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焦雨桐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焦雨桐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第431行: 第431行:
3 表中风量的选取应按建筑高度或层数、风道材料、防火门漏风量等因素综 合确定。
3 表中风量的选取应按建筑高度或层数、风道材料、防火门漏风量等因素综 合确定。


3.4.3 封闭避难层(间)、避难走道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按避难层 (间)、避难走道的净面积每平方米不少于30m³/h 计算。避难走
3.4.3 封闭避难层(间)、避难走道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按避难层 (间)、避难走道的净面积每平方米不少于30m³/h 计算。避难走道前室的送风量应按直接开向前室的疏散门的总断面积乘以1.0m/s 门洞断面风速计算。
 
道前室的送风量应按直接开向前室的疏散门的总断面积乘以
 
1.0m/s 门洞断面风速计算。


3.4.4 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满足走廊至前室至楼梯间的压力呈递 增分布,余压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3.4.4 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满足走廊至前室至楼梯间的压力呈递 增分布,余压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第499行: 第495行:
<math>P=2(F^{\prime}-F_{dc})(W_{m}-d_{m})/(W_{m}\times A_{m})</math>(3.4.9-1)
<math>P=2(F^{\prime}-F_{dc})(W_{m}-d_{m})/(W_{m}\times A_{m})</math>(3.4.9-1)


<sub>F_{\mathrm{dc}}=M/(W_{\mathrm{m}}-d_{\mathrm{m}})</sub> (3.4.9-2)
<math>F_{\mathrm{dc}}=M/(W_{\mathrm{m}}-d_{\mathrm{m}})</math>(3.4.9-2)


式中:
式中:
第2,679行: 第2,675行:
表D-1 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检查记录
表D-1 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检查记录


'''此处以截图代替'''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 表D-1.png|400px]]


表 D-2 防烟、排烟系统工程进场检验检查记录
表 D-2 防烟、排烟系统工程进场检验检查记录


'''此处以截图代替'''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 表D-2.png|400px]]


注:施工过程若用到其他表格,则应作为附件一并归档。
注:施工过程若用到其他表格,则应作为附件一并归档。
第2,689行: 第2,685行:
表D-3 防烟、排烟系统分项工程施工过程检查记录
表D-3 防烟、排烟系统分项工程施工过程检查记录


'''此处以截图代替'''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 表D-3.png|400px]]


注:施工过程若用到其他表格,则应作为附件一并归档。
注:施工过程若用到其他表格,则应作为附件一并归档。
第2,695行: 第2,691行:
表D-4 防烟、排烟系统调试检查记录
表D-4 防烟、排烟系统调试检查记录


'''此处以截图代替'''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 表D-4.png|400px]]
 
注:施工过程若用到其他表格,则应作为附件一并归档。
注:施工过程若用到其他表格,则应作为附件一并归档。


第2,702行: 第2,699行:
表E 防烟、排烟系统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检查记录
表E 防烟、排烟系统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检查记录


'''此处以截图代替'''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 表E.png|400px]]


== 附录F 防烟、排烟工程验收记录 ==
== 附录F 防烟、排烟工程验收记录 ==
第2,708行: 第2,705行:
表F-1 防烟、排烟系统工程验收记录
表F-1 防烟、排烟系统工程验收记录


'''此处以截图代替'''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 表F-1.png|400px]]
 
注:分部工程质量验收由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组织施工单位项目经理、总监理工 程师和设计单位项目负责人等进行。
注:分部工程质量验收由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组织施工单位项目经理、总监理工 程师和设计单位项目负责人等进行。


表F-2 防烟、排烟系统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表F-2 防烟、排烟系统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此处以截图代替'''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 表F-2.png|400px]]
 
== 附录G 防烟、排烟系统维护管理工作检查项目 ==
== 附录G 防烟、排烟系统维护管理工作检查项目 ==


第2,958行: 第2,957行:
3.2.2 因为可开启窗的自然通风方式如没有一定的面积保证,难 以达到排烟效果。本条沿袭了国家消防技术规范对前室可开启外 窗面积的技术要求,在多年的工程实践中也被证明有较强的可实 施的条件。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3.2.2 因为可开启窗的自然通风方式如没有一定的面积保证,难 以达到排烟效果。本条沿袭了国家消防技术规范对前室可开启外 窗面积的技术要求,在多年的工程实践中也被证明有较强的可实 施的条件。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3.2.3 发生火灾时,避难层(间)是楼内人员尤其是行动不便者暂 时避难、等待救援的安全场所,必须有较好的安全条件。为了保证 排烟效果和满足避难人员的新风需求,应同时满足开窗面积和空
3.2.3 发生火灾时,避难层(间)是楼内人员尤其是行动不便者暂 时避难、等待救援的安全场所,必须有较好的安全条件。为了保证 排烟效果和满足避难人员的新风需求,应同时满足开窗面积和空气对流的要求。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气对流的要求。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 3.3 机械加压送风设施 ===  
=== 3.3 机械加压送风设施 ===  
第2,970行: 第2,967行:
直灌式送风通常是直接将送风机设置在楼梯间的顶部,也有 设置在楼梯间附近的设备平台上或其他楼层,送风口直对楼梯间, 由于楼梯间通往安全区域的疏散门(包括一层、避难层、屋顶通往 安全区域的疏散门)开启的概率最大,加压送风口应远离这些楼 层,避免大量的送风从这些楼层的门洞泄漏,导致楼梯间的压力分 布均匀性差。
直灌式送风通常是直接将送风机设置在楼梯间的顶部,也有 设置在楼梯间附近的设备平台上或其他楼层,送风口直对楼梯间, 由于楼梯间通往安全区域的疏散门(包括一层、避难层、屋顶通往 安全区域的疏散门)开启的概率最大,加压送风口应远离这些楼 层,避免大量的送风从这些楼层的门洞泄漏,导致楼梯间的压力分 布均匀性差。


3.3.4 当地下、半地下与地上的楼梯间在一个位置布置时,由于 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要求在首层必须采 取防火分隔措施,因此实际上就是两个楼梯间,一般要分别独立设 置加压送风系统。当地下楼梯间层数不多时,这两个楼梯间可合 用加压送风系统,但要分别计算地下、地上楼梯间加压送风量,合 用加压送风系统风量应为地下、地上楼梯间加压送风量之和。通
3.3.4 当地下、半地下与地上的楼梯间在一个位置布置时,由于 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要求在首层必须采 取防火分隔措施,因此实际上就是两个楼梯间,一般要分别独立设 置加压送风系统。当地下楼梯间层数不多时,这两个楼梯间可合 用加压送风系统,但要分别计算地下、地上楼梯间加压送风量,合 用加压送风系统风量应为地下、地上楼梯间加压送风量之和。通常在计算地下楼梯间加压送风量时,开启门的数量取1。在设计 时还要注意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来解决超压的问题。
 
常在计算地下楼梯间加压送风量时,开启门的数量取1。在设计 时还要注意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来解决超压的问题。


3.3.5 由于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风压通常在中、低压范围,故本 条提出机械加压送风风机宜采用轴流风机或中、低压离心风机。
3.3.5 由于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风压通常在中、低压范围,故本 条提出机械加压送风风机宜采用轴流风机或中、低压离心风机。
第2,982行: 第2,977行:
3.3.6 楼梯间采用每隔2层~3层设置一个加压送风口的目的 是保持楼梯间的全高度内的均衡一致,其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多点 送风。当楼梯间为剪刀楼梯形式时, 一定要注意一般是隔一层为 同一楼梯间,而其上下层为另一个楼梯间的构造特点,对公共建 筑,必须在各自的楼梯间内形成送风系统,既不可以合用,也不允 许交错,更不要出现送风口都集中到一个楼梯间内的错误设置 情 况 。
3.3.6 楼梯间采用每隔2层~3层设置一个加压送风口的目的 是保持楼梯间的全高度内的均衡一致,其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多点 送风。当楼梯间为剪刀楼梯形式时, 一定要注意一般是隔一层为 同一楼梯间,而其上下层为另一个楼梯间的构造特点,对公共建 筑,必须在各自的楼梯间内形成送风系统,既不可以合用,也不允 许交错,更不要出现送风口都集中到一个楼梯间内的错误设置 情 况 。


