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修订间差异

添加14,224字节 、​ 2025年5月16日 (星期五)
无编辑摘要
焦雨桐留言 | 贡献
(创建页面,内容为“{{国标文件|国标文件名=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 == 1 总 则 == 1.0.1 为使地铁工程设计达到安全可靠,功能合理,经济适用, 节能环保,技术先进,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最高运行速度不超过100km/h 、 采用常规 电机驱动列车的钢轮钢轨地铁新建工程的设计。 1.0.3 地铁应布设在城市客运量大的主要客运通道上。 1.0.4 地铁工程设计,应符合…”)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任欣欣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第411行: 第411行:
表4.1.5 地铁车辆的主要技术规格
表4.1.5 地铁车辆的主要技术规格


| |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background-color:#f8f9fa;"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名 称 | | A型车 | B型车 | |
! rowspan="2" colspan="2" | 名称
| B₁型 车 | B₂型 车 |
! rowspan="2" | A型车
| 车辆轴数 | | 4 | 4 | 4 |
! B型车
| 车体基本长 度(mn) | 无司机室车辆 | 22000 | 19000 | 19000 |
! B型车
| 单司机室车辆 | 23600 | 19600 | 19600 |
|- style="text-align:left;"
| 车钩连接中 心 点 间 距 离 (mm) | 无司机室车辆 | 22800 | 19520 | 19520 |
| B₁型车
| 单司机室车辆 | 24400 | 20120 | 20120 |
| B₂型车
| 车体基本宽度(mm) | | 3000 | 2800 | 2800 |
|- style="color:#202122;"
 
| colspan="2"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车辆轴数
15
| 4
| 4
| 4
|- style="color:#202122;"
| rowspan="2"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车体基本长度 (mm)<br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无司机室车辆
| 22000
| 19000
| 19000
|- style="color:#202122;"
| 单司机室车辆
| 23600
| 19600
| 19600
|- style="color:#202122;"
| rowspan="2"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车钩连接中心点间距离 (mm)<br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无司机室车辆
| 22800
| 19520
| 19520
|- style="color:#202122;"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单司机室车辆
| 24400
| 20120
| 20120
|- style="color:#202122;"
| colspan="2"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车体基本宽度 (mm)
| 3000
| 2800
| 2800
|}


16


续表4.1.5
续表4.1.5


| | |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background-color:#f8f9fa;"
| --- | --- | --- | --- | --- | --- |
|-
| 名 称 | | | A型车 | B型车 | |
! rowspan="2" colspan="3"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名称
| B₁型 车 | B₂型 车 |
! rowspan="2"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A型车
| 车辆最大高 度(mm) | 受流器车 | 有空调 | 一 | 3800 |  |
! colspan="2"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B型车
| 无空调 | 一 | 3600 | 一 |
|- style="text-align:left;"
| 受电弓车(落弓高度) | | ≤3810 | | ≤3810 |
| B₁型车
| 受电弓工作高度 | | 3980~5800 | | 3980~5800 |
| B₂型车
| 车内净高(mm) | | | 2100~2150 | 2100~2150 | 2100~2150 |
|-
| 地板面距轨面高(mm) | | | 1130 | 1100 | 1100 |
| rowspan="4"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车辆最大高度(mm)
| 轴重(t) | | | ≤16 | ≤14 | ≤14 |
| rowspan="2"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受流器车
| 车辆定距(mm) | | | 15700 | 12600 | 12600 |
| style="text-align:left;" | 有空调
| 固定轴距(mm) | | | 2200~2500 | 2000~2300 | 2000~2300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
| 每侧车门数(对) | | | 5 | 4 | 4 |
| style="color:#202122;" | 3800
| 车门宽度(mm) | | | 1300~1400 | 1300~1400 | 1300~1400 |
| style="font-weight:bold; background-color:#F8F9FA; color:#202122;" | ---
| 车门高度(mm) | | | ≥1800 | ≥1800 | ≥1800 |
|-
| 载员(人) | 座席 | 单司机室车辆 | 56 | 36 | 36 |
| style="text-align:left;" | 无空调
| 无司机室车辆 | 56 | 46 | 46 |
| style="background-color:#F8F9FA; color:#202122;" | ---
| 定员 | 单司机室车辆 | 310 | 230 | 230 |
| style="color:#202122;" | 3600
| 无司机室车辆 | 310 | 250 | 250 |
| style="font-weight:bold; background-color:#F8F9FA; color:#202122;" | ---
| 超员 | 单司机室车辆 | 432 | 327 | 327 |
|-
| 无司机室车辆 | 432 | 352 | 352 |
| colspan="2" style="color:#202122;" | 受电弓车(落弓高度)
| 车辆最高运行速度(km/h) | | | 80、100 | 80、100 | 80、100 |
| style="color:#202122;" | ≤3810
| style="background-color:#F8F9FA; color:#202122;" | ---
| style="background-color:#F8F9FA; color:#202122;" | ≤3810
|-
| colspan="2" style="color:#202122;" | 受电弓工作高度
| style="color:#202122;" | 3980~5800
| style="background-color:#F8F9FA; color:#202122;" | ---
| style="background-color:#F8F9FA; color:#202122;" | 3980~5800
|-
| colspan="3"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车内净高(mm)
| style="color:#202122;" | 2100~2150
| style="color:#202122;" | 2100~2150
| style="color:#202122;" | 2100~2150
|-
| colspan="3"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地板面距轨面高(mm)
| style="color:#202122;" | 1130
| style="color:#202122;" | 1100
| style="color:#202122;" | 1100
|- style="color:#202122;"
| colspan="3"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轴重(t)
| ≤16
| ≤14
| ≤14
|- style="color:#202122;"
| colspan="3"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车辆定距(mm)
| 15700
| 12600
| 12600
|- style="color:#202122;"
| colspan="3"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固定轴距(mm)
| 2200~2500
| 2000~2300
| 2000~2300
|- style="color:#202122;"
| colspan="3"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每侧车门数(对)
| 5
| 4
| 4
|- style="color:#202122;"
| colspan="3"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车门宽度(mm)
| 1300~1400
| 1300~1400
| 1300~1400
|- style="color:#202122;"
| colspan="3"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车门高度(mm)
| ≥1800
| ≥1800
| ≥1800
|-
| rowspan="6"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载员(人)
| rowspan="2"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座席
| style="text-align:left;" | 单司机室车辆
| style="color:#202122;" | 56
| style="color:#202122;" | 36
| style="color:#202122;" | 36
|-
| style="text-align:left;" | 无司机室车辆
| style="color:#202122;" | 56
| style="color:#202122;" | 46
| style="color:#202122;" | 46
|-
| rowspan="2"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定员
| style="text-align:left;" | 单司机室车辆
| style="color:#202122;" | 310
| style="color:#202122;" | 230
| style="color:#202122;" | 230
|-
| style="text-align:left;" | 无司机室车辆
| style="color:#202122;" | 310
| style="color:#202122;" | 250
| style="color:#202122;" | 250
|-
| rowspan="2" style="color:#202122;" | 超员
| style="text-align:left;" | 单司机室车辆
| style="color:#202122;" | 432
| style="color:#202122;" | 327
| style="color:#202122;" | 327
|-
| style="text-align:left;" | 无司机室车辆
| style="color:#202122;" | 432
| style="color:#202122;" | 352
| style="color:#202122;" | 352
|-
| colspan="3"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车辆最高运行速度(km/h)
| style="color:#202122;" | 80、100
| style="color:#202122;" | 80、100
| style="color:#202122;" | 80、100
|}


注:1每平方米有效空余地板面积站立的人数,定员按6人计,超员按9人计
注:1每平方米有效空余地板面积站立的人数,定员按6人计,超员按9人计
第621行: 第737行:


4.5.6 受流器或受电弓受流时,应对受电器或供电设施均无损 伤或异常磨耗。受电弓的静态压力应为70N~140N, 受流器的 静态压力应为120N~180N。
4.5.6 受流器或受电弓受流时,应对受电器或供电设施均无损 伤或异常磨耗。受电弓的静态压力应为70N~140N, 受流器的 静态压力应为120N~180N。
21
22


4.5.7 列车应设置避雷装置。
4.5.7 列车应设置避雷装置。
第692行: 第804行:
表5.2.1 各型车辆基本参数(mm)
表5.2.1 各型车辆基本参数(mm)


| |  |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background-color:#f8f9fa; color:#202122;"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车型 参数 | | A型 | B型 | | |
! rowspan="3" colspan="2" | 车型\参数
| B 型 | | B₂型 |
! rowspan="3" | A型
| 上部授流 | 下部授流 |
! colspan="3" | B型
| 计算车体长度 | | 22100 | 19000 | | |
|- style="font-weight:bold;"
| 计算车体宽度 | | 3000 | 2800 | | |
| colspan="2" style="font-weight:normal;" | B<sub>1</sub>
| 计算车辆高度 | | 3800 | 3800 | | |
| rowspan="2" style="font-weight:normal;" | B₂型
| 计算车辆定距 | | 15700 | 12600 | | |
|- style="font-weight:bold;"
| 计算转向架固定轴距 | | 2500 | 2200/2300 | | |
| style="font-weight:normal;" | 上部授流
| 地板面距走行轨面高度 | | 1130 | 1100 | | |
| style="font-weight:normal;" | 下部授流
| 受流器工作点至转向 架中心线水平距离 | 750V 1500V | 一 | 1418 一 | 1401 1470 | 一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受流器工作面距走行 轨面高度 | 750V 1500V | 一 | 140 | 160 200 | - |
| colspan="2" | 计算车体长度
| 接触轨防护罩内侧至 接触轨中心线距离 | 750V 1500V | | ≤74 一 | ≤86 ≤86 | 一 |
| 22100
| colspan="3" | 1900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colspan="2" | 计算车体宽度
| 3000
| colspan="3" | 280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colspan="2" | 计算车辆高度
| 3800
| colspan="3" | 380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colspan="2" | 计算车辆定距
| 15700
| colspan="3" | 1260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colspan="2" | 计算转向架固定轴距
| 2500
| colspan="3" | 2200/230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colspan="2" | 地板面距走行轨面高度
| 1130
| colspan="3" | 1100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受流器工作点至转向架中心线水平距离
| 750V<br />1500V
| 一
| 1418<br />
| 1401<br />1470
| 一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受流器工作面距走行轨面高度
| 750V<br />1500V
| 一
| 140<br />—
| 160<br />200
| 一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接触轨防护罩内侧至接触轨中心线距离
| 750V<br />1500V
|
| ≤74<br />
| ≤86<br />≤86
| 一
|}


