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 17626.5-2019: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刘佳明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刘佳明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第826行: 第826行:
表 8 适用于非对称互连线的 CDN 的 EUT 端口的浪涌波形要求
表 8 适用于非对称互连线的 CDN 的 EUT 端口的浪涌波形要求


{| class="wikitable"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vertical-align:middle;"
 
|-
|-
! 耦合方式 !! CWG输出电压<sup>a,b,c</sup><br>Voc CDN的EUT输出端的电压±10% !! 电压波前时间T<sub>f</sub><br>T<sub>f</sub>=1.67×T<sub>r</sub>±30% !! 电压持续时间T<sub>d</sub><br>T<sub>d</sub>=T<sub>w</sub>±30% !! I<sub>sc</sub> CDN的EUT输出端的电流±20% !! 电流波前时间T<sub>f</sub><br>T<sub>f</sub>=1.25×T<sub>r</sub>±30% !! 电流持续时间T<sub>d</sub><br>T<sub>d</sub>=1.18×T<sub>w</sub>±30%
! 耦合方式
 
! CWG输出电压be
! <br />Voc CDN的EUT输<br />出端的电压±10%
! 电压波前时间Tf<br />=1.67×T±30%
! 电压持续时间Td<br />Td=Tw±30%
! Isc CDN的EUT<br />输出端的电流±20%
! 电流波前时间Tf<br />Tf=1.25×Tr±30%
! 电流持续时间Td<br />Td=1.18×Tw±30%
|-
|-
| 线-PE<br>R=40Ω<br>CD=0.5μF || 4 kV || 4 kV || 1.2 μs || 38 μs || 87 A || 1.3 μs || 13 μs
| 线-PE<br />R=40Ω<br />CD=0.5μF
 
| 4 kV
| 4 kv
| 4 kV
| 12μs
| 38 μs
| 87 A
| 1.3 μs
|}
|}


第839行: 第850行:


表 8 ( 续 )
表 8 ( 续 )
{| class="wikitable"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FF; color:#2D3748;"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vertical-align:middle;"
|-
! z
! C W G 输 出 电压a,b,e
! Voc C D N 的 E U T<br /> 输出端的电压 ±10%
! 电压波前 时 间 Tf<br />T=1.67×T ±30%
! 电压持续 时间Ta<br />Ta=Tw ±30%
! Isc C D N 的 EUT输出端的电流±20%
! 电流波前 时 间 Tf<br />Te=1.25×T,±30%
! 电流持续 时间Td<br />Ta=1.18×Tw ±30%
|-
|-
! style="font-weight:bold;" | 耦合方式
! C W G 输 出 电压<sup>a,b,c</sup>
! V<sub>oc</sub> C D N 的 E U T 输出端的电压 ±10%
! 电压波前 时 间 T<sub>f</sub><br /> T<sub>f</sub>=1.67×T<sub>r</sub> ±30%
! 电压持续 时间T<sub>d</sub> <br />T<sub>d</sub>=T<sub>w</sub> ±30%
! I<sub>sc</sub> C D N 的 E U T 输出端的电流 ±20%
! 电流波前 时 间 T<sub>f</sub> <br />T<sub>f</sub>=1.25×T<sub>r</sub>±30%
! 电流持续 时间T<sub>d</sub> <br />T<sub>d</sub>=1.18×T<sub>w</sub> ±30%
|- style="background-color:#F0F0F0;"
| 线-PE R=40 Ω CD=GDT
| 线-PE R=40 Ω CD=GDT
| 4 kV
| 4 kV
第867行: 第878行:
| 1.3 μs
| 1.3 μs
| 13 μs
| 13 μs
|- style="background-color:#F0F0F0;"
|-
| 线-线 R=40Ω CD=GDT
| 线-线 R=40Ω CD=GDT
| 4 kV
| 4 kV
第877行: 第888行:
| 48 μs
| 48 μs
|-
|-
| colspan="8" | <sup>a</sup>建议以最大的额定脉中电压对CDN进行校准,这将减少由CLD和GDT产生的开关噪声的影响。表中所示数 值对应发生器的设定电压为4kV,如果CDN的额定脉冲电压最大值是其他值则以该最大值校准。短路峰 值电流要求也应厢应地变花,。例如,如果最天电托短那么短路电流值应在此表的基础上乘以1/4。 <br /><sup>b</sup>通过气体避雷器、钳位器件或雪前器件的相合将会对浪涌波形产生 些开关噪声 以最大可能的浪涌电压进 行校准能使得测量误差最小批通常建设忽略开关操音对前时间和折续时面测量的影响 <br /><sup>c</sup>表中的值是CWG具有理想值时的值如果 生的发形数值接五允差,那玄CDN帮来的颧外允差可 能使得CWG和CDN的组合超出充差。
| colspan="8" style="text-align:left;" | 建议以最大的额定脉中电压对CDN进行校准,这将减少由CLD和GDT产生的开关噪声的影响。<br />表中所示数 值对应发生器的设定电压为4kV,如果CDN的额定脉冲电压最大值是其他值则以该最大值校准。<br />短路峰 值电流要求也应厢应地变花,。例如,如果最天电托短那么短路电流值应在此表的基础上乘以1/4。<br />通过气体避雷器、钳位器件或雪前器件的相合将会对浪涌波形产生 些开关噪声 以最大可能的浪涌电压进 行校准能使得测量误差最小批通常建设忽略开关操音对前时间和折续时面测量的影响<br />表中的值是CWG具有理想值时的值,如果 生的发形数值接五允差,那玄CDN帮来的颧外允差可 能使得CWG和CDN的组合超出充差。
|}
|}


第918行: 第929行:
| 开路
| 开路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colspan="5" | <sup>a</sup>40Ω线路是指传输阻抗始终是40Ω。这表示,对于1对线的耦合,每根线阻抗为80Ω或1对线为40 Ω,对于2对 线的耦合,每根线阻抗为160Ω或每对线为80 Ω,对于4对线的耦合,每根线阻抗为320Ω或每对线为160Ω
| colspan="5" | 40Ω线路是指传输阻抗始终是40Ω。这表示,对于1对线的耦合,每根线阻抗为80Ω或1对线为40 Ω,对于2对 线的耦合,每根线阻抗为160Ω或每对线为80 Ω,对于4对线的耦合,每根线阻抗为320Ω或每对线为160Ω
|}
|}


第930行: 第941行:
|-
|-
! style="font-weight:bold;" | 耦合方式
! style="font-weight:bold;" | 耦合方式
! CWG输出 电压<sup>a,b,c</sup>
! CWG输出 电压a,b,c
! 耦合/去耦合 网络EUT输出 端的电压V<sub>oc</sub> ±10%
! 耦合/去耦合 网络EUT输出 端的电压Vo ±10%
! 电压 波前时间T<sub>f</sub><br /> T<sub>f</sub>=1.67×T<sub>r</sub>±30%
! 电压 波前时间T<br /> T=1.67×T.±30%
! 电压 持续时间T<sub>d</sub><br />T<sub>d</sub>=T<sub>w</sub> ±30%
! 电压 持续时间Ta<br />Ta=Tw ±30%
! 耦合/去耦合 网络EUT输出 端的电流I<sub>sc</sub> 士20%
! 耦合/去耦合 网络EUT输出 端的电流Is> 士20%
! 电流 波前时间T<sub>f</sub> <br />T<sub>f</sub>=1.25×T<sub>r</sub> ±30%
! 电流 波前时间T <br />T=1.25×T, ±30%
! 电流 持续时间 T<sub>d</sub>=1.18×T<sub>w</sub> ±30%
! 电流 持续时间 Ta=1.18×Tw ±30%
|- style="background-color:#F0F0F0;"
|- style="background-color:#F0F0F0;"
| 共模CD 40 Ω线路
| 共模CD 40 Ω线路
第947行: 第958行:
| 45 μs
| 45 μs
|-
|-
| colspan="8" | <sup>a</sup>建议以最大的额定脉冲电压对CDN进行校准,这将减少由CLD和GDT产生的开关噪声的影响。表中所示数 值对应发生器的设定电压为2kV。如果CDN的额定冲击电压最大值是其他值,则以该最大值校准。短路峰 值电流要求也应相应地变化。例如,如果最大电压为4kV,那么短路电流值应在此表的基础上乘以2。 <br /><sup>b</sup>通过气体避雷器、钳位器件或雪崩器件的耦合将会对浪涌波形产生一些开关噪声。以最大可能的浪涌电压进 行校准能使得测量误差最小化。通常建议忽略开关噪音对峰值测量的影响。 <br /><sup>c</sup>表中的值是CWG具有理想值时的值。如果CWG产生的波形参数值接近允差,那么CDN带来的额外允差可 能使得CWG和CDN的组合超出允差。 <br /><sup>d</sup>耦合装置(CD)可能是基于电容、气体避雷器、钳位器件、雪崩器件或任何其他可使得EUT所需的数据正常工 作的方式,同时,满足该表规定的浪涌波形参数。
| colspan="8" | 建议以最大的额定脉冲电压对CDN进行校准,这将减少由CLD和GDT产生的开关噪声的影响。表中所示数 值对应发生器的设定电压为2kV。如果CDN的额定冲击电压最大值是其他值,则以该最大值校准。短路峰 值电流要求也应相应地变化。例如,如果最大电压为4kV,那么短路电流值应在此表的基础上乘以2。 <br />通过气体避雷器、钳位器件或雪崩器件的耦合将会对浪涌波形产生一些开关噪声。以最大可能的浪涌电压进 行校准能使得测量误差最小化。通常建议忽略开关噪音对峰值测量的影响。 <br />表中的值是CWG具有理想值时的值。如果CWG产生的波形参数值接近允差,那么CDN带来的额外允差可 能使得CWG和CDN的组合超出允差。 <br /><sup>d</sup>耦合装置(CD)可能是基于电容、气体避雷器、钳位器件、雪崩器件或任何其他可使得EUT所需的数据正常工 作的方式,同时,满足该表规定的浪涌波形参数。
|}
|}


