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雨桐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
||
第130行: | 第130行: | ||
(浪涌发生器的)同一输出端开路电压峰值与短路电流峰值的比值。 | (浪涌发生器的)同一输出端开路电压峰值与短路电流峰值的比值。 | ||
3.1.10 | 3.1.10 | ||
第214行: | 第214行: | ||
见 图 3 和 图 A.3。 | 见 图 3 和 图 A.3。 | ||
EGB/T4365—2003, 定义161-02-05] | EGB/T4365—2003, 定义161-02-05] | ||
第300行: | 第300行: | ||
MU: 测量不确定度(Measurement uncertainty) | MU: 测量不确定度(Measurement uncertainty) | ||
PE: 保护地(Protective earth) | PE: 保护地(Protective earth) | ||
第345行: | 第345行: | ||
表 1 试验等级 | 表 1 试验等级 | ||
{| class="wikitable"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FF; color:#2D3748;" | |||
! rowspan="2" | 等 级 | |||
! colspan="2" | 开路试验电压 kV | |||
|- style="background-color:#F0F0F0; color:#2D3748;" | |||
| 线-线 | |||
| 线-地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FF; color:#2D3748;" | |||
| 1 | |||
| — | |||
| 0.5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0F0F0; color:#2D3748;" | |||
| 2 | |||
| 0.5 | |||
| 1.0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FF; color:#2D3748;" | |||
| 3 | |||
| 1.0 | |||
| 2.0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0F0F0; color:#2D3748;" | |||
| 4 | |||
| 2.0 | |||
| 4.0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FF; color:#2D3748;" | |||
| × | |||
| 特定 | |||
| 特定 | |||
|- | |||
| colspan="3"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0F0F0; color:#2D3748;" | “×”可以是高于、低于或在其他等级之间的任何等级。该等级应在产品标准中规定。 <br />对于对称互连线,试验能够同时施加在多条线缆和地之间,例如“多线-地”。 | |||
|} | |||
试验等级应根据安装情况来选择;安装类别参见附录 C。 | 试验等级应根据安装情况来选择;安装类别参见附录 C。 | ||
第409行: | 第428行: | ||
组合波发生器的同一输出端口的开路输出电压峰值与短路输出电流峰值之比应视为有效输出阻 抗。本发生器的有效输出阻抗为2Ω。 | 组合波发生器的同一输出端口的开路输出电压峰值与短路输出电流峰值之比应视为有效输出阻 抗。本发生器的有效输出阻抗为2Ω。 | ||
当发生器的输出端连接 EUT 时,电压和电流波形是 EUT 输入阻抗的函数。当浪涌施加至设备 时,安装的保护装置正常启用,或当没有保护装置或保护装置不动作而导致元件飞弧或击穿时,EUT 的 输入阻抗可能发生变化。因此,从同一试验发生器里应能输出负载所需要的1.2/50μs 电压波形和 8/20μs 电流波形。 | 当发生器的输出端连接 EUT 时,电压和电流波形是 EUT 输入阻抗的函数。当浪涌施加至设备 时,安装的保护装置正常启用,或当没有保护装置或保护装置不动作而导致元件飞弧或击穿时,EUT 的 输入阻抗可能发生变化。因此,从同一试验发生器里应能输出负载所需要的1.2/50μs 电压波形和 8/20μs 电流波形。 | ||
第437行: | 第455行: | ||
表 2 1.2/50μ s-8/20 μs 波形参数的定义 | 表 2 1.2/50μ s-8/20 μs 波形参数的定义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
| 开路电压 | T | ! 定义 !! 波前时间T<sub>f</sub> μs !! 持续时间T<sub>d</sub> μs | ||
| 短路电流 | | |||
|- | |||
| 开路电压 || T<sub>f</sub>=1.67×T=1.2×(1±30%) || T<sub>d</sub>=T<sub>w</sub>=50×(1±20%) | |||
|- | |||
| 短路电流 || T<sub>f</sub>=1.25×T<sub>t</sub>=8×(1±20%) || T<sub>d</sub>=1.18×T<sub>w</sub>=20×(1±20%) | |||
|} | |||
表 3 开路电压峰值和短路电流峰值的关系 | 表 3 开路电压峰值和短路电流峰值的关系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
| 0. | ! 发生器输出端开路电压峰值 ±10% !! 发生器输出端短路电流峰值 ±10% | ||
| 1.0 kV | 0.5 kA | | |- | ||
| 2.0 kV | 1.0 kA | | | 0.5 kV || 0.25 kA | ||
| 4.0 kV | 2.0 kA | | |- | ||
| 1.0 kV || 0.5 kA | |||
|- | |||
| 2.0 kV || 1.0 kA | |||
|- | |||
| 4.0 kV || 2.0 kA | |||
|} | |||
发生器的输出应浮地。 | 发生器的输出应浮地。 | ||
第523行: | 第554行: | ||
发生器的输出应与有足够带宽和电压、电流量程的测量系统连接,以便监视波形的特性。附录 E 给出了关于浪涌波形带宽的信息。 | 发生器的输出应与有足够带宽和电压、电流量程的测量系统连接,以便监视波形的特性。附录 E 给出了关于浪涌波形带宽的信息。 | ||
如果采用 一 个电流转换器(探头)测量短路电流,那么其磁芯不应产生饱和。探头的低端截止频率 (-3dB) 应低于100 Hz。 | 如果采用 一 个电流转换器(探头)测量短路电流,那么其磁芯不应产生饱和。探头的低端截止频率 (-3dB) 应低于100 Hz。 | ||
第589行: | 第620行: | ||
图 4 耦合/去耦方法的选择 | 图 4 耦合/去耦方法的选择 | ||
6.3.2 每根线额定电流≤200 A的交/直流电源的耦合/去耦网络 | 6.3.2 每根线额定电流≤200 A的交/直流电源的耦合/去耦网络 | ||
第601行: | 第632行: | ||
表4 CDN 的 EUT 端口的电压波形要求 | 表4 CDN 的 EUT 端口的电压波形要求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color:#FFF; color:#2D3748;"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rowspan="2" | 开路条件下的浪涌电压参数 | |||
| 18 μF(线-线) | 9μF+10 Ω(线-地) | | ! colspan="2" | 耦合阻抗 | ||
| 峰值电压 | |- style="background-color:#F0F0F0;" | ||
| 波前时间 | 1.2×(1±30%)μs | 1.2×(1±30%)μs | | | 18 μF(线-线) | ||
| 持续时间 | | 9μF+10 Ω(线-地) | ||
| 注:表中的额定电流是CDN额定值。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峰值电压 <br />额定电流≤16 A <br />16 A<额定电流≤32 A <br />32 A<额定电流≤63A <br />63 A<额定电流≤125 A <br />125 A<额定电流≤200 A | |||
