10<sup>-6</sup>(体积分数)之中的较大值。探测一氧化碳的探测器,其浓度 显示值与基准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80×10<sup>-6</sup>(体积分数)。 | ||
c) 测量范围在 100%LEL 以上的探测器,其试验点上的可燃气体浓度显示值与基准值之差的绝 对值不应大于 5%量程。 | c) 测量范围在 100%LEL 以上的探测器,其试验点上的可燃气体浓度显示值与基准值之差的绝 对值不应大于 5%量程。 | ||
第130行: | 第151行: | ||
4 . 3 . 5 方位 | 4 . 3 . 5 方位 | ||
探测器正面板在水平面内顺时针旋转,每次旋转 45°, | 探测器正面板在水平面内顺时针旋转,每次旋转 45°,分别测量探测器的报警动作值,报警动作值应满足 4 . 3 . 2 . 2 的要求。 | ||
4 . 3 . 6 报警重复性 | 4 . 3 . 6 报警重复性 | ||
第146行: | 第165行: | ||
a) 测量范围在 3%LEL~100%LEL之间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 应大于 5%LEL。 | a) 测量范围在 3%LEL~100%LEL之间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 应大于 5%LEL。 | ||
b) 测量范围在 3%LEL 以下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5% 量程和 80×10- | b) 测量范围在 3%LEL 以下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5% 量程和 80×10<sup>-6</sup>(体积分数)之中的较大值。探测一氧化碳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 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80×10<sup>-6</sup>(体积分数)。 | ||
c) 测量范围在 100% LEL 以上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5%量程。 | c) 测量范围在 100% LEL 以上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5%量程。 | ||
第164行: | 第183行: | ||
表 1 电磁兼容试验参数 | 表 1 电磁兼容试验参数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color:#FFF; color:#2D3748;"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试验名称 | |||
| 静电放电 抗扰度试验 | 放电电压 | ! 试验参数 | ||
| 放电极性 | 正、负 | | ! 试验条件 | ||
| 放电间隔 | ! 工作状态 | ||
| 每点放电次数 | 10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0F0F0;" | ||
| 射频电磁场辐射 | | rowspan="4" | 静电放电 抗扰度试验 | ||
| 频率范围 MHz | 80~1 000 | | | 放电电压 kV | ||
| 扫描速率 10 oct/ s | ≤1.5 × 10- 3 | | | 空气放电(绝缘体外壳):8 接触放电(导体外壳和耦合板):6 | ||
| 调制幅度 | 80% ( 1 kHz ,正弦) | | | rowspan="4" | 正常监视状态 | ||
|- | |||
| 放电极性 | |||
| 正、负 | |||
|- style="background-color:#F0F0F0;" | |||
| 放电间隔 s | |||
| ≥1 | |||
|- | |||
| 每点放电次数 | |||
| 10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0F0F0;" | |||
| rowspan="4" | 射频电磁场辐射 抗扰度试验 | |||
| 场强 V/ m | |||
| 10 | |||
| rowspan="4" | 正常监视状态 | |||
|- | |||
| 频率范围 MHz | |||
| 80~1 000 | |||
|- style="background-color:#F0F0F0;" | |||
| 扫描速率 10 oct/ s | |||
| ≤1.5 × 10<sup>-3</sup> | |||
|- | |||
| 调制幅度 | |||
| 80% ( 1 kHz ,正弦) | |||
|} | |||
4 . 3 . 10 气候环境耐受性 | 4 . 3 . 10 气候环境耐受性 | ||
第182行: | 第225行: | ||
a) 测量范围在 3%LEL~100%LEL之间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 应大于 7%LEL。 | a) 测量范围在 3%LEL~100%LEL之间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 应大于 7%LEL。 | ||
b) 测量范围在 3%LEL 以下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7% 量程和 120×10- | b) 测量范围在 3%LEL 以下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7% 量程和 120×10<sup>-6</sup>(体积分数)之中的较大值。探测一氧化碳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 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120×10<sup>-6</sup>(体积分数)。 | ||
c) 测量范围在 100% LEL 以上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7%量程。 | c) 测量范围在 100% LEL 以上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7%量程。 | ||
表 2 气候环境试验参数 | 表 2 气候环境试验参数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color:#FFF; color:#2D3748;" | ||
| - | |- | ||
| | ! 实验名称 | ||
! 试验参数 | |||
| 持续时间 | ! 试验条件 | ||
| 低温(运行)试验 | 温度 ℃ | -25±2 | 正常监视状态 | | ! 工作状态 | ||
| 持续时间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0F0F0;" | ||
| 恒定湿热 (运行)试验 | 温度 ℃ | 40±2 | 正常监视状态 | | | rowspan="2" | 高温(运行)试验 | ||
| 相对湿度 | 93% ±3% | | | 温度 ℃ | ||
| 持续时间 | | 55±2 | ||
| rowspan="2" | 正常监视状态 | |||
|- | |||
| 持续时间 h | |||
| 2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0F0F0;" | |||
| rowspan="2" | 低温(运行)试验 | |||
| 温度 ℃ | |||
| -25±2 | |||
| rowspan="2" | 正常监视状态 | |||
|- | |||
| 持续时间 h | |||
| 2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0F0F0;" | |||
| rowspan="3" | 恒定湿热 (运行)试验 | |||
| 温度 ℃ | |||
| 40±2 | |||
| rowspan="3" | 正常监视状态 | |||
|- | |||
| 相对湿度 | |||
| 93% ±3% | |||
|- style="background-color:#F0F0F0;" | |||
| 持续时间 h | |||
| 2 | |||
|} | |||
4 . 3 . 1 1 机械环境耐受性 | 4 . 3 . 1 1 机械环境耐受性 | ||
第207行: | 第274行: | ||
表 3 机械环境试验参数 | 表 3 机械环境试验参数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color:#FFF; color:#2D3748;"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试验名称 | |||
| 振动(正弦) | ! 试验参数 | ||
| 加速度 | ! 试验条件 | ||
| 扫频速率 oct/ min | 1 | | ! 工作状态 | ||
| 轴线数 | 3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0F0F0;" | ||
| 每个轴线扫频次数 | 1 | | | | rowspan="5" | 振动(正弦) (运行)试验 | ||
| 振动(正弦) | | 频率范围 Hz | ||