第958行: 第969行:
——EUT;
——EUT;


——-辅助设备(AE) (需要时);
——辅助设备(AE) (需要时);


———(规定类型和长度的)电缆;
——(规定类型和长度的)电缆;


— CDN;
——CDN;


— — 组合波发生器;
—— 组合波发生器;


——屏蔽线试验用参考地平面,见7.6和图12。
——屏蔽线试验用参考地平面,见7.6和图12。
第974行: 第985行:
校验的目的是为了确保试验配置工作正常,试验配置包括:
校验的目的是为了确保试验配置工作正常,试验配置包括:


— — 组合波发生器;
——组合波发生器;


——CDN;
——CDN;
第985行: 第996行:


在系统不接 EUT 时,应采用合适的测量仪器(如示波器)对提出的任何等级进行验证。 注:实验室可以明确一个内部控制参考值作为该校验程序的指定值。
在系统不接 EUT 时,应采用合适的测量仪器(如示波器)对提出的任何等级进行验证。 注:实验室可以明确一个内部控制参考值作为该校验程序的指定值。




第1,045行: 第1,055行:


a) 双端接地的屏蔽线
a) 双端接地的屏蔽线




第1,059行: 第1,068行:


对于没有金属外壳的 EUT, 浪涌直接施加到EUT 侧的屏蔽电缆上。
对于没有金属外壳的 EUT, 浪涌直接施加到EUT 侧的屏蔽电缆上。




第1,066行: 第1,074行:
允许不经过如上图所示的隔离变压器而通过去耦网络为 EUT 和或 AE 供电,但此时,EUT 的保护地不宜连接到 去耦网络。直流供电的EUT 或 AE宜通过去耦网络供电
允许不经过如上图所示的隔离变压器而通过去耦网络为 EUT 和或 AE 供电,但此时,EUT 的保护地不宜连接到 去耦网络。直流供电的EUT 或 AE宜通过去耦网络供电


其中,AE与浪涌信号应隔离,受试线缆AE 侧的接地连接可以通过直接连接到屏蔽层而实现,而不用连接到AE的 机壳。如果需要做进一步的隔离,电缆可以在不影响屏蔽的院整性(例如,采用一个同轴连接器或一个以大网屏蔽电缆 连接器)的情况下延伸莲接到地,形成一个屏蔽扩展连接器。在这种情况下,被测电缆的长度是指 EIT 和扩展连接器之
其中,AE与浪涌信号应隔离,受试线缆AE 侧的接地连接可以通过直接连接到屏蔽层而实现,而不用连接到AE的 机壳。如果需要做进一步的隔离,电缆可以在不影响屏蔽的院整性(例如,采用一个同轴连接器或一个以大网屏蔽电缆 连接器)的情况下延伸莲接到地,形成一个屏蔽扩展连接器。在这种情况下,被测电缆的长度是指 EIT 和扩展连接器之间的长度而非 EUT 和AE 之间的长度。扩展连接器和AE 之间的电缆长度不作硬性要求。
 
间的长度而非 EUT 和AE 之间的长度。扩展连接器和AE 之间的电缆长度不作硬性要求。


图 12 用于屏蔽线的试验配置
图 12 用于屏蔽线的试验配置
第1,084行: 第1,090行:
——EUT 正常运行的确认;
——EUT 正常运行的确认;


— — 试验的执行;
—— 试验的执行;


— — 试验结果的评估(见第9章)。
—— 试验结果的评估(见第9章)。


=== 8.2 实验室参考条件 ===
=== 8.2 实验室参考条件 ===
第1,095行: 第1,101行:


如果相对湿度很高,以至于在EUT 和试验仪器上产生凝露,则不应进行试验。
如果相对湿度很高,以至于在EUT 和试验仪器上产生凝露,则不应进行试验。




第1,108行: 第1,113行:
试验应根据试验计划进行,计划中应规定试验配置,应包含如下内容:
试验应根据试验计划进行,计划中应规定试验配置,应包含如下内容:


— — 试验等级。
—— 试验等级。


——浪涌次数(每一耦合路径):
——浪涌次数(每一耦合路径):
第1,116行: 第1,121行:
● I对交流电源端口,应分别在0°、90°、180°、270°相位施加正、负极性各5 次的浪涌脉冲。
● I对交流电源端口,应分别在0°、90°、180°、270°相位施加正、负极性各5 次的浪涌脉冲。


— — 连续脉冲间的时间间隔:分钟或更短。
—— 连续脉冲间的时间间隔:分钟或更短。


——EUT 的典型工作状态。
——EUT 的典型工作状态。


— — 浪涌施加的端口。
—— 浪涌施加的端口。


电源端口(直流或交流)可能是输人或输出端口。
电源端口(直流或交流)可能是输人或输出端口。


对于输出端口的浪痛试验,只推荐在浪涌可能通过该端 口 进 入EUT 的 输 出端口(如,大功耗负载 的切换)上进行。
对于输出端口的浪痛试验,只推荐在浪涌可能通过该端口进入EUT 的 输 出端口(如,大功耗负载 的切换)上进行。


当对三相系统进行测试时,同步相位角应取自相同的被测线,例如,当在1,和L₃ 之间施加浪涌信 号时,相位角应与L 2 和 L3 之间电压的相位同步
当对三相系统进行测试时,同步相位角应取自相同的被测线,例如,当在L<sub>2</sub>和L₃ 之间施加浪涌信 号时,相位角应与L<sub>2</sub> L<sub>3</sub> 之间电压的相位同步


当线之间没有交流电压时,不用同步施加,例如在TN-S 配电系统的N 和 PE 之 间 。 此 时 应 施 加 5个正脉冲和5个负脉冲。
当线之间没有交流电压时,不用同步施加,例如在TN-S 配电系统的N 和 PE 之 间 。 此 时 应 施 加 5个正脉冲和5个负脉冲。
第1,157行: 第1,162行:


c) 功能或性能暂时丧失或降低,但需操作者干预才能恢复;
c) 功能或性能暂时丧失或降低,但需操作者干预才能恢复;


d) 因设备硬件或软件损坏,或数据丢失而造成不能恢复的功能丧失或性能降低。
d) 因设备硬件或软件损坏,或数据丢失而造成不能恢复的功能丧失或性能降低。
第1,172行: 第1,175行:
试验报告应包括能重现试验的全部信息。特别是下列内容:
试验报告应包括能重现试验的全部信息。特别是下列内容:


———第8章要求的在试验计划中规定的项目;
——第8章要求的在试验计划中规定的项目;


——EUT 和辅助设备的标识,例如商标、产品型号、序列号;
——EUT 和辅助设备的标识,例如商标、产品型号、序列号;
第1,180行: 第1,183行:
——任何进行试验所需的专门环境条件,例如屏蔽室;
——任何进行试验所需的专门环境条件,例如屏蔽室;


—进行试验所需的任何特定条件;
——进行试验所需的任何特定条件;


——应包含试验布置和 EUT 的布局的示意图和/或照片;
——应包含试验布置和 EUT 的布局的示意图和/或照片;


— 制造商、委托方或采购方规定的性能等级;
——制造商、委托方或采购方规定的性能等级;


——在通用标准、产品标准或产品类标准中规定的性能判据;
——在通用标准、产品标准或产品类标准中规定的性能判据;
第1,190行: 第1,193行:
——在骚扰施加期间及以后观察到的对 EUT 的任何影响,及其持续时间;
——在骚扰施加期间及以后观察到的对 EUT 的任何影响,及其持续时间;