| 设置电压+10%/- 10% <br />设置电压+10%/- 10% <br />设置电压+10%/- 10% <br />设置电压+10%/- 10% <br />设置电压+10%/- 10% | |||
| 设置电压+10%/- 10% <br />设置电压+10%/- 10% <br />设置电压+10%/- 15% <br />设置电压+10%/- 20% <br />设置电压+10%/- 25%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0F0F0;" | |||
| 波前时间 | |||
| 1.2×(1±30%)μs | |||
| 1.2×(1±30%)μs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持续时间 <br />额定电流≤16 A <br />16 A<额定电流≤32 A <br />32 A<额定电流≤63 A <br />63 A<额定电流≤125 A <br />125 A<额定电流≤200 A | |||
| 50 μs+10 μs/-10μs <br />50 μs+10 μs/-15 μs <br />50 μs+10 μs/-20 μs <br />50 μs+10 μs/-25 μs <br />50 μs+10 μs/-30 μs | |||
| 50 μs+10μs/-25 μs <br />50 μs+10μs/-30 μs <br />50 μs+10 μs/-35 μs <br />50 μs+10 μs/-40 μs <br />50 μs+10 μs/-45μs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0F0F0;" | |||
| colspan="3" | 注:表中的额定电流是CDN额定值。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colspan="3" | 应在CDN的交流/直流电源端口开路情况下测量浪涌电压参数。 <br />表中的值是CWG具有理想值时的值。如果CWG产生的波形参数值接近允差,那么CDN带来的额外允差可 能使得CWG和CDN的组合超出允差。 | |||
|} | |||
表 5 CDN 的 EUT 端口的电流波形要求 | 表 5 CDN 的 EUT 端口的电流波形要求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style="font-weight:bold;" | ||
! rowspan="2" style="background-color:#FFF; color:#2D3748;" | 短路条件下的浪涌电流参数a | |||
| 18μF(线-线) | 9μF+10Ω(线-地) | | ! colspan="2" | 耦合阻抗 | ||
| 波前时间 | | |- | ||
| 持续时间 | | | 18μF(线-线) | ||
| 应在CDN的交流/直流电源端口短路情况下测量浪涌电流参数。 | | 9μF+10Ω(线-地)<sup>b</sup>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波前时间 | |||
| T<sub>f</sub>=1.25×T<sub>r</sub> =8×(1±20%)μs | |||
| T<sub>d</sub>=1.25×T<sub>r</sub>=2.5×(1±30%)μs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持续时间 | |||
| T<sub>d</sub>=1.18×T<sub>w</sub>=20×(1±20%)μs | |||
| T<sub>d</sub>=1.04×T<sub>w</sub>=25×(1±30%)μs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colspan="3" | <sup>a</sup>应在CDN的交流/直流电源端口短路情况下测量浪涌电流参数。 <br /><sup>b</sup> 1.04为经验值。 | |||
|} | |||
表 6 CDN 的 EUT 端口的开路电压峰值和短路电流峰值之间的关系 | 表 6 CDN 的 EUT 端口的开路电压峰值和短路电流峰值之间的关系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
| 0.5 kV | 0.25 kA | 41. | ! CD N的EUT端口的开路电压峰值±10% !! CD N的EUT端口的短路电流峰值±10% (18μF) !! CD N的EUT端口的短路电流峰值±10% (9 μF+10Ω) | ||
| 1.0 kV | 0.5 kA | 83.3 A | | |||
| 2.0 kV | 1.0 kA | 166.7 A | | |- | ||
| 4.0 kV | 2.0 kA | 333.3 A | | | 0.5 kV || 0.25 kA || 41.7 A | ||
|- | |||
| 1.0 kV || 0.5 kA || 83.3 A | |||
|- | |||
| 2.0 kV || 1.0 kA || 166.7 A | |||
|- | |||
| 4.0 kV || 2.0 kA || 333.3 A | |||
|} | |||
对于额定输入电流每线大于200 A 的 EUT 的规定参见附录H。 | 对于额定输入电流每线大于200 A 的 EUT 的规定参见附录H。 | ||
第685行: | 第753行: | ||
图 6 用于交/直流线上电容耦合的CDN 示例:线-地耦合 | 图 6 用于交/直流线上电容耦合的CDN 示例:线-地耦合 | ||
AC | AC | ||
第737行: | 第805行: | ||
12 | 12 | ||
6.3.3 适 用 于 互 连 线 的 CDN | 6.3.3 适 用 于 互 连 线 的 CDN | ||
第801行: | 第869行: | ||
图 9 用 于 非 屏 蔽 不 对 称 互 连 线 的 CDN 示例:线-线/线-地耦合 | 图 9 用 于 非 屏 蔽 不 对 称 互 连 线 的 CDN 示例:线-线/线-地耦合 | ||
6.3.3.3 用于非屏蔽对称互连线的CDN | 6.3.3.3 用于非屏蔽对称互连线的CDN | ||
第853行: | 第921行: | ||
图11给出了用于传输速率高达1000 Mbit/s 的对称互连线的 CDN 示例。 | 图11给出了用于传输速率高达1000 Mbit/s 的对称互连线的 CDN 示例。 | ||
第885行: | 第953行: | ||
在既没有连接 EUT 也没有连接供电电源时,在非被测线和地之间测得的不期望的浪涌电压不应 超过施加的试验电压(开路)最大值的15%。 | 在既没有连接 EUT 也没有连接供电电源时,在非被测线和地之间测得的不期望的浪涌电压不应 超过施加的试验电压(开路)最大值的15%。 | ||
注:由于 CDN 的结构,在线-地耦合期间,试验电压中有相当大的部分可能表现为线-线电压。对于高阻抗的 EUT, 该电压可能比相同测试等级的线-线试验电压高(更多信息见7.3)。 | 注:由于 CDN 的结构,在线-地耦合期间,试验电压中有相当大的部分可能表现为线-线电压。对于高阻抗的 EUT, 该电压可能比相同测试等级的线-线试验电压高(更多信息见7.3)。 | ||
第910行: | 第978行: | ||
表 7 适用于非对称互连线的GDN 的 校 准 | 表 7 适用于非对称互连线的GDN 的 校 准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耦合 !! 测量 !! AE侧 !! EUT侧 | |||
|- | |||
| EUT侧的浪涌电压 || 单根线-PE || 单线 峰值电堡、波前时间特续时间 || 所有线短接PE || 开路 | |||
|- | |||
| EUT侧的浪涌电流 || 单根线-PE || 单线 峰值电流波前时间、持绩时闻 || 所有线短接FE || 短路 | |||
|- | |||
| EUT侧的浪涌电压 || 单根线-线 || 单线 峰值电压,波前时间,持续时间 || 所有线短接PE || 开路 | |||
|- | |||
| EUT侧的浪涌电流 || 单根线-线 || 单线 峰值电流、波前时间、持续时间 || 所有线短接PE || 短路 | |||
| | |- | ||
| AE侧的残余电压 (带有保护元件) || 单根线-PE || 线-地 峰值电压 || 开路 || 开路 | |||
| AE侧的残余电压 | |||
|} | |||
