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雨桐
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 GB 4715-2005: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
||
第1行: | 第1行: | ||
{{国标文件|国标文件名=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GB 4715-2005}} | {{国标文件|国标文件名=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GB 4715-2005}} | ||
== 标准状态 == | == 标准状态 == | ||
第70行: | 第72行: | ||
可拆卸探测器在探头与底座分离时 , 应为监控装置发出故障信号提供识别手段。 | 可拆卸探测器在探头与底座分离时 , 应为监控装置发出故障信号提供识别手段。 | ||
=== 3.5 出厂设置 === | === 3.5 出厂设置 === | ||
第81行: | 第81行: | ||
探测器的响应性能如果可在探测器或在与其相连的控制和指示设备上进行现场设置 , 则应满足以 下要求: | 探测器的响应性能如果可在探测器或在与其相连的控制和指示设备上进行现场设置 , 则应满足以 下要求: | ||
a) 当制造商声明所有设置均满足本标准的要求时 , 探测器在任意设置的条件下均应满足本标准 的要求 , 且只能通过专用工具 、密码或探头与底座分离等手段实现现场设置。 | |||
b) 当制造商声明某一设置不满足本标准的要求时 , 该设置应只能通过专用工具 、密码手段实现 , 且应在探测器上或有关文件中明确标明该项设置不能满足标准的要求。 | |||
=== 3.7 防止外界物体侵入性能 === | === 3.7 防止外界物体侵入性能 === | ||
第105行: | 第105行: | ||
=== 3.9 使用说明书 === | === 3.9 使用说明书 === | ||
探测器应有相应的中文说明书。 说明书的内容应满足 | 探测器应有相应的中文说明书。 说明书的内容应满足 GB 9969 . 1 的要求。 | ||
=== 3.10 控制软件要求 === | === 3.10 控制软件要求 === | ||
第117行: | 第117行: | ||
3 . 10 . 2 . 1 制造商应提交软件设计资料 , 资料应有充分的内容证明软件设计符合标准要求并应至少包 括以下内容: | 3 . 10 . 2 . 1 制造商应提交软件设计资料 , 资料应有充分的内容证明软件设计符合标准要求并应至少包 括以下内容: | ||
a) 主程序的功能描述(如流程图或结构图) , 包括: | |||
1) 各模块及其功能的主要描述 ; | 1) 各模块及其功能的主要描述 ; | ||
第129行: | 第129行: | ||
5) 模块调用的方式 , 包括中断过程。 | 5) 模块调用的方式 , 包括中断过程。 | ||
b) 存储器地址分配情况(如程序 、特定数据和运行数据) 。 | |||
c) 软件及其版本唯一识别标识。 | c) 软件及其版本唯一识别标识。 | ||
第135行: | 第136行: | ||
3 . 10 . 2 . 2 若检验需要 , 制造商应能提供至少包含以下内容的详细设计文件: | 3 . 10 . 2 . 2 若检验需要 , 制造商应能提供至少包含以下内容的详细设计文件: | ||
a) 系统总体配置概况 , 包括所有软件和硬件部分。 | |||
b) 程序中每个模块的描述 , 包括: | |||
1) 模块名称 ; | 1) 模块名称 ; | ||
第201行: | 第202行: | ||
4 . 1 . 5 . 3 试验烟应符合附录 B 的规定 。 | 4 . 1 . 5 . 3 试验烟应符合附录 B 的规定 。 | ||
4 . 1 . 5 . 4 试验前 , 烟箱和探测器内部不应有试验烟存在 。在有关条文中没有特殊要求时 , 探测器应在 正常监视状态下稳定工作 15 | 4 . 1 . 5 . 4 试验前 , 烟箱和探测器内部不应有试验烟存在 。在有关条文中没有特殊要求时 , 探测器应在 正常监视状态下稳定工作 15 min。 | ||
4 . 1 . 5 . 5 试验烟应按下述升烟速率要求注入烟箱: | 4 . 1 . 5 . 5 试验烟应按下述升烟速率要求注入烟箱: | ||
**—** 光电探测器为 0. 015 | **—** 光电探测器为 0. 015 dBm<sup>-1</sup> min<sup>-1</sup> ≤Δm/Δt≤0 . 1 dBm<sup>-1</sup> min<sup>-1</sup> ; | ||
**—** 离子探测器为 0. 05 | **—** 离子探测器为 0. 05 min<sup>-1</sup> ≤Δy/Δt≤0 . 3 min<sup>-1</sup> 。 | ||
注 : m、y 的计算公式和测量方法见附录 A。 | 注 : m、y 的计算公式和测量方法见附录 A。 | ||
4 . 1 . 5 . 6 离子探测器的响应阈值为探测器发出火灾报警信号时烟浓度的 y 值,光电探测器的响应阈 值为探测器发出火灾报警信号时烟浓度的 m值( | 4 . 1 . 5 . 6 离子探测器的响应阈值为探测器发出火灾报警信号时烟浓度的 y 值,光电探测器的响应阈 值为探测器发出火灾报警信号时烟浓度的 m值(dBm<sup>-1</sup> ) 。 | ||
4 . 1 . 6 试验样品 | 4 . 1 . 6 试验样品 | ||
第316行: | 第317行: | ||
4 . 2 . 2 . 1 按 4. 1 . 5 的要求在试样正常工作位置的任意一个方位上连续测量 6 次响应阈值 。 | 4 . 2 . 2 . 1 按 4. 1 . 5 的要求在试样正常工作位置的任意一个方位上连续测量 6 次响应阈值 。 | ||
4 . 2 . 2 . 2 6 个响应阈值中的最大值用 | 4 . 2 . 2 . 2 6 个响应阈值中的最大值用 y<sub>max</sub>或 m<sub>max</sub>表示,最小值用 y<sub>min</sub>或 m<sub>min</sub>表示 。 | ||
4 . 2 . 3 要求 | 4 . 2 . 3 要求 | ||
4 . 2 . 3 . 1 响应阈值的比值 | 4 . 2 . 3 . 1 响应阈值的比值 y<sub>max</sub> : y<sub>min</sub>或 m<sub>max</sub> : m<sub>min</sub>不应大于 1 . 6 。 | ||
4 . 2 . 3 . 2 最小响应阈值 | 4 . 2 . 3 . 2 最小响应阈值 y<sub>min</sub>不应小于 0. 2 或 m<sub>min</sub>不应小于 0. 05 dBm— 1 。 | ||
=== 4.3 方位试验 === | === 4.3 方位试验 === | ||
第336行: | 第337行: | ||
4 . 3 . 2 . 2 记录试样最大响应阈值和最小响应阈值对应的方位 。在以后的试验中,这两个方位分别称为 最不利和最有利方位 。 | 4 . 3 . 2 . 2 记录试样最大响应阈值和最小响应阈值对应的方位 。在以后的试验中,这两个方位分别称为 最不利和最有利方位 。 | ||
4 . 3 . 2 . 3 最大响应阈值用 | 4 . 3 . 2 . 3 最大响应阈值用 y<sub>max</sub>或 m<sub>max</sub>表示,最小响应阈值用 y<sub>min</sub>或 m<sub>min</sub>表示 。 | ||
4 . 3 . 3 要求 | 4 . 3 . 3 要求 | ||
4 . 3 . 3 . 1 响应阈值的比值 | 4 . 3 . 3 . 1 响应阈值的比值 y<sub>max</sub> : y<sub>min</sub>或 m<sub>max</sub> : m<sub>min</sub>不应大于 1 . 6 。 | ||
4 . 3 . 3 . 2 最小响应阈值 | 4 . 3 . 3 . 2 最小响应阈值 y<sub>min</sub>不应小于 0. 2 或 m<sub>min</sub>不应小于 0. 05 dBm— 1 。 | ||
=== 4.4 一致性试验 === | === 4.4 一致性试验 === | ||
第354行: | 第355行: | ||
4 . 4 . 2 . 1 按 4. 1 . 5 的要求,依次测量 20 只试样的响应阈值 。 | 4 . 4 . 2 . 1 按 4. 1 . 5 的要求,依次测量 20 只试样的响应阈值 。 | ||
4 . 4 . 2 . 2 计算出 20 只试样响应阈值的平均值,用 | 4 . 4 . 2 . 2 计算出 20 只试样响应阈值的平均值,用 y<sub>rep</sub> 或 m<sub>rep</sub> 表示 。 | ||
4 . 4 . 2 . 3 20 只试样中,最大响应阈值用 | 4 . 4 . 2 . 3 20 只试样中,最大响应阈值用 y<sub>max</sub>或 m<sub>max</sub>表示,最小响应阈值用 y<sub>min</sub>或 m<sub>min</sub>表示 。 | ||
4 . 4 . 3 要求 | 4 . 4 . 3 要求 | ||
4 . 4 . 3 . 1 | 4 . 4 . 3 . 1 y<sub>max</sub> : y<sub>rep</sub> 或 m<sub>max</sub> : m<sub>rep</sub> 的比值不应大于 1 . 33 , y<sub>rep</sub> : y<sub>min</sub>或 m<sub>rep</sub> : m<sub>min</sub> 的比值不应大于 1 . 5 。 | ||
4 . 4 . 3 . 2 最小响应阈值 | 4 . 4 . 3 . 2 最小响应阈值 y<sub>min</sub>不应小于 0. 2 或 m<sub>min</sub>不应小于 0. 05 dBm<sub>-1</sub> 。 | ||
=== 4.5 电源参数波动试验 === | === 4.5 电源参数波动试验 === | ||
第374行: | 第375行: | ||
4 . 5 . 2 . 1 供电电源为直流恒压的探测器 | 4 . 5 . 2 . 1 供电电源为直流恒压的探测器 | ||
按制造商规定的供电参数上 、下限值(如未规定,则上 、下限参数分别为额定参数 110%和 85%)给 试样供电,按 4. 1 . 5 的要求分别测量响应阈值 。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的响应阈值相比较,三者中最 大响应阈值用 | 按制造商规定的供电参数上 、下限值(如未规定,则上 、下限参数分别为额定参数 110%和 85%)给 试样供电,按 4. 1 . 5 的要求分别测量响应阈值 。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的响应阈值相比较,三者中最 大响应阈值用 y<sub>max</sub>或 m<sub>max</sub>表示,最小响应阈值用 y<sub>min</sub>或 m<sub>min</sub>表示 。 | ||
4 . 5 . 2 . 2 供电电源为脉动电压的探测器 | 4 . 5 . 2 . 2 供电电源为脉动电压的探测器 | ||