| 加速度 | | 10~150 | ||
| 扫频速率 oct/ min | 1 | | | rowspan="5" | 正常监视状态 | ||
| 轴线数 | 3 | | |- | ||
| 每个轴线扫频次数 | 20 | | | 加速度 m/s<sup>2</sup> | ||
| 10 | |||
|- style="background-color:#F0F0F0;" | |||
| 扫频速率 oct/ min | |||
| 1 | |||
|- | |||
| 轴线数 | |||
| 3 | |||
|- style="background-color:#F0F0F0;" | |||
| 每个轴线扫频次数 | |||
| 1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rowspan="5" | 振动(正弦) (耐久)试验 | |||
| 频率范围 Hz | |||
| 10~150 | |||
| rowspan="5" | 不通电状态 | |||
|- style="background-color:#F0F0F0;" | |||
| 加速度 m/s<sup>2</sup> | |||
| 10 | |||
|- | |||
| 扫频速率 oct/ min | |||
| 1 | |||
|- style="background-color:#F0F0F0;" | |||
| 轴线数 | |||
| 3 | |||
|- | |||
| 每个轴线扫频次数 | |||
| 20 | |||
|} | |||
表 3(续) | 表 3(续)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color:#FFF; color:#2D3748;"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试验名称 | |||
| 跌落试验 | 跌落高度 | ! 试验参数 | ||
| 跌落次数 | 2 | | ! 试验条件 | ||
! 工作状态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0F0F0;" | |||
| rowspan="2" | 跌落试验 | |||
| 跌落高度 mm | |||
| 质量不大于 2 kg: 1 000 质量大于 2 kg且不大于 5 kg: 500 质量大于 5 kg:不进行试验 | |||
| rowspan="2" | 不通电状态 | |||
|- | |||
| 跌落次数 | |||
| 2 | |||
|} | |||
4 . 3 . 12 抗中毒性能 | 4 . 3 . 12 抗中毒性能 | ||
第237行: | 第341行: | ||
的探测器可发出报警信号): | 的探测器可发出报警信号): | ||
a) 可燃气体浓度为 1%LEL[探测一氧化碳的探测器,一氧化碳浓度为 10×10- | a) 可燃气体浓度为 1%LEL[探测一氧化碳的探测器,一氧化碳浓度为 10×10<sup>-6</sup>(体积分数)],和 六甲基二硅醚蒸气浓度为(10±3) ×10<sup>-6</sup>(体积分数)的混合气体; | ||
b) 可燃气体浓度为 1%LEL[探测一氧化碳的探测器,一氧化碳浓度为 10×10- | b) 可燃气体浓度为 1%LEL[探测一氧化碳的探测器,一氧化碳浓度为 10×10<sup>-6</sup>(体积分数)],和 硫化氢浓度为(10±3) ×10<sup>-6</sup>(体积分数)的混合气体。 | ||
环境干扰后使探测器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20 min,然后分别测量其报警动作值。两只探测器的报警 | 环境干扰后使探测器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20 min,然后分别测量其报警动作值。两只探测器的报警 | ||
第247行: | 第351行: | ||
a) 测量范围在 3%LEL~100%LEL之间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均 不应大于 10%LEL。 | a) 测量范围在 3%LEL~100%LEL之间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均 不应大于 10%LEL。 | ||
b) 测量范围在 3% LEL 以下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均不应大于 10%量程和 160×10- | b) 测量范围在 3% LEL 以下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均不应大于 10%量程和 160×10<sup>-6</sup>(体积分数)之中的较大值。探测一氧化碳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 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均不应大于 160×10<sup>-6</sup>(体积分数)。 | ||
c) 测量范围在 100%LEL 以上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均不应大于 10%量程。 | c) 测量范围在 100%LEL 以上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均不应大于 10%量程。 | ||
第259行: | 第363行: | ||
4 . 3 . 14 低浓度运行 | 4 . 3 . 14 低浓度运行 | ||
使连续工作型探测器工作在可燃气体浓度为 20%低限报警设定值的环境中 4 h, | 使连续工作型探测器工作在可燃气体浓度为 20%低限报警设定值的环境中 4 h,单次测量型探测器完整工作 100 次 。运行期间,探测器不应发出报警信号或故障信号。 使探测器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 ||
20 min,然后测量其报警动作值,报警动作值应满足 4.3.7.2 的要求。 | 20 min,然后测量其报警动作值,报警动作值应满足 4.3.7.2 的要求。 | ||
第269行: | 第371行: | ||
表 4 为常见可燃性气体、蒸气的分子式及爆炸下限。 对于能够探测表 4 所示的或其他可燃性气体 及蒸气的探测器,应首先以甲烷、丙烷或一氧化碳当中的一种作为基本探测气体进行试验,并应满足 4 . 3 的要求。 然后按照制造商声称的 目标气体或采用等效方法进行量程指示偏差试验和响应时间试验,试 验结果应符合制造商的规定。 | 表 4 为常见可燃性气体、蒸气的分子式及爆炸下限。 对于能够探测表 4 所示的或其他可燃性气体 及蒸气的探测器,应首先以甲烷、丙烷或一氧化碳当中的一种作为基本探测气体进行试验,并应满足 4 . 3 的要求。 然后按照制造商声称的 目标气体或采用等效方法进行量程指示偏差试验和响应时间试验,试 验结果应符合制造商的规定。 | ||
表 4 常见可燃性气体、蒸气的分子式及爆炸下限 | 表 4 常见可燃性气体、蒸气的分子式及爆炸下限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
| 甲烷 | | ! 气体名称 !! 分子式 !! 爆炸下限(体积分数) !! 气体名称 !! 分子式 !! 爆炸下限(体积分数) | ||
| 丁烷(异丁烷) | | |||
| 庚烷(正庚烷) | | |- | ||
| 乙炔 | | | 甲烷 || CH<sub>4</sub> || 5.0% || 丙烷 || C<sub>3</sub>H<sub>8</sub> || 2.2% | ||
| 二甲苯 | | |||
| 甲醇 | CH 3 OH | 5 . 5% | 乙醇 | | |- | ||
| 乙酸 | CH 3 COOH | 4 . 0% | 乙酸乙酯 | CH 3 | | 丁烷(异丁烷) || C<sub>4</sub>H<sub>10</sub> || 1.8% || 戊烷(正戊烷) || C<sub>5</sub>H<sub>12</sub> || 1.7% | ||
| 氢气 | H 2 | 4 . 0% | — | | | | |||
|- | |||
| 庚烷(正庚烷) || C<sub>7</sub>H<sub>16</sub> || 1.1% || 苯乙烯 || C<sub>8</sub>H<sub>8</sub> || 1.1% | |||
|- | |||
| 乙炔 || C<sub>2</sub>H<sub>2</sub> || 2.3% || 甲苯 || C<sub>7</sub>H<sub>8</sub> || 1.2% | |||
|- | |||
| 二甲苯 || C<sub>8</sub>H<sub>10</sub> || 1.0% || 丙酮 || C<sub>3</sub>H<sub>6</sub>O || 2.5% | |||
|- | |||
| 甲醇 || CH<sub>3</sub>OH || 5.5% || 乙醇 || C<sub>2</sub>H<sub>5</sub>OH || 3.3% | |||
|- | |||
| 乙酸 || CH<sub>3</sub>COOH || 4.0% || 乙酸乙酯 || CH<sub>3</sub>COOC<sub>2</sub>H<sub>5</sub> || 2.0% | |||
|- | |||
| 氢气 || H<sub>2</sub> || 4.0% || — || || | |||
|} | |||
== 5 试验 == | == 5 试验 == | ||