在一些工程的检测中发现,由于加压送风口位置设置不当,不
在一些工程的检测中发现,由于加压送风口位置设置不当,不但会削弱加压送风系统的防烟作用,有时甚至会导致烟气的逆向 流动,阻碍了人员的疏散活动。另外,如图1所示,加压送风口的 位置设在前室进人口的背后。火灾时,疏散的人群会将门推开,推 开的门扇将前室的送风口挡住,影响正常送风,就会降低了前室的 防 烟 效 果 。
 
但会削弱加压送风系统的防烟作用,有时甚至会导致烟气的逆向 流动,阻碍了人员的疏散活动。另外,如图1所示,加压送风口的 位置设在前室进人口的背后。火灾时,疏散的人群会将门推开,推 开的门扇将前室的送风口挡住,影响正常送风,就会降低了前室的 防 烟 效 果 。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_图1挡住加压送风口的疏散门.png]]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_图1挡住加压送风口的疏散门.png|400px]]


图 1 挡住加压送风口的疏散门
图 1 挡住加压送风口的疏散门
第2,994行: 第2,987行:
3.3.7 送风井(管)道应采用不燃烧材料制作。根据工程经验,由 混凝土制作的风道,风量延程损耗较大易导致机械防烟系统失效, 因此本标准规定不应采用土建井道。对于送风管道、排烟管道的 耐火极限的判定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通风管道耐火试验方法》 GB/T17428 的测试方法,当耐火完整性和隔热性同时达到时,方 能视作符合要求 。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 , 必须严格执行 。
3.3.7 送风井(管)道应采用不燃烧材料制作。根据工程经验,由 混凝土制作的风道,风量延程损耗较大易导致机械防烟系统失效, 因此本标准规定不应采用土建井道。对于送风管道、排烟管道的 耐火极限的判定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通风管道耐火试验方法》 GB/T17428 的测试方法,当耐火完整性和隔热性同时达到时,方 能视作符合要求 。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 , 必须严格执行 。


3.3.8 为使整个加压送风系统在火灾时能发挥正常的防烟功能, 除了进风口和风机不能受火焰和烟气的威胁外,还应保证其风道 的完整性和密闭性。常用的加压风道是采用钢板制作的,在燃烧
3.3.8 为使整个加压送风系统在火灾时能发挥正常的防烟功能, 除了进风口和风机不能受火焰和烟气的威胁外,还应保证其风道 的完整性和密闭性。常用的加压风道是采用钢板制作的,在燃烧的火焰中,它很容易变形和损坏,因此要求送风管道设置在管道井 内,并不应与其他管道合用管道井。未设置在管道井内或与其他 管道合用管道井的送风管道,在发生火灾时从管道外部受到烟火 侵袭的概率高,本条规定未设置在独立管道井内的加压风管应有 耐火极限的要求。对于管道的耐火极限的判定也应按照现行国家 标准《通风管道耐火试验方法》GB/T 17428的测试方法,当耐火 完整性和隔热性同时达到时,方能视作符合要求。
 
的火焰中,它很容易变形和损坏,因此要求送风管道设置在管道井 内,并不应与其他管道合用管道井。未设置在管道井内或与其他 管道合用管道井的送风管道,在发生火灾时从管道外部受到烟火 侵袭的概率高,本条规定未设置在独立管道井内的加压风管应有 耐火极限的要求。对于管道的耐火极限的判定也应按照现行国家 标准《通风管道耐火试验方法》GB/T 17428的测试方法,当耐火 完整性和隔热性同时达到时,方能视作符合要求。


3.3.10 本条规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机械加压送风的效果。在机 械加压送风的部位设置外窗时,往往因为外窗的开启而使空气大 量外泄,保证不了送风部位的正压值或门洞风速,从而造成防烟系 统失效。
3.3.10 本条规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机械加压送风的效果。在机 械加压送风的部位设置外窗时,往往因为外窗的开启而使空气大 量外泄,保证不了送风部位的正压值或门洞风速,从而造成防烟系 统失效。
第3,006行: 第2,997行:
3.4.1 本条给出了机械加压送风系统风压和风量计算的原则,充 分考虑实际工程中由于风管(道)的漏风与风机制造标准中允许风 量的偏差等各种风量损耗的影响,为保证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效能, 设计风量应至少为计算风量的1.2倍。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 严格执行。
3.4.1 本条给出了机械加压送风系统风压和风量计算的原则,充 分考虑实际工程中由于风管(道)的漏风与风机制造标准中允许风 量的偏差等各种风量损耗的影响,为保证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效能, 设计风量应至少为计算风量的1.2倍。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 严格执行。


3.4.2 表中给出的风量参考取值,在工程选用中应用数学的线性 插值法取值,还要注意根据表注的要求进行风量的调整。在计算 中,根据工程的实际和安全度分别选择了0.7m/s、1.0m/s 和 1.2m/s 的门洞风速。表中系统负担高度24m<h≤50m, 相当于 8层~17层范围,50m<h≤100m 相当于18层~33层范围。表 中给出的风量参考取值是根据原国家标准《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 火规范》GB 50045—95的计算方法,经过多年实践验证,并综合本
3.4.2 表中给出的风量参考取值,在工程选用中应用数学的线性 插值法取值,还要注意根据表注的要求进行风量的调整。在计算 中,根据工程的实际和安全度分别选择了0.7m/s、1.0m/s 和 1.2m/s 的门洞风速。表中系统负担高度24m<h≤50m, 相当于 8层~17层范围,50m<h≤100m 相当于18层~33层范围。表 中给出的风量参考取值是根据原国家标准《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 火规范》GB 50045—95的计算方法,经过多年实践验证,并综合本标准第3.4.5条~第3.4.8条的计算公式综合得出的一个推荐取 值,以便于设计人员选用。
 
标准第3.4.5条~第3.4.8条的计算公式综合得出的一个推荐取 值,以便于设计人员选用。


本条风量计算表3.4.2-1~表3.4.2-4仅对①消防电梯前室 加压送风;②楼梯间自然通风,独立前室、合用前室加压送风;③前 室不送风,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加压送风;④防烟楼梯间及独 立前室、合用前室分别加压送风四种情况制成表格供设计选用。 表格中风量是根据常见建设项目各个疏散门的设置条件确定的。 这些设置条件除了表注的内容外,还需注意:楼梯间设置了一樘疏 散门,而独立前室、消防电梯前室或合用前室也都是只设置了一樘 疏散门;楼梯间疏散门的开启面积和与之配套的前室的疏散门的 开启面积应基本相当。 一般情况下,这两道疏散门宽度与人员疏 散数量有关,建筑设计都会采用相同宽度的设计方法,所以这两者 的面积是基本相当的。因此我们在应用这几个表的风量数据时, 需符合这些条件要求; 一旦不符合时通过计算确定。
本条风量计算表3.4.2-1~表3.4.2-4仅对①消防电梯前室 加压送风;②楼梯间自然通风,独立前室、合用前室加压送风;③前 室不送风,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加压送风;④防烟楼梯间及独 立前室、合用前室分别加压送风四种情况制成表格供设计选用。 表格中风量是根据常见建设项目各个疏散门的设置条件确定的。 这些设置条件除了表注的内容外,还需注意:楼梯间设置了一樘疏 散门,而独立前室、消防电梯前室或合用前室也都是只设置了一樘 疏散门;楼梯间疏散门的开启面积和与之配套的前室的疏散门的 开启面积应基本相当。 一般情况下,这两道疏散门宽度与人员疏 散数量有关,建筑设计都会采用相同宽度的设计方法,所以这两者 的面积是基本相当的。因此我们在应用这几个表的风量数据时, 需符合这些条件要求; 一旦不符合时通过计算确定。
第3,016行: 第3,005行:
3.4.3 当发生火灾时,为了阻正烟气侵入,对封闭式避难层(间) 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不但可以保证避难层内一定的正压值,也 可为避难人员的呼吸提供必需的室外新鲜空气。本条规定的机械 加压送风量,是参考现行国家标准《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98中人员掩蔽室内时,清洁通风的通风量取值的,即每人 每小时6m³~7m³ 。 为了方便设计人员计算,以避难层净面积每 平方米需要30m³/h 计算(即按每平方米可容纳5人计算)避难走 道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量是参考现行国家标准《人民防空工程设 计防火规范》GB50098 而规定的。
3.4.3 当发生火灾时,为了阻正烟气侵入,对封闭式避难层(间) 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不但可以保证避难层内一定的正压值,也 可为避难人员的呼吸提供必需的室外新鲜空气。本条规定的机械 加压送风量,是参考现行国家标准《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98中人员掩蔽室内时,清洁通风的通风量取值的,即每人 每小时6m³~7m³ 。 为了方便设计人员计算,以避难层净面积每 平方米需要30m³/h 计算(即按每平方米可容纳5人计算)避难走 道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量是参考现行国家标准《人民防空工程设 计防火规范》GB50098 而规定的。