将试样通过长度为 1 000 m,截面积为 1 . 0 mm2 的铜质双绞导线(或按照制造商提供的条件)与配 套的控制和指示设备连接,使其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调节试验装置,使控制和指示设备的输入电压分别 为 187 V(50 Hz) 、242 V(50 Hz) ,按 4. 1 . 5 的要求分别测量试样响应阈值 。 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 的响应阈值相比较,三者中最大响应阈值用 | 将试样通过长度为 1 000 m,截面积为 1 . 0 mm2 的铜质双绞导线(或按照制造商提供的条件)与配 套的控制和指示设备连接,使其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调节试验装置,使控制和指示设备的输入电压分别 为 187 V(50 Hz) 、242 V(50 Hz) ,按 4. 1 . 5 的要求分别测量试样响应阈值 。 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 的响应阈值相比较,三者中最大响应阈值用 y<sub>max</sub>或 m<sub>max</sub>表示,最小响应阈值用 y<sub>min</sub>或 m<sub>min</sub>表示 。 | ||
4 . 5 . 3 要求 | 4 . 5 . 3 要求 | ||
4 . 5 . 3 . 1 响应阈值的比值 | 4 . 5 . 3 . 1 响应阈值的比值 y<sub>max</sub> : y<sub>min</sub>或 m<sub>max</sub> : m<sub>min</sub>不应大于 1 . 6 。 | ||
4 . 5 . 3 . 2 最小响应阈值 | 4 . 5 . 3 . 2 最小响应阈值 y<sub>min</sub>不应小于 0. 2 或 m<sub>min</sub>不应小于 0. 05 dBm— 1 。 | ||
=== 4.6 气流试验 === | === 4.6 气流试验 === | ||
第396行: | 第397行: | ||
4 . 6 . 2 . 1 响应性能检验 | 4 . 6 . 2 . 1 响应性能检验 | ||
在试样周围气流速度为(0 . 2±0 . 04) m/s条件下 , 按 4. 1 . 5 的要求 , 分别在试样的最不利和最有利 方位上测量响应阈值 , 并分别用 y(0 . 2) | 在试样周围气流速度为(0 . 2±0 . 04) m/s条件下 , 按 4. 1 . 5 的要求 , 分别在试样的最不利和最有利 方位上测量响应阈值 , 并分别用 y<sub>(0 . 2)max<sup>(1)</sup></sub>和 y<sub>(0 . 2) min</sub> 或 m<sub>(0 . 2) max</sub> 和 m<sub>(0 . 2) min</sub> 表示 。 在试样周围气流速度 为(1 . 0± 0. 2) m/s 条件下 , 重做上述试验 , 响应阈值分别用 y<sub>(1 . 0)max<sup>(2)</sup></sub> 和 y<sub>(1 . 0) min</sub> 或 m<sub>(1 . 0) max</sub> 和 m(1 . 0) min 表示 。 | ||
注 1 : 下标 0. 2 表示气流速度为(0 . 2±0 . 04) m/s 。 | 注 1 : 下标 0. 2 表示气流速度为(0 . 2±0 . 04) m/s 。 | ||
第404行: | 第405行: | ||
4 . 6 . 2 . 2 离子探测器误报检验 | 4 . 6 . 2 . 2 离子探测器误报检验 | ||
试样按 4. 1 . 3 的要求安装 , 取最有利方位 , 安装在无试验烟的烟箱中 , 按 4. 1 . 2 的要求使试样处于 正常监视状态 , 调节烟箱中气流速度 , 使之为(5 . 0±0 . 5) m/s , 持续 5 | 试样按 4. 1 . 3 的要求安装 , 取最有利方位 , 安装在无试验烟的烟箱中 , 按 4. 1 . 2 的要求使试样处于 正常监视状态 , 调节烟箱中气流速度 , 使之为(5 . 0±0 . 5) m/s , 持续 5 min~7 min, 观察试样工作状态 ; 至少 10 min后 , 将气流速度增大到(10 . 0±1 . 0) m/s , 持续 2 s~4 s , 观察试样工作状态 。 | ||
4 . 6 . 3 要求 | 4 . 6 . 3 要求 | ||
第412行: | 第413行: | ||
4 . 6 . 3 . 1 . 1 试样响应阈值应满足以下要求: | 4 . 6 . 3 . 1 . 1 试样响应阈值应满足以下要求: | ||
0 . 625≤(y(0 . 2) | 0 . 625≤(y<sub>(0 . 2)max</sub> 十y<sub>(0 . 2)min</sub>) )/( y<sub>(1 . 0)max</sub> 十y<sub>(1 . 0)min</sub>) ≤1 . 6 | ||
4 . 6 . 3 . 1 . 2 试样在 4. 6 . 2. 2 规定的条件下均不应发出火灾报警信号或故障信号 。 | 4 . 6 . 3 . 1 . 2 试样在 4. 6 . 2. 2 规定的条件下均不应发出火灾报警信号或故障信号 。 | ||
第420行: | 第421行: | ||
4 . 6 . 3 . 2 . 1 试样响应阈值应满足以下要求: | 4 . 6 . 3 . 2 . 1 试样响应阈值应满足以下要求: | ||
0 . 625≤(m(0 . 2) | 0 . 625≤(m<sub>(0 . 2) max</sub> 十m<sub>(0 . 2)min</sub>)/(m<sub>(1 . 0) max</sub> 十m<sub>(1 . 0)min</sub>)≤1 . 6 | ||
=== 4.7 环境光线试验 === | === 4.7 环境光线试验 === | ||
第432行: | 第433行: | ||
4 . 7 . 2 . 1 试样按 4. 1 . 3 的要求并取最不利方位安装在烟箱中 , 按 4. 1 . 2 的要求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 态 。将闪光装置按附录 C 的规定安装在烟箱内 。 | 4 . 7 . 2 . 1 试样按 4. 1 . 3 的要求并取最不利方位安装在烟箱中 , 按 4. 1 . 2 的要求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 态 。将闪光装置按附录 C 的规定安装在烟箱内 。 | ||
4 . 7 . 2 . 2 先使闪光装置的每只灯依次按“通电(10 s)—断电(10 s) ”的固定程序 , 连续通断 10 次 。再使 相对安装的每对灯依次重复同样过程 。然后 , 使 4 只灯同时通电 , 至少持续时间 1 | 4 . 7 . 2 . 2 先使闪光装置的每只灯依次按“通电(10 s)—断电(10 s) ”的固定程序 , 连续通断 10 次 。再使 相对安装的每对灯依次重复同样过程 。然后 , 使 4 只灯同时通电 , 至少持续时间 1 min。试验期间 , 观 察并记录试样的工作状态 。然后 , 在此条件下按 4. 1 . 5 的要求测量响应阈值 。 | ||
4 . 7 . 2 . 3 将试样绕其垂直轴线任一方向旋转 | 4 . 7 . 2 . 3 将试样绕其垂直轴线任一方向旋转 90° , 重复上述试验过程 。 | ||
4 . 7 . 2 . 4 将测得的响应阈值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的响应阈值相比较 , 其中最大响应阈值用 | 4 . 7 . 2 . 4 将测得的响应阈值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的响应阈值相比较 , 其中最大响应阈值用 m<sub>max</sub> 表示 , 最小响应阈值用 m<sub>min</sub>表示 。 | ||
4 . 7 . 3 要求 | 4 . 7 . 3 要求 | ||
第442行: | 第443行: | ||
4 . 7 . 3 . 1 试样在闪光装置产生的环境光线作用下 , 不应发出火灾报警信号或故障信号 ; | 4 . 7 . 3 . 1 试样在闪光装置产生的环境光线作用下 , 不应发出火灾报警信号或故障信号 ; | ||
4 . 7 . 3 . 2 响应阈值的比值 | 4 . 7 . 3 . 2 响应阈值的比值 m<sub>max</sub> : m<sub>min</sub>不应大于 1 . 6 。 | ||
=== 4.8 高温试验 === | === 4.8 高温试验 === | ||
第452行: | 第453行: | ||
4 . 8 . 2 试验方法 | 4 . 8 . 2 试验方法 | ||
4 . 8 . 2 . 1 试样按 4. 1 . 3 的要求安装 , 取最不利方位安装在烟箱中 , 按 4. 1 . 2 | 4 . 8 . 2 . 1 试样按 4. 1 . 3 的要求安装 , 取最不利方位安装在烟箱中 , 按 4. 1 . 2 的要求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 烟箱中的初始温度为(23±5) ℃ 。调节烟箱中的温度 , 以不大于 1℃/min 的升温速率使温度升 到(55±2) ℃ , 保持 2 h , 观察并记录试样的工作状态 。然后 , 在此高温下按 4. 1 . 5 的要求测量响应阈值 。 | ||
4 . 8 . 2 . 2 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的响应阈值相比较 , 其中大的响应阈值用 | 4 . 8 . 2 . 2 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的响应阈值相比较 , 其中大的响应阈值用 y<sub>max</sub> 或 m<sub>max</sub>表示 , 小的响 应阈值用 y<sub>min</sub>或 m<sub>min</sub>表示 。 | ||
4 . 8 . 3 要求 | 4 . 8 . 3 要求 | ||
第464行: | 第461行: | ||
4 . 8 . 3 . 1 升温和温度保持期间 , 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信号或故障信号 。 | 4 . 8 . 3 . 1 升温和温度保持期间 , 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信号或故障信号 。 | ||
4 . 8 . 3 . 2 响应阈值的比值 | 4 . 8 . 3 . 2 响应阈值的比值 y<sub>max</sub> : y<sub>min</sub>或 m<sub>max</sub> : m<sub>min</sub>不应大于 1 . 6 。 | ||
4 . 9 低温(运行)试验 | 4 . 9 低温(运行)试验 | ||
第474行: | 第471行: | ||
4 . 9 . 2 试验方法 | 4 . 9 . 2 试验方法 | ||
4 . 9 . 2 . 1 将试样放置到低温试验箱内 , 按 4. 1 . 2 条要求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在正常大气条件 下保持 1 h , 然后以不大于 1℃/ | 4 . 9 . 2 . 1 将试样放置到低温试验箱内 , 按 4. 1 . 2 条要求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在正常大气条件 下保持 1 h , 然后以不大于 1℃/min 的降温速率将温度降到(—10±3) ℃ , 在此条件下稳定 16 h , 观察并 记录试样的工作状态 。 | ||
