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370-2005: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任欣欣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任欣欣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第55行: 第55行:
2.1.8 惰化浓度 inerting concentration
2.1.8 惰化浓度 inerting concentration


有火源引入时,在101kPa 大气压和规定的温度条件下,能抑 制空气中任意浓度的易燃可燃气体或易燃可燃液体蒸气的燃烧发
有火源引入时,在101kPa 大气压和规定的温度条件下,能抑 制空气中任意浓度的易燃可燃气体或易燃可燃液体蒸气的燃烧发生所需的气体灭火剂在空气中的最小体积百分比。
 
生所需的气体灭火剂在空气中的最小体积百分比。


2.1.9 浸渍时间 soaking time
2.1.9 浸渍时间 soaking time
第85行: 第83行:
===2.2 符 号===
===2.2 符 号===


C?——灭火设计浓度或惰化设计浓度;
C<sub>1</sub>——灭火设计浓度或惰化设计浓度;


C?——灭火设计密度;
C<sub>2</sub>——灭火设计密度;


D—— 管道内径;
D—— 管道内径;
第99行: 第97行:
g——重力加速度;
g——重力加速度;


H— - 过程中点时,喷头高度相对储存容器内液面的位差; K- — 海拔高度修正系数;
H—— 过程中点时,喷头高度相对储存容器内液面的位差;


Kv—— 容积修正系数; L———管道计算长度;
K—— 海拔高度修正系数;
 
Kv—— 容积修正系数;  
 
L———管道计算长度;


n——储存容器的数量;
n——储存容器的数量;
第107行: 第109行:
Na———流程中计算管段的数量;
Na———流程中计算管段的数量;


N?————安装在计算支管下游的喷头数量;
N<sub>8</sub>————安装在计算支管下游的喷头数量;
 
P<sub>0</sub>———灭火剂储存容器充压(或增压)压力;
 
P<sub>1</sub>———减压孔板前的压力;


P?———灭火剂储存容器充压(或增压)压力;
P<sub>2</sub>———减压孔板后的压力;


P ?———减压孔板前的压力;
Pe————喷头工作压力;


P2———减压孔板后的压力; Pe————喷头工作压力;
P<sub>1</sub>—— 围护结构承受内压的允许压强;


P ?—— 围护结构承受内压的允许压强; Ph——高程压头;
Ph——高程压头;


Pm—— 过程中点时储存容器内压力;
Pm—— 过程中点时储存容器内压力;
第121行: 第127行:
Q—— 管道设计流量;
Q—— 管道设计流量;


Qc--— 单个喷头的设计流量; Qg—— 支管平均设计流量;
Qc--— 单个喷头的设计流量;  
 
Qg—— 支管平均设计流量;


Qk-———减压孔板设计流量;
Qk-———减压孔板设计流量;
第127行: 第135行:
Qw——主干管平均设计流量;
Qw——主干管平均设计流量;


Qx——灭火剂在防护区的平均喷放速率; q—— 等效孔口单位面积喷射率;
Qx——灭火剂在防护区的平均喷放速率;  
 
q—— 等效孔口单位面积喷射率;


S——-灭火剂过热蒸气或灭火剂气体在101kPa 大气压和防 护区最低环境温度下的质量体积;
S——-灭火剂过热蒸气或灭火剂气体在101kPa 大气压和防 护区最低环境温度下的质量体积;


T——--防护区最低环境温度; t———灭火剂设计喷放时间; V-———防护区净容积;
T——--防护区最低环境温度;  


V?—— 喷放前,全部储存容器内的气相总容积(对IG541 系
t———灭火剂设计喷放时间;


统为全部储存容器的总容积) ; V?— - 减压孔板前管网管道容积;
V-———防护区净容积;


V2—— 减压孔板后管网管道容积; V6———储存容器的容量;
V<sub>0</sub>—— 喷放前,全部储存容器内的气相总容积(对IG541 系统为全部储存容器的总容积) ;
 
V<sub>1</sub>— - 减压孔板前管网管道容积;
 
V<sub>2</sub>—— 减压孔板后管网管道容积;  
 
V<sub>6</sub>———储存容器的容量;


Vp———管网的管道内容积;
Vp———管网的管道内容积;


