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明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
||
第60行: | 第60行: | ||
GB/T 1312 管形荧光灯灯座和启动器座(GB/T 1312—2007,IEC 60400:2004,IDT) | GB/T 1312 管形荧光灯灯座和启动器座(GB/T 1312—2007,IEC 60400:2004,IDT) | ||
GB/T 1406.1 灯头的型式和尺寸 第1部分:螺口式灯头(GB/T 1406.1—2008,IEC 60061-1: 2005,MOD) | GB/T 1406.1 灯头的型式和尺寸 第1部分:螺口式灯头(GB/T 1406.1—2008,IEC 60061-1: 2005,MOD) | ||
第165行: | 第164行: | ||
GB/T 3836.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 GB/T 3836.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 ||
第228行: | 第226行: | ||
初始启动电流 initial starting current | 初始启动电流 initial starting current | ||
I<sub>A</sub> | |||
交流电动机在静止状态或交流电磁铁衔铁处于最大空气间隙位置状态,从供电线路输入额定电压 和额定频率时输入的最大电流有效值。 | 交流电动机在静止状态或交流电磁铁衔铁处于最大空气间隙位置状态,从供电线路输入额定电压 和额定频率时输入的最大电流有效值。 | ||
第244行: | 第242行: | ||
LED 模块 LED module | LED 模块 LED module | ||
未安装灯头的光源,包含一个或多个装在印刷电路板上的 LED | 未安装灯头的光源,包含一个或多个装在印刷电路板上的 LED 封装,并可能包括以下的一个或多个组件:电子、光学、机械和热的部件,接口和控制装置等。 | ||
3.9 | 3.9 | ||
第272行: | 第266行: | ||
额定动态电流 rated dynamic current | 额定动态电流 rated dynamic current | ||
I<sub>dyn</sub> | |||
电气设备能够承受其电动力效应而不损坏的电流峰值。 | 电气设备能够承受其电动力效应而不损坏的电流峰值。 | ||
第280行: | 第274行: | ||
额定短时间发热电流 rated short-time thermal current | 额定短时间发热电流 rated short-time thermal current | ||
I<sub>th</sub> | |||
在最高环境温度下,在1 s内使导体从额定运行时的稳定温度上升至极限温度的电流有效值。 | 在最高环境温度下,在1 s内使导体从额定运行时的稳定温度上升至极限温度的电流有效值。 | ||
第323行: | 第317行: | ||
注:此时,元件表面温度实际上是周围的环境温度。 | 注:此时,元件表面温度实际上是周围的环境温度。 | ||
第336行: | 第329行: | ||
短路电流 short-circuit current | 短路电流 short-circuit current | ||
I<sub>₅c</sub> | |||
电气设备在工作中可承受的最大短路电流有效值。 | 电气设备在工作中可承受的最大短路电流有效值。 | ||
第354行: | 第347行: | ||
启动电流比 starting current ratio | 启动电流比 starting current ratio | ||
I<sub>A</sub>/I<sub>N</sub> | |||
初始启动电流 IA 与额定电流 I、之比。 | 初始启动电流 IA 与额定电流 I、之比。 | ||
第366行: | 第359行: | ||
3.18 | 3.18 | ||
t<sub>E</sub>时间 time te | |||
交流转子或定子绕组在最高环境温度下达到额定运行温度后,从开始通过启动电流I<sub>A</sub> 时起直至温 度上升到极限温度所需的时间(见图 A.1)。 | |||
注:单位为秒(s)。 | 注:单位为秒(s)。 | ||
第406行: | 第399行: | ||
增安型“e” 的电气设备的保护等级应为以下之一: | 增安型“e” 的电气设备的保护等级应为以下之一: | ||
—— 保护等级“eb"(EPL"Mb” 或"Gb"); 或 | |||
—— 保护等级“ec"(EPL“Gc”)。 | |||
本章的要求适用于所有增安型“e” 电气设备,第5章另有规定的除外。 | 本章的要求适用于所有增安型“e” 电气设备,第5章另有规定的除外。 | ||
第459行: | 第452行: | ||
能与接连件可靠连接的导线的数量、尺寸和类型应按 GB/T 3836.1的要求在说明文件中规定。 | 能与接连件可靠连接的导线的数量、尺寸和类型应按 GB/T 3836.1的要求在说明文件中规定。 | ||
注1:“导线的类型”包括一些特征,例如导线的材料和绞合等特性。 | 注1:“导线的类型”包括一些特征,例如导线的材料和绞合等特性。 | ||
注2: | 注2:某些电缆类型,例如那些符合电磁兼容性要求的,会含有多条接地导线。比正常预期情况下有更多条接地导线时,对接线装置可能会有要求。在这些情况下,用户和制造商提供适合的接线装置是非常重要的。 | ||
4.2. 2.2 使用符合 GB/T 14048.7 、GB/T 14048.8 、GB/T 14048.22 、GB/T 17464 或 GB/T 20636 的端子 制成的连接件 | 4.2. 2.2 使用符合 GB/T 14048.7 、GB/T 14048.8 、GB/T 14048.22 、GB/T 17464 或 GB/T 20636 的端子 制成的连接件 | ||