该校准程序的目的是检查元件的正常功能,如去耦扼流圈的饱和度,DN 部分的去耦效果,CN 部 分 的电流容量和耦合效果。上述段落描述的耦合方法对电压和电流波形有影响。校准参数的规定见 | 该校准程序的目的是检查元件的正常功能,如去耦扼流圈的饱和度,DN 部分的去耦效果,CN 部 分 的电流容量和耦合效果。上述段落描述的耦合方法对电压和电流波形有影响。校准参数的规定见 | ||
第926行: | 第1,005行: | ||
表 8 适用于非对称互连线的 CDN 的 EUT 端口的浪涌波形要求 | 表 8 适用于非对称互连线的 CDN 的 EUT 端口的浪涌波形要求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
| 线-PE | ! 耦合方式 !! CWG输出电压<sup>a,b,c</sup><br>Voc CDN的EUT输出端的电压±10% !! 电压波前时间T<sub>f</sub><br>T<sub>f</sub>=1.67×T<sub>r</sub>±30% !! 电压持续时间T<sub>d</sub><br>T<sub>d</sub>=T<sub>w</sub>±30% !! I<sub>sc</sub> CDN的EUT输出端的电流±20% !! 电流波前时间T<sub>f</sub><br>T<sub>f</sub>=1.25×T<sub>r</sub>±30% !! 电流持续时间T<sub>d</sub><br>T<sub>d</sub>=1.18×T<sub>w</sub>±30% | ||
|- | |||
| 线-PE<br>R=40Ω<br>CD=0.5μF || 4 kV || 4 kV || 1.2 μs || 38 μs || 87 A || 1.3 μs || 13 μs | |||
|} | |||
表 8 ( 续 ) | 表 8 ( 续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FF; color:#2D3748;" | |||
|- | |||
| -- | ! style="font-weight:bold;" | 耦合方式 | ||
! C W G 输 出 电压<sup>a,b,c</sup> | |||
| 线-PE R=40 Ω CD=GDT | 4 kV | 4 kV | 1.2 μs | 42 μs | 95 A | 1.5 μs | 48 μs | | ! V<sub>oc</sub> C D N 的 E U T 输出端的电压 ±10% | ||
| 线-线 | ! 电压波前 时 间 T<sub>f</sub><br /> T<sub>f</sub>=1.67×T<sub>r</sub> ±30% | ||
| 线-线 R=40Ω CD=GDT | 4 kV | 4kV | 1.2 μs | 47 μs | 95 A | 15μs | 48 μs | | ! 电压持续 时间T<sub>d</sub> <br />T<sub>d</sub>=T<sub>w</sub> ±30% | ||
| 建议以最大的额定脉中电压对CDN进行校准,这将减少由CLD和GDT产生的开关噪声的影响。表中所示数 值对应发生器的设定电压为4kV,如果CDN的额定脉冲电压最大值是其他值则以该最大值校准。短路峰 | ! I<sub>sc</sub> C D N 的 E U T 输出端的电流 ±20% | ||
! 电流波前 时 间 T<sub>f</sub> <br />T<sub>f</sub>=1.25×T<sub>r</sub>±30% | |||
! 电流持续 时间T<sub>d</sub> <br />T<sub>d</sub>=1.18×T<sub>w</sub> ±30% | |||
|- style="background-color:#F0F0F0;" | |||
| 线-PE R=40 Ω CD=GDT | |||
| 4 kV | |||
| 4 kV | |||
| 1.2 μs | |||
| 42 μs | |||
| 95 A | |||
| 1.5 μs | |||
| 48 μs | |||
|- | |||
| 线-线 R=40 Ω CD=0.5μF | |||
| 4 kV | |||
| 4 kV | |||
| 1.2μs | |||
| 42 μs | |||
| 87 A | |||
| 1.3 μs | |||
| 13 μs | |||
|- style="background-color:#F0F0F0;" | |||
| 线-线 R=40Ω CD=GDT | |||
| 4 kV | |||
| 4kV | |||
| 1.2 μs | |||
| 47 μs | |||
| 95 A | |||
| 15μs | |||
| 48 μs | |||
|- | |||
| colspan="8" | <sup>a</sup>建议以最大的额定脉中电压对CDN进行校准,这将减少由CLD和GDT产生的开关噪声的影响。表中所示数 值对应发生器的设定电压为4kV,如果CDN的额定脉冲电压最大值是其他值则以该最大值校准。短路峰 值电流要求也应厢应地变花,。例如,如果最天电托短那么短路电流值应在此表的基础上乘以1/4。 <br /><sup>b</sup>通过气体避雷器、钳位器件或雪前器件的相合将会对浪涌波形产生 些开关噪声 以最大可能的浪涌电压进 行校准能使得测量误差最小批通常建设忽略开关操音对前时间和折续时面测量的影响 <br /><sup>c</sup>表中的值是CWG具有理想值时的值如果 生的发形数值接五允差,那玄CDN帮来的颧外允差可 能使得CWG和CDN的组合超出充差。 | |||
|} | |||
6.4.3.3 适用于对称互连线的 DN 的 校 准 | 6.4.3.3 适用于对称互连线的 DN 的 校 准 | ||
第955行: | 第1,071行: | ||
表 9 适用于对称互连线的CDN 的校准 | 表 9 适用于对称互连线的CDN 的校准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color:#FFF; color:#2D3748;" | ||
| -- | |- | ||
! style="font-weight:bold;" | | |||
| EUT侧的浪涌电压 | 共模,所有线-PE 40Ω路径 | 所有的线短接在一起 | ! style="font-weight:bold;" | 耦合 | ||
| EUT侧的浪涌电流 | 共模,所有线-PE | ! 测量 | ||
| AE侧的残余电压 | ! 辅助设备侧 | ||
| 40Ω线路是指传输阻抗始终是40Ω。这表示,对于1对线的耦合,每根线阻抗为80Ω或1对线为40 Ω,对于2对 线的耦合,每根线阻抗为160Ω或每对线为80 Ω,对于4对线的耦合,每根线阻抗为320Ω或每对线为160Ω | | ! 被测设备侧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0F0F0;" | |||
| EUT侧的浪涌电压 | |||
| 共模,所有线-PE 40Ω路径<sup>a</sup> | |||
| 所有的线短接在一起 峰值电压,波前时间,持续时间 | |||
| 所有线路短接到PE | |||
| 开路 所有线连接在一起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EUT侧的浪涌电流 | |||
| 共模,所有线-PE 40 Ω路径<sup>a</sup> | |||
| 所有的线短接在一起 峰值电流,波前时间,持续时间 | |||
| 所有线路短接到PE | |||
| 所有线短接到PE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0F0F0;" | |||
| AE侧的残余电压 (带有保护元件) | |||
| 共模,所有线-PE 40 Ω路径<sup>a</sup> | |||
| 每根线依次接到PE 峰值电压 | |||
| 开路 | |||
| 开路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colspan="5" | <sup>a</sup>40Ω线路是指传输阻抗始终是40Ω。这表示,对于1对线的耦合,每根线阻抗为80Ω或1对线为40 Ω,对于2对 线的耦合,每根线阻抗为160Ω或每对线为80 Ω,对于4对线的耦合,每根线阻抗为320Ω或每对线为160Ω | |||
|} | |||
该校准程序的目的是检查元件的正常功能,如去耦扼流圈的饱和度,DN 部分的去耦效果,CN 部分 的电流容量和耦合效果。上述段落中描述的耦合方式会对电压和电流波形产生影响。校准参数如表 10所示。 | 该校准程序的目的是检查元件的正常功能,如去耦扼流圈的饱和度,DN 部分的去耦效果,CN 部分 的电流容量和耦合效果。上述段落中描述的耦合方式会对电压和电流波形产生影响。校准参数如表 10所示。 | ||
第969行: | 第1,106行: | ||
