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欣欣
→17.5 设备选择及机房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
||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3个中间版本) | |||
第6,079行: | 第6,079行: | ||
12.1.3 各种接地宜采用共用接地装置,共用接地装置电阻值应 满足各种接地的最小电阻值的要求。 | 12.1.3 各种接地宜采用共用接地装置,共用接地装置电阻值应 满足各种接地的最小电阻值的要求。 | ||
12.2 交流电气装置接地的范围 | === 12.2 交流电气装置接地的范围 === | ||
12.2.1 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包括配电变压器中性点的系统接 地和电气装置或设备的保护接地。 | 12.2.1 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包括配电变压器中性点的系统接 地和电气装置或设备的保护接地。 | ||
第6,103行: | 第6,103行: | ||
9 附属于高压电气装置的互感器的二次绕组和控制电缆的金属外皮。 | 9 附属于高压电气装置的互感器的二次绕组和控制电缆的金属外皮。 | ||
12.3 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和接地电阻 | === 12.3 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和接地电阻 === | ||
12.3.1 当向建筑物供电的配电变压器安装在该建筑物外时,建 筑物内应做总等电位联结,电气装置的接地应符合下列规定: | 12.3.1 当向建筑物供电的配电变压器安装在该建筑物外时,建 筑物内应做总等电位联结,电气装置的接地应符合下列规定: | ||
第8,271行: | 第8,271行: | ||
6 重要活动场所应设置备份调音台。 | 6 重要活动场所应设置备份调音台。 | ||
16.4.4 公共广播系统功放设备的容量,宜按下列公式计算: | |||
P=K₁·K₂·∑P₀ (16.4.4-1) | P=K₁·K₂·∑P₀ (16.4.4-1) | ||
第8,883行: | 第8,883行: | ||
17.5.7 母钟站站址宜与电话交换机房、有线电视前端机房及信 息网络机房等合并设置。 | 17.5.7 母钟站站址宜与电话交换机房、有线电视前端机房及信 息网络机房等合并设置。 | ||
17.6 供电电源、防雷与接地 | === 17.6 供电电源、防雷与接地 === | ||
17.6.1 信息显示装置,当用电负荷不大于8kW 时,可采用单 相交流电源供电;当用电负荷大于8kW 时,可采用三相交流电 源供电。并宜做到三相负荷平衡。 | 17.6.1 信息显示装置,当用电负荷不大于8kW 时,可采用单 相交流电源供电;当用电负荷大于8kW 时,可采用三相交流电 源供电。并宜做到三相负荷平衡。 | ||
第8,895行: | 第8,895行: | ||
17.6.5 呼叫信号和信息发布系统的防雷与接地应符合本标准第 23章的有关规定。 | 17.6.5 呼叫信号和信息发布系统的防雷与接地应符合本标准第 23章的有关规定。 | ||
18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 == 18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 | ||
===18.1 一 般 规 定=== | ===18.1 一 般 规 定=== | ||
第9,601行: | 第9,601行: | ||
19.1.4 信息网络系统密码应符合国家相关管理规定。 | 19.1.4 信息网络系统密码应符合国家相关管理规定。 | ||
19.2 网络系统设计原则 | === 19.2 网络系统设计原则 === | ||
19.2.1 用户调查宜包括用户的业务性质、网络的应用类型、数 据流量需求、用户规模、环境要求和投资概算等内容。 | 19.2.1 用户调查宜包括用户的业务性质、网络的应用类型、数 据流量需求、用户规模、环境要求和投资概算等内容。 | ||
第9,875行: | 第9,875行: | ||
4 调度终端应支持多种类型与应用场合,并配有直通键和 键盘。 | 4 调度终端应支持多种类型与应用场合,并配有直通键和 键盘。 | ||
