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全电波暗室中的辐射发射和抗扰度测量GB 17626.22-2017: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刘佳明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刘佳明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第29行: 第29行:
GB/T4365—2003 电工术语 电磁兼容[IEC 60050(161):1990+A1:1997+A2:1998,IDT]
GB/T4365—2003 电工术语 电磁兼容[IEC 60050(161):1990+A1:1997+A2:1998,IDT]


GB/T6113.101—2016 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规范 第1-1部分:无线电骚扰
GB/T6113.101—2016 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规范 第1-1部分: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 测量设备(CISPR 16-1-1:2010,IDT)


和抗扰度测量设备 测量设备(CISPR 16-1-1:2010,IDT)
GB/T6113.104—2016 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规范 第1-4部分: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辐射骚扰测量用天线和试验场地(CISPR 16-1-4:2012,IDT)
 
GB/T6113.104—2016 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规范 第1-4部分:无线电骚扰
 
和抗扰度测量设备辐射骚扰测量用天线和试验场地(CISPR 16-1-4:2012,IDT)


== 3 术语和定义 ==
== 3 术语和定义 ==
第51行: 第47行:
EUT 辅助设备 associate equipment
EUT 辅助设备 associate equipment


*AE*
AE
 




第61行: 第56行:
系统平均转换系数 average system transducer factor
系统平均转换系数 average system transducer factor


CB
<math>\overline{C}_{\mathrm{dB}}</math>


将系统的源端/接收端的电压转换为激励/接收场强的系数,对于水平极化和垂直极化,该参数由 FAR 的确认数据分别计算。
将系统的源端/接收端的电压转换为激励/接收场强的系数,对于水平极化和垂直极化,该参数由 FAR 的确认数据分别计算。
第79行: 第74行:
前向功率 forward power
前向功率 forward power


*Pf,*
P<sub>f,x</sub>


在试验空间的某个位置x 处进行场强测量时记录的输入到FAR 测试系统的功率。
在试验空间的某个位置x 处进行场强测量时记录的输入到FAR 测试系统的功率。
第103行: 第98行:
测量距离 measurement distance
测量距离 measurement distance


dmea
d<sub>mea</sub>


从发射天线/接收天线的参考点沿测量轴线到 EUT 边界最近点之间的距离。
从发射天线/接收天线的参考点沿测量轴线到 EUT 边界最近点之间的距离。
第113行: 第108行:
归一化前向功率 normalized forward power
归一化前向功率 normalized forward power


*Pm,z*
P<sub>fn,z</sub>


在试验空间内某个位置x 处 产 生 1 V/m 的电场强度所需的前向功率。
在试验空间内某个位置x 处 产 生 1 V/m 的电场强度所需的前向功率。
第129行: 第124行:
参考距离 reference distance
参考距离 reference distance


dref
d<sub>ref</sub>


规定限值的对应距离。
规定限值的对应距离。




第155行: 第149行:
确认距离 validation distance
确认距离 validation distance


dval
d<sub>val</sub>


试验场地确认/校准时的距离,即从发射天线/接收天线的参考点沿测量轴线至试验空间最近点之 间的距离。
试验场地确认/校准时的距离,即从发射天线/接收天线的参考点沿测量轴线至试验空间最近点之 间的距离。
第167行: 第161行:
在本部分所涉及的频率范围内,并非全都满足远场条件(例如,在较低的频率),因此在本部分中采 用“电场强度”来定义模拟真实电磁现象的骚扰量。
在本部分所涉及的频率范围内,并非全都满足远场条件(例如,在较低的频率),因此在本部分中采 用“电场强度”来定义模拟真实电磁现象的骚扰量。


规定(载波的)电场强度作为抗扰度试验用于建立预期骚扰量的被测量,其可以通过在dme 上的系 统平均转换系数CB 来确定。该被测量的量值应分别通过水平极化和垂直极化测量来获得。
规定(载波的)电场强度作为抗扰度试验用于建立预期骚扰量的被测量,其可以通过在d<sub>mea</sub>上的系 统平均转换系数<math>\overline{C}_{\mathrm{dB}}</math>来确定。该被测量的量值应分别通过水平极化和垂直极化测量来获得。


=== 4.2 辐射发射测量的被测量 ===
=== 4.2 辐射发射测量的被测量 ===


FAR 中辐射发射测量的被测量是指 EUT 辐射的场强值,该场强值是通过线极化天线在距离EUT dmea 的位置上、从测量接收机上测得的最大电压值,然后通过系统平均转换系数CB 计算得到的。此被测量应通过 接收天线的水平极化和垂直极化测量得到,并将结果归一化到产品标准所规定的参考距离d 上 。
FAR 中辐射发射测量的被测量是指 EUT 辐射的场强值,该场强值是通过线极化天线在距离EUT d<sub>mea</sub> 的位置上、从测量接收机上测得的最大电压值,然后通过系统平均转换系数<math>\overline{C}_{\mathrm{dB}}</math> 计算得到的。此被测量应通过 接收天线的水平极化和垂直极化测量得到,并将结果归一化到产品标准所规定的参考距离d<sub>ref</sub> 上 。


== 5 FAR 场地确认/校准程序 ==
== 5 FAR 场地确认/校准程序 ==
第198行: 第192行:
说 明 :
说 明 :


Ac—— 定向耦合器与频谱分析仪或功率计之间的电缆衰减,单位为分贝(dB);
A<sub>c1</sub>—— 定向耦合器与频谱分析仪或功率计之间的电缆衰减,单位为分贝(dB);


FFp—— 场强探头的校准因子(线性刻度);
F<sub>Fp</sub>—— 场强探头的校准因子(线性刻度);


Apc—— 定向耦合器的功率输入和功率输出之间的衰减,单位为分贝(dB);
A<sub>Dc</sub>—— 定向耦合器的功率输入和功率输出之间的衰减,单位为分贝(dB);


Foc——定向耦合器的功率输人和前向功率输出之间的耦合损耗,单位为分贝(dB); PTR—— 转 换参 考 点 。
F<sub>Dc</sub>——定向耦合器的功率输人和前向功率输出之间的耦合损耗,单位为分贝(dB);  
 
P<sub>TR</sub>—— 转 换参 考 点 。


图 1 类型1的确认/校准框图
图 1 类型1的确认/校准框图
第214行: 第210行:
说 明 :
说 明 :


Ac—— 定向耦合器和频谱分析仪或功率计之间的电缆衰减,单位为分贝(dB); Ac—— 参考天线和频谱分析仪之间的电缆衰减,单位为分贝(dB);
A<sub>c1</sub>—— 定向耦合器和频谱分析仪或功率计之间的电缆衰减,单位为分贝(dB);  


FRA——参考天线的天线系数,单位为分贝每米(dB/m);
A<sub>c2</sub>—— 参考天线和频谱分析仪之间的电缆衰减,单位为分贝(dB);


Apc——定向耦合器的功率输入和功率输出之间的衰减,单位为分贝(dB);
F<sub>RA</sub>——参考天线的天线系数,单位为分贝每米(dB/m);


Foc—— 定向耦合器的功率输入和前向功率输出之间的耦合损耗,单位为分贝(dB); PTR—— 转 换 参 考 点 。
A<sub>Dc</sub>——定向耦合器的功率输入和功率输出之间的衰减,单位为分贝(dB);
 
图 2 类型2的确认/校准框图


F<sub>Dc</sub>—— 定向耦合器的功率输入和前向功率输出之间的耦合损耗,单位为分贝(dB);


P<sub>TR</sub>—— 转 换 参 考 点 。


图 2 类型2的确认/校准框图




第232行: 第229行:
说 明 :
说 明 :