3.4.4 为了阻挡烟气进人楼梯间,要求在加压送风时,防烟楼梯 间的空气压力大于前室的空气压力,而前室的空气压力大于走道 的空气压力。根据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的研究成果,本条规定
3.4.4 为了阻挡烟气进人楼梯间,要求在加压送风时,防烟楼梯 间的空气压力大于前室的空气压力,而前室的空气压力大于走道 的空气压力。根据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的研究成果,本条规定了防烟楼梯间和前室、合用前室、消防电梯前室、避难层的正压值。 给正压值规定一个范围,是为了符合工程设计的实际情况,更易于 掌握与检测。
 
了防烟楼梯间和前室、合用前室、消防电梯前室、避难层的正压值。 给正压值规定一个范围,是为了符合工程设计的实际情况,更易于 掌握与检测。


为了防止楼梯间和前室之间、前室和室内走道之间防火门两 侧压差过大而导致防火门无法正常开启,影响人员疏散和消防人 员施救,本条还对系统余压值做出了明确规定。
为了防止楼梯间和前室之间、前室和室内走道之间防火门两 侧压差过大而导致防火门无法正常开启,影响人员疏散和消防人 员施救,本条还对系统余压值做出了明确规定。
第3,046行: 第3,033行:
1)开启着火层疏散门时为保持门洞处风速所需的送风量L₁ 确定:
1)开启着火层疏散门时为保持门洞处风速所需的送风量L₁ 确定:


开启门的截面面积Ak=1.6×2.0=3.2(m²);
开启门的截面面积A<sub>k</sub>=1.6×2.0=3.2(m²);


门洞断面风速取v=1.0m/s;
门洞断面风速取v=1.0m/s;
第3,052行: 第3,039行:
常开风口,开启门的数量 N₁=3;
常开风口,开启门的数量 N₁=3;


L₁=AkvN₁=3.2×1×3=9.60(m³/s)
L₁=A<sub>k</sub>vN₁=3.2×1×3=9.60(m³/s)


2)对于楼梯间,保持加压部位一定的正压值所需的送风量L₂ 确定:
2)对于楼梯间,保持加压部位一定的正压值所需的送风量L₂ 确定:
第3,062行: 第3,049行:
漏风门的数量N₂=13-3=10;
漏风门的数量N₂=13-3=10;


 
<math>L_2=0.827\times A\times\Delta P^{\frac{1}{n}}\times1.25\times N_2</math>


=1.3178m³/s≈1.32(m³/s)
=1.3178m³/s≈1.32(m³/s)
第3,080行: 第3,067行:
对于楼梯间,开启着火层楼梯间疏散门时为保持门洞处风速 所需的送风量L₁ 确定:
对于楼梯间,开启着火层楼梯间疏散门时为保持门洞处风速 所需的送风量L₁ 确定:


每层开启门的总断面积Ak=1.6×2.0=3.2(m²);
每层开启门的总断面积A<sub>k</sub>=1.6×2.0=3.2(m²);


门洞断面风速v 取0 . 7m/s;
门洞断面风速v 取0 . 7m/s;
第3,086行: 第3,073行:
常开风口,开启门的数量N₁=3;
常开风口,开启门的数量N₁=3;


L₁=AvN₁=3.2×0.7×3=6.72(m³/s)
L₁=A<sub>v</sub>N₁=3.2×0.7×3=6.72(m³/s)


保持加压部位一定的正压值所需的送风量L₂ 确定:
保持加压部位一定的正压值所需的送风量L₂ 确定:


取门缝宽度为0.004m, 每层疏散门的有效漏风面积A=(1.6+
取门缝宽度为0.004m, 每层疏散门的有效漏风面积A=(1.6+2.0)×2×0.004+0.004×2=0.0368(m²);
 
2.0)×2×0.004+0.004×2=0.0368(m²);


门开启时的压力差△P=6Pa;
门开启时的压力差△P=6Pa;


漏风门的数量 N₂=13;
漏风门的数量 N₂=13;


楼梯间的机械加压送风量:
楼梯间的机械加压送风量:


L=L₁+L₂=6.72+1.21=7.93m³/s=28548(m³/h)
L<sub>j</sub>=L₁+L₂=6.72+1.21=7.93m³/s=28548(m³/h)


设计风量不应小于计算风量的1.2倍,因此设计风量不小于 28548×1.2=34257.6(m³/h)。
设计风量不应小于计算风量的1.2倍,因此设计风量不小于 28548×1.2=34257.6(m³/h)。
第3,110行: 第3,093行:
对于合用前室,开启着火层楼梯间疏散门时,为保持走廊开向 前室门洞处风速所需的送风量L₁ 确定:
对于合用前室,开启着火层楼梯间疏散门时,为保持走廊开向 前室门洞处风速所需的送风量L₁ 确定:


每层开启门的总断面积A=1.6×2=3.2(m²);
每层开启门的总断面积A<sub>k</sub>=1.6×2=3.2(m²);


门洞断面风速v 取0 . 7m/s;
门洞断面风速v 取0 . 7m/s;
第3,116行: 第3,099行:
常闭风口,开启门的数量N₁=3;
常闭风口,开启门的数量N₁=3;


L₁=AkvN:=3.2×0.7×3=6.72(m³/s) 送风阀门的总漏风量L₃ 确定:
L₁=A<sub>k</sub>vN:=3.2×0.7×3=6.72(m³/s) 送风阀门的总漏风量L₃ 确定:


常闭风口,漏风阀门的数量N₃=13;
常闭风口,漏风阀门的数量N₃=13;


每层送风阀门的面积为Ap=0.9m²;
每层送风阀门的面积为A<sub>F</sub>=0.9m²;


L₃=0.083AFN₃=0.083×13×0.9=0.97(m³/s)
L₃=0.083A<sub>F</sub>N₃=0.083×13×0.9=0.97(m³/s)


当楼梯间至合用前室的门和合用前室至走道的门同时开启 时,机械加压送风量为:
当楼梯间至合用前室的门和合用前室至走道的门同时开启 时,机械加压送风量为:
第3,138行: 第3,121行:
公共建筑:q₁≤1.5m³/(m ·h);q₂ ≤4.5m³/(m² ·h);
公共建筑:q₁≤1.5m³/(m ·h);q₂ ≤4.5m³/(m² ·h);


如果以15层居住建筑,每层外窗面积1.5m×1m 计算,以面 积计算则每层漏风7.5×1.5=11.25(m³/h), 共计11.25×15= 168.75(m³/h);
如果以15层居住建筑,每层外窗面积1.5m×1m 计算,以面 积计算则每层漏风7.5×1.5=11.25(m³/h), 共计11.25×15=168.75(m³/h);


