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水雾灭火系统技术规范GB50898-2013: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任欣欣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焦雨桐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2个中间版本)
第78行: 第78行:
q——喷头的设计流量;
q——喷头的设计流量;


q<sub>i</sub>-——计算喷头的设计流量;
q<sub>i</sub>——计算喷头的设计流量;


Q<sub>s</sub>———系统的设计流量;
Q<sub>s</sub>——系统的设计流量;


Q —管道的流量;
Q——管道的流量;


Re——雷诺数;
R<sub>e</sub>——雷诺数;


f—— 摩阻系数;
f——摩阻系数;


K——喷头的流量系数;
K——喷头的流量系数;


ρ-——流体密度;
ρ——流体密度;


μ——动力黏度;
μ——动力黏度;
第104行: 第104行:
P——喷头的设计工作压力;
P——喷头的设计工作压力;


P<sub>c</sub>-— 最不利点处喷头与储水箱或储水容器最低水位的高程差;
P<sub>c</sub>——最不利点处喷头与储水箱或储水容器最低水位的高程差;


P<sub>f</sub> —-管道的水头损失;
P<sub>f</sub>——管道的水头损失;


P<sub>s</sub>——最不利点处喷头的工作压力;
P<sub>s</sub>——最不利点处喷头的工作压力;
第114行: 第114行:
2.2.3 几何特征等
2.2.3 几何特征等


d———管道内径;
d——管道内径;


L———管道计算长度;
L——管道计算长度;


n——计算喷头数;
n——计算喷头数;
第123行: 第123行:


V——储水箱或储水容器的设计所需有效容积。
V——储水箱或储水容器的设计所需有效容积。


==3 设 计==
==3 设 计==
第1,018行: 第1,020行:
5.0.4 泵组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5.0.4 泵组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工作泵、备用泵、吸水管、出水管、出水管上的安全阀、止回 阀、信号阀等的规格、型号、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吸水管、出水管
1 工作泵、备用泵、吸水管、出水管、出水管上的安全阀、止回 阀、信号阀等的规格、型号、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吸水管、出水管上的检修阀应锁定在常开位置,并应有明显标记。
 
上的检修阀应锁定在常开位置,并应有明显标记。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第1,076行: 第1,076行:
检查方法:称重、用液位计或压力计测量。
检查方法:称重、用液位计或压力计测量。


3 瓶组的机械应急操作处的标志应符合设计要求。应急操
3 瓶组的机械应急操作处的标志应符合设计要求。应急操作装置应有铅封的安全销或保护罩。
 
作装置应有铅封的安全销或保护罩。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第1,092行: 第1,090行:
检查方法:直观检查。
检查方法:直观检查。


2 开式系统分区控制阀组应能采用手动和自动方式可靠动
2 开式系统分区控制阀组应能采用手动和自动方式可靠动作。
 
作。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第1,112行: 第1,108行:
5.0.7 管网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5.0.7 管网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管道的材质与规格、管径、连接方式、安装位置及采取的防
1 管道的材质与规格、管径、连接方式、安装位置及采取的防冻措施,应符合设计要求和本规范第4.3.7条的有关规定。
 
冻措施,应符合设计要求和本规范第4.3.7条的有关规定。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第1,246行: 第1,240行:
6.0.8 每月应对系统的下列项目进行一次检查:
6.0.8 每月应对系统的下列项目进行一次检查:


1 应检查系统组件的外观,应无碰撞变形及其他机械性
1 应检查系统组件的外观,应无碰撞变形及其他机械性损伤;
 
损伤;


2 应检查分区控制阀动作是否正常;
2 应检查分区控制阀动作是否正常;
第1,280行: 第1,272行:
4 应进行系统模拟联动功能试验,并应符合本规范第5.0.9 条的规定。
4 应进行系统模拟联动功能试验,并应符合本规范第5.0.9 条的规定。


附录A 细水雾灭火系统的实体火灾模拟试验
== 附录A 细水雾灭火系统的实体火灾模拟试验 ==


A.1 一 般 规 定
=== A.1 一 般 规 定 ===


A.1.1 实体火灾模拟试验的模型应保证火灾模型与实际工程应 用的相似性,并应根据下列因素确定:
A.1.1 实体火灾模拟试验的模型应保证火灾模型与实际工程应 用的相似性,并应根据下列因素确定:
第1,296行: 第1,288行:
A.1.2 实体火灾模拟试验的引燃方式和预燃时间应与可能发生 的火灾情况相似。
A.1.2 实体火灾模拟试验的引燃方式和预燃时间应与可能发生 的火灾情况相似。


A.2 容积不大于260m<sup>3</sup>的设备室
=== A.2 容积不大于260m<sup>3</sup>的设备室 ===


I 基 本 要 求 A.2.1 模拟试验空间应符合下列要求:
I 基 本 要 求 A.2.1 模拟试验空间应符合下列要求:
第1,354行: 第1,346行:
2 对于有遮挡喷雾火 ,应调节柴油或正庚烷流量 ,并应使喷 雾火热释放速率分别为 1MW 和 2MW; 应在点燃油雾并预燃 15s 后手动启动系统 ,并应记录灭火时间和细水雾喷头前的工作压力;
2 对于有遮挡喷雾火 ,应调节柴油或正庚烷流量 ,并应使喷 雾火热释放速率分别为 1MW 和 2MW; 应在点燃油雾并预燃 15s 后手动启动系统 ,并应记录灭火时间和细水雾喷头前的工作压力;


3 对于油盘火 ,应在 点燃油盘并预燃30s 后手动启动系统,
3 对于油盘火 ,应在 点燃油盘并预燃30s 后手动启动系统,并应记录灭火时间和细水雾喷头前的工作压力。
 
并应记录灭火时间和细水雾喷头前的工作压力。


A.2.7 对于容积大于130m3的设备室, 尚应进行小试验空间内 的有遮挡喷雾火试验,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A.2.7 对于容积大于130m3的设备室, 尚应进行小试验空间内 的有遮挡喷雾火试验,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第1,378行: 第1,368行:
A.2.9 涡轮机可利用钢板进行模拟,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A.2.9 涡轮机可利用钢板进行模拟,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将一块50mm 厚的热轧钢板水平放置于四个钢支柱
1 应将一块50mm 厚的热轧钢板水平放置于四个钢支柱上,并应使钢板位于试验空间长边方向的中心线上。钢板尺寸应 为1.0m×2.0m, 距地高度应为1.0m。
 