W—-—灭火设计用量或惰化设计用量; Wo——系统灭火剂储存量;
W—-—灭火设计用量或惰化设计用量;  
 
Wo——系统灭火剂储存量;


Ws——系统灭火剂剩余量;
Ws——系统灭火剂剩余量;


Y1——计算管段始端压力系数;
Y<sub>1</sub>——计算管段始端压力系数;


Y2——计算管段末端压力系数; Z1—— 计算管段始端密度系数;
Y<sub>2</sub>——计算管段末端压力系数;


Z2———计算管段末端密度系数; γ————七氟丙烷液体密度;
Z<sub>1</sub>—— 计算管段始端密度系数;
 
Z<sub>2</sub>———计算管段末端密度系数;
 
γ————七氟丙烷液体密度;


δ————落压比;
δ————落压比;
第159行: 第181行:
△P——计算管段阻力损失;
△P——计算管段阻力损失;


△W1———储存容器内的灭火剂剩余量;
△W<sub>1</sub>———储存容器内的灭火剂剩余量;


△W2——管道内的灭火剂剩余量。
△W<sub>2</sub>——管道内的灭火剂剩余量。


==3 设 计 要 求==
==3 设 计 要 求==
第223行: 第245行:
4 灭火前能切断气源的气体火灾。
4 灭火前能切断气源的气体火灾。


注:除电缆隧道(夹层、井)及自备发电机房外,K 型和其他型热气溶胶预制灭火系 统不得用于其他电气火灾。
<small>注:除电缆隧道(夹层、井)及自备发电机房外,K 型和其他型热气溶胶预制灭火系 统不得用于其他电气火灾。</small>


3.2.2 气体灭火系统不适用于扑救下列火灾:
3.2.2 气体灭火系统不适用于扑救下列火灾:
第243行: 第265行:
1 防护区宜以单个封闭空间划分;同一区间的吊顶层和地板 下需同时保护时,可合为一个防护区;
1 防护区宜以单个封闭空间划分;同一区间的吊顶层和地板 下需同时保护时,可合为一个防护区;


2 采用管网灭火系统时,一个防护区的面积不宜大于 800m2 , 且容积不宜大于3600m3 ;
2 采用管网灭火系统时,一个防护区的面积不宜大于 800m<sup>2</sup> , 且容积不宜大于3600m<sup>3</sup> ;


3 采用预制灭火系统时 , 一个防护区的面积不宜大于 500m2 , 且容积不宜大于1600m3。
3 采用预制灭火系统时 , 一个防护区的面积不宜大于 500m<sup>2</sup> , 且容积不宜大于1600m<sup>3</sup>。


3.2.5 防护区围护结构及门窗的耐火极限均不宜低于0.5h; 吊 顶的耐火极限不宜低于0.25h。
3.2.5 防护区围护结构及门窗的耐火极限均不宜低于0.5h; 吊 顶的耐火极限不宜低于0.25h。
第259行: 第281行:
3.2.10 防护区的最低环境温度不应低于一-10℃。
3.2.10 防护区的最低环境温度不应低于一-10℃。


3.3 七氟丙烷灭火系统
=== 3.3 七氟丙烷灭火系统 ===


3.3.1 七氟丙烷灭火系统的灭火设计浓度不应小于灭火浓度的 1.3倍,惰化设计浓度不应小于惰化浓度的1.1倍。
3.3.1 七氟丙烷灭火系统的灭火设计浓度不应小于灭火浓度的 1.3倍,惰化设计浓度不应小于惰化浓度的1.1倍。
第299行: 第321行:
3.3.10 七氟丙烷单位容积的充装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3.3.10 七氟丙烷单位容积的充装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一级增压储存容器,不应大于1120kg/m3 ;
1 一级增压储存容器,不应大于1120kg/m<sup>3</sup> ;


2 二级增压焊接结构储存容器,不应大于950kg/m3 ;
2 二级增压焊接结构储存容器,不应大于950kg/m<sup>3</sup> ;


3 二级增压无缝结构储存容器,不应大于1120kg/m3 ;
3 二级增压无缝结构储存容器,不应大于1120kg/m<sup>3</sup> ;