以缝长计算则每层漏风2.5×5=12.5(m³/h), 共计12.5× 15=187.5(m³/h)。
以缝长计算则每层漏风2.5×5=12.5(m³/h), 共计12.5× 15=187.5(m³/h)。
第3,176行: 第3,159行:
|}
|}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_图2防火门开启示意图.png]]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_图2防火门开启示意图.png|400px]]


图2 防火门开启示意图
图2 防火门开启示意图
第3,182行: 第3,165行:
举例:门宽1m, 高 2m, 闭门器开启力矩60N·m, 门把手到门 闩的距离6cm。
举例:门宽1m, 高 2m, 闭门器开启力矩60N·m, 门把手到门 闩的距离6cm。


门把手处克服闭门器所需的力 Fde=60/(1-0.06)= 64(N);
门把手处克服闭门器所需的力 F<sub>dc</sub>=60/(1-0.06)= 64(N);


最大压力差 P=2×(110-64)×(1-0.06)/(1×2)= 43(Pa)。
最大压力差 P=2×(110-64)×(1-0.06)/(1×2)= 43(Pa)。
第3,218行: 第3,201行:
4.2.3 上、下层之间应是两个不同防烟分区,烟气应该在着火层 及时排出,否则容易引导烟气向上层蔓延的混乱情况,给人员疏散 和扑救都带来不利。在敞开楼梯和自动扶梯穿越楼板的开口部位 应设置挡烟垂壁或卷帘,以阻挡烟气向上层蔓延。不得叠加计算 防烟分区。
4.2.3 上、下层之间应是两个不同防烟分区,烟气应该在着火层 及时排出,否则容易引导烟气向上层蔓延的混乱情况,给人员疏散 和扑救都带来不利。在敞开楼梯和自动扶梯穿越楼板的开口部位 应设置挡烟垂壁或卷帘,以阻挡烟气向上层蔓延。不得叠加计算 防烟分区。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_图3无吊顶或设置开孔(均匀分布)率大于25%的通透式吊顶.png]]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_图3无吊顶或设置开孔(均匀分布)率大于25%的通透式吊顶.png|400px]]


图 3 无吊顶或设置开孔(均匀分布)率大于25%的通透式吊顶
图 3 无吊顶或设置开孔(均匀分布)率大于25%的通透式吊顶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_图4开孔率小于或等于25%或开孔不均匀的通透式吊顶及一般吊顶.png]]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_图4开孔率小于或等于25%或开孔不均匀的通透式吊顶及一般吊顶.png|400px]]


图 4 开孔率小于或等于25%或开孔不均匀的通透式吊顶及一般吊顶
图 4 开孔率小于或等于25%或开孔不均匀的通透式吊顶及一般吊顶
第3,238行: 第3,221行:
(见图5),窗的底边应在室内2/3高度以上且应在储烟仓以内;
(见图5),窗的底边应在室内2/3高度以上且应在储烟仓以内;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_图5具备对流条件场所自然排烟窗的布置.png]]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_图5具备对流条件场所自然排烟窗的布置.png|400px]]


图5 具备对流条件场所自然排烟窗的布置
图5 具备对流条件场所自然排烟窗的布置
第3,266行: 第3,249行:
在计算有效排烟面积时,侧拉窗按实际拉开后的开启面积计 算,其他形式的窗按其开启投影面积计算,可见图6,用式(1) 计算:
在计算有效排烟面积时,侧拉窗按实际拉开后的开启面积计 算,其他形式的窗按其开启投影面积计算,可见图6,用式(1) 计算:


F,=Fe·sina (1)
F<sub>p</sub>=F<sub>c</sub>·sinα(1)


式中:Fp—— 有效排烟面积(m²);
式中:F<sub>p</sub>—— 有效排烟面积(m²);


F。——窗的面积(m²);
F<sub>c</sub>——窗的面积(m²);


α——窗的开启角度。
α——窗的开启角度。
第3,281行: 第3,264行:


当采用百叶窗时,窗的有效面积为窗的净面积乘以遮挡系数, 根据工程实际经验,当采用防雨百叶时系数取0.6,当采用一般百
当采用百叶窗时,窗的有效面积为窗的净面积乘以遮挡系数, 根据工程实际经验,当采用防雨百叶时系数取0.6,当采用一般百
叶时系数取0.8。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_图6可开启外窗的示意图.png]]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_图6可开启外窗的示意图.png|400px]]


图6 可开启外窗的示意图
图6 可开启外窗的示意图
叶时系数取0.8。


当屋顶采用平推窗时,其面积应按窗洞周长的一半与平推距 离的乘积计算,但最大不超过窗洞面积[如图6(e)]; 当外墙采用 平推窗时,其面积应按窗洞周长的四分之一与平推距离的乘积计 算,但最大不超过窗洞面积[如图6(f)]。
当屋顶采用平推窗时,其面积应按窗洞周长的一半与平推距 离的乘积计算,但最大不超过窗洞面积[如图6(e)]; 当外墙采用 平推窗时,其面积应按窗洞周长的四分之一与平推距离的乘积计 算,但最大不超过窗洞面积[如图6(f)]。
第3,324行: 第3,306行:
排烟管道布置示意图见图7。
排烟管道布置示意图见图7。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_图7排烟管道布置示意图.png]]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_图7排烟管道布置示意图.png|400px]]


图 7 排烟管道布置示意图
图 7 排烟管道布置示意图
第3,378行: 第3,360行:
4.5.2 补风应直接从室外引人,根据实际工程和实验,补风量至 少达到排烟量的50%才能有效地进行排烟。本条为强制性条文, 必须严格执行。
4.5.2 补风应直接从室外引人,根据实际工程和实验,补风量至 少达到排烟量的50%才能有效地进行排烟。本条为强制性条文, 必须严格执行。


4.5.3 在同一个防火分区内可以采用疏散外门、手动或自动可开 启外窗进行排烟补风,并保证补风气流不受阻隔,但是不应将防火
4.5.3 在同一个防火分区内可以采用疏散外门、手动或自动可开 启外窗进行排烟补风,并保证补风气流不受阻隔,但是不应将防火门、防火窗作为补风途径。补风口设于储烟仓以下,能形成理想的 气流组织;补风口如果设置位置不当的话,会造成对流动烟气的搅 动,严重影响烟气导出的有效组织,或由于补风受阻,使排烟气流 无法稳定导出,所以必须对补风口的设置严格要求。
 
门、防火窗作为补风途径。补风口设于储烟仓以下,能形成理想的 气流组织;补风口如果设置位置不当的话,会造成对流动烟气的搅 动,严重影响烟气导出的有效组织,或由于补风受阻,使排烟气流 无法稳定导出,所以必须对补风口的设置严格要求。


4.5.4 补风口可设置在本防烟分区内,也可设置在其他防烟分区 内。当补风口与排烟口设置在同一防烟分区内时,补风口应设在 储烟仓下沿以下,且补风口应与储烟仓、排烟口保持尽可能大的间 距,这样才不会扰动烟气,也不会使冷热气流相互对撞,造成烟气 的混流;当补风口与排烟口设置在同一空间内相邻的防烟分区时, 由于挡烟垂壁的作用,冷热气流已经隔开,故补风口位置不限。
4.5.4 补风口可设置在本防烟分区内,也可设置在其他防烟分区 内。当补风口与排烟口设置在同一防烟分区内时,补风口应设在 储烟仓下沿以下,且补风口应与储烟仓、排烟口保持尽可能大的间 距,这样才不会扰动烟气,也不会使冷热气流相互对撞,造成烟气 的混流;当补风口与排烟口设置在同一空间内相邻的防烟分区时, 由于挡烟垂壁的作用,冷热气流已经隔开,故补风口位置不限。
第3,404行: 第3,384行:
4.6.4 当一个排烟系统担负多个防烟分区排烟时,系统排烟量可 参照图8和表3的计算示例进行计算,但为了确保系统可靠性, 一 个排烟系统担负防烟分区的个数不宜过多。
4.6.4 当一个排烟系统担负多个防烟分区排烟时,系统排烟量可 参照图8和表3的计算示例进行计算,但为了确保系统可靠性, 一 个排烟系统担负防烟分区的个数不宜过多。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_图8排烟系统示意图.png]]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_图8排烟系统示意图.png|400px]]