注:本表供限界设计使用。
注:本表供限界设计使用。
第725行: 第880行:
1) 疏散平台最小宽度应符合表5.2.2的规定; 表5.2.2疏散平台最小宽度(mm)
1) 疏散平台最小宽度应符合表5.2.2的规定; 表5.2.2疏散平台最小宽度(mm)


| |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8f9fa; color:#202122;"
| --- | --- | --- | --- | --- |
|-
| 区域及条件 设置位置 | 隧道内 | | 隧道外 | |
! rowspan="2" | 区域及条件\设置位置
| 一般情况 | 困难情况 | 一般情况 | 困难情况 |
! colspan="2" | 隧道内
| 单线(设于一侧) | 700 | 550 | 700 | 550 |
! colspan="2" | 隧道外
| 双线(设于中央) | 1000 | 800 | 1000 | 800 |
|-
| 一般情况
| 困难情况
| 一般情况
| 困难情况
|- style="text-align:left; background-color:#F8F9FA;"
| 单线(设于一侧)
| 700
| 550
| 700
| 550
|- style="text-align:left; background-color:#F8F9FA;"
| 双线(设于中央)
| 1000
| 800
| 1000
| 800
|}


2)疏散平台高度(距轨顶面)应小于等于900mm。
2)疏散平台高度(距轨顶面)应小于等于900mm。
第862行: 第1,034行:
2) B₁ 、B₂ 型车应为1050mm±5mm;
2) B₁ 、B₂ 型车应为1050mm±5mm;


2 站台计算长度内的站台边缘至轨道中心线的距离,应按
2 站台计算长度内的站台边缘至轨道中心线的距离,应按不侵人车站车辆限界确定。站台边缘与车辆轮廓线之间的间隙, 应符合下列规定:
 
不侵人车站车辆限界确定。站台边缘与车辆轮廓线之间的间隙, 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车辆采用塞拉门时采用100±5mm;
1)当车辆采用塞拉门时采用100±5mm;
第1,006行: 第1,176行:
表6.2.1-1 圆曲线最小曲线半径(m)
表6.2.1-1 圆曲线最小曲线半径(m)


| |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8F9FA; color:#202122;"
| --- | --- | --- | --- | --- |
|- style="text-align:center; background-color:#EAECF0;"
| 车型 线路 | A型车 | | B型车 | |
! rowspan="2" | 车型\线路
| 一般地段 | 困难地段 | 一般地段 | 困难地段 |
! colspan="2" | A型车
| 正线 | 350 | 300 | 300 | 250 |
! colspan="2" | B型车
| 出入线、联络线 | 250 | 150 | 200 | 150 |
|- style="text-align:center; background-color:#EAECF0;"
| 车场线 | 150 | 一 | 150 | 一 |
| 一般地段
| 困难地段
| 一般地段
| 困难地段
|-
| 正线
| 350
| 300
| 300
| 250
|-
| 出入线、联络线
| 250
| 150
| 200
| 150
|-
| 车场线
| 150
| 一
| 150
| 一
|}


2 线路平面曲线半径选择宜适应所在区段的列车运行速度 要求。当条件不具备设置满足速度要求的曲线半径时,应按限定 的允许未被平衡横向加速度计算通过的最高速度,可按下列要求 计算:
2 线路平面曲线半径选择宜适应所在区段的列车运行速度 要求。当条件不具备设置满足速度要求的曲线半径时,应按限定 的允许未被平衡横向加速度计算通过的最高速度,可按下列要求 计算:
第1,034行: 第1,226行:
表6.2.1-2 车站曲线最小半径 (m)
表6.2.1-2 车站曲线最小半径 (m)


|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color:#f8f9fa;"
| --- | --- | --- | --- |
|- style="font-weight:bold; text-align:center;"
| 车型 | | A型车 | B型车 |
! colspan="2"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车型
| 曲线半径 | 无站台门 | 800 | 600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A型车
| 设站台门 | 1500 | 1000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B型车
|-
| rowspan="2"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曲线半径<br />
| 无站台门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80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600
|-
| 设站台门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150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1000
|}


4 折返线、停车线等宜设在直线上。困难情况下,除道岔 区外,可设在曲线上,并可不设缓和曲线,超高应为0mm~ 15mm。 但在车挡前宜保持不少于20m 的直线段;
4 折返线、停车线等宜设在直线上。困难情况下,除道岔 区外,可设在曲线上,并可不设缓和曲线,超高应为0mm~ 15mm。 但在车挡前宜保持不少于20m 的直线段;
第1,052行: 第1,254行:
2 缓和曲线长度应根据曲线半径、列车通过速度,以及曲 线超高设置等因素,按表6.2.2的规定选用;
2 缓和曲线长度应根据曲线半径、列车通过速度,以及曲 线超高设置等因素,按表6.2.2的规定选用;


表6.2.2线路曲线超高一缓和曲线长度
表6.2.2线路曲线超高一缓和曲线长度'''此表格数据不准'''


| |  |  |  |  |  |  |  |  |  |  |  |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color:#F8F9FA; color:#20212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font-weight:bold; text-align:center; background-color:#f8f9fa;"
| R | V | 100 | 95 | 90 | 85 | 80 | 75 | 70 | 65 | 60 | 55 | 50 | 45 | 40 | 35 |
! style="background-color:#F8F9FA; text-align:left;" | R
| 3000 | L | 30 | 25 | 20 | | 20 | 20 | 20 | 一 | 一 | 一 | — | — | | 一 |
! style="background-color:#F8F9FA; text-align:left;" | V
| h | 40 | 35 | 30 | 30 | 25 | 20 | 20 | 15 | 15 | 10 | 10 | 10 | 5 | 5 |
! 100
| 2500 | L | 35 | 30 | 25 | 20 | | 20 | 20 | 20 | — | — | 一 | 一 | 一 | 一 |
! 95
| h | 50 | 45 | 40 | 35 | 30 | 25 | 25 | 20 | 15 | 15 | 10 | 10 | 10 | 5 |
! 90
| 2000 | .L | 45 | 40 | 35 | 30 | 25 |   0 | 20 | 20 | 20 | 20 | | | 一 | 一 |
! 85
| h | 60 | 55 | 50 | 45 | 40 | 35 | 30 | 25 | 20 | 20 | 15 | 10 | 10 | 5 |
! 80
| 1500 | L | 55 | 50 | 45 | 35 | 30 | 25 | 26 | 20 | 20 | 20 | 20 | 一 | | 一 |
! 75
| h | 80 | 70 | 65 | 60 | 50 | 45 | 40 | 35 | 30 | 25 | 20 | 15 | 15 | 10 |
! 70
| 1200 | L | 70 | 60 | 50 | 40 | 40 | 30 | 25 | |e | 20 | 20 | 20 | 20 | 一 | |
! 65
| h | 100 | 90 | 80 | 70 | 65 | 55 | 50 | 40 | 35 | 30 | 25 | 20 | 15 | 10 |
! 60
| 1000 | L | 85 | 70 | 60 | 50 | 45 | 35 | 30 | 25 | | 20 | 20 | 20 | 20 | 一 |
! 55
| h | 120 | 105 | 95 | 85 | 75 | 65 | 60 | 50 | 45 | 35 | 30 | 25 | 20 | 15 |
! 50
| 800 | L | 85 | 80 | 75 | 65 | :55 | 45 | 35 | 30 | | 3 | 20 | 20 | 20 | 20 |
! 45
| h | 120 | 120 | 120 | 105 | 95 | 85 | 70 | 60 | 55 | 45 | 35 | 30 | 25 | 20 |
! 40
| 700 | L | 85 | 80 | 75 | 75 | 65 | 50 | 45 | 35 | 25 | | | 20 | 20 | 20 |
! 35
| h | 120 | 120 | 120 | 120 | 110 | 95 | 85 | 70 | 60 | 50 | 40 | 35 | 25 | 20 |
|-
| rowspan="2"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300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L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3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25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2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2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2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2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一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一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一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一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h
| 40
| 35
| 30
| 30
| 25
| 20
| 20
| 15
| 15
| 10
| 10
| 10
| 5
| 5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rowspan="2" | 2500
| L
| 35
| 30
| 25
| 20
|  
| 20
| 20
| 20
| —
| —
| 一
| 一
| 一
| 一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h
| 50
| 45
| 40
| 35
| 30
| 25
| 25
| 20
| 15
| 15
| 10
| 10
| 10
| 5
|-
| rowspan="2"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200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L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45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4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35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3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25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2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2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2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20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一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一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h
| 60
| 55
| 50
| 45
| 40
| 35
| 30
| 25
| 20
| 20
| 15
| 10
| 10
| 5
|-
| rowspan="2"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150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L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55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5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45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35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3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25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26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2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2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2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2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一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一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h
| 80
| 70
| 65
| 60
| 50
| 45
| 40
| 35
| 30
| 25
| 20
| 15
| 15
| 1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rowspan="2" | 1200
| L
| 70
| 60
| 50
| 40
| 40
| 30
| 25
|  
| 20
| 20
| 20
| 20
| 一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h
| 100
| 90
| 80
| 70
| 65
| 55
| 50
| 40
| 35
| 30
| 25
| 20
| 15
| 1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rowspan="2" | 1000
| L
| 85
| 70
| 60
| 50
| 45
| 35
| 30
| 25
| 20
| 20
| 20
| 20
| 20
| 一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h
| 120
| 105
| 95
| 85
| 75
| 65
| 60
| 50
| 45
| 35
| 30
| 25
| 20
| 15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rowspan="2" | 800
| L
| 85
| 80
| 75
| 65
| :55
| 45
| 35
| 30
|  
|  
| 20
| 20
| 20
| 2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h
| 120
| 120
| 120
| 105
| 95
| 85
| 70
| 60
| 55
| 45
| 35
| 30
| 25
| 2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rowspan="2" | 700
| L
| 85
| 80
| 75
| 75
| 65
| 50
| 45
| 35
| 25
|  
| 20
| 20
| 20
| 2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h
| 120
| 120
| 120
| 120
| 110
| 95
| 85
| 70
| 60
| 50
| 40
| 35
| 25
| 20
|}


续表6.2.2
续表6.2.2'''以截图为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1,110行: 第1,576行:
表6.2.3 夹直线最小长度 (m)
表6.2.3 夹直线最小长度 (m)


|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 --- | --- | --- | --- |
|- style="font-weight:bold; vertical-align:middle;"
| 正 线 、  联络线、  出入线 | 一般情况 | λ≥0.5V | |
! rowspan="3" | 正线、联络线、出入线
| 困难时最小长度λ | A型车 | B型车 |
! 一般情况
| 25 | 20 |
! colspan="2" | λ≥0.5V
|-
| rowspan="2" | 困难时最小长度λ
| A型车
| B型车
|-
| 25
| 20
|}