上,并应使钢板位于试验空间长边方向的中心线上。钢板尺寸应 为1.0m×2.0m, 距地高度应为1.0m。


应 将 2 块 1mm 厚、宽度为1.0m 的钢板也放置于钢支柱上, 每块钢板的一侧宜与热轧钢板的一侧相接,另一侧宜延伸至对面 的墙面并与该墙面垂直相接。
应 将 2 块 1mm 厚、宽度为1.0m 的钢板也放置于钢支柱上, 每块钢板的一侧宜与热轧钢板的一侧相接,另一侧宜延伸至对面 的墙面并与该墙面垂直相接。
第1,404行: 第1,392行:
A.2.11 涡轮机除应进行本规范第 A.2. 10 条规定的模拟灭火试 验外,尚应进行喷雾冷却试验,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A.2.11 涡轮机除应进行本规范第 A.2. 10 条规定的模拟灭火试 验外,尚应进行喷雾冷却试验,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模拟火源宜采用1MW 喷雾火 。喷雾火宜位于2块挡板 中央、涡轮机模型的下方,燃料喷嘴与水平面应成30°角,且宜对
1 模拟火源宜采用1MW 喷雾火 。喷雾火宜位于2块挡板 中央、涡轮机模型的下方,燃料喷嘴与水平面应成30°角,且宜对准热轧钢板的中心喷射。试验布置见图A.2.11-1。
 
准热轧钢板的中心喷射。试验布置见图A.2.11-1。


2 在热轧钢板中央距离其上表面分别为12mm 、25mm 和 38mm 处宜各布置1个热电偶 ,热电偶具体布置位置见图 A.2.11-2。
2 在热轧钢板中央距离其上表面分别为12mm 、25mm 和 38mm 处宜各布置1个热电偶 ,热电偶具体布置位置见图 A.2.11-2。
第1,418行: 第1,404行:
图A.2.11-2 喷雾冷却试验热电偶布置
图A.2.11-2 喷雾冷却试验热电偶布置


A.3 容积大于260m3的设备室
=== A.3 容积大于260m3的设备室 ===


I 基 本 要 求
I 基 本 要 求
第1,451行: 第1,437行:
图A.3.2-2 设备模型和试验设施布置
图A.3.2-2 设备模型和试验设施布置


A.3.3 模拟火源宜根据保护对象的火灾特性采用喷雾火和(或)
A.3.3 模拟火源宜根据保护对象的火灾特性采用喷雾火和(或)油盘火,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油盘火,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燃料宜采用0号柴油和正庚烷。
1 燃料宜采用0号柴油和正庚烷。
第1,495行: 第1,479行:
3 对于油盘火,试验油盘应分为正方形和圆形。正方形油盘高 度宜为100mm,尺寸应分为0.3m×0.3m 和1.0m×1.0m 。 圆形油盘 高度宜为180mm,直径应为1.6m 。试验油盘底部经垫水后加入燃料, 燃料层高度不宜小于20mm, 燃料液面距油盘上沿宜为30mm。
3 对于油盘火,试验油盘应分为正方形和圆形。正方形油盘高 度宜为100mm,尺寸应分为0.3m×0.3m 和1.0m×1.0m 。 圆形油盘 高度宜为180mm,直径应为1.6m 。试验油盘底部经垫水后加入燃料, 燃料层高度不宜小于20mm, 燃料液面距油盘上沿宜为30mm。


4 对于木垛火,木垛应由8层整齐堆放的木条构成,每层应设 置4根木条。每根木条应采用云杉、冷杉或密度相当的松木木条制 作,长度宜为305mm, 截面宜为38mm×38mm 。 木垛的长度、宽 度和高度宜分别为350mm 、305mm 、305mm,重量宜为5.4kg~
4 对于木垛火,木垛应由8层整齐堆放的木条构成,每层应设 置4根木条。每根木条应采用云杉、冷杉或密度相当的松木木条制 作,长度宜为305mm, 截面宜为38mm×38mm 。 木垛的长度、宽 度和高度宜分别为350mm 、305mm 、305mm,重量宜为5.4kg~5 . 9 kg 。 实 验 前 , 木垛 应 在 (4 9 ± 5) ℃ 的 环境 中 放置 至 少16h 。 A.3.4 模拟火源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5 . 9 kg 。 实 验 前 , 木垛 应 在 (4 9 ± 5) ℃ 的 环境 中 放置 至 少16h 。 A.3.4 模拟火源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对于无遮挡喷雾火,火源应分别采用符合本规范表 A.3.3 规定的低压喷雾火和高压喷雾火。燃料喷嘴应位于模型顶部(本 规范图A.3.2-2)。试验时,燃料喷嘴宜面朝未设置开口的墙面, 并宜沿模型长边方向水平喷射。
1 对于无遮挡喷雾火,火源应分别采用符合本规范表 A.3.3 规定的低压喷雾火和高压喷雾火。燃料喷嘴应位于模型顶部(本 规范图A.3.2-2)。试验时,燃料喷嘴宜面朝未设置开口的墙面, 并宜沿模型长边方向水平喷射。
第1,549行: 第1,531行:
3 对于有遮挡油盘火,系统应能抑制油盘火;
3 对于有遮挡油盘火,系统应能抑制油盘火;


4 对于木垛火和油盘火,系统应能扑灭油盘火和木垛火, 从喷出细水雾至灭火的时间不应大于15min且灭火后无复燃
4 对于木垛火和油盘火,系统应能扑灭油盘火和木垛火, 从喷出细水雾至灭火的时间不应大于15min且灭火后无复燃现象;
 
现象;


5 对于流淌火,系统应能扑灭流淌火,从喷出细水雾至灭火 的时间不应大于15min 且灭火后无复燃现象。
5 对于流淌火,系统应能扑灭流淌火,从喷出细水雾至灭火 的时间不应大于15min 且灭火后无复燃现象。
第1,563行: 第1,543行:
A.3.11 喷雾冷却试验应采用本规范第 A.2.9 条规定的试验模 型,并应按本规范第 A.2.11 条的要求进行。
A.3.11 喷雾冷却试验应采用本规范第 A.2.9 条规定的试验模 型,并应按本规范第 A.2.11 条的要求进行。


A.4 电缆隧道和电缆夹层
=== A.4 电缆隧道和电缆夹层 ===


A.4.1 电缆隧道模拟试验空间应符合下列要求:
A.4.1 电缆隧道模拟试验空间应符合下列要求:
第1,614行: 第1,594行:
4 电缆或电缆桥架可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在隧道中单排或 双排设置。试验空间和试验布置见图A.4.2。
4 电缆或电缆桥架可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在隧道中单排或 双排设置。试验空间和试验布置见图A.4.2。


 
[[文件:细水雾灭火系统技术规范GB50898-2013 图A.4.2 电缆隧道试验空间和试验布置.png|400px]]
 
≥0.60m
 
TEi,2,3,4,5,6,7
 
TE8,9, 10
 
11, 12, 13, 14
 
.75
 
m
 
≥190m
 
0.
 
