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雨桐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
||
第60行: | 第60行: | ||
===2.2 符号=== | ===2.2 符号=== | ||
B — 水雾喷头的喷口与保护对象之间的距离; | |||
C<sub>h</sub> — 海澄-威廉系数; | |||
d<sub>j</sub> — 管道的计算内径; | |||
d<sub>g</sub> — 节流管的计算内径; | |||
g — 重力加速度; | |||
H — 消防水泵的扬程或系统入口的供给压力; | |||
H<sub>k</sub> — 减压孔板的水头损失; | |||
H<sub>g</sub> — 节流管的水头损失; | |||
h<sub>z</sub> — 最不利点水雾喷头与系统管道入口或消防水池最低水位之间的高程差; | |||
∑h — 系统管道沿程水头损失与局部水头损失之和; | |||
i — 管道的单位长度水头损失; | |||
K — 水雾喷头的流量系数; | |||
k — 安全系数; | |||
L — 节流管的长度; | |||
N — 保护对象所需水雾喷头的计算数量; | |||
n — 系统启动后同时喷雾的水雾喷头的数量; | |||
P — 水雾喷头的工作压力; | |||
P<sub>0</sub> — 最不利点水雾喷头的工作压力; | |||
Q — 雨淋报警阀的流量; | |||
q — 水雾喷头的流量; | |||
q<sub>i</sub> — 水雾喷头的实际流量; | |||
q<sub>g</sub> — 管道内水的流量; | |||
Q<sub>j</sub> — 系统的计算流量; | |||
Q<sub>z</sub> — 系统的设计流量; | |||
R — 水雾锥底圆半径; | |||
S — 保护对象的保护面积; | |||
V— 管道内水的流速; | |||
V<sub>k</sub> — 减压孔板后管道内水的平均流速; | |||
V<sub>g</sub> — 节流管内水的平均流速; | |||
W— 保护对象的设计供给强度; | |||
θ — 水雾喷头的雾化角; | |||
ε — 减压孔板的局部阻力系数; | |||
ζ — 节流管中渐缩管与渐扩管的局部阻力系数之和。 | |||
==3 基本设计参数和喷头布置== | ==3 基本设计参数和喷头布置== | ||
第273行: | 第284行: | ||
3.2.4 水雾喷头的平面布置方式可为矩形或菱形。当按矩形布置时,水雾喷头之间的距离不应大于 1.4 倍水雾喷头的水雾锥底圆半径;当按菱形布置时,水雾喷头之间的距离不应大于 1.7 倍水雾喷 头的水雾锥底圆半径。水雾锥底圆半径应按下式计算: [条文说明](http://gf.1190119.com/article-6232.htm#324) | 3.2.4 水雾喷头的平面布置方式可为矩形或菱形。当按矩形布置时,水雾喷头之间的距离不应大于 1.4 倍水雾喷头的水雾锥底圆半径;当按菱形布置时,水雾喷头之间的距离不应大于 1.7 倍水雾喷 头的水雾锥底圆半径。水雾锥底圆半径应按下式计算: [条文说明](http://gf.1190119.com/article-6232.htm#324) | ||
<math>R=B\tan\frac{\theta}{2}</math> (3.2.4) | |||
式中 | |||
R——水雾锥底圆半径(m); | |||
B——水雾喷头的喷口与保护对象之间的距离(m); | |||
θ——水雾喷头的雾化角( ° )。 | |||
3.2.5 当保护对象为油浸式电力变压器时,水雾喷头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 3.2.5 当保护对象为油浸式电力变压器时,水雾喷头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 ||
第506行: | 第519行: | ||
7.1.1 水雾喷头的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条文说明](http://gf.1190119.com/article-6241.htm#711) | 7.1.1 水雾喷头的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条文说明](http://gf.1190119.com/article-6241.htm#711) | ||
<math>q=K\sqrt{10P}</math> (7.1.1) | |||
式中:q——水雾喷头的流量(L/min); | |||
P——水雾喷头的工作压力(MPa); | |||