—所有被测电缆的类型,包括电缆长度以及连接到EUT 的端口;
——所有被测电缆的类型,包括电缆长度以及连接到EUT 的端口;


——判断试验合格/不合格的判据(根据通用标准、产品标准或产品类标准规定的性能判据或制造
——判断试验合格/不合格的判据(根据通用标准、产品标准或产品类标准规定的性能判据或制造
第1,198行: 第1,201行:
——采用的任何特殊条件,例如电缆长度或类型,屏蔽或接地,或EUT 运行条件,均要符合规定;
——采用的任何特殊条件,例如电缆长度或类型,屏蔽或接地,或EUT 运行条件,均要符合规定;


—试验配置(硬件),包含采用的耦合方法; ——试验配置(软件)。
——试验配置(硬件),包含采用的耦合方法; ——试验配置(软件)。






附 录 A
== 附 录 A ==


(规范性附录)
(规范性附录)
第1,208行: 第1,211行:
用于与广泛分布系统互连的非屏蔽室外对称通信线的浪涌试验
用于与广泛分布系统互连的非屏蔽室外对称通信线的浪涌试验


A.1 概 述
=== A.1 概 述 ===


测试直接与户外电信网络(例如,公共交换电话网络)相连接的对称通信线时,可能并不适合使用 1.2/50 μs-8/20μs的波形。户外通信网络的电缆长度通常超过300 m 并可能达到数千米。根据这些 网络的特性,10/700 μs-5/320μs 的波形更能代表户外实际遇到的浪涌情况。本附录规定了使用 10/700μs-5/320μs 波形发生器的测试方法和发生器特性。
测试直接与户外电信网络(例如,公共交换电话网络)相连接的对称通信线时,可能并不适合使用 1.2/50 μs-8/20μs的波形。户外通信网络的电缆长度通常超过300 m 并可能达到数千米。根据这些 网络的特性,10/700 μs-5/320μs 的波形更能代表户外实际遇到的浪涌情况。本附录规定了使用 10/700μs-5/320μs 波形发生器的测试方法和发生器特性。
第1,214行: 第1,217行:
长距离户外网络通常在电缆进入建筑物或壳体的地方使用某种形式的一次保护。为了保证受试端 口的正确运行,应考虑该一次保护的性能。测试应带有一次保护以便能够验证初级保护和 EUT 内部 二次保护是否能够协调工作。当不能确定初级保护的准确特性时,产品委员会可以定义在安装或未安 装初级保护情况下不同的试验等级。相关信息参见ITU-T K.44。
长距离户外网络通常在电缆进入建筑物或壳体的地方使用某种形式的一次保护。为了保证受试端 口的正确运行,应考虑该一次保护的性能。测试应带有一次保护以便能够验证初级保护和 EUT 内部 二次保护是否能够协调工作。当不能确定初级保护的准确特性时,产品委员会可以定义在安装或未安 装初级保护情况下不同的试验等级。相关信息参见ITU-T K.44。


A.2 10/700μs 组 合 波 发 生 器
=== A.2 10/700μs 组 合 波 发 生 器 ===


A.2.1 发 生 器 特 性
A.2.1 发 生 器 特 性
第1,220行: 第1,223行:
发生器产生的浪涌波形特性的波形 :
发生器产生的浪涌波形特性的波形 :


——开路电压波前时间10 μs;
——开路电压波前时间10μs;


——开路电压持续时间700μs;
——开路电压持续时间700μs;
第1,226行: 第1,229行:
——短路电流波前时间5μs;
——短路电流波前时间5μs;


—-短路电流持续时间320μs。
——短路电流持续时间320μs。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 17626.5-2019_图 A.1组合波发生器的电路原理图(10700S-5320Hs).jpeg|400px]]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 17626.5-2019_图 A.1组合波发生器的电路原理图(10700S-5320Hs).jpeg|400px]]
第1,236行: 第1,239行:
Rc——充电电阻;
Rc——充电电阻;


Cc— 储能电容;
Ce——储能电容;


Rs-— 调节脉冲持续时间的电阻;
Rs——调节脉冲持续时间的电阻;


R\_——阻抗匹配电阻;
R——阻抗匹配电阻;


Cs— 调节上升时间的电容;
Cs— 调节上升时间的电容;
第1,247行: 第1,250行:


图 A.1 组合波发生器的电路原理图(10/700 μs-5/320 μs)
图 A.1 组合波发生器的电路原理图(10/700 μs-5/320 μs)




第1,278行: 第1,280行: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 17626.5-2019_图A.2 开路电压波形(10700 μs).jpeg|400px]]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 17626.5-2019_图A.2 开路电压波形(10700 μs).jpeg|400px]]


波前时间:Tr = 1.67 ×T =10×(1± 30%) μs
波前时间:T = 1.67 ×T =10×(1± 30%) μs


持续时间:Ta = Tw = 7 00×(1± 20%) μs
持续时间:Ta = Tw = 7 00×(1± 20%) μs


图 A.2 开 路 电 压 波 形 ( 1 0 / 7 0 0 μs)
图 A.2 开 路 电 压 波 形 ( 1 0 / 7 0 0 μs)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 17626.5-2019_图 A.3 短路电流波形(5320 μs).jpeg|400px]]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 17626.5-2019_图 A.3 短路电流波形(5320 μs).jpeg|400px]]


波前时间:T ,= 1.2 5XT.=5×(1±20%)μs
波前时间:Tk= 1.2 5XT.=5×(1±20%)μs


持续时间:Td= Tm = 32 0X( 1 ±20%) μs
持续时间:Ta= Tw = 320×( 1 ±20%) μs


图 A.3 短 路 电 流 波 形 ( 5 / 3 2 0 μs)
图 A.3 短 路 电 流 波 形 ( 5 / 3 2 0 μs)
第1,329行: 第1,328行:


为了比较不同发生器的试验结果 , 应对发生器定期校准 。 为此 , 应按下述程序测量发生器的最基本 特 性 。
为了比较不同发生器的试验结果 , 应对发生器定期校准 。 为此 , 应按下述程序测量发生器的最基本 特 性 。


发生器的输出应与有足够带宽和电压、电流量程的测量系统连接,以便监视波形的特性。附录 E 提供了关于浪涌波形带宽的信息。
发生器的输出应与有足够带宽和电压、电流量程的测量系统连接,以便监视波形的特性。附录 E 提供了关于浪涌波形带宽的信息。
第1,340行: 第1,337行:
发生器的输出端应满足 A.2.2 规定的波形定义和性能参数。
发生器的输出端应满足 A.2.2 规定的波形定义和性能参数。


A.3 CDN
=== A.3 CDN ===


A.3.1 概述
A.3.1 概述
第1,346行: 第1,343行:
由于非屏蔽户外对称通信线(双绞线)的特性,耦合方式总是共模耦合。耦合去耦框图见图A.4。
由于非屏蔽户外对称通信线(双绞线)的特性,耦合方式总是共模耦合。耦合去耦框图见图A.4。


对于非屏蔽户外对称通信线通常采用如图A.4 所示气体放电管耦合的方法。耦合网络也具有在多芯 导线中将浪涌电流分散注入到多组对线中的作用。内部匹配阻抗Rm₂(25 Ω)被外部电阻Rc(252) 代替。
对于非屏蔽户外对称通信线通常采用如图A.4 所示气体放电管耦合的方法。耦合网络也具有在多芯 导线中将浪涌电流分散注入到多组对线中的作用。内部匹配阻抗Rm₂(252 Ω)被外部电阻Rc(252Ω) 代替。


CDN 的推荐参数为:
CDN 的推荐参数为:
第1,357行: 第1,354行:


A.3.2 户外通信线的 CDN
A.3.2 户外通信线的 CDN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 17626.5-2019_图 A.4非屏蔽户外对称通信线的试验配置示例线-地耦合.jpeg|400px]]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 17626.5-2019_图 A.4非屏蔽户外对称通信线的试验配置示例线-地耦合.jpeg|400px]]


内部匹配阻抗Rm₂(252) 被外部电阻 Rc(25 Ω)代替。
内部匹配阻抗Rm₂(25Ω) 被外部电阻 Rc(25 Ω)代替。


注1:图中气体放电管可被如图9中所示的箱位电路代替。
注1:图中气体放电管可被如图9中所示的箱位电路代替。
第1,372行: 第1,368行:




A.4 CDN 的校准
=== A.4 CDN 的校准 ===


测量时脉冲应一次性施加到耦合对线上。
测量时脉冲应一次性施加到耦合对线上。
第1,421行: 第1,417行: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FF; color:#2D3748;"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FF; color:#2D3748;"
! style="font-weight:bold;" | 耦合方式
! style="font-weight:bold;" | 耦合方式
! CW G 输 出 电压<sup>a,b,c</sup>
! CW G 输 出 电压b,e
! EUT输出端 CDN电压 V<sub>oc</sub> ±10%
! EUT输出端 CDN电压 V<sub>oc</sub> ±10%
! 电压 波前时间 T<sub>f</sub> ±30%
! 电压 波前时间 T±30%
! 电压 持续时间 T<sub>d</sub> ±30%
! 电压 持续时间 T<sub>a</sub> ±30%
! EUT输出端 CDN电流 I<sub>sc</sub> ±20%
! EUT输出端 CDN电流 I<sub>sc</sub> ±20%
! 电流 波前时间 T<sub>f</sub> ±30%
! 电流 波前时间 T ±30%
! 电流 持续时间 T<sub>d</sub> ±30%
! 电流 持续时间 T<sub>a</sub> ±3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0F0F0; color:#2D3748;"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0F0F0; color:#2D3748;"
| 共模耦合 一对线 27.5Ω
| 共模耦合 一对线 27.5Ω
第1,438行: 第1,434行:
| 250 μs
| 250 μs
|-
|-
| colspan="8"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FF; color:#2D3748;" | <sup>a</sup>对于多于1对线的CDN,每一对线应分别校准,见表A.3。 <br /><sup>b</sup>通过气体避雷器、钳位器件或雪崩器件的耦合将会对浪涌波形产生一些开关噪声。以最大可能的浪涌电压进 行校准能使得测量误差最小化。通常建议忽略开关噪音对峰值测量的影响。 <br /><sup>c</sup>表格中所显示的值是当CWG具有理想值时的值。如果CWG产生的波形参数值接近允差,那么CDN带来的 额外允差可能使得CWG和CDN的组合超出允差。
| colspan="8"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FF; color:#2D3748;" | 对于多于1对线的CDN,每一对线应分别校准,见表A.3。 <br />通过气体避雷器、钳位器件或雪崩器件的耦合将会对浪涌波形产生一些开关噪声。以最大可能的浪涌电压进 行校准能使得测量误差最小化。通常建议忽略开关噪音对峰值测量的影响。 <br />表格中所显示的值是当CWG具有理想值时的值。如果CWG产生的波形参数值接近允差,那么CDN带来的 额外允差可能使得CWG和CDN的组合超出允差。
|}
|}


A.5 户外非屏蔽对称通信线的试验配置
A.5 户外非屏蔽对称通信线的试验配置


对于对称互连/通信线路(见图 A.4), 通常不能使用电容耦合的方法,而采用气体放电管耦合的方
对于对称互连/通信线路(见图 A.4), 通常不能使用电容耦合的方法,而采用气体放电管耦合的方法。不对避雷器触发点(对额定电压为90 V 的气体放电管约为300 V) 以下的试验等级作规定。
 
 
 
法。不对避雷器触发点(对额定电压为90 V 的气体放电管约为300 V) 以下的试验等级作规定。


应考虑两种试验配置:
应考虑两种试验配置:
第1,460行: 第1,452行:




 
== 附 录 B ==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资料性附录)
第1,467行: 第1,458行:
信号发生器和试验等级的选择
信号发生器和试验等级的选择


B.1 概述
=== B.1 概述 ===


试验等级宜根据安装情况来选择。也可在产品标准或产品类标准中规定。若未定义试验等级, 表 B.1 、表 B.2 和 C.3 中给出的信息宜 一 起使用。 这些值仅用于示例而不是建议或要求。选择的值仅出 于解释说明目的,不是实际应用的建议。
试验等级宜根据安装情况来选择。也可在产品标准或产品类标准中规定。若未定义试验等级, 表 B.1 、表 B.2 和 C.3 中给出的信息宜 一 起使用。 这些值仅用于示例而不是建议或要求。选择的值仅出 于解释说明目的,不是实际应用的建议。


B.2 环境分类
=== B.2 环境分类 ===


0类:保护良好的电气环境,常常在一 间专用的房间内
0类:保护良好的电气环境,常常在一 间专用的房间内
第1,489行: 第1,480行:
为了证明系统级抗扰度,宜采取与实际安 装情 况 有关 的其他措施,例如一次保护。其他资料在附录 C 中给出。
为了证明系统级抗扰度,宜采取与实际安 装情 况 有关 的其他措施,例如一次保护。其他资料在附录 C 中给出。


B.3 端口类型定义
=== B.3 端口类型定义 ===


系统内端口:
系统内端口:


— — 连接到同 一 系统其他端口的端口。
—— 连接到同 一 系统其他端口的端口。


内部端口 :
内部端口 :


— — 仅连接到同一建筑物内电缆上的端口;
—— 仅连接到同一建筑物内电缆上的端口;


—— 不用来提供直接户外连接服务的端口:
—— 不用来提供直接户外连接服务的端口:


— — 不会经由传导方式连接到通过其他设备(例如,通过分离器)离开建筑物线缆的端口。
—— 不会经由传导方式连接到通过其他设备(例如,通过分离器)离开建筑物线缆的端口。


外部端口:
外部端口:


— — 直接连接到离开建筑物线缆上的端口;
—— 直接连接到离开建筑物线缆上的端口;


— — 经由传导方式连接到通过其他设备(例如,通过分离器)离开建筑物线缆的端口。
—— 经由传导方式连接到通过其他设备(例如,通过分离器)离开建筑物线缆的端口。


B.4 发 生器和浪涌类型
=== B.4 发 生器和浪涌类型 ===


浪涌(和发生器)与安装类别的关系如下:
浪涌(和发生器)与安装类别的关系如下:


——类别1~5:1.2/50 μs(8/20μs), 对于电源线端口,短距离信号电路/线路端口和本地网络(
——类别1~5:1.2/50 μs(8/20μs), 对于电源线端口,短距离信号电路/线路端口和本地网络(例如以太网、令牌网等)以及类似网络的端口;
 
如以太网、令牌网等)以及类似网络的端口;
 
——类别4~5:10/700 μs(5/320μs), 对于例如通过直接连接至多用户电信网络[公共交换电话网
 
络 (PSTN), 各种类型数字用户环路(xDSL) 等]来实现分散系统连接的对称通信线;典型线缆
 
 


长度超过300 m。
——类别4~5:10/700 μs(5/320μs), 对于例如通过直接连接至多用户电信网络[公共交换电话网络 (PSTN), 各种类型数字用户环路(xDSL) 等]来实现分散系统连接的对称通信线;典型线缆长度超过300 m。


源阻抗宜与有关的试验配置中标明一样。
源阻抗宜与有关的试验配置中标明一样。
第1,538行: 第1,521行:
! colspan="8" | 试验等级(kV)
! colspan="8" | 试验等级(kV)
|- style="background-color:#F0F0F0;"
|- style="background-color:#F0F0F0;"
| colspan="2" | AC电源和a.c.I/O 外部端口<sup>a</sup>
| colspan="2" | AC电源和a.c.I/O 外部端口
| colspan="2" | AC电源和a.c.I/O 内部端口<sup>a,d</sup>
| colspan="2" | AC电源和a.c.I/O 内部端口,d
| colspan="2" | DC电源和d.c.I/O 外部端口<sup>a</sup>
| colspan="2" | DC电源和d.c.I/O 外部端口
| colspan="2" | DC电源和d.c.I/O 内部端口<sup>a,d</sup>
| colspan="2" | DC电源和d.c.I/O 内部端口d
|-
|-
| colspan="2" | 耦合方式
| colspan="2" | 耦合方式
第1,599行: 第1,582行: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4
| 4
| 2.0<sup>b</sup>
| 2.0
| 4.0<sup>b</sup>
| 4.0
| 2.0<sup>b</sup>
| 2.0
| 4.0<sup>b</sup>
| 4.0
| 2.0<sup>b</sup>
| 2.0h
| 4.0<sup>b</sup>
| 4.0b
| 2.0<sup>b</sup>
| 2.0b
| 4.0<sup>b</sup>
| 4.0b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0F0F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0F0F0;"
| 5
| 5
| <sup>c.b</sup>
| c.b
| <sup>c,b</sup>
| c,b
| 2.0<sup>b</sup>
| 2.0
| 4.0<sup>b</sup>
| 4.0
| 2.0<sup>b</sup>
| 2.0
| 4.0<sup>b</sup>
| 4.0
| 2.0<sup>b</sup>
| 2.0b
| 4.0<sup>b</sup>
| 4.0b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colspan="9" | <big>a</big>不建议对实际使用长度短于或等于10 m的电缆进行试验。 <br /><sup>b</sup>在预计总是使用一次保护的端口,在有一次保护的情况下进行试验,从而保证与带保护元件的情况一致。如 果端口要求有一次保护,但并未安装时,试验也宜在安装典型一次保护器的条件下按照指定一次保护的最高 让通电平进行。 <br /><sup>c</sup>取决于当地电力系统的等级。 <br /><sup>d</sup>系统内端口通常不要求试验。
| colspan="9" | 不建议对实际使用长度短于或等于10 m的电缆进行试验。 <br />在预计总是使用一次保护的端口,在有一次保护的情况下进行试验,从而保证与带保护元件的情况一致。如 果端口要求有一次保护,但并未安装时,试验也宜在安装典型一次保护器的条件下按照指定一次保护的最高 让通电平进行。 <br />取决于当地电力系统的等级。 <br />d系统内端口通常不要求试验。
|}
|}