≥1.60m
 
30
 
m
 
≥2
 
0.15m


图 A.4.2 电缆隧道试验空间和试验布置 TE一热电偶;1-气体燃烧器;2一压力传感器 A.4.3 模拟火源应符合下列要求:
图 A.4.2 电缆隧道试验空间和试验布置 TE一热电偶;1-气体燃烧器;2一压力传感器 A.4.3 模拟火源应符合下列要求:
第1,652行: 第1,606行:
A.4 .4 在气体燃烧器正上方应布置1个测量温度的热电偶 ,并 应在空间中央吊顶下150mm 处和自顶部向下第二层电缆桥架中 央,每间隔2.5m分别设置2组热电偶; 当风速大于2m/s 时, 尚应 在自顶部向下第四层电缆桥架中央增设1组热电偶 。热电偶布置 位置见图A.4.4。
A.4 .4 在气体燃烧器正上方应布置1个测量温度的热电偶 ,并 应在空间中央吊顶下150mm 处和自顶部向下第二层电缆桥架中 央,每间隔2.5m分别设置2组热电偶; 当风速大于2m/s 时, 尚应 在自顶部向下第四层电缆桥架中央增设1组热电偶 。热电偶布置 位置见图A.4.4。


[[文件:细水雾灭火系统技术规范GB50898-2013_图 A.4.4 试验热电偶布置.png]]
[[文件:细水雾灭火系统技术规范GB50898-2013_图 A.4.4 试 验 热 电 偶 布 置.png|400px]]


图 A.4.4 试 验 热 电 偶 布 置
图 A.4.4 试 验 热 电 偶 布 置
第1,664行: 第1,618行:
3 灭火后应无复燃现象且电缆两端的燃烧剩余长度不应小 于0.5m。
3 灭火后应无复燃现象且电缆两端的燃烧剩余长度不应小 于0.5m。


A.5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地板夹层空间
=== A.5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地板夹层空间 ===


A.5.1 模拟试验空间应符合下列要求:
A.5.1 模拟试验空间应符合下列要求:
第1,676行: 第1,630行:
1 对于正庚烷罐火 , 宜采用7个 内径为76mm、 高度为 127mm 的罐,罐内应加入正庚烷,正庚烷的液面距罐上沿应为 50mm 。正庚烷罐应按图A.5.2-1 的要求放置。试验时,应在夹 层地板的中央设置1块挡板;
1 对于正庚烷罐火 , 宜采用7个 内径为76mm、 高度为 127mm 的罐,罐内应加入正庚烷,正庚烷的液面距罐上沿应为 50mm 。正庚烷罐应按图A.5.2-1 的要求放置。试验时,应在夹 层地板的中央设置1块挡板;


(0,0)
[[文件:细水雾灭火系统技术规范GB50898-2013 图A.5.2-1油罐火位置.png]]


图A.5.2-1 油罐火位置
图A.5.2-1 油罐火位置
第1,692行: 第1,646行:
1 对于正庚烷罐火,应点燃正庚烷罐并预燃120s 后手动启 动系统,并应记录灭火时间和细水雾喷头前的工作压力;
1 对于正庚烷罐火,应点燃正庚烷罐并预燃120s 后手动启 动系统,并应记录灭火时间和细水雾喷头前的工作压力;


2 对 于 电 缆 火 , 应 采 用 加 热 管 加 热 点 燃 电 缆 , 并 应 在 产 生
2 对 于 电 缆 火 , 应 采 用 加 热 管 加 热 点 燃 电 缆 , 并 应 在 产 生 明火后关闭加热管,预燃120s后应手动启动系统,并应记录灭火时 间和细水雾喷头前的工作压力。
 
火后关闭加热管,预燃120s后应手动启动系统,并应记录灭火时 间和细水雾喷头前的工作压力。


A.5.5 试验结果应符合下列要求:
A.5.5 试验结果应符合下列要求:
第1,706行: 第1,658行:
4 试验空间内的氧气浓度不宜低于16%。
4 试验空间内的氧气浓度不宜低于16%。


附录B 细水雾灭火系统工程划分
== 附录B 细水雾灭火系统工程划分 ==


表 B 细水雾灭火系统分部工程、子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划分
表 B 细水雾灭火系统分部工程、子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划分
第1,743行: 第1,695行:
附录C 细水雾灭火系统施工现场 质量管理检查记录
附录C 细水雾灭火系统施工现场 质量管理检查记录


表C 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检查记录
== 表C 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检查记录 ==


'''此处以截图代替'''
[[文件:细水雾灭火系统技术规范GB50898-2013 表C.png]]


附录D 细水雾灭火系统施工过程质量检查记录
== 附录D 细水雾灭火系统施工过程质量检查记录 ==


D.0. 1 系统施工过程中的进场检验记录应由施工单位质量检查 员按表 D.0.1 填写,并应由监理工程师进行检查,同时应做出检 查结论。
D.0. 1 系统施工过程中的进场检验记录应由施工单位质量检查 员按表 D.0.1 填写,并应由监理工程师进行检查,同时应做出检 查结论。
第1,753行: 第1,705行:
表D.0.1 细水雾灭火系统施工进场检验记录
表D.0.1 细水雾灭火系统施工进场检验记录


'''此处以截图代替'''
[[文件:细水雾灭火系统技术规范GB50898-2013 表D.0.1.png]]


注:对材料和系统组件有复验要求或对其质量有疑义时,应由监理工程师抽样,并由具 有相应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检测复验,其复验结果应符合国家现行产品标准和设 计要求。
注:对材料和系统组件有复验要求或对其质量有疑义时,应由监理工程师抽样,并由具 有相应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检测复验,其复验结果应符合国家现行产品标准和设 计要求。
第1,761行: 第1,713行:
表D.0.2 细水雾灭火系统安装质量检查记录
表D.0.2 细水雾灭火系统安装质量检查记录


'''此处以截图代替'''
[[文件:细水雾灭火系统技术规范GB50898-2013 表D.0.2.png]]


D.0.3 系统施工过程中的管道冲洗记录应由施工单位质量检查 员按表D.0.3 填写,并应由监理工程师进行检查, 同时应做出检 查结论。
D.0.3 系统施工过程中的管道冲洗记录应由施工单位质量检查 员按表D.0.3 填写,并应由监理工程师进行检查, 同时应做出检 查结论。
第1,767行: 第1,719行:
表D.0.3 细水雾灭火系统管网冲洗记录
表D.0.3 细水雾灭火系统管网冲洗记录


'''此处以截图代替'''
[[文件:细水雾灭火系统技术规范GB50898-2013 表D.0.3.png]]


D.0.4 系统施工过程中的试压记录应由施工单位质量检查员按 表 D.0.4 填写,并应由监理工程师进行检查, 同时应做出检查结 论。
D.0.4 系统施工过程中的试压记录应由施工单位质量检查员按 表 D.0.4 填写,并应由监理工程师进行检查, 同时应做出检查结 论。
第1,773行: 第1,725行:
表D.0.4 细水雾灭火系统试压记录
表D.0.4 细水雾灭火系统试压记录