图 8 排烟系统示意图
图 8 排烟系统示意图
第3,467行: 第3,447行:
2 当公共建筑中庭周围仅需在回廊设置排烟的,由于周边场 所面积较小,产生的烟量也有限,所需的排烟量较小, 一般不超过 13000m³/h; 当公共建筑中庭周围场所均设置自然排烟的,可开启 窗的排烟较简便,基本可以保证正常,只需考虑中庭自身火灾的烟 量,因此对这两种状况的中庭规定其排烟量应根据工程条件和使 用需要对应表4.6.6中的热释放速率按本标准第4.6.7条~第 4.6.14条的规定计算确定。
2 当公共建筑中庭周围仅需在回廊设置排烟的,由于周边场 所面积较小,产生的烟量也有限,所需的排烟量较小, 一般不超过 13000m³/h; 当公共建筑中庭周围场所均设置自然排烟的,可开启 窗的排烟较简便,基本可以保证正常,只需考虑中庭自身火灾的烟 量,因此对这两种状况的中庭规定其排烟量应根据工程条件和使 用需要对应表4.6.6中的热释放速率按本标准第4.6.7条~第 4.6.14条的规定计算确定。


4.6.6 排烟量或排烟窗面积应按照火灾场景中所形成烟羽流类 型,根据火灾功率、清晰高度、烟羽流质量流量及烟羽流温度等参数 计算确定,但对本标准第4.6.3条、第4.6.5条中已明确给出的设计 值,可以按其规定计算排烟量和排烟窗面积。本标准所列公式仅适
4.6.6 排烟量或排烟窗面积应按照火灾场景中所形成烟羽流类 型,根据火灾功率、清晰高度、烟羽流质量流量及烟羽流温度等参数 计算确定,但对本标准第4.6.3条、第4.6.5条中已明确给出的设计 值,可以按其规定计算排烟量和排烟窗面积。本标准所列公式仅适用于设计阶段对排烟量的计算,不适用于特殊工程的性能化评估。
 
用于设计阶段对排烟量的计算,不适用于特殊工程的性能化评估。


4.6.7 火灾烟气的聚集主要是由火灾热释放速率、火源类型、空 间大小形状、环境温度等因素决定的。本条参照了国外的有关实 验数据,规定了建筑场所火灾热释放速率的确定方法和常用数据。 当房间设有有效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简称喷淋)时,火灾时该系 统自动启动,会限制火灾的热释放速率。根据现行国家标准《自动 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 50084,一般情况下,民用建筑和厂房 采用湿式系统的净空高度是8m, 因此当室内净高大于8m 时,应 按无喷淋场所对待。如果房间按照高大空间场所设计的湿式灭火 系统,加大了喷水强度,调整了喷头间距要求,其允许最大净空高 度可以加大到12m~18m; 因此当室内净空高度大于8m, 且采用 了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 50084的 有效喷淋灭火措施时,该火灾热释放速率也可以按有喷淋取值。
4.6.7 火灾烟气的聚集主要是由火灾热释放速率、火源类型、空 间大小形状、环境温度等因素决定的。本条参照了国外的有关实 验数据,规定了建筑场所火灾热释放速率的确定方法和常用数据。 当房间设有有效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简称喷淋)时,火灾时该系 统自动启动,会限制火灾的热释放速率。根据现行国家标准《自动 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 50084,一般情况下,民用建筑和厂房 采用湿式系统的净空高度是8m, 因此当室内净高大于8m 时,应 按无喷淋场所对待。如果房间按照高大空间场所设计的湿式灭火 系统,加大了喷水强度,调整了喷头间距要求,其允许最大净空高 度可以加大到12m~18m; 因此当室内净空高度大于8m, 且采用 了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 50084的 有效喷淋灭火措施时,该火灾热释放速率也可以按有喷淋取值。
第3,477行: 第3,455行:
4.6.9 火灾时的最小清晰高度是为了保证室内人员安全疏散和 方便消防人员的扑救而提出的最低要求,也是排烟系统设计时必 须达到的最低要求。对于单个楼层空间的清晰高度,可以参照 图 9(a)所示,式(4.6.9)也是针对这种情况提出的。对于多个楼 层组成的高大空间,最小清晰高度同样也是针对某一个单层空间 提出的,往往也是连通空间中同一防烟分区中最上层计算得到的 最小清晰高度,如图9(b) 所示。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的燃料面到 烟层底部的高度Z 是从着火的那一层起算,见图9(b)所示。
4.6.9 火灾时的最小清晰高度是为了保证室内人员安全疏散和 方便消防人员的扑救而提出的最低要求,也是排烟系统设计时必 须达到的最低要求。对于单个楼层空间的清晰高度,可以参照 图 9(a)所示,式(4.6.9)也是针对这种情况提出的。对于多个楼 层组成的高大空间,最小清晰高度同样也是针对某一个单层空间 提出的,往往也是连通空间中同一防烟分区中最上层计算得到的 最小清晰高度,如图9(b) 所示。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的燃料面到 烟层底部的高度Z 是从着火的那一层起算,见图9(b)所示。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_图9最小清晰高度示意图.png]]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_图9最小清晰高度示意图.png|400px]]


图 9 最小清晰高度示意图
图 9 最小清晰高度示意图
第3,493行: 第3,471行:
4.6.11 轴对称型烟羽流、阳台溢出型烟羽流、窗口型烟羽流为火 灾情况下涉及的三种烟羽流形式,计算公式选用了美国消防工程 师协会标准NFPA92《Standard for Smoke Control System》(烟气 控制系统标准),其形式如图10~图12所示,轴对称型烟缕的火 源不受附近墙壁的限制。
4.6.11 轴对称型烟羽流、阳台溢出型烟羽流、窗口型烟羽流为火 灾情况下涉及的三种烟羽流形式,计算公式选用了美国消防工程 师协会标准NFPA92《Standard for Smoke Control System》(烟气 控制系统标准),其形式如图10~图12所示,轴对称型烟缕的火 源不受附近墙壁的限制。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_图10轴对称型烟羽流.png]]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_图10轴对称型烟羽流.png|400px]]


图10 轴对称型烟羽流
图10 轴对称型烟羽流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_图11阳台溢出型烟羽流.png]]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_图11阳台溢出型烟羽流.png|400px]]


图11 阳台溢出型烟羽流
图11 阳台溢出型烟羽流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_图12窗口溢出型烟羽流.png]]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_图12窗口溢出型烟羽流.png|400px]]


图12 窗口溢出型烟羽流
图12 窗口溢出型烟羽流


本条第2款,阳台溢出型烟羽流公式适用于Z₆ <15m 的 情 形,当Zb≥15m 时,可参照美国消防工程师协会标准 NFPA92 《Standard for Smoke Control System》(烟气控制系统标准)中相 关规定计算。
本条第2款,阳台溢出型烟羽流公式适用于Z<sub>b</sub> <15m 的 情 形,当Z<sub>b</sub>≥15m 时,可参照美国消防工程师协会标准 NFPA92 《Standard for Smoke Control System》(烟气控制系统标准)中相 关规定计算。