注:V 为列车通过夹直线的运行速度 (km/h)。
注:V 为列车通过夹直线的运行速度 (km/h)。
第1,126行: 第1,600行:
表6.2.4-1 单渡线和交叉渡线的线间距要求
表6.2.4-1 单渡线和交叉渡线的线间距要求


| |  |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background-color:#f8f9fa; color:#202122;"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道岔 线路类型 | 道岔型号 | 导曲线半径 (m) | 侧向限速 (km/h) | 线问距(m) | |
! rowspan="2" | 道岔<br />线路类型
| 单渡线 | 交叉渡线 |
! rowspan="2" | 道岔型号
| 正线道岔 | 60kg/m-1/9 | 200 | 35 | ≥4.2 | 4.6或5.0 |
! rowspan="2" | 导曲线半径 (m)
! rowspan="2" | 侧向限速 (km/h)
! colspan="2" | 线间距 (m)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单渡线
| 交叉渡线
|-
| 正线道岔
| 60kg/m-1/9
| 200
| 35
| ≥4.2
| 4.6或5.0
|}


注:正线道岔为含折返线、出人线在正线接轨的道岔。
注:正线道岔为含折返线、出人线在正线接轨的道岔。
第1,142行: 第1,629行:
表6.2.4-2 道岔两端与平、竖曲线端部的最小距离
表6.2.4-2 道岔两端与平、竖曲线端部的最小距离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color:#f8f9fa; color:#202122;"
| --- | --- | --- |
|- style="text-align:center; vertical-align:middle;"
| 项 目 | 至平面曲线端或竖曲线端 | |
! rowspan="2" | 项目
| 正线 | 车场线 |
! colspan="2" | 至平面曲线端或竖曲线端
| 道岔型号 | 60kg/m-1/9 | 50kg/m-1/7 |
|-
| 道岔前端/后端 | 5/5(m) | 3/3(m) |
| 正线
| 车场线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道岔型号
| 60kg/m-1/9
| 50kg/m-1/7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道岔前端/后端
| 5/5(m)
| 3/3(m)
|}


注:道岔后端至站台端位置应按道岔警冲标位置控制。
注:道岔后端至站台端位置应按道岔警冲标位置控制。
第1,153行: 第1,650行:
5 道岔附带曲线可不设缓和曲线和超高,但其曲线半径不 应小于道岔导曲线半径;
5 道岔附带曲线可不设缓和曲线和超高,但其曲线半径不 应小于道岔导曲线半径;


6 两组道岔之间应设置直线段钢轨连接,其钢轨长度不应 小于表6.2.4-3的规定。
6 两组道岔之间应设置直线段钢轨连接,其钢轨长度不应 小于表6.2.4-3的规定。'''以截图为准'''


一般地段
一般地段
第1,200行: 第1,697行:
表6.3.3 竖曲线半径 (m)
表6.3.3 竖曲线半径 (m)


|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8f9fa; color:#202122;"
| --- | --- | --- | --- |
|- style="font-weight:bold;"
| 线 别 | | 一般情况 | 困难情况 |
! 线别
| 正 线 | 区 间 | 5000 | 2500 |
! 位置
| 车站端部 | 3000 | 2000 |
! 一般情况
| 联络线、出入线、车场线 | | 2000 | |
! 困难情况
|-
| 正线
| 区间
| 5000
| 2500
|-
| 正线
| 车站端部
| 3000
| 2000
|-
| 联络线、出入线、车场线
| colspan="3" | 2000
|}


3 车站站台有效长度内和道岔范围内不得设置竖曲线,竖 曲线离开道岔端部的距离应符合表6.2.4-2的规定。
3 车站站台有效长度内和道岔范围内不得设置竖曲线,竖 曲线离开道岔端部的距离应符合表6.2.4-2的规定。
第1,241行: 第1,752行:
6.4.3 折返线与停车线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6.4.3 折返线与停车线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折返线应根据行车组织交路设计确定,起、终点站和中
1 折返线应根据行车组织交路设计确定,起、终点站和中间折返站应设置列车折返线。
 
41
 
42
 
间折返站应设置列车折返线。


2 折返线布置应结合车站站台形式确定,可采用站前折返 或站后折返形式,并应满足列车折返能力要求;
2 折返线布置应结合车站站台形式确定,可采用站前折返 或站后折返形式,并应满足列车折返能力要求;
第1,263行: 第1,768行:
表6.4.3 折返线、故障列车停车线有效长度 (m)
表6.4.3 折返线、故障列车停车线有效长度 (m)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配线名称 | 有效长度+安全距离(不含车挡长度) |
|-
| 尽端式折返线、停车线 | 远期列车长度+50 |
! 配线名称 !! 有效长度+安全距离(不含车挡长度)
| 贯通式折返线、停车线 | 远期列车长度+60 |
 
|-
| 尽端式折返线、停车线 || 远期列车长度+50
 
|-
| 贯通式折返线、停车线 || 远期列车长度+60
 
|}


6.4.4 渡线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6.4.4 渡线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第1,313行: 第1,825行:
表7.2.2 曲线地段轨距加宽值
表7.2.2 曲线地段轨距加宽值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8f9fa; color:#202122;"
| --- | --- | --- |
|- style="font-weight:bold;"
| 曲线半径R (m) | 加宽值(mm) | |
! 曲线半径R (m)
| A型车 | B型车 |
! 加宽值(mm)<br />A型车
| 250>R≥200 | 5 | 一 |
! 加宽值(mm)<br />B型车
 
|-
续表7.2.2
| 250>R≥200
 
| 5
|  |  |  |
| ---
| --- | --- | --- |
|-
| 曲线半径R  (m) | 加宽值(mm) | |
| 200>R≥150
| A型车 | B型车 |
| 10
| 200>R≥150 | 10 | 5 |
| 5
| 150>R≥100 | 15 | 10 |
|-
| 150>R≥100
| 15
| 10
|}


7.2.3 曲线超高值应按下式计算。设置的最大超高应为 120mm, 未被平衡超高允许值不宜大于61mm, 困难时不应大于 75mm 。车站站台有效长度范围内曲线超高不应大于15mm:
7.2.3 曲线超高值应按下式计算。设置的最大超高应为 120mm, 未被平衡超高允许值不宜大于61mm, 困难时不应大于 75mm 。车站站台有效长度范围内曲线超高不应大于15mm:
第1,348行: 第1,864行:
表7.2.5-1轨道结构高度(mm)
表7.2.5-1轨道结构高度(mm)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background-color:#f8f9fa;"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结构型式 | 轨道结构高度 | |
! rowspan="2" | 结构型式
| 正线、配线 | 车场线 |
! colspan="2" | 轨道结构高度
| 矩形隧道 | 560 | 一 |
|-
| 单线马蹄形隧道 | 650 | 一 |
| style="color:#202122;" | 正线、配线
| 单线圆形隧道 | 740 | 一 |
| 车场线
| 高架桥无砟道床 | 500~520 | 一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有砟道床(木枕/混凝土枕) | 700~950 | 580~625 |
| 矩形隧道
| 车场库内 | 一 | 500~600 |
| 560
| 一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单线马蹄形隧道
| 650
| 一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单线圆形隧道
| 740
| 一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高架桥无砟道床
| 500~520
| 一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有砟道床(木枕/混凝土枕)
| 700~950
| 580~625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车场库内
| 一
| 500~600
|}


注:单线圆形隧道采用两侧排水沟时,轨道结构高度可适当加大。
注:单线圆形隧道采用两侧排水沟时,轨道结构高度可适当加大。
第1,363行: 第1,901行:
表7.2.5-2 有砟道床最小厚度 (mm)
表7.2.5-2 有砟道床最小厚度 (mm)


|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color:#f8f9fa;"
| --- | --- | --- | --- |
|- style="text-align:center;"
| 下部结构类型 | 道 床 厚 度 | | |
! rowspan="2"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下部结构类型
| 正线、配线 | | 车场线 |
! colspan="3"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道床厚度
| 非渗水土路基 | 双层 | 道砟250 | 单层250 |
|-
| 底砟200 |
| colspan="2" | 正线、配线
| 岩石、渗水土路基、混凝土结构 | 单层道砟300 | |
| style="text-align:center; color:#202122;" | 车场线
|-
| rowspan="2"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非渗水土路基
| rowspan="2"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双层:<br />
| 道砟250
| rowspan="3"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单层250
|-
| 底砟200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正线、配线<br />岩石、渗水土路基、混凝土结构
| colspan="2"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单层道砟300
|}


7.2.6 道床结构型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7.2.6 道床结构型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第1,383行: 第1,932行:
表7.2.7 扣件铺设数量(对/km)
表7.2.7 扣件铺设数量(对/km)


| |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color:#f8f9fa;"
| --- | --- | --- | --- | --- |
|- style="text-align:center; 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道床型式 | 正线、试车线、出入线 | | 其他配线 | 车场线 (不含试车线) |
! rowspan="2" | 道床型式
| 直线及  R>400m、  坡度i<20% | R≤400m或 坡度≥20% |
! colspan="2" | 正线、试车线、出入线<br />
| 无砟道床 | 1600~1680 | 1680 | 1600 | 1440 |
! rowspan="2" | 其他配线
| 混凝土枕有砟道床 | 1600~1680 | 1680~1760 | 1600~1680 | 1440 |
! rowspan="2" | 车场线<br />(不含试车线)
| 无缝线路混凝土枕有 砟道床 | 1680~1760 | 1760~1840 | 一 | 一 |
|-
| 木枕有砟道床 | 1680~1760 | 1760~1840 | 1680 | 1440 |
| 直线及R>400m、坡度i<20%
| R≤400m或坡度≥2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无砟道床
| 1600~1680
| 1680
| 1600
| 144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混凝土枕有砟道床
| 1600~1680
| 1680~1760
| 1600~1680
| 144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无缝线路混凝土枕有砟道床
| 1680~1760
| 1760~1840
| 一
| 一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木枕有砟道床
| 1680~1760
| 1760~1840
| 1680
| 1440
|}


=== 7.3 轨 道 部 件 ===  
=== 7.3 轨 道 部 件 ===  
第1,457行: 第2,032行:


4 车场线有砟道床的道床肩宽不应小于200mm, 曲线半径
4 车场线有砟道床的道床肩宽不应小于200mm, 曲线半径
49


不大于300m 的曲线地段,曲线外侧道床肩宽应加宽100mm, 道床边坡均应采用1:1.5;
不大于300m 的曲线地段,曲线外侧道床肩宽应加宽100mm, 道床边坡均应采用1:1.5;
第1,496行: 第2,069行:
3 联合接头距桥梁边墙的距离不应小于2m。
3 联合接头距桥梁边墙的距离不应小于2m。


7.5.5 当轨道采用无缝道岔时,应根据无缝道岔的具体参数, 确定道岔连入无缝线路的条件,并应进行无缝道岔中相对位移及
7.5.5 当轨道采用无缝道岔时,应根据无缝道岔的具体参数, 确定道岔连入无缝线路的条件,并应进行无缝道岔中相对位移及部件强度等检算。
 