'''此处以截图代替'''
[[文件:细水雾灭火系统技术规范GB50898-2013 表D.0.4.png]]


D.0.5 系统施工过程中的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应由施工单位质量 检查员按表D.0.5 填写,并应由监理工程师进行检查, 同时应做 出检查结论。
D.0.5 系统施工过程中的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应由施工单位质量 检查员按表D.0.5 填写,并应由监理工程师进行检查, 同时应做 出检查结论。
第1,779行: 第1,731行:
表D.0.5 细水雾灭火系统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表D.0.5 细水雾灭火系统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此处以截图代替'''
[[文件:细水雾灭火系统技术规范GB50898-2013 表D.0.5.png]]


D.0.6 系统施工过程中的系统调试记录应由施工单位质量检查 员按表D.0.6 填写,并应由监理工程师进行检查,同时应做出检 查结论。
D.0.6 系统施工过程中的系统调试记录应由施工单位质量检查 员按表D.0.6 填写,并应由监理工程师进行检查,同时应做出检 查结论。
第1,785行: 第1,737行:
表D.0.6 细水雾灭火系统调试记录
表D.0.6 细水雾灭火系统调试记录


'''此处以截图代替'''
[[文件:细水雾灭火系统技术规范GB50898-2013 表D.0.6.png]]


附录E 细水雾灭火系统工程质量 控制资料核查记录
== 附录E 细水雾灭火系统工程质量 控制资料核查记录 ==


表E 细水雾灭火系统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核查记录
表E 细水雾灭火系统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核查记录


'''此处以截图代替'''
[[文件:细水雾灭火系统技术规范GB50898-2013 表E.png]]


附录F 细水雾灭火系统工程验收记录
== 附录F 细水雾灭火系统工程验收记录 ==


表F 细水雾灭火系统工程验收记录
表F 细水雾灭火系统工程验收记录


'''此处以截图代替'''
[[文件:细水雾灭火系统技术规范GB50898-2013 表F.png]]


附录G 细水雾灭火系统维护管理工作检查项目
== 附录G 细水雾灭火系统维护管理工作检查项目 ==


G.0.1 系统的维护管理工作检查项目宜按表G.0. 1 的要求进行。
G.0.1 系统的维护管理工作检查项目宜按表G.0. 1 的要求进行。
第1,887行: 第1,839行:


表G.0.2 系统在定期检查和试验后的维护管理记录
表G.0.2 系统在定期检查和试验后的维护管理记录
 
 
{| class="wikitable"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文件:细水雾灭火系统技术规范GB50898-2013 表G.0.2.png]]
|-
 
! colspan="2" style="text-align:center;" | 使用单位
注:1 检查项目栏内应根据系统选择的具体设备进行填写。
!
!
!
!
!
|-
| colspan="2" style="text-align:center;" | 防护区/保护对象
|
|
|
|
|
|-
| colspan="2" style="text-align:center;" | 检查类别 (月检/季检/年检)
|
|
|
|
|
|- style="text-align:center;"
| 检查日期
| 检查项目
| 检查、试验<br />内容
| 结果
| 存在问题 及处理情况
| 检查人<br /> (签字)
| 负责人 <br />(签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text-align:center;" | 备注
| colspan="6" |
|}
注:1 检查项目栏内应根据系统选择的具体设备进行填写。


2 结果栏内填写合格、部分合格、不合格。
2 结果栏内填写合格、部分合格、不合格。


本规范用词说明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1 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 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 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 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第2,018行: 第1,866行: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 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 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引用标准名录
== 引用标准名录 ==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116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116
第2,039行: 第1,887行:


《细水雾灭火系统及部件通用技术条件》GB/T 26785
《细水雾灭火系统及部件通用技术条件》GB/T 2678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细水雾灭火系统技术规范
GB 50898-2013


==条 文 说 明==
==条 文 说 明==
第2,102行: 第1,944行:
在细水雾灭火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方面,欧美起步较早,系统广 泛应用于船舶、舰艇、变电站、电信设备、图书馆、档案馆、银行、实 验室等场所。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进行细水雾灭火系统 的研发和试验工作,并被列为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现在,我 国的细水雾灭火系统正处于国外产品进入、国内产品跟进的发展 阶段,还有很大的提升和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在洁净气体灭火系统 替代场所和传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应用中对水量、水渍损失等要 求较高的场所,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且对扑灭在有限封闭空间内发 生的较大规模的可燃液体火灾有较好的效果。
在细水雾灭火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方面,欧美起步较早,系统广 泛应用于船舶、舰艇、变电站、电信设备、图书馆、档案馆、银行、实 验室等场所。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进行细水雾灭火系统 的研发和试验工作,并被列为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现在,我 国的细水雾灭火系统正处于国外产品进入、国内产品跟进的发展 阶段,还有很大的提升和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在洁净气体灭火系统 替代场所和传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应用中对水量、水渍损失等要 求较高的场所,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且对扑灭在有限封闭空间内发 生的较大规模的可燃液体火灾有较好的效果。


在技术标准方面,美国消防协会于2000年正式出版了 NFPA 750《细水雾灭火系统标准》,现已更新为2015版。该标准 对细水雾的概念、系统类型、系统构成和适用范围等进行了阐述和 界定。欧盟出版了CEN/TS 14972:2006《固定灭火系统一细水雾 灭火系统设计安装标准》 ,现已更新至2011版。FM 出版了
在技术标准方面,美国消防协会于2000年正式出版了 NFPA 750《细水雾灭火系统标准》,现已更新为2015版。该标准 对细水雾的概念、系统类型、系统构成和适用范围等进行了阐述和 界定。欧盟出版了CEN/TS 14972:2006《固定灭火系统一细水雾 灭火系统设计安装标准》 ,现已更新至2011版。FM 出版了FM5560《细水雾灭火系统认证标准》,现已更新为2015版。在国 内,北京、广东、江苏、河南等十几个省市也先后制定了细水雾灭火 系统设计、施工及验收的地方标准。
 
FM5560《细水雾灭火系统认证标准》,现已更新为2015版。在国 内,北京、广东、江苏、河南等十几个省市也先后制定了细水雾灭火 系统设计、施工及验收的地方标准。


为此,需要制定一项国家标准来规范和指导细水雾灭火系统 的设计、施工和验收,以保证该系统的设计、施工质量,保障其正常 运行。
为此,需要制定一项国家标准来规范和指导细水雾灭火系统 的设计、施工和验收,以保证该系统的设计、施工质量,保障其正常 运行。
第2,118行: 第1,958行:
由于细水雾雾滴粒径较小,不容易润湿可燃物表面,所以细水 雾对可燃固体深位火灾的灭火效果不佳。同时,对于室外场所,由 于风力等环境气候条件的不确定,可能影响系统的灭火、控火效 果,因此目前规范规定细水雾灭火系统适用于相对封闭的空间。
由于细水雾雾滴粒径较小,不容易润湿可燃物表面,所以细水 雾对可燃固体深位火灾的灭火效果不佳。同时,对于室外场所,由 于风力等环境气候条件的不确定,可能影响系统的灭火、控火效 果,因此目前规范规定细水雾灭火系统适用于相对封闭的空间。


