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GB 17626.2-2018: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焦雨桐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焦雨桐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第50行: 第50行:
将试验发生器的充电电极靠近受试设备直至接触到受试设备的一种试验方法。
将试验发生器的充电电极靠近受试设备直至接触到受试设备的一种试验方法。


GB/T 17626.2—2018/IEC61000-4-2:2008
 


3.2
3.2
第136行: 第136行:
受试设备。
受试设备。


GB/T 17626.2—2018/IEC61000-4-2:2008
 


3.13
3.13
第198行: 第198行:
对于空气放电试验,试验应按照表1规定的试验等级逐级实施,直至达到规定的试验等级。对于接 触放电试验,除非产品委员会有不同的规定,按照规定的试验等级实施。
对于空气放电试验,试验应按照表1规定的试验等级逐级实施,直至达到规定的试验等级。对于接 触放电试验,除非产品委员会有不同的规定,按照规定的试验等级实施。


GB/T 17626.2—2018/IEC61000-4-2:2008
 


附录A 中 A.3 、A.4 和 A.5 中提供了更详细的信息。
附录A 中 A.3 、A.4 和 A.5 中提供了更详细的信息。
第204行: 第204行:
表 1 试验等级
表 1 试验等级


|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FF; color:#2D3748;"
| --- | --- | --- | --- |
|- style="text-align:center;"
| 接触放电 | | 空气放电 | |
! colspan="2" | 接触放电
| 等级 | 试验电压 kV | 等级 | 试验电压 kV |
! colspan="2" style="text-align:left;" | 空气放电
| 1 2 3 4 ×" | 2 4 6 8 特定 | 1 2 3 4 X | 2 4 8 15 特定 |
|- style="background-color:#F0F0F0;"
| “×”可以是高于、低于或在其他等级之间的任何等级。该等级应在专用设备的规范中加以规定,如果规定了高 于表格中的电压,则可能需要专用的试验设备。 | | | |
| 等级
| 试验电压 kV
| 等级
| 试验电压 kV
|-
| 1 <br />2<br />3 <br />4 <br />×
| 2<br />4<br />6<br />8 <br />特定
| 1<br />2<br />3<br />4<br />X
| 2<br />4<br />8<br />15<br />特定
|- style="background-color:#F0F0F0;"
| colspan="4" | “×”可以是高于、低于或在其他等级之间的任何等级。该等级应在专用设备的规范中加以规定,如果规定了高 于表格中的电压,则可能需要专用的试验设备。
|}


== 6 试验发生器 ==
== 6 试验发生器 ==
第265行: 第276行:
表 2 通用规范
表 2 通用规范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FF; color:#2D3748;"
| --- | --- |
|-
| 参数 | 数值 |
! 参数
| 输出电压,接触放电模式(见注1 | 至少1 kV~8 kV(标称值) |
! 数值
| 输出电压,空气放电模式(见注2) | 至少2kV~15 kV(标称值)(见注3) |
|- style="background-color:#F0F0F0;"
| 输出电压容差 | ±5% |
| 输出电压,接触放电模式(见注1)
| 输出电压极性 | 正极性和负极性 |
| 至少1 kV~8 kV(标称值)
| 保持时间 | |
|-
| 操作放电方式 | 单次放电(见注2) |
| 输出电压,空气放电模式(见注2)
| 注1:ESD发生器放电电极上测量的开路电压 注2:仅为了探测的目的,发生器宜能够以至少20次/s的重复频率产生放电 注3:如果最高测试电压比较低,没有必要使用有 V空文放电能力的发工器 | |
| 至少2kV~15 kV(标称值)(见注3)
|- style="background-color:#F0F0F0;"
| 输出电压容差
| ±5%
|-
| 输出电压极性
| 正极性和负极性
|- style="background-color:#F0F0F0;"
| 保持时间
| ≥5s
|-
| 操作放电方式
| 单次放电(见注2)
|- style="background-color:#F0F0F0;"
| colspan="2" | 注1:ESD发生器放电电极上测量的开路电压 <br />注2:仅为了探测的目的,发生器宜能够以至少20次/s的重复频率产生放电 <br />注3:如果最高测试电压比较低,没有必要使用有 V空文放电能力的发工器
|}


表 3 接 触放电电流波形参数
表 3 接 触放电电流波形参数


| |  |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FF; color:#2D3748;"
| --- | --- | --- | --- | --- | --- |
|-
| 等级 | 指示电压 kV | 放电的第全 峰 值 电 流 ( 1 % 于  A | 上升时间t (25  DS | 在30开时的电流  30  A | 在60 ns时的电流 士30%) A |
! 等级
| 1 | 2 | 7.5 | 0.8 | 4 | 2 |
! 指示电压 kV
| 2 | | 15 | 0.8 | 8 | 4 |
! 放电的第全 峰 值 电 流 ( ±1 5% A
| 3 | 6 | 22.5 | 0.8 | 12 | 6 |
! 上升时间t (±25 %)ns
| 4 | 8 | 30 | 0.8 | 16 | 8 |
! 在30ns时的电流 (±30%) A
| 用于测量30 ns和60 ns处电流的时间参考点是电流首次达到放电电流第一峰值的10%。 注:上升时间t,为第一个电流峰值的10%到90%的间隔时间 | | | | | |
! 在60 ns时的电流 (±30%) A
|- style="background-color:#F0F0F0;"
| 1
| 2
| 7.5
| 0.8
| 4
| 2
|-
| 2
| 4
| 15
| 0.8
| 8
| 4
|- style="background-color:#F0F0F0;"
| 3
| 6
| 22.5
| 0.8
| 12
| 6
|-
| 4
| 8
| 30
| 0.8
| 16
| 8
|- style="background-color:#F0F0F0;"
| colspan="6" | 用于测量30 ns和60 ns处电流的时间参考点是电流首次达到放电电流第一峰值的10%。 注:上升时间t为第一个电流峰值的10%到90%的间隔时间
|}