4 . 9 . 2 . 2 低温环境结束后 , 关断控制和指示设备 , 以不大于 1℃/ | 4 . 9 . 2 . 2 低温环境结束后 , 关断控制和指示设备 , 以不大于 1℃/min 的升温速率将温度恢复到正常大 气温度 。取出试样 , 在正常大气条件下恢复 1 h 以上 。 | ||
4 . 9 . 2 . 3 按 4. 1 . 5 的要求测量响应阈值 , 并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的响应阈值相比较 , 其中大的响 应阈值用 | 4 . 9 . 2 . 3 按 4. 1 . 5 的要求测量响应阈值 , 并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的响应阈值相比较 , 其中大的响 应阈值用 y<sub>max</sub>或 m<sub>max</sub>表示 , 小的响应阈值用 y<sub>min</sub>或 m<sub>min</sub>表示 。 | ||
4 . 9 . 3 要求 | 4 . 9 . 3 要求 | ||
第484行: | 第481行: | ||
4 . 9 . 3 . 1 降温及温度保持期间 , 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信号或故障信号 。 | 4 . 9 . 3 . 1 降温及温度保持期间 , 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信号或故障信号 。 | ||
4 . 9 . 3 . 2 响应阈值的比值 | 4 . 9 . 3 . 2 响应阈值的比值 y<sub>max</sub> : y<sub>min</sub>或 m<sub>max</sub> : m<sub>min</sub>不应大于 1 . 6 。 | ||
4 . 9 . 4 试验设备 | 4 . 9 . 4 试验设备 | ||
第504行: | 第501行: | ||
4 . 10 . 2 . 3 恒定湿热环境后 , 将试样由试验箱内取出 , 在正常大气条件下放置至少 1 h , 然后按 4. 1 . 5 的 要求测量响应阈值 。 | 4 . 10 . 2 . 3 恒定湿热环境后 , 将试样由试验箱内取出 , 在正常大气条件下放置至少 1 h , 然后按 4. 1 . 5 的 要求测量响应阈值 。 | ||
4 . 10 . 2 . 4 将测得的响应阈值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的响应阈值相比较 , | 4 . 10 . 2 . 4 将测得的响应阈值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的响应阈值相比较 , 其中大的响应阈值用y<sub>max</sub> 或 m<sub>max</sub>表示 , 小的响应阈值用 y<sub>min</sub>或 m<sub>min</sub>表示 。 | ||
4 . 10 . 3 要求 | 4 . 10 . 3 要求 | ||
第510行: | 第507行: | ||
4 . 10 . 3 . 1 恒定湿热环境期间 , 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信号或故障信号 。 | 4 . 10 . 3 . 1 恒定湿热环境期间 , 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信号或故障信号 。 | ||
4 . 10 . 3 . 2 响应阈值比值 | 4 . 10 . 3 . 2 响应阈值比值 y<sub>max</sub> : y<sub>min</sub>或 m<sub>max</sub> : m<sub>min</sub>不应大于 1 . 6 。 | ||
4 . 10 . 4 试验设备 | 4 . 10 . 4 试验设备 | ||
第524行: | 第521行: | ||
=== 4.1 1 . 2 试验方法 === | === 4.1 1 . 2 试验方法 === | ||
4 . 1 1 . 2 . 1 将试样在温度为(40±5)℃的试样箱内放置 2 h 后 。调节试验箱 , 使试验箱在温度为( | 4 . 1 1 . 2 . 1 将试样在温度为(40±5)℃的试样箱内放置 2 h 后 。调节试验箱 , 使试验箱在温度为(40±2)℃ , 相对湿度(93±3)%的条件下连续保持 21 d 。湿热环境期间 , 试样不通电 。 | ||
4 . 1 1 . 2 . 2 湿热环境结束后 , 将试样由湿热试验箱内取出 , 在正常大气条件放置至少 1 h 。然后接通控 制和指示设备 , 观察试样工作情况 。若试样能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 按 4. 1 . 5 的要求测量响应阈值 。 | 4 . 1 1 . 2 . 2 湿热环境结束后 , 将试样由湿热试验箱内取出 , 在正常大气条件放置至少 1 h 。然后接通控 制和指示设备 , 观察试样工作情况 。若试样能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 按 4. 1 . 5 的要求测量响应阈值 。 | ||
4 . 1 1 . 2 . 3 将测得的响应阈值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的响应阈值相比较 , 其中大的响应阈值用 | 4 . 1 1 . 2 . 3 将测得的响应阈值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的响应阈值相比较 , 其中大的响应阈值用 y<sub>max</sub> 或 m<sub>max</sub>表示 , 小的响应阈值用 y<sub>min</sub>或 m<sub>min</sub>表示 。 | ||
=== 4.1 1 . 3 要求 === | === 4.1 1 . 3 要求 === | ||
第536行: | 第531行: | ||
4 . 1 1 . 3 . 1 接通控制和指示设备后 , 试样不应发出故障信号 。 | 4 . 1 1 . 3 . 1 接通控制和指示设备后 , 试样不应发出故障信号 。 | ||
4 . 1 1 . 3 . 2 响应阈值的比值 | 4 . 1 1 . 3 . 2 响应阈值的比值 y<sub>max</sub> : y<sub>min</sub>或 m<sub>max</sub> :m<sub>min</sub>不应大于 1 . 6 。 | ||
=== 4.1 1 . 4 试验设备 === | === 4.1 1 . 4 试验设备 === | ||
第558行: | 第553行: | ||
4 . 12 . 2 . 4 将试样取出 , 在正常大气条件放置至少 1 h 。接通控制和指示设备 , 观察试样工作情况 。若 试样能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 按 4. 1 . 5 的要求测量响应阈值 。 | 4 . 12 . 2 . 4 将试样取出 , 在正常大气条件放置至少 1 h 。接通控制和指示设备 , 观察试样工作情况 。若 试样能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 按 4. 1 . 5 的要求测量响应阈值 。 | ||
4 . 12 . 2 . 5 将测得的响应阈值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的响应阈值相比较 , 其中大的响应阈值用 | 4 . 12 . 2 . 5 将测得的响应阈值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的响应阈值相比较 , 其中大的响应阈值用 y<sub>max</sub> 或 m<sub>max</sub>表示 , 小的响应阈值用 y<sub>min</sub>或 m<sub>min</sub>表示 。 | ||
4 . 12 . 3 要求 | 4 . 12 . 3 要求 | ||
第564行: | 第559行: | ||
4 . 12 . 3 . 1 接通控制和指示设备后 , 试样不应发出故障信号 。 | 4 . 12 . 3 . 1 接通控制和指示设备后 , 试样不应发出故障信号 。 | ||
4 . 12 . 3 . 2 响应阈值的比值 | 4 . 12 . 3 . 2 响应阈值的比值 y<sub>max</sub> : y<sub>min</sub>或 m<sub>max</sub> : m<sub>min</sub>不应大于 1 . 6 。 | ||
4 . 12 . 4 试验设备 | 4 . 12 . 4 试验设备 | ||
第578行: | 第573行: | ||
4 . 13 . 2 试验方法 | 4 . 13 . 2 试验方法 | ||
4 . 13 . 2 . 1 将试样按 4. 1 . 3 条要求刚性安装在冲击试验台上 , 按 4. 1 . 2 的要求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 态 , 启动冲击试验台 , 对质量为 M(kg)的试样 , 以峰值加速度为(100—20×M) × 10 m/s2 , 脉冲持续时间 为 6 ms 的半正弦波脉冲 , 对试样的 3 个相互垂直的轴线中的每个方向连续冲击 3 次 , 总计 18 次 。 冲击 期间以及冲击结束后的 2 | 4 . 13 . 2 . 1 将试样按 4. 1 . 3 条要求刚性安装在冲击试验台上 , 按 4. 1 . 2 的要求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 态 , 启动冲击试验台 , 对质量为 M(kg)的试样 , 以峰值加速度为(100—20×M) × 10 m/s2 , 脉冲持续时间 为 6 ms 的半正弦波脉冲 , 对试样的 3 个相互垂直的轴线中的每个方向连续冲击 3 次 , 总计 18 次 。 冲击 期间以及冲击结束后的 2 min 内 , 观察并记录试样的工作状态 。 | ||
4 . 13 . 2 . 2 冲击结束后 , 立即检查试样外观及紧固部位 。然后按 4. 1 . 5 的要求测量响应阈值 。将测得 的响应阈值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的响应阈值相比较 , 其中大的响应阈值用 | 4 . 13 . 2 . 2 冲击结束后 , 立即检查试样外观及紧固部位 。然后按 4. 1 . 5 的要求测量响应阈值 。将测得 的响应阈值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的响应阈值相比较 , 其中大的响应阈值用 y<sub>max</sub>或 m<sub>max</sub>表示 , 小的响 应阈值用 y<sub>min</sub>或 m<sub>min</sub>表示 。 | ||
注 : 该项试验仅适用于质量不大于 4. 75 kg 的探测器 。 | 注 : 该项试验仅适用于质量不大于 4. 75 kg 的探测器 。 | ||
第586行: | 第581行: | ||
4 . 13 . 3 要求 | 4 . 13 . 3 要求 | ||
4 . 13 . 3 . 1 冲击期间及结束后 2 | 4 . 13 . 3 . 1 冲击期间及结束后 2 min 内 , 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信号或故障信号 。 | ||
4 . 13 . 3 . 2 冲击结束后 , 试样不应有机械损伤和紧固部位松动现象 。 | 4 . 13 . 3 . 2 冲击结束后 , 试样不应有机械损伤和紧固部位松动现象 。 | ||