第480行: | 第470行: | ||
注1:该试验涉及被试样品不带外壳时端子的绝对最大额定电流。在实际应用中,当端子在外壳中成组连接时,就 需要按具体情况降低电流额定值,见5.8、6.8和附录E。 | 注1:该试验涉及被试样品不带外壳时端子的绝对最大额定电流。在实际应用中,当端子在外壳中成组连接时,就 需要按具体情况降低电流额定值,见5.8、6.8和附录E。 | ||
如果在防爆合格证中未另加说明,则连接导线截面积不超过35 mm²(2AWG) | 如果在防爆合格证中未另加说明,则连接导线截面积不超过35 mm²(2AWG) 的连接件还应按照附 录F 适合于至少两根 ISO 导线尺寸的更小截面积导线的可靠连接。 | ||
注 2:4.2.2.2的规定主要是针对端子作为 Ex 元件使用时的要求。 | |||
注 2: | |||
4.2.2.3 整体的现场接线连接装置 | 4.2.2.3 整体的现场接线连接装置 | ||
第492行: | 第480行: | ||
注1:使用其他防爆型式的设备或 Ex 元件的连接装置,例如隔爆外壳“d”,允许使用增安型“e”的装置作为连接 方 法 。 | 注1:使用其他防爆型式的设备或 Ex 元件的连接装置,例如隔爆外壳“d”,允许使用增安型“e”的装置作为连接 方 法 。 | ||
注2: | 注2:4.2.2.2中提到的为40K 温升只是对 Ex 元件端子的评估,而不是对端子实际应用的决定,实际应用中温升也 有可能超过40 K。 | ||
4.2.2.4 带有电缆连接片和类似物的连接件 | 4.2.2.4 带有电缆连接片和类似物的连接件 | ||
第513行: | 第501行: | ||
注:机械支撑的意图是避免机械应力被传递到电连接。 | 注:机械支撑的意图是避免机械应力被传递到电连接。 | ||
第571行: | 第558行: | ||
该种连接件设计成在装配、维护或修理时容易连接或拆卸的结构。 | 该种连接件设计成在装配、维护或修理时容易连接或拆卸的结构。 | ||
第1,183行: | 第1,169行: | ||
[[文件:爆炸性环境第3部分:由增安型“e”保护的设备GB 3836.3-2021_图1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测量.jpeg]] | [[文件:爆炸性环境第3部分:由增安型“e”保护的设备GB 3836.3-2021_图1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测量.jpeg]] | ||
图 1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测量 | |||
[[文件:爆炸性环境第3部分:由增安型“e”保护的设备GB 3836.3-2021_图1(续).jpeg]] | |||
图 1 ( 续 ) | |||
[[文件:爆炸性环境第3部分:由增安型“e”保护的设备GB 3836.3-2021_图1(续)2.jpeg]] | |||
图 1 ( 续 ) | |||
[[文件:爆炸性环境第3部分:由增安型“e”保护的设备GB 3836.3-2021_图1(续)3.jpeg]] | |||
图 1 ( 续 ) | |||
=== 4.5 带有敷形涂层的印刷电路板,保护等级“ec” === | |||
对于保护等级“ec”, 表2中所示的涂层下减少的距离,允许用于工作电压不超过1100 V 的印刷电路 板。如适用,该涂层应具有密封导电部件和绝缘材料以防止潮气进入的效果,并应附着在导电部件和绝缘 材料上。如果敷形涂层是通过喷涂实现的,则应产生两个独立的涂层。其他方式只需要一个涂层,例如浸 涂、刷涂、真空浸渍,目的是实现有效、持久、完整的密封。单独的阻焊层不被认为是敷形涂层,但是当一个 额外的涂层被应用时,阻焊层可以被看作两个涂层中的一个,使得焊接过程中阻焊层不被损坏。 | |||
注:4.5的目的并不是对那些一般工业设备增加敷形涂层的要求。 | |||
=== 4.6 固体电气绝缘材料 === | |||
注:在本文件中并没有固体绝缘的指定距离,因此对一般工业设备的指定距离,对绝缘材料热稳定性的要求和介电试验被认为是为适用于EPL 提供的保护等级要求。 | |||
4.6.1 详细说明 | |||
符合本文件要求的绝缘材料规范应包括以下内容。 | |||
a) 材料制造商的名称或注册商标。 | |||
b) 材料的标识。 | |||
c) 可能的表面处理,例如清漆等。 | |||
d) 材料的长期热稳定性。(例如符合GB/T 11026 的 TI, 符合ANSI/UL746B 的 RTI, 或其他建 立在长期工作温度下的评级系统,例如该材料的评级为20000 h。) | |||
e) 在适用时,漏电起痕指数应按照GB/T 4207 确定。 | |||
f) 当绝缘材料是防护外壳的一部分时,温度指数 TI, 对应热稳定曲线上的20000 h 点的弯曲强 度的降低不超过50%,按照 GB/T 11026.1和 GB/T11026.2 确定,同时根据GB/T9341 中的 弯曲性确定。如果在进行热试验前该材料在试验中没有折断,指数应根据GB/T 1040.2 中 的 拉伸强度,通过类型1A 或者1B 试验棒确定。作为TI 的替代,相对热指数(RTI—— 机械)可 按照 ANSI/UL 746B 确定。 | |||
固体绝缘材料的详细说明并不适用于互联布线或装有元件的印刷电路板。 | |||
注:验证制造商绝缘材料规范的符合性并不是本文件的要求。 | |||
4.6.2 长期热稳定性 | |||
材料的长期热稳定性评价应是: | |||
a) 对保护等级“eb”, 高于最高工作温度至少20K, 最低为80℃, | |||
b) 对保护等级“ec”, 至少为最高工作温度,或者对绝缘绕组,详见4.8.3和表4。 材料的长期热稳定性评价并不适用于装有元件的印刷电路板。 | |||
由模制塑料或层压材料制成的绝缘件,如果在制造期间原始表面有损伤,则应用相比漏电起痕指数 (CTI) 与绝缘件本身至少为同级的绝缘漆涂覆。表面虽有损伤,但不影响其相比漏电起痕指数或未损 伤部分达到规定的爬电距离要求的材料除外。 | |||
