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GB 17626.4-2018: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刘佳明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刘佳明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第226行: 第226行:
== 4 概述 ==
== 4 概述 ==


重复性快速瞬变试验是一种将由许多快速瞬变脉冲组成的脉冲群耦合到电气和电子设备的电源端
重复性快速瞬变试验是一种将由许多快速瞬变脉冲组成的脉冲群耦合到电气和电子设备的电源端口、控制端口、信号端口和接地端口的试验。试验的要点是瞬变的高幅值、短上升时间、高重复率和低能 量,参见附录A。
 
 
 
口、控制端口、信号端口和接地端口的试验。试验的要点是瞬变的高幅值、短上升时间、高重复率和低能 量,参见附录A。


本试验是为了验证电气和电子设备对诸如来自切换瞬态过程(切断感性负载、继电器触点弹跳等) 的各种类型瞬变骚扰的抗扰度。
本试验是为了验证电气和电子设备对诸如来自切换瞬态过程(切断感性负载、继电器触点弹跳等) 的各种类型瞬变骚扰的抗扰度。
第277行: 第273行:
| 5或100
| 5或10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0F0F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0F0F0;"
| X
| X<sup>a</sup>
| 特定
| 特定
| 特定
| 特定
第285行: 第281行:
| colspan="5" | 传统上用5RHz的重复频墨;然而,100kHz更接近实际情况。产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宜决定与特定的产品或者 产品类型相关的那些频 率 。 对于某些产品,电源端口和信号端口之间没有清晰的区别,在这种情况下,应由产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根据试验 目的来确定如何进行。
| colspan="5" | 传统上用5RHz的重复频墨;然而,100kHz更接近实际情况。产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宜决定与特定的产品或者 产品类型相关的那些频 率 。 对于某些产品,电源端口和信号端口之间没有清晰的区别,在这种情况下,应由产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根据试验 目的来确定如何进行。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0F0F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background-color:#F0F0F0;"
| colspan="5" | “X”可以是任意等级,在专用设备技术规范中应对这个级别加以规定。
| colspan="5" | <sup>a</sup> “X”可以是任意等级,在专用设备技术规范中应对这个级别加以规定。
|}
|}


第300行: 第296行:
6.2.1 概述
6.2.1 概述


发生器的电路简图在图1中给出。经由挑选的电路元件C ,R,,Rm Ca, 使发生器在开路和接 50 Ω阻性负载的条件下产生一个快速瞬变。信号发生器的有效输出阻抗应为50Ω。
发生器的电路简图在图1中给出。经由挑选的电路元件C<sub>o</sub>,R<sub>s</sub>,,R<sub>m</sub> C<sub>d</sub>, 使发生器在开路和接 50 Ω阻性负载的条件下产生一个快速瞬变。信号发生器的有效输出阻抗应为50Ω。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GB 17626.4-2018_图1快速瞬变脉冲群发生器主要元件电路简图.jpeg]]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GB 17626.4-2018_图1快速瞬变脉冲群发生器主要元件电路简图.jpeg|400px]]


元件:
元件:
第309行: 第305行:
U ——高压源;
U ——高压源;


R ——充电电阻;
R<sub>o</sub>——充电电阻;


C. ——储能电容器;
C<sub>c</sub> ——储能电容器;


R, ——脉冲持续时间调整电阻;
R<sub>s</sub>——脉冲持续时间调整电阻;


Rm ——阻抗匹配电阻;
R<sub>m</sub> ——阻抗匹配电阻;


Ca ——隔直电容;
C<sub>d</sub> ——隔直电容;


Switch ——高压开关。
Switch ——高压开关。
第337行: 第333行:
特性:
特性:


——极性:
——极性:   正极性、负极性


——输出型式:
——输出型式:     同轴输出,50Ω


—隔直电容:
——隔直电容:  (10±2)nF


——重复频率:
——重复频率:   (见表2)重复频率值×(1±20%)kHz


—与交流电源的关系:
——与交流电源的关系:  异步


——脉冲群持续时间:
——脉冲群持续时间:   5kHz 时为(15±3)ms


(见图2)
(见图2)


——脉冲群周期:
——脉冲群周期:     (300±60)ms


(见图2) ——脉冲波形
(见图2) ——脉冲波形


● 输出到50Ω负载
● 输出到50Ω负载   上升时间 t<sub>r</sub>=(5±1.5)ns


● 输出到1000Ω负载
                    脉冲宽度t<sub>w</sub>=(50±15)ns


正极性、负极性 同轴输出,50Ω (10±2)nF
                    峰值电压:根据表2的电压值×(1±10%)


(见表2)重复频率值×(1±20%)kHz 异步
                    (接50Ω负载的波形见图3)


5 kHz 时为(15±3)ms
● 输出到1000Ω负载    上升时间t<sub>r</sub>=(5±1.5)ns


100 kHz 时为(0.75±0.15)ms (300±60)ms
                      脉冲宽度t<sub>w</sub>=50 ns,容许一15 ns~+100 ns 的偏差


上升时间 t,=(5±1.5)ns 脉冲宽度tw=(50±15)ns
                      峰值电压:根据表2的电压值×(1±20%)


峰值电压:根据表2的电压值×(1±10%)
                      (见表2的注1)


(接50Ω负载的波形见图3) 上升时间t=(5±1.5)ns


脉冲宽度tw=50 ns,容许一15 ns~+100 ns 的偏差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GB 17626.4-2018_图2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概略图.jpeg|400px]]