FRA——参考天线的天线系数,单位为分贝每米(dB/m);
F<sub>RA</sub>——参考天线的天线系数,单位为分贝每米(dB/m);


Acz——参考天线和网络分析仪之间的电缆衰减,单位为分贝(dB);
A<sub>c2</sub>——参考天线和网络分析仪之间的电缆衰减,单位为分贝(dB);


PRA—— 参考天线的参考点;
P<sub>RA</sub>—— 参考天线的参考点;


PTR—— 转 换 参 考 点 。
PTR—— 转 换 参 考 点 。


注:作为一种选择,参考天线和网络分析仪之间的电缆衰减可以通过网络分析仪的归一化确定(将prr pRA连在 一 起以便归 一 化)。
注:作为一种选择,参考天线和网络分析仪之间的电缆衰减可以通过网络分析仪的归一化确定(将p<sub>Tr</sub> p<sub>RA</sub>连在 一 起以便归 一 化)。


图3 类型3的确认/校准框图
图3 类型3的确认/校准框图
第247行: 第244行: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全电波暗室中的辐射发射和抗扰度测量GB 17626.22-2017_图4 类型4的确认校准框图.jpeg]]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全电波暗室中的辐射发射和抗扰度测量GB 17626.22-2017_图4 类型4的确认校准框图.jpeg]]


说 明 :


说 明 :
A<sub>c1</sub> ——定向耦合器与矢量或标量网络分析仪之间的电缆衰减,单位为分贝(dB);


Ac ——定向耦合器与矢量或标量网络分析仪之间的电缆衰减,单位为分贝(dB); Acz ——参考天线与矢量或标量网络分析仪之间的电缆衰减,单位为分贝(dB);
A<sub>c2</sub> ——参考天线与矢量或标量网络分析仪之间的电缆衰减,单位为分贝(dB);


FRA ——参考天线的天线系数,单位为分贝每米(dB/m);
F<sub>RA</sub> ——参考天线的天线系数,单位为分贝每米(dB/m);


Apc ——定向耦合器的功率输入和功率输出之间的衰减,单位为分贝(dB);
A<sub>Dc</sub> ——定向耦合器的功率输入和功率输出之间的衰减,单位为分贝(dB);


FDc ——定向耦合器的功率输入与前向功率输出之间的耦合损耗,单位为分贝(dB);
F<sub>Dc</sub> ——定向耦合器的功率输入与前向功率输出之间的耦合损耗,单位为分贝(dB);


PTR ———转换参考点;
P<sub>TR</sub> ——转换参考点;


PRA ——参考天线的参考点;
P<sub>RA</sub> ——参考天线的参考点;


R、A 、B—— 网络分析仪的端口一 输出端口 R、输 人 端 口 A 和 B。
R、A 、B—— 网络分析仪的端口——输出端口 R、输 人 端 口 A 和 B。


图4 类型4的确认/校准框图
图4 类型4的确认/校准框图




第302行: 第299行: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 style="text-align:left; vertical-align:middle;"
|- style="text-align:left; vertical-align:middle;"
! rowspan="2" | 测量设备和辅助测量设备
! rowspan="2" | 测量设备和辅助测量设备<sup>a</sup>
! colspan="4" style="text-align:center;" | 确认配置
! colspan="4" style="text-align:center;" | 确认配置<sup>b</sup>
|- style="text-align:left;"
|- style="text-align:left;"
| 类型1
| 类型1
第376行: 第373行: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style="text-align:left; vertical-align:middle;"
|- style="text-align:left; vertical-align:middle;"
| colspan="5" | “设备对应的字母编号与5.2中的编号顺序一一对应。 “×"表示该组成部分是必备的;“-”表示不需要。
| colspan="5" | “<sup>a</sup>设备对应的字母编号与5.2中的编号顺序一一对应。 “<sup>b</sup>×"表示该组成部分是必备的;“-”表示不需要。
|}
|}


第417行: 第414行:
=== 5.4 FAR 确认程序所确定的量的定义 ===
=== 5.4 FAR 确认程序所确定的量的定义 ===


FAR 确认程序的每个采样位置上要确定的量如本条所述。单个位置x 上的系统转换系数C&B,x由 式(1)给出:
FAR 确认程序的每个采样位置上要确定的量如本条所述。单个位置x 上的系统转换系数C<sub>dB,x</sub>由 式(1)给出:
 
 


…………………………


(1)
<math>C_{\mathrm{dB},z}=20\lg(f_{\mathrm{MHz}})-15-10\lg(\frac{d_{x}^{2}}{P_{fn,z}})</math>…………………………(1)


式中:
式中:


CaB,x——某个位置x 上的系统转换系数,单位为分贝每米(dB/m); fMHz——频率,单位为兆赫兹(MHz);
C<sub>dB,x</sub>——某个位置x 上的系统转换系数,单位为分贝每米(dB/m);  


d —— 宽带天线的参考点与场强探头之间或与参考天线的参考点之间的距离,单位为米(m) ( 更 多详细信息见5.5);
f<sub>MHz</sub>——频率,单位为兆赫兹(MHz);


Pfm,z——归一化前向功率,单位为瓦特(W), 由式(2)给出:
d<sub>x</sub> —— 宽带天线的参考点与场强探头之间或与参考天线的参考点之间的距离,单位为米(m) ( 更 多详细信息见5.5);


P<sub>fn,z</sub>——归一化前向功率,单位为瓦特(W), 由式(2)给出:


式中:


式中:
P<sub>f,x</sub>—— 转换参考点 PTR处的前向功率,单位为瓦(W);


Pf,x—— 转换参考点 PTR处的前向功率,单位为瓦(W);
E<sub>x</sub>—— 位置x 处对应的电场强度,单位为伏每米(V/m)


E,— — 位置x 处对应的电场强度,单位为伏每米(V/m)。 注:附录C 给出了式(1)和式(2)所示关系的背景资料和基本原理。
注:附录C 给出了式(1)和式(2)所示关系的背景资料和基本原理。


…………………………


(2)
<math>P_{fn,x}=\frac{P_{f,x}}{E_{x}^{2}}</math>…………………………(2)


根据单个的系统转换系数CB,, 利用式(3)能够得到系统平均转换系数CB (见3.3):
根据单个的系统转换系数CB,, 利用式(3)能够得到系统平均转换系数CB (见3.3):


…………………………


(3)
<math>\overline{C}_{\mathrm{dB}}=\sum_{x=1}^n\frac{C_{\mathrm{dB},x}}{n}</math>…………………………(3)


式中:
式中:
第458行: 第452行:




 
<math>s_{\mathrm{dB},C}=\sqrt{\frac{1}{n-1}\times\sum_{x=1}^{n}(C_{\mathrm{dB},x}-\overline{C}_{\mathrm{dB}})^{2}}</math>…………………………(4)
…………………………
 
(4)


对每一种天线极化方式,用式(5)计算出系统平均转换系数的标准偏差SB,c 。这个量对后续 EUT 测试的不确定度评定很重要(参见附录D 中 D.1.3 的8)和附录D 中 D.2.4 的9)]。
对每一种天线极化方式,用式(5)计算出系统平均转换系数的标准偏差SB,c 。这个量对后续 EUT 测试的不确定度评定很重要(参见附录D 中 D.1.3 的8)和附录D 中 D.2.4 的9)]。
第467行: 第458行:
=== 5.5 FAR 确认时的取样位置 ===
=== 5.5 FAR 确认时的取样位置 ===


 
<math>s_{\mathrm{dB},\overline{C}}=\frac{s_{\mathrm{dB},C}}{\sqrt{n}}</math>…………………………(5)
 