50
 
部件强度等检算。


7.5.6 无缝线路应设置位移观测桩,设置的基础应牢固稳定。 钢轨伸缩调节器和道岔均应按一个单元轨节设置位移观测桩。
7.5.6 无缝线路应设置位移观测桩,设置的基础应牢固稳定。 钢轨伸缩调节器和道岔均应按一个单元轨节设置位移观测桩。
第1,568行: 第2,137行:
=== 8.2 路基面及基床 ===  
=== 8.2 路基面及基床 ===  


8.2.1 路基路肩高程应高出线路通过地段的最高地下水位和最 高地面积水水位,并应加毛细水强烈上升高度和有害冻胀深度或 蒸发强烈影响深度,再加0.5m 。路基采取降低水位、设置毛细 水隔断层等措施时,可不受本条规定的限制。
8.2.1 路基路肩高程应高出线路通过地段的最高地下水位和最 高地面积水水位,并应加毛细水强烈上升高度和有害冻胀深度或 蒸发强烈影响深度,再加0.5m 。路基采取降低水位、设置毛细 水隔断层等措施时,可不受本条规定的限制。路肩高程还应满足与城市其他交通衔接和相交等情况时的特 殊要求。
 
53
 
路肩高程还应满足与城市其他交通衔接和相交等情况时的特 殊要求。


8.2.2 路基面形状应设计为三角形路拱,应由路基中心线向两 侧设4%的人字排水坡。曲线加宽时,路基面仍应保持三角形。
8.2.2 路基面形状应设计为三角形路拱,应由路基中心线向两 侧设4%的人字排水坡。曲线加宽时,路基面仍应保持三角形。
第1,584行: 第2,149行:
表8.2.4曲线地段路基面加宽值(m)
表8.2.4曲线地段路基面加宽值(m)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曲线半径R | 路基面外侧加宽值 |
|-
| R≤600 | 0.5 |
! 曲线半径R !! 路基面外侧加宽值
| 600<R≤800 | 0.4 |
 
| 800<R≤1000 | 0.3 |
|-
| 1000<R≤2000 | 0.2 |
| R≤600 || 0.5
| 2000<R≤5000 | 0.1 |
 
|-
| 600<R≤800 || 0.4
 
|-
| 800<R≤1000 || 0.3
 
|-
| 1000<R≤2000 || 0.2
 
|-
| 2000<R≤5000 || 0.1
 
|}


8.2.5 路基基床应分为表层和底层,表层厚度不应小于0.5m, 底层厚度不应小于1.5m 。基床厚度应以路肩施工高程为计算 起点。
8.2.5 路基基床应分为表层和底层,表层厚度不应小于0.5m, 底层厚度不应小于1.5m 。基床厚度应以路肩施工高程为计算 起点。
第1,603行: 第2,181行:
8.2.8 路基基床各层的压实度不应小于表8.2.8的规定值。
8.2.8 路基基床各层的压实度不应小于表8.2.8的规定值。


54


表8.2.8路基基床各层的压实度
表8.2.8路基基床各层的压实度


| |  |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color:#F8F9FA;"
| --- | --- | --- | --- | --- | --- |
|- style="text-align:center; background-color:#f8f9fa; color:#202122;"
| 位置 | 压实指标 | 填 料 类 别 | | | |
! rowspan="2"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位置
| 细粒土和粉  砂、改良土 | 砂类土 (粉砂除外) | 砾石类 | 碎石类 |
! rowspan="2"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压实指标
| 基床  表层 | 压实系数Kh | (0.93) | 一 | | 一 |
! colspan="4" | 填料类别
| Ks(MPa/cm) | (1.0) | 1.1 | 1.4 | 1.4 |
|- style="text-align:center; background-color:#f8f9fa;"
| 相对密度D, | | 0.8 | 一 | |
| style="color:#202122;" | 细粒土和粉砂、改良土
| 基床  底层 | 压实系数Kh | 0.91 | 一 | 一 | 一 |
| style="color:#202122;" | 砂类土(粉砂除外)
| Kan(MPa/cm) | 0.9 | 1.0 | 1.2 | 1.3 |
| style="color:#202122;" | 砾石类
| 相对密度D. | 一 | 0.75 | 一 | - |
| style="color:#202122;" | 碎石类
|- style="color:#202122;"
| rowspan="3"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基床表层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压实系数Kh
| (0.93)
| 一
|  
| 一
|- style="color:#202122;"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Ks(MPa/cm)
| (1.0)
| 1.1
| 1.4
| 1.4
|- style="color:#202122;"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相对密度D,
|  
| 0.8
| 一
|
|- style="color:#202122;"
| rowspan="3"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基床底层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压实系数Kh
| 0.91
| 一
| 一
| 一
|- style="color:#202122;"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Kan(MPa/cm)
| 0.9
| 1.0
| 1.2
| 1.3
|- style="color:#202122;"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相对密度D.
| 一
| 0.75
| 一
| -
|}


注:1 Kn 为重型击实试验的压实系数;
注:1 Kn 为重型击实试验的压实系数;
第1,640行: 第2,256行:
表8.3.3基床以下部分填料的压实度
表8.3.3基床以下部分填料的压实度


| |  |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background-color:#f8f9fa;"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填筑部位 | 压实指标 | 填 料 类 别 | | | |
! rowspan="2" | 填筑部位
| 细粒土和粉  砂、改良土 | 砂类土  (粉砂除外) | 砾石类 | 碎石类 |
! rowspan="2" | 压实指标
| 基床以下不 浸水部分 | 压实系数Kh | 0.9 | 一 | 一 | 一 |
! colspan="4" | 填料类别
| Kso(MPa/cm) | 0.8 | 0.8 | 1.1 | 1.2 |
|-
| 相对密度D, | 一 | 0.7 | 一 . | 一 |
| style="color:#202122;" | 细粒土和粉砂、改良土
| 基床以下浸  水部分 | K₃o(MPa/cm) | 一 | 0.8 | 1.1 | 1.2 |
| style="color:#202122;" | 砂类土(粉砂除外)
| 相对密度D, | 一 | 0.7 | 一 | 一 |
| style="color:#202122;" | 砾石类
| style="color:#202122;" | 碎石类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基床以下不浸水部分
| 压实系数Kh
| 0.9
| 一
| 一
| 一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基床以下不浸水部分
| Kso (MPa/cm)
| 0.8
| 0.8
| 1.1
| 1.2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基床以下不浸水部分
| 相对密度Dr
| 一
| 0.7
| 一
| 一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基床以下浸水部分
| K₃o (MPa/cm)
| 一
| 0.8
| 1.1
| 1.2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基床以下浸水部分
| 相对密度Dr
| 一
| 0.7
| 一
| 一
|}


8.3.4 路堤基底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8.3.4 路堤基底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第1,840行: 第2,493行:
表9.3.14 车站各部位的最大通过能力
表9.3.14 车站各部位的最大通过能力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8F9FA; color:#202122;"
| --- | --- | --- |
|- style="background-color:#f8f9fa;"
| 部 位 名 称 | | 最大通过能力(人次/h) |
! colspan="3" | 部位名称
| lm宽楼梯 | 下行 | 4200 |
! 最大通过能力(人次/h)
| 上行 | 3700 |
|-
| 双向混行 | 3200 |
| rowspan="3" | 1m宽楼梯
| lm宽通道 | 单向 | 5000 |
| colspan="2" | 下行
| 双向混行 | 4000 |
| 4200
| 1m宽自动扶梯 | 输送速度0.5m/s | 6720 |
|-
| 输送速度0.65m/s | 不大于8190 |
| colspan="2" | 上行
| 0.65m宽自动扶梯 | 输送速度0.5m/s | 4320 |
| 3700
| 输送速度0.65m/s | 5265 |
|-
 
| colspan="2" | 双向混行
续表9.3.14
| 3200
 
|-
|  |  |  |  |
| rowspan="2" | 1m宽通道
| --- | --- | --- | --- |
| colspan="2" | 单向
| 部 位 名 称 | | | 最大通过能力(人次/h) |
| 5000
| 人工售票口 | | | 1200 |
|-
| 自动售票机 | | | 300 |
| colspan="2" | 双向混行
| 人工检票口 | | | 2600 |
| 4000
| 自动检票机 | 三杆式 | 非接触IC卡 | 1200 |
|-
| 门扉式 | 非接触IC卡 | 1800 |
| rowspan="2" | 1m宽自动扶梯
| 双向门扉式 | 非接触IC卡 | 1500 |
| colspan="2" | 输送速度0.5m/s
| 6720
|-
| colspan="2" | 输送速度0.65m/s
| 不大于8190
|-
| rowspan="2" | 0.65m宽自动扶梯
| colspan="2" | 输送速度0.5m/s
| 4320
|-
| colspan="2" | 输送速度0.65m/s
| 5265
|-
| colspan="3" | 人工售票口
| 1200
|-
| colspan="3" | 自动售票机
| 300
|-
| colspan="3" | 人工检票口
| 2600
|-
| rowspan="3" | 自动检票机
| 三杆式
| 非接触IC卡
| 1200
|-
| 门扉式
| 非接触IC卡
| 1800
|-
| 双向门扉式
| 非接触IC卡
| 1500
|}


注:自动售票机最大通过能力根据采用设备实测确定。
注:自动售票机最大通过能力根据采用设备实测确定。
第1,871行: 第2,558行:
表9.3.15-1 车站各部位的最小宽度 (m)
表9.3.15-1 车站各部位的最小宽度 (m)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background-color:#F8F9FA; color:#202122;"
| --- | --- | --- |
|- style="font-weight:bold; 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EAECF0;"
| 名 称 | | 最小宽度 |
! colspan="2" | 名称
| 岛式站台 | | 8.0 |
! 最小宽度
| 岛式站台的侧站台 | | 2.5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侧式站台(长向范围内设梯)的侧站台 | | 2.5 |
| colspan="2" | 岛式站台
| 侧式站台(垂直于侧站台开通道口设梯)的侧站台 | | 3.5 |
| 8.0
| 站台计算长度不超过100m且楼、扶梯不伸入站台 计算长度 | 岛式站台 | 6.0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侧式站台 | 4.0 |
| colspan="2" | 岛式站台的侧站台
| 通道或天桥 | | 2.4 |
| 2.5
| 单向楼梯 | | 1.8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双向楼梯 | | 2.4 |
| colspan="2" | 侧式站台(长向范围内设梯)的侧站台
| 与上、下均设自动扶梯并列设置的楼梯(困难情况下) | | 1.2 |
| 2.5
| 消防专用楼梯 | | 1.2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站台至轨道区的工作梯(兼疏散梯) | | 1.1 |
| colspan="2" | 侧式站台(垂直于侧站台开通道口设梯)的侧站台
| 3.5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rowspan="2" | 站台计算长度不超过100m且楼、扶梯不伸入站台计算长度<br />
| 岛式站台
| 6.0
|-
| 侧式站台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4.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colspan="2" | 通道或天桥
| 2.4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colspan="2" | 单向楼梯
| 1.8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colspan="2" | 双向楼梯
| 2.4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colspan="2" | 与上、下均设自动扶梯并列设置的楼梯(困难情况下)
| 1.2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colspan="2" | 消防专用楼梯
| 1.2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colspan="2" | 站台至轨道区的工作梯(兼疏散梯)
| 1.1
|}