第323行: | 第444行: | ||
5 . 1 . 5 试样的安装 | 5 . 1 . 5 试样的安装 | ||
第337行: | 第458行: | ||
5 . 1 . 7 试验气体 | 5 . 1 . 7 试验气体 | ||
配制试验气体应采用制造商声称的探测气体种类和报警设定值要求,除相关试验另行规定外,试验 | 配制试验气体应采用制造商声称的探测气体种类和报警设定值要求,除相关试验另行规定外,试验 气体应由可燃气体与洁净空气混合而成,试验气体湿度应符合正常湿度条件,配气误差应不超过报警设定值的 ±2%。采用甲烷、丙烷、一氧化碳当中的一种作为可燃气体配制试验气体时,可燃气体的纯度应 不低于 99.5%;对于制造商声称的其他类型探测气体,可采用满足制造商要求的标准气体配制试验气体。 | ||
5 . 1 . 8 试验程序 | 5 . 1 . 8 试验程序 | ||
第349行: | 第466行: | ||
表 5 试验程序 | 表 5 试验程序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color:#FFF; color:#2D3748;"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序 号 | 章 条 | 试验项 目 | 试样编号 | | ! rowspan="2" | 序 号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 rowspan="2" | 章 条 | ||
| 1 | 5.1.3 | 外观检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owspan="2" | 试验项 目 | ||
| | ! colspan="12" | 试样编号 | ||
| 3 | 5.3 | 报警动作值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background-color:#F0F0F0;" | ||
| 4 | 5.4 | 量程指示偏差试验 | | | 1 | ||
| 5 | 5.5 | 响应时间试验 | | | 2 | ||
| 6 | 5.6 | 方位试验 | √ | | | 3 | ||
| 7 | 5.7 | 报警重复性试验 | | | 4 | ||
| 8 | 5.8 | 高速气流试验 | √ | | | 5 | ||
| 9 | 5.9 | 电池容量试验 | | | 6 | ||
| 10 | 5 . 10 |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 | | 7 | ||
| 11 | 5 . 11 |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 | | 8 | ||
| 12 | 5 . 12 | 高温(运行)试验 | √ | | | 9 | ||
| 13 | 5 . 13 | 低温(运行)试验 | | | 10 | ||
| 14 | 5 . 14 | 恒定湿热(运行)试验 | | | 11 | ||
| 15 | 5 . 15 | 振动(正弦)(运行)试验 | | | 12 | ||
| 16 | 5 . 16 | 振动(正弦)(耐久)试验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1 | |||
| 5.1.3 | |||
| 外观检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0F0F0;" | |||
| 2 | |||
| 5.2 | |||
| 基本性能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3 | |||
| 5.3 | |||
| 报警动作值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0F0F0;" | |||
| 4 | |||
| 5.4 | |||
| 量程指示偏差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5 | |||
| 5.5 | |||
| 响应时间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0F0F0;" | |||
| 6 | |||
| 5.6 | |||
| 方位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7 | |||
| 5.7 | |||
| 报警重复性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0F0F0;" | |||
| 8 | |||
| 5.8 | |||
| 高速气流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9 | |||
| 5.9 | |||
| 电池容量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0F0F0;" | |||
| 10 | |||
| 5 . 10 | |||
|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11 | |||
| 5 . 11 | |||
|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0F0F0;" | |||
| 12 | |||
| 5 . 12 | |||
| 高温(运行)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13 | |||
| 5 . 13 | |||
| 低温(运行)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0F0F0;" | |||
| 14 | |||
| 5 . 14 | |||
| 恒定湿热(运行)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15 | |||
| 5 . 15 | |||
| 振动(正弦)(运行)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0F0F0;" | |||
| 16 | |||
| 5 . 16 | |||
| 振动(正弦)(耐久)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表 5(续) | 表 5(续)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color:#FFF; color:#2D3748;"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序 号 | 章 条 | 试验项 目 | 试样编号 | | ! rowspan="2" | 序 号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 rowspan="2" | 章 条 | ||
| 17 | 5 . 17 | 跌落试验 | | ! rowspan="2" | 试验项 目 | ||
| 18 | 5 . 18 | 抗中毒性能试验 | | ! colspan="12" | 试样编号 | ||
| 19 | 5 . 19 | 抗高浓度气体冲击性能试验 | | |- style="background-color:#F0F0F0;" | ||
| 20 | 5 . 20 | 低浓度运行试验 | | | 1 | ||
| 2 | |||
| 3 | |||
| 4 | |||
| 5 | |||
| 6 | |||
| 7 | |||
| 8 | |||
| 9 | |||
| 10 | |||
| 11 | |||
| 12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17 | |||
| 5 . 17 | |||
| 跌落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0F0F0;" | |||
| 18 | |||
| 5 . 18 | |||
| 抗中毒性能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19 | |||
| 5 . 19 | |||
| 抗高浓度气体冲击性能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0F0F0;" | |||
| 20 | |||
| 5 . 20 | |||
| 低浓度运行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2 基本性能试验 === | === 5.2 基本性能试验 === | ||
第389行: | 第838行: | ||
5 . 2 . 2 检查并记录试样工作状态指示灯的指示和功能注释情况是否符合 4 . 3 . 1 . 2 的规定。 | 5 . 2 . 2 检查并记录试样工作状态指示灯的指示和功能注释情况是否符合 4 . 3 . 1 . 2 的规定。 | ||
5 . 2 . 3 | 5 . 2 . 3 向试样通入试验气体使其发出报警信号,检查并记录试样的量程和报警设定值设置是否符合4.3.1.6的规定。测量试样正前方 1 m 处报警声信号的声压级(A计权)。将试样置于正常环境中并开始计时,检查并记录其报警状态的恢复情况。 | ||
5 . 2 . 4 向试样通入试验气体,检查并记录试样的浓度显示情况。 使试样气体浓度超过试样的量程,检 查其是否具有明确的超量程指示。 | 5 . 2 . 4 向试样通入试验气体,检查并记录试样的浓度显示情况。 使试样气体浓度超过试样的量程,检 查其是否具有明确的超量程指示。 | ||