=== 4.7 绕组 === | |||
4.7.1 总则 | |||
4.7.2~4.7.5的要求仅适用于保护等级“eb” 。 对保护等级“ec”, 对一般的工业设备,没有额外的绕 组要求。 | |||
4.7.2 绝缘导线 | |||
绝缘导线应符合以下两个要求中的一个。 | |||
a) 导线至少包覆两层绝缘,只有瓷釉可以是一层。 | |||
b) 绕组用圆形漆包线应符合下列方案之一: | |||
——GB/T6109.2 、GB/T 6109.5 、GB/T6109.20或 GB/T 6109.22 规定的1级,如果: | |||
● 按 GB/T6109.2、GB/T 6109.5、GB/T 6109.20或 GB/T6109.22 的击穿电压试验时, 施加2级的最小击穿电压时无击穿;且 | |||
● 当按GB/T6109.2、GB/T6109.5、GB/T6109.20 或 GB/T6109.22 的漆膜连续性试验时,每一根30 m 长的导线不应有6处缺陷,此规定与导线直径无关;或 | |||
——符合GB/T6109.2 、GB/T 6109.5 、GB/T6109.20或 GB/T6109.22 规定的2级;或 | |||
——符合GB/T6109.2 、GB/T 6109.5 、GB/T6109.20或 GB/T6109.22 规定的3级。 | |||
注:验证瓷釉级别规范的符合性并不是本文件的要求。 | |||
4.7.3 绕组浸渍 | |||
绕组应在紧固和包绕之后进行干燥除去潮湿,然后用适当的浸渍剂浸渍。除这里的限制之外,可采 用滴注、沉浸或真空压力浸渍(VPI 进行处理。用涂涮或喷涂的方法涂覆不能作为浸渍处理。 | |||
浸渍应按照浸渍剂制造商规定的工艺方法进行,尽可能地把导线之间的空隙全部填满并使导线之 间粘接牢固。 | |||
绕组整体绝缘的成型线圈和导线,若在装入电气设备之前,其槽部和端部已进行过浸渍,封入填料 或用其他方式进行了等效绝缘处理,且在组装后,按规定的绝缘工艺不再能够处理,则不适用这种方法。 | |||
当采用含有溶剂的浸渍剂时,浸渍和干燥处理至少进行两次。 | |||
4.7.4 导线尺寸 | |||
用于绕组的导线的最小公称尺寸应是0.25 mm。 | |||
注:导线的最小公称尺寸是圆形导线的直径或矩形导线的最小尺寸。 | |||
4.7.5 传感器部件 | |||
电阻式温度检测器(RTDs) 的感温组件不视为绕组,但是如果应用于电机的绕组,它们应浸渍,或 与绕组一起密封。 | |||
当电阻式温度检测器使用于额定电压不超过1 kV 的电气设备时,电阻式温度检测器和它的连接 导线应位于或邻近一个接地区域。满足这种要求的一个方法是将电阻式温度检测器定位于两个绕组层 之间,每一个都被先前插入槽中的导电覆盖物所约束。在离开槽的同时,电阻式温度检测器的连接导线 可以立即传递到芯端,并传递到接线盒,避免了任何绕组连接。 | |||
=== 4.8 极限温度 === | |||
4.8.1 通则 | |||
当在额定条件下试验时,没有固体电气绝缘材料能达到4.6.2中定义的超出的温度。试验应按照 GB/T 3836.1中工作温度测定的程序进行。 | |||
并且,电气设备的任何部分,包括可能与潜在的爆炸性环境接触的内部部件表面,应不超过 GB/T 3836.1中规定的最高表面温度。灯具中的灯泡除外,对于它的要求见5.3.7.2。GB/T 3836.1中 规定的最高表面温度的定义应考虑到额外的过载或表3所规定的故障情况,并考虑到适用工业标准中 所描述的试验装置。 | |||
表 3 最高表面温度的确定条件 | |||
{| class="wikitable"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 |||
! rowspan="2" | 电气设备的类型 | |||
! colspan="2" | 过载或故障情况 GB/T 3836.1中额外的情况 | |||
|- | |||
| 保护等级"eb" | |||
| 保护等级"ec" | |||
|- | |||
| 灯具 | |||
| 5.3 | |||
| 5.3 | |||
|- | |||
| 电机 | |||
| 5.2 | |||
| 无 | |||
|- | |||
| 电阻器 | |||
| 无 | |||
| 无 | |||
|- | |||
| 端子 | |||
| 无 | |||
| 无 | |||
|- | |||
| 电磁铁 | |||
| 最坏情况气隙 | |||
| 最坏情况气隙 | |||
|- | |||
| 其他设备 | |||
| 工业设备指定的适用标准 | |||
| 正常运行条件下工业设备<br />指定的适 用标准 | |||
|} | |||
4.8.2 导体 | |||
在确定导体温度时,除应考虑导体本身发热外,还应考虑来自邻近发热部件的影响。 | |||
导体和其他金属零部件的允许温度还受限于: | |||
a) 不准许降低材料的机械强度; | |||
b) 不准许热膨胀超过材料机械应力; | |||
c) 不准许损坏相邻的电气绝缘部件。 | |||
4.8.3 绝缘绕组 | |||
电气设备除符合4.8.1的要求之外,绝缘绕组的最大温度还不应超过表4规定的值。表中的值考虑 了电气绝缘材料的耐热性能。 | |||
表4 绝缘绕组极限温度 | |||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 |||
|- | |||
! rowspan="3" | 项 目 | |||
! rowspan="3" | 温度测量方法 | |||
! colspan="10" | 按照GB/T 11021的耐热等级<sup>b</sup> | |||
|- | |||
| colspan="2" | 105(A) | |||
| colspan="2" | 120(E) | |||
| colspan="2" | 130(B) | |||