本条第3款,窗口型烟羽流公式适用于通风控制型火灾(即热 释放速率由流进室内的空气量控制的火灾)和可燃物产生的火焰 在窗口外燃烧的场景,并且仅适用于只有一个窗口的空间。
本条第3款,窗口型烟羽流公式适用于通风控制型火灾(即热 释放速率由流进室内的空气量控制的火灾)和可燃物产生的火焰 在窗口外燃烧的场景,并且仅适用于只有一个窗口的空间。
第3,515行: 第3,493行:
某商业建筑含有一个三层共享空间,空间未设置喷淋系统,其 空间尺寸长、宽、高分别为30m、20m、15m, 每层层高为5m, 排 烟 口设于空间顶部(其最近的边离墙大于0.5m), 最大火灾热释放速 率为4MW, 火源燃料面距地面高度1m 。剖面示意图见图13,平 面示意图见图14。
某商业建筑含有一个三层共享空间,空间未设置喷淋系统,其 空间尺寸长、宽、高分别为30m、20m、15m, 每层层高为5m, 排 烟 口设于空间顶部(其最近的边离墙大于0.5m), 最大火灾热释放速 率为4MW, 火源燃料面距地面高度1m 。剖面示意图见图13,平 面示意图见图14。


热释放速率的对流部分:Q=0.7Q=0.7×4=2.8(MW)
热释放速率的对流部分:Q=0.7Q=0.7×4=2.8(MW)=2800(kW)


=2800(kW)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_图13剖面示意图.png|400px]]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_图13剖面示意图.png]]


图13 剖面示意图
图13 剖面示意图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_图14平面示意图.png]]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_图14平面示意图.png|400px]]


图 1 4 平面示意图
图 1 4 平面示意图
第3,529行: 第3,505行:
火焰极限高度:
火焰极限高度:


Z₁=0.166Q?⁵=0.166×28002/5=3.97(m) 燃料面到烟层底部的高度:
Z₁=<math>0.166Q_{\mathbb{C}}^{2/5}</math>=0.166×28002/5=3.97(m) 燃料面到烟层底部的高度:


Z=(10-1)+(1.6+0.1H)
Z=(10-1)+(1.6+0.1H)
第3,537行: 第3,513行:
因为Z>Z₁, 则烟羽流质量流量:
因为Z>Z₁, 则烟羽流质量流量:


M=0.071Q!/3Z5/³+0.0018Q=60.31(kg/s)
M<sub>ρ</sub>=<math>0.071Q_c^{1/3}Z^{5/3}</math>+0.0018Q<sub>c</sub>=60.31(kg/s)


(2)举例:阳台溢出型烟羽流。
(2)举例:阳台溢出型烟羽流。


某一带有阳台的两层公共建筑,室内设有喷淋装置,每层层高 8m, 阳台开口 w=3m, 燃料面距地面1m, 至阳台下缘 H₁=7m, 从 开口至阳台边沿的距离为 b=2m。 火灾热释放速率取 Q=
某一带有阳台的两层公共建筑,室内设有喷淋装置,每层层高 8m, 阳台开口 ω=3m, 燃料面距地面1m, 至阳台下缘 H₁=7m, 从 开口至阳台边沿的距离为 b=2m。 火灾热释放速率取 Q=2.5MW, 排烟口设于侧墙并且其最近的边离吊顶小于0.5m, 则 :


2.5MW, 排烟口设于侧墙并且其最近的边离吊顶小于0.5m, 则 :
烟羽流扩散宽度:W=ω+b=3+2=5(m)


烟羽流扩散宽度:W=w+b=3+2=5(m)
从阳台下缘至烟层底部的最小清晰高度:ZB=1.6+0.1×8=2.4(m)


从阳台下缘至烟层底部的最小清晰高度:ZB=1.6+0.1×8=
烟羽流质量流量:<math>M_{\rho}=0.36(QW^{2})^{1/3}(Z_{\mathrm{b}}+0.25H_{1})=0.36\times(2500\times5^{2})^{1/3}(2.4+0.25\times7)=59.29(\mathrm{kg/s})</math>
 
2.4(m)
 
烟羽流质量流量:M=0.36(QW²)¹/3(Z₆+0.25H₁)=0.36× (2500×5²)¹/3(2.4+0.25×7)=59.29(kg/s)


4.6.12 本条规定了烟气平均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的确定方法, 式(4.6.12)来源于美国消防工程师协会标准NFPA92《Standard for Smoke Control System》(烟气控制系统标准)。计算举例:以 第4.6.11条中的例1为例。
4.6.12 本条规定了烟气平均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的确定方法, 式(4.6.12)来源于美国消防工程师协会标准NFPA92《Standard for Smoke Control System》(烟气控制系统标准)。计算举例:以 第4.6.11条中的例1为例。


M=0.071Q!/3Z⁵/³+0.0018Q=60.31(kg/s)
<math>M_{\rho}=0.071Q_{\mathrm{c}}^{1/3}Z^{5/3}+0.0018Q_{\mathrm{c}}=60.31(\mathrm{kg/s})</math>


烟气平均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T=KQ./MC,= 2800/(60.31×1.01)=45.97(K)
烟气平均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T=<math>KQ_c/M_{_\rho}C_p</math>= 2800/(60.31×1.01)=45.97(K)


4.6.13 本条规定了排烟量的确定方法,公式来源于美国消防工 程师协会标准NFPA92《Standard for Smoke Control System》(烟 气控制系统标准)。排烟风机的风量选型除根据设计计算确定外, 还应考虑系统的泄漏量。
4.6.13 本条规定了排烟量的确定方法,公式来源于美国消防工 程师协会标准NFPA92《Standard for Smoke Control System》(烟 气控制系统标准)。排烟风机的风量选型除根据设计计算确定外, 还应考虑系统的泄漏量。
第3,563行: 第3,535行:
计算举例:以第4.6.11条中的例1为例。
计算举例:以第4.6.11条中的例1为例。


M=0.071Q!/8Z⁵/³+0.0018Q=60.31(kg/s) 烟气平均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
M=0.071Q!/8Z⁵/³+0.0018Q=60.31(kg/s)  
 
烟气平均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


△T=KQ./M,C 。=2800/(60.31×1.01)=45.97(K)
<math>M_{\rho}=0.071Q_{\mathrm{c}}^{1/3}Z^{5/3}+0.0018Q_{\mathrm{c}}=60.31(\mathrm{kg/s})</math>


环境温度20℃,空气密度为1.2kg/m³, 排烟量:
环境温度20℃,空气密度为1.2kg/m³, 排烟量:


V=M 。T/p 。T 。=[60.31×(293.15+45.97)]/
<math>V=M_{\rho}T/\rho_{0}T_{0}=
\begin{bmatrix}
60.31\times(293.15+45.97)
\end{bmatrix}/ \\
(1.2\times293.15)=58.1(\mathrm{m}^{3}/\mathrm{s})</math>


(1.2×293.15)=58.1(m³/s)


4.6.14 如果从一个排烟口排出太多的烟气,则会在烟层底部撕 开一个“洞”,使新鲜的冷空气卷吸进去,随烟气被排出,从而降低 了实际排烟量,见图15,因此本条规定了每个排烟口的最高临界 排烟量,公式选自NFPA92。 其中排烟口的当量直径为4倍排烟 口有效截面积与截面周长之比。排烟口设置位置参考图见图16。 例如,矩形排烟口的当量直径[宽高为a,b]可用式(2)计算:
4.6.14 如果从一个排烟口排出太多的烟气,则会在烟层底部撕 开一个“洞”,使新鲜的冷空气卷吸进去,随烟气被排出,从而降低 了实际排烟量,见图15,因此本条规定了每个排烟口的最高临界 排烟量,公式选自NFPA92。 其中排烟口的当量直径为4倍排烟 口有效截面积与截面周长之比。排烟口设置位置参考图见图16。 例如,矩形排烟口的当量直径[宽高为a,b]可用式(2)计算:
第3,578行: 第3,555行: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_图15排烟口的最高临界排烟量示意图.png]]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_图15排烟口的最高临界排烟量示意图.png|400px]]


图 1 5 排 烟 口 的 最 高 临 界 排 烟 量 示 意 图
图 1 5 排 烟 口 的 最 高 临 界 排 烟 量 示 意 图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_图16排烟口设置位置参考图.png]]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_图16排烟口设置位置参考图.png|400px]]