第411行: | 第856行: | ||
5 . 3 . 1 试验步骤 | 5 . 3 . 1 试验步骤 | ||
5 . 3 . 1 . 1 将试样安装于试验箱中,使其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 5 . 3 . 1 . 1 将试样安装于试验箱中,使其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启动通风机,使试验箱内气流速率稳定在0.8 m/s±0.2 m/s ,再以不大于每分钟满量程 1%的速率增加试验气体的浓度,直至试样发出报警信号, 记录试样的报警动作值。 | ||
5 . 3 . 1 . 2 在满足制造商规定的条件下,也可采用其他等效方法测量试样的报警动作值。 | 5 . 3 . 1 . 2 在满足制造商规定的条件下,也可采用其他等效方法测量试样的报警动作值。 | ||
第425行: | 第868行: | ||
5 . 4 . 1 试验步骤 | 5 . 4 . 1 试验步骤 | ||
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测量范围在 3%LEL~100% | 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测量范围在 3%LEL~100%LEL之间的试样,分别使被监测区域内的可燃气体浓度达到其满量程的 20%、30%、40%、50%和 60%;测量范围在 3% LEL 以下的试样和测量 范围在 100%LEL 以上的试样,分别使被监测区域内的可燃气体浓度达到其满量程的 25%、50%和 75%。试验期间,每个浓度的试验气体应至少保持 60 s,记录试样的浓度显示值。 | ||
5 . 4 . 2 试验设备 | 5 . 4 . 2 试验设备 | ||
第449行: | 第888行: | ||
5 . 6 . 1 试验步骤 | 5 . 6 . 1 试验步骤 | ||
将试样安装于试验箱中,正面板处于水平面上,使其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 将试样安装于试验箱中,正面板处于水平面上,使其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试样在水平面内顺时针旋转,每次旋转 45°,按 5.3 规定的方法,分别测量试样在不同方位的报警动作值。 | ||
5 . 6 . 2 试验设备 | 5 . 6 . 2 试验设备 | ||
第471行: | 第908行: | ||
5 . 8 . 1 试验步骤 | 5 . 8 . 1 试验步骤 | ||
将试样安装于试验箱中,使其处于正常监视状态。启动通风机,使试验箱内气流速率稳定在 6 m/s ±0.2 m/s ,再以不大于每分钟满量程 1% | 将试样安装于试验箱中,使其处于正常监视状态。启动通风机,使试验箱内气流速率稳定在 6 m/s ±0.2 m/s ,再以不大于每分钟满量程 1%的速率增加试验气体的浓度,直至试样发出报警信号,记录试样的报警动作值。 | ||
5 . 8 . 2 试验设备 | 5 . 8 . 2 试验设备 | ||
第509行: | 第940行: | ||
=== 5.1 1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 | === 5.1 1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 | ||
5.1 1 . 1 试验步骤 | |||
将试样按 GB/T 17626. 3—2016 的规定进行试验布置,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按GB/T 17626. 3—2016 规定的试验方法对试样施加符合表 1 所示条件的射频电磁场辐射干扰。 条件试验结束后,按 5 . 3 规定的 方法测量试样的报警动作值。 | 将试样按 GB/T 17626. 3—2016 的规定进行试验布置,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按GB/T 17626. 3—2016 规定的试验方法对试样施加符合表 1 所示条件的射频电磁场辐射干扰。 条件试验结束后,按 5 . 3 规定的 方法测量试样的报警动作值。 | ||
5.1 1 . 2 试验设备 | |||
试验设备应满足 GB/T 17626 . 3—2016 的要求。 | 试验设备应满足 GB/T 17626 . 3—2016 的要求。 | ||
第521行: | 第952行: | ||
5 . 12 . 1 试验步骤 | 5 . 12 . 1 试验步骤 | ||
将试样安装于试验箱中,使其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启 | 将试样安装于试验箱中,使其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启 动通风机,使试验箱内气流速率稳定在0.8 m/s±0.2 m/s。以不大于 1 ℃ /min 的升温速率将试样所处环境的温度升至 55 ℃ ±2 ℃ ,保持 2 h。 | ||
在高温环境条件下,按 5 . 3 规定的方法测量试样的报警动作值。 | 在高温环境条件下,按 5 . 3 规定的方法测量试样的报警动作值。 | ||
第571行: | 第1,000行: | ||
将试样刚性安装于振动台上,试验期间,试样不通电。 按 GB/T 16838 中振动(正弦)(耐久)试验规 定的试验方法对试样施加符合表 3 所示条件的振动(正弦)(耐久)试验。 条件试验结束后,检查试样外 观及紧固部位,按 5 . 3 规定的方法测量试样的报警动作值。 | 将试样刚性安装于振动台上,试验期间,试样不通电。 按 GB/T 16838 中振动(正弦)(耐久)试验规 定的试验方法对试样施加符合表 3 所示条件的振动(正弦)(耐久)试验。 条件试验结束后,检查试样外 观及紧固部位,按 5 . 3 规定的方法测量试样的报警动作值。 | ||
5 . 16 . 2 试验设备 | 5 . 16 . 2 试验设备 | ||
第591行: | 第1,020行: | ||
5 . 18 . 1 试验步骤 | 5 . 18 . 1 试验步骤 | ||
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将其中一只试样置于可燃气体浓度为 1%LEL[探测一氧化碳的试样, 一氧化碳浓度为 10×10- | 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将其中一只试样置于可燃气体浓度为 1%LEL[探测一氧化碳的试样, 一氧化碳浓度为 10×10<sup>-6</sup>(体积分数)]和六甲基二硅醚蒸气浓度为(10±3) ×10<sup>-6</sup>(体积分数)的混合 气体环境中,连续工作型探测器放置 40 min,单次测量型试样完整工作 20 次。将另一试样置于可燃气 体浓度为 1%LEL[探测一氧化碳的试样,一氧化碳浓度为 10 ×10<sup>-6</sup>(体积分数)]和硫化氢浓度为 (10±3) ×10<sup>-6</sup>(体积分数)的混合气体环境中,连续工作型探测器放置 40 min,单次测量型试样完整工 作 20 次。条件试验结束后,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20 min,按 5.3 规定的方法分别测量试样的报警 | ||
动作值。 | 动作值。 | ||
第603行: | 第1,032行: | ||
5 . 19 . 1 试验步骤 | 5 . 19 . 1 试验步骤 | ||
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将体积分数为 100%的试验气体(探测一氧化碳的试样,使用体积分数 为 150%量程的试验气体)以 500 mL/min 的流量输送到试样的采样部位,连续工作型探测器保持 2 min,单次测量型试样完整工作 2 次。条件试验结束后,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30 min,按 5.3 | 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将体积分数为 100%的试验气体(探测一氧化碳的试样,使用体积分数 为 150%量程的试验气体)以 500 mL/min 的流量输送到试样的采样部位,连续工作型探测器保持 2 min,单次测量型试样完整工作 2 次。条件试验结束后,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30 min,按 5.3 规定的方法测量试样的报警动作值。 | ||
5 . 19 . 2 试验设备 | 5 . 19 . 2 试验设备 | ||
第615行: | 第1,042行: | ||
5 . 20 . 1 试验步骤 | 5 . 20 . 1 试验步骤 | ||
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将其置于可燃气体浓度为 20% | 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将其置于可燃气体浓度为 20%低限报警设定值的环境中,连续工作型探测器保持 4 h,单次测量型试样完整工作 100 次。条件试验结束后,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20 min, | ||
