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修订间差异

添加828字节 、​ 2025年6月4日 (星期三)
无编辑摘要
任欣欣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任欣欣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第1,636行: 第1,636行:
5 道岔附带曲线可不设缓和曲线和超高,但其曲线半径不 应小于道岔导曲线半径;
5 道岔附带曲线可不设缓和曲线和超高,但其曲线半径不 应小于道岔导曲线半径;


6 两组道岔之间应设置直线段钢轨连接,其钢轨长度不应 小于表6.2.4-3的规定。'''以截图为准'''
6 两组道岔之间应设置直线段钢轨连接,其钢轨长度不应 小于表6.2.4-3的规定。
 
一般地段
 


[[文件: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_表6.2.4-3道岔间插入钢轨长度(m).png]]


=== 6.3 线路纵断面 ===  
=== 6.3 线路纵断面 ===  
第9,738行: 第9,736行:
17、20点为联结在转向架构架上的信号接收设备的最低点;第0s 、1s 、2s、 3s、48点为隧道内受电弓控制点;第0a、la、2a、3a、4a点为隧道外受电弓 (高度5000m) 控制点:第0b 、1b 、2b 、3b 、4b点为隧道外受电弓(高度 4400m) 控制点。
17、20点为联结在转向架构架上的信号接收设备的最低点;第0s 、1s 、2s、 3s、48点为隧道内受电弓控制点;第0a、la、2a、3a、4a点为隧道外受电弓 (高度5000m) 控制点:第0b 、1b 、2b 、3b 、4b点为隧道外受电弓(高度 4400m) 控制点。


 
[[文件: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_图A.0.1区间或过站直线地段车辆轮廓线、车辆限界和设备限界.jpeg]]


图 A.0.1 区间或过站直线地段车辆轮廓线、车辆限界和设备限界
图 A.0.1 区间或过站直线地段车辆轮廓线、车辆限界和设备限界
第10,130行: 第10,128行:
注:表中第0~6、9点是车体上的控制点;ml~m5 点是开门状态下车门控制点: 第10~11点是转向架上的控制点;第12~15点是车轮上的控制点;18、19 两点为联结在车轴上的齿轮箱点:16、17、20点为联结在转向架构架上的信 号接收设备的最低点:第0s 、1s 、2s 、3s 、4s点为隧道内受电弓控制点;第 Oa 、la 、2a 、3a 、4a点为隧道外受电弓(高度5000m) 控制点:第0b 、1b、 2b 、3b 、4b点为隧道外受电弓(高度4400m) 控制点。
注:表中第0~6、9点是车体上的控制点;ml~m5 点是开门状态下车门控制点: 第10~11点是转向架上的控制点;第12~15点是车轮上的控制点;18、19 两点为联结在车轴上的齿轮箱点:16、17、20点为联结在转向架构架上的信 号接收设备的最低点:第0s 、1s 、2s 、3s 、4s点为隧道内受电弓控制点;第 Oa 、la 、2a 、3a 、4a点为隧道外受电弓(高度5000m) 控制点:第0b 、1b、 2b 、3b 、4b点为隧道外受电弓(高度4400m) 控制点。


 
[[文件: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_图A.0.2停站直线地段车辆轮廓线和车辆限界.jpeg]]
图A.0.2 停站直线地段车辆轮廓线和车辆限界
图A.0.2 停站直线地段车辆轮廓线和车辆限界


第10,206行: 第10,204行:
B.0.1 区间或过站直线地段车辆轮廓线、车辆限界和设备限界 (图B.0.1) 的坐标值,应按表B.0.1-1~ 表B.0.1-7 选取。
B.0.1 区间或过站直线地段车辆轮廓线、车辆限界和设备限界 (图B.0.1) 的坐标值,应按表B.0.1-1~ 表B.0.1-7 选取。


 
[[文件: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_图B.0.1区间或过站直线地段车辆轮廓线、车辆限界和设备限界.jpeg]]