…………………………
 
(5)


对于本条描述的程序,FAR 的特性是分别针对每种天线极化(水平和垂直)、在试验空间中的多个 位置上测量得到的,其结果用系统平均转换系数和标准偏差(见5.4)来表示。
对于本条描述的程序,FAR 的特性是分别针对每种天线极化(水平和垂直)、在试验空间中的多个 位置上测量得到的,其结果用系统平均转换系数和标准偏差(见5.4)来表示。
第487行: 第474行:
b) 所有3个水平面内的5个位置:即每个水平面内的中、左、右、前和后部。
b) 所有3个水平面内的5个位置:即每个水平面内的中、左、右、前和后部。


如图5所示,应将试验空间外的宽带天线的高度设定在与试验空间的中心相同的高度上。宽带天 线不应倾斜,即宽带天线的基准轴线应保持与所有测量中的主测量轴线对齐。应将位于试验空间内的 场强探头或参考天线正对着或斜对着宽带天线。(确认/校准期间的)宽带天线的位置(包括高度)应与
如图5所示,应将试验空间外的宽带天线的高度设定在与试验空间的中心相同的高度上。宽带天 线不应倾斜,即宽带天线的基准轴线应保持与所有测量中的主测量轴线对齐。应将位于试验空间内的 场强探头或参考天线正对着或斜对着宽带天线。(确认/校准期间的)宽带天线的位置(包括高度)应与将来用于设备测试时的(宽带天线的)位置相同。


 
宽带天线的参考点和试验空间的前端位置之间的距离为d<sub>val</sub> 。 在确认期间,天线塔和支撑地板或 支撑结构应各就各位。注意,仅场强探头或参考天线在本程序规定的试验空间内的多个位置处上被移 动——确认期间宽带天线固定不动,因此,宽带天线和每个取样点之间的实际间隔距离 d<sub>x</sub> 将随取样位 置而改变。注意,应记录每个取样位置上的实际的d<sub>x</sub> 然后代入式(1)。
 
将来用于设备测试时的(宽带天线的)位置相同。
 
宽带天线的参考点和试验空间的前端位置之间的距离为dal 。 在确认期间,天线塔和支撑地板或 支撑结构应各就各位。注意,仅场强探头或参考天线在本程序规定的试验空间内的多个位置处上被移 动——确认期间宽带天线固定不动,因此,宽带天线和每个取样点之间的实际间隔距离 d 将随取样位 置而改变。注意,应记录每个取样位置上的实际的d, 然后代入式(1)。


取样位置确保参考天线的相位中心或场强探头总是位于试验空间周界内至少20 cm 处 。
取样位置确保参考天线的相位中心或场强探头总是位于试验空间周界内至少20 cm 处 。
第529行: 第512行:
d) 记录下面的参数值:
d) 记录下面的参数值:


●功率计测量点处的指示功率Pf,ind,,单位为分贝毫瓦(dBm);
●功率计测量点处的指示功率P<sub>f,ind,x</sub>,单位为分贝毫瓦(dBm);


● 由场强探头得到的指示场强 Eind,,单位为伏每米(V/m);
● 由场强探头得到的指示场强 E<sub>ind,x</sub>,单位为伏每米(V/m);


宽带天线与场强探头之间的距离d。
宽带天线与场强探头之间的距离d<sub>x</sub>。


e) 步进频率的增量不超过1%,重复步骤 c) 和 d) 至最后一个频率。
e) 步进频率的增量不超过1%,重复步骤 c) 和 d) 至最后一个频率。
第539行: 第522行:
f) 针对位置x 和每一个频率,使用式(6)计算系统转换系数:
f) 针对位置x 和每一个频率,使用式(6)计算系统转换系数:


C&B,x=20lg(fMH₂)-15-20lg(d)+Pf,ind,x-30+Ac+Fpc-Apc-20lg(FFp×Eind,z)


…………………………(6)
<math>C_{dB,z}=20\mathrm{lg}(f_{MHz})-15-20\mathrm{lg}(d_{z})+P_{f,\mathrm{ind},z}-30+A_{\mathrm{Cl}}+F_{\mathrm{DC}}-A_{\mathrm{DC}}-20\mathrm{lg}(F_{\mathrm{FP}}\times E_{\mathrm{ind},z})</math>…………………………(6)


注2:图1中定义了上述参数。
注2:图1中定义了上述参数。
第559行: 第541行:
b) 记录下面的参数值:
b) 记录下面的参数值:


功率计显示的功率Pf,ind,x,单位为分贝毫瓦(dBm);
功率计显示的功率P<sub>f,ind,x</sub>,单位为分贝毫瓦(dBm);


由频谱分析仪得到的指示电压Vind,,单位为分贝微伏[dB(μV)];
由频谱分析仪得到的指示电压V<sub>ind,x</sub>,单位为分贝微伏[dB(μV)];


宽带天线和参考天线之间的距离d。
宽带天线和参考天线之间的距离d<sub>x</sub>。


c) 频率步进的增量不超过1%,重复步骤 a) 和 b) 至最后一个频率。
c) 频率步进的增量不超过1%,重复步骤 a) 和 b) 至最后一个频率。
第569行: 第551行:
d) 针对位置x 和每一个频率,使用式(7)计算系统转换系数:
d) 针对位置x 和每一个频率,使用式(7)计算系统转换系数:


CdB,x=20lg(fMHz)-15-20lg(d)+Pf,ind,x-30+Ac+FD-Apc-Eind,z ([7)](#bookmark68)
<math>C_{\mathrm{dB},x}=20\lg(f_{\mathrm{MHz}})-15-20\lg(d_{x})+P_{f,\mathrm{ind},x}-30+A_{\mathrm{C1}}+F_{\mathrm{DC}}-A_{\mathrm{DC}}-E_{\mathrm{ind},x}</math>…………………………(7)


式中:
式中:


Eind,x=Vind,x+Ac₂+FRA-120 ([8)](#bookmark69)
<math>E_{\mathrm{ind},x}=V_{\mathrm{ind},x}+A_{\mathrm{C2}}+F_{\mathrm{RA}}-120</math>…………………………(8)


注2:图2中定义了上述参数。
注2:图2中定义了上述参数。
第588行: 第570行:


b) 设定网络分析仪的起始和终止频率。频率步进应为:
b) 设定网络分析仪的起始和终止频率。频率步进应为:




第599行: 第580行:
● 1GHz~18 GHz:fstep≤50 MHz。
● 1GHz~18 GHz:fstep≤50 MHz。


c) 测量并记录 S21,x,单位为分贝(dB)。
c) 测量并记录 S<sub>21,x</sub>,单位为分贝(dB)。


d) 针对位置 x 和每一个频率,使用式(9)计算系统转换系数:
d) 针对位置 x 和每一个频率,使用式(9)计算系统转换系数:


CaB,z=20lg(fMH₂)-32-20lg(d)-S₂1,x-Ac-FRA…………………(9)
<math>C_{\mathrm{dB},z}=20\mathrm{lg}(f_{\mathrm{MH}z})-32-20\mathrm{lg}(d_{z})-S_{21,z}-A_{\mathrm{C2}}-F_{\mathrm{RA}}</math>…………………(9)


注:图3中定义了上述参数。
注:图3中定义了上述参数。
第619行: 第600行:
b) 设定网络分析仪的起始和终止频率。频率步进应为:
b) 设定网络分析仪的起始和终止频率。频率步进应为:


● 30 MHz~80 MHz:fstep≤1 MHz;
● 30 MHz~80 MHz:f<sub>step</sub>≤1 MHz;