4 . 13 . 3 . 3 响应阈值的比值 | 4 . 13 . 3 . 3 响应阈值的比值 y<sub>max</sub> : y<sub>min</sub>或 m<sub>max</sub> : m<sub>min</sub>不应大于 1 . 6 。 | ||
4 . 13 . 4 试验设备 | 4 . 13 . 4 试验设备 | ||
第606行: | 第601行: | ||
4 . 14 . 2 . 1 将试样按 4. 1 . 3 的要求刚性安装在碰撞试验设备(见附录 E)的水平板上 , 按 4. 1 . 2 的要求 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 | 4 . 14 . 2 . 1 将试样按 4. 1 . 3 的要求刚性安装在碰撞试验设备(见附录 E)的水平板上 , 按 4. 1 . 2 的要求 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 | ||
4 . 14 . 2 . 2 调整碰撞试验设备 , 使锤头碰撞面的中心能够从水平方向碰撞试样 , 并对准使试样最易遭受 破坏的部位 。然后 , 以(1 . 5±0 . 125) m/S 的锤头速度 、(1 . 9±0. 1) J 的碰撞动能碰撞试样 。 碰撞期间 以及碰撞结束后的 2 | 4 . 14 . 2 . 2 调整碰撞试验设备 , 使锤头碰撞面的中心能够从水平方向碰撞试样 , 并对准使试样最易遭受 破坏的部位 。然后 , 以(1 . 5±0 . 125) m/S 的锤头速度 、(1 . 9±0. 1) J 的碰撞动能碰撞试样 。 碰撞期间 以及碰撞结束后的 2 min 内 , 观察并记录试样的工作状态 。 | ||
4 . 14 . 2 . 3 碰撞结束后 , 立即检查试样外观及紧固部位 。然后按 4. 1 . 5 的要求测量响应阈值 。将测得 的响应阈值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的响应阈值相比较 , 其中大的响应阈值用 | 4 . 14 . 2 . 3 碰撞结束后 , 立即检查试样外观及紧固部位 。然后按 4. 1 . 5 的要求测量响应阈值 。将测得 的响应阈值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的响应阈值相比较 , 其中大的响应阈值用 y<sub>max</sub>或 m<sub>max</sub>表示 , 小的响 应阈值用 y<sub>min</sub>或 m<sub>min</sub>表示 。 | ||
4 . 14 . 3 要求 | 4 . 14 . 3 要求 | ||
4 . 14 . 3 . 1 碰撞期间以及碰撞结束后的 2 | 4 . 14 . 3 . 1 碰撞期间以及碰撞结束后的 2 min 内 , 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信号或故障信号 。 | ||
4 . 14 . 3 . 2 碰撞结束后 , 试样不应有机械损伤和紧固部位松动现象 。 | 4 . 14 . 3 . 2 碰撞结束后 , 试样不应有机械损伤和紧固部位松动现象 。 | ||
4 . 14 . 3 . 3 响应阈值的比值 | 4 . 14 . 3 . 3 响应阈值的比值 y<sub>max</sub> : y<sub>min</sub>或 m<sub>max</sub> : m<sub>min</sub>不应大于 1 . 6 。 | ||
4 . 15 振动(正弦)(运行)试验 | 4 . 15 振动(正弦)(运行)试验 | ||
第628行: | 第623行: | ||
4 . 15 . 2 . 1 将试样按 4. 1 . 3 的要求刚性安装在振动台上 , 按 4. 1 . 2 的要求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 依次在三个互相垂直的轴线上 , 在 10 Hz~150 Hz 的频率循环范围内 , 以 4. 905 m/S2 的加速度幅值 、 1 倍频程/分钟的扫频速率 , 分别在试样三个互相垂直的轴线上进行 1 次扫频循环 。振动期间 , 观察并 记录试样的工作状态 。 | 4 . 15 . 2 . 1 将试样按 4. 1 . 3 的要求刚性安装在振动台上 , 按 4. 1 . 2 的要求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 依次在三个互相垂直的轴线上 , 在 10 Hz~150 Hz 的频率循环范围内 , 以 4. 905 m/S2 的加速度幅值 、 1 倍频程/分钟的扫频速率 , 分别在试样三个互相垂直的轴线上进行 1 次扫频循环 。振动期间 , 观察并 记录试样的工作状态 。 | ||
4 . 15 . 2 . 2 振动结束后 , 立即检查试样外观及紧固部位 。然后按 4. 1 . 5 的要求测量响应阈值 。将测得 的响应阈值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的响应阈值相比较 , 其中大的响应阈值用 | 4 . 15 . 2 . 2 振动结束后 , 立即检查试样外观及紧固部位 。然后按 4. 1 . 5 的要求测量响应阈值 。将测得 的响应阈值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的响应阈值相比较 , 其中大的响应阈值用 y<sub>max</sub>或m<sub>max</sub>表示 , 小的响 应阈值用 y<sub>min</sub>或 m<sub>min</sub>表示 。 | ||
4 . 15 . 3 要求 | 4 . 15 . 3 要求 | ||
第636行: | 第631行: | ||
4 . 15 . 3 . 2 振动结束后 , 试样不应有机械损伤和紧固部位松动现象 。 | 4 . 15 . 3 . 2 振动结束后 , 试样不应有机械损伤和紧固部位松动现象 。 | ||
4 . 15 . 3 . 3 响应阈值的比值 | 4 . 15 . 3 . 3 响应阈值的比值 y<sub>max</sub> : y<sub>min</sub>或 m<sub>max</sub> : m<sub>min</sub>不应大于 1 . 6 。 | ||
4 . 15 . 4 试验设备 | 4 . 15 . 4 试验设备 | ||
第652行: | 第647行: | ||
4 . 16 . 2 . 1 将试样按 4. 1 . 3 的要求刚性安装在振动台上。 试验期间 , 试样不通电。 依次在三个互相垂 直的轴线上 , 在 10 Hz~150 Hz 的频率循环范围内 , 以 9 . 810 m/S2 的加速度幅值 、1 倍频程/分钟的扫 频速率 , 分别在试样三个互相垂直的轴线上进行 20 次扫频循环。 | 4 . 16 . 2 . 1 将试样按 4. 1 . 3 的要求刚性安装在振动台上。 试验期间 , 试样不通电。 依次在三个互相垂 直的轴线上 , 在 10 Hz~150 Hz 的频率循环范围内 , 以 9 . 810 m/S2 的加速度幅值 、1 倍频程/分钟的扫 频速率 , 分别在试样三个互相垂直的轴线上进行 20 次扫频循环。 | ||
4 . 16 . 2 . 2 振动结束后 , 立即检查试样外观及紧固部位。 然后接通控制和指示设备 , 观察并记录试样工 作情况。 若试样恢复到正常监视状态 , 按 4. 1 . 5 的要求测量响应阈值。 将测得的响应阈值与该试样在 一致性试验中的响应阈值相 比 较 , 其 中 大 的 响 应 阈 值 用 | 4 . 16 . 2 . 2 振动结束后 , 立即检查试样外观及紧固部位。 然后接通控制和指示设备 , 观察并记录试样工 作情况。 若试样恢复到正常监视状态 , 按 4. 1 . 5 的要求测量响应阈值。 将测得的响应阈值与该试样在 一致性试验中的响应阈值相 比 较 , 其 中 大 的 响 应 阈 值 用 y<sub>max</sub> 或 m<sub>max</sub> 表 示 , 小 的 响 应 阈 值 用 y<sub>min</sub> 或 m<sub>min</sub> 表示。 | ||
4 . 16 . 3 要求 | 4 . 16 . 3 要求 | ||
第660行: | 第655行: | ||
4 . 16 . 3 . 2 振动结束后 , 试样不应有机械损伤和紧固部位松动现象。 | 4 . 16 . 3 . 2 振动结束后 , 试样不应有机械损伤和紧固部位松动现象。 | ||
4 . 16 . 3 . 3 响应阈值的比值 | 4 . 16 . 3 . 3 响应阈值的比值 y<sub>max</sub> : y<sub>min</sub>或 m<sub>max</sub> : m<sub>min</sub>不应大于 1 . 6 。 | ||
4 . 16 . 4 试验设备 | 4 . 16 . 4 试验设备 | ||
第674行: | 第669行: | ||
4 . 17 . 2 试验方法 | 4 . 17 . 2 试验方法 | ||
4 . 17 . 2 . 1 将试样安放在不导电支座上 , 按 4. 1 . 2 的要求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 保持 15 | 4 . 17 . 2 . 1 将试样安放在不导电支座上 , 按 4. 1 . 2 的要求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 保持 15 min。 | ||
4 . 17 . 2 . 2 按 GB/T 17626 . 3—1998 的要求 , 对试样施加以下条件的电磁干扰 : | 4 . 17 . 2 . 2 按 GB/T 17626 . 3—1998 的要求 , 对试样施加以下条件的电磁干扰 : | ||
第686行: | 第681行: | ||
4 . 17 . 2 . 3 干扰期间 , 观察并记录试样工作状态。 | 4 . 17 . 2 . 3 干扰期间 , 观察并记录试样工作状态。 | ||
4 . 17 . 2 . 4 干扰环境结束后 , 按 4. 1 . 5 的要求测量响应阈值。 将测得的响应阈值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 验中的响应阈值相比较 , 其中大的响应阈值用 | 4 . 17 . 2 . 4 干扰环境结束后 , 按 4. 1 . 5 的要求测量响应阈值。 将测得的响应阈值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 验中的响应阈值相比较 , 其中大的响应阈值用 y<sub>max</sub>或 m<sub>max</sub>表示 , 小的响应阈值用y<sub>min</sub>或 m<sub>min</sub>表示。 | ||
4 . 17 . 3 要求 | 4 . 17 . 3 要求 | ||
第692行: | 第687行: | ||
4 . 17 . 3 . 1 干扰期间 , 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信号或故障信号。 | 4 . 17 . 3 . 1 干扰期间 , 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信号或故障信号。 | ||
4 . 17 . 3 . 2 响应阈值的比值 | 4 . 17 . 3 . 2 响应阈值的比值 y<sub>max</sub> : y<sub>min</sub>或 m<sub>max</sub> : m<sub>min</sub>不应大于 1 . 6 。 | ||
4 . 17 . 4 试验设备 | 4 . 17 . 4 试验设备 | ||
第706行: | 第701行: | ||
4 . 18 . 2 试验方法 | 4 . 18 . 2 试验方法 | ||