表 1 0 用于对称互连线的 CDN 的 EUT 端的浪涌波形要求 | 表 1 0 用于对称互连线的 CDN 的 EUT 端的浪涌波形要求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FF; color:#2D3748;" | ||
|- | |||
! style="font-weight:bold;" | 耦合方式 | |||
| 共模CD | ! CWG输出 电压<sup>a,b,c</sup> | ||
| 建议以最大的额定脉冲电压对CDN进行校准,这将减少由CLD和GDT产生的开关噪声的影响。表中所示数 值对应发生器的设定电压为2kV。如果CDN的额定冲击电压最大值是其他值,则以该最大值校准。短路峰 值电流要求也应相应地变化。例如,如果最大电压为4kV,那么短路电流值应在此表的基础上乘以2。 | ! 耦合/去耦合 网络EUT输出 端的电压V<sub>oc</sub> ±10% | ||
! 电压 波前时间T<sub>f</sub><br /> T<sub>f</sub>=1.67×T<sub>r</sub>±30% | |||
! 电压 持续时间T<sub>d</sub><br />T<sub>d</sub>=T<sub>w</sub> ±30% | |||
! 耦合/去耦合 网络EUT输出 端的电流I<sub>sc</sub> 士20% | |||
! 电流 波前时间T<sub>f</sub> <br />T<sub>f</sub>=1.25×T<sub>r</sub> ±30% | |||
! 电流 持续时间 T<sub>d</sub>=1.18×T<sub>w</sub> ±30% | |||
|- style="background-color:#F0F0F0;" | |||
| 共模CD 40 Ω线路 | |||
| 2kV | |||
| 2kV | |||
| 1.2 μs | |||
| 45 μs | |||
| 48 A | |||
| 1.5μs | |||
| 45 μs | |||
|- | |||
| colspan="8" | <sup>a</sup>建议以最大的额定脉冲电压对CDN进行校准,这将减少由CLD和GDT产生的开关噪声的影响。表中所示数 值对应发生器的设定电压为2kV。如果CDN的额定冲击电压最大值是其他值,则以该最大值校准。短路峰 值电流要求也应相应地变化。例如,如果最大电压为4kV,那么短路电流值应在此表的基础上乘以2。 <br /><sup>b</sup>通过气体避雷器、钳位器件或雪崩器件的耦合将会对浪涌波形产生一些开关噪声。以最大可能的浪涌电压进 行校准能使得测量误差最小化。通常建议忽略开关噪音对峰值测量的影响。 <br /><sup>c</sup>表中的值是CWG具有理想值时的值。如果CWG产生的波形参数值接近允差,那么CDN带来的额外允差可 能使得CWG和CDN的组合超出允差。 <br /><sup>d</sup>耦合装置(CD)可能是基于电容、气体避雷器、钳位器件、雪崩器件或任何其他可使得EUT所需的数据正常工 作的方式,同时,满足该表规定的浪涌波形参数。 | |||
|} | |||
== 7 试验配置 == | == 7 试验配置 == | ||
第1,011行: | 第1,165行: | ||
在系统不接 EUT 时,应采用合适的测量仪器(如示波器)对提出的任何等级进行验证。 注:实验室可以明确一个内部控制参考值作为该校验程序的指定值。 | 在系统不接 EUT 时,应采用合适的测量仪器(如示波器)对提出的任何等级进行验证。 注:实验室可以明确一个内部控制参考值作为该校验程序的指定值。 | ||
=== 7.3 EUT 电源端的试验配置 === | === 7.3 EUT 电源端的试验配置 === | ||
第1,071行: | 第1,225行: | ||
a) 双端接地的屏蔽线 | a) 双端接地的屏蔽线 | ||
按图12给屏蔽层施加浪涌。 | 按图12给屏蔽层施加浪涌。 | ||
第1,123行: | 第1,277行: | ||
如果相对湿度很高,以至于在EUT 和试验仪器上产生凝露,则不应进行试验。 | 如果相对湿度很高,以至于在EUT 和试验仪器上产生凝露,则不应进行试验。 | ||
8.2.2 电磁环境 | 8.2.2 电磁环境 | ||
第1,185行: | 第1,339行: | ||
c) 功能或性能暂时丧失或降低,但需操作者干预才能恢复; | c) 功能或性能暂时丧失或降低,但需操作者干预才能恢复; | ||
d) 因设备硬件或软件损坏,或数据丢失而造成不能恢复的功能丧失或性能降低。 | d) 因设备硬件或软件损坏,或数据丢失而造成不能恢复的功能丧失或性能降低。 | ||
第1,227行: | 第1,381行: | ||
—试验配置(硬件),包含采用的耦合方法; ——试验配置(软件)。 | —试验配置(硬件),包含采用的耦合方法; ——试验配置(软件)。 | ||
附 录 A | 附 录 A | ||
第1,275行: | 第1,429行: | ||
图 A.1 组合波发生器的电路原理图(10/700 μs-5/320 μs) | 图 A.1 组合波发生器的电路原理图(10/700 μs-5/320 μs) | ||
图 A.1 给 出 了 发 生 器 的 电 路 原 理 图 。 选 择 不 同 的 元 件 的 值 以 使 发 生 器 产 生 上 述 浪 涌 波 形 。 | 图 A.1 给 出 了 发 生 器 的 电 路 原 理 图 。 选 择 不 同 的 元 件 的 值 以 使 发 生 器 产 生 上 述 浪 涌 波 形 。 | ||
第1,325行: | 第1,479行: | ||
图 A.2 开 路 电 压 波 形 ( 1 0 / 7 0 0 μs) | 图 A.2 开 路 电 压 波 形 ( 1 0 / 7 0 0 μs) | ||
第1,355行: | 第1,509行: | ||
表 A.110/700μs-5/320μs 波 形 参 数 的 定 义 | 表 A.110/700μs-5/320μs 波 形 参 数 的 定 义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
| 开路电压 | | ! 定义 !! 波前时间 μs !! 持续时间 μs | ||
| 短路电流 | 5×( | |||
|- | |||
| 开路电压 || 10×(1±30%) || 700×(1±20%) | |||
|- | |||
| 短路电流 || 5×(1±20%) || 320×(1±20%) | |||
|} | |||
表 A.2 发 生 器 输 出 端 开 路 电 压 峰 值 和 短 路 电 流 峰 值 的 关 系 | 表 A.2 发 生 器 输 出 端 开 路 电 压 峰 值 和 短 路 电 流 峰 值 的 关 系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font-weight:bold; 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fffff; color:#2D3748;" | ||
|- | |||
! 开路电压峰值 ±10% | |||
| 0.5kV | ! style="font-weight:normal;" | 短路电流峰值 ±10% | ||
|- style="font-weight:normal;" | |||
| 0.5kV <br />1.0 kV <br />2.0 kV <br />4.0 kV | |||
| 12.5A <br />25 A <br />50 A <br />100 A | |||
|} | |||
注:在图 A.1 开 关S₁ 打开情况下测量短路电流峰值。 | 注:在图 A.1 开 关S₁ 打开情况下测量短路电流峰值。 | ||
第1,376行: | 第1,541行: | ||
为了比较不同发生器的试验结果 , 应对发生器定期校准 。 为此 , 应按下述程序测量发生器的最基本 特 性 。 | 为了比较不同发生器的试验结果 , 应对发生器定期校准 。 为此 , 应按下述程序测量发生器的最基本 特 性 。 | ||
发生器的输出应与有足够带宽和电压、电流量程的测量系统连接,以便监视波形的特性。附录 E 提供了关于浪涌波形带宽的信息。 | 发生器的输出应与有足够带宽和电压、电流量程的测量系统连接,以便监视波形的特性。附录 E 提供了关于浪涌波形带宽的信息。 | ||
第1,426行: | 第1,591行: | ||
图 A.4 非屏蔽户外对称通信线的试验配置示例:线-地耦合 | 图 A.4 非屏蔽户外对称通信线的试验配置示例:线-地耦合 | ||
A.4 CDN 的校准 | A.4 CDN 的校准 | ||
第1,442行: | 第1,607行: | ||
表 A.3 适用于非屏蔽户外对称通信线的 CDN 的校准过程 | 表 A.3 适用于非屏蔽户外对称通信线的 CDN 的校准过程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