● 80 MHz~500 MHz:fstep≤2 MHz;
● 80 MHz~500 MHz:f<sub>step</sub>≤2 MHz;


● 500 MHz~1GHz:fstep≤5 MHz;
● 500 MHz~1GHz:f<sub>step</sub>≤5 MHz;


● 1GHz~18 GHz:fstep≤50 MHz。
● 1GHz~18 GHz:f<sub>step</sub>≤50 MHz。


c) 调整网络分析仪的输出功率以便获得适宜的确认场强E 。 确认结果与绝对场强和/或功率电 平无关。
c) 调整网络分析仪的输出功率以便获得适宜的确认场强E 。 确认结果与绝对场强和/或功率电 平无关。


d) 测量和记录信号比B/A(RBA,x,dB)。
d) 测量和记录信号比B/A(R<sub>BA,x</sub>,dB)。


e) 针对位置 x 和每一个频率,使用式(10)计算系统转换系数:
e) 针对位置 x 和每一个频率,使用式(10)计算系统转换系数:


CdB,=20lg(fMHz)-32-20lg(dz)-RBA,z+Ac+Fpc-Apc-Acz-FRA ……(10)
<math>C_{\mathrm{dB},z}=20\lg(f_{\mathrm{MHz}})-32-20\lg(d_{z})-R_{\mathrm{BA},z}+A_{\mathrm{CI}}+F_{\mathrm{DC}}-A_{\mathrm{DC}}-A_{\mathrm{C2}}-F_{\mathrm{RA}}</math> ……(10)


注:图4中定义了上述参数。
注:图4中定义了上述参数。
第647行: 第628行:
=== 5.7 确认要求 ===
=== 5.7 确认要求 ===


FAR 确认要求是基于取样得到的系统转换系数的标准偏差。每种极化的标准偏差 sdB,c应满足表 2给出的FAR 确认准则。
FAR 确认要求是基于取样得到的系统转换系数的标准偏差。每种极化的标准偏差 s<sub>dB,c</sub>应满足表 2给出的FAR 确认准则。


表2 FAR 确认准则
表2 FAR 确认准则
第681行: 第662行:
2) 应规定电缆在试验空间内的走线最短长度为1 m (除非制造商的规格说明书规定更短的 电缆)。电缆的超长部分应在电缆的中心附近折叠后捆扎起来,折叠长度为0.3 m~0.4 m。 如果制造商没有提供关于正常使用时典型电缆布置的信息,则应采用如下布置:
2) 应规定电缆在试验空间内的走线最短长度为1 m (除非制造商的规格说明书规定更短的 电缆)。电缆的超长部分应在电缆的中心附近折叠后捆扎起来,折叠长度为0.3 m~0.4 m。 如果制造商没有提供关于正常使用时典型电缆布置的信息,则应采用如下布置:


— - 对于台式 EUT (见图6和图7),离开试验空间的电缆(也就是连接 EUT 与“外部世 界”的电缆)暴露在电磁场中的总长度应至少为1m。
—— 对于台式 EUT (见图6和图7),离开试验空间的电缆(也就是连接 EUT 与“外部世 界”的电缆)暴露在电磁场中的总长度应至少为1m。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全电波暗室中的辐射发射和抗扰度测量GB 17626.22-2017_图6台式设备的试验布置示例.jpeg]]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全电波暗室中的辐射发射和抗扰度测量GB 17626.22-2017_图6台式设备的试验布置示例.jpeg]]


图6 台式设备的试验布置示例
图6 台式设备的试验布置示例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全电波暗室中的辐射发射和抗扰度测量GB 17626.22-2017_图7台式设备的试验布置示例俯视图.jpeg]]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全电波暗室中的辐射发射和抗扰度测量GB 17626.22-2017_图7台式设备的试验布置示例俯视图.jpeg]]
第724行: 第704行:




 
== 附 录 A ==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辐射抗扰度试验
(规范性附录) 辐射抗扰度试验


A.1 概述
=== A.1 概述 ===


本附录描述了在FAR 中进行辐射抗扰度试验的程序。
本附录描述了在FAR 中进行辐射抗扰度试验的程序。


A.2 试验设备
=== A.2 试验设备 ===


图1和图2(见5.2)示出了抗扰度试验的测试设备。对抗扰度试验来说,场强探头或者参考天线不 是一定要的。其具体性能/参数要求如下:
图1和图2(见5.2)示出了抗扰度试验的测试设备。对抗扰度试验来说,场强探头或者参考天线不 是一定要的。其具体性能/参数要求如下:
第761行: 第740行:
应注意确保监测设备不受FAR 中产生的电磁场的影响,且不会影响 EUT 的工作。在信号传输 中,强烈推荐使用光纤或者具有足够共模RF 去耦的电缆。如果可能,监测设备最好放在FAR 外 。
应注意确保监测设备不受FAR 中产生的电磁场的影响,且不会影响 EUT 的工作。在信号传输 中,强烈推荐使用光纤或者具有足够共模RF 去耦的电缆。如果可能,监测设备最好放在FAR 外 。


A.3 饱和的快速检查程序
=== A.3 饱和的快速检查程序 ===


应执行快速检查程序来确定放大器是否处于足够低的饱和状态。在确认程序中,应至少执行一次 该检查程序:
应执行快速检查程序来确定放大器是否处于足够低的饱和状态。在确认程序中,应至少执行一次 该检查程序:
第773行: 第752行:
c) 根据系统平均转换系数,计算所需的前向功率Pf,t,dBm(在转换参考点上),见式(A.1):
c) 根据系统平均转换系数,计算所需的前向功率Pf,t,dBm(在转换参考点上),见式(A.1):


Pf,t,dBm=45+20lg(E)+20lg(dmeasurement)-20lg(fMH)+CB ……(A.1)
<math>P_{f,t,dBm}=45+20\lg(E_{t})+20\lg(d_{\text{measurement}})-20\lg(f_{\mathrm{MHz}})+\overline{C}_{\mathrm{dB}}</math> ……(A.1)


式 中 :
式 中 :


E. ——抗扰度试验中预期的试验等级的场强,单位为伏每米(V/m);
E<sub>t</sub> ——抗扰度试验中预期的试验等级的场强,单位为伏每米(V/m);


dmesurement——宽带天线参考点和离EUT 最近面之间的距离(见图A.1), 单位为米(m);
d<sub>mesurement</sub>——宽带天线参考点和离EUT 最近面之间的距离(见图A.1), 单位为米(m);


fMHz ——频率,单位为兆赫兹(MHz);
f<sub>MHz</sub> ——频率,单位为兆赫兹(MHz);


CB — FAR 确认程序确定的系统平均转换系数,单位为分贝每米(dB/m)。
<math>\overline{C}_{\mathrm{dB}}</math>—— FAR 确认程序确定的系统平均转换系数,单位为分贝每米(dB/m)。


前向功率为注入到转换参考点(PTR, 见图1和图2)的功率。调整注入功率时,需要考虑电缆 的衰减和定向耦合器的耦合度等因素。
前向功率为注入到转换参考点(PTR, 见图1和图2)的功率。调整注入功率时,需要考虑电缆 的衰减和定向耦合器的耦合度等因素。


由于最小尺寸的 EUT (最大dme) 所需要的前向功率最大,饱和度的检查应考虑到这种最恶劣
由于最小尺寸的 EUT (最大d<sub>mea</sub>) 所需要的前向功率最大,饱和度的检查应考虑到这种最恶劣的情况
 