GB/T 17626.2-2018/IEC61000-4-2:2008




第363行: 第419行:
在试验前,建议先验证 ESD 试验布置。
在试验前,建议先验证 ESD 试验布置。


GB/T 17626.2—2018/IEC61000-4-2:2008
 


== 7 试验布置 ==
== 7 试验布置 ==
第443行: 第499行:
任何与受试设备有关的安装脚架应保持原位。
任何与受试设备有关的安装脚架应保持原位。


GB/T 17626.2—2018/IEC61000-4-2:2008
 




第575行: 第631行:
图 6 不接地台式设备试验布置实例
图 6 不接地台式设备试验布置实例


GB/T 17626.2—2018/IEC61000-4-2:2008
 


保护接地导线
保护接地导线
第633行: 第689行:
注:此外,安装后的静电放电现场试验可能会使受试设备遭受明显的老化。 一旦承受过静电放电,许多现代电子电
注:此外,安装后的静电放电现场试验可能会使受试设备遭受明显的老化。 一旦承受过静电放电,许多现代电子电


GB/T 17626.2—2018/IEC61000-4-2:2008
 


路的平均无故障时间(MTTF) 将显著缩短。虽然电子设备不 一 定在进行静电放电试验时立即失效,但经受过 静电放电试验的电子设备出现故障通常远比完全没有经受过静电放电试验的来得更快。考虑到这一 点,不进 行安装后现场静电放电试验可能是明智的决定。
路的平均无故障时间(MTTF) 将显著缩短。虽然电子设备不 一 定在进行静电放电试验时立即失效,但经受过 静电放电试验的电子设备出现故障通常远比完全没有经受过静电放电试验的来得更快。考虑到这一 点,不进 行安装后现场静电放电试验可能是明智的决定。
第685行: 第741行:
图 8 安 装 后 试 验 时 落 地 式 设 备 试 验 布 置 实 例
图 8 安 装 后 试 验 时 落 地 式 设 备 试 验 布 置 实 例


GB/T 17626.2—2018/IEC61000-4-2:2008
 


== 8 试验程序 ==
== 8 试验程序 ==
第747行: 第803行:
注2:在测试结果有变化的情况下,附录F 给出了一个静电放电调整试验策略,来确定差异的来源。
注2:在测试结果有变化的情况下,附录F 给出了一个静电放电调整试验策略,来确定差异的来源。


GB/T 17626.2—2018/IEC61000-4-2:2008
 


8.3.2 ·对受试设备直接施加的放电
8.3.2 ·对受试设备直接施加的放电
第767行: 第823行:
表 4 静电放电施加在连接器上的情况
表 4 静电放电施加在连接器上的情况


| |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color:#FFF; color:#2D3748;"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连接器外盖 | 涂层材料 | 空气放电 | 接触放电 |
! 例
| 1 | 金属 | 无 | 一 | 外壳 |
! 连接器外盖
| 2 | 金属 | 绝缘 | 涂层 | 可接触的外壳 |
! 涂层材料
| 3 | 金属 | 金属 | | 外壳和涂层 |
! 空气放电
| 4 | 绝缘 | 无 | | |
! 接触放电
| 5 | 绝缘 | 绝缘 | 涂层 | |
|- style="background-color:#F0F0F0;"
| 6 | 绝缘 | 金属 | 一 | 涂层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1
| 注:若连接器插脚有防静电放电涂层,涂层或设备上采用涂层的连接器附近宜有静电放电警告标签。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金属
| “若产品(类)标准要求对绝缘连接器的各个插脚进行试验,应采用空气放电。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外壳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2
| 金属
| 绝缘
| 涂层
| 可接触的外壳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0F0F0;"
| 3
| 金属
| 金属
| -
| 外壳和涂层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4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绝缘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无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style="background-color:#F0F0F0;" | -
|- style="background-color:#F0F0F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5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绝缘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绝缘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涂层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6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绝缘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金属
| style="background-color:#F0F0F0;"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涂层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0F0F0;"
| colspan="5" | 注:若连接器插脚有防静电放电涂层,涂层或设备上采用涂层的连接器附近宜有静电放电警告标签。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colspan="5" | *若产品(类)标准要求对绝缘连接器的各个插脚进行试验,应采用空气放电。
|}


e) 由于功能原因对静电放电敏感并有静电放电警告标签的连接器或其他接触部分可接触到的 点,如测量、接收或其他通讯功能的射频输入端。
e) 由于功能原因对静电放电敏感并有静电放电警告标签的连接器或其他接触部分可接触到的 点,如测量、接收或其他通讯功能的射频输入端。
第799行: 第892行:
当实施放电的时候,发生器的放电回路电缆与受试设备的距离至少应保持0.2 m, 并且操作者不能
当实施放电的时候,发生器的放电回路电缆与受试设备的距离至少应保持0.2 m, 并且操作者不能