| EUT侧浪涌电压 | 共模,1对线-PE | | ! !! 耦合方式 !! 测量 !! AE侧 !! EUT侧 | ||
| EUT侧浪涌电流 | 共模,1对线-PE | | |||
| | |- | ||
| EUT侧浪涌电压 | |||
| 共模,1对线-PE | |||
| 1对线的2根线短接:峰值电压,波前时间,持续时间 | |||
| 所有使用的线缆短接到PE | |||
| 开路,1对线的2根线连接在一起 | |||
|- | |||
| EUT侧浪涌电流 | |||
| 共模,1对线-PE | |||
| 1对线的2根线短接:峰值电流,波前时间,持续时间 | |||
| 所有使用的线缆短接到PE | |||
| 1对线的2根线同时短接到PE | |||
|- | |||
| AE侧的残余电压(带保护元器件) | |||
| 共模,1对线-PE | |||
| 1对线的2根线短接:峰值电压 | |||
| 开路 | |||
| 开路 | |||
|} | |||
该校准程序的目的是检查元件的正常功能,如去耦扼流圈的饱和情况,去耦网络的去耦效果,耦合 网络的电流能力和耦合效果。上述所讨论的耦合方法对电压和电流波形有影响。表 A.4 列出了校准 参数。 | 该校准程序的目的是检查元件的正常功能,如去耦扼流圈的饱和情况,去耦网络的去耦效果,耦合 网络的电流能力和耦合效果。上述所讨论的耦合方法对电压和电流波形有影响。表 A.4 列出了校准 参数。 | ||
第1,453行: | 第1,639行: | ||
表 A.4 适用于非屏蔽户外对称通信线的 CDN 的 EUT 端口的浪涌波形说明 | 表 A.4 适用于非屏蔽户外对称通信线的 CDN 的 EUT 端口的浪涌波形说明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FF; color:#2D3748;" | ||
! style="font-weight:bold;" | 耦合方式 | |||
| 共模耦合 一对线 27.5Ω | 4kV | 4 kV | 8μs | 250 μs | 145 A | 3.2 μs | 250 μs | | ! CW G 输 出 电压<sup>a,b,c</sup> | ||
| 对于多于1对线的CDN,每一对线应分别校准,见表A.3。 | ! EUT输出端 CDN电压 V<sub>oc</sub> ±10% | ||
! 电压 波前时间 T<sub>f</sub> ±30% | |||
! 电压 持续时间 T<sub>d</sub> ±30% | |||
! EUT输出端 CDN电流 I<sub>sc</sub> ±20% | |||
! 电流 波前时间 T<sub>f</sub> ±30% | |||
! 电流 持续时间 T<sub>d</sub> ±30%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0F0F0; color:#2D3748;" | |||
| 共模耦合 一对线 27.5Ω | |||
| 4kV | |||
| 4 kV | |||
| 8μs | |||
| 250 μs | |||
| 145 A | |||
| 3.2 μs | |||
| 250 μs | |||
|- | |||
| colspan="8"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FF; color:#2D3748;" | <sup>a</sup>对于多于1对线的CDN,每一对线应分别校准,见表A.3。 <br /><sup>b</sup>通过气体避雷器、钳位器件或雪崩器件的耦合将会对浪涌波形产生一些开关噪声。以最大可能的浪涌电压进 行校准能使得测量误差最小化。通常建议忽略开关噪音对峰值测量的影响。 <br /><sup>c</sup>表格中所显示的值是当CWG具有理想值时的值。如果CWG产生的波形参数值接近允差,那么CDN带来的 额外允差可能使得CWG和CDN的组合超出允差。 | |||
|} | |||
A.5 户外非屏蔽对称通信线的试验配置 | A.5 户外非屏蔽对称通信线的试验配置 | ||
第1,463行: | 第1,666行: | ||
对于对称互连/通信线路(见图 A.4), 通常不能使用电容耦合的方法,而采用气体放电管耦合的方 | 对于对称互连/通信线路(见图 A.4), 通常不能使用电容耦合的方法,而采用气体放电管耦合的方 | ||
法。不对避雷器触发点(对额定电压为90 V 的气体放电管约为300 V) 以下的试验等级作规定。 | 法。不对避雷器触发点(对额定电压为90 V 的气体放电管约为300 V) 以下的试验等级作规定。 | ||
第1,477行: | 第1,680行: | ||
注:非受试导线通过不影响受试端口数据传输的耦合网络(例如GDT)连接到大地。 | 注:非受试导线通过不影响受试端口数据传输的耦合网络(例如GDT)连接到大地。 | ||
附 录 B | 附 录 B | ||
第1,539行: | 第1,742行: | ||
络 (PSTN), 各种类型数字用户环路(xDSL) 等]来实现分散系统连接的对称通信线;典型线缆 | 络 (PSTN), 各种类型数字用户环路(xDSL) 等]来实现分散系统连接的对称通信线;典型线缆 | ||
长度超过300 m。 | 长度超过300 m。 | ||
第1,551行: | 第1,754行: | ||
表 B.1 电源端口:试验等级的选择(取决于安装情况) | 表 B.1 电源端口:试验等级的选择(取决于安装情况)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color:#FFF; color:#2D3748;"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rowspan="3" style="font-weight:bold;" | 安装类别 | |||
| AC电源和a.c.I/O 外部端口 | | AC电源和a.c.I/O | ! colspan="8" | 试验等级(kV) | ||
| 耦合方式 | | 耦合方式 | | 耦合方式 | | 耦合方式 | | | |- style="background-color:#F0F0F0;" | ||
| colspan="2" | AC电源和a.c.I/O 外部端口<sup>a</sup> | |||
| 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 | colspan="2" | AC电源和a.c.I/O 内部端口<sup>a,d</sup> | ||
| 1 | NA | 0.5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 | colspan="2" | DC电源和d.c.I/O 外部端口<sup>a</sup> | ||
| 2 | 0.5 | 1.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 | colspan="2" | DC电源和d.c.I/O 内部端口<sup>a,d</sup> | ||
| 3 | 1.0 | 2.0 | 1.0 | 2.0 | NA | NA | NA | NA | | |- | ||
| 4 | 2.0 | 4.0 | 2.0 | 4.0 | 2.0 | 4.0 | 2.0 | 4. | | colspan="2" | 耦合方式 | ||
| 5 | c.b | c,b | 2. | | colspan="2" | 耦合方式 | ||
| 不建议对实际使用长度短于或等于10 m的电缆进行试验。 | | colspan="2" | 耦合方式 | ||
| colspan="2" | 耦合方式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0F0F0;" | |||
| | |||
| 线-线 | |||
| 线-地 | |||
| 线-线 | |||
| 线-地 | |||
| 线-线 | |||
| 线-地 | |||
| 线-线 | |||
| 线-地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0 | |||
| NA | |||
| NA | |||
| NA | |||
| NA | |||
| NA | |||
| NA | |||
| NA | |||
| NA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0F0F0;" | |||
| 1 | |||
| NA | |||
| 0.5 | |||
| NA | |||
| NA | |||
| NA | |||
| NA | |||
| NA | |||