第1,630行: 第1,613行:
! colspan="12" | 试验等级(kV)
! colspan="12" | 试验等级(kV)
|-
|-
| colspan="4" | 非对称工作的电路/线路<sup>a,c,e</sup>
| colspan="4" | 非对称工作的电路/线路e
| colspan="4" | 对称工作的电路/线路<sup>a,c,e</sup>
| colspan="4" | 对称工作的电路/线路c,e
| colspan="4" | 屏蔽的电路/线路<sup>a,d,e</sup>
| colspan="4" | 屏蔽的电路/线路de
|-
|-
| colspan="2" | 外部端口
| colspan="2" | 外部端口
第1,720行: 第1,703行:
! colspan="12" | 试验等级(kV)
! colspan="12" | 试验等级(kV)
|-
|-
| colspan="4" | 非对称工作的电路/线路<sup>a,c,e</sup>
| colspan="4" | 非对称工作的电路/线路a,c,e
| colspan="4" | 对称工作的电路/线路<sup>a,c,e</sup>
| colspan="4" | 对称工作的电路/线路c,e
| colspan="4" | 屏蔽的电路/线路<sup>a,d,e</sup>
| colspan="4" | 屏蔽的电路/线路d,e
|-
|-
| colspan="2" | 外部端口
| colspan="2" | 外部端口
第1,745行: 第1,728行: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4
| 4
| 2.0<sup>b</sup>
| 2.0
| 4.0<sup>b</sup>
| 4.0
| 2.0<sup>b</sup>
| 2.0
| 4.0<sup>b</sup>
| 4.0
| NA
| NA
| 4.0<sup>b</sup>
| 4.0
| NA
| NA
| 4.0<sup>b</sup>
| 4.0b
| NA
| NA
| 4.0<sup>b</sup>
| 4.0
| NA
| NA
| 4.0<sup>b</sup>
| 4.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5
| 5
| 2.0<sup>b</sup>
| 2.0
| 4.0<sup>b</sup>
| 4.0
| 2.0<sup>b</sup>
| 2.0
| 4.0<sup>b</sup>
| 4.0
| NA
| NA
| 4.0<sup>b</sup>
| 4.06
| NA
| NA
| 4.0<sup>b</sup>
| 4.06
| NA
| NA
| 4.0<sup>b</sup>
| 4.0
| NA
| NA
| 4.0<sup>b</sup>
| 4.0b
|- style="text-align:left; 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FF;"
|- style="text-align:left; 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FF;"
| colspan="13" | <sup>a</sup>不建议对实际使用长度短于10m的电缆进行试验。 <br /><sup>b</sup>在使用规定的一次保护的端口,对一次保护进行试验以保证与带保护元件的情况相统一。如果端口未提供所 需要的一次保护,选择规定的一次保护的最高通过等级并在带有典型一次保护器下进行试验。 <br /><sup>c</sup>线-线的浪涌(横向)可能发生在与地之间连接了SPD(浪涌保护器)的网络。这样的浪涌不在本部分的范围内。 此现象可以通过确定的一次保护元件施加共模浪涌来模拟。 <br /><sup>d</sup>连接到天线的试验端口不在本部分的范围。 <br />e系统内端口通常不要求试验。
| colspan="13" | 不建议对实际使用长度短于10m的电缆进行试验。 <br />在使用规定的一次保护的端口,对一次保护进行试验以保证与带保护元件的情况相统一。如果端口未提供所 需要的一次保护,选择规定的一次保护的最高通过等级并在带有典型一次保护器下进行试验。 <br />线-线的浪涌(横向)可能发生在与地之间连接了SPD(浪涌保护器)的网络。这样的浪涌不在本部分的范围内。 此现象可以通过确定的一次保护元件施加共模浪涌来模拟。 <br />连接到天线的试验端口不在本部分的范围。 <br />e系统内端口通常不要求试验。
|}
|}






附 录 C
== 附 录 C ==


(资料性附录) 注 释
(资料性附录) 注 释


C.1 不同的源阻抗
=== C.1 不同的源阻抗 ===


发生器源阻抗的选择取决于:
发生器源阻抗的选择取决于:
第1,791行: 第1,774行:
——户内、户外状况;
——户内、户外状况;


— — 试验电压的施加( 线-线或线-地)。
—— 试验电压的施加( 线-线或线-地)。


2Ω阻抗表示低压电网的源阻抗。使用有效输出阻抗为2Ω的发生器。
2Ω阻抗表示低压电网的源阻抗。使用有效输出阻抗为2Ω的发生器。
第1,799行: 第1,782行:
42 Ω(40Ω +2 Ω)阻抗表示其他所有线路对地的源阻抗。使用串联40Ω附加电阻的发生器。
42 Ω(40Ω +2 Ω)阻抗表示其他所有线路对地的源阻抗。使用串联40Ω附加电阻的发生器。


注:预期连接到交流直流转换器(例如便携式计算机的直流电源)上的直流端口不视为低压电源端 。 如果直流 电源通过信号电缆中的导线馈电,这些连接端干不视为低压电源端日
注:预期连接到交流直流转换器(例如便携式计算机的直流电源)上的直流端口不视为低压电源端 。 如果直流 电源通过信号电缆中的导线馈电,这些连接端干不视为低压电源端口。


在某些国家(如美国),非IE 标 准 可能要求对交流 电源线 按 图5 和 图 子 用 阻抗进行试验,这是
在某些国家(如美国),非IE 标 准 可能要求对交流 电源线 按 图5 和 图 子 用 阻抗进行试验,这是一种更严格的试验。


一种更严格的试验。
=== C.2 试验的运用 ===
 
C.2 试验的运用


C.2.1 设备级抗扰度
C.2.1 设备级抗扰度
第1,827行: 第1,808行:
在实际的安装中,可以使用更高的电压等级。但是所加入的浪涌能量要受到所安装保护装置的限 流特性的限制。
在实际的安装中,可以使用更高的电压等级。但是所加入的浪涌能量要受到所安装保护装置的限 流特性的限制。


系统级的试验也是为了能体现出保护装置所产生的二次效应(电压或电流波形、模式及幅值的改 变)不会对 EUT 引起不可接受的影响。为检查在规定的试验电压下 EUT 内部不存在破坏窗口,试验 时需要逐步升高试验电压至所需的试验电压。这个特定的试验电压由 EUT 内部的保护元件或保护装
系统级的试验也是为了能体现出保护装置所产生的二次效应(电压或电流波形、模式及幅值的改 变)不会对 EUT 引起不可接受的影响。为检查在规定的试验电压下 EUT 内部不存在破坏窗口,试验 时需要逐步升高试验电压至所需的试验电压。这个特定的试验电压由 EUT 内部的保护元件或保护装置的工作点决定(见GB/T18802.21—2016 中的6.2.1.8)。


 
=== C.3 安装的类别 ===
 
置的工作点决定(见GB/T18802.21—2016 中的6.2.1.8)。
 
C.3 安装的类别


——0类:保护良好的电气环境,常在一间专用房间内
——0类:保护良好的电气环境,常在一间专用房间内
第1,891行: 第1,868行:
——5类:在非人口稠密区电子设备与通信电缆和架空电力线路连接的电气环境
——5类:在非人口稠密区电子设备与通信电缆和架空电力线路连接的电气环境


●所有这些电缆和线路都有过电压(初级)保护。在电子设备以外,没有大范围的接地系统
●所有这些电缆和线路都有过电压(初级)保护。在电子设备以外,没有大范围的接地系统(暴露的装置)。由接地故障(电流达10 kA) 和雷电(电流达100 kA) 引起的干扰电压非 常高 。


——×类:在产品技术要求中规定的特殊环境。


 
=== C.4 与交流/直流供电网相连的端口的最小抗扰度等级 ===
(暴露的装置)。由接地故障(电流达10 kA) 和雷电(电流达100 kA) 引起的干扰电压非 常高 。
 
