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任欣欣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任欣欣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第3,019行: 第3,019行:
但会削弱加压送风系统的防烟作用,有时甚至会导致烟气的逆向 流动,阻碍了人员的疏散活动。另外,如图1所示,加压送风口的 位置设在前室进人口的背后。火灾时,疏散的人群会将门推开,推 开的门扇将前室的送风口挡住,影响正常送风,就会降低了前室的 防 烟 效 果 。
但会削弱加压送风系统的防烟作用,有时甚至会导致烟气的逆向 流动,阻碍了人员的疏散活动。另外,如图1所示,加压送风口的 位置设在前室进人口的背后。火灾时,疏散的人群会将门推开,推 开的门扇将前室的送风口挡住,影响正常送风,就会降低了前室的 防 烟 效 果 。


加压送风竖井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_图1挡住加压送风口的疏散门.png]]
 
加压送风口
 
楼梯间
 
前室


图 1 挡住加压送风口的疏散门
图 1 挡住加压送风口的疏散门
第3,215行: 第3,209行:
|}
|}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_图2防火门开启示意图.png]]


图2 防火门开启示意图
图2 防火门开启示意图
第3,257行: 第3,251行:
4.2.3 上、下层之间应是两个不同防烟分区,烟气应该在着火层 及时排出,否则容易引导烟气向上层蔓延的混乱情况,给人员疏散 和扑救都带来不利。在敞开楼梯和自动扶梯穿越楼板的开口部位 应设置挡烟垂壁或卷帘,以阻挡烟气向上层蔓延。不得叠加计算 防烟分区。
4.2.3 上、下层之间应是两个不同防烟分区,烟气应该在着火层 及时排出,否则容易引导烟气向上层蔓延的混乱情况,给人员疏散 和扑救都带来不利。在敞开楼梯和自动扶梯穿越楼板的开口部位 应设置挡烟垂壁或卷帘,以阻挡烟气向上层蔓延。不得叠加计算 防烟分区。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_图3无吊顶或设置开孔(均匀分布)率大于25%的通透式吊顶.png]]
 
楼板
 
 
开孔(分布均匀)率>25% 的通透式吊顶或无吊顶情况
 
挡烟垂壁(垂帘)
 
挡烟垂壁
 
 


图 3 无吊顶或设置开孔(均匀分布)率大于25%的通透式吊顶
图 3 无吊顶或设置开孔(均匀分布)率大于25%的通透式吊顶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_图4开孔率小于或等于25%或开孔不均匀的通透式吊顶及一般吊顶.png]]
 
楼板
 
 
挡烟垂壁(垂帘)
 
 
 
其他吊顶
 
挡烟垂壁


图 4 开孔率小于或等于25%或开孔不均匀的通透式吊顶及一般吊顶
图 4 开孔率小于或等于25%或开孔不均匀的通透式吊顶及一般吊顶
第3,301行: 第3,271行:
(见图5),窗的底边应在室内2/3高度以上且应在储烟仓以内;
(见图5),窗的底边应在室内2/3高度以上且应在储烟仓以内;


75000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_图5具备对流条件场所自然排烟窗的布置.png]]
 
 
 
高位排烟窗
 
防烟分区1 防烟分区2 防烟分区3 防烟分区4
 
高位排烟窗


图5 具备对流条件场所自然排烟窗的布置
图5 具备对流条件场所自然排烟窗的布置
第3,353行: 第3,315行:
当采用百叶窗时,窗的有效面积为窗的净面积乘以遮挡系数, 根据工程实际经验,当采用防雨百叶时系数取0.6,当采用一般百
当采用百叶窗时,窗的有效面积为窗的净面积乘以遮挡系数, 根据工程实际经验,当采用防雨百叶时系数取0.6,当采用一般百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_图6可开启外窗的示意图.png]]
 
室外
 
a
 
室内 平开窗
 
(a)
 
 
室内 a 室外
 
 
下悬窗(剖视图) 推拉窗(平面图)
 
(b)
 
室内 皮窗 室外
 
中悬窗(剖视图)
 
(e)
 
 
室外
 
α 室内
 
上悬窗(剖视图)
 
(d)
 
 
 
 
平推距离
 
 
 
顶杆
 
平推窗(剖视图) 平推窗(剖视图)
 
(e) (1)


图6 可开启外窗的示意图
图6 可开启外窗的示意图
第3,426行: 第3,340行:


4.4.4 本条规定主要是为了提高火灾时排烟系统的效能,并确保 加压送风机和补风机的吸风口不受到烟气的威胁,以满足人员疏 散和消防扑救的需要。
4.4.4 本条规定主要是为了提高火灾时排烟系统的效能,并确保 加压送风机和补风机的吸风口不受到烟气的威胁,以满足人员疏 散和消防扑救的需要。
94·


4.4.5 为保证排烟风机在排烟工作条件下,能正常连续运行 30min,防止风机直接被火焰威胁,就必须有一个安全的空间放置排 烟风机。当条件受到限制时,也应有防火保护;但由于排烟风机的 电机主要是依靠所放置的空间进行散热,因此该空间的体积不能太 小,以便于散热和维修。当排烟风机与其他风机(包括空调处理机 组等)合用机房时,应满足本条要求。另外,由于排烟风机与排烟管 道之间常需要做软连接,软连接处的耐火性能往往较差,为了保证 在高温环境下排烟系统的正常运行,特对连接部件提出要求。
4.4.5 为保证排烟风机在排烟工作条件下,能正常连续运行 30min,防止风机直接被火焰威胁,就必须有一个安全的空间放置排 烟风机。当条件受到限制时,也应有防火保护;但由于排烟风机的 电机主要是依靠所放置的空间进行散热,因此该空间的体积不能太 小,以便于散热和维修。当排烟风机与其他风机(包括空调处理机 组等)合用机房时,应满足本条要求。另外,由于排烟风机与排烟管 道之间常需要做软连接,软连接处的耐火性能往往较差,为了保证 在高温环境下排烟系统的正常运行,特对连接部件提出要求。
第3,445行: 第3,357行:
排烟管道布置示意图见图7。
排烟管道布置示意图见图7。


耐火极限1.00h的排烟风管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_图7排烟管道布置示意图.png]]
 
排烟防火阀 耐火极限0.50h 的排烟风管
 
防火分区(2)
 
耐火极限1.00h
 
的排烟风管
 
排烟防火阀排烟口
 
耐火极限1.00h
 
的排烟风管
 
防火分区(1)
 
排烟口
 
耐火极限1.00h的排烟风管
 
排烟防火阀
 
耐火极限1.00h
 
的排烟井道
 
走廊
 
防火分区(3)
 
排烟防火阀
 
耐火极限1.00h 的排烟风管
 
防火分区(5)
 
排烟防火阀
 
 
 
排烟口 耐火极限0.50H
 
的排烟风管
 
防火分区(4)


图 7 排烟管道布置示意图
图 7 排烟管道布置示意图
第3,571行: 第3,437行:
4.6.4 当一个排烟系统担负多个防烟分区排烟时,系统排烟量可 参照图8和表3的计算示例进行计算,但为了确保系统可靠性, 一 个排烟系统担负防烟分区的个数不宜过多。
4.6.4 当一个排烟系统担负多个防烟分区排烟时,系统排烟量可 参照图8和表3的计算示例进行计算,但为了确保系统可靠性, 一 个排烟系统担负防烟分区的个数不宜过多。


7m 6m 5m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_图8排烟系统示意图.png]]
 
3 上
 
 
 
E 5
 
500m² 600m² 志
 
650m²
 
J
 
*A₂*
 
1000m²
 
 
B1
 
800m²
 
(办公)
 
|  |  |
| --- | --- |
| A  200m²  厂  A₃ | B  700m²  百 |
 
*A₁*
 
1200m² (展览)
 
4层
 
3层
 
750m² 600m²
 
1000m²
 
 
2层
 
1层
 
 
 
K
 
M


图 8 排烟系统示意图
图 8 排烟系统示意图
第3,696行: 第3,510行:
4.6.9 火灾时的最小清晰高度是为了保证室内人员安全疏散和 方便消防人员的扑救而提出的最低要求,也是排烟系统设计时必 须达到的最低要求。对于单个楼层空间的清晰高度,可以参照 图 9(a)所示,式(4.6.9)也是针对这种情况提出的。对于多个楼 层组成的高大空间,最小清晰高度同样也是针对某一个单层空间 提出的,往往也是连通空间中同一防烟分区中最上层计算得到的 最小清晰高度,如图9(b) 所示。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的燃料面到 烟层底部的高度Z 是从着火的那一层起算,见图9(b)所示。
4.6.9 火灾时的最小清晰高度是为了保证室内人员安全疏散和 方便消防人员的扑救而提出的最低要求,也是排烟系统设计时必 须达到的最低要求。对于单个楼层空间的清晰高度,可以参照 图 9(a)所示,式(4.6.9)也是针对这种情况提出的。对于多个楼 层组成的高大空间,最小清晰高度同样也是针对某一个单层空间 提出的,往往也是连通空间中同一防烟分区中最上层计算得到的 最小清晰高度,如图9(b) 所示。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的燃料面到 烟层底部的高度Z 是从着火的那一层起算,见图9(b)所示。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_图9最小清晰高度示意图.png]]
 