GB/T 17626.2—2018/IEC61000-4-2:2008
 


手持放电回路电缆。
手持放电回路电缆。
第851行: 第944行:
这种分类可以由负责相关产品的通用标准、产品标准和产品类标准的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作为 明确表达功能准则的指南。在没有合适的通用、产品或产品类标准时,可作为制造商和购买方协商的性
这种分类可以由负责相关产品的通用标准、产品标准和产品类标准的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作为 明确表达功能准则的指南。在没有合适的通用、产品或产品类标准时,可作为制造商和购买方协商的性


GB/T 17626.2—2018/IEC61000-4-2:2008
 


能规范的框架。
能规范的框架。
第883行: 第976行:
—— 试 验 配 置和 受试设备布置的图纸和 或 图
—— 试 验 配 置和 受试设备布置的图纸和 或 图


GB/T 17626.2—2018/IEC61000-4-2:2008
 


附 录 A
附 录 A
第911行: 第1,004行:
视合成纤维的种类和环境的相对湿度而定,设备直接遭受放电的电压值可能高达几千伏。
视合成纤维的种类和环境的相对湿度而定,设备直接遭受放电的电压值可能高达几千伏。


GB/T 17626.2—2018/IEC61000-4-2:2008
 




第937行: 第1,030行:
试验等级应按照最切合实际的安装和环境条件来选择,表 A.1 中提供了一个指导原则。
试验等级应按照最切合实际的安装和环境条件来选择,表 A.1 中提供了一个指导原则。


GB/T 17626.2—2018/IEC61000-4-2:2008
 


表 A.1 试验等级选择的导则
表 A.1 试验等级选择的导则


| |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color:#FFF; color:#2D3748;"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级别 | 相对湿度 % | 抗静电材料 | 合成材料 | 最大电压 kV |
! 级别
| 1 | 35 | × | | 2 |
! 相对湿度 %
| 2 | 10 | X | | 4 |
! 抗静电材料
| 3 | 50 | | | 8 |
! 合成材料
| 4 | 10 | | | 15 |
! 最大电压 kV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0F0F0;"
| 1
| 35
| ×
|  
| 2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2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10
| style="background-color:#F0F0F0;"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4
|- style="background-color:#F0F0F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3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5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8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4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1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style="background-color:#F0F0F0;"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15
|}


所推荐的安装与环境的级别与第5章列出的试验等级有关。
所推荐的安装与环境的级别与第5章列出的试验等级有关。
第989行: 第1,107行:
这个电流与实际静电放电电压有关,如 A.3 所述。
这个电流与实际静电放电电压有关,如 A.3 所述。


GB/T 17626.2—2018/IEC61000-4-2:2008
 


A.7 静电放电发生器元件的选择
A.7 静电放电发生器元件的选择
第1,027行: 第1,145行:
本部分中包含的变化认为是能够提升测试的复现性。进一步的研究可能在此标准以后的版本中提 出,来评估辐射电场对复现性的影响。
本部分中包含的变化认为是能够提升测试的复现性。进一步的研究可能在此标准以后的版本中提 出,来评估辐射电场对复现性的影响。


GB/T 17626.2—2018/IEC61000-4-2:2008
 


附 录 B
附 录 B
第1,067行: 第1,185行:
图 B.1 显示靶适配线连接了50Ω的同轴电缆至静电放电电流靶的输入。几何上来说,能很顺利的 扩大同轴电缆的直径至靶的直径。如果靶的制造按照直径比“d”至“D”( 见 图 B.2)来计算插入阻抗而 不等于50Ω时,靶适配线应被做成内部导体的外直径等于电流靶内电极的直径。用填充锥形适配线的 材料(通常为空气)的介电常数来计算阻抗。靶适配线应在4 GHz 带宽下保持(50±1)Ω。两个面对面 放置的靶适配线的回波损耗至1 GHz 时应优于30 dB, 至4 GHz 时,应优于20 dB, 总插入损耗至4 GHz 时应少于0.3 dB。
图 B.1 显示靶适配线连接了50Ω的同轴电缆至静电放电电流靶的输入。几何上来说,能很顺利的 扩大同轴电缆的直径至靶的直径。如果靶的制造按照直径比“d”至“D”( 见 图 B.2)来计算插入阻抗而 不等于50Ω时,靶适配线应被做成内部导体的外直径等于电流靶内电极的直径。用填充锥形适配线的 材料(通常为空气)的介电常数来计算阻抗。靶适配线应在4 GHz 带宽下保持(50±1)Ω。两个面对面 放置的靶适配线的回波损耗至1 GHz 时应优于30 dB, 至4 GHz 时,应优于20 dB, 总插入损耗至4 GHz 时应少于0.3 dB。


GB/T 17626.2—2018/IEC61000-4-2:2008
 


50Ω锥形适配线 ESD 电流靶
50Ω锥形适配线 ESD 电流靶
第1,105行: 第1,223行:
插入损耗的变化应满足 B.2 的要求。
插入损耗的变化应满足 B.2 的要求。