表9.3.15-2车站各部位的最小高度(m)
表9.3.15-2车站各部位的最小高度(m)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名 称 | 最小高度 |
| 地下站厅公共区(地面装饰层面至吊顶面) | 3 |
| 高架车站站厅公共区(地面装饰层面至梁底面) | 2.6 |
| 地下车站站台公共区(地面装饰层面至吊顶面) | 3 |
| 地面、高架车站站台公共区(地面装饰层面至风雨棚底面) | 2.6 |
| 站台、站厅管理用房(地面装饰层面至吊顶面) | 2.4 |
| 通道或天桥(地面装饰层面至吊顶面) | 2.4 |
| 公共区楼梯和自动扶梯(踏步面沿口至吊顶面) | 2.3 |


=== 9.4 车站环境设计 ===
|-


9.4.1 车站建筑设计应简洁、明快、大方,易于识别,装修适 度,充分体现结构美,并宜体现现代交通建筑的特点。地面、高 架车站设计应因地制宜,并宜减小体量和使其具有良好的空 透性。
! 名称 !! 最小高度


9.4.2 装修应采用防火、防潮、防腐、耐久、易清洁的材料, 同时应便于施工与维修,并宜兼顾吸声要求。地面材料应防滑、 耐磨。
|-


9.4.3 照明灯具应采用节能、耐久灯具,并宜采用有罩明露式。 敞开式风雨棚的地面、高架站的灯具应能防风、防水、防尘。照 度标准应符合本规范第15章的规定。
| 地下站厅公共区(地面装饰层面至吊顶面) || 3


9.4.4 车站内应设置导向、事故疏散、服务乘客等标志。
|-


9.4.5 车站公共区内可适度设置广告,其位置、色彩不得干扰 导向、事故疏散、服务乘客的标志。
| 高架车站站厅公共区(地面装饰层面至梁底面) || 2.6


9.4.6 不设置站台门的车站,车站轨道区应采取吸声处理。有 噪声源的房间,应采取隔声、吸声措施。
|-


9.4.7 地面、高架车站应采取噪声、振动的综合防治措施。当 采用声屏障时,宜同时满足功能和城市景观的要求。
| 地下车站站台公共区(地面装饰层面至吊顶面) || 3


=== 9.5 车站出入口 ===
|-


9.5.1 车站出入口的数量,应根据吸引与疏散客流的要求设置; 每个公共区直通地面的出入口数量不得少于两个。每个出人口宽 度应按远期或客流控制期分向设计客流量乘以1.1~1.25不均匀 系数计算确定。
| 地面、高架车站站台公共区(地面装饰层面至风雨棚底面) || 2.6


9.5.2 车站出入口布置应与主客流的方向相一致,且宜与过街 天桥、过街地道、地下街、邻近公共建筑物相结合或连通,宜统 一规划,可同步或分期实施,并应采取地铁夜间停运时的隔断措 施。当出入口兼有过街功能时,其通道宽度及其站厅相应部位设 计应计入过街客流量。
|-


9.5.3 设于道路两侧的出入口,与道路红线的间距,应按当地 规划部门要求确定。当出入口朝向城市主干道时,应有一定面积 的集散场地。
| 站台、站厅管理用房(地面装饰层面至吊顶面) || 2.4
 
|-
 
| 通道或天桥(地面装饰层面至吊顶面) || 2.4
 
|-
 
| 公共区楼梯和自动扶梯(踏步面沿口至吊顶面) || 2.3
 
|}
 
 
=== 9.4 车站环境设计 ===
 
9.4.1 车站建筑设计应简洁、明快、大方,易于识别,装修适 度,充分体现结构美,并宜体现现代交通建筑的特点。地面、高 架车站设计应因地制宜,并宜减小体量和使其具有良好的空 透性。
 
9.4.2 装修应采用防火、防潮、防腐、耐久、易清洁的材料, 同时应便于施工与维修,并宜兼顾吸声要求。地面材料应防滑、 耐磨。
 
9.4.3 照明灯具应采用节能、耐久灯具,并宜采用有罩明露式。 敞开式风雨棚的地面、高架站的灯具应能防风、防水、防尘。照 度标准应符合本规范第15章的规定。
 
9.4.4 车站内应设置导向、事故疏散、服务乘客等标志。
 
9.4.5 车站公共区内可适度设置广告,其位置、色彩不得干扰 导向、事故疏散、服务乘客的标志。
 
9.4.6 不设置站台门的车站,车站轨道区应采取吸声处理。有 噪声源的房间,应采取隔声、吸声措施。
 
9.4.7 地面、高架车站应采取噪声、振动的综合防治措施。当 采用声屏障时,宜同时满足功能和城市景观的要求。
 
=== 9.5 车站出入口 ===
 
9.5.1 车站出入口的数量,应根据吸引与疏散客流的要求设置; 每个公共区直通地面的出入口数量不得少于两个。每个出人口宽 度应按远期或客流控制期分向设计客流量乘以1.1~1.25不均匀 系数计算确定。
 
9.5.2 车站出入口布置应与主客流的方向相一致,且宜与过街 天桥、过街地道、地下街、邻近公共建筑物相结合或连通,宜统 一规划,可同步或分期实施,并应采取地铁夜间停运时的隔断措 施。当出入口兼有过街功能时,其通道宽度及其站厅相应部位设 计应计入过街客流量。
 
9.5.3 设于道路两侧的出入口,与道路红线的间距,应按当地 规划部门要求确定。当出入口朝向城市主干道时,应有一定面积 的集散场地。


9.5.4 地下车站出入口、消防专用出入口和无障碍电梯的地面 标高,应高出室外地面300mm~450mm, 并应满足当地防淹要 求,当无法满足时,应设防淹闸槽,槽高可根据当地最高积水位 确定。
9.5.4 地下车站出入口、消防专用出入口和无障碍电梯的地面 标高,应高出室外地面300mm~450mm, 并应满足当地防淹要 求,当无法满足时,应设防淹闸槽,槽高可根据当地最高积水位 确定。
第2,086行: 第2,826行:
表10.2.1梁体竖向挠度的限值
表10.2.1梁体竖向挠度的限值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跨度L(m) | 竖向挠度容许值 |
|-
| L≤30m | L/2000 |
! 跨度L(m) !! 竖向挠度容许值
| 30<L≤60 | L/1500 |
 
| 60<L≤80 | L/1200 |
|-
| L>80 | L/1000 |
| L≤30m || L/2000
 
|-
| 30<L≤60 || L/1500
 
|-
| 60<L≤80 || L/1200
 
|-
| L>80 || L/1000
 
|}


2 跨度超过100m 的桥梁,按实际运行列车进行车桥系统 耦合振动分析后,梁体竖向挠度可低于表10.2.1规定。分析得 出的列车安全性及乘客乘坐舒适性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2 跨度超过100m 的桥梁,按实际运行列车进行车桥系统 耦合振动分析后,梁体竖向挠度可低于表10.2.1规定。分析得 出的列车安全性及乘客乘坐舒适性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第2,132行: 第2,883行:
表10.2.5桥墩墩顶纵向水平线刚度限值
表10.2.5桥墩墩顶纵向水平线刚度限值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跨度L(m) | 最小水平线刚度(kN/cm) |
| L≤20 | 240 |
| 20<L≤30 | 320 |
| 30<L≤40 | 400 |


2)梁跨大于40m 的简支结构,其桥墩纵向水平线刚度可 按跨度与30m 比增大的比例增大。
|-
! 跨度L(m) !! 最小水平线刚度(kN/cm)


3)不设钢轨伸缩调节器的连续梁,当联长小于列车编组 长度时,可以联长为跨度,按跨度与30m 比增大的比
|-
| L≤20 || 240


73
|-
| 20&lt;L≤30 || 320


例增大刚度;当联长大于列车长度时,可以列车长为 跨度,按跨度长与30m 比增大的比例增大刚度。
|-
| 30&lt;L≤40 || 400


4)连续刚构可采用结构的合成纵向刚度。
|}


10.2.6 区间桥梁墩顶弹性水平位移应符合下列规定:
2)梁跨大于40m 的简支结构,其桥墩纵向水平线刚度可 按跨度与30m 比增大的比例增大。
 
3)不设钢轨伸缩调节器的连续梁,当联长小于列车编组 长度时,可以联长为跨度,按跨度与30m 比增大的比例增大刚度;当联长大于列车长度时,可以列车长为 跨度,按跨度长与30m 比增大的比例增大刚度。
 
4)连续刚构可采用结构的合成纵向刚度。
 
10.2.6 区间桥梁墩顶弹性水平位移应符合下列规定:


顺桥方向: △≤5√L (10.2.6-1)
顺桥方向: △≤5√L (10.2.6-1)
第2,168行: 第2,924行:


表10.3.1区间桥梁荷载分类
表10.3.1区间桥梁荷载分类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background-color:#f8f9fa; color:#202122;"
|- style="font-weight:bold; vertical-align:middle;"
! colspan="2" style="font-weight:normal;" | 荷载分类
! 荷载名称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主力
| 恒载
| 结构自重、<br />附属设备和附属建筑自重、<br />预加应力、<br />混凝土收缩及徐变影响、<br />基础变位的影响、<br />土压力、<br />静水压力及浮力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rowspan="2" | 主力
| 活载
| 列车竖向静活载、<br />列车竖向动力作用、<br />列车离心力、<br />列车横向摇摆力、<br />列车竖向静活载产生的土压力、<br />人群荷载
|-
| 无缝线路纵向水平力
| 伸缩力、挠曲力
|}


| |  |  |
续表10.3.1
| --- | --- | --- |
 
| 荷载分类 | | 荷载名称 |
{| class="wikitable"
| 主力 | 恒载 | 结构自重  附属设备和附属建筑自重 预加应力  混凝土收缩及徐变影响 基础变位的影响  土压力  静水压力及浮力 |
 
| 主力 | 活载 | 列车竖向静活载  列车竖向动力作用 列车离心力  列车横向摇摆力  列车竖向静活载产生的土压力 人群荷载 |
|-
| 无缝线路纵向  水平力 | 伸缩力  挠曲力 |
! 荷载分类 !! 荷载名称
 
|-
| 附加力 || 列车制动力或牵引力、风力、温度影响力、流水压力


.74
|-
| 特殊荷载 || 无缝线路断轨力、船只或汽车的撞击力、地震力、施工临时荷载、列车脱轨荷载


续表10.3.1
|}


|  |  |
| --- | --- |
| 荷载分类 | 荷载名称 |
| 附加力 | 列车制动力或牵引力 风力  温度影响力  流水压力 |
| 特殊荷载 | 无缝线路断轨力  船只或汽车的撞击力 地震力  施工临时荷载  列车脱轨荷载 |