4 . 18 . 2 . 1 将试样安放在绝缘台上 , 按 4. 1 . 2 的要求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 保持 15 | 4 . 18 . 2 . 1 将试样安放在绝缘台上 , 按 4. 1 . 2 的要求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 保持 15 min。 | ||
4 . 18 . 2 . 2 按 GB/T 17626 . 6—1998 的要求 , 对试样施加以下条件的电磁干扰 : | 4 . 18 . 2 . 2 按 GB/T 17626 . 6—1998 的要求 , 对试样施加以下条件的电磁干扰 : | ||
第718行: | 第713行: | ||
4 . 18 . 2 . 3 干扰期间 , 观察并记录试样工作状态。 | 4 . 18 . 2 . 3 干扰期间 , 观察并记录试样工作状态。 | ||
4 . 18 . 2 . 4 干扰环境结束后 , 按 4. 1 . 5 的要求测量响应阈值。 将测得的响应阈值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 验中的响应阈值相比较 , 其中大的响应阈值用 | 4 . 18 . 2 . 4 干扰环境结束后 , 按 4. 1 . 5 的要求测量响应阈值。 将测得的响应阈值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 验中的响应阈值相比较 , 其中大的响应阈值用 y<sub>max</sub>或 m<sub>max</sub>表示 , 小的响应阈值用 y<sub>min</sub>或 m<sub>min</sub>表示。 | ||
4 . 18 . 3 要求 | 4 . 18 . 3 要求 | ||
第724行: | 第719行: | ||
4 . 18 . 3 . 1 干扰期间 , 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信号或故障信号。 | 4 . 18 . 3 . 1 干扰期间 , 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信号或故障信号。 | ||
4 . 18 . 3 . 2 响应阈值的比值 | 4 . 18 . 3 . 2 响应阈值的比值 y<sub>max</sub> : y<sub>min</sub>或 m<sub>max</sub> : m<sub>min</sub>不应大于 1 . 6 。 | ||
4 . 18 . 4 试验设备 | 4 . 18 . 4 试验设备 | ||
第738行: | 第733行: | ||
4 . 19 . 2 试验方法 | 4 . 19 . 2 试验方法 | ||
4 . 19 . 2 . 1 将试样放在距接地参考平面 0. 8m 的支架上。 按 4. 1 . 2 的要求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 保持 15 | 4 . 19 . 2 . 1 将试样放在距接地参考平面 0. 8m 的支架上。 按 4. 1 . 2 的要求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 保持 15 min。 | ||
4 . 19 . 2 . 2 对绝缘体外壳的试样 , 实施空气放电 ; 对导体外壳的试样 , 实施接触放电。 | 4 . 19 . 2 . 2 对绝缘体外壳的试样 , 实施空气放电 ; 对导体外壳的试样 , 实施接触放电。 | ||
第752行: | 第747行: | ||
4 . 19 . 2 . 4 干扰期间 , 观察并记录试样工作状态。 | 4 . 19 . 2 . 4 干扰期间 , 观察并记录试样工作状态。 | ||
4 . 19 . 2 . 5 干扰结束后 , 按 4. 1 . 5 的要求测量响应阈值。 将测得的响应阈值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 的响应阈值相比较 , 其中大的响应阈值用 | 4 . 19 . 2 . 5 干扰结束后 , 按 4. 1 . 5 的要求测量响应阈值。 将测得的响应阈值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 的响应阈值相比较 , 其中大的响应阈值用 y<sub>max</sub>或 m<sub>max</sub>表示 , 小的响应阈值用 y<sub>min</sub>或 m<sub>min</sub>表示。 | ||
4 . 19 . 3 要求 | 4 . 19 . 3 要求 | ||
第758行: | 第753行: | ||
4 . 19 . 3 . 1 干扰期间 , 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信号或故障信号。 | 4 . 19 . 3 . 1 干扰期间 , 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信号或故障信号。 | ||
4 . 19 . 3 . 2 响应阈值的比值 | 4 . 19 . 3 . 2 响应阈值的比值 y<sub>max</sub> : y<sub>min</sub>或 m<sub>max</sub> : m<sub>min</sub>不应大于 1 . 6 。 | ||
4 . 19 . 4 试验设备 | 4 . 19 . 4 试验设备 | ||
第772行: | 第767行: | ||
4 . 20 . 2 试验方法 | 4 . 20 . 2 试验方法 | ||
4 . 20 . 2 . 1 将试样安放在绝缘台上 , 按 4. 1 . 2 的要求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 保持 15 | 4 . 20 . 2 . 1 将试样安放在绝缘台上 , 按 4. 1 . 2 的要求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 保持 15 min。 | ||
4 . 20 . 2 . 2 按 GB/T 17626 . 4—1998 的要求 , 对试样的外接连线施加以下条件的电磁干扰: | 4 . 20 . 2 . 2 按 GB/T 17626 . 4—1998 的要求 , 对试样的外接连线施加以下条件的电磁干扰: | ||
第784行: | 第779行: | ||
4 . 20 . 2 . 3 干扰期间 , 观察并记录试样工作状态。 | 4 . 20 . 2 . 3 干扰期间 , 观察并记录试样工作状态。 | ||
4 . 20 . 2 . 4 干扰结束后 , 按 4. 1 . 5 的要求测量响应阈值。 将测得的响应阈值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 的响应阈值相比较 , 其中大的响应阈值用 | 4 . 20 . 2 . 4 干扰结束后 , 按 4. 1 . 5 的要求测量响应阈值。 将测得的响应阈值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 的响应阈值相比较 , 其中大的响应阈值用 y<sub>max</sub>或 m<sub>max</sub>表示 , 小的响应阈值用 y<sub>min</sub>或 m<sub>min</sub>表示。 | ||
4 . 20 . 3 要求 | 4 . 20 . 3 要求 | ||
第790行: | 第785行: | ||
4 . 20 . 3 . 1 干扰期间 , 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信号或故障信号。 | 4 . 20 . 3 . 1 干扰期间 , 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信号或故障信号。 | ||
4 . 20 . 3 . 2 响应阈值的比值 | 4 . 20 . 3 . 2 响应阈值的比值 y<sub>max</sub> : y<sub>min</sub>或 m<sub>max</sub> : m<sub>min</sub>不应大于 1 . 6 。 | ||
4 . 20 . 4 试验设备 | 4 . 20 . 4 试验设备 | ||
第804行: | 第799行: | ||
4 . 21 . 2 试验方法 | 4 . 21 . 2 试验方法 | ||
4 . 21 . 2 . 1 将试样安放在绝缘台上 , 按 4. 1 . 2 的要求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 保持 15 | 4 . 21 . 2 . 1 将试样安放在绝缘台上 , 按 4. 1 . 2 的要求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 保持 15 min。 | ||
4 . 21 . 2 . 2 按 GB/T 17626 . 5—1998 的要求 , 对试样的外接连线按线 —地的方式施加以下条件的电磁 干扰: | 4 . 21 . 2 . 2 按 GB/T 17626 . 5—1998 的要求 , 对试样的外接连线按线 —地的方式施加以下条件的电磁 干扰: | ||
第814行: | 第809行: | ||
**—** 在正极性和负极性各施加 5 次 。 | **—** 在正极性和负极性各施加 5 次 。 | ||
4 . 21 . 2 . 3 干扰期间 , 观察并记录试样工作状态 。干扰结束后 , 按 4. 1 . 5 的要求测量响应阈值 。将测得 的响应阈值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的响应阈值相比较 , 其中大的响应阈值用 | 4 . 21 . 2 . 3 干扰期间 , 观察并记录试样工作状态 。干扰结束后 , 按 4. 1 . 5 的要求测量响应阈值 。将测得 的响应阈值与该试样在一致性试验中的响应阈值相比较 , 其中大的响应阈值用 y<sub>max</sub>或 m<sub>max</sub>表示 , 小的响 应阈值用 y<sub>min</sub>或 m<sub>min</sub>表示 。 | ||
4 . 21 . 3 要求 | 4 . 21 . 3 要求 | ||
第820行: | 第815行: | ||
4 . 21 . 3 . 1 干扰环境期间 , 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信号或故障信号 。 | 4 . 21 . 3 . 1 干扰环境期间 , 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信号或故障信号 。 | ||
4 . 21 . 3 . 2 响应阈值的比值 | 4 . 21 . 3 . 2 响应阈值的比值 y<sub>max</sub> : y<sub>min</sub>或 m<sub>max</sub> : m<sub>min</sub>不应大于 1 . 6 。 | ||
4 . 21 . 4 试验设备 | 4 . 21 . 4 试验设备 | ||
第836行: | 第831行: | ||
4 . 22 . 2 . 1 按附录 F要求将 4 只试样安装在燃烧试验室的顶棚表面上 , 按 4. 1 . 2 的要求使试样处于正 常监视状态 。应依据制造商的说明对试样进行安装和调试 , 对具有可变响应阈值的试样 , 应将其阈值设 在最大极限值上 。 | 4 . 22 . 2 . 1 按附录 F要求将 4 只试样安装在燃烧试验室的顶棚表面上 , 按 4. 1 . 2 的要求使试样处于正 常监视状态 。应依据制造商的说明对试样进行安装和调试 , 对具有可变响应阈值的试样 , 应将其阈值设 在最大极限值上 。 | ||