GB/T 17626.2—2018/IEC61000-4-2:2008
 


测量设备
测量设备
第1,173行: 第1,291行:
注2:为了验证热电压不影响结果,测量可以分别用正负电流。两个结果之间相差小于0.5%。 可用其他方法来确定整个靶-衰减器-电缆链的转移参数。
注2:为了验证热电压不影响结果,测量可以分别用正负电流。两个结果之间相差小于0.5%。 可用其他方法来确定整个靶-衰减器-电缆链的转移参数。


GB/T 17626.2—2018/IEC61000-4-2:2008
 


B.4 静电放电发生器的校准
B.4 静电放电发生器的校准
第1,203行: 第1,321行:
B.4.3 接触模式发生器校准的程序
B.4.3 接触模式发生器校准的程序


|  |  |
电流靶应安装在满足 B.4.2 的垂直校准平面中心。静电放电发生器的放电回路电缆(接地线)应连接在平面中心底部低于靶 0.5 m 处,接地线应在电缆中心向后拉,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校准时,接地线不应平放在地板上。
| --- | --- |
安装如下步骤验证静电放电发生器的电流波形是否符合规范。记录波的形状和测量如下参数:
| 电流靶应安装在满足 B42 | 的垂直校准平面中心。静电放电发生器的放电回路电缆(接地线)应连 |
I<sub>p</sub> 峰值放电电流,单位为安培(A);
| 接在平面中心底部低于靶0.5 | 接地线度在电缆中心商后拉,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校准时,接地 |
I<sub>30</sub> 从到达峰值电流 I<sub>p</sub>的 0.1 倍电流值处开始,30 ns 后的电流值,单位为安培(A);
 
I<sub>60</sub> ​从到达峰值电流 I<sub>p</sub>的 0.1 倍电流值处开始,60 ns 后的电流值,单位为安培(A);
线不应平放在地板上。
t<sub>r</sub> 电流的上升时间,单位为纳秒(ns)。
 
安装如下步骤验证静电放电发生器的电流波形是否符合规格。记录波的形状和测量如下参数:
 
Ip 峰值放电电流:单位为安培(A);
 
I₃。从到达峰值电流Ip 的0.1倍电流值处开始,30 ns 后的电流值,单位为安培(A)
 
I。o从到达峰值电流人的0.1倍电流值处开始,60 ns 后的电流值,单位为安培(A);
 
t, 电流的上升时间,单位为纳 秒(ns)。


表 B.1 接触放电校准程序
表 B.1 接触放电校准程序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FF; color:#2D3748;"
| --- | --- |
|-
| 步骤 | 说明 |
! 步骤
| 按照表1定义ESD发生器在每个测试等级正负极性各放 电5次,存储每个结果 | 所有5次放电应满足规格 |
! 说明
| 测量每个波形的Ip,Io,I6o,tr | 对每个测试等级的参数都应检查 |
|- style="background-color:#F0F0F0;"
| 30 ns时的电流 检查I₃0是否是2A±30% | 对每个测试等级的参数都应检查 |
| 按照表1定义ESD发生器在每个测试等级正负极性各放 电5次,存储每个结果
| 60 ns时的电流 检查Io是否是1A±30% | 对每个测试等级的参数都应检查 |
| 所有5次放电应满足规格
| 峰值电流 检查I。是否是3.75 A±15% | 对每个测试等级的参数都应检查 |
|-
| 上升时间 检查L,是否为0.8 ns±25% | 对每个测试等级的参数都应检查 |
| 测量每个波形的I<sub>p</sub>,I<sub>30</sub>,I<sub>60</sub>,t<sub>r</sub>
| “这份表格中给出的电流值对应的电压为1kV。这些测量值和产生的电压成正比, | |
| 对每个测试等级的参数都应检查
|- style="background-color:#F0F0F0;"
| 30 ns时的电流 检查I<sub>30</sub>是否是2A±30%
| 对每个测试等级的参数都应检查
|-
| 60 ns时的电流 检查I<sub>60</sub>是否是1A±30%
| 对每个测试等级的参数都应检查
|- style="background-color:#F0F0F0;"
| 峰值电流 检查I<sub>p</sub>是否是3.75 A±15%
| 对每个测试等级的参数都应检查*
|-
| 上升时间 检查t<sub>r</sub>,是否为0.8 ns±25%
| 对每个测试等级的参数都应检查
|- style="background-color:#F0F0F0;"
| colspan="2" | *这份表格中给出的电流值对应的电压为1kV。这些测量值和产生的电压成正比
|}


GB/T 17626.2—2018/IEC61000-4-2:2008


≥0.6m
≥0.6m
第1,287行: 第1,409行:
●和静电放电发生器对靶的外圈(不是内圈)进行最高等级的放电。
●和静电放电发生器对靶的外圈(不是内圈)进行最高等级的放电。