细水雾灭火系统以水为介质,因此不能用于保护遇水发生燃 烧或爆炸等剧烈反应的物质,包括:锂、钾、钠、镁等活泼金属,过氧 化钾、过氧化钠、过氧化镁、过氧化钡等过氧化物,碳化钠、碳化钙、 碳化铝等碳化物,氨化钠等金属氨化物,氯化铝等卤化物,卤化磷
细水雾灭火系统以水为介质,因此不能用于保护遇水发生燃 烧或爆炸等剧烈反应的物质,包括:锂、钾、钠、镁等活泼金属,过氧 化钾、过氧化钠、过氧化镁、过氧化钡等过氧化物,碳化钠、碳化钙、 碳化铝等碳化物,氨化钠等金属氨化物,氯化铝等卤化物,卤化磷等卤化物,硅烷、硫化物和氰酸盐等。同时,由于液化天然气等气 体在吸收水的热量后会剧烈沸腾,细水雾灭火系统也不能直接用 于保护处在低温状态下的液化气体。
 
等卤化物,硅烷、硫化物和氰酸盐等。同时,由于液化天然气等气 体在吸收水的热量后会剧烈沸腾,细水雾灭火系统也不能直接用 于保护处在低温状态下的液化气体。


1.0.4 本条规定了细水雾灭火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1.0.4 本条规定了细水雾灭火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第2,140行: 第1,978行:
此外,根据国家固定灭火系统和耐火构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针对水喷雾喷头以及细水雾喷头的大量雾滴直径测试数据,细水 雾喷头喷出的水雾,其Dvo.5一般在50 μm~200μm,Dvo.99一般均 小于400 μm 。而水雾喷头喷出的水雾,其Dvo.5多介于200 μm~ 400μm,Dvo.99一般小于800 μm。按照Dvo.99小于1000 μm的要求, 则上述规定的一些水喷雾范围内的水雾也会划入细水雾范畴。这 不利于区别细水雾灭火系统和水喷雾灭火系统的工程应用。为 此,为严格区分水喷雾与细水雾,本规范将细水雾的雾滴直径限定 为Dvo.5小于200 μm且 Dvo.99小于400 μm。
此外,根据国家固定灭火系统和耐火构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针对水喷雾喷头以及细水雾喷头的大量雾滴直径测试数据,细水 雾喷头喷出的水雾,其Dvo.5一般在50 μm~200μm,Dvo.99一般均 小于400 μm 。而水雾喷头喷出的水雾,其Dvo.5多介于200 μm~ 400μm,Dvo.99一般小于800 μm。按照Dvo.99小于1000 μm的要求, 则上述规定的一些水喷雾范围内的水雾也会划入细水雾范畴。这 不利于区别细水雾灭火系统和水喷雾灭火系统的工程应用。为 此,为严格区分水喷雾与细水雾,本规范将细水雾的雾滴直径限定 为Dvo.5小于200 μm且 Dvo.99小于400 μm。


2.1.2 细水雾灭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加压供水设备、供水
2.1.2 细水雾灭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加压供水设备、供水管网、细水雾喷头和相关控制装置等。
 
管网、细水雾喷头和相关控制装置等。


2.1.3 本条参照现行国家标准《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 50370中“防护区”的定义,即能满足全淹没灭火系统要求的有 限封闭空间。与气体灭火系统相比,细水雾灭火系统对保护空间 的密闭程度要求不很严格,可用于封闭或部分封闭的空间。 NFPA 750也有类似的定义。
2.1.3 本条参照现行国家标准《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 50370中“防护区”的定义,即能满足全淹没灭火系统要求的有 限封闭空间。与气体灭火系统相比,细水雾灭火系统对保护空间 的密闭程度要求不很严格,可用于封闭或部分封闭的空间。 NFPA 750也有类似的定义。
第2,208行: 第2,044行:
3.1.3 本条规定了不同应用场所的系统选型原则。
3.1.3 本条规定了不同应用场所的系统选型原则。


在系统选型时,主要考虑可燃物种类、数量、摆放位置及抑制 或扑灭防火的设计目标等因素。闭式系统主要用于控制火灾,保 护以可燃固体火灾为主的对象,且主要用于扑救可燃固体表面的
在系统选型时,主要考虑可燃物种类、数量、摆放位置及抑制 或扑灭防火的设计目标等因素。闭式系统主要用于控制火灾,保 护以可燃固体火灾为主的对象,且主要用于扑救可燃固体表面的火灾。开式系统既可用于抑制火灾,也可用于扑灭火灾,可用于保 护多种类型火灾的对象。
 
火灾。开式系统既可用于抑制火灾,也可用于扑灭火灾,可用于保 护多种类型火灾的对象。


3.1.4 泵组系统种类繁多,应用范围广,可以持续灭火,适合 长时间、持续工作的场所,尤其是涉及人员保护或防护冷却的 场所。
3.1.4 泵组系统种类繁多,应用范围广,可以持续灭火,适合 长时间、持续工作的场所,尤其是涉及人员保护或防护冷却的 场所。
第2,232行: 第2,066行:
细水雾喷头一般按矩形布置,也有按其他形式布置的。对于 开式系统,其基本要求是要能将细水雾均匀分布并充填防护空间, 完全遮蔽保护对象。对于闭式系统,喷头的覆盖面应无空白。
细水雾喷头一般按矩形布置,也有按其他形式布置的。对于 开式系统,其基本要求是要能将细水雾均匀分布并充填防护空间, 完全遮蔽保护对象。对于闭式系统,喷头的覆盖面应无空白。


闭式细水雾喷头的感温元件是热敏玻璃球等,在喷头布置时
闭式细水雾喷头的感温元件是热敏玻璃球等,在喷头布置时需要考虑其集热效果,喷头感温元件与顶板的距离,要能使系统喷 头及时开放。
 