4 . 22 . 2 . 2 对于附录 G~J要求的每种试验火 , 在试验前 , 应使试样稳定工作 15 | 4 . 22 . 2 . 2 对于附录 G~J要求的每种试验火 , 在试验前 , 应使试样稳定工作 15 min, 试验室内应通风 换气 , 直至热电偶 、光学烟密度计和离子烟浓度计分别指示温度为(23±5)℃ 、烟浓度 m 值小于 0. 02 dB/m 和 y值小于 0. 05 为止 。 | ||
4 . 22 . 2 . 3 按附录 G~J的要求对每种试验火进行点火 。点火后 , 试验人员应立即离开试验室 , 并要注 意防止空气流动影响试验火 。所有门 、窗或其他开口均应关闭 。试验期间应随时测量 ΔT、m、y 等火灾 参数 。 | 4 . 22 . 2 . 3 按附录 G~J的要求对每种试验火进行点火 。点火后 , 试验人员应立即离开试验室 , 并要注 意防止空气流动影响试验火 。所有门 、窗或其他开口均应关闭 。试验期间应随时测量 ΔT、m、y 等火灾 参数 。 | ||
第870行: | 第865行: | ||
5 . 2 . 2 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 | 5 . 2 . 2 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 | ||
a) 新产品或老产品转厂生产时的试制定型鉴定 ; | |||
b) 正式生产后,产品的结构 、主要部件或元器件 、生产工艺等有较大的改变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或 正式投产满 5 年; | |||
c) 产品停产一年以上,恢复生产 ; | c) 产品停产一年以上,恢复生产 ; | ||
第894行: | 第889行: | ||
6 . 2 . 1 每只探测器均应清晰地标注下列信息 : | 6 . 2 . 1 每只探测器均应清晰地标注下列信息 : | ||
a) 产品名称 ; | |||
b) 本标准标准号 ; | |||
c) 制造商名称或商标 ; | c) 制造商名称或商标 ; | ||
第906行: | 第901行: | ||
f) 制造日期 、产品编号 、产地和探测器内软件版本号。 | f) 制造日期 、产品编号 、产地和探测器内软件版本号。 | ||
对于可拆卸探测器,探头上的标志应包括上述 | 对于可拆卸探测器,探头上的标志应包括上述 a) 、b) 、c) 、d)和 f),底座上的标志应至少包括 d)和 e) 。 | ||
6 . 2 . 2 产品标志信息中如使用不常用符号或缩写时,应在探测器说明书中说明。 | 6 . 2 . 2 产品标志信息中如使用不常用符号或缩写时,应在探测器说明书中说明。 | ||
第920行: | 第915行: | ||
A. 1 . 1 测量区 、试验仪器及探测器的布置见图 A. 1 和图 A. 2 : | A. 1 . 1 测量区 、试验仪器及探测器的布置见图 A. 1 和图 A. 2 : | ||
[[文件: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GB 4715-2005_16 图 A.1测量区、试验仪器及探测器的布置图.png]] | [[文件: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GB 4715-2005_16 图 A.1测量区、试验仪器及探测器的布置图.png|400px]] | ||
1 **—** 测量工作区 ; | 1 **—** 测量工作区 ; | ||
第947行: | 第942行: | ||
[[文件: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GB 4715-2005 图 A.2测量区、试验仪器及探测器的布置图.png]] | [[文件: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GB 4715-2005 图 A.2测量区、试验仪器及探测器的布置图.png|400px]] | ||
1 **—** 测量工作区 ; | 1 **—** 测量工作区 ; | ||
第968行: | 第963行: | ||
A. 1 . 3 烟箱应能保证测量工作区内的气流速度满足试验要求 。 | A. 1 . 3 烟箱应能保证测量工作区内的气流速度满足试验要求 。 | ||
A. 1 . 4 烟箱应能以不大于 1℃/ | A. 1 . 4 烟箱应能以不大于 1℃/min 的升温速率将测量工作区内的温度升到(55±2) ℃ 。 | ||
A. 2 光学方法测量响应阈值 | A. 2 光学方法测量响应阈值 | ||
第978行: | 第973行: | ||
减光系数用下式表示: | 减光系数用下式表示: | ||
m = (10/d)lg( | m = (10/d)lg(P<sub>0</sub> /P) | ||
式中: | 式中: | ||
m**—** 减光系数 , | m**—** 减光系数 , dBm<sup>-1</sup> ; | ||
d**—** 试验烟的光学测量长度 , m ; | d**—** 试验烟的光学测量长度 , m ; | ||
P<sub>0</sub> **—** 无烟时接收的辐射功率 , W ; | |||
P**—** 有烟时接收的辐射功率 , W。 | P**—** 有烟时接收的辐射功率 , W。 | ||
第994行: | 第989行: | ||
A. 2 . 2 . 1 光学测量长度不大于 1 . 1 m 。 | A. 2 . 2 . 1 光学测量长度不大于 1 . 1 m 。 | ||
A. 2 . 2 . 2 光学系统的安装 , 要使光电接收器不能接收到被试验烟粒子散射的散射角大于 | A. 2 . 2 . 2 光学系统的安装 , 要使光电接收器不能接收到被试验烟粒子散射的散射角大于 3° 的光线 。 | ||
A. 2 . 2 . 3 光束波长在 800 | A. 2 . 2 . 3 光束波长在 800 nm~950 nm 的范围内 , 其有效辐射功率应大于 50% , 波长低于 800 nm 的 范围内 , 其有效辐射功率应小于 10% , 波长高于 1 050 nm范围内 , 其有效辐射功率亦应小于 10% 。 | ||
A. 2 . 2 . 4 测量误差:在 0~2 dB/m之间的烟浓度 , 测量误差不应大于(m×5%十0 . 02) dB/m 。每次测 量前 , 测量仪器的读数须与洁净空气中的读数(零点)相比较 , 测量偏差不应大于 0. 02 dB/m 。 | A. 2 . 2 . 4 测量误差:在 0~2 dB/m之间的烟浓度 , 测量误差不应大于(m×5%十0 . 02) dB/m 。每次测 量前 , 测量仪器的读数须与洁净空气中的读数(零点)相比较 , 测量偏差不应大于 0. 02 dB/m 。 | ||
第1,010行: | 第1,005行: | ||
离子烟浓度计的电离室测得的 y值 , 符合下列关系式: | 离子烟浓度计的电离室测得的 y值 , 符合下列关系式: | ||
d × | d × z = η × y | ||
y = ( | y = (I<sub>o</sub> /I) — (I/I<sub>o</sub> ) | ||
式中: | 式中: | ||
I<sub>o</sub> **—** 空气中无烟粒子时的电离电流 ; | |||
I**—** 空气中含烟粒子时的电离电流 ; | I**—** 空气中含烟粒子时的电离电流 ; | ||
第1,022行: | 第1,017行: | ||
d**—** 烟粒子的平均粒径 , m ; | d**—** 烟粒子的平均粒径 , m ; | ||
z**—** 烟粒子数浓度 , 1/m³ ; | |||
η**—** 电离室常数 , 1/ | η**—** 电离室常数 , 1/㎡ 。 | ||
A. 3 . 2 结构 | A. 3 . 2 结构 | ||
第1,030行: | 第1,025行: | ||
电离室的机械结构如图 A. 4 所示 , 其零件名称 、规格特征等见表 A. 1 。其主要尺寸标出公差 , 未标 注公差的是建议尺寸 , 不作硬性规定 。 | 电离室的机械结构如图 A. 4 所示 , 其零件名称 、规格特征等见表 A. 1 。其主要尺寸标出公差 , 未标 注公差的是建议尺寸 , 不作硬性规定 。 | ||
[[文件: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GB 4715-2005 图A.3离子烟浓度计电离室工作原理.png]] | [[文件: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GB 4715-2005 图A.3离子烟浓度计电离室工作原理.png|400px]] | ||
1 **—** 抽气嘴 ; | 1 **—** 抽气嘴 ; | ||
第1,048行: | 第1,043行: | ||
8 **—** α发射源 ; | 8 **—** α发射源 ; | ||
9 **—** 测量体积 ; | 9 **—** 测量体积 ; | ||
10**—** 测量电极 ; | |||
11**—** 保护环 ; | 11**—** 保护环 ; | ||
第1,059行: | 第1,056行: | ||
图 A. 3 离子烟浓度计电离室工作原理 | 图 A. 3 离子烟浓度计电离室工作原理 | ||
单位为毫米 | 单位为毫米 | ||
[[文件: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GB 4715-2005 图A.4 电离室结构图.png]] | [[文件: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GB 4715-2005 图A.4 电离室结构图.png|400px]] | ||
图 A. 4 电离室结构图 | 图 A. 4 电离室结构图 | ||
第1,136行: | 第1,132行: | ||
**—** 核素:241 Am ; | **—** 核素:241 Am ; | ||
**—** 活度:130×(1±5%) | **—** 活度:130×(1±5%)kBq(3 . 5 μci) ; | ||
**—** α射线平均能量:4 . 5×(1±5%) | **—** α射线平均能量:4 . 5×(1±5%)MeV; | ||
**—** 放射源的切割断面应当用源座包严 , 源的表面应有贵金属层保护 ; | **—** 放射源的切割断面应当用源座包严 , 源的表面应有贵金属层保护 ; | ||
第1,148行: | 第1,144行: | ||
**—** 电离室阻抗应为 1 . 9×1011 ×(1±5%) Ω, 其测量条件为: | **—** 电离室阻抗应为 1 . 9×1011 ×(1±5%) Ω, 其测量条件为: | ||
**—** 气压 : (101 . 3±1) | **—** 气压 : (101 . 3±1) kPa(760 mmHg) ; | ||
**—** 温度:25℃ ±2℃ ; | **—** 温度:25℃ ±2℃ ; | ||
第1,154行: | 第1,150行: | ||
**—** 相对湿度:35% ~75% ; | **—** 相对湿度:35% ~75% ; | ||
**—** 电源电压应保证测量电极上流过 100 PA 的静态电流 。 图 A. 5 示出离子烟浓度计工作电路 。 | **—** 电源电压应保证测量电极上流过 100 PA 的静态电流 。 图 A. 5 示出离子烟浓度计工作电路 。 | ||
**—** 输入电阻: | A. 3 . 3 . 3 电流放大器 | ||
**—** 输入电阻:R<sub>i</sub> <10<sup>9</sup> Ω。 | |||
A. 3 . 3 . 4 抽气泵 | A. 3 . 3 . 4 抽气泵 | ||