 
 
H
 
(a) (b)


图 9 最小清晰高度示意图
图 9 最小清晰高度示意图
第3,718行: 第3,526行:
4.6.11 轴对称型烟羽流、阳台溢出型烟羽流、窗口型烟羽流为火 灾情况下涉及的三种烟羽流形式,计算公式选用了美国消防工程 师协会标准NFPA92《Standard for Smoke Control System》(烟气 控制系统标准),其形式如图10~图12所示,轴对称型烟缕的火 源不受附近墙壁的限制。
4.6.11 轴对称型烟羽流、阳台溢出型烟羽流、窗口型烟羽流为火 灾情况下涉及的三种烟羽流形式,计算公式选用了美国消防工程 师协会标准NFPA92《Standard for Smoke Control System》(烟气 控制系统标准),其形式如图10~图12所示,轴对称型烟缕的火 源不受附近墙壁的限制。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_图10轴对称型烟羽流.png]]


图10 轴对称型烟羽流
图10 轴对称型烟羽流


阳台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_图11阳台溢出型烟羽流.png]]
 
门洞
 
V=w·b 阳台
 
b
 
w
 
正面 剖面


图11 阳台溢出型烟羽流
图11 阳台溢出型烟羽流


Z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_图12窗口溢出型烟羽流.png]]
 
H
 
H
 
 


图12 窗口溢出型烟羽流
图12 窗口溢出型烟羽流
第3,760行: 第3,552行:
=2800(kW)
=2800(kW)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_图13剖面示意图.png]]


图13 剖面示意图
图13 剖面示意图


30m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_图14平面示意图.png]]
 
Z
 
20m
 
火源


图 1 4 平面示意图
图 1 4 平面示意图
第3,825行: 第3,611行: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_图15排烟口的最高临界排烟量示意图.png]]
排烟口
 
排烟“风洞”
 
烟羽流
 
火源


图 1 5 排 烟 口 的 最 高 临 界 排 烟 量 示 意 图
图 1 5 排 烟 口 的 最 高 临 界 排 烟 量 示 意 图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_图16排烟口设置位置参考图.png]]
 
(a)侧排烟 (b)顶排烟
 
 
 
(c)侧排烟 (d)顶排烟


图 1 6 排 烟 口 设 置 位 置 参 考 图
图 1 6 排 烟 口 设 置 位 置 参 考 图
第3,995行: 第3,768行: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_图17矩形风管测点布置图.png]]


图17 矩形风管测点布置图
图17 矩形风管测点布置图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_图18圆形风管测点布置图.png]]
 
0.408R|
 
0.707R
 
0.914R
 
R
 
图18 圆形风管测点布置图
图18 圆形风管测点布置图


第4,027行: 第3,791行:
用 U 形管压力计进行测定时,其连接方法如图19所示。用 毕托管与倾斜式微压计测定风压,如图20和图21所示。
用 U 形管压力计进行测定时,其连接方法如图19所示。用 毕托管与倾斜式微压计测定风压,如图20和图21所示。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_图19用U形管压力计测定风压.png]]


图19 用U 形管压力计测定风压
图19 用U 形管压力计测定风压
第4,033行: 第3,797行:
1一静压;2一全压;3一动压
1一静压;2一全压;3一动压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_图20吸人段毕托管与倾斜式微压计的连接方法.png]]


图20 吸人段毕托管与倾斜式微压计的连接方法
图20 吸人段毕托管与倾斜式微压计的连接方法
第4,041行: 第3,805行:
如果使用微压计进行测定时,将毕托管的全压接头和微压计 的“十”(或正压接头)相连,所测数据即为该点的全压值。将毕托 管的静压接头与微压计的“十”(正压接头)相连,所测数据即为该
如果使用微压计进行测定时,将毕托管的全压接头和微压计 的“十”(或正压接头)相连,所测数据即为该点的全压值。将毕托 管的静压接头与微压计的“十”(正压接头)相连,所测数据即为该


 
[[文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_图21压出段毕托管与倾斜式微压计的连接方法.png]]


图21 压出段毕托管与倾斜式微压计的连接方法
图21 压出段毕托管与倾斜式微压计的连接方法
任欣欣
1,639

个编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