4 三级增压储存容器,不应大于1080kg/m3。
4 三级增压储存容器,不应大于1080kg/m<sup>3</sup>。


3.3.11 管网的管道内容积,不应大于流经该管网的七氟丙烷储 存量体积的80%。
3.3.11 管网的管道内容积,不应大于流经该管网的七氟丙烷储 存量体积的80%。
第317行: 第339行:
3.3.13 防护区的泄压口面积,宜按下式计算:
3.3.13 防护区的泄压口面积,宜按下式计算:


(3.3.13) 式中 Fx—— 泄压口面积(m2);
<math>F_{_x}=0.15\frac{Q_{_x}}{\sqrt{P_{_f}}}</math>  (3.3.13)  
 
式中 Fx—— 泄压口面积(m<sup>2</sup>);


Qx——灭火剂在防护区的平均喷放速率(kg/s);
Qx——灭火剂在防护区的平均喷放速率(kg/s);
第327行: 第351行:
1 防护区灭火设计用量或惰化设计用量,应按下式计算:
1 防护区灭火设计用量或惰化设计用量,应按下式计算:


(3.3.14-1) 式中 W--- 灭火设计用量或惰化设计用量(kg);
<math>W=K\cdot\frac{V}{S}\cdot\frac{C_1}{(100-C_1)}</math> (3.3.14-1)  


C 1—— 灭火设计浓度或惰化设计浓度(%) ;
式中 W--- 灭火设计用量或惰化设计用量(kg);
 
C<sub>1</sub>—— 灭火设计浓度或惰化设计浓度(%) ;


S———灭火剂过热蒸气在101kPa 大气压和防护区最低环 境温度下的质量体积(m3/kg);
S———灭火剂过热蒸气在101kPa 大气压和防护区最低环 境温度下的质量体积(m3/kg);
第345行: 第371行:
3 系统灭火剂储存量应按下式计算:
3 系统灭火剂储存量应按下式计算:


WO=W+△W1 十△W2 (3.3.14-3)
W<sub>O</sub>=W+△W<sub>1</sub> 十△W<sub>2</sub> (3.3.14-3)


式中 WO———系统灭火剂储存量(kg);
式中 W<sub>O</sub>———系统灭火剂储存量(kg);


△W1— 储存容器内的灭火剂剩余量(kg);
△W<sub>1</sub>— 储存容器内的灭火剂剩余量(kg);


△W?——管道内的灭火剂剩余量(kg)。
△W<sub>2</sub>——管道内的灭火剂剩余量(kg)。


4 储存容器内的灭火剂剩余量,可按储存容器内引升管管口 以下的容器容积量换算。
4 储存容器内的灭火剂剩余量,可按储存容器内引升管管口 以下的容器容积量换算。
第365行: 第391行:
2 主干管平均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2 主干管平均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3.3.15-1)
<math>Q_{\mathrm{w}}=\frac{W}{t}</math> (3.3.15-1)


式中 Qw——主干管平均设计流量(kg/s);
式中 Qw——主干管平均设计流量(kg/s);
第373行: 第399行:
3 支管平均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3 支管平均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3.3.15-2) 式中 Qg—— 支管平均设计流量(kg/s);
<math>Q_{\mathrm{g}}=\sum_{1}^{N_{\mathrm{g}}}Q_{\mathrm{c}}</math> (3.3.15-2)  
 
式中 Qg—— 支管平均设计流量(kg/s);


Ng—— 安装在计算支管下游的喷头数量(个) ;
Ng—— 安装在计算支管下游的喷头数量(个) ;


Q.——单个喷头的设计流量(kg/s)。
Q——单个喷头的设计流量(kg/s)。


4 管网阻力损失宜采用过程中点时储存容器内压力和平均 设计流量进行计算。
4 管网阻力损失宜采用过程中点时储存容器内压力和平均 设计流量进行计算。
第383行: 第411行:
5 过程中点时储存容器内压力,宜按下式计算:
5 过程中点时储存容器内压力,宜按下式计算:


(3.3.15-3)
<math>P_{\mathrm{m}}=\frac{P_{0}V_{0}}{V_{0}+\frac{W}{2\gamma}+V_{\mathrm{p}}}</math> (3.3.15-3)


(3.3.15-4)
V_0=nV_{\mathrm{b}}(1-\frac{\eta}{\gamma}) (3.3.15-4)