— —×类:在产品技术要求中规定的特殊环境。
 
C.4 与交流/直流供电网相连的端口的最小抗扰度等级


与公共电源网络相连的最小抗扰度等级如下:
与公共电源网络相连的最小抗扰度等级如下:
第1,915行: 第1,888行:
制造商宜按照规定的试验等级对其设备进行试验,以确定设备级抗扰度,例如在设备端口使用二次 保护以达到0.5 kV 等级。成套设备的使用者或对安装负有责任的人宜采取必要的措施(例如,屏蔽、搭 接、接地保护),以保证干扰电压(例如,由雷击引起的)不超过所选择的抗扰度电平。
制造商宜按照规定的试验等级对其设备进行试验,以确定设备级抗扰度,例如在设备端口使用二次 保护以达到0.5 kV 等级。成套设备的使用者或对安装负有责任的人宜采取必要的措施(例如,屏蔽、搭 接、接地保护),以保证干扰电压(例如,由雷击引起的)不超过所选择的抗扰度电平。


附 录 D
== 附 录 D ==


(资料性附录)
(资料性附录)
第1,947行: 第1,920行:




附 录 E
== 附 录 E ==


(资料性附录)
(资料性附录)
第1,953行: 第1,926行:
浪涌波形的数学模型
浪涌波形的数学模型


E.1 概述
=== E.1 概述 ===


本附录的数学波形可作为参考,用于:
本附录的数学波形可作为参考,用于:
第1,973行: 第1,946行:
注:对于滤涌电压(1.2/50 μs)和浪涌屯流移3o μs)所定义的数学波形与标准EETSSd C6245-2002中所定义的
注:对于滤涌电压(1.2/50 μs)和浪涌屯流移3o μs)所定义的数学波形与标准EETSSd C6245-2002中所定义的


波形匹配良好。相比之下浪涌电压10/70g 的数学淋彩则无法匹配因为EE Std 62.43-2002所提供
波形匹配良好。相比之下浪涌电压10/70g 的数学淋彩则无法匹配因为EE Std 62.43-2002所提供的数值适用于浪涌电压10y000μs),对 我 电流(552 s)这些值不适用。
 
的数值适用于浪涌电压10y000μs),对 我 电流(552 s)这些值不适用。


所使用的各参数定义如下
所使用的各参数定义如下


1)T: 电 压 值 上 升 至 5 峰 值到下降军 5 %峰 值 之间 的 持续 时 间
1)Tw: 电 压 值 上 升 至 5 0%峰 值到下降军 50 %峰 值 之间 的 持续 时 间


2)T: 波形响应初期,浪通 电 压 从 3 0 %峰值玺升全90%峰值之间的时间间 隔。
2)T: 波形响应初期,浪通 电 压 从 3 0 %峰值玺升全90%峰值之间的时间间 隔。


3)T₂ : 波形响应初期,浪涌电流上升至F0 验峰值和90经峰值之间的时间间隔。
3)T : 波形响应初期,浪涌电流上升至10 %验峰值和90%峰值之间的时间间隔。


4) Ta: 波形响应初期的最小值到波彤下降到60%峰值之间的持续时间。
4)Ta: 波形响应初期的最小值到波彤下降到60%峰值之间的持续时间。


5) T:: 波前时间定义为一条斜线与分别通过波形曲线最小值与最大值的两条水平线的交叉点之 间的时间间隔,斜线具有近似早期响应的斜率。下面规定的值与仿真模型简化电路所产生的 波形匹配良好。
5)T:: 波前时间定义为一条斜线与分别通过波形曲线最小值与最大值的两条水平线的交叉点之 间的时间间隔,斜线具有近似早期响应的斜率。下面规定的值与仿真模型简化电路所产生的 波形匹配良好。


● 浪涌电压(1.2/50 μs):T=1.67×T;Ta = Tw
● 浪涌电压(1.2/50 μs):T<sub>1</sub>=1.67×T;Ta = Tw


● 浪涌电流(8/20 ps):T=1.25×T;Ta-1.18×Tw
● 浪涌电流(8/20 ps):T<sub>4</sub>=1.25×T;Ta=1.18×Tw


● 浪涌电压(10/700 μs):T =1.67×T;Ta = Tw
● 浪涌电压(10/700 μs):Tr=1.67×T;Ta = Tw


●浪涌电流(5/320 μs):T=1.25×T₂ ;Ta=Tw
●浪涌电流(5/320 μs):T=1.25×T ;Ta=Tw


6) BW: 浪涌频域波形的下降斜率开始达到-60 dB/ 十倍频程时的频率带宽。
6) BW: 浪涌频域波形的下降斜率开始达到-60 dB/ 十倍频程时的频率带宽。


E.2 归一化时域浪涌电压(1.2/50μs)
=== E.2 归一化时域浪涌电压(1.2/50μs) ===


归一化时域浪涌电压(1.2/50μs)见 式(E.1):
归一化时域浪涌电压(1.2/50μs)见 式(E.1):
第2,007行: 第1,978行:
式(E.1) 中各系数具体值为:
式(E.1) 中各系数具体值为:


……………………(E.1)
<math>\nu_{\mathrm{SURGE}}(t)=k_{\mathrm{V}}\cdot\left[\frac{\nu_{1}}{k_{\mathrm{SURGE}}}\cdot\frac{\left(\frac{t}{\tau_{1}}\right)^{\eta_{\mathrm{SURGE}}}}{1+\left(\frac{t}{\tau_{1}}\right)^{\eta_{\mathrm{SURGE}}}}\cdot\mathrm{e}^{\frac{-t}{\tau_{2}}}\right]</math>……………………(E.1)
 
kv=1;t₁=0.365μs;T₂=65.845μs;v₁=0.94;7SURGE=1.852


kv=1;t₁=0.365μs;Tz=65.845μs;v₁=0.94;YSURGE=1.852


<math>k_{\mathrm{~SURGE}}=\mathrm{e}^{\frac{\tau_1}{\tau_2}}\left(\frac{\eta_{\mathrm{SCRGE}}\cdot\tau_2}{\tau_1}\right)\frac{1}{\eta_{\mathrm{SURGE}}}</math>


图 E.1 所示为1.2/50μs 浪涌电压的时间函数曲线。
图 E.1 所示为1.2/50μs 浪涌电压的时间函数曲线。




第2,022行: 第1,992行:


图 E.2 为早期时间响应的放大图。
图 E.2 为早期时间响应的放大图。




第2,039行: 第2,008行:
时域电压脉冲在2 MHz 以内仿真良好,因此相关带宽 BW=2 MHz。
时域电压脉冲在2 MHz 以内仿真良好,因此相关带宽 BW=2 MHz。


E.3 归一化时域浪涌电流(8/20 μs)
=== E.3 归一化时域浪涌电流(8/20 μs) ===


归一化时域浪涌电流(8/20 μs)见 式(E.2):
归一化时域浪涌电流(8/20 μs)见 式(E.2):


 
<math>I_{\mathrm{SURGE}}(t)=k_{1}\cdot\left[\frac{i_{1}}{k_{\mathrm{SURGE}}}\cdot\frac{\left(\frac{t}{\tau_{1}}\right)^{\eta_{\mathrm{SURGE}}}}{1+\left(\frac{t}{\tau_{1}}\right)^{\eta_{\mathrm{SURGE}}}}\cdot\mathrm{e}^{\frac{-t}{\tau_{2}}}\right]</math>………………(E.2)
 
………………(E.2)


式(E.2) 中各系数具体值为:
式(E.2) 中各系数具体值为:


k;=1;t₁=47.52 μs;T₂=4.296 μs;i₁=0.939;7SURGE=2.741
k;=1;t₁=47.52 μs;Tz=4.296 μs;i₁=0.939;ySURGE=2.741
 


<math>k_{\mathrm{~SURGE}}=\mathrm{e}^{\frac{\tau_1}{\tau_2}\left(\frac{\eta_{\mathrm{SURGE}}\cdot\tau_2}{\tau_1}\right)\frac{1}{\mathrm{~SURGE}}}</math>


图 E.4 所示为8/20 μs 浪涌电流的时间函数曲线。
图 E.4 所示为8/20 μs 浪涌电流的时间函数曲线。
第2,075行: 第2,042行:
时域电流脉冲在0 . 15 MHz 以内仿真良好,因此相关带宽BW=0.15 MHz。  
时域电流脉冲在0 . 15 MHz 以内仿真良好,因此相关带宽BW=0.15 MHz。  