的情况


d) 在一定允差范围内,设置RF 发生器输出功率,直到功率计的读数等于步骤c) 计算出的预期前 向功率。典型的抗扰度试验控制软件可自动执行此步骤。
d) 在一定允差范围内,设置RF 发生器输出功率,直到功率计的读数等于步骤c) 计算出的预期前 向功率。典型的抗扰度试验控制软件可自动执行此步骤。
第813行: 第790行:
图 A.1 抗 扰 度 试 验 中 dmc 的 定 义
图 A.1 抗 扰 度 试 验 中 dmc 的 定 义


A.4 试 验 程 序
=== A.4 试 验 程 序 ===


A.4.1 概 述
A.4.1 概 述
第823行: 第800行:
A.4.2 电平设置程序
A.4.2 电平设置程序


所需的前向功率Pf,t,aBm(r.m.s., 载波,在PTR处)用来产生试验场强Et 。 在每个频点上,应使用式 (A.2) 利用系统平均转换系数CB 计算前向功率:
所需的前向功率P<sub>f,t,aBm</sub>(r.m.s., 载波,在P<sub>TR</sub>处)用来产生试验场强E<sub>t</sub> 。 在每个频点上,应使用式 (A.2) 利用系统平均转换系数<math>\overline{C}_{\mathrm{dB}}</math> 计算前向功率:


Pf,t,dBm=45+20lg(E₂)+20lg(desure )-20lg(fMH₂)+C (A.2) 式中:
P<sub>f,t,dBm</sub>=45+20 lg(E<sub>t</sub>)+20lg(d<sub>measurement</sub>)-20 lg(fM<sub>H₂</sub>)+<math>\overline{C}_{\mathrm{dB}}</math>  (A.2) 式中:


dmeasurement——宽带天线的参考点与EUT 最近面的距离。
d<sub>measurement</sub>——宽带天线的参考点与EUT 最近面的距离。


控制设备应通过设置RF 发生器,使得在一定功率允差范围内达到计算出的前向功率。
控制设备应通过设置RF 发生器,使得在一定功率允差范围内达到计算出的前向功率。
第839行: 第816行:
用调制信号(1 kHz 正弦波80% AM 调制,或产品标准规定的调制方式)在需要考虑的频率范围内 进行扫频或扫描,需要时可暂停以设置RF 信号电平或切换信号发生器和天线。当按步进方式改变频 率时,步进应不超过前一频率值的1%。
用调制信号(1 kHz 正弦波80% AM 调制,或产品标准规定的调制方式)在需要考虑的频率范围内 进行扫频或扫描,需要时可暂停以设置RF 信号电平或切换信号发生器和天线。当按步进方式改变频 率时,步进应不超过前一频率值的1%。


每个频率上调幅载波的驻留时间应不短于EUT 动作及响应时间,但任何时候不能短于0.5 s。对
每个频率上调幅载波的驻留时间应不短于EUT 动作及响应时间,但任何时候不能短于0.5 s。对敏感频率点(例如时钟频率)应按产品标准中的要求单独进行分析。
 
敏感频率点(例如时钟频率)应按产品标准中的要求单独进行分析。


在天线垂直极化和水平极化时分别对 EUT 的每一个面进行试验。
在天线垂直极化和水平极化时分别对 EUT 的每一个面进行试验。
第879行: 第854行:
d) 因设备硬件或软件损坏、或数据丢失而造成不能恢复的功能丧失或性能降低。 制造商的技术规范可以说明对 EUT 产生的哪些影响是不重要的且可接受的。
d) 因设备硬件或软件损坏、或数据丢失而造成不能恢复的功能丧失或性能降低。 制造商的技术规范可以说明对 EUT 产生的哪些影响是不重要的且可接受的。


在通用标准、产品标准或产品类标准不适用的情况下,这种分类可以由负责通用标准、产品标准和
在通用标准、产品标准或产品类标准不适用的情况下,这种分类可以由负责通用标准、产品标准和产品类标准的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用作确定性能判据的指南,或供制造商和采购方协商性能判据做 参照。


 
=== A.5 试验报告 ===
 
产品类标准的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用作确定性能判据的指南,或供制造商和采购方协商性能判据做 参照。
 
A.5 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能重现试验的全部信息,特别是下列内容:
试验报告应包括能重现试验的全部信息,特别是下列内容:
第911行: 第882行:
● 特殊的试验环境条件。
● 特殊的试验环境条件。


附 录 B
== 附 录 B ==


(规范性附录) 辐射发射测量
(规范性附录) 辐射发射测量


B.1 概述
=== B.1 概述 ===


本附录详细规定了FAR 中的辐射发射测量方法。
本附录详细规定了FAR 中的辐射发射测量方法。


B.2 试验设备
=== B.2 试验设备 ===


除了不需要使用功率放大器外,发射测量所使用的试验设备和设施为已按第5章确认程序确认的 FAR 试验系统。发射测量时使用的测量接收机应符合 GB/T 6113.101÷2016。
除了不需要使用功率放大器外,发射测量所使用的试验设备和设施为已按第5章确认程序确认的 FAR 试验系统。发射测量时使用的测量接收机应符合 GB/T 6113.101-2016。


下列设备是发射测量所必须的:
下列设备是发射测量所必须的:
第927行: 第898行:
● 符 合 GB/T6113.101—2016 的频谱分析仪或测量接收机;
● 符 合 GB/T6113.101—2016 的频谱分析仪或测量接收机;


● 宽带天线、电缆及其敷设方式和FAR 与确定系统平均转换系数CaB时完全相同; 测量结果(场强)用式(B.1) 计算:
● 宽带天线、电缆及其敷设方式和FAR 与确定系统平均转换系数<math>\overline{C}_{\mathrm{dB}}</math>时完全相同; 测量结果(场强)用式(B.1) 计算:


………………(B.1)
<math>E_{\mathrm{dB(\mu V/m)}}=V_{\mathrm{p_{TR}},\mathrm{dB(\mu V)}}+\overline{C}_{\mathrm{dB}}+20\mathrm{lg}\left(\frac{d_{\text{measurement}}}{d_{\mathrm{reference}}}\right)</math>………………(B.1)


式中:
式中:


VPTR,dB(AV——转换参考点PTR(参见图1、2、3和4)处的电压,单位为分贝微伏[dB(μV)]; dmeasurement——天线的参考点与 EUT 最近面(参见图 B.1) 之间的距离;
V<sub>PTR,dB(μV)</sub>——转换参考点PTR(参见图1、2、3和4)处的电压,单位为分贝微伏[dB(μV)];  
 
d reference —— 产品标准规定的测量距离。


d<sub>measurement</sub>——天线的参考点与 EUT 最近面(参见图 B.1) 之间的距离;


d<sub>reference</sub> —— 产品标准规定的测量距离。




第949行: 第920行:


图 B.1 发射测量dmeat的定义
图 B.1 发射测量dmeat的定义




第980行: 第950行:
注:若被测信号本身为宽带信号、幅度波动或者不具备相当的频率稳定度,则应采用额外措施以保证能正确地捕获 发射的最大幅度。对于最终测量,可能需要再次调谐测量接收机。
注:若被测信号本身为宽带信号、幅度波动或者不具备相当的频率稳定度,则应采用额外措施以保证能正确地捕获 发射的最大幅度。对于最终测量,可能需要再次调谐测量接收机。


B.4 试验报告
=== B.4 试验报告 ===


试验报告应为能够重现辐射发射测量结果提供以下详细的信息:
试验报告应为能够重现辐射发射测量结果提供以下详细的信息:
第997行: 第967行:


2) 所使用的检波器;
2) 所使用的检波器;


3)适用的限值和检波器的类型;
3)适用的限值和检波器的类型;
第1,012行: 第980行:




附 录 C
== 附 录 C ==


(资料性附录)
(资料性附录)
第1,018行: 第986行:
有关系统转换系数和一次性完成的发射确认/抗扰度校准方法的背景知识
有关系统转换系数和一次性完成的发射确认/抗扰度校准方法的背景知识


C.1 辐射发射确认和抗扰度设施校准方法之间的关系
=== C.1 辐射发射确认和抗扰度设施校准方法之间的关系 ===


为了说明发射试验场地确认使用的传统归一化场地衰减(NSA) 方法与参考文献[2]中“均匀面”校 准方法的直接关系,可以根据参考文献[5]从NSA,An 的计算公式见式(C.1):
为了说明发射试验场地确认使用的传统归一化场地衰减(NSA) 方法与参考文献[2]中“均匀面”校 准方法的直接关系,可以根据参考文献[5]从NSA,An 的计算公式见式(C.1):


…………………………(C.1)
<math>A_{\mathrm{N}}=\frac{V_{\mathrm{direct}}}{V_{\mathrm{site}}}\times\frac{1}{F_{\mathrm{Antenna},1}}\times\frac{1}{F_{\mathrm{Antenna},2}}</math>…………………………(C.1)


式中:
式中:


AN ——NSA;
A<sub>N</sub> ——NSA;


Vdirect ——发射与接收用线缆直通时频谱分析仪或者测量接收机的电压;
V<sub>direct</sub> ——发射与接收用线缆直通时频谱分析仪或者测量接收机的电压;


Vsite ——天线发射时接收天线上的电压;
V<sub>site</sub> ——天线发射时接收天线上的电压;


FAntenna,1和 FAntene,2——NSA测量所用天线的天线系数,应是已知的。
F<sub>Antenna</sub>,1和 F<sub>Antene,2</sub>——NSA测量所用天线的天线系数,应是已知的。


假设源、传输线和负载的阻抗相匹配,根据功率和电压的关系,Vdirec可用式(C.2) 表示:
假设源、传输线和负载的阻抗相匹配,根据功率和电压的关系,V<sub>direc</sub>可用式(C.2) 表示:


Vdirect=√PFR …………………………(C.2)
V<sub>direct</sub>=√P<sub>F</sub>R<sub>L</sub> …………………………(C.2)


式中:
式中:


Pp—— 校准位置处的前向功率;
P<sub>F</sub>—— 校准位置处的前向功率;


RL—— 频谱分析仪或测量接收机的阻抗,通常为50Ω。 根据天线系数的定义,Vsite可用式(C.3) 表示:
R<sub>L</sub>—— 频谱分析仪或测量接收机的阻抗,通常为50Ω。 根据天线系数的定义,V<sub>site</sub>可用式(C.3) 表示:




<math>V_{\mathrm{site}}=\frac{\mathrm{E}}{F_{\mathrm{Antenna},2}}</math>…………………………(C.3)


…………………………(C.3)
式中:


式中:
E ——2号天线(接收天线)处的电场强度,单位为伏每米(V/m);


E ——2号天线(接收天线)处的电场强度,单位为伏每米(V/m); FAntenna,2——接收天线的自由空间天线系数。
F<sub>Antenna,2</sub>——接收天线的自由空间天线系数。


将式(C.2) 和 式(C.3) 代人式(C.1), 可得:
将式(C.2) 和 式(C.3) 代人式(C.1), 可得:


<math>A_{\mathrm{N}}=\frac{\sqrt{P_{\mathrm{F}}R_{\mathrm{L}}}}{E/F_{\mathrm{Antenna},2}}\times\frac{1}{F_{\mathrm{Antenna},1}}\times\frac{1}{F_{\mathrm{Antenna},2}}</math>…………………………(C.4)


可以看出,由于F<sub>Antem,2</sub>可以消掉,因此当可以得到前向功率和电场强度时,进行 NSA 测量时不需 要采用已知的两个天线的天线系数。由此可见这是IEC 61000-4-3(参考文献[2])中均匀面校准方法的 基础。即,使用单独一个天线进行发射,测量 EUT 所处区域内形成的电场强度,并测量产生这个场所 需的前向功率。如果需要,已知发射天线的天线系数(F<sub>Antenna,1</sub>)、电场以及前向功率,可以直接利用 式(C.4)得 到NSA。


可以看出,由于FAntem,2可以消掉,因此当可以得到前向功率和电场强度时,进行 NSA 测量时不需 要采用已知的两个天线的天线系数。由此可见这是IEC 61000-4-3(参考文献[2])中均匀面校准方法的 基础。即,使用单独一个天线进行发射,测量 EUT 所处区域内形成的电场强度,并测量产生这个场所 需的前向功率。如果需要,已知发射天线的天线系数(FAntem,)、电场以及前向功率,可以直接利用 式(C.4)得 到NSA。
=== C.2 系统增益和转换系数CB 的确定 ===
 
C.2 系统增益和转换系数CB 的确定


本部分推荐的一次性完成的发射确认/抗扰度校准方法,阐述了如果天线、试验设备和电缆一起被 认为是自由空间测量系统,使用其得到的测量结果认为是理想自由空间中得到的结果,则可以不需要天 线系数。
本部分推荐的一次性完成的发射确认/抗扰度校准方法,阐述了如果天线、试验设备和电缆一起被 认为是自由空间测量系统,使用其得到的测量结果认为是理想自由空间中得到的结果,则可以不需要天 线系数。


作为提出统一场地确认/校准方法的基础,将各向同性源的理想远场自由空间特性做为参照。值得
作为提出统一场地确认/校准方法的基础,将各向同性源的理想远场自由空间特性做为参照。值得注意的是,研究NSA 的 理 想 短 偶 极 子 的 辐 射 波 瓣 图 与 此 非 常 类 似 。 在 这 种 情 况 下 , 电 场E(V/m) 和 功 率 密 度PD(W/m²) 的 关 系 如 下 :
 
 


注意的是,研究NSA 的 理 想 短 偶 极 子 的 辐 射 波 瓣 图 与 此 非 常 类 似 。 在 这 种 情 况 下 , 电 场E(V/m) 和 功 率 密 度Pp(W/m²) 的 关 系 如 下 :
E²=P<sub>D</sub>Z<sub>0</sub> …………………………(C.5)
 
*E²=PpZ 。* …………………………(C.5)


式 中 :
式 中 :
第1,074行: 第1,039行:
Z₀—— 自由空间的波阻抗,为120πΩ。
Z₀—— 自由空间的波阻抗,为120πΩ。


各 向 同 性 的 点 源 的 功 率 密 度 和 发 射 的 前 向 功 率PF(W) 之 间 的 关 系 为 :
各 向 同 性 的 点 源 的 功 率 密 度 和 发 射 的 前 向 功 率P<sub>F</sub>(W) 之 间 的 关 系 为 :
 
<math>P_{\mathrm{p}}=\frac{P_{\mathrm{F}}}{4\pi d^{2}}</math>…………………………(C.6)


式 中 :
式 中 :


d—— 与源之间的距离,单位为米(m)。
d—— 与源之间的距离,单位为米(m)。
…………………………(C.6)


根据增益的定义,相对各向同性天线增益为G 的源产生的功率密度为:
根据增益的定义,相对各向同性天线增益为G 的源产生的功率密度为:


…………………………(C.7)
<math>P_{\mathrm{D}}=\frac{P_{\mathrm{F}}}{4\pi d^{2}}\times G</math>…………………………(C.7)