需要考虑其集热效果,喷头感温元件与顶板的距离,要能使系统喷 头及时开放。


位于细水雾喷头附近的遮挡物有可能对喷头喷雾效果产生不 利影响,如阻止喷雾顺利到达或完全包络保护对象等,设计时要避 开遮挡物体,或采取局部加强保护措施。
位于细水雾喷头附近的遮挡物有可能对喷头喷雾效果产生不 利影响,如阻止喷雾顺利到达或完全包络保护对象等,设计时要避 开遮挡物体,或采取局部加强保护措施。
第2,244行: 第2,076行:
开式系统采用局部应用方式保护时,由于产品不同且保护对象各 异,其喷头布置没有固定方式,需要结合保护对象的几何形状进行设 计,以保证细水雾能完全包络或覆盖保护对象或部位。细水雾喷头与 保护对象间要求有最小距离的限值,以实现细水雾喷头在这个距离的 良好雾化。细水雾喷头与保护对象间也要求有最大距离的限值,以保 证喷雾具有足够的冲量,并到达保护对象表面。
开式系统采用局部应用方式保护时,由于产品不同且保护对象各 异,其喷头布置没有固定方式,需要结合保护对象的几何形状进行设 计,以保证细水雾能完全包络或覆盖保护对象或部位。细水雾喷头与 保护对象间要求有最小距离的限值,以实现细水雾喷头在这个距离的 良好雾化。细水雾喷头与保护对象间也要求有最大距离的限值,以保 证喷雾具有足够的冲量,并到达保护对象表面。


细水雾灭火系统用于保护油浸变压器,是开式系统局部应用
细水雾灭火系统用于保护油浸变压器,是开式系统局部应用方式的典型应用。本条给出了更具体的喷头布置要求,但仍需要 以火灾试验为依据。
 
方式的典型应用。本条给出了更具体的喷头布置要求,但仍需要 以火灾试验为依据。


3.2.5 本条参照NFPA 750(见表1),规定了细水雾喷头、管道与 电气设备带电(裸露)部分的最小安全净距。
3.2.5 本条参照NFPA 750(见表1),规定了细水雾喷头、管道与 电气设备带电(裸露)部分的最小安全净距。
第2,453行: 第2,283行:
同时,由于能采用归纳法总结出来的参数有限,不能涵盖细水 雾灭火系统的全部应用情况,当系统的实际设计和应用情况不符 合表3.4.2的规定时,要进行实体火灾模拟试验并以试验结果为 基础进行设计。为保证试验的客观公正和数据的可靠性,实体火 灾模拟试验要由权威机构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按照本附录第 A.1 节的要求进行。
同时,由于能采用归纳法总结出来的参数有限,不能涵盖细水 雾灭火系统的全部应用情况,当系统的实际设计和应用情况不符 合表3.4.2的规定时,要进行实体火灾模拟试验并以试验结果为 基础进行设计。为保证试验的客观公正和数据的可靠性,实体火 灾模拟试验要由权威机构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按照本附录第 A.1 节的要求进行。


3.4 .3 本条规 定 了闭式 系 统 的作用面积 。 该规 定参考 了 NFPA 750“对于轻危险的公共空间和住宿空间,系统作用面积应是 最大水力要求的覆盖区域,最大面积为140m2”的规定。作用面积的 提法与现行国家标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 50084的相 关术语保持一致。
3.4 .3 本条规 定 了闭式 系 统 的作用面积 。 该规 定参考 了 NFPA 750“对于轻危险的公共空间和住宿空间,系统作用面积应是最大水力要求的覆盖域,最大面积为140m²”的规定。作用面积的 提法与现行国家标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 50084的相 关术语保持一致。


3.4.4 本条规定了开式系统采用全淹没应用方式时的设计参数
3.4.4 本条规定了开式系统采用全淹没应用方式时的设计参数选择要求。


选择要求。
本条规定与国际标准和本规范第3.4.2条对于闭式系统的规 定原则一致,要求系统的设计参数以实体火灾试验的结果为基础,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开式系统采用全淹没应用方式,当用于 保护电缆隧道电缆夹层、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地板夹层空间及存 在可燃液体火灾危险的设备室时,有关实体火灾模拟试验可以参 考本附录第A.2~A.5 节的规定进行;当用于保护文物库、图书库、资料库、档案库、配电房或电子信息系统机房主机工作间等场 所时,要由有关火灾试验的权威机构结合实际工程的具体情况,按 照本附录第 A. 1 节的原则要求设计试验方案和进行模拟试验。
 
本条规定与国际标准和本规范第3.4.2条对于闭式系统的规 定原则一致,要求系统的设计参数以实体火灾试验的结果为基础,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开式系统采用全淹没应用方式,当用于 保护电缆隧道电缆夹层、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地板夹层空间及存 在可燃液体火灾危险的设备室时,有关实体火灾模拟试验可以参 考本附录第A.2~A.5 节的规定进行;当用于保护文物库、图书
 
92·
 
库、资料库、档案库、配电房或电子信息系统机房主机工作间等场 所时,要由有关火灾试验的权威机构结合实际工程的具体情况,按 照本附录第 A. 1 节的原则要求设计试验方案和进行模拟试验。


表3.4.4规定了部分典型应用场所在一定应用条件下的喷雾 强度等设计参数。表中规定的喷雾强度值,是细水雾喷头在相应 的最低设计工作压力、最大安装高度和相应布置间距时的最小喷 雾强度。设计人员在选用本规范表3.4.2给出的设计参数时,需 要同时参考制造商提供的细水雾灭火系统性能参数。当制造商提 供的参数取值小于本规范要求时,要按规范的取值确定。
表3.4.4规定了部分典型应用场所在一定应用条件下的喷雾 强度等设计参数。表中规定的喷雾强度值,是细水雾喷头在相应 的最低设计工作压力、最大安装高度和相应布置间距时的最小喷 雾强度。设计人员在选用本规范表3.4.2给出的设计参数时,需 要同时参考制造商提供的细水雾灭火系统性能参数。当制造商提 供的参数取值小于本规范要求时,要按规范的取值确定。
第2,473行: 第2,297行:
3.4.6 本条规定了开式系统采用局部应用方式时的设计参数选 择。
3.4.6 本条规定了开式系统采用局部应用方式时的设计参数选 择。


对于开式系统,当火灾可能发生在某一设备或设备的某一个 或几个部位的危险场所,可采用局部应用方式。局部应用方式多 用于保护室内油浸变压器、柴油发电机和燃油锅炉等设备。局部 应用方式的喷头布置与保护对象关系密切,布置形式较复杂,系统 喷雾强度的试验值差别也较大,不易统一。所以,开式系统采用局
对于开式系统,当火灾可能发生在某一设备或设备的某一个 或几个部位的危险场所,可采用局部应用方式。局部应用方式多 用于保护室内油浸变压器、柴油发电机和燃油锅炉等设备。局部 应用方式的喷头布置与保护对象关系密切,布置形式较复杂,系统 喷雾强度的试验值差别也较大,不易统一。所以,开式系统采用局部应用方式保护存在可燃液体火灾的场所时,系统的设计参数以 产品检测时测定的“局部应用细水雾灭火系统 B 类火灭火试验 ” 数据为依据,但不能超出所测定的参数值。
 