按 5 . 3 规定的方法测量试样的报警动作值。 | 按 5 . 3 规定的方法测量试样的报警动作值。 |
2025年6月12日 (四) 13:49的最新版本
引用资料
文件:可燃气体探测器 第3部分:工业及商业用途便携式可燃气体探测器GB 15322.3-2019.pdf
标准状态
当前标准:可燃气体探测器第3部分工业及商业用途便携式可燃气体探测器 GB 15322.3-2019
发布日期:2019-10-14
实施日期:2020-11-01
旧标准1:可燃气体探测器 第3部分:测量范围为0~100%LEL的便携式可燃气体探测器 GB 15322.3-2003
发布日期:2003-02-21
实施日期:2003-12-01
废止日期:2020-11-01
旧标准2:可燃气体探测器 第6部分: 测量人工煤气的便携式可燃气体探测器 GB 15322.6-2003
发布日期:2003-02-21
实施日期:2003-12-01
废止日期:2020-11-01
1 范围
GB 15322 的本部分规定了工业及商业用途便携式可燃气体探测器的分类、要求、试验、检验规则和 标志。
本部分适用于工业及商业场所使用的用于探测烃类、醚类、酯类、醇类、一氧化碳、氢气及其他可燃 性气体、蒸气的便携式可燃气体探测器(以下简称“探测器”)。工业及商业场所中使用的具有特殊性能 的探测器,除特殊要求由有关标准另行规定外,亦可执行本部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 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 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 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836.1 — 2010 爆炸性环境 第 1 部分:设备 通用要求
GB/T 9969 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 总则
GB 12978 消防电子产品检验规则
GB 15322 . 1—2019 可燃气体探测器 第 1 部分:工业及商业用途点型可燃气体探测器
GB/T 16838 消防电子产品 环境试验方法及严酷等级
GB/T 17626.2—201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3—2016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3 分类
3.1 按测量范围分为:
a) 测量范围在 3%LEL~100%LEL 之间的探测器;
b ) 测量范围在 3%LEL 以下的探测器(包括探测一氧化碳的探测器);
c ) 测量范围在 100%LEL 以上的探测器。
注:爆炸下限(LEL)为可燃气体或蒸气在空气中的最低爆炸浓度。
3.2 按工作方式分为:
a ) 连续工作型探测器;
b ) 单次测量型探测器。
4 要求
4.1 总则
探测器应满足第 4 章的相关要求,并按第 5 章的规定进行试验,以确认探测器对第 4 章要求的符合性。
4.2 外观要求
4 . 2 . 1 探测器应具备产品出厂时的完整包装,包装中应包含质量检验合格标志和使用说明书。
4 . 2 . 2 探测器表面应无腐蚀、涂覆层脱落和起泡现象,无明显划伤、裂痕、毛刺等机械损伤,紧固部位无 松动。
4.3 性能
4 . 3 . 1 一般要求
4 . 3 . 1 . 1 探测器应采用电池供电。 采用可更换电池的探测器应具有防止极性反接的电池安装结构。
4 . 3 . 1 . 2 探测器应具有工作状态指示灯,指示其正常监视、故障、报警工作状态。 正常监视状态指示应 为绿色,故障状态指示应为黄色,报警状态指示应为红色,低限和高限报警状态指示应能明确区分。 指 示灯应有中文功能注释。在 5 lx~500 lx光照条件下、正前方 1 m 处,指示灯的状态应清晰可见。
注:正常监视状态指探测器接通电源正常工作,且未发出报警信号或故障信号时的状态。
4.3. 1 .3 在额定工作电压条件下,探测器报警声信号在其正前方 1 m 处的最大声压级(A 计权)应不小 于 70 dB,不大于 115 dB。
4 . 3 . 1 . 4 探测器在被监测区域内的可燃气体浓度达到报警设定值时,应能发出报警声、光信号。 再将探 测器置于正常环境下中,30 s 内应能自动(或手动)恢复到正常监视状态。
4.3. 1 .5 探测器应具有浓度显示功能。在 5 lx~500 lx光照条件下、正前方 0.5 m 处,显示信息应清晰 可见。 当被监测区域内的可燃气体浓度超过其量程时,探测器应具有明确的超量程指示。
4 . 3 . 1 . 6 探测器的量程和报警设定值规定如下:
a) 测量范围在 3%LEL~100%LEL之间的探测器,其低限报警设定值应在 5%LEL~25% LEL 范围,如具有高限报警设定值,应为 50%LEL。低限报警设定值如可调,其低限报警设定值应 在 5%LEL~25%LEL 范围内可调。
b) 探测一氧化碳的探测器,其低限报警设定值应在 150×10-6(体积分数)~300 ×10-6(体积分 数)范围,如具有高限报警设定值,应为 500×10-6(体积分数)。低限报警设定值如可调,其低 限报警设定值应在 150×10-6(体积分数)~300×10-6(体积分数)范围内可调。
c) 测量范围在 3%LEL 以下的探测器和测量范围在 100%LEL 以上的探测器应由制造商规定其 量程和报警设定值。
d) 探测器使用说明书中应注明量程和报警设定值等参数。
4 . 3 . 1 . 7 探测器采用插拔结构气体传感器时,应具有结构性的防脱落措施。 气体传感器发生脱落时,探 测器应能在 30 s 内发出有明显区别的故障声、光信号。
4 . 3 . 1 . 8 探测器应具有声光部件手动 自检功能。
4 . 3 . 1 . 9 探测器应在使用说明书中注明气体传感器的使用期限。
4 . 3 . 1 . 10 探测器应采用满足 GB 3836 . 1—2010 要求的防爆型式。
4 . 3 . 1 . 1 1 探测器的型号编制应符合 GB 15322 . 1—2019 中附录 A 的规定。
4 . 3 . 1 . 12 探测器的使用说明书应满足 GB/T 9969 的相关要求。
4 . 3 . 2 报警动作值
4.3.2. 1 在本部分规定的试验项 目中,测量范围在 3%LEL~100%LEL之间的探测器的报警动作值不 应低于 5%LEL。探测一氧化碳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不应低于 50×10-6(体积分数)。
4 . 3 . 2 . 2 探测器的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规定如下:
a) 测量范围在 3%LEL~100%LEL之间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 应大于 3%LEL;
b) 测量范围在 3%LEL 以下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3% 量程和 50×10-6(体积分数)之中的较大值。探测一氧化碳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 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50×10-6(体积分数);
c) 测量范围在 100% LEL 以上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3%量程。
4 . 3 . 3 量程指示偏差
在探测器量程内选取若干试验点作为基准值,使被监测区域内的可燃气体浓度分别达到对应的基 准值。 探测器的显示值与基准值之差规定如下:
a) 测量范围在 3%LEL~100%LEL之间的探测器,其试验点上的可燃气体浓度显示值与基准值
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5%LEL。
b) 测量范围在 3%LEL 以下的探测器,其试验点上的可燃气体浓度显示值与基准值之差的绝对 值不应大于 5%量程和 80×10-6(体积分数)之中的较大值。探测一氧化碳的探测器,其浓度 显示值与基准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80×10-6(体积分数)。
c) 测量范围在 100%LEL 以上的探测器,其试验点上的可燃气体浓度显示值与基准值之差的绝 对值不应大于 5%量程。
4 . 3 . 4 响应时间
向探测器通入流量为 500 mL/min,浓度为满量程的 60%的试验气体,保持 60 s ,记录探测器的显 示值作为基准值。显示值达到基准值的 90%所需的时间为探测器的响应时间。探测一氧化碳的探测 器,其响应时间不应大于 60 s,其他气体探测器的响应时间不应大于 30 s。
4 . 3 . 5 方位
探测器正面板在水平面内顺时针旋转,每次旋转 45°,分别测量探测器的报警动作值,报警动作值应满足 4 . 3 . 2 . 2 的要求。
4 . 3 . 6 报警重复性
对同一只探测器重复测量报警动作值 6 次,其报警动作值应满足 4 . 3 . 2 . 2 的要求。
4 . 3 . 7 高速气流
4.3.7. 1 在试验气流速率为 6 m/s±0.2 m/s 的条件下,测量探测器的报警动作值。
4 . 3 . 7 . 2 探测器的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规定如下:
a) 测量范围在 3%LEL~100%LEL之间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 应大于 5%LEL。