20.3.4 会议电话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 | |||
1 系统应由会议电话汇接机、会议电话终端及辅助设备 组成; | 1 系统应由会议电话汇接机、会议电话终端及辅助设备 组成; | ||
第11,424行: | 第11,424行: | ||
2 信道每个线对中的两个导体之间的直流 (DC) 环路电阻 不平衡度对所有类别不应超过3%; | 2 信道每个线对中的两个导体之间的直流 (DC) 环路电阻 不平衡度对所有类别不应超过3%; | ||
3 电缆在所有的温度下应用时,D 类 、E 类 | 3 电缆在所有的温度下应用时,D 类 、E 类 、E<sub>A</sub> 类 、F 类、 F<sub>A</sub>类信道每一导体最小载流量应为0.175A(DC); | ||
4 布线系统在工作环境温度下,D 类 、E 类 | 4 布线系统在工作环境温度下,D 类 、E 类 、E<sub>A</sub> 类 、F 类、 F<sub>A</sub>类信道应支持任意导体之间72V(DC) 的工作电压; | ||
5 布线系统在工作环境温度下,D 类 、E 类 | 5 布线系统在工作环境温度下,D 类 、E 类 、E<sub>A</sub> 类 、F 类、 F<sub>A</sub>类信道每个线对应支持承载10W的功率; | ||
6 对绞电缆的性能指标参数应包括衰减、等电平远端串音 衰减、等电平远端串音衰减功率和、衰减远端串音比、衰减远端 串音比功率和、耦合衰减、转移阻抗、不平衡衰减(近端)、近 端串音功率和、外部串音 ( | 6 对绞电缆的性能指标参数应包括衰减、等电平远端串音 衰减、等电平远端串音衰减功率和、衰减远端串音比、衰减远端 串音比功率和、耦合衰减、转移阻抗、不平衡衰减(近端)、近 端串音功率和、外部串音 (E<sub>A</sub> 、F<sub>A</sub>); | ||
7 2m 、5m 对绞电缆跳线的指标参数值应包括回波损耗、 近端串音。 | 7 2m 、5m 对绞电缆跳线的指标参数值应包括回波损耗、 近端串音。 | ||
第11,682行: | 第11,682行: | ||
|- | |- | ||
| 3MHz~30MHz || 67/ | | 3MHz~30MHz || 67/f<sup>l/2</sup> || 0.17/f<sup>l/2</sup>|| 0.21/<sup>l/2</sup> || 12/f | ||
|- | |- | ||
第11,690行: | 第11,690行: | ||
|- | |- | ||
| 3000MHz~15000MHz || 0.22/f/2 || 0.001/ | | 3000MHz~15000MHz || 0.22/f<sup>l/2</sup> || 0.001/f<sup>l/2</sup> || 0.0012/f<sup>l/2</sup> || f/7500 | ||
|- | |- | ||
第11,716行: | 第11,716行: | ||
式 中 :E<sub>i</sub>—— 频 率i 的电场强度 (V/m); | 式 中 :E<sub>i</sub>—— 频 率i 的电场强度 (V/m); | ||
E<sub>L,i</sub>——表 2 2 . 2 . 2 中 频 率i 的电场强度限值 (V/m | E<sub>L,i</sub>——表 2 2 . 2 . 2 中 频 率i 的电场强度限值 (V/m); | ||
B<sub>i</sub>——表22.2.2中频率i 的磁感应强度限值(μT)。 | B<sub>i</sub>—— 频 率i 的磁感应强度(μT); | ||
B<sub>L,i</sub>——表22.2.2中频率i 的磁感应强度限值(μT)。 | |||
2 在0. 1MHz~300GHz之间,应满足下列关系式: | 2 在0. 1MHz~300GHz之间,应满足下列关系式: | ||
第11,728行: | 第11,730行: | ||
式中:E<sub>j</sub>——频 率j 的电场强度 (V/m); | 式中:E<sub>j</sub>——频 率j 的电场强度 (V/m); | ||
E<sub> | E<sub>L,j</sub>— 表22.2.2中频率j 的电场强度限值 (V/m); | ||
B<sub>j</sub>——频 率j 的磁感应强度(μT); | B<sub>j</sub>——频 率j 的磁感应强度(μ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