K——水雾喷头的流量系数,取值由喷头制造商提供。 | |||
7.1.2 保护对象所需水雾喷头的计算数量应按下式计算: [条文说明](http://gf.1190119.com/article-6241.htm#712) | 7.1.2 保护对象所需水雾喷头的计算数量应按下式计算: [条文说明](http://gf.1190119.com/article-6241.htm#712) | ||
<math>N=\frac{SW}{q}</math> (7.1.2) | |||
式中:N——保护对象所需水雾喷头的计算数量(只); | |||
S——保护对象的保护面积(㎡); | |||
W——保护对象的设计供给强度[L/(min?㎡)]。 | |||
7.1.3 系统的计算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条文说明](http://gf.1190119.com/article-6241.htm#713) | 7.1.3 系统的计算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条文说明](http://gf.1190119.com/article-6241.htm#713) | ||
<math>Q_j=\frac{1}{60}\sum_{i=1}^nq_i</math> (7.1.3) | |||
式中:Q<sub>j</sub>——系统的计算流量(L/s); | |||
n——系统启动后同时喷雾的水雾喷头的数量(只); | |||
q<sub>i</sub>——水雾喷头的实际流量(L/min),应按水雾喷头的实际工作压力计算。 | |||
7.1.4 系统的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条文说明](http://gf.1190119.com/article-6241.htm#714) | 7.1.4 系统的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条文说明](http://gf.1190119.com/article-6241.htm#714) | ||
Qs = kQj (7.1.4) | |||
式中: | |||
Q<sub>s</sub>——系统的设计流量(L/s); | |||
k——安全系数,应不小于 1.05。 | |||
===7.2 管道水力计算=== | ===7.2 管道水力计算=== | ||
第549行: | 第561行: | ||
7.2.1 当系统管道采用普通钢管或镀锌钢管时,其沿程水头损失应按公式(7.2.1-1)计算;当采用不 锈钢管或铜管时,可按公式(7.2.1-2)计算。管道内水的平均流速不宜大于 5m/s 。 [条文说明](http://gf.1190119.com/article-6242.htm#721) | 7.2.1 当系统管道采用普通钢管或镀锌钢管时,其沿程水头损失应按公式(7.2.1-1)计算;当采用不 锈钢管或铜管时,可按公式(7.2.1-2)计算。管道内水的平均流速不宜大于 5m/s 。 [条文说明](http://gf.1190119.com/article-6242.htm#721) | ||
<math>i=0.0000107\frac{V^2}{d_j^{1.3}}</math> (7.2.1-1) | |||
式中:i——管道的单位长度水头损失(MPa/m); | |||
V——管道内水的平均流速(m/s); | |||
d<sub>j</sub>——管道的计算内径(m)。 | |||
<math>i=105C_h^{-1.85}d_j^{-4.87}q_g^{1.85}</math> (7.2.1-2) | |||
式中: | |||
i——管道的单位长度水头损失(kPa/m); | |||
q<sub>g</sub>——管道内的水流量(m3/s); | |||
C<sub>h</sub>——海澄-威廉系数,铜管、不锈钢管取 130。 | |||
7.2.2 管道的局部水头损失宜采用当量长度法计算。 [条文说明](http://gf.1190119.com/article-6242.htm#722) | 7.2.2 管道的局部水头损失宜采用当量长度法计算。 [条文说明](http://gf.1190119.com/article-6242.htm#722) | ||
第569行: | 第585行: | ||
7.2.4 消防水泵的扬程或系统入口的供给压力应按下式计算: [条文说明](http://gf.1190119.com/article-6242.htm#724) | 7.2.4 消防水泵的扬程或系统入口的供给压力应按下式计算: [条文说明](http://gf.1190119.com/article-6242.htm#724) | ||