GB/T 17626.2—2018/IEC61000-4-2:2008
 


附 录 C
附 录 C
第1,309行: 第1,431行:
图 C.1 同轴靶的机械图
图 C.1 同轴靶的机械图


GB/T 17626.2—2018/IEC61000-4-2:2008
 


单 位 为 毫 米
单 位 为 毫 米
第1,379行: 第1,501行:
图 C.2 同轴靶的机械图
图 C.2 同轴靶的机械图


28
GB/T 17626.2—2018/IEC 61000-4-2:2008


单 位 为 毫 米
单 位 为 毫 米
第1,463行: 第1,582行:
图 C.3 同轴靶的机械图
图 C.3 同轴靶的机械图


29


GB/T 17626.2—2018/IEC 61000-4-2:2008


单位为毫米
单位为毫米
第1,479行: 第1,596行:
图 C.4 同轴靶的机械图
图 C.4 同轴靶的机械图


GB/T 17626.2—2018/IEC61000-4-2:2008
 




第1,503行: 第1,620行:
图 C.5 同轴靶的机械图
图 C.5 同轴靶的机械图


GB/T 17626.2—2018/IEC61000-4-2:2008
 


附 录 D
附 录 D
第1,547行: 第1,664行:
总之,人体-金属静电放电的瞬态场是静电放电过程的重要部分。理想的静电放电发生器,应能够 以一定量化方式重现瞬态场。至于人体-金属静电放电的场强等参量,已为业界所熟悉。
总之,人体-金属静电放电的瞬态场是静电放电过程的重要部分。理想的静电放电发生器,应能够 以一定量化方式重现瞬态场。至于人体-金属静电放电的场强等参量,已为业界所熟悉。


GB/T 17626.2—2018/IEC61000-4-2:2008
 


D.1.3 静电放电发生器
D.1.3 静电放电发生器
第1,561行: 第1,678行:
d) 继电器内的电压骤然下降时间非常快,肯定小于100 ps, 导致电流波从继电器向各个方向和各 个能接触到的金属部件和其他接近金属部件传播。电流波将以光速传播(绝缘体中会降低速 度)。电流波形的 上升时间和电压骤然下降时间相等。
d) 继电器内的电压骤然下降时间非常快,肯定小于100 ps, 导致电流波从继电器向各个方向和各 个能接触到的金属部件和其他接近金属部件传播。电流波将以光速传播(绝缘体中会降低速 度)。电流波形的 上升时间和电压骤然下降时间相等。


e) 电压的骤然下降时间小于100 ps,但此标准要求在靶的接触点测得的电流上升时间为(0.
e) 电压的骤然下降时间小于100 ps,但此标准要求在靶的接触点测得的电流上升时间为(0.8±0.2)ns .为了 达到 此目标,静电放电发生器里采取了措施,使得继电器内非常低的上升时间值 在放电尖端达到标准值。
 
0.2)ns .为了 达到 此目标,静电放电发生器里采取了措施,使得继电器内非常低的上升时间值 在放电尖端达到标准值。


f) 瞬态场是由所有电流和电荷密度对时间导数引起的。发生器产生的放电和人持金属产生的放
f) 瞬态场是由所有电流和电荷密度对时间导数引起的。发生器产生的放电和人持金属产生的放
第1,593行: 第1,708行:
在这个例子中,最有可能的是静电放电事件的瞬态场耦合到印制线、线缆或直接进入系统的 IC, 引 起的电压或电流会扰乱系统的逻辑功能。
在这个例子中,最有可能的是静电放电事件的瞬态场耦合到印制线、线缆或直接进入系统的 IC, 引 起的电压或电流会扰乱系统的逻辑功能。


GB/T 17626.2—2018/IEC61000-4-2:2008
 


甚至在如20 cm 这样的适当距离,静电放电发生器内的电流到场的耦合机制是由电流时间导数决 定的。此外,场和受试样品中线、印制线或IC 的耦合是 一个电场和磁场的变化率的函数。总结:包括场 建立中和感应过程中的时间导数造成了注入电流,这导致了放电尖端不同的电流脉冲波形和由场造成 的印线里不同的感应电压。典型的印线里感应电压宽度比本部分提及的静电放电初始电流窄得多,而 且它们可能会现出振铃性。
甚至在如20 cm 这样的适当距离,静电放电发生器内的电流到场的耦合机制是由电流时间导数决 定的。此外,场和受试样品中线、印制线或IC 的耦合是 一个电场和磁场的变化率的函数。总结:包括场 建立中和感应过程中的时间导数造成了注入电流,这导致了放电尖端不同的电流脉冲波形和由场造成 的印线里不同的感应电压。典型的印线里感应电压宽度比本部分提及的静电放电初始电流窄得多,而 且它们可能会现出振铃性。
第1,601行: 第1,716行:
D.3 静电放电瞬态场的参考事件
D.3 静电放电瞬态场的参考事件


已测量的人体金属静电放电瞬态场在5 kV 电压时的上升时间为850 ps。 一 个理想的静电放电发 生 器 宜 能 在 5 kV 接触模式试验下重现瞬态场。为了获取数据,宽带场强探头(1 .5 MHz~1.5 GHz为
已测量的人体金属静电放电瞬态场在5 kV 电压时的上升时间为850 ps。 一 个理想的静电放电发 生 器 宜 能 在 5 kV 接触模式试验下重现瞬态场。为了获取数据,宽带场强探头(1 .5 MHz~1.5 GHz为±1 dB)要放置在垂直参考平面上距离放电点(即靶位置)0 . 1 m 处(见图 D.1)。
 
±1 dB)要放置在垂直参考平面上距离放电点(即靶位置)0 . 1 m 处(见图 D.1)。




第1,615行: 第1,728行:
图 D.2 是基于上升时间500 ps 放电电流的磁场的实例。
图 D.2 是基于上升时间500 ps 放电电流的磁场的实例。