| colspan="2" | 155(F) | |||
| colspan="2" | 180(H) | |||
|- | |||
| "eb" | |||
| "ec" | |||
| "eb" | |||
| "ec" | |||
| "eb" | |||
| "ec" | |||
| "eb" | |||
| "ec" | |||
| "eb" | |||
| “ec” | |||
|- | |||
| 正常运行下的 最高工作温度 ( 单 层 绝 缘 绕 组)/℃ | |||
| 电阻法或温度计法 | |||
| 95 | |||
| 105 | |||
| 110 | |||
| 120 | |||
| 120 | |||
| 130 | |||
| 130 | |||
| 150 | |||
| 155 | |||
| 175 | |||
|- | |||
| rowspan="4" | 正常运行下的 最高工作温度 ( 其 他 绝 缘 绕 组)/℃ | |||
| 电阻法 | |||
| 90 | |||
| 100 | |||
| 105 | |||
| 115 | |||
| 110 | |||
| 120 | |||
| 130 | |||
| 145 | |||
| 155 | |||
| 165 | |||
|- | |||
| 温度计法<sup>a</sup> | |||
| 80 | |||
| N/A | |||
| 95 | |||
| N/A | |||
| 100 | |||
| N/A | |||
| 115 | |||
| N/A | |||
| 135 | |||
| N/A | |||
|- | |||
| 嵌 入 式 传 感 器 ( 功 率 > 5 M W 或 5MVA) | |||
| 95 | |||
| 105 | |||
| 110 | |||
| 120 | |||
| 120 | |||
| 125 | |||
| 135 | |||
| 150 | |||
| 160 | |||
| 170 | |||
|- | |||
| 嵌人式传感器(200kW或200 kVA≤ 功率≤5MW或5MVA) | |||
| 95 | |||
| 105 | |||
| 110 | |||
| 120 | |||
| 120 | |||
| 130 | |||
| 135 | |||
| 155 | |||
| 160 | |||
| 175 | |||
|- | |||
| 时间t<sub>ε</sub>终了时 或通过嵌入式 温度传感器断 开时电动机的 最 高 绕 组 温度<sup>c</sup>/℃ | |||
| 电阻法 | |||
| 160 | |||
| N/A | |||
| 175 | |||
| N/A | |||
| 185 | |||
| N/A | |||
| 210 | |||
| N/A | |||
| 235 | |||
| N/A | |||
|- style="text-align:left;" | |||
| colspan="12" | 保护装置(传感器)可设在电气设备内部和/或外部。 绝缘绕组中的电气故障不包括在内,4.7和4.8的要求是为了尽可能减少这些故障。 | |||
|- style="text-align:left;" | |||
| colspan="12" | <sup>a</sup>只有在不可能用电阻法来测量温度时才允许用温度计法测量温度。本文件中的“温度计法”与GB/T 755中的 意义相同[例如,通常球形温度计可达点采用的球形温度计、非埋人式热电偶或电阻式温度计(RTD)]。 <br /><sup>b</sup>作为过渡性方法,按照GB/T 11021的符号表示的耐热等级高于H级的绝缘材料,其极限温度暂按180(H)级 考核,直至规定了其相应的极限温度。 <br /><sup>c</sup>这些数值由环境温度、绕组额定运行时的温升和te时间内的温升所组成。当电机绕组受嵌入式传感器保护 时,温度由电动机断开后时间确定。 | |||
|} | |||
=== 4.9 设备内部布线 === | |||
4. | 可能与导电部件接触的导线应采用机械保护、固定或走线以免损坏绝缘。 | ||
=== 4.10 外壳的防护等级 === | |||
4.10.1 GB/T 3836.1的外壳试验中定义的防护等级应符合a)或 b)或 c)中的规定,4.10.2、4.10.3或第 5章中另有规定的除外。对于保护等级“ec”,符合GB/T 3836.1中外壳要求的试验,被修改为用超过工 作温度10 K(T<sub>s</sub>+10K) 代替超过工作温度20 K(T<sub>s</sub>+20 K)的耐热预热处理试验。 | |||
a) 内部装有裸露带电零部件的外壳,至少具有IP54 的防护等级。 | |||
b)4.6 中规定的内部仅装有绝缘带电零部件的外壳,至少具有 IP44 的防护等级。 | |||
c)4.6 中规定的内部仅装有绝缘带电部件的外壳,如果外壳的任何开孔能阻止固体异物的进入, 内有导电带电部件的外壳,I 类防护等级可降为IP23,Ⅱ类可降为IP20。 对这种设备,防爆合 格证编号应按GB/T 3836.1的标志要求包含“X”后缀,防爆合格证的特殊使用条件中应详细 列出外壳防护等级并提供所要求的位置保护指南。该降低的防护等级适用的应用示例是一个 干净的环境。 | |||
对于“ec”保护等级,为维护目的开启外壳不被认为是正常运行,GB/T 3836.1 的开启时间要求不 适用。 | |||
注:一般工业标准要求的防护等级并不直接适用于防爆设备的防爆性能评定 | |||
当确定防护等级时,转子笼的导条和端环不被认为是裸露的带电部件。 | |||
4. | 4.10.2 电气设备的外壳可设置排水孔或通风孔以防止冷凝水聚集。与设备类别有关的要求如下: | ||
a) I 类设备,符合4.10.1要求; | |||
b)Ⅱ 类设备,排水孔或通风孔可降低由外壳提供的按照4.10.1的防护等级,但是,在4.10.1a)情 况下其防护等级不低于 IP44 或在4.10.1b) 情况下其防护等级不低于 IP24。 | |||