<math>H=\sum h+P_0+h_z</math> (7.2.4) | |||
式中:H——消防水泵的扬程或系统入口的供给压力(MPa); | |||
Σh——管道沿程和局部水头损失的累计值(MPa); | |||
P<sub>0</sub>——最不利点水雾喷头的工作压力(MPa); | |||
h<sub>z</sub>——最不利点处水雾喷头与消防水池的最低水位或系统水平供水引入管中心线之间的静压差(MPa)。 | |||
7.3 管道减压措施 | 7.3 管道减压措施 | ||
第640行: | 第656行: | ||
7.3.4 减压孔板的水头损失应按下式计算: [条文说明](http://gf.1190119.com/article-6243.htm#734) | 7.3.4 减压孔板的水头损失应按下式计算: [条文说明](http://gf.1190119.com/article-6243.htm#734) | ||
<math>H_k=\xi\frac{V_k^2}{2g}</math> (7.3.4) | |||
式中:H<sub>k</sub>——减压孔板的水头损失(10-2MPa); | |||
V<sub>k</sub>——减压孔板后管道内水的平均流速(m/s); | |||
ξ ——减压孔板的局部阻力系数。 | |||
7.3.5 节流管的水头损失应按下式计算: [条文说明](http://gf.1190119.com/article-6243.htm#735) | 7.3.5 节流管的水头损失应按下式计算: [条文说明](http://gf.1190119.com/article-6243.htm#735) | ||
<math>H_g=\zeta\frac{V_g^2}{2g}+0.00107\frac{V_k^2}{d_R^{1.3}}</math> (7.3.5) | |||
式中: | 式中: | ||
H<sub>g</sub>——节流管的水头损失(10-2Mpa); | |||
ζ——节流管中渐缩管与渐扩管的局部阻力系数之和; | |||
V<sub>g</sub>——节流管内水的平均流速(m/s); | |||
d<sub>g</sub>——节流管的计算内径(m); | |||
L——节流管的长度(m)。 | |||
7.3.6 减压阀应符合下列要求: | 7.3.6 减压阀应符合下列要求: | ||
第669行: | 第689行: | ||
4 垂直安装的减压阀,水流方向宜向下。 [条文说明](http://gf.1190119.com/article-6243.htm#736) | 4 垂直安装的减压阀,水流方向宜向下。 [条文说明](http://gf.1190119.com/article-6243.htm#736) | ||
第798行: | 第819行: | ||
{| class="wikitable" | {| class="wikitable" | ||
|- style="text-align:center | |- style="text-align:center;" | ||
! rowspan="3 | ! rowspan="3" | 公称直径 (mm) | ||
! colspan="3" | 试验持续时间(s) | ! colspan="3" | 试验持续时间(s) | ||
|- style="text-align:center;" | |- style="text-align:center;" | ||
| colspan="2" | 严密性试验 | | colspan="2" | 严密性试验 | ||
| rowspan="2" style=" | | rowspan="2" | 强度试验 | ||
|- style="text-align:center;" | |||
| 止回阀 | | 止回阀 | ||
| 其他类型阀门 | | 其他类型阀门 | ||
|- | |- | ||
| ≤50 | | ≤50 | ||
| 15 | | 15 | ||
| 60 | | 60 | ||
| 15 | | 15 | ||
|- | |- | ||
| 65~150 | | 65~150 | ||
| 60 | | 60 | ||
| 60 | | 60 | ||
| 60 | | 60 | ||
|} | |- | ||
| 200~300 | |||
| 120 | |||
| 60 | |||
| 120 | |||
|- | |||
| ≥350 | |||
| 120 | |||
| 120 | |||
| 300 | |||
|} | |||
4 试验合格的阀门应排尽内部积水,并吹干。密封面应涂防锈油,同时应关闭阀门,封闭出入 口,作出明显的标记,并应按本规范表 D.0.2 记录。 | 4 试验合格的阀门应排尽内部积水,并吹干。密封面应涂防锈油,同时应关闭阀门,封闭出入 口,作出明显的标记,并应按本规范表 D.0.2 记录。 | ||