式 中 :
式 中 :
第1,092行: 第1,055行:
G—— 功 率 增 益 。
G—— 功 率 增 益 。


将 关 于Po 的 式(C.7) 代 入 式(C.5), 并转换为分贝值,就可以定义自由空间测量系统以确认/校准 时监测前向功率PF 的馈电点为参考的系统增益G(dBi)。
将 关 于P<sub>D</sub>的 式(C.7) 代 入 式(C.5), 并转换为分贝值,就可以定义自由空间测量系统以确认/校准 时监测前向功率PF 的馈电点为参考的系统增益G(dBi)。


…………………………(C.8)
<math>G_{\mathrm{dBi}}=10\lg\left(\frac{E^{2}d^{2}}{30P_{\mathrm{F}}}\right)</math>…………………………(C.8)


本部分使用对应的系统转换系数 CdB可由系统增益计算(以 dB 的形式):
本部分使用对应的系统转换系数 CdB可由系统增益计算(以 dB 的形式):


CdB=20lg(fMHz)-29.77-GdBi …………………………(C.9)
C<sub>dB</sub>=20lg(f<sub>MHz</sub>)-29.77-G<sub>dBi</sub> …………………………(C.9)


注 意 上 面 的 系 统 转 换 系 数CB 在 用 法 上 等 同 于 式(C.3) 中 的 天 线 系 数 , 可 用 于 将 测 量 接 收 机 或 者 频 谱 分 析 仪 上 的 电 压 值 转 化 成 电 场 强 度 。 因 此 , 这 种 系 统 转 换 系 数 CB 可 以 认 为 是 一 种 新 型 的 “ 天 线 系 数”,其包括本部分5 . 2所规定的额外的 FAR 测 量 系 统 组 件 ( 例 如 馈 电 线 缆 ) 。
注 意 上 面 的 系 统 转 换 系 数C<sub>dB</sub> 在 用 法 上 等 同 于 式(C.3) 中 的 天 线 系 数 , 可 用 于 将 测 量 接 收 机 或 者 频 谱 分 析 仪 上 的 电 压 值 转 化 成 电 场 强 度 。 因 此 , 这 种 系 统 转 换 系 数 C<sub>dB</sub> 可 以 认 为 是 一 种 新 型 的 “ 天 线 系 数”,其包括本部分5 . 2所规定的额外的 FAR 测 量 系 统 组 件 ( 例 如 馈 电 线 缆 ) 。


传统术语“天线系数”用于得到天线参考点上的场强值,因此,本部分建议使用CB 表 示 由 各 向 同 性 的 增 益Gd 得 到 的 系 统 转 换 系 数 [ 式(C.9)], 以避免与制造商提供的、不包括额外FAR 系 统 组 件 的 天 线 系数相混淆 。
传统术语“天线系数”用于得到天线参考点上的场强值,因此,本部分建议使用C<sub>dB</sub> 表 示 由 各 向 同 性 的 增 益G<sub>dBi</sub> 得 到 的 系 统 转 换 系 数 [ 式(C.9)], 以避免与制造商提供的、不包括额外FAR 系 统 组 件 的 天 线 系数相混淆 。


参考文献[5、6、7]提供了从增益的计算式(C.8) 推 导 出 天 线 系 数 计 算 式(C.9) 的 更 多 的 背 景 知 识 。
参考文献[5、6、7]提供了从增益的计算式(C.8) 推 导 出 天 线 系 数 计 算 式(C.9) 的 更 多 的 背 景 知 识 。


C.3 统 计 考 虑
=== C.3 统 计 考 虑 ===


式 (C.8) 和 式(C.9) 给 出 了 一 个 位 置 上 的 系 统 增 益 和 转 换 系 数 。 由 于 实 际 增 益 和 转 换 系 数 可 能 在 试 验空间内有所变化,本部分采用由确认/校准程序确定的平均值。
式 (C.8) 和 式(C.9) 给 出 了 一 个 位 置 上 的 系 统 增 益 和 转 换 系 数 。 由 于 实 际 增 益 和 转 换 系 数 可 能 在 试 验空间内有所变化,本部分采用由确认/校准程序确定的平均值。


在试验空间内的多个位置进行测量时,对距离变化进行修正后,理论上在所有位置上应得到相同的 系统增益和转换系数 。 由于在试验空间内实际测量系统的结果有所不同 , 标准偏差与整个测量系统的 性能密切相关。因此,本部分中的可接受准则以标准偏差 sB,c [见式(4)]为基础。然而,使用系统平均 转 换 系 数 对 不 确 定 度 的 贡 献 取 决 于 平 均 值 的 标 准 偏 差 sB,c [见式(5)]。因此,对于附录D 中 不 确 定 度 的评定示例,系统平均转换系数所引入的不确定度以 saB,c 为 基 础 进 行 评 估 。
在试验空间内的多个位置进行测量时,对距离变化进行修正后,理论上在所有位置上应得到相同的 系统增益和转换系数 。 由于在试验空间内实际测量系统的结果有所不同 , 标准偏差与整个测量系统的 性能密切相关。因此,本部分中的可接受准则以标准偏差 s<sub>dB,c</sub> [见式(4)]为基础。然而,使用系统平均 转 换 系 数 对 不 确 定 度 的 贡 献 取 决 于 平 均 值 的 标 准 偏 差 S <sub>dB,C</sub> [见式(5)]。因此,对于附录D 中 不 确 定 度 的评定示例,系统平均转换系数所引入的不确定度以 S <sub>dB,C</sub> 为 基 础 进 行 评 估 。


附 录 D
== 附 录 D ==


(资料性附录) 测量不确定度
(资料性附录) 测量不确定度


D.1 发射测量的不确定度
=== D.1 发射测量的不确定度 ===


D.1.1 影响因素
D.1.1 影响因素
第1,122行: 第1,085行:
图 D.1 示出了场强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时需考虑的影响因素的例子。
图 D.1 示出了场强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时需考虑的影响因素的例子。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全电波暗室中的辐射发射和抗扰度测量GB 17626.22-2017_图 D.1发射测量影响因素的例子.jpeg|400px]]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全电波暗室中的辐射发射和抗扰度测量GB 17626.22-2017_图 D.1发射测量影响因素的例子.jpeg]]




第1,134行: 第1,097行:


D.1.3 给出了表D.1 和表D.2 中使用的有关参数的描述。确认布置类型的描述见5.2。
D.1.3 给出了表D.1 和表D.2 中使用的有关参数的描述。确认布置类型的描述见5.2。




第1,169行: 第1,131行: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正弦波电压(2)
| 正弦波电压(2)
| 8V<sub>sw</sub>
| δV<sub>sw</sub>
| 1.00
| 1.00
| k=2
| k=2
第1,180行: 第1,142行: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脉冲幅度响应(3)
| 脉冲幅度响应(3)
| 8V<sub>pa</sub>
| δV<sub>pa</sub>
| 1.50
| 1.50
| 矩形
| 矩形
第1,294行: 第1,256行: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与参考天线相连的接收机(13)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与参考天线相连的接收机(13)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δVind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δV<sub>ind</sub>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1.0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1.0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矩形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矩形
第1,702行: 第1,664行:
D.1.3 关于输入量估计值的说明
D.1.3 关于输入量估计值的说明


表 D.1 和 表 D.2 所列的输入量估计值x; 的不确定度是表中所注明的覆盖频率范围内最大的不确 定度,前提是该不确定度应与 GB/T 6113.101中规定的测量设备规范的允差相一致。输入量圆括号中 的编号系指下面说明的编号。
表 D.1 和 表 D.2 所列的输入量估计值x<sub>i</sub> 的不确定度是表中所注明的覆盖频率范围内最大的不确 定度,前提是该不确定度应与 GB/T 6113.101中规定的测量设备规范的允差相一致。输入量圆括号中 的编号系指下面说明的编号。
 
