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明
爆炸性环境第9部分:由浇封型“m”保护的设备GB 3836.9-2021: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
||
第304行: | 第304行: | ||
——纸质电容器; | ——纸质电容器; | ||
—— 陶瓷电容器; | |||
——半导体器件; | ——半导体器件; | ||
第524行: | 第524行: | ||
|- | |- | ||
| 有粘结的非 金属或金属外壳 | | 有粘结的非 金属或金属外壳 | ||
| 3 mm<br />(外壳+复合物)a | | 3 mm<br />(外壳+复合物)<sup>a</sup> | ||
| 3 mm(外壳+复合物) a<br />(压力试验按照8.2.6) | | 3 mm(外壳+复合物)<sup>a</sup><br />(压力试验按照8.2.6) | ||
| 不允许 | | 不允许 | ||
|- | |- | ||
第586行: | 第586行: | ||
[[文件:爆炸性环境第9部分:由浇封型“m”保护的设备GB 3836.9-2021_图1 复合物厚度的尺寸图.jpeg|400px]] | |||
[[文件:爆炸性环境第9部分:由浇封型“m”保护的设备GB 3836.9-2021_图1 复合物厚度的尺寸图.jpeg]] | |||
符号说明: | 符号说明: | ||
第648行: | 第626行: | ||
|} | |} | ||
表4(续) | 表4(续) | ||
{| class="wikitable" |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 ||
|- | |- | ||
! 项目 | ! 项目 | ||
! “ma”保护等级 | |||
! “mb”或“mc”保护等级 | |||
|- | |- | ||
| 有粘结的非金属外壳(壁厚t≥1 mm) | | 有粘结的非金属外壳(壁厚t≥1 mm) | ||
| c≥(3 mm-t)<sup>a</sup> | |||
| c≥(表1间距-t)<sup>a</sup> | |||
|- | |- | ||
| 没有粘结的非金属料外壳 | | 没有粘结的非金属料外壳 | ||
| c=d≥3 mm | |||
| c=d≥表1间距,但不小于1 mm | |||
|- | |- | ||
| 金属外壳 | | 金属外壳 | ||
| b≥3 mm | |||
| b≥表1间距,但不小于1 mm | |||
|- | |- | ||
| 非载流部件 | | 非载流部件 | ||
| e≥3 mm | |||
| e≥表1间距,但不小于1 mm | |||
|- | |- | ||
| 非载流部件——自由表面 | | 非载流部件——自由表面 | ||
| f+e≥a | |||
| f+e≥a | |||
|- | |- | ||
| 有粘结的非金属外壳,壁厚≥1 | | colspan="3" style="text-align:left;" | <sup>a</sup> 有粘结的非金属外壳,壁厚≥1 mm时,<br />如果运用公式时允许c=0,则元件可以靠在壳壁上。 | ||
|} | |} | ||
第720行: | 第710行: | ||
|} | |} | ||
表 5 ( 续 ) | 表 5 ( 续 ) | ||
{| class="wikitable" |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 ||
|- | |- | ||
! 距离 | |||
! 距离 | ! “ma”保护等级 | ||
! “mb”保护等级 | |||
! "mc"保护等级 | |||
|- | |- | ||
| e | |||
| e | | 符合表1的距离 | ||
| 符合表1的距离 | |||
|- | | 符合表1的距离 | ||
|- style="text-align:left;" | |||