第1,568行: | 第1,599行: | ||
2 试验装置(图 A.0.1)组件应包括 2 段约500mm 长的配套管道、3 套管道连接件、1 个带嘴盲 板、1 个普通盲板、3 个阀门及 1 个压力表; | 2 试验装置(图 A.0.1)组件应包括 2 段约500mm 长的配套管道、3 套管道连接件、1 个带嘴盲 板、1 个普通盲板、3 个阀门及 1 个压力表; | ||
[[文件:水喷雾灭火系统技术规范GB 50219-2014_图A.0.1 试验装置.jpeg]] | [[文件:水喷雾灭火系统技术规范GB 50219-2014_图A.0.1 试验装置.jpeg|400px]] | ||
3 干烧前应对试验组件进行严密性试验,保证各连接部位无泄漏,试验完成后,应将水排净; | 3 干烧前应对试验组件进行严密性试验,保证各连接部位无泄漏,试验完成后,应将水排净; | ||
第1,576行: | 第1,607行: | ||
5 试验燃烧盘面积不应小于 0.08 ㎡,燃烧盘上沿距连接件宜为 200mm,干烧时间不应小于 5min。 A.0.2 干烧结束后,应将组件上的被火烧连接件处浇水冷却,冷却时间不应少于 3min;冷却结束后, 向组件内充水并加压至工作压力,管道连接部位不应出现射流状泄漏。 | 5 试验燃烧盘面积不应小于 0.08 ㎡,燃烧盘上沿距连接件宜为 200mm,干烧时间不应小于 5min。 A.0.2 干烧结束后,应将组件上的被火烧连接件处浇水冷却,冷却时间不应少于 3min;冷却结束后, 向组件内充水并加压至工作压力,管道连接部位不应出现射流状泄漏。 | ||
附录 B 水喷雾灭火系统工程划分 | == 附录 B 水喷雾灭火系统工程划分 == | ||
表 B 水喷雾灭火系统工程划分 | 表 B 水喷雾灭火系统工程划分 | ||
第1,633行: | 第1,664行: | ||
|} | |} | ||
附录 C 水喷雾灭火系统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检查记录 | == 附录 C 水喷雾灭火系统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检查记录 == | ||
表 C 水喷雾灭火系统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检查记录 | 表 C 水喷雾灭火系统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检查记录 | ||
[[文件:水喷雾灭火系统技术规范GB 50219-2014 图C.jpeg]] | |||
附录 D 水喷雾灭火系统施工过程质量检查记录 | == 附录 D 水喷雾灭火系统施工过程质量检查记录 == | ||
D.0.1 系统施工过程进场检验应由施工单位按表 D.0.1 填写,监理工程师进行检查,并作出检查结 论。 | D.0.1 系统施工过程进场检验应由施工单位按表 D.0.1 填写,监理工程师进行检查,并作出检查结 论。 | ||
第1,645行: | 第1,676行: | ||
表 D.0.1 系统施工过程进场检验记录 | 表 D.0.1 系统施工过程进场检验记录 | ||
[[文件:水喷雾灭火系统技术规范GB 50219-2014 图D.0.1.jpeg]] | |||
D.0.2 阀门的强度和严密性试验应由施工单位按表 D.0.2 填写,监理工程师进行检查,并作出检查 结论。 | D.0.2 阀门的强度和严密性试验应由施工单位按表 D.0.2 填写,监理工程师进行检查,并作出检查 结论。 | ||
第1,651行: | 第1,682行: | ||
表 D.0.2 阀门的强度和严密性试验记录 | 表 D.0.2 阀门的强度和严密性试验记录 | ||
[[文件:水喷雾灭火系统技术规范GB 50219-2014 图D.0.2.jpeg]] | |||
D.0.3 系统施工过程中的安装质量检查应由施工单位按表 D.0.3 填写,监理工程师进行检查,并作 出检查结论。 | D.0.3 系统施工过程中的安装质量检查应由施工单位按表 D.0.3 填写,监理工程师进行检查,并作 出检查结论。 | ||
第1,657行: | 第1,688行: | ||
表 D.0.3 系统施工过程中的安装质量检查记录 | 表 D.0.3 系统施工过程中的安装质量检查记录 | ||
[[文件:水喷雾灭火系统技术规范GB 50219-2014 图D.0.3.jpeg]] | |||
D.0.4 系统施工过程中的管道试压应由施工单位按表 D.0.4 填写,监理工程师进行检查,并作出检 查结论。 | D.0.4 系统施工过程中的管道试压应由施工单位按表 D.0.4 填写,监理工程师进行检查,并作出检 查结论。 | ||