式中 Pm—— 过程中点时储存容器内压力(MPa, 绝对压力) ;
式中 Pm—— 过程中点时储存容器内压力(MPa, 绝对压力) ;


P?————灭火剂储存容器增压压力(MPa, 绝对压力) ;
P<sub>0</sub>————灭火剂储存容器增压压力(MPa, 绝对压力) ;


Vo-—— 喷放前,全部储存容器内的气相总容积(m3) ;
Vo-—— 喷放前,全部储存容器内的气相总容积(m<sup>3</sup>) ;


γ ——七氟丙烷液体密度(kg/m3),20℃ 时为1407kg/m3 ;
γ ——七氟丙烷液体密度(kg/m3),20℃ 时为1407kg/m<sup>3</sup> ;


Vp————管网的管道内容积(m 3 );
Vp————管网的管道内容积(m <sup>3</sup> );


n ——储存容器的数量(个) ;
n ——储存容器的数量(个) ;


V?——储存容器的容量(m 3 );
V<sub>0</sub>——储存容器的容量(m <sup>3</sup> );


η ———充装量(kg/m3)。
η ———充装量(kg/m<sup>3</sup>)。


6 管网的阻力损失应根据管道种类确定 。 当采用镀锌钢管 时,其阻力损失可按下式计算:
6 管网的阻力损失应根据管道种类确定 。 当采用镀锌钢管 时,其阻力损失可按下式计算:
第409行: 第437行:
式 中 △P-——-计算管段阻力损失(MPa);
式 中 △P-——-计算管段阻力损失(MPa);


L-— 管道计算长度(m), 为计算管段中沿程长度与局部
L-— 管道计算长度(m), 为计算管段中沿程长度与局部损失当量长度之和;
 
损失当量长度之和;


Q———管道设计流量(kg/s);
Q———管道设计流量(kg/s);
第428行: 第454行:


8 喷头工作压力应按下式计算:
8 喷头工作压力应按下式计算:


(3.3.15-8)
(3.3.15-8)
第445行: 第469行:
式中 H—— 过程中点时,喷头高度相对储存容器内液面的位差 (m);
式中 H—— 过程中点时,喷头高度相对储存容器内液面的位差 (m);


g———重力加速度(m/s2)。
g———重力加速度(m/s<sup>2</sup>)。
 
3.3.16 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的喷头工作压力的计算结果 ,应


符合下列规定:
3.3.16 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的喷头工作压力的计算结果 ,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一级增压储存容器的系统Pc≥0 .6(MPa, 二级增压储存容器的系统Pc≥0 .7(MPa, 三级增压储存容器的系统P. ≥0 . 8(MPa,
1 一级增压储存容器的系统Pc≥0 .6(MPa, 二级增压储存容器的系统Pc≥0 .7(MPa, 三级增压储存容器的系统P. ≥0 . 8(MPa,
第461行: 第483行:
(3.3.17)
(3.3.17)


式中 F-———喷头等效孔口面积(cm2);
式中 F-———喷头等效孔口面积(cm<sup>2</sup>);


q.—— 等效孔口单位面积喷射率[kg/(s · cm2 )] , 可按本 规范附录C 采用。
q.—— 等效孔口单位面积喷射率[kg/(s · cm<sup>2</sup> )] , 可按本 规范附录C 采用。


3.3.18 喷头的实际孔口面积,应经试验确定,喷头规格应符合本 规范附录D 的规定。
3.3.18 喷头的实际孔口面积,应经试验确定,喷头规格应符合本 规范附录D 的规定。
第485行: 第507行:
3.4.5 储存容器充装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3.4.5 储存容器充装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一级充压(15.0MPa) 系统,充装量应为211.15kg/m3 ;
1 一级充压(15.0MPa) 系统,充装量应为211.15kg/m<sup>3</sup>;


2 二级充压(20.0MPa) 系统,充装量应为281.06kg/m3。
2 二级充压(20.0MPa) 系统,充装量应为281.06kg/m<sup>3</sup>。


3.4.6 防护区的泄压口面积,宜按下式计算:
3.4.6 防护区的泄压口面积,宜按下式计算:
第493行: 第515行:
  (3.4.6)
  (3.4.6)