注:1 如杆件的主要用途为承受某种附加力,在计算此杆件时,该附加力应按主 力 计 ;
注:1 如杆件的主要用途为承受某种附加力,在计算此杆件时,该附加力应按主 力 计 ;
第2,279行: 第3,050行:


10.4.2 区间桥梁的预应力混凝土的结构设计和构造要求,应符 合现行行业标准《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 规范》TB 10002.3的有关规定。
10.4.2 区间桥梁的预应力混凝土的结构设计和构造要求,应符 合现行行业标准《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 规范》TB 10002.3的有关规定。
77
78


10.4.3 区间桥梁基础设计和地基的物理力学指标,应符合现行 行业标准《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 TB 10002.5的有关 规定;当特殊荷载(地震力除外)参与荷载组合时,地基容许承 载力[oo] 和单桩轴向容许承载力的提高可按现行行业标准《铁 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TB 10002.5的有关规定执行。
10.4.3 区间桥梁基础设计和地基的物理力学指标,应符合现行 行业标准《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 TB 10002.5的有关 规定;当特殊荷载(地震力除外)参与荷载组合时,地基容许承 载力[oo] 和单桩轴向容许承载力的提高可按现行行业标准《铁 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TB 10002.5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2,318行: 第3,085行:
表10.5.9-1 一般环境中混凝土材料与钢筋的保护层厚度
表10.5.9-1 一般环境中混凝土材料与钢筋的保护层厚度


|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
 
| 环 境 | 混凝士强度等级 | 最大水胶比 | 钢筋保护层厚度 (mm) |
|-
| 非干湿交替和  长期湿润环境 | C35 ≥C40 | 0.5 0.45 | 35 30 |
! 环境 !! 混凝土强度等级 !! 最大水胶比 !! 钢筋保护层厚度 (mm)
 
|-
| 非干湿交替和长期湿润环境 || C35<br/>≥C40 || 0.5<br/>0.45 || 35<br/>30
 
|}


续表10.5.9-1
续表10.5.9-1


|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
 
| 环 境 | 混凝土强度等级 | 最大水胶比 | 钢筋保护层厚度 (mm) |
|-
| 干湿交替环境 | C40  C45  ≥C50 | 0.45 0.4  0.36 | 45  40  35 |
 
! 环境 !! 混凝土强度等级 !! 最大水胶比 !! 钢筋保护层厚度 (mm)
 
|-
 
| 干湿交替环境 || C40  C45  ≥C50 || 0.45 0.4  0.36 || 45  40  35
 
|}


注:1 直接接触土体浇注的构件,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70mm;
注:1 直接接触土体浇注的构件,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70mm;
第2,340行: 第3,119行:
表10.5.9-2 氯化物环境中混凝土材料与钢筋的保护层厚度
表10.5.9-2 氯化物环境中混凝土材料与钢筋的保护层厚度


|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
 
| 环 境 | 混凝土强 度等级 | 最大水 胶比 | 钢筋保护层 厚 度 C ( m m ) |
|-
| 受除冰盐水溶液轻度溅射作用 接触较高浓度氯离子水体,且有干湿交替 | C45 ≥C50 | 0.4 0.36 | 60 55 |
 
! 环境 !! 混凝土强度等级 !! 最大水胶比 !! 钢筋保护层厚度C (mm)
 
|-
 
| 受除冰盐水溶液轻度溅射作用<br/>接触较高浓度氯离子水体,且有干湿交替 || C45<br/>≥C50 || 0.4<br/>0.36 || 60<br/>55
 
|}


注:预制构件的保护层厚度可比表中规定值减少5mm。
注:预制构件的保护层厚度可比表中规定值减少5mm。
第2,349行: 第3,135行:
表10.5.9-3 冻融环境中混凝土材料与钢筋的保护层厚度
表10.5.9-3 冻融环境中混凝土材料与钢筋的保护层厚度


|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
 
| 环 境 | 混凝土强度  等级 | 最大水胶比 | 钢筋保护层厚度  C(mm) |
|-
| 微冻、严寒和寒冷地区的无盐 环境 | C45 ≥C50 | 0.4 0.36 | 40 35 |
 
| 微冻、严寒和寒冷地区的有盐 环境 | C45 ≥C50 | 0.4 0.36 | 60 55 |
! 环境 !! 混凝土强度等级 !! 最大水胶比 !! 钢筋保护层厚度C(mm)
 
|-
 
| 微冻、严寒和寒冷地区的无盐环境 || C45 / ≥C50 || 0.4 / 0.36 || 40 / 35
 
|-
 
| 微冻、严寒和寒冷地区的有盐环境 || C45 / ≥C50 || 0.4 / 0.36 || 60 / 55
 
|}


注:1 最冷月平均气温高于2.5℃的地区,混凝土结构可不计冻融环境作用;
注:1 最冷月平均气温高于2.5℃的地区,混凝土结构可不计冻融环境作用;
第2,453行: 第3,249行:
表11.2.1 荷载分类
表11.2.1 荷载分类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8F9FA; color:#202122;"
| --- | --- | --- |
|- style="font-weight:bold; background-color:#EAECF0;"
| 荷载分类 | | 荷载名称 |
! colspan="2" | 荷载分类
| 永久荷载 | | 结构自重 |
! 荷载名称
| 地层压力 |
|-
| 结构上部和破坏棱体范围内的设施及建筑物压力 |
| rowspan="8" colspan="2" | 永久荷载
| 水压力及浮力 |
| 结构自重
| 混凝土收缩及徐变影响 |
|-
| 预加应力 |
| 地层压力
| 设备重量 |
|-
| 地基下沉影响 |
| 结构上部和破坏棱体范围内的设施及建筑物压力
| 可变  荷载 | 基本可  变荷载 | 地面车辆荷载及其动力作用 |
|-
| 地面车辆荷载引起的侧向土压力 |
| 水压力及浮力
| 地铁车辆荷载及其动力作用 |
|-
| 人群荷载 |
| 混凝土收缩及徐变影响
| 其他可  变荷载 | 温度变化影响 |
|-
| 施工荷载 |
| 预加应力
| 偶然荷载 | | 地震作用 |
|-
| 沉船、抛锚或河道疏浚产生的撞击力等灾害性荷载 |
| 设备重量
| 人防荷载 |
|-
| 地基下沉影响
|-
| rowspan="6" | 可变荷载
| rowspan="4" | 基本可变荷载
| 地面车辆荷载及其动力作用
|-
| 地面车辆荷载引起的侧向土压力
|-
| 地铁车辆荷载及其动力作用
|-
| 人群荷载
|-
| rowspan="2" | 其他可变荷载
| 温度变化影响
|-
| 施工荷载
|-
| rowspan="3" colspan="2" | 偶然荷载
| 地震作用
|-
| 沉船、抛锚或河道疏浚产生的撞击力等灾害性荷载
|-
| 人防荷载
|}


注:1 设计中要求计入的其他荷载,可根据其性质分别列人上述三类荷载中;
注:1 设计中要求计入的其他荷载,可根据其性质分别列人上述三类荷载中;
第2,552行: 第3,372行:
表11.3.2一般环境条件下混凝土的最低设计强度等级
表11.3.2一般环境条件下混凝土的最低设计强度等级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8F9FA; color:#202122;"
| --- | --- | --- |
|- style="font-weight:bold; text-align:center; background-color:#EAECF0;"
| 明挖法 | 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 | C35 |
! 施工方法
|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 | C35 |
! 结构形式
| 作为永久结构的地下连续墙和灌注桩 | C35 |
! 混凝土强度等级
| 盾构法 |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片 | C50 |
|-
| 整体式钢筋混凝土衬砌 | C35 |
| rowspan="3" | 明挖法
| 矿山法 | 喷射混凝土衬砌 | C25 |
| 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
| 现浇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衬砌 | C35 |
| C35
| 沉管法 | 钢筋混凝土结构 | C35 |
|-
|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 C40 |
|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
| 顶进法 | 钢筋混凝土结构 | C35 |
| C35
|-
| 作为永久结构的地下连续墙和灌注桩
| C35
|-
| rowspan="2" | 盾构法
|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片
| C50
|-
| 整体式钢筋混凝土衬砌
| C35
|-
| rowspan="2" | 矿山法
| 喷射混凝土衬砌
| C25
|-
| 现浇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衬砌
| C35
|-
| rowspan="2" | 沉管法
| 钢筋混凝土结构
| C35
|-
|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 C40
|-
| 顶进法
| 钢筋混凝土结构
| C35
|}


11.3.3 大体积浇筑的混凝土应避免采用高水化热水泥,并宜掺 入高效减水剂、优质粉煤灰或磨细矿渣等,同时应严格控制水泥
11.3.3 大体积浇筑的混凝土应避免采用高水化热水泥,并宜掺 入高效减水剂、优质粉煤灰或磨细矿渣等,同时应严格控制水泥
第2,596行: 第3,445行:


1 区间隧道宜采用暗挖法施工,并宜遵守下列原则:
1 区间隧道宜采用暗挖法施工,并宜遵守下列原则:
90


1) 盾构法适用于第四纪地层、无侧限抗压强度中等偏低 的地层和软岩地层的隧道施工;在硬质岩层和含有大 量粗颗粒漂石、块石的地层不宜采用;
1) 盾构法适用于第四纪地层、无侧限抗压强度中等偏低 的地层和软岩地层的隧道施工;在硬质岩层和含有大 量粗颗粒漂石、块石的地层不宜采用;
第2,657行: 第3,504行:
复合式衬砌的初期支护可根据围岩条件确定,主要类型和适 用条件应符合表11.5.5的规定。复合式衬砌的二次衬砌应采用 钢筋混凝土,并应在内外层衬砌之间铺设防水层或隔离层。有条 件时也可采用装配式衬砌;
复合式衬砌的初期支护可根据围岩条件确定,主要类型和适 用条件应符合表11.5.5的规定。复合式衬砌的二次衬砌应采用 钢筋混凝土,并应在内外层衬砌之间铺设防水层或隔离层。有条 件时也可采用装配式衬砌;