图 B.0.1 区间或过站直线地段车辆轮廓线、车辆限界和设备限界
图 B.0.1 区间或过站直线地段车辆轮廓线、车辆限界和设备限界
第12,062行: 第12,060行:
|}
|}


 
[[文件: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_图B.0.2停站直线地段车辆轮廓线和车辆限界.jpeg]]
图B.0.2 停站直线地段车辆轮廓线和车辆限界
图B.0.2 停站直线地段车辆轮廓线和车辆限界


第12,459行: 第12,457行:
| Z || 38 || 4071 || 4071 || 4053 || 4023 || 3887 || 一 || 一 || 一 || 一
| Z || 38 || 4071 || 4071 || 4053 || 4023 || 3887 || 一 || 一 || 一 || 一
|}
|}
 
[[文件: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_图C.0.1区间或过站直线地段车辆轮廓线、车辆限界和设备限界.png]]


图 C.0.1 区间或过站直线地段车辆轮廓线、车辆限界和设备限界
图 C.0.1 区间或过站直线地段车辆轮廓线、车辆限界和设备限界
第12,656行: 第12,654行:
|}
|}


Y
[[文件: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_图C.0.2停站直线地段车辆轮廓线和车辆限界.jpeg]]


图 C.0.2 停站直线地段车辆轮廓线和车辆限界
图 C.0.2 停站直线地段车辆轮廓线和车辆限界
第13,081行: 第13,079行:
E.0.5 缓和曲线段建筑限界加宽(见图E.0.5) 应分为内侧加 宽和外侧加宽。
E.0.5 缓和曲线段建筑限界加宽(见图E.0.5) 应分为内侧加 宽和外侧加宽。


外割加宽起点 内侧加宽起点
[[文件: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_图E.0.5缓和曲线段建筑限界加宽适用范围示意.png]]
 
2 H 点
 
直缓点
 
 
墁厥点
 
周曲线加宽量
 
 
 
缓和曲线
 
Em适用范围 线路中心线
 
E外适用范围
 
10m\_ 按线性 内插处理
 
圆曲线
 
直线


图E.0.5 缓和曲线段建筑限界加宽适用范围示意
图E.0.5 缓和曲线段建筑限界加宽适用范围示意
第15,008行: 第14,982行:
|-
|-
| 0.3 || R=0.25V² || 400 || 625 || 756 || 900 || 1225 || 1600 || 2025 || 2500 || 3025 || 3600
| 0.3 || R=0.25V² || 400 || 625 || 756 || 900 || 1225 || 1600 || 2025 || 2500 || 3025 || 3600
|}


5)对于最小竖曲线半径,在架轨灌注混凝土道床时,发现 凹形竖曲线,半径为2000m 时,施工曾经遇到轨道依靠自重下 凹确有困难,故规定最小为2000m 。同时考虑地铁坡段短的实际 情 况 ,R 不宜太大。
5)对于最小竖曲线半径,在架轨灌注混凝土道床时,发现 凹形竖曲线,半径为2000m 时,施工曾经遇到轨道依靠自重下 凹确有困难,故规定最小为2000m 。同时考虑地铁坡段短的实际 情 况 ,R 不宜太大。
第15,305行: 第15,280行:
以双线路基面宽度为例(图1),其计算公式如下:
以双线路基面宽度为例(图1),其计算公式如下:


 
[[文件: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_图1双线铁路直线地段标准路基面宽度示意.jpeg]]


图1 双线铁路直线地段标准路基面宽度示意
图1 双线铁路直线地段标准路基面宽度示意
第15,381行: 第15,356行:
B——直线段路基面宽度 (m);
B——直线段路基面宽度 (m);


 
[[文件: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_图2曲线地段路基面加宽示意图.jpeg]]


图2曲线地段路基面加宽示意图
图2曲线地段路基面加宽示意图
任欣欣
1,639

个编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