式中 Fx———泄压口面积(m2);
式中 Fx———泄压口面积(m<sup>2</sup>);


Qx———灭火剂在防护区的平均喷放速率(kg/s);
Qx———灭火剂在防护区的平均喷放速率(kg/s);


P—— - 围护结构承受内压的允许压强(Pa)。
P——围护结构承受内压的允许压强(Pa)。


3.4.7 灭火设计用量或惰化设计用量和系统灭火剂储存量,应符 合下列规定:
3.4.7 灭火设计用量或惰化设计用量和系统灭火剂储存量,应符 合下列规定:
第503行: 第525行:
1 防护区灭火设计用量或惰化设计用量应按下式计算:
1 防护区灭火设计用量或惰化设计用量应按下式计算:


  (3.4.7-1) 式中 W-— 灭火设计用量或惰化设计用量(kg);
  (3.4.7-1)  
 
式中 W-— 灭火设计用量或惰化设计用量(kg);


C ?———灭火设计浓度或惰化设计浓度(%) ;
C ?———灭火设计浓度或惰化设计浓度(%) ;


V—— 防护区净容积(m3) ;
V—— 防护区净容积(m<sup>3</sup>) ;


S—— 灭火剂气体在101kPa 大气压和防护区最低环境温 度下的质量体积(m3/kg) ;
S—— 灭火剂气体在101kPa 大气压和防护区最低环境温 度下的质量体积(m<sup>3</sup>/kg) ;


K—— 海拔高度修正系数,可按本规范附录B 的规定取值。
K—— 海拔高度修正系数,可按本规范附录B 的规定取值。
第525行: 第549行:
式中 Ws—— 系统灭火剂剩余量(kg);
式中 Ws—— 系统灭火剂剩余量(kg);


V?——系统全部储存容器的总容积(m 3 );
V?——系统全部储存容器的总容积(m <sup>3</sup>);


-Vp-—— 管网的管道内容积(m 3)。
-Vp-—— 管网的管道内容积(m <sup>3</sup>)。


3.4.8 管网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3.4.8 管网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第558行: 第582行:


4 减压孔板前的压力,应按下式计算:
4 减压孔板前的压力,应按下式计算:


(3.4.8-4)
(3.4.8-4)
第567行: 第589行:
P? ——灭火剂储存容器充压压力(MPa, 绝对压力) ;
P? ——灭火剂储存容器充压压力(MPa, 绝对压力) ;


V?—— 系统全部储存容器的总容积(m3);
V?—— 系统全部储存容器的总容积(m<sup>3</sup>);


V1————减压孔板前管网管道容积(m3);
V1————减压孔板前管网管道容积(m<sup>3</sup>);


V2—— 减压孔板后管网管道容积(m3)。
V2—— 减压孔板后管网管道容积(m<sup>3</sup>)。


5 减压孔板后的压力,应按下式计算:
5 减压孔板后的压力,应按下式计算:
第587行: 第609行:
(3.4.8-6)
(3.4.8-6)


式中 Fk—— 减压孔板孔口面积(cm2);
式中 F<sub>k</sub>—— 减压孔板孔口面积(cm<sup>2</sup>);
 
Q<sub>k</sub>——减压孔板设计流量(kg/s);  


Qk——减压孔板设计流量(kg/s); Mk——减压孔板流量系数。
M<sub>k</sub>——减压孔板流量系数。


7 系统的阻力损失宜从减压孔板后算起,并按下式计算,压 力系数和密度系数,可依据计算点压力按本规范附录E 确定。
7 系统的阻力损失宜从减压孔板后算起,并按下式计算,压 力系数和密度系数,可依据计算点压力按本规范附录E 确定。
第603行: 第627行:
D——管道内径(mm);
D——管道内径(mm);


Y1———计算管段始端压力系数(10-1MPa·kg/m3);
Y<sub>1</sub>———计算管段始端压力系数(10-1MPa·kg/m<sup>3</sup>);


Y2———计算管段末端压力系数(10-1MPa·kg/m3);
Y<sub>2</sub>———计算管段末端压力系数(10-1MPa·kg/m<sup>3</sup>);


Z1—— 计算管段始端密度系数;
Z<sub>1</sub>—— 计算管段始端密度系数;