**—** 气流量:30×(1±10%) L/ | **—** 气流量:30×(1±10%) L/min。 | ||
[[文件: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GB 4715-2005 图A.5 离子烟浓度计工作电路.png]] | [[文件: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GB 4715-2005 图A.5 离子烟浓度计工作电路.png|400px]] | ||
1 **—** 对地电压 ; | 1 **—** 对地电压 ; | ||
第1,192行: | 第1,190行: | ||
C. 1 试验设备是一种形如正六面体的专用闪光装置(见图 C. 1) 。4 个闭合面的内侧衬有光洁的铝箔 。 4 只环形荧光灯分别固定在 4 个闭合面内侧,每只荧光灯功率为 30 W,色温为 3 200 K~4 200 K,直径 约为 380 mm 。荧光灯管的安 装 位 置 不 得 影 响 响 应 阈 值 的 测 量 。 探 测 器 装 在 正 六 面 体 顶 面 的 中 心 部 位,使光线能从上下及两侧照射到探测器上 。荧光灯的电气线路不得对探测器产生干扰 。 为使输出光 线稳定,灯管应老化 100 h,使用 2 000 h后灯管应报废 。 | C. 1 试验设备是一种形如正六面体的专用闪光装置(见图 C. 1) 。4 个闭合面的内侧衬有光洁的铝箔 。 4 只环形荧光灯分别固定在 4 个闭合面内侧,每只荧光灯功率为 30 W,色温为 3 200 K~4 200 K,直径 约为 380 mm 。荧光灯管的安 装 位 置 不 得 影 响 响 应 阈 值 的 测 量 。 探 测 器 装 在 正 六 面 体 顶 面 的 中 心 部 位,使光线能从上下及两侧照射到探测器上 。荧光灯的电气线路不得对探测器产生干扰 。 为使输出光 线稳定,灯管应老化 100 h,使用 2 000 h后灯管应报废 。 | ||
[[文件: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GB 4715-2005 图C.11 闪光装置图.png]] | [[文件: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GB 4715-2005 图C.11 闪光装置图.png|400px]] | ||
图 C. 1 闪光装置图 | 图 C. 1 闪光装置图 | ||
第1,223行: | 第1,221行: | ||
D. 2 . 1 若探测器的补偿线性的 , 也就是探测器信号的增加随时间而线性变化 , 而且对补偿范围不加限 定 。则要求补偿速率最大不能大于每小时 0. 094×A的变化速率(见图 D. 1) , 且在该补偿速率下 , 探测 器应在 6 . 4 h 内达到火灾报警状态 。 | D. 2 . 1 若探测器的补偿线性的 , 也就是探测器信号的增加随时间而线性变化 , 而且对补偿范围不加限 定 。则要求补偿速率最大不能大于每小时 0. 094×A的变化速率(见图 D. 1) , 且在该补偿速率下 , 探测 器应在 6 . 4 h 内达到火灾报警状态 。 | ||
[[文件: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GB 4715-2005 图 D.1 线性“漂移补偿’.png]] | [[文件: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GB 4715-2005 图 D.1 线性“漂移补偿’.png|400px]] | ||
注 1:补偿的响应阈值 。 | 注 1:补偿的响应阈值 。 | ||
第1,235行: | 第1,233行: | ||
D. 3 . 1 若探测器的补偿为阶梯式变化 , 传感器信号应在 6 . 4 h 内达到响应阈值。 例如图 D. 2 所示的 曲线 , 传感器应在 6 h达到响应阈值。 | D. 3 . 1 若探测器的补偿为阶梯式变化 , 传感器信号应在 6 . 4 h 内达到响应阈值。 例如图 D. 2 所示的 曲线 , 传感器应在 6 h达到响应阈值。 | ||
[[文件: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GB 4715-2005 图D.2 阶梯式“漂移补偿.png]] | [[文件: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GB 4715-2005 图D.2 阶梯式“漂移补偿.png|400px]] | ||
注 1 : 补偿的响应阈值。 | 注 1 : 补偿的响应阈值。 | ||
第1,247行: | 第1,245行: | ||
D. 4 . 1 若探测器的补偿速率不限于每小时 0. 094×A, 但补偿的限定值不大于 0. 6 ×A。如图 D. 3 所 示 , 探测器应在 6 . 4 h 内达到火灾报警状态。 该类型探测器的最大补偿速率可根据试验火的具体条件 限定。 | D. 4 . 1 若探测器的补偿速率不限于每小时 0. 094×A, 但补偿的限定值不大于 0. 6 ×A。如图 D. 3 所 示 , 探测器应在 6 . 4 h 内达到火灾报警状态。 该类型探测器的最大补偿速率可根据试验火的具体条件 限定。 | ||
[[文件: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GB 4715-2005 图D.3高速率但有限定值的“漂移补偿“.png]] | [[文件: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GB 4715-2005 图D.3高速率但有限定值的“漂移补偿“.png|400px]] | ||
注 1 : 补偿的响应阈值。 | 注 1 : 补偿的响应阈值。 | ||
第1,261行: | 第1,259行: | ||
D. 5 . 2 如图 D. 4 所示 , 图中的两个坐标轴线的单位均为响应阈值 A, 非线性响应特性使灵敏度提高 , 从而大大增加响应的输出。 此时 , 有必要将补偿限定在不大于 1 . 1 × A 的范围内。 因为本标准 3 . 8 中 的 B)条规定 , 补偿不应导致探测器的响应阈值与该只探测器不加补偿时的初始响应阈值之比超过 1 . 6 ; 而外界的烟尘浓度必须在 1 . 1 ×A~2 . 7×A 的范围内增加到一定值 , 才能响应输出变化增加到 A。 | D. 5 . 2 如图 D. 4 所示 , 图中的两个坐标轴线的单位均为响应阈值 A, 非线性响应特性使灵敏度提高 , 从而大大增加响应的输出。 此时 , 有必要将补偿限定在不大于 1 . 1 × A 的范围内。 因为本标准 3 . 8 中 的 B)条规定 , 补偿不应导致探测器的响应阈值与该只探测器不加补偿时的初始响应阈值之比超过 1 . 6 ; 而外界的烟尘浓度必须在 1 . 1 ×A~2 . 7×A 的范围内增加到一定值 , 才能响应输出变化增加到 A。 | ||
[[文件: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GB 4715-2005 图D.4 非线性的响应特性.png]] | [[文件: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GB 4715-2005 图D.4 非线性的响应特性.png|400px]] | ||
图 D. 4 非线性的响应特性 | 图 D. 4 非线性的响应特性 | ||
第1,271行: | 第1,269行: | ||
E. 1 试验设备(见图 E. 1)主体是一个摆锤机构 。摆锤的锤头由硬质铝合金 Alcu4siMg(经固溶 、时效 处理)制成,外形为具有一个斜的碰撞面的六面体 。锤头的摆杆固定在带球轴承的钢轮毂上,球轴承装 在硬钢架的固定钢轴上 。硬钢架的结构应保证在未安装探测器时能够使摆锤自由旋转 。 | E. 1 试验设备(见图 E. 1)主体是一个摆锤机构 。摆锤的锤头由硬质铝合金 Alcu4siMg(经固溶 、时效 处理)制成,外形为具有一个斜的碰撞面的六面体 。锤头的摆杆固定在带球轴承的钢轮毂上,球轴承装 在硬钢架的固定钢轴上 。硬钢架的结构应保证在未安装探测器时能够使摆锤自由旋转 。 | ||
E. 2 锤头的 外 形 尺 寸 为 长 94 mm 、宽 76 mm 、高 50 mm 。 锤 头 斜 切 面 与 锤 头 纵 轴 之 间的 夹 角 为 (60±1) | E. 2 锤头的 外 形 尺 寸 为 长 94 mm 、宽 76 mm 、高 50 mm 。 锤 头 斜 切 面 与 锤 头 纵 轴 之 间的 夹 角 为 (60±1)° ,锤头的摆杆外径为 25 mm±0 . 1 mm,壁厚为 1 . 6 mm±0 . 1 mm 。 | ||
[[文件: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GB 4715-2005 图E.1碰撞试验设备图.jpeg]] | [[文件: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GB 4715-2005 图E.1碰撞试验设备图.jpeg|400px]] | ||
a**—** 安装板 ; | |||
b**—** 探测器 ; | |||
c **—** 锤头 ; | c **—** 锤头 ; | ||
第1,287行: | 第1,285行: | ||
f**—** 球轴承 ; | f**—** 球轴承 ; | ||
g **—** 转动 | g **—** 转动 270° ; | ||
h**—** 工作重锤 ; | h**—** 工作重锤 ; | ||
第1,303行: | 第1,301行: | ||
滑轮上 , 另一端系上工作重锤 。 | 滑轮上 , 另一端系上工作重锤 。 | ||
E. 4 安装探测器的水平安装板由钢架支撑着 。安装板可以上下调整 , 以便使锤头的碰撞面中心从水 平方向碰撞探测器 , 如图 E. 1 所示 。在使用试验设备时 , 首先要按图 E. 1 调整探测器和安装板的位置 , 调好后 , 把安装板固紧在钢架上 , 然后摘下工作重锤 , 通过调整配重块平衡摆锤机构 。调整平衡后 , 把摆 杆拉到水平位置上 , 系上工作重锤 , 当摆锤机构释放时 , 工作重锤将使锤头旋转 3π/2 | E. 4 安装探测器的水平安装板由钢架支撑着 。安装板可以上下调整 , 以便使锤头的碰撞面中心从水 平方向碰撞探测器 , 如图 E. 1 所示 。在使用试验设备时 , 首先要按图 E. 1 调整探测器和安装板的位置 , 调好后 , 把安装板固紧在钢架上 , 然后摘下工作重锤 , 通过调整配重块平衡摆锤机构 。调整平衡后 , 把摆 杆拉到水平位置上 , 系上工作重锤 , 当摆锤机构释放时 , 工作重锤将使锤头旋转 3π/2 rad 碰撞探测器 。 工作重锤的质量为: | ||
0. 388/3πr kg | 0. 388/3πr kg | ||
第1,321行: | 第1,319行: | ||
F. 2 试验布置 | F. 2 试验布置 | ||
火源设在地面中心处,探测器和测量仪器应安装在以顶栅中心为圆心 、半径为 3m 、圆心角为 | 火源设在地面中心处,探测器和测量仪器应安装在以顶栅中心为圆心 、半径为 3m 、圆心角为 60° 的 圆弧上,如图 F. 1 所示 。 | ||
F. 3 测量仪器 | F. 3 测量仪器 | ||
第1,331行: | 第1,329行: | ||
F. 3 . 3 温度传感器 | F. 3 . 3 温度传感器 | ||
F. 3 . 4 电子秤:测量误差为 ±(2十0 . | F. 3 . 4 电子秤:测量误差为 ±(2十0 . 01×G<sub>0</sub> )g,其中 G<sub>0</sub> 为燃料初始质量 。 | ||