当排水孔或通风孔使防护等级降低至4.10.1规定之下时,排水孔或通风孔的详细情况,包括其位 置和尺寸,应按照GB/T 3836.1的规定在制造商的说明性文件中给出。带有排水孔和通风孔降低了防 护等级的设备,其防爆合格证编号应按GB/T 3836.1的标志要求包含“X”后缀,防爆合格证的特殊使用 条件中应详细列出外壳防护等级,注意环境灰尘可能会进入外壳中,危及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 |||
4.10.3 如果外壳内装有符合 GB/T 3836.4 的本质安全型“i”的电路或设备,且当使用说明书中允许进 行带电维护时,则: | |||
a) 在允许接触带电的非本质安全电路的外壳盖上应按照表19b)项的要求设置警告牌;或 | |||
b) 当设备外壳打开时,所有非本质安全“i”的电路的裸露带电部件应设隔离内盖,其防护等级至少为 IP30。 | |||
另外,内盖上应按照表19中c) 项的要求设置警告牌,或在电气设备外壳盖上设置 GB/T 3836.1 规 定的其他措辞。 | |||
设备外壳的盖上应按照表19中d) 项的要求设置警告牌。 | |||
注:如果设置内盖,其目的是当外壳被短时间开启允许检查或调整带电的本质安全电路时提供最低可接受的防护等 级,防止接触带电的非本质安全电路。该盖子不用于防电击。 | |||
=== 4.11 紧固件 === | |||
对于内部装有裸露带电部件的I 类电气设备,应使用按照 GB/T 3836.1 规定的特殊紧固件。 | |||
== 5 专用电气设备的补充要求 == | |||
=== 5.1 总则 === | |||
这些要求是对第4章的补充,除另有规定之外,第4章的要求也适用于5.2~5.9中所考虑的专用电 气设备,而且也适用于5.10中的其他电气设备。 | |||
除非另有说明,以下要求适用于保护等级“eb"和“ec”。 | |||
=== 5.2 电 机 === | |||
5.2.1 通 则 | |||
本条款的要求适用于 GB/T755 范围内的旋转电机。 | |||
对于其他种类的旋转电机,如伺服电机,本文件要求,包括本条款要求应按照其适用性选择应用。 | |||
对于非旋转电机,如直线电机,本文件要求,包括本条款要求应按照其适用性选择应用。 | |||
注1:本文件要求中,“ec”保护等级已假设爆炸性气体与电机启动过程不同时存在,“ec”保护等级不适用于爆炸性气体 与电机启动过程同时存在的情况。对于5.2.7中有高火花产生风险的“ec”保护等级电机,不能使用在电机启动过 程中可能存在爆炸性气体的情况。在启动过程中,离心式压缩机的油密封系统能产生这样的气体释放。 | |||
注2:“ec” 保护等级电机“正常”运行状态是指额定满载稳定状态。“ec” 保护等级 SI、S2、S6 或 S9 工作制下,电机启 动(加速)不属于“正常”工作状态。由于工作制S3、S4、S5、S7、S8或 S10 电动机有潜在更频繁的启动,对转子 产生火花的要求用来解决在“正常”状态下转子启动时的火花风险。S1~S10 工作制定义见 GB/T 755。 | |||
注3:以下特性的电机(如冷却风扇和盘式驱动电机)在GB/T 755 范围之外: | |||
——额定功率小于100 W 的无刷电机(见 GB4943 中定义); | |||
——在特低工作电压下工作(峰值小于42.4 V 或60 V d.c.,见 GB 4943中定义) | |||
——在“ec”保护等级的电子设备中使用。 | |||
对于这些电机,本文件的要求,除了第5章,应按照其适用性使用。间隔距离的附加信息在附录H 中给出。 | |||
注4:电机温度试验的额外指南在附录 A 给出。 | |||
注5:“ec”保护等级异步电机应用、安装和测试的注意事项在附录I 中给出 | |||
5.2.2 “eb”保护等级电机外壳防护等级 | |||
4. 10的要求适用。 | |||
5.2.3 “ec”保护等级电机外壳防护等级 | |||
4. 10的要求适用,工作电压1 kV 以下的电机附带的接线盒,仅当电机防护等级至少为 IP44 时,才 可与电机内部相通。接线盒的盖和引入口的防护等级至少为 IP54。 | |||
注:为了试验目的,接线盒与电机外壳间的结合面可用挡板代替电机的外壳。结合面使用常见的密封剂或衬垫密 封。对于 IP5X 粉尘试验,用于计算抽气体积的空间只包含接线盒内的净空间。 | |||
5.2.4 外部导线接线装置 | |||
电机的连接装置应符合4 . 2 . 2的规定。接线盒盖垫圈和密封件的工作温度、电缆分支点温度和电 缆的引入点温度应考虑与接线盒在电机正常负载温度试验中内部空气温度相同。见 A.2 。 如果垫圈或 密封件位于接线盒和电机外壳之间,则垫圈或密封件的最高工作温度应被测量。 | |||
注1:用接线盒内部空间温度代表接线盒衬垫和密封件的工作温度,电缆分支点温度和电缆引入点温度反映了不确 定实际使用安装的电缆和引入装置的情况下的试验电机的实际情况。相对于电机绕组和铁芯产生的热量,电 机连接处只产生不明显的热量。 | |||
注2:由于大型旋转电机使用电缆和引入装置的尺寸,经常使用“引入装置安装板”,从而将电缆和引入装置从接线盒中移出,从而避免损坏接线盒、电缆密封和电缆引入装置,或使电缆容易受到拉力而损坏绝缘或导体。 | |||
保护等级为“ec” 电缆填料密封盒,当其连接外部供电电源超过750 V 时,内部裸露带电部件在填料 密封前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应符合表20的要求。 | |||
注3:考虑到密封填料的性质和实际安装中真正实现设计的间距的不确定性,表20中的要求与表2中要求不同。电 压为额定值,通常与供电电源相匹配。 | |||
| | |||
| | |||
| | 表20电缆填料密封盒的间隔距离 | ||
| | |||
{| class="wikitable"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rowspan="2" | 工作电压(U) (交流有效值或直流) V | |||