Z2———计算管段末端密度系数。
Z<sub>2</sub>———计算管段末端密度系数。


3.4.9 IG541混合气体灭火系统的喷头工作压力的计算结果,应 符合下列规定:
3.4.9 IG541混合气体灭火系统的喷头工作压力的计算结果,应 符合下列规定:
第619行: 第643行:
3.4.10 喷头等效孔口面积,应按下式计算:
3.4.10 喷头等效孔口面积,应按下式计算:


  (3.4.10) 式中 Fc——喷头等效孔口面积(cm2);
  (3.4.10) 式中 Fc——喷头等效孔口面积(cm<sup>2</sup>);


q.———等效孔口单位面积喷射率[kg/(s ·cm2)], 可按本 规范附录F 采用。
q.———等效孔口单位面积喷射率[kg/(s ·cm<sup>2</sup>)], 可按本 规范附录F 采用。


3.4.11 喷头的实际孔口面积,应经试验确定,喷头规格应符合本 规范附录D 的规定。
3.4.11 喷头的实际孔口面积,应经试验确定,喷头规格应符合本 规范附录D 的规定。
第627行: 第651行:
===3.5 热气溶胶预制灭火系统===
===3.5 热气溶胶预制灭火系统===


3.5.1 热气溶胶预制灭火系统的灭火设计密度不应小于灭火密
3.5.1 热气溶胶预制灭火系统的灭火设计密度不应小于灭火密度的1 .3倍。


度的1 .3倍。
3 .5 .2 S型 和K 型热气溶胶灭固体表面火灾的灭火密度为 100g/m<sup>3</sup>。


3 .5 .2 S型 和K 型热气溶胶灭固体表面火灾的灭火密度为 100g/m3。
3.5.3 通讯机房和电子计算机房等场所的电气设备火灾,S 型热 气溶胶的灭火设计密度不应小于130g/m<sup>3</sup>。


3.5.3 通讯机房和电子计算机房等场所的电气设备火灾,S 型热 气溶胶的灭火设计密度不应小于130g/m3。
3.5.4 电缆隧道(夹层、井)及自备发电机房火灾,S 型 和K 型热 气溶胶的灭火设计密度不应小于140g/m<sup>3</sup>。
 
3.5.4 电缆隧道(夹层、井)及自备发电机房火灾,S 型 和K 型热 气溶胶的灭火设计密度不应小于140g/m3。


3.5.5 在通讯机房、电子计算机房等防护区,灭火剂喷放时间不 应大于90s, 喷口温度不应大于150℃ ;在其他防护区,喷放时间不 应大于120s, 喷口温度不应大于180℃。
3.5.5 在通讯机房、电子计算机房等防护区,灭火剂喷放时间不 应大于90s, 喷口温度不应大于150℃ ;在其他防护区,喷放时间不 应大于120s, 喷口温度不应大于180℃。
第655行: 第677行:
式中 W—— 灭火设计用量(kg);
式中 W—— 灭火设计用量(kg);


C? ——灭火设计密度(kg/m3);
C<sub>2</sub> ——灭火设计密度(kg/m<sup>3</sup>);


V——防护区净容积(m3);
V——防护区净容积(m<sup>3</sup>);


*Kv* 容积修正系数。 V<500m3,Kv=1.0;500m3≤V<
Kv——容积修正系数。 V<500m<sup>3</sup>,Kv=1.0;500m<sup>3</sup>≤V<1000m<sup>3</sup>,K,= 1. 1;V≥1000m<sup>3</sup>,Ky= 1.2。
 
1000m3,K,= 1. 1;V≥1000m3,Ky= 1.2。


==4 系 统 组 件==
==4 系 统 组 件==
第683行: 第703行:
4.1.3 储存装置的储存容器与其他组件的公称工作压力,不应小 于在最高环境温度下所承受的工作压力。
4.1.3 储存装置的储存容器与其他组件的公称工作压力,不应小 于在最高环境温度下所承受的工作压力。


4.1.4 在储存容器或容器阀上,应设安全泄压装置和压力表。组 合分配系统的集流管,应设安全泄压装置。安全泄压装置的动作
4.1.4 在储存容器或容器阀上,应设安全泄压装置和压力表。组 合分配系统的集流管,应设安全泄压装置。安全泄压装置的动作压力,应符合相应气体灭火系统的设计规定。
 