| NA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2 | |||
| 0.5 | |||
| 1.0 | |||
| NA | |||
| NA | |||
| NA | |||
| NA | |||
| NA | |||
| NA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0F0F0;" | |||
| 3 | |||
| 1.0 | |||
| 2.0 | |||
| 1.0 | |||
| 2.0 | |||
| NA | |||
| NA | |||
| NA | |||
| NA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4 | |||
| 2.0<sup>b</sup> | |||
| 4.0<sup>b</sup> | |||
| 2.0<sup>b</sup> | |||
| 4.0<sup>b</sup> | |||
| 2.0<sup>b</sup> | |||
| 4.0<sup>b</sup> | |||
| 2.0<sup>b</sup> | |||
| 4.0<sup>b</sup>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0F0F0;" | |||
| 5 | |||
| <sup>c.b</sup> | |||
| <sup>c,b</sup> | |||
| 2.0<sup>b</sup> | |||
| 4.0<sup>b</sup> | |||
| 2.0<sup>b</sup> | |||
| 4.0<sup>b</sup> | |||
| 2.0<sup>b</sup> | |||
| 4.0<sup>b</sup>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colspan="9" | <big>a</big>不建议对实际使用长度短于或等于10 m的电缆进行试验。 <br /><sup>b</sup>在预计总是使用一次保护的端口,在有一次保护的情况下进行试验,从而保证与带保护元件的情况一致。如 果端口要求有一次保护,但并未安装时,试验也宜在安装典型一次保护器的条件下按照指定一次保护的最高 让通电平进行。 <br /><sup>c</sup>取决于当地电力系统的等级。 <br /><sup>d</sup>系统内端口通常不要求试验。 | |||
|} | |||
电路/线路的试验等级的选择见表 B.2。 | 电路/线路的试验等级的选择见表 B.2。 | ||
第1,569行: | 第1,846行: | ||
表 B.2 电路/线路:试验等级的选择(取决于安装情况) | 表 B.2 电路/线路:试验等级的选择(取决于安装情况)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background-color:#ffffff; color:#2D3748;"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安 装 类 别 | 试验等级(kV) | | | ! rowspan="4" style="font-weight:bold;" | 安 装 类 别 | ||
| 非对称工作的电路/线路 | ! colspan="12" | 试验等级(kV) | ||
| | |- | ||
| 线-线 | 线-地 | 线-线 | 线-地 | 线-线 | 线-地 | 线-线 | 线-地 | 线-线 | 屏蔽层-地 | 线-线 | 屏蔽层-地 | | | colspan="4" | 非对称工作的电路/线路<sup>a,c,e</sup> | ||
| 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 | colspan="4" | 对称工作的电路/线路<sup>a,c,e</sup> | ||
| 1 | NA | NA | NA | 0.5 | NA | NA | NA | 0.5 | NA | NA | NA | NA | | | colspan="4" | 屏蔽的电路/线路<sup>a,d,e</sup> | ||
| 2 | NA | NA | 0.5 | 1.0 | NA | NA | NA | 1.0 | NA | NA | NA | 0.5 | | |- | ||
| 3 | NA | NA | 1.0 | 2.0 | NA | NA | NA | 2.0 | NA | NA | NA | 2.0 | | | colspan="2" | 外部端口 | ||
| colspan="2" | 内部端口 | |||
| colspan="2" | 外部端口 | |||
| colspan="2" | 内部端口 | |||
| colspan="2" | 外部端口 | |||
| colspan="2" | 内部端口 | |||
|- | |||
| 线-线 | |||
| 线-地 | |||
| 线-线 | |||
| 线-地 | |||
| 线-线 | |||
| 线-地 | |||
| 线-线 | |||
| 线-地 | |||
| 线-线 | |||
| 屏蔽层-地 | |||
| 线-线 | |||
| 屏蔽层-地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0 | |||
| NA | |||
| NA | |||
| NA | |||
| NA | |||
| NA | |||
| NA | |||
| NA | |||
| NA | |||
| NA | |||
| NA | |||
| NA | |||
| NA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1 | |||
| NA | |||
| NA | |||
| NA | |||
| 0.5 | |||
| NA | |||
| NA | |||
| NA | |||
| 0.5 | |||
| NA | |||
| NA | |||
| NA | |||
| NA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2 | |||
| NA | |||
| NA | |||
| 0.5 | |||
| 1.0 | |||
| NA | |||
| NA | |||
| NA | |||
| 1.0 | |||
| NA | |||
| NA | |||
| NA | |||
| 0.5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3 | |||
| NA | |||
| NA | |||
| 1.0 | |||
| 2.0 | |||
| NA | |||
| NA | |||
| NA | |||
| 2.0 | |||
| NA | |||
| NA | |||
| NA | |||
| 2.0 | |||
|} | |||
表 B.2 ( 续 ) | 表 B.2 ( 续 )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background-color:#ffffff; color:#2D3748;"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安 装 类 别 | 试验等级(kV) | | | ! rowspan="4" style="font-weight:bold;" | 安 装 类 别 | ||
| 非对称工作的电路/线路 | | ! colspan="12" | 试验等级(kV) | ||
| | |- | ||
| 线-线 | 线-地 | 线-线 | 线-地 | 线-线 | 线-地 | 线-线 | 线-地 | 线-线 | 屏蔽层-地 | 线-线 | 屏蔽层-地 | | | colspan="4" | 非对称工作的电路/线路<sup>a,c,e</sup> | ||
| 4 | 2.0 | 4.0 | 2.0 | 4.0 | NA | 4.0 | NA | 4.0 | NA | 4.0 | NA | 4.0 | | | colspan="4" | 对称工作的电路/线路<sup>a,c,e</sup> | ||
| 5 | 2.0 | 4.0 | 2.0 | 4. | | colspan="4" | 屏蔽的电路/线路<sup>a,d,e</sup> | ||
| 不建议对实际使用长度短于10m的电缆进行试验。 | |- | ||
| colspan="2" | 外部端口 | |||
| colspan="2" | 内部端口 | |||
| colspan="2" | 外部端口 | |||
| colspan="2" | 内部端口 | |||
| colspan="2" | 外部端口 | |||