b) 测量范围在 3%LEL 以下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5% 量程和 80×10-6(体积分数)之中的较大值。探测一氧化碳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 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80×10-6(体积分数)。
c) 测量范围在 100% LEL 以上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5%量程。
4 . 3 . 8 电池容量
4 . 3 . 8 . 1 在电池电量低时,探测器应能发出与报警信号有明显区别的声、光指示信号。 在指示电池电量 低之前,连续工作型探测器的电池容量应能保证其正常工作不少于 8 h,单次测量型探测器的电池容量 应能保证其完整工作不少于 200 次 。
4.3.8.2 在指示电池电量低时,使连续工作型探测器再工作 15 min,单次测量型探测器再完整工作 10 次后,测量探测器的报警动作值,其报警动作值应满足 4 . 3 . 7 . 2 的要求。
注:单次测量型探测器完整工作 1 次是指探测器开机后进入待机状态,接到手动发出的探测指令后,完成气体探 测、浓度显示和报警指示,然后返回待机状态的过程。
4 . 3 . 9 电磁兼容性能
探测器应能耐受表 1 所规定的电磁干扰条件下的各项试验,试验期间,探测器不应发出报警信号或 故障信号。 试验后,探测器的报警动作值应满足 4 . 3 . 7 . 2 的要求。
表 1 电磁兼容试验参数
试验名称 | 试验参数 | 试验条件 | 工作状态 |
---|---|---|---|
静电放电 抗扰度试验 | 放电电压 kV | 空气放电(绝缘体外壳):8 接触放电(导体外壳和耦合板):6 | 正常监视状态 |
放电极性 | 正、负 | ||
放电间隔 s | ≥1 | ||
每点放电次数 | 10 | ||
射频电磁场辐射 抗扰度试验 | 场强 V/ m | 10 | 正常监视状态 |
频率范围 MHz | 80~1 000 | ||
扫描速率 10 oct/ s | ≤1.5 × 10-3 | ||
调制幅度 | 80% ( 1 kHz ,正弦) |
4 . 3 . 10 气候环境耐受性
探测器应能耐受表 2 所规定的气候环境条件下的各项试验,试验期间,探测器不应发出报警信号或 故障信号。 试验后,探测器的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规定如下:
a) 测量范围在 3%LEL~100%LEL之间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 应大于 7%LEL。
b) 测量范围在 3%LEL 以下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7% 量程和 120×10-6(体积分数)之中的较大值。探测一氧化碳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 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120×10-6(体积分数)。
c) 测量范围在 100% LEL 以上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 7%量程。
表 2 气候环境试验参数
实验名称 | 试验参数 | 试验条件 | 工作状态 |
---|---|---|---|
高温(运行)试验 | 温度 ℃ | 55±2 | 正常监视状态 |
持续时间 h | 2 | ||
低温(运行)试验 | 温度 ℃ | -25±2 | 正常监视状态 |
持续时间 h | 2 | ||
恒定湿热 (运行)试验 | 温度 ℃ | 40±2 | 正常监视状态 |
相对湿度 | 93% ±3% | ||
持续时间 h | 2 |
4 . 3 . 1 1 机械环境耐受性
探测器应能耐受表 3 所规定的机械环境条件下的各项试验,运行试验期间,探测器不应发出报警信 号或故障信号。 试验后,探测器不应有机械损伤和紧固部位松动,其报警动作值应满足 4 . 3 . 7 . 2 的要求。
表 3 机械环境试验参数
试验名称 | 试验参数 | 试验条件 | 工作状态 |
---|---|---|---|
振动(正弦) (运行)试验 | 频率范围 Hz | 10~150 | 正常监视状态 |
加速度 m/s2 | 10 | ||
扫频速率 oct/ min | 1 | ||
轴线数 | 3 | ||
每个轴线扫频次数 | 1 | ||
振动(正弦) (耐久)试验 | 频率范围 Hz | 10~150 | 不通电状态 |
加速度 m/s2 | 10 | ||
扫频速率 oct/ min | 1 | ||
轴线数 | 3 | ||
每个轴线扫频次数 | 20 |
表 3(续)
试验名称 | 试验参数 | 试验条件 | 工作状态 |
---|---|---|---|
跌落试验 | 跌落高度 mm | 质量不大于 2 kg: 1 000 质量大于 2 kg且不大于 5 kg: 500 质量大于 5 kg:不进行试验 | 不通电状态 |
跌落次数 | 2 |
4 . 3 . 12 抗中毒性能
使两只连续工作型探测器分别在下述混合气体环境中工作 40 min,两只单次测量型探测器分别在 下述气体环境中完整工作 20 次,期间探测器不应发出报警信号或故障信号(测量范围在 3% LEL 以下
的探测器可发出报警信号):
a) 可燃气体浓度为 1%LEL[探测一氧化碳的探测器,一氧化碳浓度为 10×10-6(体积分数)],和 六甲基二硅醚蒸气浓度为(10±3) ×10-6(体积分数)的混合气体;
b) 可燃气体浓度为 1%LEL[探测一氧化碳的探测器,一氧化碳浓度为 10×10-6(体积分数)],和 硫化氢浓度为(10±3) ×10-6(体积分数)的混合气体。
环境干扰后使探测器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20 min,然后分别测量其报警动作值。两只探测器的报警
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规定如下:
a) 测量范围在 3%LEL~100%LEL之间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均 不应大于 10%LEL。
b) 测量范围在 3% LEL 以下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均不应大于 10%量程和 160×10-6(体积分数)之中的较大值。探测一氧化碳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 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均不应大于 160×10-6(体积分数)。
c) 测量范围在 100%LEL 以上的探测器,其报警动作值与报警设定值之差的绝对值均不应大于 10%量程。
4 . 3 . 13 抗高浓度气体冲击性能
将体积分数为 100%的试验气体(探测一氧化碳的探测器,使用体积分数为 150%量程的试验气体) 以 500 mL/min 的流量输送到探测器的采样部位,连续工作型探测器保持 2 min,单次测量型探测器完 整工作 2 次。再使探测器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30 min,然后测量其报警动作值,报警动作值应满足4.3.7.2
的要求。
4 . 3 . 14 低浓度运行
使连续工作型探测器工作在可燃气体浓度为 20%低限报警设定值的环境中 4 h,单次测量型探测器完整工作 100 次 。运行期间,探测器不应发出报警信号或故障信号。 使探测器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20 min,然后测量其报警动作值,报警动作值应满足 4.3.7.2 的要求。
4.4 探测除甲烷、丙烷、一氧化碳以外气体的响应性能
表 4 为常见可燃性气体、蒸气的分子式及爆炸下限。 对于能够探测表 4 所示的或其他可燃性气体 及蒸气的探测器,应首先以甲烷、丙烷或一氧化碳当中的一种作为基本探测气体进行试验,并应满足 4 . 3 的要求。 然后按照制造商声称的 目标气体或采用等效方法进行量程指示偏差试验和响应时间试验,试 验结果应符合制造商的规定。
表 4 常见可燃性气体、蒸气的分子式及爆炸下限
气体名称 | 分子式 | 爆炸下限(体积分数) | 气体名称 | 分子式 | 爆炸下限(体积分数) |
---|---|---|---|---|---|
甲烷 | CH4 | 5.0% | 丙烷 | C3H8 | 2.2% |
丁烷(异丁烷) | C4H10 | 1.8% | 戊烷(正戊烷) | C5H12 | 1.7% |
庚烷(正庚烷) | C7H16 | 1.1% | 苯乙烯 | C8H8 | 1.1% |
乙炔 | C2H2 | 2.3% | 甲苯 | C7H8 | 1.2% |
二甲苯 | C8H10 | 1.0% | 丙酮 | C3H6O | 2.5% |
甲醇 | CH3OH | 5.5% | 乙醇 | C2H5OH | 3.3% |
乙酸 | CH3COOH | 4.0% | 乙酸乙酯 | CH3COOC2H5 | 2.0% |
氢气 | H2 | 4.0% | — |
5 试验
5.1 试验纲要
5 . 1 . 1 大气条件
如在有关条文中没有说明,各项试验均在下述正常大气条件下进行:
- —** 温度:15 ℃ ~35 ℃ ;
- —** 相对湿度:25%~75% ;
- —** 大气压力:86 kPa~106 kPa。
5 . 1 . 2 试验样品