压力,应符合相应气体灭火系统的设计规定。


4.1.5 在通向每个防护区的灭火系统主管道上,应设压力讯号器 或流量讯号器。
4.1.5 在通向每个防护区的灭火系统主管道上,应设压力讯号器 或流量讯号器。
第711行: 第729行:
4.1.11 系统组件的特性参数应由国家法定检测机构验证或测 定。
4.1.11 系统组件的特性参数应由国家法定检测机构验证或测 定。


===4.2 七氟丙烷灭火系统组件专用要求===
=== 4.2 七氟丙烷灭火系统组件专用要求 ===


4.2.1 储存容器或容器阀以及组合分配系统集流管上的安全泄 压装置的动作压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4.2.1 储存容器或容器阀以及组合分配系统集流管上的安全泄 压装置的动作压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第717行: 第735行:
1 储存容器增压压力为2.5MPa 时,应为5.0±0.25MPa (表压) ;
1 储存容器增压压力为2.5MPa 时,应为5.0±0.25MPa (表压) ;


2 储存容器增压压力为4.2MPa, 最大充装量为950kg/m3 时,应为7.0±0.35MPa(表压) ;最大充装量为1120kg/m3 时,应 为8.4±0.42MPa(表压) ;
2 储存容器增压压力为4.2MPa, 最大充装量为950kg/m<sup>3</sup> 时,应为7.0±0.35MPa(表压) ;最大充装量为1120kg/m<sup>3</sup> 时,应 为8.4±0.42MPa(表压) ;


3 储存容器增压压力为5.6MPa 时,应为10.0±0.50MPa (表压)。
3 储存容器增压压力为5.6MPa 时,应为10.0±0.50MPa (表压)。
第735行: 第753行:
4.3.2 储存容器应采用无缝容器。
4.3.2 储存容器应采用无缝容器。


===4.4 热气溶胶预制灭火系统组件专用要求===
=== 4.4 热气溶胶预制灭火系统组件专用要求 ===


4.4.1 一台以上灭火装置之间的电启动线路应采用串联连接。
4.4.1 一台以上灭火装置之间的电启动线路应采用串联连接。
第757行: 第775行:
5.0.7 设有消防控制室的场所,各防护区灭火控制系统的有关信 息,应传送给消防控制室。
5.0.7 设有消防控制室的场所,各防护区灭火控制系统的有关信 息,应传送给消防控制室。


5.0.8 气体灭火系统的电源,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消防技术标准 的规定;采用气动力源时,应保证系统操作和控制需要的压力和
5.0.8 气体灭火系统的电源,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消防技术标准 的规定;采用气动力源时,应保证系统操作和控制需要的压力和气量。
 
气量。


5.0.9 组合分配系统启动时,选择阀应在容器阀开启前或同时 打开。
5.0.9 组合分配系统启动时,选择阀应在容器阀开启前或同时 打开。
第787行: 第803行:
6.0.11 设有气体灭火系统的场所,宜配置空气呼吸器。
6.0.11 设有气体灭火系统的场所,宜配置空气呼吸器。


附录 A 灭火浓度和惰化浓度
== 附录 A 灭火浓度和惰化浓度 ==


七氟丙烷、IG541 的灭火浓度及惰化浓度见表 A-1~表 A-4。
七氟丙烷、IG541 的灭火浓度及惰化浓度见表 A-1~表 A-4。
第844行: 第860行:
表 A-2 七氟丙烷惰化浓度
表 A-2 七氟丙烷惰化浓度


```
{| class="wikitable"
{| class="wikitable"


第875行: 第890行:


|}
|}
```
 


表 A-3 IG541混合气体灭火浓度
表 A-3 IG541混合气体灭火浓度
第940行: 第955行:
|}
|}


附录B 海拔高度修正系数
== 附录B 海拔高度修正系数 ==


海拔高度修正系数见表B。
海拔高度修正系数见表B。
第983行: 第998行:
|}
|}


附录C 七氟丙烷灭火系统喷头等效孔口
== 附录C 七氟丙烷灭火系统喷头等效孔口单位面积喷射率 ==
 
单位面积喷射率


七氟丙烷灭火系统喷头等效孔口单位面积喷射率见表C-1~ 表C-3。
七氟丙烷灭火系统喷头等效孔口单位面积喷射率见表C-1~ 表C-3。
第1,024行: 第1,037行:
|}
|}