[[文件: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GB 4715-2005 图F.1 试验布置图.png]] | [[文件: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GB 4715-2005 图F.1 试验布置图.png|400px]] | ||
图 F. 1 试验布置图 | 图 F. 1 试验布置图 | ||
第1,345行: | 第1,343行: | ||
G. 1 燃料 : 10 根 75 mm× 25 mm× 20 mm 的山毛榉木棍(含水量约等于 5%) 。 | G. 1 燃料 : 10 根 75 mm× 25 mm× 20 mm 的山毛榉木棍(含水量约等于 5%) 。 | ||
G. 2 布置:如图 G. 1 所示,木棍呈辐射状放置于加热功率为 2 kw(额定功率),直径为 220 mm 的加热 盘上面 。加热盘表面有 8 个同心槽,槽宽度为 5 mm,深度为 2 mm,槽与槽之间距离 3 mm,槽与加热盘 边距离 4 mm 。试验开始时,先给加热盘通电,加热盘的温度应在 11 | G. 2 布置:如图 G. 1 所示,木棍呈辐射状放置于加热功率为 2 kw(额定功率),直径为 220 mm 的加热 盘上面 。加热盘表面有 8 个同心槽,槽宽度为 5 mm,深度为 2 mm,槽与槽之间距离 3 mm,槽与加热盘 边距离 4 mm 。试验开始时,先给加热盘通电,加热盘的温度应在 11 min 内升到 600℃并能稳定保持 。 | ||
G. 3 试验结束的判据 : m = 2 dBm<sup>-1</sup> 。 | |||
G. 4 试验结束时火灾参数应满足下列要求 : | G. 4 试验结束时火灾参数应满足下列要求 : | ||
**—** 试验火的 | **—** 试验火的 m与y 的比值以及m 与试验时间的比值关系应在图 G. 2 和 G. 3 图的实线范围内, 且在试验结束前或探测器发出火灾报警信号前不能产生火焰 ; | ||
**—** 对于离子探测器,如果在试验结束时,m 值 已 经 达 到 2 | **—** 对于离子探测器,如果在试验结束时,m 值 已 经 达 到 2 dBm<sup>-1</sup> ,但 探 测 器 还 没 有 发 出 报 警 信 号,判定试验火是否有效的唯一判据是 %值是否已经达到 1 . 6 。 | ||
[[文件: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GB 4715-2005 图G.1 试验火 SH1.png]] | [[文件: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GB 4715-2005 图G.1 试验火 SH1.png|400px]] | ||
1 **—** 加热盘 ; | 1 **—** 加热盘 ; | ||
第1,363行: | 第1,363行: | ||
图 G. 1 试验火 SH1 | 图 G. 1 试验火 SH1 | ||
[[文件: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GB 4715-2005 图 G.2 m 值与y值的比值.png]] | [[文件: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GB 4715-2005 图 G.2 m 值与y值的比值.png|400px]] | ||
图 G. 2 m值与 y 值的比值 | 图 G. 2 m值与 y 值的比值 | ||
[[文件: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GB 4715-2005 图 G.3m值与试验时间的比值.png]] | [[文件: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GB 4715-2005 图 G.3m值与试验时间的比值.png|400px]] | ||
图 G. 3 m值与试验时间的比值 | 图 G. 3 m值与试验时间的比值 | ||
第1,385行: | 第1,385行: | ||
H. 3 点火:在棉绳下端点火,点燃后立即熄灭火焰,保持连续冒烟。 试验必须在所有棉绳被点燃后才 能开始。 | H. 3 点火:在棉绳下端点火,点燃后立即熄灭火焰,保持连续冒烟。 试验必须在所有棉绳被点燃后才 能开始。 | ||
H. 4 试验结束的判据 : m = 2 | H. 4 试验结束的判据 : m = 2 dBm<sup>-1</sup> 。 | ||
H. 5 试验结束时火灾参数应满足下列要求 : | H. 5 试验结束时火灾参数应满足下列要求 : | ||
**—** 试验火的 | **—** 试验火的 m与y的比值以及m与试验时间的比值关系应在图 H. 2 和 H. 3 图的实线范围内, 且在 m = 2 dBm<sup>-1</sup> 或探测器发出火灾报警信号后结束。 | ||
[[文件: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GB 4715-2005 图 H.1 试验火 SH2.png]] | [[文件: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GB 4715-2005 图 H.1 试验火 SH2.png|400px]] | ||
图 H. 1 试验火 SH2 | 图 H. 1 试验火 SH2 | ||
[[文件: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GB 4715-2005 图H.2 m值与y值的比值.png]] | [[文件: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GB 4715-2005 图H.2 m值与y值的比值.png|400px]] | ||
图 H. 2 m值与 y 值的比值 | 图 H. 2 m值与 y 值的比值 | ||
第1,401行: | 第1,401行: | ||
试验火 SH2 | 试验火 SH2 | ||
[[文件: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GB 4715-2005 图H.3 m值与试验时间的比值.png]] | [[文件: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GB 4715-2005 图H.3 m值与试验时间的比值.png|400px]] | ||
图 H. 3 m值与试验时间的比值 | 图 H. 3 m值与试验时间的比值 | ||
第1,411行: | 第1,411行: | ||
试验火 SH3-聚氨脂塑料火 | 试验火 SH3-聚氨脂塑料火 | ||
I. 1 燃料:质量密度约 20 kg/ | I. 1 燃料:质量密度约 20 kg/m³ 的无阻燃剂软聚氨脂泡沫塑料 。 | ||
I. 2 布置: 3 块 50 cm× 50 cm×2 cm 的垫块迭在一起 。底板为铝箔 , 其边缘向上卷起 。 | I. 2 布置: 3 块 50 cm× 50 cm×2 cm 的垫块迭在一起 。底板为铝箔 , 其边缘向上卷起 。 | ||
第1,425行: | 第1,425行: | ||
**—** 试验火的 m与y 的比值以及m 与试验时间的比值关系应在图 I. 1 和 I. 2 图的实线范围内 , 且 在 y = 6 或探测器发出火灾报警信号后结束 。 | **—** 试验火的 m与y 的比值以及m 与试验时间的比值关系应在图 I. 1 和 I. 2 图的实线范围内 , 且 在 y = 6 或探测器发出火灾报警信号后结束 。 | ||
[[文件: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GB 4715-2005 图1.1m值与y值的比值.png]] | [[文件: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GB 4715-2005 图1.1m值与y值的比值.png|400px]] | ||
图 I. 1 m值与 y 值的比值 | 图 I. 1 m值与 y 值的比值 | ||
[[文件: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GB 4715-2005 图1.2 m值与试验时间的比值.png]] | [[文件: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GB 4715-2005 图1.2 m值与试验时间的比值.png|400px]] | ||
图 I. 2 m值与试验时间的比值 | 图 I. 2 m值与试验时间的比值 | ||
第1,441行: | 第1,441行: | ||
J. 1 燃料:正庚烷(纯度 >=99%)加 3%的甲苯(纯度 >=99%) 。 | J. 1 燃料:正庚烷(纯度 >=99%)加 3%的甲苯(纯度 >=99%) 。 | ||
J. 2 布置:将燃料放置于用 2 mm厚的钢板制成的底面积为 1 100 | J. 2 布置:将燃料放置于用 2 mm厚的钢板制成的底面积为 1 100 cm² (33 cm× 33 cm) 、高为 5 cm 的 容器中 。 | ||
J. 3 质量: | J. 3 质量:G<sub>0</sub> =650 g 。 | ||
J. 4 点火方式:火焰或电火花 。 | J. 4 点火方式:火焰或电火花 。 | ||
第1,453行: | 第1,453行: | ||
**—** 试验火的 m与y 的比值以及m 与试验时间的比值关系应在图J. 1 和 J. 2 图的实线范围内,且 在 y = 6 或探测器发出火灾报警信号后结束 ; | **—** 试验火的 m与y 的比值以及m 与试验时间的比值关系应在图J. 1 和 J. 2 图的实线范围内,且 在 y = 6 或探测器发出火灾报警信号后结束 ; | ||
**—** 如果在试验结束时,y值已经达到 6,但探测器还没有发出报警信号,判定试验火是否有效的 唯一判据是 m值是否已经达到 1 . 1 | **—** 如果在试验结束时,y值已经达到 6,但探测器还没有发出报警信号,判定试验火是否有效的 唯一判据是 m值是否已经达到 1 . 1 dBm<sup>-1</sup> 。 | ||
[[文件: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GB 4715-2005 图..1 m值与y值的比值.png]] | [[文件: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GB 4715-2005 图..1 m值与y值的比值.png|400px]] | ||
图 J. 1 m值与 y 值的比值 | 图 J. 1 m值与 y 值的比值 | ||
[[文件: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GB 4715-2005 图J.2 m值与试验时间的比值图.png]] | [[文件: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GB 4715-2005 图J.2 m值与试验时间的比值图.png|400px]] | ||
图 J. 2 m值与试验时间的比值 | 图 J. 2 m值与试验时间的比值 | ||
[[Category:国家标准]] | [[Category:国家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