E.4 归一化时域浪涌电压(10/700 μs)
=== E.4 归一化时域浪涌电压(10/700 μs) ===


归 一 化时域浪涌电压(10/700 μs)见 式(E.3):
归 一 化时域浪涌电压(10/700 μs)见 式(E.3):




 
<math>\nu_{\mathrm{SURGE}}(t)=k_{\mathrm{V}}\cdot\left[\frac{\nu_{1}}{k_{\mathrm{SURGE}}}\cdot\frac{\left(\frac{t}{\tau_{1}}\right)^{\eta_{\mathrm{SURGE}}}}{1+\left(\frac{t}{\tau_{1}}\right)^{\eta_{\mathrm{SURGE}}}}\cdot\mathrm{e}^{\frac{-t}{\tau_{2}}}\right]</math>………………(E.3)
………………(E.3)


式(E.3) 中各系数具体值为:
式(E.3) 中各系数具体值为:


kv=1;T₁=2.574 μs;Tz=945.1 μs;v₁=0.937;7SURGE=1.749
kv=1;t₁=2.574 μs;Tz=945.1 μs;v₁=0.937;ηSURGE=1.749
 


<math>k_{\mathrm{~SURGE}}=\mathrm{e}^{\frac{-\tau_1}{\tau_2}\left(\frac{\eta_{\mathrm{SURGE}}\cdot\tau_2}{\tau_1}\right)\frac{1}{\eta_{\mathrm{SCRGE}}}}</math>


图 E.7 所示为10/700 μs 浪涌电压的时间函数曲线。
图 E.7 所示为10/700 μs 浪涌电压的时间函数曲线。
第2,113行: 第2,079行:
图 E.9 浪涌电压(10/700 μs): 频域响应图,△f=0.2 kHz
图 E.9 浪涌电压(10/700 μs): 频域响应图,△f=0.2 kHz


时域电压脉冲在0.4 MHz 以内仿真良好,因此相关带宽为 BW=0.4 MHz。 E.5 归一化时域浪涌电流(5/320 μs)
时域电压脉冲在0.4 MHz 以内仿真良好,因此相关带宽为 BW=0.4 MHz。  
 
=== E.5 归一化时域浪涌电流(5/320 μs) ===


归 一 化 时 域 浪 涌 电 流 ( 5 / 3 2 0 μs)见 式(E.4):
归 一 化 时 域 浪 涌 电 流 ( 5 / 3 2 0 μs)见 式(E.4):




 
<math>I_{\mathrm{sURCE}}(\iota)=k_{1}\cdot\left[\frac{i_{1}}{k_{\mathrm{SURCE}}}\cdot\frac{\left(\frac{l}{\tau_{1}}\right)^{\eta_{\mathrm{SURCE}}}}{1+\left(\frac{t}{\tau_{1}}\right)^{\eta_{\mathrm{SURCE}}}}\cdot\mathrm{e}^{\frac{t}{\tau_{2}}}\right]</math>………………(E.4)
 
 
………………(E.4)


式(E.4) 中各系数具体值为:
式(E.4) 中各系数具体值为:


k;=1;t₁=1,355μs;T₂=429.1 μs;i₁=0.895;7SURGE=1.556
k;=1;t₁=1,355μs;Tz=429.1 μs;i₁=0.895;YSURGE=1.556
 


<math>k_{\mathrm{SURGE}}=\mathrm{e}^{\frac{\tau_1}{\tau_2}}\left(\frac{\eta_{\mathrm{SURGE}}\cdot\tau_2}{\tau_1}\right)\frac{1}{\mathrm{PSURGE}}</math>


图 E.10 所示为5/320 μs 浪涌电流的时间函数曲线。
图 E.10 所示为5/320 μs 浪涌电流的时间函数曲线。




第2,154行: 第2,118行:




附 录 F
== 附 录 F ==


(资料性附录)
(资料性附录)
第2,160行: 第2,124行:
测量不确定度的考虑
测量不确定度的考虑


F.1 参数
=== F.1 参数 ===


相关参数如下:
相关参数如下:
第2,166行: 第2,130行:
Vp 开路电压脉冲峰值
Vp 开路电压脉冲峰值


Tiv 开路电压脉冲波前时间:Tn = 1.67Tv
Trv 开路电压脉冲波前时间:Tn = 1.67Tv


Tv 开路电压脉冲上升时间,定义为电压值由-30% 峰值上升至90% 峰值的时间
Tv 开路电压脉冲上升时间,定义为电压值由-30% 峰值上升至90% 峰值的时间


T.v 开路电压脉冲上升时间,定义为电压值由10%峰值上升至90%峰值的时间:Tv=0.80Tv= 1.33Tv
T<sub>1</sub>v 开路电压脉冲上升时间,定义为电压值由10%峰值上升至90%峰值的时间:Tv=0.80Tv= 1.33Tv


Tw 开路电压脉冲的宽度
Tw 开路电压脉冲的宽度
第2,176行: 第2,140行:
Ip 短路电流脉冲峰值
Ip 短路电流脉冲峰值


Ta 短路电流脉冲波前时间 :Tn-1 .25Tπ
Tn 短路电流脉冲波前时间 :Tn-1 .25Tπ


T 短路电流脉冲上升时间,定义为电流值由10 %峰值电流上升至90%峰值电流的时间
T 短路电流脉冲上升时间,定义为电流值由10 %峰值电流上升至90%峰值电流的时间


Ta 短路电流脉冲持续时间
T. 短路电流脉冲持续时间


注:在IEC/TR 61000-1-6中解释丁符号() )、u(y 以及,的含义和关系。
注:在IEC/TR 61000-1-6中解释丁符号u(xi) )、c<sub>1</sub> 、u(y)以及y的含义和关系。


F.2 概述
=== F.2 概述 ===


实际骚扰量与本部分规定的骚扰量的符合性通常是由一组测量(如用带有衰减器的示波器测量脉 冲上升时间)乘确认。由于测量仪器不完善以及被测量本身的不重复性,每不测量结果包含一定量的测 量不确定度(MU) 。 此处所做 的MU 的评估依据IEC/TR 6100016中 描 述的原理和方法。
实际骚扰量与本部分规定的骚扰量的符合性通常是由一组测量(如用带有衰减器的示波器测量脉 冲上升时间)乘确认。由于测量仪器不完善以及被测量本身的不重复性,每不测量结果包含一定量的测 量不确定度(MU) 。 此处所做 的MU 的评估依据IEC/TR 6100016中 描 述的原理和方法。
第2,206行: 第2,170行:
由于骚扰量参数对 EUT 的影响是不可预知的,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EUT 表现为非线性形态,所 以既不能为骚扰量规定一个单一估计值,也不能为其规定不确定度来源的数量。因此,骚扰量的每个参 数将伴随相应的估计值和不确定度。这将产生多个不确定度报告。
由于骚扰量参数对 EUT 的影响是不可预知的,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EUT 表现为非线性形态,所 以既不能为骚扰量规定一个单一估计值,也不能为其规定不确定度来源的数量。因此,骚扰量的每个参 数将伴随相应的估计值和不确定度。这将产生多个不确定度报告。


F.3 浪涌测量不确定度的影响因素
=== F.3 浪涌测量不确定度的影响因素 ===


下面罗列了评估测量仪器和试验配置对不确定度的影响量:
下面罗列了评估测量仪器和试验配置对不确定度的影响量:




—— 峰值读数;


— — 峰值读数;
—— 峰值的10%(或30%)处的读数;


— — 峰值的10%(或30%)处的读数;
—— 峰值的90%处的读数;


— — 峰值的90%处的读数;
—— 峰值的50%处的读数;
 
— — 峰值的50%处的读数;


——测量系统的带宽;
——测量系统的带宽;
第2,232行: 第2,195行:
——测试系统与示波器的校准。
——测试系统与示波器的校准。


F.4 浪涌校准的不确定度
=== F.4 浪涌校准的不确定度 ===


F.4.1 概述
F.4.1 概述


在浪涌试验中,骚扰量为由浪涌发生器产生并施加至EUT 的浪涌电压和浪涌电流。如F.2 所讨论 的,对骚扰量的每一个测量参数的不确定度都需要提供一份不确定度报告。这些骚扰量的参数包括适 用于开路电压的Vp 、Tv 、T 和适用于短路电流的工,Tn 、Ta。
在浪涌试验中,骚扰量为由浪涌发生器产生并施加至EUT 的浪涌电压和浪涌电流。如F.2 所讨论 的,对骚扰量的每一个测量参数的不确定度都需要提供一份不确定度报告。这些骚扰量的参数包括适 用于开路电压的Vp 、Tv 、Tw 和适用于短路电流的Ip,Ta 、Td。