91
表11.5.5 复合式村砌初期支护类型和适用条件
 
{| class="wikitable"
 
|-
! 初期支护类型 !! 适用条件
 
|-
|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 || 具有自稳能力的岩石类地层
 
|-
| 锚杆+钢拱架+喷射混凝土支护 || 不能长期自稳的岩石地层


92
|-
| 超前支护+钢拱架+喷射混凝土支护 || 土质地层


表11.5.5 复合式村砌初期支护类型和适用条件
|}


|  |  |
| --- | --- |
| 初期支护类型 | 适用条件 |
|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 | 具有自稳能力的岩石类地层 |
| 锚杆+钢拱架+喷射混凝土支护 | 不能长期自稳的岩石地层 |
| 超前支护+钢拱架+喷射混凝土支护 | 土质地层 |


2) 在围岩完整、稳定、无地下水和不受冻害影响的地段 的非行车及乘客不使用的隧道,也可采用单层喷锚衬 砌结构,喷锚衬砌的内部净空应满足后期施作结构的 尺寸要求。
2) 在围岩完整、稳定、无地下水和不受冻害影响的地段 的非行车及乘客不使用的隧道,也可采用单层喷锚衬 砌结构,喷锚衬砌的内部净空应满足后期施作结构的 尺寸要求。
第2,698行: 第3,551行:
表11.6.1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最大计算裂缝宽度允许值(mm)
表11.6.1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最大计算裂缝宽度允许值(mm)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color:#F8F9FA; color:#202122;"
| --- | --- | --- |
|- style="font-weight:bold; text-align:center; 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EAECF0;"
| 结构类型 | | 允 许 值 ( mm ) |
! colspan="2" | 结构类型
| 盾构隧道管片 | | 0.2 |
! 允许值 (mm)
| 其他结构 | 水中环境、土中缺氧环境 | 0.3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洞内干燥环境或洞内潮湿环境 | 0.3 |
| colspan="2" | 盾构隧道管片
| 干湿交替环境 | 0.2 |
| 0.2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rowspan="3" | 其他结构
| 水中环境、土中缺氧环境
| 0.3
|-
| 洞内干燥环境或洞内潮湿环境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0.3
|-
| 干湿交替环境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0.2
|}


注:1 当设计采用的最大裂缝宽度的计算式中保护层的实际厚度超过30mm 时, 可将保护层厚度的计算值取为30mm;
注:1 当设计采用的最大裂缝宽度的计算式中保护层的实际厚度超过30mm 时, 可将保护层厚度的计算值取为30mm;
第2,724行: 第3,588行:
7 直接承受列车荷载的楼板等构件,其计算及构造应符合 现行行业标准《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 范》TB 10002.3的有关规定;
7 直接承受列车荷载的楼板等构件,其计算及构造应符合 现行行业标准《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 范》TB 10002.3的有关规定;


8 地下结构应进行横断面方向的受力计算,遇下列情况时, 尚应进行纵向强度和变形计算:
8 地下结构应进行横断面方向的受力计算,遇下列情况时, 尚应进行纵向强度和变形计算:
 
 
1)覆土荷载沿其纵向有较大变化时;
1)覆土荷载沿其纵向有较大变化时;
 
 
2) 结构直接承受建、构筑物等较大局部荷载时;
2) 结构直接承受建、构筑物等较大局部荷载时;
 
 
3) 地基或基础有显著差异,沿纵向产生不均匀沉降时;
3) 地基或基础有显著差异,沿纵向产生不均匀沉降时;
 
 
4) 沉管隧道;
4) 沉管隧道;
 
 
5) 地震作用下的小曲线半径的隧道、刚度突变的结构和 液化对稳定有影响的结构。
5) 地震作用下的小曲线半径的隧道、刚度突变的结构和 液化对稳定有影响的结构。
 
 
9 当温度变形缝的间距较大时,应计及温度变化和混凝土 收缩对结构纵向的影响。
9 当温度变形缝的间距较大时,应计及温度变化和混凝土 收缩对结构纵向的影响。
 
 
10 空间受力作用明显的区段,宜按空间结构进行分析;
10 空间受力作用明显的区段,宜按空间结构进行分析;
 
11 装配式构件尺寸的确定应能使制作、吊装、运输以及施 工安全和方便。接头设计应满足受力、防水和耐久性要求;
 
12 矿山法施工的结构的设计,应以喷射混凝土、钢拱架 (包括格栅拱架和型钢拱架)或锚杆为主要支护手段,根据围岩 和环境条件、结构埋深和断面尺度等,通过选择适宜的开挖方 法、辅助措施、支护形式及与之相关的物理力学参数,达到保持 围岩和支护的稳定、合理利用围岩自承载能力的目的。施工中, 应通过对围岩和支护的动态监测,优化设计和施工参数;
 
13 暗挖法施工的结构,应及时向其衬砌背后压注结硬性 浆液。
 
11.6.2 基坑工程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基坑工程设计应根据工程特点和工程环境保护要求等确
 
定基坑的安全等级、地面允许最大沉降量、围护墙的水平位移等 控制要求;
 
2 基坑工程应根据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基坑深度、沉降 和变形控制要求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选择支护形式、地下水处理方 法和基坑保护措施等;
 
3 基坑工程应进行抗滑移和倾覆的整体稳定性、基坑底部 土体抗隆起和抗渗流稳定性及抗坑底以下承压水的稳定性检算。 各类稳定性安全系数的取值应根据环境保护要求按地区经验确 定。各类基坑支护工程应根据表11.6.2的规定进行检算;
 
表11.6.2 基坑工程稳定性检算内容


11 装配式构件尺寸的确定应能使制作、吊装、运输以及施 工安全和方便。接头设计应满足受力、防水和耐久性要求;
{| class="wikitable"
 
12 矿山法施工的结构的设计,应以喷射混凝土、钢拱架 (包括格栅拱架和型钢拱架)或锚杆为主要支护手段,根据围岩 和环境条件、结构埋深和断面尺度等,通过选择适宜的开挖方 法、辅助措施、支护形式及与之相关的物理力学参数,达到保持 围岩和支护的稳定、合理利用围岩自承载能力的目的。施工中, 应通过对围岩和支护的动态监测,优化设计和施工参数;
 
13 暗挖法施工的结构,应及时向其衬砌背后压注结硬性 浆液。
 
11.6.2 基坑工程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基坑工程设计应根据工程特点和工程环境保护要求等确
|-
! 支护类型 !! 整体失稳 !! 抗滑移 !! 抗倾覆 !! 内部失稳 !! 抗隆起(一) !! 抗隆起(二) !! 抗管涌或渗流 !! 抗承压水突涌


定基坑的安全等级、地面允许最大沉降量、围护墙的水平位移等 控制要求;
|-
| 放坡 || △ || 一 || 一 || 一 || 一 || 一 || 一 || O


2 基坑工程应根据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基坑深度、沉降 和变形控制要求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选择支护形式、地下水处理方 法和基坑保护措施等;
|-
| 土钉支护 || △ || △ || △ || △ || 一 || 一 || 一 || O


3 基坑工程应进行抗滑移和倾覆的整体稳定性、基坑底部 土体抗隆起和抗渗流稳定性及抗坑底以下承压水的稳定性检算。 各类稳定性安全系数的取值应根据环境保护要求按地区经验确 定。各类基坑支护工程应根据表11.6.2的规定进行检算;
|-
| 重力式围护结构 || △ || △ || △ ||  || △ || 一 || △ || O


表11.6.2 基坑工程稳定性检算内容
|-
| 桩、墙式围护结构 || O || 一 || △ || 一 || △ || △ || △ || O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支护类型 | 整体  失稳 | 抗滑移 | 抗倾覆 | 内部  失稳 | 抗隆 起(一) | 抗隆 起(二) | 抗管涌 或渗流 | 抗承压 水突涌 |
| 放坡 | △ | 一 | 一 | 一 | 一 | 一 | 一 | O |
| 土钉支护 | △ | △ | △ | △ | 一 | 一 | 一 | 0 |
| 重力式围护结构 | △ | △ | △ |  | △ | 一 | △ | O |
| 桩、墙式围护结构 | O | 一 | △ | 一 | △ | △ | △ | O |


注:1 △为应检算,〇为必要时检算:
注:1 △为应检算,〇为必要时检算:
第2,948行: 第3,823行:
表11.7.4一般环境作用下混凝土结构构件钢筋净保护层最小厚度(mm)
表11.7.4一般环境作用下混凝土结构构件钢筋净保护层最小厚度(mm)


| |  |  |  |  |  |  |  |  |  |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background-color:#f8f9fa; color:#20212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结构  类别 | 地下 连续墙 | | 灌 注 桩 | 明挖结构 | | | | | 钢筋  混凝土  管片 | | 矿山法施工  的结构 | | |
! rowspan="3" | 结构类别
| 顶板 | | 楼 板 | 底板 | | 初期支护或 喷锚衬砌 | | 二次  衬砌 |
! rowspan="2" colspan="2" | 地下连续墙
| 外 侧 | 内 侧 | 外 侧 | 内 側 | 外 侧 | 内 侧 | 外 侧 | 内 侧 | 外 侧 | 内 侧 |
! rowspan="3" | 灌注桩
| 保护层 厚度 | 70 | 70 | 70 | 45 | 35 | 30 | 45 | 35 | 35 | 25 | 35 | 35 | 35 |
! colspan="5" | 明挖结构
! rowspan="2" colspan="2" | 钢筋混凝土管片
! colspan="3" | 矿山法施工的结构
|-
| colspan="2" | 顶板
| rowspan="2" | 楼板
| colspan="2" | 底板
| colspan="2" | 初期支护或喷锚衬砌
| rowspan="2" | 二次衬砌
|-
| 外侧
| 内侧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外侧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内侧
| 外侧
| 内侧
| 外侧
| 内侧
| 外侧
| 内侧
|- style="text-align:left; vertical-align:middle;"
| 保护层厚度
| 70
| 70
| 70
| 45
| 35
| 30
| 45
| 35
| 35
| 25
| 35
| 35
| 35
|}


注:1顶进法和沉管法施工的隧道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可采用明挖结构的数值
注:1顶进法和沉管法施工的隧道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可采用明挖结构的数值
第2,961行: 第3,871行:
3 当地下连续墙与内衬组成叠合墙时,其内侧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可采 用50mm。
3 当地下连续墙与内衬组成叠合墙时,其内侧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可采 用50mm。


11.7.5 明挖法施工的地下结构周边构件和中楼板每侧暴露面上 分布钢筋的配筋率不宜低于0.2%,同时分布钢筋的间距也不宜
11.7.5 明挖法施工的地下结构周边构件和中楼板每侧暴露面上 分布钢筋的配筋率不宜低于0.2%,同时分布钢筋的间距也不宜大于150mm 。当混凝土标号大于C60 时,分布钢筋的最小配筋 率宜增加0 . 1%。
 