图 1 6 排 烟 口 设 置 位 置 参 考 图
图 1 6 排 烟 口 设 置 位 置 参 考 图
第3,592行: 第3,569行:
热释放速率的对流部分:
热释放速率的对流部分:


Qc=0.7Q=0.7×4=2.8(MW)=2800(KW) 烟羽流质量流量:
Q<sub>c</sub>=0.7Q=0.7×4=2.8(MW)=2800(KW)  
 
烟羽流质量流量:


M=0.071Q!3Z5/³+0.0018Q=60.31(kg/s) 故烟气层温升:
<math>M_{\rho}=0.071Q_{\mathfrak{c}}^{1/3}Z^{5/3}+0.0018Q_{\mathfrak{c}}</math>=60.31(kg/s)  


△T=KQ./M 。C 。=0.5×2800/(60.31×1.01)=23(K)
故烟气层温升:
 
△T=<math>KQ_{\mathfrak{c}}/M_{\rho}C_{\rho}</math>=0.5×2800/(60.31×1.01)=23(K)


烟气层平均绝对温度:
烟气层平均绝对温度:


T=T + △T=293.15+23=316.15(K) 排烟系统吸入口最低点之下烟层厚度:
T=T<sub>0</sub>+ △T=293.15+23=316.15(K) 排烟系统吸入口最低点之下烟层厚度:


db=5-(1.6+0.1H)=5-(1.6+0.1×5)=2.9(m)
d<sub>b</sub>=5-(1.6+0.1H)=5-(1.6+0.1×5)=2.9(m)
 
C,取0.6,重力加速度取9.8m/s²,设 定A,C./A。C。=1, 则 :


C<sub>v</sub>取0.6,重力加速度取9.8m/s²,设 定A<sub>v</sub>C<sub>v</sub>/A。C。=1, 则 :


<math>A_\mathrm{v}C_\mathrm{v}=\frac{M_\mathrm{p}}{\rho_\mathrm{o}}\left[\frac{T^2+(A_\mathrm{v}C_\mathrm{v}/A_0C_0)^2TT_0}{2gd_\mathrm{b}\Delta TT_0}\right]^{\frac{1}{2}}</math>=35.6(m²)


== 5 系 统 控 制 ==
== 5 系 统 控 制 ==
第3,624行: 第3,605行:
=== 5.2 排 烟 系 统 ===  
=== 5.2 排 烟 系 统 ===  


5.2.1 本条规定了排烟系统的联动控制方式,在一般情况下优先
5.2.1 本条规定了排烟系统的联动控制方式,在一般情况下优先采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启动排烟系统。排烟系统的工作启 动,需要前期的火灾判定,火灾的判定一般是根据火灾自动报警系 统的逻辑设定,探测器工作后,确认火灾应该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116的相关要求。
 
采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启动排烟系统。排烟系统的工作启 动,需要前期的火灾判定,火灾的判定一般是根据火灾自动报警系 统的逻辑设定,探测器工作后,确认火灾应该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116的相关要求。


5.2.2 本条对排烟风机及其补风机的控制方式做出了更明确的 规定,要求系统风机除就地启动和火灾报警系统联动启动外,还应 具有消防控制室内直接控制启动和系统中任一排烟阀(口)开启后 联动启动,目的是确保排烟系统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提高系统的 可靠性。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5.2.2 本条对排烟风机及其补风机的控制方式做出了更明确的 规定,要求系统风机除就地启动和火灾报警系统联动启动外,还应 具有消防控制室内直接控制启动和系统中任一排烟阀(口)开启后 联动启动,目的是确保排烟系统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提高系统的 可靠性。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第3,634行: 第3,613行:
5.2.4 本标准明确规定发生火灾时只对着火的防烟分区进行排 烟。本条规定了火灾确认后,排烟区与非排烟区排烟阀(口)所处 的状态。为保证排烟效果,对担负两个及两个以上防烟分区的排 烟系统宜采用漏风量小的高气密性的排烟阀,非排烟区的排烟阀 (口)处于关闭状态,既有利于减少对排烟区的干扰和分流,防止烟 气被引人非着火区,又可保证非排烟区的空间气体压力略高于排 烟区的压力,更好地防止烟气的蔓延。
5.2.4 本标准明确规定发生火灾时只对着火的防烟分区进行排 烟。本条规定了火灾确认后,排烟区与非排烟区排烟阀(口)所处 的状态。为保证排烟效果,对担负两个及两个以上防烟分区的排 烟系统宜采用漏风量小的高气密性的排烟阀,非排烟区的排烟阀 (口)处于关闭状态,既有利于减少对排烟区的干扰和分流,防止烟 气被引人非着火区,又可保证非排烟区的空间气体压力略高于排 烟区的压力,更好地防止烟气的蔓延。


5.2.5 本标准对活动挡烟垂壁、自动排烟窗的启动进行规定,也 是为了确保系统的有效、及时和可靠,与常闭排烟阀(口)一样,要 求活动挡烟垂壁、自动排烟窗应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和就 地手动启动功能,当火灾确认后,为了及时形成储烟仓,要求火灾 自动报警系统应在15s 内联动相应防烟分区的全部活动挡烟垂
5.2.5 本标准对活动挡烟垂壁、自动排烟窗的启动进行规定,也 是为了确保系统的有效、及时和可靠,与常闭排烟阀(口)一样,要 求活动挡烟垂壁、自动排烟窗应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和就 地手动启动功能,当火灾确认后,为了及时形成储烟仓,要求火灾 自动报警系统应在15s 内联动相应防烟分区的全部活动挡烟垂壁,同时为保证排烟面积的到位,要求在60s内或小于烟气充满储 烟仓的时间内开启完毕自动排烟窗。
 
壁,同时为保证排烟面积的到位,要求在60s内或小于烟气充满储 烟仓的时间内开启完毕自动排烟窗。


5.2.6 在大空间场所的自然排烟窗设置位置通常较高且区域较 广,为了将烟气层控制在设计清晰高度以上,确保人员安全疏散, 故要求排烟窗应在烟气层未充满储烟仓前及时开启,且根据火灾 烟气的特性对温控释放温度做出要求。烟气充满储烟仓的时间可 参照NFPA92 等标准规范中的相应公式进行计算。
5.2.6 在大空间场所的自然排烟窗设置位置通常较高且区域较 广,为了将烟气层控制在设计清晰高度以上,确保人员安全疏散, 故要求排烟窗应在烟气层未充满储烟仓前及时开启,且根据火灾 烟气的特性对温控释放温度做出要求。烟气充满储烟仓的时间可 参照NFPA92 等标准规范中的相应公式进行计算。
第3,662行: 第3,639行:
=== 6.3 风 管 安 装 ===  
=== 6.3 风 管 安 装 ===  


6.3.1、6.3.2 这两条规定了金属风管、非金属风管制作和连接的 基本要求。风管、风道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风管、风道由于结 构的原因,少量漏风是正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过量的漏风
6.3.1、6.3.2 这两条规定了金属风管、非金属风管制作和连接的 基本要求。风管、风道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风管、风道由于结 构的原因,少量漏风是正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过量的漏风则会影响整个系统功能的实现,因此提高风管、风道的加工和制作 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则会影响整个系统功能的实现,因此提高风管、风道的加工和制作 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当吊顶内有可燃物时,吊顶内的排烟管道应采用不燃烧材料 进行隔热,条文规定了材料的种类及厚度的要求,以达到隔热的 效果。
当吊顶内有可燃物时,吊顶内的排烟管道应采用不燃烧材料 进行隔热,条文规定了材料的种类及厚度的要求,以达到隔热的 效果。
第3,735行: 第3,710行: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_图17矩形风管测点布置图.png]]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_图17矩形风管测点布置图.png|400px]]