F.4.6 与 F.4.7 中给出了用干评估脉冲 MU 的 方法 、 表E1、 表E2 和 表E 3 给出了浪涌参数不确 定度报告的示例。上述表格中包含子对这些示例最湿著的输人量 MU 的每个贡献因素的详细信息(数 值,概率密度函数类型等),以及用手确定每个衣确定 度 报告的运算结果 。
F.4.6 与 F.4.7 中给出了用干评估脉冲 MU 的 方法 、 表E1、 表E2 和 表E 3 给出了浪涌参数不确 定度报告的示例。上述表格中包含子对这些示例最湿著的输人量 MU 的每个贡献因素的详细信息(数 值,概率密度函数类型等),以及用手确定每个衣确定 度 报告的运算结果 。
第2,244行: 第2,207行:
使用下面的函数关系式计算浪涌开路 电 压的 波前 时间
使用下面的函数关系式计算浪涌开路 电 压的 波前 时间


TN125/133(T- +oR)PT 宗
Tv=125√[1.33(Tg0%-T<sup>3</sup>0% +δR)<sup>2</sup>-Ts


式 中 :
式 中 :


 
<math>T_{_{MS}}=\frac{\alpha}{B}</math>…………………(F.1)


T 30%—— 峰值的30%处 的 时 间 ;
T 30%—— 峰值的30%处 的 时 间 ;
第2,256行: 第2,219行:
δR —— 非重复性的修正系数;
δR —— 非重复性的修正系数;


TMS —— 测量系统阶跃响应的上升时间( 10%~90%) ,单位为微秒(pS);
TMS —— 测量系统阶跃响应的上升时间( 10%~90%) ,单位为微秒(μS);
 
*…………………(F.1)*


B —— 测量系统的- 3 dB 带宽,单位为千赫兹(kHz);
B —— 测量系统的- 3 dB 带宽,单位为千赫兹(kHz);
第2,268行: 第2,229行:
{| class="wikitable"
{| class="wikitable"
|-
|-
! 符号 !! 估计值 !! 单位 !! 误差范围 !! 单位 !! PDF<sup>a</sup> !! 因子 !! u(x<sub>i</sub>) !! C<sub>i</sub> !! 单位 !! u<sub>i</sub>(y) !! 单位
! 符号 !! 估计值 !! 单位 !! 误差范围 !! 单位 !! PDF!! 因子 !! u(xi) !! C; !! 单位 !! u;(y) !! 单位
|-
|-
| T<sub>30%</sub> || 0.25 || μs || 0.0050 || μs || 三角 || 2.45 || 0.0020 || —2.08 || 1 || 0.0043 || μs
| T30% || 0.25 || μs || 0.0050 || μs || 三角 || 2.45 || 0.0020 || —2.08 || 1 || 0.0043 || μs
|-
|-
| T<sub>90%</sub> || 1.15 || μs || 0.0050 || μS || 三角 || 2.45 || 0.0020 || 2.08 || 1 || 0.0043 || μs
| T90% || 1.15 || μs || 0.0050 || μS || 三角 || 2.45 || 0.0020 || 2.08 || 1 || 0.0043 || μs
|-
|-
| δR || 0 || μs || 0.025 || μs || 正态 (k=1) || 1.00 || 0.025 || 2.08 || 1 || 0:052 || μs
| δR || 0 || μs || 0.025 || μs || 正态 (k=1) || 1.00 || 0.025 || 2.08 || 1 || 0:052 || μs
第2,281行: 第2,242行:
表 F.1 (续)
表 F.1 (续)


'''此处表格以截图代替'''
[[文件:表 F.1 ( 续 ).jpeg|400px]]


T³0%,T⁹0%: 在峰值电平的30%或90%处的时间读数。误差范围通过假设采用 一 台采样率为 100 MS/s 且具有轨迹内插能力的示波器(三角形概率密度函数)获得。若不是这种情况,则假设是一 个矩形概率密度函数。此处只考虑由采样率引起的 MU 的不确定度贡献因素,对于其他贡献因素,见 F.4.5 。 读数假定为 T³0%=0.25μs,T₉0%=1.15μs。
T30%,T90%: 在峰值电平的30%或90%处的时间读数。误差范围通过假设采用 一 台采样率为 100 MS/s 且具有轨迹内插能力的示波器(三角形概率密度函数)获得。若不是这种情况,则假设是一 个矩形概率密度函数。此处只考虑由采样率引起的 MU 的不确定度贡献因素,对于其他贡献因素,见 F.4.5 。 读数假定为 T30%=0.25μs,T90%=1.15μs。


TMs:计算得到的测量系统阶跃响应的上升时间。系数α(见表F.1) 取决于测量系统的脉冲响应波 形。系数α的取值范围是(360±40) μs ·kHz, 代表了广泛的系统,虽然每个系统的脉冲响应波形是不 同的(见 F.4.6 和表F.4)。测量系统的带宽B, 可以由实验方法获得(直接测量带宽)或根据测量系统的 每个组成部分(电压探头、电缆和示波器)的带宽 B; 利用下式计算得到:
TMs:计算得到的测量系统阶跃响应的上升时间。系数α(见表F.1) 取决于测量系统的脉冲响应波 形。系数α的取值范围是(360±40) μs ·kHz, 代表了广泛的系统,虽然每个系统的脉冲响应波形是不 同的(见 F.4.6 和表F.4)。测量系统的带宽B, 可以由实验方法获得(直接测量带宽)或根据测量系统的 每个组成部分(电压探头、电缆和示波器)的带宽 B; 利用下式计算得到:


 
<math>\frac{1}{B}=\sqrt{\left(\frac{1}{B_1}\right)^2+\left(\frac{1}{B_2}\right)^2+\cdots}</math>


假设B 的估计值为500 kHz, 其矩形概率密度函数的误差范围为50 kHz。
假设B 的估计值为500 kHz, 其矩形概率密度函数的误差范围为50 kHz。


δR:30%~90% 上升时间的非重复性修正系数。它量化了T⁹0%-T³0% 的测量中由测量仪器、测试 布置和浪涌信号发生器自身特性而引起的重复性不足。它由实验方法确定。这是一种基于 n 次重复 测量q; 的样品的实验标准差s(qk)的 A 类评估计,由下式给出:
δR:30%~90% 上升时间的非重复性修正系数。它量化了T90%-T30% 的测量中由测量仪器、测试 布置和浪涌信号发生器自身特性而引起的重复性不足。它由实验方法确定。这是一种基于 n 次重复 测量q; 的样品的实验标准差s(qk)的 A 类评估计,由下式给出:
 


<math>s\left(q_k\right)=\sqrt{\frac{1}{n-1}\sum_{j=1}^n\left(q_j-\bar{q}\right)^2}</math>


式中,q 为 q;的算术平均值。假设误差范围 s(qk)=25 ns(正态概率密度函数的一个标准差),估计 值为0 ns。
式中,q 为 q;的算术平均值。假设误差范围 s(qk)=25 ns(正态概率密度函数的一个标准差),估计 值为0 ns。
第2,299行: 第2,260行:
注:可类似地得到短路电流的计算。此时,TMs使用电流探头的带宽取代电压探头的带宽。进一步得到下面的公式:
注:可类似地得到短路电流的计算。此时,TMs使用电流探头的带宽取代电压探头的带宽。进一步得到下面的公式:


Trv=1.25√(T~~9o%~~-~~T10%+8R~~-Ts
Trv=1.25√(T9%-T1%+δR)²-TMs


F.4.3 浪涌开路电压的峰值
F.4.3 浪涌开路电压的峰值
第2,305行: 第2,266行:
浪涌开路电压的峰值可通过下式进行计算:
浪涌开路电压的峰值可通过下式进行计算:


 
<math>V_{_p}=\frac{V_{_{PR}}\left(1+\delta R+\delta V\right)}{1-\left(\frac{\beta}{B}\right)^2}A</math>


式中:
式中:
第2,314行: 第2,275行:


δV—— 示波器直流垂直精度;
δV—— 示波器直流垂直精度;


B—— 测量系统的-3 dB带宽;
B—— 测量系统的-3 dB带宽;
第2,323行: 第2,282行:
表 F.2 浪涌开路电压峰值(Vp) 的不确定度报告示例
表 F.2 浪涌开路电压峰值(Vp) 的不确定度报告示例


'''此处表格以截图代替'''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 17626.5-2019_表 F.2 浪涌开路电压峰值(Vp) 的不确定度报告示例.jpeg|400px]]


VpR: 电压峰值读数。误差范围通过假设示波器有8位垂直分辨率和插值功能(三角形概率密度函 数)获得。
VpR: 电压峰值读数。误差范围通过假设示波器有8位垂直分辨率和插值功能(三角形概率密度函 数)获得。
刘佳明
1,918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