| 其中:<br/>a——载流部件与外表面间通过覆盖层的距离;<br/>b——载流部件与外表面间沿着覆盖层的距离;<br/>c——从边缘或孔沿着板的表面延伸的金属或绝缘的长度;<br/>d——要求隔离时粘结薄膜或芯板的厚度;<br/>e——要求隔离时多层(印刷电路板)内侧两电路之间的距离。 | | colspan="4" | 其中:<br />a——载流部件与外表面间通过覆盖层的距离;<br />b——载流部件与外表面间沿着覆盖层的距离;<br />c——从边缘或孔沿着板的表面延伸的金属或绝缘的长度;<br />d——要求隔离时粘结薄膜或芯板的厚度;<br />e——要求隔离时多层(印刷电路板)内侧两电路之间的距离。 | ||
|} | |} | ||
[[文件:爆炸性环境第9部分:由浇封型“m”保护的设备GB 3836.9-2021_图2 多层印制电路板的最小间距.jpeg]] | [[文件:爆炸性环境第9部分:由浇封型“m”保护的设备GB 3836.9-2021_图2 多层印制电路板的最小间距.jpeg|400px]] | ||
符号和标引序号说明: | 符号和标引序号说明: | ||
1——通过触点用于端接; | 1——通过触点用于端接; | ||
第763行: | 第749行: | ||
注:灌封时气密外壳受到应力作用造成损坏会破坏装置的防爆型式。 | 注:灌封时气密外壳受到应力作用造成损坏会破坏装置的防爆型式。 | ||
开关触头的额定值应小于或等于60 V 和 6 A 。 | 开关触头的额定值应小于或等于60 V 和 6 A 。 如果开关电流大于制造商规定的额定电流的三分之二,附加外壳应用无机材料制成。 | ||
7.5.3 “mb”保护等级 | 7.5.3 “mb”保护等级 | ||
第823行: | 第809行: | ||
在最不利负载下的单体电池和电池组的最高工作温度(见7 . 8 . 5)不应超过单体电池和电池组制造 商规定的温度,或者制造商没有规定时,不应超过80℃,应采用下列方法之一 ,使最大充电和放电电流 不超过制造商规定的安全值: | 在最不利负载下的单体电池和电池组的最高工作温度(见7 . 8 . 5)不应超过单体电池和电池组制造 商规定的温度,或者制造商没有规定时,不应超过80℃,应采用下列方法之一 ,使最大充电和放电电流 不超过制造商规定的安全值: | ||
a) 应提供一个或多个符合7 .8 .8规定的控制装置,以防止不允许的过热或在浇封内部产生气体。 b) 应提供一个串联电阻限制电流至单体电池的额定值,并提供一个阻塞二极管以防止反向充电。 无论哪一种情况,7.8.4~7.8.7的有关要求适用。 | a) 应提供一个或多个符合7 .8 .8规定的控制装置,以防止不允许的过热或在浇封内部产生气体。 | ||
b) 应提供一个串联电阻限制电流至单体电池的额定值,并提供一个阻塞二极管以防止反向充电。 无论哪一种情况,7.8.4~7.8.7的有关要求适用。 | |||
7.8.4 反向电流 | 7.8.4 反向电流 | ||
第829行: | 第816行: | ||
对 于“ma” 和“mb” 保护等级,如果在同一个外壳内有另一个电压源,应对浇封电池组及其相关电路 进行保护,防止被设计规定的电路之外的电路充电。例如,对于能够造成反向电流的最高电压,采用 表1规定的间距,把电池组及其关联电路与所有其他电压源隔离开。或者只把单体电池和电池组通过 表1规定的间距与其他电源隔离,但对于“mb”保护等级,使用1个阻塞二极管,对于“ma”保护等级,使 用2个阻塞二极管,按照图3所示安装,这样布置以减小2个二极管都被短路的故障风险。 | 对 于“ma” 和“mb” 保护等级,如果在同一个外壳内有另一个电压源,应对浇封电池组及其相关电路 进行保护,防止被设计规定的电路之外的电路充电。例如,对于能够造成反向电流的最高电压,采用 表1规定的间距,把电池组及其关联电路与所有其他电压源隔离开。或者只把单体电池和电池组通过 表1规定的间距与其他电源隔离,但对于“mb”保护等级,使用1个阻塞二极管,对于“ma”保护等级,使 用2个阻塞二极管,按照图3所示安装,这样布置以减小2个二极管都被短路的故障风险。 | ||
[[文件:爆炸性环境第9部分:由浇封型“m”保护的设备GB 3836.9-2021_图 3阻塞二极管的安装.jpeg|400px]] | |||
注:图中所示是“ma” 保护等级的结构。 | 注:图中所示是“ma” 保护等级的结构。 | ||