部应用方式保护存在可燃液体火灾的场所时,系统的设计参数以 产品检测时测定的“局部应用细水雾灭火系统 B 类火灭火试验 ” 数据为依据,但不能超出所测定的参数值。


3.4.7 本条规定了开式系统采用局部应用方式时的保护面积计 算方法。
3.4.7 本条规定了开式系统采用局部应用方式时的保护面积计 算方法。
第2,489行: 第2,311行:
3.4.10 本条规定了本规范第3.4.2、3.4.4条和3.4.5条中有关 系统实体火灾模拟试验的原则要求,主要规定了实体火灾模拟试 验的实施机构、具体试验方案及试验结果的工程应用要求等。只 有满足这些规定,实体火灾模拟试验的结果才可以作为确定系统 设计参数的依据。
3.4.10 本条规定了本规范第3.4.2、3.4.4条和3.4.5条中有关 系统实体火灾模拟试验的原则要求,主要规定了实体火灾模拟试 验的实施机构、具体试验方案及试验结果的工程应用要求等。只 有满足这些规定,实体火灾模拟试验的结果才可以作为确定系统 设计参数的依据。


附录 A 规定了细水雾灭火系统实体火灾模拟试验的火灾模 型、试验的引燃方式和预燃时间等的要求,并规定了液压站、润滑 油站、柴油发电机房、燃油锅炉房、涡轮机房等存在可燃液体火灾
附录 A 规定了细水雾灭火系统实体火灾模拟试验的火灾模 型、试验的引燃方式和预燃时间等的要求,并规定了液压站、润滑 油站、柴油发电机房、燃油锅炉房、涡轮机房等存在可燃液体火灾危险的场所,电缆隧道、电缆夹层、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地板夹层 空间等场所的试验方法、试验程序及试验结果判定等,包括试验空 间、设备模型、模拟火源。对于用于保护图书库、资料库、档案库或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主机工作间、文物库、配电室等场所的细水雾灭 火系统, 目前尚无统一的试验方法。细水雾灭火系统用于保护这 些场所时,需要由有关火灾试验的机构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按照 本规范第 A.1 节的要求确定火灾模型,并进行模拟试验。
 
危险的场所,电缆隧道、电缆夹层、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地板夹层 空间等场所的试验方法、试验程序及试验结果判定等,包括试验空 间、设备模型、模拟火源。对于用于保护图书库、资料库、档案库或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主机工作间、文物库、配电室等场所的细水雾灭 火系统, 目前尚无统一的试验方法。细水雾灭火系统用于保护这 些场所时,需要由有关火灾试验的机构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按照 本规范第 A.1 节的要求确定火灾模型,并进行模拟试验。


Ⅱ 水 力 计 算
Ⅱ 水 力 计 算
第2,707行: 第2,527行:
由于细水雾灭火系统的工作压力高,要求在储气容器和储水 容器上设置安全泄压装置,以防止这些压力容器发生事故,造成人 员伤害和财产损失。
由于细水雾灭火系统的工作压力高,要求在储气容器和储水 容器上设置安全泄压装置,以防止这些压力容器发生事故,造成人 员伤害和财产损失。


对于使用多个储水容器或储气容器的系统,要求同一集流管 下所有容器的型号、充装量和充装压力均保持一致,以确保灭火效
对于使用多个储水容器或储气容器的系统,要求同一集流管 下所有容器的型号、充装量和充装压力均保持一致,以确保灭火效果,便于维护、检修、管理。
 
果,便于维护、检修、管理。


3.5.3 本条参考NFPA 750 和现行国家标准《气体灭火系统设计 规范》GB 50370的相关规定,规定了瓶组系统的备用量设置要求。 3.5.4 本条规定了对泵组系统供水装置的相关要求。
3.5.3 本条参考NFPA 750 和现行国家标准《气体灭火系统设计 规范》GB 50370的相关规定,规定了瓶组系统的备用量设置要求。 3.5.4 本条规定了对泵组系统供水装置的相关要求。
第2,719行: 第2,537行:
为确保系统供水的可靠性,需要对水泵进行定期人工巡检或 自动巡检。巡检时,要做到使水泵定期运转,并能实现主备用泵切 换,反映消防泵运行的完整工况。当巡检中遇到火灾信号时,能立 即自动退出巡检,进入灭火运行状态。巡检后,需要记录巡检情况 并定期检查。
为确保系统供水的可靠性,需要对水泵进行定期人工巡检或 自动巡检。巡检时,要做到使水泵定期运转,并能实现主备用泵切 换,反映消防泵运行的完整工况。当巡检中遇到火灾信号时,能立 即自动退出巡检,进入灭火运行状态。巡检后,需要记录巡检情况 并定期检查。


规范要求水泵控制柜的防护等级不低于IP54, 以确保控制柜
规范要求水泵控制柜的防护等级不低于IP54, 以确保控制柜的防尘、防水性能,减少出现误动作和故障的概率。


的防尘、防水性能,减少出现误动作和故障的概率。 3.5.5 本条规定了泵组系统水泵的设置要求。
3.5.5 本条规定了泵组系统水泵的设置要求。


系统的工作泵及稳压泵均需要设置备用泵,备用泵的流量和 压力等要求与最大一台工作泵相同。在一组水泵的出水总管上要 求设置泄放试验阀,以便巡检和检修水泵,测试后的水和泄流的水 要采取措施尽量回流至储水箱。在水泵的出水总管上设置安全 阀,以承受水泵所产生的压力波动,防止其超过系统的工作压力范 围。
系统的工作泵及稳压泵均需要设置备用泵,备用泵的流量和 压力等要求与最大一台工作泵相同。在一组水泵的出水总管上要 求设置泄放试验阀,以便巡检和检修水泵,测试后的水和泄流的水 要采取措施尽量回流至储水箱。在水泵的出水总管上设置安全 阀,以承受水泵所产生的压力波动,防止其超过系统的工作压力范 围。
第2,741行: 第2,559行:
3.6.2 本条规定了细水雾灭火系统采用自动控制方式时的要求。
3.6.2 本条规定了细水雾灭火系统采用自动控制方式时的要求。


开式系统为了减少火灾探测器误报引起的误动作,要求设置 两路独立回路的火灾探测器以确认火灾的真实性。“接到两个独 立的火灾信号后才能启动 ”,是指只有当两种不同类型或两独立回
开式系统为了减少火灾探测器误报引起的误动作,要求设置 两路独立回路的火灾探测器以确认火灾的真实性。“接到两个独 立的火灾信号后才能启动 ”,是指只有当两种不同类型或两独立回路中同一类型的火灾探测器均检测出防护场所的火灾信号时,才 能发出启动灭火系统的指令。
 