| colspan="2" | 内部端口 | |||
|- | |||
| 线-线 | |||
| 线-地 | |||
| 线-线 | |||
| 线-地 | |||
| 线-线 | |||
| 线-地 | |||
| 线-线 | |||
| 线-地 | |||
| 线-线 | |||
| 屏蔽层-地 | |||
| 线-线 | |||
| 屏蔽层-地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4 | |||
| 2.0<sup>b</sup> | |||
| 4.0<sup>b</sup> | |||
| 2.0<sup>b</sup> | |||
| 4.0<sup>b</sup> | |||
| NA | |||
| 4.0<sup>b</sup> | |||
| NA | |||
| 4.0<sup>b</sup> | |||
| NA | |||
| 4.0<sup>b</sup> | |||
| NA | |||
| 4.0<sup>b</sup>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5 | |||
| 2.0<sup>b</sup> | |||
| 4.0<sup>b</sup> | |||
| 2.0<sup>b</sup> | |||
| 4.0<sup>b</sup> | |||
| NA | |||
| 4.0<sup>b</sup> | |||
| NA | |||
| 4.0<sup>b</sup> | |||
| NA | |||
| 4.0<sup>b</sup> | |||
| NA | |||
| 4.0<sup>b</sup> | |||
|- style="text-align:left; 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FF;" | |||
| colspan="13" | <sup>a</sup>不建议对实际使用长度短于10m的电缆进行试验。 <br /><sup>b</sup>在使用规定的一次保护的端口,对一次保护进行试验以保证与带保护元件的情况相统一。如果端口未提供所 需要的一次保护,选择规定的一次保护的最高通过等级并在带有典型一次保护器下进行试验。 <br /><sup>c</sup>线-线的浪涌(横向)可能发生在与地之间连接了SPD(浪涌保护器)的网络。这样的浪涌不在本部分的范围内。 此现象可以通过确定的一次保护元件施加共模浪涌来模拟。 <br /><sup>d</sup>连接到天线的试验端口不在本部分的范围。 <br />e系统内端口通常不要求试验。 | |||
|} | |||
附 录 C | 附 录 C | ||
第1,648行: | 第2,050行: | ||
系统级的试验也是为了能体现出保护装置所产生的二次效应(电压或电流波形、模式及幅值的改 变)不会对 EUT 引起不可接受的影响。为检查在规定的试验电压下 EUT 内部不存在破坏窗口,试验 时需要逐步升高试验电压至所需的试验电压。这个特定的试验电压由 EUT 内部的保护元件或保护装 | 系统级的试验也是为了能体现出保护装置所产生的二次效应(电压或电流波形、模式及幅值的改 变)不会对 EUT 引起不可接受的影响。为检查在规定的试验电压下 EUT 内部不存在破坏窗口,试验 时需要逐步升高试验电压至所需的试验电压。这个特定的试验电压由 EUT 内部的保护元件或保护装 | ||
置的工作点决定(见GB/T18802.21—2016 中的6.2.1.8)。 | 置的工作点决定(见GB/T18802.21—2016 中的6.2.1.8)。 | ||
第1,712行: | 第2,114行: | ||
●所有这些电缆和线路都有过电压(初级)保护。在电子设备以外,没有大范围的接地系统 | ●所有这些电缆和线路都有过电压(初级)保护。在电子设备以外,没有大范围的接地系统 | ||
(暴露的装置)。由接地故障(电流达10 kA) 和雷电(电流达100 kA) 引起的干扰电压非 常高 。 | (暴露的装置)。由接地故障(电流达10 kA) 和雷电(电流达100 kA) 引起的干扰电压非 常高 。 | ||
第1,764行: | 第2,166行: | ||
通常,本部分规定的设备浪涌抗扰度电平低于 IEC 60664-1,规定的绝缘耐压电平,然而要注意 IEC 60364-4-44 中的瞬态过电压对具有明显低保护电平的 SPD(或内置浪涌保护器件)的影响。完全可 以选择到满足以下条件的 SPD, 它既能保护设备,防止设备失效,在浪涌作用期间正常工作,又能经受 大多数的瞬态过电压。 | 通常,本部分规定的设备浪涌抗扰度电平低于 IEC 60664-1,规定的绝缘耐压电平,然而要注意 IEC 60364-4-44 中的瞬态过电压对具有明显低保护电平的 SPD(或内置浪涌保护器件)的影响。完全可 以选择到满足以下条件的 SPD, 它既能保护设备,防止设备失效,在浪涌作用期间正常工作,又能经受 大多数的瞬态过电压。 | ||
附 录 E | 附 录 E | ||
第1,870行: | 第2,272行: | ||
图 E.3 所示为式(E.1) 幅度的频域响应。 | 图 E.3 所示为式(E.1) 幅度的频域响应。 | ||
第1,964行: | 第2,366行: | ||
图 E.6 所示为式(E.2) 幅度的频域响应。 | 图 E.6 所示为式(E.2) 幅度的频域响应。 | ||
第2,000行: | 第2,402行: | ||
0.001 | 0.001 | ||
图 E.6 浪涌电流(8/20 μs): 频域响应图,△f=10 kHz | |||
时域电流脉冲在0 . 15 MHz 以内仿真良好,因此相关带宽BW=0.15 MHz。 | |||
E.4 归一化时域浪涌电压(10/700 μs) | E.4 归一化时域浪涌电压(10/700 μs) | ||
第2,041行: | 第2,442行: | ||
图 E.7 浪涌电压(10/700 μs): 响应持续时间 Tw | 图 E.7 浪涌电压(10/700 μs): 响应持续时间 Tw | ||
图 E.8 所示为早期时间响应的放大图。 | 图 E.8 所示为早期时间响应的放大图。 | ||
第2,115行: | 第2,516行: | ||
归 一 化 时 域 浪 涌 电 流 ( 5 / 3 2 0 μs)见 式(E.4): | 归 一 化 时 域 浪 涌 电 流 ( 5 / 3 2 0 μs)见 式(E.4): | ||
第2,197行: | 第2,598行: | ||
时域电流脉冲在1MHz 以内仿真良好,因此相关带宽为BW=1 MHz。 | 时域电流脉冲在1MHz 以内仿真良好,因此相关带宽为BW=1 MHz。 | ||
附 录 F | 附 录 F | ||
第2,255行: | 第2,656行: | ||
下面罗列了评估测量仪器和试验配置对不确定度的影响量: | 下面罗列了评估测量仪器和试验配置对不确定度的影响量: | ||
— — 峰值读数; | — — 峰值读数; | ||
第2,311行: | 第2,712行: | ||
表 F.1 浪涌开路电压波前时间(Tv) 的不确定度报告示例 | 表 F.1 浪涌开路电压波前时间(Tv) 的不确定度报告示例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 符号 !! 估计值 !! 单位 !! 误差范围 !! 单位 !! PDF<sup>a</sup> !! 因子 !! u(x<sub>i</sub>) !! C<sub>i</sub> !! 单位 !! u<sub>i</sub>(y) !! 单位 | |||
| | |- | ||
| | | T<sub>30%</sub> || 0.25 || μs || 0.0050 || μs || 三角 || 2.45 || 0.0020 || —2.08 || 1 || 0.0043 || μs | ||
| δR | 0 | μs | 0.025 | μs | 正态 | |- | ||
| T<sub>90%</sub> || 1.15 || μs || 0.0050 || μS || 三角 || 2.45 || 0.0020 || 2.08 || 1 || 0.0043 || μs | |||
|- | |||
| δR || 0 || μs || 0.025 || μs || 正态 (k=1) || 1.00 || 0.025 || 2.08 || 1 || 0:052 || μs | |||
|} | |||
表 F.1 (续) | 表 F.1 (续) | ||
'''此处表格以截图代替''' | |||