| | ! colspan="2" | 最小爬电距离 mm | ||
! colspan="2" | 最小电气间隙 mm | |||
|- | |- | ||
| | | 相间 | ||
| | | 相和地之间 | ||
| | | 相间 | ||
| | | 相和地之间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 | 750<U≤1100 | ||
| | | 19 | ||
| | | 19 | ||
| | | 12.5 | ||
| | | 12.5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 | 1100<U≤3300 | ||
|- style=" | | 37.5 | ||
| | | 25 | ||
|- style=" | | 19 | ||
| | | 12.5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3300<U≤6600 | |||
| 63 | |||
| 31.5 | |||
| 25 | |||
| 19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6600<U≤11000 | |||
| 90 | |||
| 45 | |||
| 37.5 | |||
| 25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11000<U≤13800 | |||
| 110 | |||
| 55 | |||
| 45 | |||
| 31.5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13800<U≤15000 | |||
| 120 | |||
| 60 | |||
| 50 | |||
| 35 | |||
|} | |||
5.2.5 内风扇 | |||
内风扇应符合GB/T 3836.1 对外风扇在间隙和材料方面的要求。 | |||
5.2.6 最小气隙 | |||
应按照 GB/T 3836.1的要求,在文件中规定气隙。这可以提供足够空间避免定子与转子接触,同 时应由下列之一的方法体现: | |||
a) 对试验样品进行气隙测量; | |||
b) 计算最小气隙; | |||
注1:已得知,所有装配中,所有零件的最不利尺寸不会同时出现。统计的方法处理公差,如“RMS”, 可以用来体现 最小径向气隙。 | |||
注2:对制造商给出的间隙进行计算核实不是本文件的要求。对间隙进行测量核实也不是本文件的要求。 | |||
注3:a)与b)的方法通常通过径向磁通路径或轴向磁通路径应用于电机。 | |||
注4:当适用于直线电机时,“气隙”通常包含防止滑动摩擦以避免接触。 | |||
c) 电机含有径向磁通路径时,可按照公式(1)设计径向气隙结构: | |||
最小径向气隙(单位:mm): | |||
<math>\left[0.15+\frac{D-50}{780}\left(0.25+\frac{0.75n}{1000}\right)\right]rb</math>…………………………(1) | |||
式中: | |||
D—— 转子直径,单位为毫米(mm), 其在最小径向气隙公式中的最小值取75,最大值取750; | |||
n—— 最大额定转速,单位为转每分(r/min), 最小值取1000; | |||
r—— 按公式(2)计算,单位为毫米(mm), 最小值取1.0; | |||
= | <math>r=\frac{L}{1.75\times D}</math>…………………………(2) | ||
L—— 铁芯长度,单位为毫米(mm); | |||
D—— 转子直径,单位为毫米(mm); | |||
b—— 采用滚动轴承的电机取1.0,采用滑动轴承的电机取1.5。 | |||
注5:最小径向气隙与电源频率或极数没有直接比例关系,从2极或4极的滚动轴承电动机示例中可看出。该电动 机电源为50 Hz/60 Hz,并且转子直径为60 mm,铁芯长80 mm。 | |||
D 取75,为最小值; | |||
n 取 3600,为最大值; | |||
b 取1.0; | |||
r=80/(1.75×60),即近似0.76,所以取1.0。 | |||
则最小径向气隙值变为: | |||
<math>\left[0.15+\frac{75-50}{780}\left(0.25+\frac{0.75\times3600}{1000}\right)\right]1.0\times1.0</math>…………………………(3) | |||
或近似值0.25 mm。 | |||
5.2.7 鼠笼转子旋转电机 | |||
5.2.7.1 总则 | |||
鼠笼转子电机,包括采用鼠笼转子或阻尼绕组的同步电机,除符合5.2.2、5.2.3、5.2.4、5.2.5和5.2.6 的要求外,还适用本条款的要求。 | |||
注:同步电机包含带有启动鼠笼或阻尼绕组永磁电机,见5.2.9。 | |||
5.2.7.2 鼠笼 | |||
5.2.7.2.1 由导条和端环制成的鼠笼 | |||
鼠笼的导条应紧周地安装在槽内,并且导条与端环还应采用硬钎焊或熔焊连接,同时应采用相容的 材料保证高质量焊接结合。 | |||
5.2.2 | 5.2.7.2.2 铸造的鼠笼转子 | ||
铸造的鼠笼转子应采用压铸、离心铸造或相同的技术制造,或者紧固地安装在槽内。 | |||
注:鼠笼转子导条和端环不视为符合4.4、4.10、5.2.2和5.2.3的裸露导电部件 | |||
5.2.7.3 对可能产生气隙火花进行评定 | |||
旋转电机应按如下评估可能的气隙火花。对于“ec” 保护等级,此评估仅对工作制 S3、S4、S5、S7、S8 或 S10, 且额定功率超过100 kW 的电机进行。如果按照表5确定的总因数大于6,应采用下列防护方 式之 一。 | |||
a) 电机或代表性试样应按照6.2.3.2的规定进行试验。 | |||