GB/T 17626.2—2018/IEC61000-4-2:2008
 


人/金属放电,5 kV, 电流上升时间接近500 ps,0.1m
人/金属放电,5 kV, 电流上升时间接近500 ps,0.1m
第1,647行: 第1,760行:
图 D.3 中环的半径是14 mm 。线的直径是0.7 mm 。环放置在距静电放电发生器0.1m 处。
图 D.3 中环的半径是14 mm 。线的直径是0.7 mm 。环放置在距静电放电发生器0.1m 处。


GB/T 17626.2—2018/IEC61000-4-2:2008
 


图 D.4 所示是人金属静电放电的典型感应电压在5 kV、上升时间大概在850 ps
图 D.4 所示是人金属静电放电的典型感应电压在5 kV、上升时间大概在850 ps
第1,681行: 第1,794行:
为了测量电场和磁场,应使用下列仪器:
为了测量电场和磁场,应使用下列仪器:


GB/T 17626.2—2018/IEC61000-4-2:2008
 


● 带宽至少2 GHz 的数字存储示波器;
● 带宽至少2 GHz 的数字存储示波器;
第1,765行: 第1,878行:
A=L×h 环的面积 C= 线路电容/m
A=L×h 环的面积 C= 线路电容/m


GB/T 17626.2—2018/IEC61000-4-2:2008
 




第1,789行: 第1,902行:
参见参考文献[4]自由空间电厂传感器静电放电辐射场的数值预报和测量。
参见参考文献[4]自由空间电厂传感器静电放电辐射场的数值预报和测量。


GB/T 17626.2—2018/IEC61000-4-2:2008
 


附 录 E
附 录 E
第1,810行: 第1,923行:


——A 类:用统计的方法评定,估算一系列的试验标准差。它们通常服从正态或高斯分布。
——A 类:用统计的方法评定,估算一系列的试验标准差。它们通常服从正态或高斯分布。
 
'''(此处表格以截图代替)'''
|  |  |  |
| --- | --- | --- |
| 分布 | 合成不确定度 | 备注 |
| 正态或高斯 |  | 通常来自验证记录 |


——B 类:由其他方法评定。它们通常与失 配 、电缆损耗以及仪器非线性特性相关。可以基于校准 数据,仪器制造商的规范或简单的通过知识和经验在分析中评估 B 类不确定度的大小和 分 布 。
——B 类:由其他方法评定。它们通常与失 配 、电缆损耗以及仪器非线性特性相关。可以基于校准 数据,仪器制造商的规范或简单的通过知识和经验在分析中评估 B 类不确定度的大小和 分 布 。
第1,826行: 第1,935行:
● 不确定度报告局限于测量仪器造成的不确定度(B 类不确定度)。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试验室要 忽略 A 类不确定度的影响,而是宜由每个测试实验室独立评估,以此更全面地获得它们的测量
● 不确定度报告局限于测量仪器造成的不确定度(B 类不确定度)。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试验室要 忽略 A 类不确定度的影响,而是宜由每个测试实验室独立评估,以此更全面地获得它们的测量


GB/T 17626.2—2018/IEC61000-4-2:2008
 


不确定度。
不确定度。
第1,842行: 第1,951行:
此标准中每个概率分布的除数是:
此标准中每个概率分布的除数是: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分布 | 除数 | 备注 |
|-
| 正态 | 包含因子k | 对于95%置信度k=2 通常来自校准证书 |
! 分布 !! 除数 !! 备注
| 矩形 | √3 | 通常来自仪器制造商的数据 |
 
| U型 | √2 | 失配不确定度 不确定度贡献最可能在限制边界 |
|-
| 正态 || 包含因子k || 对于95%置信度k=2 通常来自校准证书
 
|-
| 矩形 || √3 || 通常来自仪器制造商的数据
 
|-
| U型 || √2 || 失配不确定度 不确定度贡献最可能在限制边界
 
|}


在所有不确定度分布未知的情况下以矩形分布作为默认模式。
在所有不确定度分布未知的情况下以矩形分布作为默认模式。
第1,885行: 第2,003行:
g) 如有必要在质量文件中注明扩展不确定度(除非有要求,测试实验室不需要在报告中出具这些 数据)。
g) 如有必要在质量文件中注明扩展不确定度(除非有要求,测试实验室不需要在报告中出具这些 数据)。


GB/T 17626.2—2018/IEC61000-4-2:2008
 


E.6 给出了确定的分量和关联值下不确定度报告的实例。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是用于指导的,而校 准或测试试验室宜注意,为自己特定的试验布置确定实际分量和值(例如最终报告可能确定了宜被考虑 在内的最少分量。测试试验室需要确定额外分量。这有利于提供试验室之间不确定度的比较。)
E.6 给出了确定的分量和关联值下不确定度报告的实例。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是用于指导的,而校 准或测试试验室宜注意,为自己特定的试验布置确定实际分量和值(例如最终报告可能确定了宜被考虑 在内的最少分量。测试试验室需要确定额外分量。这有利于提供试验室之间不确定度的比较。)
第1,953行: 第2,071行:
表 E.1 静电放电上升时间校准的不确定度报告实例
表 E.1 静电放电上升时间校准的不确定度报告实例