表D.1 和 表D.2 中的估计值的某些假设对一个特定的检测实验室可能是不适用的。当检测实验室 评定其测量设备的扩展不确定度U 时,应考虑其特定的测量系统所提供的信息,包括设备的特性、校 准数据的质量和传递、已知的或可能的概率分布以及测量程序。检测实验室在整个频率范围内分段评 定其不确定度是有利的,尤其是当一个占主导地位的不确定度分量在整个频率范围内变化显著时更是 如此。


表 D.1 和 表 D.2 给出的扩展不确定度,其包含因子 k=2, 这通常表明真值位于以测量值为中心的
表D.1 和 表D.2 中的估计值的某些假设对一个特定的检测实验室可能是不适用的。当检测实验室 评定其测量设备的扩展不确定度U<sub>lab</sub> 时,应考虑其特定的测量系统所提供的信息,包括设备的特性、校 准数据的质量和传递、已知的或可能的概率分布以及测量程序。检测实验室在整个频率范围内分段评 定其不确定度是有利的,尤其是当一个占主导地位的不确定度分量在整个频率范围内变化显著时更是 如此。


一个对称区间内,置信概率为95%。当采用单侧评定时,若置信概率为95%,则包含因子k=1.64。
表 D.1 和 表 D.2 给出的扩展不确定度,其包含因子 k=2, 这通常表明真值位于以测量值为中心的一个对称区间内,置信概率为95%。当采用单侧评定时,若置信概率为95%,则包含因子k=1.64。


下列各项说明中所含的注,旨在为与上面假定的数据或情形不同的检测实验室提供一些指导:
下列各项说明中所含的注,旨在为与上面假定的数据或情形不同的检测实验室提供一些指导:


1)接收机读数变化的原因包括测量系统的不稳定、接收机的噪声和表的刻度内插误差。 V, 的 估 计值是多次读数的平均值,其标准不确定度(k=1) 为平均值的实验标准差。
1)接收机读数变化的原因包括测量系统的不稳定、接收机的噪声和表的刻度内插误差。 V<sub>r</sub> 的 估 计值是多次读数的平均值,其标准不确定度(k=1) 为平均值的实验标准差。


2)对接收机正弦波电压准确度的修正8V₃ 的估计值、及其扩展不确定度和包含因子均可从校准 报告得到。
2)对接收机正弦波电压准确度的修正δV<sub>sw</sub> 的估计值、及其扩展不确定度和包含因子均可从校准 报告得到。


注1:如果校准报告表明接收机的正弦波电压准确度在GB/T 6113.101所规定的允差(±2 dB)范围内,则8V 的估 计值宜被认为是0,并服从半宽度为2 dB的矩形概率分布。
注1:如果校准报告表明接收机的正弦波电压准确度在GB/T 6113.101所规定的允差(±2 dB)范围内,则δV<sub>sw</sub> 的估 计值宜被认为是0,并服从半宽度为2 dB的矩形概率分布。


3)一般来说,要想对不理想的接收机的脉冲频率响应特性进行修正是不切实际的。对于峰值、准 峰值、平均值或有效值检波方式的接收机来说,假定校准报告表明其脉冲幅度响应符合 GB/T6113.101 所规定的±1.5 dB 允差要求,则8Vp 的估计值为0,且服从半宽度为1.5 dB 的 矩形概率分布。
3)一般来说,要想对不理想的接收机的脉冲频率响应特性进行修正是不切实际的。对于峰值、准 峰值、平均值或有效值检波方式的接收机来说,假定校准报告表明其脉冲幅度响应符合 GB/T6113.101 所规定的±1.5 dB 允差要求,则δV<sub>pa</sub> 的估计值为0,且服从半宽度为1.5 dB 的 矩形概率分布。


4)GB/T6113.101 规定的接收机对脉冲重复频率响应的允差随重复频率和检波类型而变化。假 定校准报告表明接收机脉冲重复频率响应符合GB/T6113.101 规定的允差要求,那么8Vp 的 估计值为0,且服从半宽度为1.5 dB (该值被认为是 GB/T 6113.101允差的典型值)的矩形概 率分布。
4)GB/T6113.101 规定的接收机对脉冲重复频率响应的允差随重复频率和检波类型而变化。假 定校准报告表明接收机脉冲重复频率响应符合GB/T6113.101 规定的允差要求,那么δV<sub>pr</sub> 的 估计值为0,且服从半宽度为1.5 dB (该值被认为是 GB/T 6113.101允差的典型值)的矩形概 率分布。


注2:如果验证脉冲幅度响应或脉冲重复频率响应在GB/T 6113.101规定的士a dB(a≤1.5),那么响应修正的估计 值为0,且服从半宽度为a dB的矩形概率分布。
注2:如果验证脉冲幅度响应或脉冲重复频率响应在GB/T 6113.101规定的士a dB(a≤1.5),那么响应修正的估计 值为0,且服从半宽度为a dB的矩形概率分布。
第1,728行: 第1,688行:
5)CISPR 接收机的本底噪声通常对辐射骚扰的影响可忽略不计。然而,接近限值的接收机的本 底噪声会影响那些接近辐射骚扰限值的测量结果。
5)CISPR 接收机的本底噪声通常对辐射骚扰的影响可忽略不计。然而,接近限值的接收机的本 底噪声会影响那些接近辐射骚扰限值的测量结果。


注3:对于辐射骚扰测量,8V 的估计值为0,扩展不确定度为0.5 dB,包含因子为2。
注3:对于辐射骚扰测量,δV<sub>nf</sub> 的估计值为0,扩展不确定度为0.5 dB,包含因子为2。


6)pTR 和测量接收机输入端之间的衰减需要进行测量。对应的测量误差会直接影响发射测量的 结果。
6)p<sub>TR</sub> 和测量接收机输入端之间的衰减需要进行测量。对应的测量误差会直接影响发射测量的 结果。


7 ) 一 般 来 说 ,pTR的接收机端口会连接到一个两端口网络的一端(端口1),而反射系数为P, 的 接 收机则连接到网络的另一端(端口2)。该两端口网络可以是电缆、衰减器、衰减器和电缆的串 联或者某些其他部件的组合;它可以用 S 参数来表征。由此得到对网络引入失配的修正 δM 如 下 :
7 ) 一 般 来 说 ,p<sub>TR</sub>的接收机端口会连接到一个两端口网络的一端(端口1),而反射系数为<math>\Gamma_{\mathrm{r}}</math>, 的 接 收机则连接到网络的另一端(端口2)。该两端口网络可以是电缆、衰减器、衰减器和电缆的串 联或者某些其他部件的组合;它可以用 S 参数来表征。由此得到对网络引入失配的修正 δM 如 下 :


δM=20lg[(1-IeSi)(1-FS₂2)-S2FeT,] ………………(D.1)
<math>\delta M=20\mathrm{lg}[(1-\Gamma_{\mathrm{e}}S_{11})(1-\Gamma_{\mathrm{r}}S_{22})-S_{21}^{2}\Gamma_{\mathrm{e}}\Gamma_{\mathrm{r}}]</math> ………………(D.1)


式中:
式中:


Ie—— 骚扰测量布置中,从与EUT 相连的人工电源网络的接收机端口、吸收钳或天线上的输 出端口看进去的反射系数。所有的参数都是相对于50Ω的。
<math>\Gamma_{\mathrm{e}}</math>—— 骚扰测量布置中,从与EUT 相连的人工电源网络的接收机端口、吸收钳或天线上的输 出端口看进去的反射系数。所有的参数都是相对于50Ω的。




刘佳明
1,918

个编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