第1,663行: | 第1,694行: | ||
表 D.0.4 系统施工过程中的管道试压记录 | 表 D.0.4 系统施工过程中的管道试压记录 | ||
[[文件:水喷雾灭火系统技术规范GB 50219-2014 图D.0.4.jpeg]] | |||
D.0.5 系统施工过程中的管道冲洗应由施工单位按表 D.0.5 填写,监理工程师进行检查,并作出检 查结论。 | D.0.5 系统施工过程中的管道冲洗应由施工单位按表 D.0.5 填写,监理工程师进行检查,并作出检 查结论。 | ||
第1,669行: | 第1,700行: | ||
表 D.0.5 系统施工过程中的管道冲洗记录 | 表 D.0.5 系统施工过程中的管道冲洗记录 | ||
[[文件:水喷雾灭火系统技术规范GB 50219-2014 图D.0.5.jpeg]] | |||
D.0.6 系统施工过程中的调试检查应由施工单位按表 D.0.6 填写,监理工程师进行检查,并作出检 查结论。 | D.0.6 系统施工过程中的调试检查应由施工单位按表 D.0.6 填写,监理工程师进行检查,并作出检 查结论。 | ||
第1,675行: | 第1,706行: | ||
表 D.0.6 系统施工过程中的调试检查记录 | 表 D.0.6 系统施工过程中的调试检查记录 | ||
[[文件:水喷雾灭火系统技术规范GB 50219-2014 图D.0.6.jpeg]] | |||
D.0.7 系统施工过程中的隐蔽工程验收应由施工单位按表 D.0.7 填写,隐蔽前应由施工单位通知建 设、监理等单位进行验收,并作出验收结论,由监理工程师填写。 | D.0.7 系统施工过程中的隐蔽工程验收应由施工单位按表 D.0.7 填写,隐蔽前应由施工单位通知建 设、监理等单位进行验收,并作出验收结论,由监理工程师填写。 | ||
第1,681行: | 第1,712行: | ||
表 D.0.7 系统施工过程中的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 表 D.0.7 系统施工过程中的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 ||
[[文件:水喷雾灭火系统技术规范GB 50219-2014 图D.0.7.jpeg]] | |||
附录 E 水喷雾灭火系统质量控制资料核查记录 | == 附录 E 水喷雾灭火系统质量控制资料核查记录 == | ||
表 E 水喷雾灭火系统质量控制资料核查记录 | 表 E 水喷雾灭火系统质量控制资料核查记录 | ||
[[文件:水喷雾灭火系统技术规范GB 50219-2014 图E.jpeg]] | |||
附录 F 水喷雾灭火系统验收记录 | == 附录 F 水喷雾灭火系统验收记录 == | ||
表 F 水喷雾灭火系统验收记录 | 表 F 水喷雾灭火系统验收记录 | ||
[[文件:水喷雾灭火系统技术规范GB 50219-2014 图F.jpeg]] | |||
附录 G 水喷雾灭火系统维护管理工作检查项目及记录 | == 附录 G 水喷雾灭火系统维护管理工作检查项目及记录 == | ||
[[文件:水喷雾灭火系统技术规范GB 50219-2014 图G.0.1.jpeg]] | |||
表 G.0.1 系统的维护管理工作检查项目 | 表 G.0.1 系统的维护管理工作检查项目 | ||
[[文件:水喷雾灭火系统技术规范GB 50219-2014 图G.0.2.jpeg]] | |||
注:1 检查项目栏内应根据系统选择的具体设备进行填写; | 注:1 检查项目栏内应根据系统选择的具体设备进行填写; | ||
第1,845行: | 第1,738行: | ||
2 结果栏内填写合格、部分合格、不合格。 | 2 结果栏内填写合格、部分合格、不合格。 |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 本规范用词说明 == | ||
1 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 1 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 ||
第1,865行: | 第1,758行: | ||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 ”或“应按??执行”。 |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 ”或“应按??执行”。 | ||
引用标准名录 | == 引用标准名录 == | ||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116 |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