b) 电机应设计成允许使用特殊措施以保证其外壳在启动时不存在爆炸性气体环境。在这种情 况下,防爆合格证编号应按照GB/T 3836.1的标志要求包含“X” 后缀,并在防爆合格证特殊使 用条件中详细说明采用的特殊方法。 | |||
c) 电机的启动电流限制为300%额定电流(I), 如果要求限制外部电流,则防爆合格证编号应按 照 GB/T 3836.1的标志要求包含“X” 后缀,并在防爆合格证特殊使用条件中详细说明电机仅 适用于降压启动,启动电流被限制在300%额定电流。 | |||
注1:特殊方法包括启动前通风,以去除聚集的可燃气体(例如使用吹扫,但是不同于 GB/T 3836.5正压保护“pzc”等 级)或在电机外壳内固定安装气体探测器(见 GB/T 20936.2)以确定电机无可点燃浓度的可燃气体。其他方法 由制造商与用户之间认真协商。 | |||
注2:对于驱动高惯性负载的电动机或用于自动重新启动的电动机,这些试验只能在具代表性的运行条件下进行, 远离整个传动机构列的扭转谐振,这里不包括失相再启动。特殊的使用由制造商和用户之间认真协商 | |||
注3:采用变频器控制电机以提供电流限制通常是可接受的解决方法。对于其他的降压启动方法,对电动机和降压 启动器需做认真调整。 | |||
注3: | |||
表 5 对于鼠笼转子点燃危险因数的潜在的气隙火花危险评价 | |||
{| class="wikitable"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 ! style="text-align:center;" | 特征 | ||
! 参数 | |||
! 因数 | |||
| | |- | ||
| | | rowspan="5" style="text-align:center;" | 鼠笼转子结构 | ||
| | | 非绝缘导条的机制鼠笼转子 | ||
| | | 3 | ||
| | |- | ||
| | | 开口槽铸铝鼠笼转子≥200 kW/极 | ||
| | | 2 | ||
|- style=" | |- | ||
| | | 开口槽铸铝鼠笼转子<200 kW/极 | ||
| | | 1 | ||
| | |- | ||
| | | 闭口槽铸铝鼠笼转子 | ||
| | | 0 | ||
|- style=" | |- | ||
| | | 绝缘导条鼠笼转子 | ||
| | | 0 | ||
| | |- | ||
| | | rowspan="3" style="text-align:center;" | 极数 | ||
| | | 2极 | ||
|- style=" | | 2 | ||
| | |- | ||
| | | 4极~8极 | ||
| | | 1 | ||
| | |- | ||
| | | >8极 | ||
|- style=" | | 0 | ||
| | |- | ||
| | | rowspan="3" style="text-align:center;" | 额定功率 | ||
| | | >500 kW/极 | ||
| | | 2 | ||
| | |- | ||
|- style=" | | >200 kW/极~500 kW/极 | ||
| | | 1 | ||
| | |- | ||
| | | ≤200 kW/每极 | ||
| | | 0 | ||
| | |- | ||
| | | rowspan="3" style="text-align:center;" | 转子中径向冷却管道<sup>a</sup> | ||
| 有:L<200 mm | |||
| 2 | |||
|- | |||
| 有:L≥200 mm | |||
| 1 | |||
|- | |||
| 无 | |||
| 0 | |||
|- | |||
a | | rowspan="3" style="text-align:center;" | 转子或定子斜槽 | ||
| 有:>200 kW/极 | |||
b | | 2 | ||
|- | |||
| 有:≤200 kW/极 | |||
| 0 | |||
|- | |||
| 无 | |||
| 0 | |||
|- | |||
| rowspan="2" style="text-align:center;" | 转子的突出部分 | |||
| 不符合b | |||
| 2 | |||
|- | |||
| 符合 | |||
| 0 | |||
|- | |||
| rowspan="3" style="text-align:center;" | 极限温度 | |||
| >200℃ | |||
| 2 | |||
|- | |||
| 135℃<T≤200 ℃ | |||
| 1 | |||
|- | |||
| ≤135℃ | |||
| 0 | |||
|- | |||
| colspan="3" | <sup>a</sup>L是铁芯端部装压的长度。试验表明,火花主要发生在靠近铁芯端部的通风管道中。 <br /><sup>b</sup>转子的端部零件的设计宜避免断续接触并且在温度组别之内运行。符合此规定时因数为0,否则为2。 | |||
|} | |||
5.2.8 极限温度 | |||
5.2.8.1 转子极限温度 | |||
对于鼠笼转子旋转电机,包括采用“鼠笼”启动和阻尼绕组的同步电机,对于未绝缘的鼠笼结构转子 极限温度不应超过300℃,或对于绝缘鼠笼结构,按照4.8的规定的极限温度。对于“eb”保护等级工作 制 S1~S10 和“ec”保护等级工作制 S3、S4、S5、S7、S8 和 S10 的电机,即使在启动时,转子不应超过极限 温度。 | |||
注1:在漏磁通路径中的部件可要求是非磁性或绝缘的,否则,它们的温度可能超过转子导条在堵转条件下的温度。 | |||
这些部件可包括保持环、平衡块、定心环、风扇或风扇罩。 | |||
注2:由于可能发生磁体的退磁,潜在改变电机发热,永磁转子温度不能超过最高温度等级。 | |||
注3:包含采用“鼠笼”转子启动器或阻尼线圈的永磁电机在内的同步电机,见5.2.9。 | |||