图17 矩形风管测点布置图
图17 矩形风管测点布置图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_图18圆形风管测点布置图.png]]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_图18圆形风管测点布置图.png|400px]]
图18 圆形风管测点布置图
图18 圆形风管测点布置图


测点距风管的距离(图18)按式(3)计算:
测点距风管的距离(图18)按式(3)计算:


(3)
<math>R_n=R\sqrt{\frac{2n-1}{2m}}</math>  (3)


式中:R—— 风管的半径(m);
式中:R—— 风管的半径(m);


R,—— 从风管中心到第 n 个测点距离(m);
R<sub>n</sub>—— 从风管中心到第 n 个测点距离(m);


n—— 自风管中心算起测点的顺序号(即圆环顺序号);
n—— 自风管中心算起测点的顺序号(即圆环顺序号);
第3,758行: 第3,733行:
用 U 形管压力计进行测定时,其连接方法如图19所示。用 毕托管与倾斜式微压计测定风压,如图20和图21所示。
用 U 形管压力计进行测定时,其连接方法如图19所示。用 毕托管与倾斜式微压计测定风压,如图20和图21所示。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_图19用U形管压力计测定风压.png]]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_图19用U形管压力计测定风压.png|400px]]


图19 用U 形管压力计测定风压
图19 用U 形管压力计测定风压
第3,764行: 第3,739行:
1一静压;2一全压;3一动压
1一静压;2一全压;3一动压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_图20吸人段毕托管与倾斜式微压计的连接方法.png]]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_图20吸人段毕托管与倾斜式微压计的连接方法.png|400px]]


图20 吸人段毕托管与倾斜式微压计的连接方法
图20 吸人段毕托管与倾斜式微压计的连接方法
第3,772行: 第3,747行:
如果使用微压计进行测定时,将毕托管的全压接头和微压计 的“十”(或正压接头)相连,所测数据即为该点的全压值。将毕托 管的静压接头与微压计的“十”(正压接头)相连,所测数据即为该
如果使用微压计进行测定时,将毕托管的全压接头和微压计 的“十”(或正压接头)相连,所测数据即为该点的全压值。将毕托 管的静压接头与微压计的“十”(正压接头)相连,所测数据即为该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_图21压出段毕托管与倾斜式微压计的连接方法.png]]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_图21压出段毕托管与倾斜式微压计的连接方法.png|400px]]


图21 压出段毕托管与倾斜式微压计的连接方法
图21 压出段毕托管与倾斜式微压计的连接方法
第3,783行: 第3,758行:




 
<math>\overline{H}=\frac{H_1+H_2+\cdots+H_n}{n}</math>  (4)
(4)


式中:H₁,H₂,…,H—— 测定断面各测点的全压或静压值(Pa)。
式中:H₁,H₂,…,H—— 测定断面各测点的全压或静压值(Pa)。
第3,792行: 第3,766行:
当各测点的动压值相差不太大时,其平均动压可按这些测定 值的算术平均值计算,见式(5):
当各测点的动压值相差不太大时,其平均动压可按这些测定 值的算术平均值计算,见式(5):


(5)
<math>H_\mathrm{d}=\frac{H_{d_1}+H_{d_2}+\cdots+H_{d_n}}{n}</math>  (5)


式中:Ha₁、H₂,…,H—— 测定断面上各测点的动压值(Pa);
式中:H<sub>d<sub>1</sub></sub>、H<sub>d<sub>2</sub></sub>,…,H<sub>d<sub>n</sub></sub>—— 测定断面上各测点的动压值(Pa);


n——测点总数。
n——测点总数。
第3,806行: 第3,780行:
如果已知测定断面的平均动压,平均风速可按式(6)计算:
如果已知测定断面的平均动压,平均风速可按式(6)计算:


 
<math>\overline{v}=\sqrt{\frac{2g\overline{H}_{\mathrm{d}}}{\gamma}}</math>  (6)
 
(6)


式中:g—— 重力加速度,g=9.81m/s²;
式中:g—— 重力加速度,g=9.81m/s²;


y——空气的重度(N/m³);
γ——空气的重度(N/m³);


H—— 所测断面的平均动压值(Pa)。
H—— 所测断面的平均动压值(Pa)。
第3,818行: 第3,790行:
在常温条件下(20℃),通常取γ=1N/m³, 于是可将上式写成 如式(7)形式:
在常温条件下(20℃),通常取γ=1N/m³, 于是可将上式写成 如式(7)形式:


7=4.04√H 。 (7)
<math>\overline{v}=4.04\sqrt{\overline{H}_{\mathrm{d}}}</math> (7)


有时为了简化计算,节省时间,快速方便,知道平均动压 pd 后,可由动压风速换算表直接查出平均风速值。动压换算表在有 关的空调设计手册中均有。
有时为了简化计算,节省时间,快速方便,知道平均动压 pd 后,可由动压风速换算表直接查出平均风速值。动压换算表在有 关的空调设计手册中均有。
第3,824行: 第3,796行:
在风速测定(或求出后)便可利用式(8)求出风机的风量:
在风速测定(或求出后)便可利用式(8)求出风机的风量:


*Q=3600Fu* (8)
<math>Q=3600F\overline{v}</math> (8)


式中:Q—— 风 量(m³/h);
式中:Q—— 风 量(m³/h);
第3,830行: 第3,802行:
F——风管断面积(m²);
F——风管断面积(m²);


元——所测断面的平均风速(m/s)。
<math>\overline{v}</math>——所测断面的平均风速(m/s)。


风机的平均风量可由式(9)确定:
风机的平均风量可由式(9)确定:


Q=(Q+Qy)/2 (9)
Q=(Q<math>x</math>+Q<math>y</math>)/2 (9)


式中:Qx—— 风机吸人端所测得的风量(m³/h);
式中:Q<math>x</math>—— 风机吸人端所测得的风量(m³/h);


Q,—— 风机压出端所测得风量(m³/h)。
Q<math>y</math>—— 风机压出端所测得风量(m³/h)。


7.2.6 本条规定了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调试中测试各相应部位 性能参数应达到设计要求,若各相应部位的余压值出现低于或高 于设计标准要求,均应采取措施做出调整。测试应分上、中、下多 点进行。
7.2.6 本条规定了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调试中测试各相应部位 性能参数应达到设计要求,若各相应部位的余压值出现低于或高 于设计标准要求,均应采取措施做出调整。测试应分上、中、下多 点进行。


送风口处的风速测试可采用风速仪(常用风速仪有叶轮风速
送风口处的风速测试可采用风速仪(常用风速仪有叶轮风速仪、热球风速仪、转杯式风速仪等),测试时应按要求将风口截面划 分若干相等接近正方形的小截面,进行多点测量,求其平均风 速值。
 
仪、热球风速仪、转杯式风速仪等),测试时应按要求将风口截面划 分若干相等接近正方形的小截面,进行多点测量,求其平均风 速值。


楼梯间及其前室、合用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封闭避难层(间) 余压值的测试宜使用补偿式微压计进行测量,以确保测量值的准 确。测量时,将微压计放置在被测试区域内,微压计的“一”端接橡 皮管,把橡皮管的另一端经门缝(或其他方式)拉出室外与大气相 通,从微压计上读取被测区域内的静压值,即是所保持的余压值。 也可将微压计放置在被测区域外与大气相通,微压计的“十”端接 橡皮管,将橡皮管另一端拉入被测区域进行测量。
楼梯间及其前室、合用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封闭避难层(间) 余压值的测试宜使用补偿式微压计进行测量,以确保测量值的准 确。测量时,将微压计放置在被测试区域内,微压计的“一”端接橡 皮管,把橡皮管的另一端经门缝(或其他方式)拉出室外与大气相 通,从微压计上读取被测区域内的静压值,即是所保持的余压值。 也可将微压计放置在被测区域外与大气相通,微压计的“十”端接 橡皮管,将橡皮管另一端拉入被测区域进行测量。
焦雨桐
5,472

个编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