试验样品(以下简称“试样”)数量为 12 只,试验前应对试样予以编号。 对于报警设定值可调的试 样,试样数量应为 24 只,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两组试样的报警设定值分别设为可调范围的上限和下限, 完成表 5 所规定的全部试验项 目 。
5 . 1 . 3 外观检查
试样在试验前应进行外观检查,检查结果应满足 4 . 2 的要求。
5 . 1 . 4 试验前准备
5 . 1 . 4 . 1 按制造商规定对试样进行调零和标定操作。
5 . 1 . 4 . 2 将试样在不通电条件下依次置于以下环境中:
a) -25 ℃ ±3 ℃ ,保持 24 h ;
b) 正常大气条件,保持 24 h;
c) 55 ℃ ±2 ℃ ,保持 24 h ;
d) 正常大气条件,保持 24 h。
5 . 1 . 5 试样的安装
试验前,试样应按照制造商规定的正常使用方式安装于试验设备处,使其在正常大气条件下通电预
热 20 min。
5 . 1 . 6 容差
各项试样数据的容差均为 ±5%。
5 . 1 . 7 试验气体
配制试验气体应采用制造商声称的探测气体种类和报警设定值要求,除相关试验另行规定外,试验 气体应由可燃气体与洁净空气混合而成,试验气体湿度应符合正常湿度条件,配气误差应不超过报警设定值的 ±2%。采用甲烷、丙烷、一氧化碳当中的一种作为可燃气体配制试验气体时,可燃气体的纯度应 不低于 99.5%;对于制造商声称的其他类型探测气体,可采用满足制造商要求的标准气体配制试验气体。
5 . 1 . 8 试验程序
试验程序见表 5 。
表 5 试验程序
序 号 | 章 条 | 试验项 目 | 试样编号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1 | 5.1.3 | 外观检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 5.2 | 基本性能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 5.3 | 报警动作值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 5.4 | 量程指示偏差试验 | √ | √ | ||||||||||
5 | 5.5 | 响应时间试验 | √ | √ | ||||||||||
6 | 5.6 | 方位试验 | √ | |||||||||||
7 | 5.7 | 报警重复性试验 | √ | |||||||||||
8 | 5.8 | 高速气流试验 | √ | |||||||||||
9 | 5.9 | 电池容量试验 | √ | |||||||||||
10 | 5 . 10 |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 √ | |||||||||||
11 | 5 . 11 |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 √ | |||||||||||
12 | 5 . 12 | 高温(运行)试验 | √ | |||||||||||
13 | 5 . 13 | 低温(运行)试验 | √ | |||||||||||
14 | 5 . 14 | 恒定湿热(运行)试验 | √ | |||||||||||
15 | 5 . 15 | 振动(正弦)(运行)试验 | √ | |||||||||||
16 | 5 . 16 | 振动(正弦)(耐久)试验 | √ |
表 5(续)
序 号 | 章 条 | 试验项 目 | 试样编号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17 | 5 . 17 | 跌落试验 | √ | |||||||||||
18 | 5 . 18 | 抗中毒性能试验 | √ | √ | ||||||||||
19 | 5 . 19 | 抗高浓度气体冲击性能试验 | √ | |||||||||||
20 | 5 . 20 | 低浓度运行试验 | √ |
5.2 基本性能试验
5 . 2 . 1 检查采用可更换电池的试样是否具有防止极性反接的电池安装结构。
5 . 2 . 2 检查并记录试样工作状态指示灯的指示和功能注释情况是否符合 4 . 3 . 1 . 2 的规定。
5 . 2 . 3 向试样通入试验气体使其发出报警信号,检查并记录试样的量程和报警设定值设置是否符合4.3.1.6的规定。测量试样正前方 1 m 处报警声信号的声压级(A计权)。将试样置于正常环境中并开始计时,检查并记录其报警状态的恢复情况。
5 . 2 . 4 向试样通入试验气体,检查并记录试样的浓度显示情况。 使试样气体浓度超过试样的量程,检 查其是否具有明确的超量程指示。
5 . 2 . 5 试样的气体传感器如采用插拔结构,检查其是否具有结构性的防脱落措施。 移除气体传感器, 检查并记录试样的故障状态指示情况。
5 . 2 . 6 对试样进行自检操作,检查并记录其声光部件的 自检情况。
5 . 2 . 7 检查试样是否采用符合 GB 3836 . 1—2010 要求的防爆型式。
5 . 2 . 8 检查试样的型号编制是否符合 GB 15322 . 1—2019 中附录 A 的规定。
5 . 2 . 9 检查试样的说明书是否符合 GB/T 9969 的相关要求,其中是否注明气体传感器的使用期限,是 否注明探测器的量程和报警设定值等参数。
5.3 报警动作值试验
5 . 3 . 1 试验步骤
5 . 3 . 1 . 1 将试样安装于试验箱中,使其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启动通风机,使试验箱内气流速率稳定在0.8 m/s±0.2 m/s ,再以不大于每分钟满量程 1%的速率增加试验气体的浓度,直至试样发出报警信号, 记录试样的报警动作值。
5 . 3 . 1 . 2 在满足制造商规定的条件下,也可采用其他等效方法测量试样的报警动作值。
5 . 3 . 2 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应满足 GB 15322 . 1—2019 中附录 B 的要求。
5.4 量程指示偏差试验
5 . 4 . 1 试验步骤
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测量范围在 3%LEL~100%LEL之间的试样,分别使被监测区域内的可燃气体浓度达到其满量程的 20%、30%、40%、50%和 60%;测量范围在 3% LEL 以下的试样和测量 范围在 100%LEL 以上的试样,分别使被监测区域内的可燃气体浓度达到其满量程的 25%、50%和 75%。试验期间,每个浓度的试验气体应至少保持 60 s,记录试样的浓度显示值。
5 . 4 . 2 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应满足 GB 15322 . 1—2019 中附录 B 的要求。
5.5 响应时间试验
5 . 5 . 1 试验步骤
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向试样通入流量为 500 mL/min,浓度为满量程的 60%的试验气体,保 持 60 s,记录试样的显示值作为基准值。将试样置于正常环境中通电 5 min,以相同流量再次向试样通 入浓度为满量程的 60%的试验气体并开始计时,当试样的显示值达到 90%基准值时停止计时,记录试 样的响应时间 *t*90 。
5 . 5 . 2 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包括气体分析仪、计时器。
5.6 方位试验
5 . 6 . 1 试验步骤
将试样安装于试验箱中,正面板处于水平面上,使其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试样在水平面内顺时针旋转,每次旋转 45°,按 5.3 规定的方法,分别测量试样在不同方位的报警动作值。
5 . 6 . 2 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应满足 GB 15322 . 1—2019 中附录 B 的要求。
5.7 报警重复性试验
5 . 7 . 1 试验步骤
按 5 . 3 规定的方法重复测量同一试样的报警动作值 6 次 。
5 . 7 . 2 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应满足 GB 15322 . 1—2019 中附录 B 的要求。
5.8 高速气流试验
5 . 8 . 1 试验步骤
将试样安装于试验箱中,使其处于正常监视状态。启动通风机,使试验箱内气流速率稳定在 6 m/s ±0.2 m/s ,再以不大于每分钟满量程 1%的速率增加试验气体的浓度,直至试样发出报警信号,记录试样的报警动作值。
5 . 8 . 2 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应满足 GB 15322 . 1—2019 中附录 B 的要求。
5.9 电池容量试验
5 . 9 . 1 试验步骤
5 . 9 . 1 . 1 使试样连续工作至指示其电池电量低,检查并记录试样电池电量低时的声、光指示情况。
5.9. 1 .2 在电池满容量条件下,使连续工作型试样正常工作 8 h,单次测量型试样完整工作 200 次后,检 查并记录试样的电池电量指示情况。
5.9. 1 .3 试样工作至指示其电池电量低时,使连续工作型试样再工作 15 min,单次测量型试样再完整 工作 10 次后,按 5 . 3 规定的方法测量试样的报警动作值。
5 . 9 . 2 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应满足 GB 15322 . 1—2019 中附录 B 的要求。
5.10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5 . 10 . 1 试验步骤