5.2.8.2 基于电流的安全装置极限温度 | |||
当“eb” 保护等级的旋转电机采用电流安全装置防止超过极限温度,则应根据6.2.1确定启动电流 比 IA/IN 和 tE时间并根据9.1的规定在电机上标志。 | |||
t<sub>E</sub>时间的长短应当电机被堵转时,电流安全装置能够在t<sub>E</sub>时间结束之前使电机断开电源。通常,如 果电动机的 t<sub>E</sub>时间大于图2中作为启动电流比I<sub>A</sub>/I<sub>N</sub> 函数关系确定的 t<sub>E</sub>时间最小值,则这些可满足上 述要求。如果电动机的 t<sub>E</sub> 时间小于图2中的规定值,则采用合适的过电流安全装置并通过试验证明其 功能有效后才允许使用。此装置应根据9.1g)的规定在电机上标志。 | |||
[[文件:爆炸性环境第3部分:由增安型“e”保护的设备GB 3836.3-2021_图2 电动机t时间最小值(单位s)与启动电流比II~的关系.jpeg]] | |||
图2 电动机tg 时间最小值(单位:s) 与启动电流比IA/IN 的关系 | 图2 电动机tg 时间最小值(单位:s) 与启动电流比IA/IN 的关系 | ||
应符合下列要求: | 应符合下列要求: | ||
——如果对电动机使用合适的过电流安全装置,t<sub>E</sub>时间不应小于5 s; | |||
——启动电流比I<sub>A</sub>/I<sub>N</sub> 不应大于10。 | |||
注1:由过载安全装置提供的“eb”保护等级的鼠笼转子电动机的热保护信息见附录C。 | 注1:由过载安全装置提供的“eb”保护等级的鼠笼转子电动机的热保护信息见附录C。 | ||
第1,949行: | 第1,849行: | ||
b)“ec” 保护等级工作制 S1、S2、S6 或 S9 的电机,试验条件应包括在额定条件下正常运行。 | b)“ec” 保护等级工作制 S1、S2、S6 或 S9 的电机,试验条件应包括在额定条件下正常运行。 | ||
c)“ec” 保护等级工作制 S3、S4、S5、S7、S8 或 S10 | c)“ec” 保护等级工作制 S3、S4、S5、S7、S8 或 S10 的电机,试验条件应包括在额定条件下正常运行和启动。 | ||
注:变频器供电电机运行的额外信息见GB/T 21209。主要包括超温、高频和过压效应、轴承电流和高频接地要求。 目前标准没有对变频器供电的永磁电机做出详细说明。 | 注:变频器供电电机运行的额外信息见GB/T 21209。主要包括超温、高频和过压效应、轴承电流和高频接地要求。 目前标准没有对变频器供电的永磁电机做出详细说明。 | ||
第1,963行: | 第1,861行: | ||
b)“ec” 保护等级工作制 S1、S2、S6 或 S9 的电机,条件应包括在额定条件下正常运行。 | b)“ec” 保护等级工作制 S1、S2、S6 或 S9 的电机,条件应包括在额定条件下正常运行。 | ||
c)“ec” 保护等级工作制 S3、S4、S5、S7、S8 或 S10 | c)“ec” 保护等级工作制 S3、S4、S5、S7、S8 或 S10 的电机,条件应包括在额定条件下正常运行和启动。 | ||
注:电机由非正弦电源供电或晶闸管负载而在电机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定子与转子的温度差,与同一电机运行采用正 弦电源供电或线性负载而产生的温度差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转子温度可成为电机的极限特性,尤其是转子鼠笼 绕组的情况。 | 注:电机由非正弦电源供电或晶闸管负载而在电机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定子与转子的温度差,与同一电机运行采用正 弦电源供电或线性负载而产生的温度差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转子温度可成为电机的极限特性,尤其是转子鼠笼 绕组的情况。 | ||
第1,973行: | 第1,869行: | ||
5.2.9.1 结构 | 5.2.9.1 结构 | ||
磁铁应紧固在转子上。紧固的有效性应按照6.2.4的超速试验验证。如果磁铁与转子的紧固仅靠 粘结剂,则转子应在超速试验之前进行基于工作温度的耐热试验。对于“ec” 保护等级, GB/T 3836.1 规定的外壳试验要求中,耐热试验预处理温度由大于工作温度20 K(T.+20K), | 磁铁应紧固在转子上。紧固的有效性应按照6.2.4的超速试验验证。如果磁铁与转子的紧固仅靠 粘结剂,则转子应在超速试验之前进行基于工作温度的耐热试验。对于“ec” 保护等级, GB/T 3836.1 规定的外壳试验要求中,耐热试验预处理温度由大于工作温度20 K(T.+20K), 替代为大于工作温度10 K(T<sub>₈</sub>+10 K)。 | ||
除 了“ec”保护等级的电机,工作制S1、S2、S6 或 S9 直接由50 Hz 或60 Hz 供电的电机,定子绕组系统用嵌入式温度传感器保护,每相一个。 | |||
永磁同步电机在固定频率正弦电源启动时通常要求启动绕组。永磁同步电机稳定运行时也可能需 要某种阻尼线圈。这两种线圈应满足5.2.7.2和5.2.8.1的要求。 | 永磁同步电机在固定频率正弦电源启动时通常要求启动绕组。永磁同步电机稳定运行时也可能需 要某种阻尼线圈。这两种线圈应满足5.2.7.2和5.2.8.1的要求。 | ||
第2,009行: | 第1,901行: | ||
|- | |- | ||
| >1kV || | | >1kV || ⅡB或ⅡC | ||
|- | |- | ||
| >1 kV 散嵌绕组定子 || | | >1 kV 散嵌绕组定子 || ⅡA | ||
|- | |- | ||
| >6.6 kV 成型绕组定子 || | | >6.6 kV 成型绕组定子 || ⅡA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