T³0%,T⁹0%: 在峰值电平的30%或90%处的时间读数。误差范围通过假设采用 一 台采样率为 100 MS/s 且具有轨迹内插能力的示波器(三角形概率密度函数)获得。若不是这种情况,则假设是一 个矩形概率密度函数。此处只考虑由采样率引起的 MU 的不确定度贡献因素,对于其他贡献因素,见 F.4.5 。 读数假定为 T³0%=0.25μs,T₉0%=1.15μs。 | T³0%,T⁹0%: 在峰值电平的30%或90%处的时间读数。误差范围通过假设采用 一 台采样率为 100 MS/s 且具有轨迹内插能力的示波器(三角形概率密度函数)获得。若不是这种情况,则假设是一 个矩形概率密度函数。此处只考虑由采样率引起的 MU 的不确定度贡献因素,对于其他贡献因素,见 F.4.5 。 读数假定为 T³0%=0.25μs,T₉0%=1.15μs。 | ||
第2,364行: | 第2,761行: | ||
δV—— 示波器直流垂直精度; | δV—— 示波器直流垂直精度; | ||
B—— 测量系统的-3 dB带宽; | B—— 测量系统的-3 dB带宽; | ||
第2,372行: | 第2,769行: | ||
表 F.2 浪涌开路电压峰值(Vp) 的不确定度报告示例 | 表 F.2 浪涌开路电压峰值(Vp) 的不确定度报告示例 | ||
'''此处表格以截图代替''' | |||
VpR: 电压峰值读数。误差范围通过假设示波器有8位垂直分辨率和插值功能(三角形概率密度函 数)获得。 | VpR: 电压峰值读数。误差范围通过假设示波器有8位垂直分辨率和插值功能(三角形概率密度函 数)获得。 | ||
第2,415行: | 第2,799行: | ||
B ——系数,其值为(12.7±1.4)kHz; β ——测量系统-3 dB 带宽。 | B ——系数,其值为(12.7±1.4)kHz; β ——测量系统-3 dB 带宽。 | ||
表 F.3 浪涌开路电压持续时间(Ta) 的不确定度报告示例 | 表 F.3 浪涌开路电压持续时间(Ta) 的不确定度报告示例 | ||
'''此处表格以截图代替''' | |||
Tso%,R, o% , 浪涌开路电压上升沿或下降沿达到50%峰值幅度时的时间读数。误差范围通过假 设采用 一 台采样率为100 MSs 日 具 有 轨 迹 内插 能 力 的示 波 器 ( 角 形 概 率密度函数)获得。 若不是这 种情况,则假设是 一 个矩形概率密度函数。此姐织考熊油采样率引起的ML 的不确定度贡献因素,对 于其他贡献因素 ·见 F.4.5。读数假定为 T ₅ 0.5 pT=51.2ps | Tso%,R, o% , 浪涌开路电压上升沿或下降沿达到50%峰值幅度时的时间读数。误差范围通过假 设采用 一 台采样率为100 MSs 日 具 有 轨 迹 内插 能 力 的示 波 器 ( 角 形 概 率密度函数)获得。 若不是这 种情况,则假设是 一 个矩形概率密度函数。此姐织考熊油采样率引起的ML 的不确定度贡献因素,对 于其他贡献因素 ·见 F.4.5。读数假定为 T ₅ 0.5 pT=51.2ps | ||
第2,490行: | 第2,862行: | ||
表 F.4 相对于相同系统带宽B,不同单向脉冲响应波形对应的a 因子[式(F.5)] | 表 F.4 相对于相同系统带宽B,不同单向脉冲响应波形对应的a 因子[式(F.5)]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
| α:式(F.3) | 332 | 399 | 363 | 321 | 326 | | ! α的值乘以10³ !! 高斯 !! I阶 !! Ⅱ阶 (临界阻尼) !! 矩形 !! 三角形 | ||
| α:10%~90% | 339 | 350 | 344 | 354 | 353 | | |||
|- | |||
| α:式(F.3) || 332 || 399 || 363 || 321 || 326 | |||
|- | |||
| α:10%~90% || 339 || 350 || 344 || 354 || 353 | |||
|} | |||
F.4.7 由测量系统的带宽限制产生的脉冲峰值及脉冲宽度失真 | F.4.7 由测量系统的带宽限制产生的脉冲峰值及脉冲宽度失真 | ||
第2,510行: | 第2,889行: | ||
注意,由于V'(tp)=0, 所以在式(F.7) 中省略了一阶项。此外,V".(tp)<0, 因为是向下凹点(最 大),而V'"(tp)>0, 因为此处的标准波的上升时间小于下降时间。将式(F.7)代入式(F.6) 并化简,当测 量系统的带宽相对于输入信号带宽足够大时(幂级数量的阶数超过2的项可以忽略),则得到: | 注意,由于V'(tp)=0, 所以在式(F.7) 中省略了一阶项。此外,V".(tp)<0, 因为是向下凹点(最 大),而V'"(tp)>0, 因为此处的标准波的上升时间小于下降时间。将式(F.7)代入式(F.6) 并化简,当测 量系统的带宽相对于输入信号带宽足够大时(幂级数量的阶数超过2的项可以忽略),则得到: | ||
第2,532行: | 第2,911行: | ||
表 F.5 标准脉冲波形的β因子[式(F.9)] | 表 F.5 标准脉冲波形的β因子[式(F.9)]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
| β | 12.7±1.4 | 14.8±1.6 | 1.05±0.11 | 2.00±0.22 | | ! kHz !! 1.2/50μs !! 8/20 μs !! 10/700 μs !! 5/320μs | ||
|- | |||
| β || 12.7±1.4 || 14.8±1.6 || 1.05±0.11 || 2.00±0.22 | |||
|} | |||
F.5 不确定度在浪涌发生器符合性标准中的应用 | F.5 不确定度在浪涌发生器符合性标准中的应用 | ||
第2,541行: | 第2,925行: | ||
通常,为了确保浪涌发生器在其指标范围内,校准结果宜在本部分规定的限值范围内(容差没有减 去不确定度)。详细介绍在IEC/TR 61000-1-6:2012 第6章中给出。 | 通常,为了确保浪涌发生器在其指标范围内,校准结果宜在本部分规定的限值范围内(容差没有减 去不确定度)。详细介绍在IEC/TR 61000-1-6:2012 第6章中给出。 | ||
附 录 G | 附 录 G | ||
第2,633行: | 第3,017行: | ||
…………………(G.4) | …………………(G.4) | ||
Ii(t)—— 标准的短路电流波形。 | Ii(t)—— 标准的短路电流波形。 | ||
第2,641行: | 第3,025行: | ||
短路电流的校准宜采用经校准的分流器和电流探头。为了降低测量不确定度,记录阶跃响应的示 波器宜和校准脉冲发生器的示波器一致。由于阶跃电压幅值通常远小于脉冲电压幅值,在两次测量中, 需改变示波器的纵向刻度(电压每格)。如果使用现代数字存储示波器则可以忽略纵向刻度调整引入的 不确定度分量。推荐对示波器纵向刻度进行可溯源的校准,这样可根据选择的刻度来评估纵向刻度的 不确定度。 | 短路电流的校准宜采用经校准的分流器和电流探头。为了降低测量不确定度,记录阶跃响应的示 波器宜和校准脉冲发生器的示波器一致。由于阶跃电压幅值通常远小于脉冲电压幅值,在两次测量中, 需改变示波器的纵向刻度(电压每格)。如果使用现代数字存储示波器则可以忽略纵向刻度调整引入的 不确定度分量。推荐对示波器纵向刻度进行可溯源的校准,这样可根据选择的刻度来评估纵向刻度的 不确定度。 | ||
附 录 H | 附 录 H | ||
第2,675行: | 第3,059行: | ||
表 H.1 去耦线上的感抗值(>200 A) | 表 H.1 去耦线上的感抗值(>200 A)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
| 200 A<额定电流值≤400 A | 200 μH~100 μH | | ! EUT额定电流值 !! 推荐去耦电感值 | ||
| 400 A<额定电流值≤800 A | 100 μH~50μH | | |||
| 800 A<额定电流值≤1600 A | 50 μH~25μH | | |- | ||
| I(A)<额定电流值≤2×I | 电感值/2 | | | 200 A<额定电流值≤400 A || 200 μH~100 μH | ||
|- | |||
| 400 A<额定电流值≤800 A || 100 μH~50μH | |||
|- | |||
| 800 A<额定电流值≤1600 A || 50 μH~25μH | |||
|- | |||
| I(A)<额定电流值≤2×I || 电感值/2 | |||
|} | |||
H.3 注意事项 | H.3 注意事项 | ||
第2,687行: | 第3,082行: | ||
当进行三相供电系统测试时,每一相的供电电压大于415 V 将可能损坏浪涌发生器。 耦合器件宜至少有与 EUT 相同的额定电压。 | 当进行三相供电系统测试时,每一相的供电电压大于415 V 将可能损坏浪涌发生器。 耦合器件宜至少有与 EUT 相同的额定电压。 | ||
参 考 文 献 | 参 考 文 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