第955行: | 第942行: | ||
8.1.1 吸水性试验 | 8.1.1 吸水性试验 | ||
如果5.3.1要求,应在复合物样品上进行该试验。应对3个干燥的复合物样品进行该试验。样品应 为圆形,直径为50 mm±1mm, 厚度为3mm±0.2 | 如果5.3.1要求,应在复合物样品上进行该试验。应对3个干燥的复合物样品进行该试验。样品应 为圆形,直径为50 mm±1mm, 厚度为3mm±0.2 mm。样品应先称质量,然后浸入温度为<math>23^{+2}_{0}</math>℃的 水中至少24 h 。然后从水中取出,在1 min 内擦干并再称其质量,增加的质量不应超过1%。 | ||
不必使用蒸馏水进行此试验。 | 不必使用蒸馏水进行此试验。 | ||
第1,081行: | 第1,068行: | ||
8.2.6.1 试验程序 | 8.2.6.1 试验程序 | ||
对于任何具有单独净空间在1 cm³~10 cm³之间的“ma” 级电气设备和任何具有单独净空间在 | 对于任何具有单独净空间在1 cm³~10 cm³之间的“ma” 级电气设备和任何具有单独净空间在 10cm<sup>3</sup>~100 cm³之间的“mb” 级电气设备,应准备2个试验样品,试验样品应与压力源连接。如果同一 尺寸的净空间多于1个,应同时对所有的净空间进行压力试验。 | ||
应在已经进行了耐热试验(见8.2.3)的样品上进行压力试验。 | 应在已经进行了耐热试验(见8.2.3)的样品上进行压力试验。 | ||
第1,097行: | 第1,084行: | ||
|- | |- | ||
| ≥-20 || 1000 | | ≥-20<sup>a</sup> || 1000 | ||
|- | |- | ||
第1,117行: | 第1,104行: | ||
|- | |- | ||
| colspan="2" | 这包括设计用于GB/T 3836.1规定的标准环境温度范围内的设备。 | | colspan="2" | <sup>a</sup> 这包括设计用于GB/T 3836.1规定的标准环境温度范围内的设备。 | ||
|} | |} | ||
第1,197行: | 第1,184行: | ||
或者,上述 c) 、d)所示的标志可放在说明书中,且设备应按照GB/T 3836.1的规定的“特殊使用条 件”的标志要求,标志符号“X”以说明这一特殊使用条件。 | 或者,上述 c) 、d)所示的标志可放在说明书中,且设备应按照GB/T 3836.1的规定的“特殊使用条 件”的标志要求,标志符号“X”以说明这一特殊使用条件。 | ||
附 录 A | == 附 录 A == | ||
(资料性) | (资料性) | ||
“m”型设备用复合物的基本要求 | “m”型设备用复合物的基本要求 | ||
图 A.1 给出了“m” 型设备用复合物的基本要求。 | 图 A.1 给出了“m” 型设备用复合物的基本要求。 | ||
第1,208行: | 第1,195行: | ||
[[文件:爆炸性环境第9部分:由浇封型“m”保护的设备GB 3836.9-2021_图 A.1“m”型设备用复合物的基本要求.jpeg|400px]] | |||
图 A.1 “m” 型 设 备 用 复 合 物 的 基 本 要 求 | |||
== 附 录 B == | |||
(资料性) | |||
试样分配 | |||
表 B.1 给出了试样分配情况。 | 表 B.1 给出了试样分配情况。 | ||
第1,331行: | 第1,267行: | ||
|} | |} | ||
附 录 C | == 附 录 C == | ||
(规范性) | (规范性) | ||
第1,337行: | 第1,273行: | ||
电路与环境之间的介电强度试验 | 电路与环境之间的介电强度试验 | ||
C.1 总则 | === C.1 总则 === | ||
8.2.4.1c) 描述了电路(如外部连接)与设备非金属表面(非金属外壳或复合物表面)之间的介电强度 试验。 | 8.2.4.1c) 描述了电路(如外部连接)与设备非金属表面(非金属外壳或复合物表面)之间的介电强度 试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