将试样按 GB/T 17626.2—2018 的规定进行试验布置,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按GB/T 17626.2—2018 规定的试验方法对试样及耦合板施加符合表 1 所示条件的静电放电干扰。 条件试验结束后,按 5 . 3 规定 的方法测量试样的报警动作值。
5 . 10 . 2 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应满足 GB/T 17626 . 2—2018 的要求。
5.1 1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5.1 1 . 1 试验步骤
将试样按 GB/T 17626. 3—2016 的规定进行试验布置,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按GB/T 17626. 3—2016 规定的试验方法对试样施加符合表 1 所示条件的射频电磁场辐射干扰。 条件试验结束后,按 5 . 3 规定的 方法测量试样的报警动作值。
5.1 1 . 2 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应满足 GB/T 17626 . 3—2016 的要求。
5.12 高温(运行)试验
5 . 12 . 1 试验步骤
将试样安装于试验箱中,使其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启 动通风机,使试验箱内气流速率稳定在0.8 m/s±0.2 m/s。以不大于 1 ℃ /min 的升温速率将试样所处环境的温度升至 55 ℃ ±2 ℃ ,保持 2 h。
在高温环境条件下,按 5 . 3 规定的方法测量试样的报警动作值。
5 . 12 . 2 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应满足 GB 15322 . 1—2019 中附录 B 的要求。
5.13 低温(运行)试验
5 . 13 . 1 试验步骤
将试样安装于试验箱中,使其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启 动通风机,使试验箱内气流速率稳定在
0.8 m/s±0.2 m/s。以不大于 1 ℃ /min 的降温速率将试样所处环境的温度降至- 25 ℃ ± 2 ℃ ,保持 2 h。在低温环境条件下,按 5.3 规定的方法测量试样的报警动作值。
5 . 13 . 2 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应满足 GB 15322 . 1—2019 中附录 B 的要求。
5.14 恒定湿热(运行)试验
5 . 14 . 1 试验步骤
将试样安装于试验箱中,使其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启 动通风机,使试验箱内气流速率稳定在
0.8 m/s±0.2 m/s。以不大于 1 ℃ /min 的升温速率将试样所处环境的温度升至 40 ℃ ±2 ℃ ,然后以不 大于 5%/min 的加湿速率将环境的相对湿度升至 93%±3% ,保持 2 h。在湿热环境条件下,按 5.3 规 定的方法测量试样的报警动作值。
5 . 14 . 2 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应满足 GB 15322 . 1—2019 中附录 B 的要求。
5.15 振动(正弦)(运行)试验
5 . 15 . 1 试验步骤
将试样刚性安装于振动台上,使其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按 GB/T 16838 中振动(正弦)(运行)试验 规定的试验方法对试样施加符合表 3 所示条件的振动(正弦)(运行)试验。 条件试验结束后,检查试样 外观及紧固部位,按 5 . 3 规定的方法测量试样的报警动作值。
5 . 15 . 2 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应满足 GB/T 16838 的要求。
5.16 振动(正弦)(耐久)试验
5 . 16 . 1 试验步骤
将试样刚性安装于振动台上,试验期间,试样不通电。 按 GB/T 16838 中振动(正弦)(耐久)试验规 定的试验方法对试样施加符合表 3 所示条件的振动(正弦)(耐久)试验。 条件试验结束后,检查试样外 观及紧固部位,按 5 . 3 规定的方法测量试样的报警动作值。
5 . 16 . 2 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应满足 GB/T 16838 的要求。
5.17 跌落试验
5 . 17 . 1 试验步骤
按表 3 所示的试验条件,将非包装状态的试样自由跌落在平滑、坚硬的地面上,试验期间,试样不通 电 。条件试验结束后,检查试样外观及紧固部位,按 5 . 3 规定的方法测量试样的报警动作值。
5 . 17 . 2 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应满足 GB 15322 . 1—2019 中附录 B 的要求。
5.18 抗中毒性能试验
5 . 18 . 1 试验步骤
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将其中一只试样置于可燃气体浓度为 1%LEL[探测一氧化碳的试样, 一氧化碳浓度为 10×10-6(体积分数)]和六甲基二硅醚蒸气浓度为(10±3) ×10-6(体积分数)的混合 气体环境中,连续工作型探测器放置 40 min,单次测量型试样完整工作 20 次。将另一试样置于可燃气 体浓度为 1%LEL[探测一氧化碳的试样,一氧化碳浓度为 10 ×10-6(体积分数)]和硫化氢浓度为 (10±3) ×10-6(体积分数)的混合气体环境中,连续工作型探测器放置 40 min,单次测量型试样完整工 作 20 次。条件试验结束后,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20 min,按 5.3 规定的方法分别测量试样的报警
动作值。
5 . 18 . 2 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应满足 GB 15322 . 1—2019 中附录 B 的要求。
5.19 抗高浓度气体冲击性能试验
5 . 19 . 1 试验步骤
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将体积分数为 100%的试验气体(探测一氧化碳的试样,使用体积分数 为 150%量程的试验气体)以 500 mL/min 的流量输送到试样的采样部位,连续工作型探测器保持 2 min,单次测量型试样完整工作 2 次。条件试验结束后,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30 min,按 5.3 规定的方法测量试样的报警动作值。
5 . 19 . 2 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应满足 GB 15322 . 1—2019 中附录 B 的要求。
5.20 低浓度运行试验
5 . 20 . 1 试验步骤
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将其置于可燃气体浓度为 20%低限报警设定值的环境中,连续工作型探测器保持 4 h,单次测量型试样完整工作 100 次。条件试验结束后,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20 min,
按 5 . 3 规定的方法测量试样的报警动作值。
5 . 20 . 2 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应满足 GB 15322 . 1—2019 中附录 B 的要求。
6 检验规则
6.1 出厂检验
6 . 1 . 1 制造商在产品出厂前应对探测器至少进行下述试验项 目 的检验:
a ) 基本性能试验;
b) 报警动作值试验;
c ) 量程指示偏差试验;
d ) 响应时间试验。
6 . 1 . 2 制造商应规定抽样方法、检验和判定规则。
6.2 型式检验
6 . 2 . 1 型式检验项目为第 5 章规定的全部试验项 目 。检验样品在出厂检验合格的产品中抽取。
6 . 2 . 2 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a ) 新产品或老产品转厂生产时的试制定型鉴定;
b) 正式生产后,产品的结构、主要部件或元器件、生产工艺等有较大的改变,可能影响产品性能;
c) 产品停产 1 年以上恢复生产;
d ) 发生重大质量事故整改后;
e) 质量监督部门依法提出要求。
6 . 2 . 3 检验结果按 GB 12978 中规定的型式检验结果判定方法进行判定。
7 标志
7.1 总则
标志应清晰可见,且不应贴在螺丝或其他易被拆卸的部件上。
7.2 产品标志
7 . 2 . 1 每只探测器均应有清晰、耐久的中文产品标志,产品标志应包括以下内容:
a ) 产品名称和型号;
b ) 产品执行的标准编号;
c ) 制造商名称、生产地址;
d ) 制造 日期和产品编号;
e) 产品主要技术参数(供电方式及参数、探测气体种类、量程及报警设值)。
7 . 2 . 2 产品标志信息中如使用不常用符号或缩写时,应在与探测器一起提供的使用说明书中注明。
7.3 质量检验标志
每只探测器均应有清晰的质量检验合格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