注:等效孔口流量系数为0.98。
<small>注:等效孔口流量系数为0.98。</small>


表C-2 增压压力为4.2MPa(表压)时七氟丙烷灭火系统喷头
表C-2 增压压力为4.2MPa(表压)时七氟丙烷灭火系统喷头
第1,053行: 第1,066行:
|}
|}


注:等效孔口流量系数为0.98。
<small>注:等效孔口流量系数为0.98。</small>


表C-3 增压压力为5.6MPa(表压)时七氟丙烷灭火系统喷头
表C-3 增压压力为5.6MPa(表压)时七氟丙烷灭火系统喷头
第1,095行: 第1,108行:


|}
|}
注:等效孔口流量系数为0.98。
<small>注:等效孔口流量系数为0.98。</small>


附录D 喷头规格和等效孔口面积
== 附录D 喷头规格和等效孔口面积 ==


喷头规格和等效孔口面积见表D。
喷头规格和等效孔口面积见表D。
第1,163行: 第1,176行:
|}
|}


注:扩充喷头规格,应以等效孔口的单孔直径0.79375mm的倍数设置。
<small>注:扩充喷头规格,应以等效孔口的单孔直径0.79375mm的倍数设置。</small>


附录E IG541混合气体灭火系统管道
== 附录E IG541混合气体灭火系统管道压力系数和密度系数 ==
 
压力系数和密度系数


IG541混合气体灭火系统管道压力系数和密度系数见表E-1、 表E-2。
IG541混合气体灭火系统管道压力系数和密度系数见表E-1、 表E-2。


表 E-1 一级充压(15.0MPa)IG541混合气体灭火系统的
表 E-1 一级充压(15.0MPa)IG541混合气体灭火系统的管道压力系数和密度系数
 
管道压力系数和密度系数


{| class="wikitable"
{| class="wikitable"
第1,255行: 第1,264行:
|}
|}


表F-2 二级充压(20.0MPa)IG541混合气体灭火系统的
表F-2 二级充压(20.0MPa)IG541混合气体灭火系统的管道压力系数和密度系数
 
管道压力系数和密度系数


{| class="wikitable"
{| class="wikitable"
第1,359行: 第1,366行:
|}
|}


附录F IG541混合气体灭火系统喷头 等效孔口单位面积喷射率
== 附录F IG541混合气体灭火系统喷头 等效孔口单位面积喷射率 ==


IG541混合气体灭火系统喷头等效孔口单位面积喷射率见表 F-1、表 F-2。
IG541混合气体灭火系统喷头等效孔口单位面积喷射率见表 F-1、表 F-2。
第1,412行: 第1,419行:
|}
|}


注;等效孔口流量系数为0.98。
<small>注;等效孔口流量系数为0.98。</small>
 
表F-2 二级充压(20.0MPa)IG541混合气体灭火系统喷头


等效孔口单位面积喷射率
表F-2 二级充压(20.0MPa)IG541混合气体灭火系统喷头等效孔口单位面积喷射率


{| class="wikitable"
{| class="wikitable"
第1,470行: 第1,475行:
|}
|}


注:等效孔口流量系数为0.98。
<small>注:等效孔口流量系数为0.98。</small>
 
附录G 无毒性反应(NOAEL) 、有毒性反应 (LOAEL) 浓度和灭火剂技术性能


无毒性反应(NOAEL)、有毒性反应(LOAEL) 浓度和灭火剂
== 附录G 无毒性反应(NOAEL) 、有毒性反应 (LOAEL) 浓度和灭火剂技术性能 ==


技术性能见表G-1~表 G-3。
无毒性反应(NOAEL)、有毒性反应(LOAEL) 浓度和灭火剂技术性能见表G-1~表 G-3。


表 G-1 七氟丙烷和 IG541 的 NOAEL、LOAEL 浓度
表 G-1 七氟丙烷和 IG541 的 NOAEL、LOAEL 浓度
任欣欣
1,639

个编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