| |  |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 --- | --- |
 
| 因素 | 分布 | ps | u(y) ps | u:(y)² ps² | 备注 |
|-
| 峰值读数 | 正态k=2 | 50 | 25 | 625 | 峰值6.3%不确定度 (表E.2)乘以测得的 上升时间800 ps |
! 因素 !! 分布 !! 值 ps !! u<sub>i</sub>(y) ps !! u<sub>i</sub>(y)² ps² !! 备注
| 90%峰值电流的 时间读数 | 矩形  因子= √ 3 | 25 | 14 | 196 | 示 波 器 采 样 率 20 GS/s |
 
| 10%峰值电流的 时间读数 | 矩形  因子= √ 3 | 25 | 14 | 196 | 示 波 器 采 样 率 20 GS/s |
|-
| 总示波器水平测 量因素(注1) | 正态k=2 | 36 | 18 | 324 | 来源于示波器的校准 试验室 |
| 峰值读数 || 正态k=2 || 50 || 25 || 625 || 峰值6.3%不确定度 (表E.2)乘以测得的上升时间800 ps
| 靶-衰减器-电缆链 | 正态k=2 | 30 | 15 | 225 | 来源于示波器的校准 试验室(注2) |
 
| 重复性 | 正态因子=1 | 45 | 45 | 2025 | 由 A 类 评 估 获 得 (注3) |
|-
| | | | 总计 | 3591 | |
| 90%峰值电流的时间读数 || 矩形因子=√3 || 25 || 14 || 196 || 示波器采样率20 GS/s
| 上升时间的合成 标准不确定度ue |  |  | 根 | 60 ps | |
 
| 上升时间的扩展 不确定度U | 正态 k=2 | 120 ps (15%) |  |  | 置信度95% |
|-
| 注1:总示波器水平测量值因素包括示波器水平分辨率,插值分辨率,时基分辨率,频率测量,上升时间修正等不 确定度因素。 注2:链的校准证书通常只包括衰减的频率响应。在此假设,上升时间测量的不确定度分量也由校准试验室提 供,因此k=2。  注3:重复性需要至少5次的连续测量。这是A类评估,由n次重复测量得到标准差s(可)的公式为:   其中q:第j次的测量结果;q:结果的算术平均值。 | | | | | |
| 10%峰值电流的时间读数 || 矩形因子=√3 || 25 || 14 || 196 || 示波器采样率20 GS/s
 
|-
| 总示波器水平测量因素(注1) || 正态k=2 || 36 || 18 || 324 || 来源于示波器的校准试验室
 
|-
| 靶-衰减器-电缆链 || 正态k=2 || 30 || 15 || 225 || 来源于示波器的校准试验室(注2)
 
|-
| 重复性 || 正态因子=1 || 45 || 45 || 2025 || 由A类评估获得(注3)
 
|-
| || || || 总计 || 3591 ||
 
|-
| 上升时间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e |||| 根 || 60 ps ||
 
|-
| 上升时间的扩展不确定度U || 正态k=2 || 120 ps (15%) |||| 置信度95%
 
|}
 
注1: 总示波器水平测量值因素包括示波器水平分辨率,插值分辨率,时基分辨率,频率测量,上升时间修正等不确定度因素。  
注2: 链的校准证书通常只包括衰减的频率响应。在此假设,上升时间测量的不确定度分量也由校准试验室提供,因此k=2。   
注3: 重复性需要至少5次的连续测量。这是A类评估,由n次重复测量得到标准差s(可)的公式为:'''此处以截图替代'''
其中q:第j次的测量结果;q:结果的算术平均值。
 


GB/T 17626.2—2018/IEC61000-4-2:2008


表 E.2 静电放电峰值电流校准的不确定度报告实例
表 E.2 静电放电峰值电流校准的不确定度报告实例


| |  |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FF; color:#2D3748;"
| --- | --- | --- | --- | --- | --- |
|-
| 分量 | 分布 | % | u;(y) % | u;(y)² | 备注 |
! 分量
| 总示波器垂直测量 分量(注1) | 正态k=2 | 3.2 | 1.6 | 2.56 | 来自校准实验室 |
! 分布
| 靶-衰减器-电缆链 | 正态k=2 | 3.6 | 1.8 | 3.24 | 来自校准实验室 |
! 值 %
| 示波器链的不匹配 | U形 因子= √ 2 | 2 | 1.4 | 2 | 来自校准或技术规范(注2) |
! u<sub>i</sub>(y) %
| 低频转移阻抗 | 正态k=2 | 6×10- | 3×10-6 | 9×10-12 | 内部校准(注3) |
! u<sub>i</sub>(y)² %²
| 重复性 | 因子=1 | 1.5 | 1.5 | 2.25 | 由A类评估获得(注4) |
! 备注
| | | | 总计 | 10.05 | |
|- style="background-color:#F0F0F0;"
| 峰值电流的合成标 准不确定度ue | | | 根 | 3.17 | |
| 总示波器垂直测量 分量(注1)
| 峰值电流的扩展不 确定度 | k=2 | 6.3% | | | 置信度95% |
| 正态k=2
| 注1:总示最器垂殖测量分量包括示波器垂直分辨举,低频线性度,高频线性度,偏置分率等■校准需覆盖全频  段,即f2 GHz。然而在截频案为 2GH²之的阶滤波器下,平坦度不必更好,即  A(F~/1+(f/f。  注2:朱配分量是由靶-衰减器重源链的输出反缴源数I淋示波器的输大反射系薮r。来要定的他们宜从校 准证书最技术规范款得由于F中戴 量的误差个可靠的技永规范就够了。但是请注意,技术规  范也要覆盖全频段,示波器通常不是这样照以需要额外的测量。  失配分量:P.XT。,U型分花因武除数为 √ 2。  这个失配不确定度的公式假设子示波器的幅度响狱已根据射频校准的抓念进行了楼准,即量压谓差是基于500 源的入射电压而不是输入端的实际电压多较有在证书上核实,否珊需应印不插的式  注3:这重假定量验室有一个单独的校准指导书,具本舞定度的评估得到此校准的扩展不确定厦U.  注4:至少取得连5次的测量值来得到重复性,这是A类评估,由开次重复测量值得到标准差s(a)的公式为:    其中q;:第j次的测量结果:可:结果的算术平均值。 | | | | | |
| 3.2
| 1.6
| 2.56
| 来自校准实验室
|-
| 靶-衰减器-电缆链
| 正态k=2
| 3.6
| 1.8
| 3.24
| 来自校准实验室
|- style="background-color:#F0F0F0;"
| 示波器链的不匹配
| U形 因子= √ 2
| 2
| 1.4
| 2
| 来自校准或技术规范(注2)
|-
| 低频转移阻抗
| 正态k=2
| 6×10<sup>-6</sup>
| 3×10<sup>-6</sup>
| 9×10<sup>-12</sup>
| 内部校准(注3)
|- style="background-color:#F0F0F0;"
| 重复性
| 因子=1
| 1.5
| 1.5
| 2.25
| 由A类评估获得(注4)
|-
|  
|  
|  
| 总计
| 10.05
|  
|- style="background-color:#F0F0F0;"
| 峰值电流的合成标 准不确定度u<sub>c</sub>
|  
|  
| 根
| 3.17
|  
|-
| 峰值电流的扩展不 确定度
| k=2
| 6.3%
|  
|  
| 置信度95%
|}
 