路中同一类型的火灾探测器均检测出防护场所的火灾信号时,才 能发出启动灭火系统的指令。


对于闭式系统,当发生火灾时,由闭式喷头上的感温元件自动 接受火灾温度和触发喷头动作,继而使压力开关动作, 自动启动水 泵(含稳压泵)。
对于闭式系统,当发生火灾时,由闭式喷头上的感温元件自动 接受火灾温度和触发喷头动作,继而使压力开关动作, 自动启动水 泵(含稳压泵)。
第2,761行: 第2,577行:
分区控制阀的自动操作方式可采用电动、液动或气动方式。 手动操作方式为防护区外(或保护对象附近)的手动按钮启动和消 防控制室手动远控。
分区控制阀的自动操作方式可采用电动、液动或气动方式。 手动操作方式为防护区外(或保护对象附近)的手动按钮启动和消 防控制室手动远控。


规范要求分区控制阀能够接收由火灾报警控制器发出的控制 信号,启动阀组,并将阀门的启闭状态及故障情况以信号方式反 馈,以保证分区控制阀安全、可靠地启动,实现对保护对象的及时
规范要求分区控制阀能够接收由火灾报警控制器发出的控制 信号,启动阀组,并将阀门的启闭状态及故障情况以信号方式反 馈,以保证分区控制阀安全、可靠地启动,实现对保护对象的及时供水。在分区控制阀上或其后的主管道上或分区控制阀附近的其 他明显位置,要求设置对应防护区或保护对象的永久性标识并标 明水流方向,以防止操作时出现差错。
 
供水。在分区控制阀上或其后的主管道上或分区控制阀附近的其 他明显位置,要求设置对应防护区或保护对象的永久性标识并标 明水流方向,以防止操作时出现差错。


3.6.7 本条规定了细水雾灭火系统报警控制器的功能要求,包括 控制和监视功能。
3.6.7 本条规定了细水雾灭火系统报警控制器的功能要求,包括 控制和监视功能。
第2,801行: 第2,615行:
4.3.1 本条规定了细水雾灭火系统进行安装前应具备的条件。 系统安装前,设计单位要向安装单位进行技术交底,使安装单位明 确了解设计意图,尤其是关键部位及安装难度较大的部位,交代清 楚隐蔽工程及安装程序、技术要求、做法、检查标准等,以保证正确 安装。
4.3.1 本条规定了细水雾灭火系统进行安装前应具备的条件。 系统安装前,设计单位要向安装单位进行技术交底,使安装单位明 确了解设计意图,尤其是关键部位及安装难度较大的部位,交代清 楚隐蔽工程及安装程序、技术要求、做法、检查标准等,以保证正确 安装。


第1、2款规定了进行系统安装前应具备的技术资料。其中, 施工图和设计说明书是细水雾灭火系统安装的技术依据,它确定 了灭火系统的基本设计参数、设计依据、设备材料以及对安装要求 与注意事项等,是系统安装前必备的资料。系统及其主要组件的 使用、维护说明书是制造商根据其产品的特点和规格型号,技术性 能参数编制的供设计、安装和维护人员使用的技术说明与要求,主
第1、2款规定了进行系统安装前应具备的技术资料。其中, 施工图和设计说明书是细水雾灭火系统安装的技术依据,它确定 了灭火系统的基本设计参数、设计依据、设备材料以及对安装要求 与注意事项等,是系统安装前必备的资料。系统及其主要组件的 使用、维护说明书是制造商根据其产品的特点和规格型号,技术性 能参数编制的供设计、安装和维护人员使用的技术说明与要求,主要包括产品的结构、技术参数、安装的特殊要求、维护方法与要求。 这些资料不仅可帮助设计单位正确选型,便于消防监督机构审核、 检查安装质量,而且是安装单位把握设备特点,正确安装所必需 的。
 
要包括产品的结构、技术参数、安装的特殊要求、维护方法与要求。 这些资料不仅可帮助设计单位正确选型,便于消防监督机构审核、 检查安装质量,而且是安装单位把握设备特点,正确安装所必需 的。


第3~6款进一步规定了进行系统安装应具备的其他条件。 安装前要求对系统组件、管材及管件的规格、型号数量等进行查 验,保证其符合设计要求。防护区或保护对象及设备间的设置条 件主要指防护区的位置、大小、封闭和开口情况,围护构件的耐火、 耐压性能,门窗的设置情况,设备间的大小与位置、承重性能以及 防护区、设备间的环境温度等,这些是细水雾灭火系统能否可靠运 行并在火灾时能否保证灭火的关键因素,在安装前需检查是否与 设计相符。土建施工中为灭火系统设置的预埋件与预留孔洞,是 根据设计图纸为固定管道和方便管道穿越建筑构件而设置的,如 与设计不符,势必增加安装困难,影响进度和质量。因此,在系统 的组件、管道安装前,需要检查基础、预埋件和预留孔是否符合设 计要求。水电条件是顺利安装的前提保证,需要满足安装现场的 使用要求。
第3~6款进一步规定了进行系统安装应具备的其他条件。 安装前要求对系统组件、管材及管件的规格、型号数量等进行查 验,保证其符合设计要求。防护区或保护对象及设备间的设置条 件主要指防护区的位置、大小、封闭和开口情况,围护构件的耐火、 耐压性能,门窗的设置情况,设备间的大小与位置、承重性能以及 防护区、设备间的环境温度等,这些是细水雾灭火系统能否可靠运 行并在火灾时能否保证灭火的关键因素,在安装前需检查是否与 设计相符。土建施工中为灭火系统设置的预埋件与预留孔洞,是 根据设计图纸为固定管道和方便管道穿越建筑构件而设置的,如 与设计不符,势必增加安装困难,影响进度和质量。因此,在系统 的组件、管道安装前,需要检查基础、预埋件和预留孔是否符合设 计要求。水电条件是顺利安装的前提保证,需要满足安装现场的 使用要求。
第2,831行: 第2,643行:
细水雾灭火系统管道安装完毕并冲洗合格后,需要进行水压 试验,以检查管道系统及其各连接部位的工程质量。水压试验用 水的水质要满足系统正常工作的要求。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工业 金属管道工程施工规范》GB 50235 的要求,奥氏体不锈钢管道或
细水雾灭火系统管道安装完毕并冲洗合格后,需要进行水压 试验,以检查管道系统及其各连接部位的工程质量。水压试验用 水的水质要满足系统正常工作的要求。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工业 金属管道工程施工规范》GB 50235 的要求,奥氏体不锈钢管道或


对连有奥氏体不锈钢管道或设备的管道进行试验时,水中氯离子 含量不得超过25×10-?(25ppm)。
对连有奥氏体不锈钢管道或设备的管道进行试验时,水中氯离子 含量不得超过25×10<sup>-6</sup>(25ppm)。


测试点选在系统管网的低点,可客观地验证其承压能力;若设 在系统管网的高点,则无形中提高了试验压力值,这样往往会使系 统管网局部受损,造成试压失败。
测试点选在系统管网的低点,可客观地验证其承压能力;若设 在系统管网的高点,则无形中提高了试验压力值,这样往往会使系 统管网局部受损,造成试压失败。
焦雨桐
5,472

个编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