103
 
大于150mm 。当混凝土标号大于C60 时,分布钢筋的最小配筋 率宜增加0 . 1%。


11.7.6 后砌的内部承重墙和隔墙等应与主体结构可靠拉结,轻 质隔墙应与主体结构连结。
11.7.6 后砌的内部承重墙和隔墙等应与主体结构可靠拉结,轻 质隔墙应与主体结构连结。
第2,985行: 第3,891行:
表11.8.1地下结构的抗震等级
表11.8.1地下结构的抗震等级


| |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color:#F8F9FA; color:#202122;"
| --- | --- | --- | --- | --- |
|- style="text-align:center; 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8f9fa;"
| 结构类别 | 设防烈度 | | | |
! 结构类别
| 结构型式 | 6度 | 7度 | 8度 | 9度 |
! colspan="4" | 设防烈度
| 明挖车站框架结构 矿山法车站隧道结构 | 四级 | 三级 | 二级 | 一级 |
|- style="text-align:center; background-color:#f8f9fa;"
 
| 结构型式
104
| 6度
 
| 7度
续表11.8.1
| 8度
 
| 9度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 | --- | --- | --- |
| 明挖车站框架结构<br />矿山法车站隧道结构
| 结构类别 | 设防烈度 | | | |
| 四级
| 明挖区间隧道结构 盾构区间隧道结构 | 四级 | 四级 | 三级 | 二级 |
| 三级
| 车站出入口等附属结构 | 四级 | 四级 | 三级 | 二级 |
| 二级
| 一级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明挖区间隧道结构<br />盾构区间隧道结构
| 四级
| 四级
| 三级
| 二级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车站出入口等附属结构
| 四级
| 四级
| 三级
| 二级
|}


注:1 断面大小接近车站断面的地下结构应按车站的抗震等级设计;
注:1 断面大小接近车站断面的地下结构应按车站的抗震等级设计;
第3,087行: 第4,007行:
11.9.6 地下结构应结合工程的规模和所采用的工法,合理安排 工程的建设时间。
11.9.6 地下结构应结合工程的规模和所采用的工法,合理安排 工程的建设时间。


107


== 12 工 程 防 水 ==
== 12 工 程 防 水 ==
第3,112行: 第4,031行:


3 隧道工程中漏水的平均渗漏量不应大于0.05L/m²·d, 任意100m² 防水面积渗漏量不应大于0.15L/m²·d。
3 隧道工程中漏水的平均渗漏量不应大于0.05L/m²·d, 任意100m² 防水面积渗漏量不应大于0.15L/m²·d。
108


12.1.6 高架结构防水应遵循“以防为主,防排结合”的原则, 桥面应设柔性防水层,并应设置顺畅的排水系统。
12.1.6 高架结构防水应遵循“以防为主,防排结合”的原则, 桥面应设柔性防水层,并应设置顺畅的排水系统。
第3,125行: 第4,042行:
表12.2.1防水混凝土的设计抗渗等级
表12.2.1防水混凝土的设计抗渗等级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 --- | --- | --- |
|- style="font-weight:bold; 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EAECF0; color:#202122;"
| 结构埋置深度(m) | 设计抗渗等级 | |
! rowspan="2" | 结构埋置深度(m)
| 现浇混凝土结构 |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 |
! colspan="2" | 设计抗渗等级
| h<20 | P8 | P10 |
|- style="font-weight:bold;"
| 20≤h<30 | P10 | P10 |
| style="background-color:#EAECF0; color:#202122;" | 现浇混凝土结构
| 40>h≥30 | P12 | P12 |
| style="background-color:#EAECF0; color:#202122;" |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8F9FA; color:#202122;"
| h<20
| P8
| P1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8F9FA; color:#202122;"
| 20≤h<30
| P10
| P1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8F9FA; color:#202122;"
| 40>h≥30
| P12
| P12
|}


12.2.2 防水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试配混凝土 的抗渗等级应比设计要求提高一级。
12.2.2 防水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试配混凝土 的抗渗等级应比设计要求提高一级。
第3,203行: 第4,133行:
12.5.2 明挖法施工的地下结构防水措施应符合表12.5.2的 规定。
12.5.2 明挖法施工的地下结构防水措施应符合表12.5.2的 规定。


111


表12.5.2 明挖法施工的地下结构防水措施
表12.5.2 明挖法施工的地下结构防水措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font-weight:bold; text-align:center;"
| 工程  部位 | 主体 | | | | 施工缝 | | | | | 后浇带 | | | | | | 变形缝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工程<br />部位
| 防水措施 | 防水混凝土 | 防水砂浆 | 防水卷材 | 防水涂料 | 膨润土防水材料 | 遇水膨胀止水条(胶) | 外贴式止水带 | 中埋式止水带 | 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 | 预埋注浆管 | 补偿收缩防水混静土 | 外贴式止水带 | 预埋注浆管 | 防水涂料 | 遇水膨胀止水条(胶) | 防水密封材料 | 中埋式止水带 | 外貼式止水带 | 可卸式止水带 | 防水密封材料 | 外貼防水卷材 | 外涂防水涂料 | 预埋注裝管 |
! colspan="4"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主体
| 防水等级 | | | 应选一  至二种 | | | 应选二种 | | | | | | 应选二种 | | | | | 选 | 应选二至三种 | | | | | |
! colspan="5"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施工缝
| 二级 | 遥 | 应选一种 | | | 应选一至二种 | | | | | 必选 | 应选一至二种 | | | | | 选 | 应选一至二种 | | | | | |
! colspan="6"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后浇带
! colspan="8" style="color:#202122;" | 变形缝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color:#202122;"
| style="text-align:center; font-weight:bold;" | 防水<br />措施
| 防水<br />混凝<br />土
| 防水<br />砂浆
| 防水<br />卷材
| 防水<br />涂料
| 膨润<br />土防<br />水材<br />料
| 遇水<br />膨胀<br />止水<br />条(胶)
| 外贴<br />式止<br />水带
| 中埋<br />式止<br />水带
| 水泥<br />基渗<br />透结<br />晶型<br />防水<br />材料
| 预埋<br />注浆<br />管
| 补偿<br />收缩<br />防水<br />混静<br />土
| 外贴<br />式止<br />水带
| 预埋<br />注浆<br />管
| 防水<br />涂料
| 遇水<br />膨胀<br />止水<br />条(胶)
| 防水<br />密封<br />材料
| 中埋<br />式止<br />水带
| 外貼<br />式止<br />水带
| 可卸<br />式止<br />水带
| 防水<br />密封<br />材料
| 外貼<br />防水<br />卷材
| 外涂<br />防水<br />涂料
| 预埋<br />注裝<br />管
|- style="color:#202122;"
| rowspan="2" style="text-align:center; vertical-align:middle; font-weight:bold;" | 防水<br />等级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一级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必选
| colspan="3"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应选一至二种
| colspan="5"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应选二种
| 必选
| colspan="5"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应选二种
| 必选
| colspan="6"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应选二至三种
|-
| style="text-align:center; color:#202122;" | 二级
| style="color:#202122;" | 必选
| colspan="3" style="color:#202122;" | 应选一种
| colspan="5" style="color:#202122;" | 应选一至二种
| style="color:#202122;" | 必选
| colspan="5" style="color:#202122;" | 应选一至二种
| style="color:#202122;" | 必选
| colspan="6" style="color:#202122;" | 应选一至二种
|}


12.5.3 明挖敞口放坡施工的地下结构和侧墙为复合墙的地下结 构,应采用防水混凝土和全包防水层组成双道防线。
12.5.3 明挖敞口放坡施工的地下结构和侧墙为复合墙的地下结 构,应采用防水混凝土和全包防水层组成双道防线。
第3,412行: 第4,387行:
3 在夏季当地最热月的平均温度超过25℃,且地铁高峰时 间内每小时的行车对数和每列车车辆数的乘积不小于180时,应
3 在夏季当地最热月的平均温度超过25℃,且地铁高峰时 间内每小时的行车对数和每列车车辆数的乘积不小于180时,应


119


采用空调系统;
采用空调系统;
第3,527行: 第4,501行:


13.2.30 厕所应设置独立的机械排风、自然进风系统,所排出 的气体应直接排出地面。
13.2.30 厕所应设置独立的机械排风、自然进风系统,所排出 的气体应直接排出地面。
123


13.2.31 设置气体灭火的房间应设置机械通风系统,所排除的 气体必须直接排出地面。
13.2.31 设置气体灭火的房间应设置机械通风系统,所排除的 气体必须直接排出地面。
第3,557行: 第4,529行:


13.2.40 地下车站内的设备与管理用房的室内空气计算温度、 相对湿度和换气次数,应符合表13.2.40的规定。
13.2.40 地下车站内的设备与管理用房的室内空气计算温度、 相对湿度和换气次数,应符合表13.2.40的规定。
124


表13.2.40 地下车站内设备与管理用房空气
表13.2.40 地下车站内设备与管理用房空气
第3,719行: 第4,689行:
13.3.5 地面变电所宜采用自然通风降温;当自然通风不能达到 设备对环境要求时,可采用机械排风、自然进风的方式。
13.3.5 地面变电所宜采用自然通风降温;当自然通风不能达到 设备对环境要求时,可采用机械排风、自然进风的方式。


13.3.6 车站内的其他设备与管理用房的温、湿度,应按表 129
13.3.6 车站内的其他设备与管理用房的温、湿度,应按表


13.2.40的规定执行。
13.2.40的规定执行。
第3,752行: 第4,722行:


13.4.3 地铁通风、空调与供暖系统应选用可靠性高、节能性 好、低噪声、运转平稳、模块化、小型化、紧凑型的设备,并应 便于安装、维护、维修。
13.4.3 地铁通风、空调与供暖系统应选用可靠性高、节能性 好、低噪声、运转平稳、模块化、小型化、紧凑型的设备,并应 便于安装、维护、维修。
130


== 14 给水与排水 ==
== 14 给水与排水 ==
第3,987行: 第4,955行:
4 生产工艺用水应按工艺要求确定;
4 生产工艺用水应按工艺要求确定;


5 路面洒水、绿化及草地用水、汽车冲洗用水,应符合现 137
5 路面洒水、绿化及草地用水、汽车冲洗用水,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 等的有关规定;
 
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 等的有关规定;


6 不可预见水量和管网漏水量之和应按车辆基地内生产、 生活最高日用水量的15%计算。
6 不可预见水量和管网漏水量之和应按车辆基地内生产、 生活最高日用水量的15%计算。
第4,016行: 第4,982行:


2 生产用水排水量应按工艺要求确定;
2 生产用水排水量应按工艺要求确定;
138


3 冲洗和消防废水排水量和用水量应相同;
3 冲洗和消防废水排水量和用水量应相同;
第5,339行: 第6,303行:
6 采用无人驾驶方式时与列车障碍物检测系统的接口。
6 采用无人驾驶方式时与列车障碍物检测系统的接口。


179


=== 17.5 列车自动运行系统 ===  
=== 17.5 列车自动运行系统 ===  
任欣欣
1,639

个编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