'''此处以截图替代'''


表 E.3 静电放电中I ₃0,I 6o校准不确定度评估实例
表 E.3 静电放电中I ₃0,I 6o校准不确定度评估实例


| |  |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 --- | --- |
 
| 分量 | 分布 | % | u(y) % | u;(y)² | 备注 |
|-
| 表E.2的不确 定度 | 正态k=2 | 6.3 | 3.15 | 9.92 | 峰值电流的不确定度(表E.2) |
 
| 30 ns或60 ns 的时间读数 | 矩形 k= √3 | 0.17 | 0.098 | 0.0096 | 对于10%峰值电流到30 ns或  60 ns之间的时间间隔的测量, 30 ns或60 ns时电流读数的灵 敏度。  20 GS/s采样率的示波器(两个 读数各自具有50 ps的不确  定度) |
! 分量 !! 分布 !! 值 % !! u<sub>i</sub>(y) % !! u<sub>i</sub>(y)² %² !! 备注
 
|-
 
| 表E.2的不确定度 || 正态k=2 || 6.3 || 3.15 || 9.92 || 峰值电流的不确定度(表E.2)
 
|-
 
| 30 ns或60 ns的时间读数 || 矩形 k=√3 || 0.17 || 0.098 || 0.0096 || 对于10%峰值电流到30 ns或60 ns之间的时间间隔的测量,30 ns或60 ns时电流读数的灵敏度。20 GS/s采样率的示波器(两个读数各自具有50 ps的不确定度)
 
|}


表 E.3 (续)
表 E.3 (续)


| |  |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 --- | --- |
 
| 分量 | 分布 | % | u;(y) % | u;(y)²  %² | 备注 |
|-
|  |  |  | 总计 | 9.93 | |
! 分量 !! 分布 !! &nbsp;% !! u<sub>i</sub>(y)&nbsp;% !! u<sub>i</sub>(y)<sup>2</sup>&nbsp;%<sup>2</sup> !! 备注
| U. |  |  | 根 | 3.15% | |
 
| I₃0和I6o的扩展 不确定度U | 正态 k=2 | 6.3% |  |  | 置信度95% |
|-
|||| 总计 || 9.93 ||  
 
|-
| U. |||| 根 || 3.15% ||  
 
|-
| I<sub>₃₀</sub>和I<sub>₆₀</sub>的扩展不确定度U || 正态 k=2 || 6.3% |||| 置信度95%
 
|}


产品委员会或认证机构可提供其他解释。
产品委员会或认证机构可提供其他解释。
第2,017行: 第2,234行:
60 ns 时的电流 MU ≤7
60 ns 时的电流 MU ≤7


GB/T 17626.2—2018/IEC61000-4-2:2008
 


附 录 F
附 录 F
第2,049行: 第2,266行:
c) 第三次试验是在预期的试验等级下,对试验点施加新一组和 b) 一样数量的放电。如果在这组 放电下没有出现不可接受的影响,受试设备在该试验点上通过了试验。如果在这组放电下出 现一个或多个不可接受的影响,受试设备在该试验点上的试验不通过。
c) 第三次试验是在预期的试验等级下,对试验点施加新一组和 b) 一样数量的放电。如果在这组 放电下没有出现不可接受的影响,受试设备在该试验点上通过了试验。如果在这组放电下出 现一个或多个不可接受的影响,受试设备在该试验点上的试验不通过。


GB/T 17626.2-2018/IEC61000-4-2:2008


参 考 文 献
参 考 文 献
焦雨桐
5,472

个编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