峰值电压:根据表2的电压值×(1±20%)
(见表2的注1)
5 kHz时为200μs
100 kHz时为10 μs
u
脉冲群
5kHz时
为15ms 脉冲群持续时间
100 kHz时
为0.75ms 脉冲群周期300ms
1/重复频率
t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GB 17626.4-2018_图2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概略图.jpeg]]
图 2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概略图
图 2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概略图


归一化电压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GB 17626.4-2018_图3 输出到50Ω负载的单个脉冲的理想波形(t,=5ns,t=50ns).png|400px]]
 
归一化电压
 
1.00 0.75
 
0.50 0.25
 
 
 
*w-*
 
50 100 150 200 250 ns 300
 


1 2 3 4 56 7 8 9 10 ns
0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GB 17626.4-2018_图3 输出到50Ω负载的单个脉冲的理想波形(t,=5ns,t=50ns).png]]
图 3 输出到50Ω负载的单个脉冲的理想波形(t,=5ns,tw=50 ns)
图 3 输出到50Ω负载的单个脉冲的理想波形(t,=5ns,tw=50 ns)


图 3 理 想 波 形 UEPT(t) 的 计 算 公 式 :
图 3 理 想 波 形 UEPT(t) 的 计 算 公 式 :


 
<math>v_{\mathrm{EFT}}(t)=k_{\mathrm{v}}\left[\frac{v_{1}}{k_{\mathrm{EFT}}}\times\frac{\left(\frac{t}{\tau_{1}}\right)^{n_{\mathrm{EFT}}}}{1+\left(\frac{t}{\tau_{1}}\right)^{n_{\mathrm{EFT}}}}\times e^{\frac{-t}{\tau^{2}}}\right]</math>


式中:
式中:


<math>k_{\mathrm{EFT}}=e^{-\frac{\tau1}{\tau2}\times\left(\frac{n\mathrm{EFT}\times\tau2}{\tau1}\right)\frac{1}{n\mathrm{EFT}}}
</math>


k<sub>v</sub>—— 开 路 电 压 的 最 大 值 或 峰 值(k<sub>v</sub>=1 意 指 归 一 化 电 压 )


ky—— 开 路 电 压 的 最 大 值 或 峰 值(kv=1 意 指 归 一 化 电 压 )
v₁=0.92 \mathcal{T}_{1}=3.5 ns \mathcal{T}_{2}=51ns  n<sub>ERT</sub>=1.8
 
v₁=0.92 t₁=3.5 ns t₂=51 ns nERT=1.8


注:此公式由IEC 62305-1:2010 附录B 给出。
注:此公式由IEC 62305-1:2010 附录B 给出。
第477行: 第401行:
试验负载阻抗特性如下:
试验负载阻抗特性如下:


———(50±1)Ω;
——(50±1)Ω;


——(1000±20)Ω;在直流下测量电阻。
——(1000±20)Ω;在直流下测量电阻。
第491行: 第415行:
● 峰值电压:
● 峰值电压:


对于表2中的每个设定电压,测量接50Ω负载时的输出电压[V,(50 Ω)],测得电压值应为 V,(502), 允差为±10%;
对于表2中的每个设定电压,测量接50Ω负载时的输出电压[V<sub>p</sub>(50 Ω)],测得电压值应为 V,(502), 允差为±10%;


对于同一个发生器设定(设定电压),测量接1000 Ω负载时的电压[V,(1000 Ω)],测得电压值 应为Vp(10002), 允差为±20%。
对于同一个发生器设定(设定电压),测量接1000 Ω负载时的电压[V<sub>p</sub>(1000 Ω)],测得电压值 应为Vp(10002), 允差为±20%。


● 所有设定电压的上升时间:
● 所有设定电压的上升时间:
第558行: 第482行:
典型耦合/去耦网络特性如下:
典型耦合/去耦网络特性如下:


— — 铁氧体的去耦电感>100μH;
—— 铁氧体的去耦电感>100μH;


——耦合电容 33 nF。
——耦合电容 33 nF。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GB 17626.4-2018_图4用于交流直流电源端口端子的耦合去耦网络.jpeg|400px]]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GB 17626.4-2018_图4用于交流直流电源端口端子的耦合去耦网络.jpeg]]
元 件 :
元 件 :


L₁,L₂,L₃—— 相 线 ;
L₁,L₂,L₃—— 相 线 ;


N ———中线;
N ——中线;


PE ——保护接地;
PE ——保护接地;


C 。 --—耦合电容。
C<sub>o</sub> ——耦合电容。


图 4 用于交流/直流电源端口/端子的耦合/去耦网络
图 4 用于交流/直流电源端口/端子的耦合/去耦网络
第602行: 第525行:
注2:以上显示的值为CDN 校准方法的结果。
注2:以上显示的值为CDN 校准方法的结果。


断开受试设备和供电网络的连接,发生器设置在4 kV, 耦合/去耦网络设置在共模耦合,即把瞬变 脉冲同时耦合到所有线路,每个输入端子(L₁,L₂,L₃,N 到 PE) 分别端接50Ω时,在耦合/去耦网络电
断开受试设备和供电网络的连接,发生器设置在4 kV, 耦合/去耦网络设置在共模耦合,即把瞬变 脉冲同时耦合到所有线路,每个输入端子(L₁,L₂,L₃,N 到 PE) 分别端接50Ω时,在耦合/去耦网络电源输入端测量的剩余电压不应超过400 V。
 




源输入端测量的剩余电压不应超过400 V。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GB 17626.4-2018_图5耦合去耦网络输出端波形校准.jpeg|400px]]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GB 17626.4-2018_图5耦合去耦网络输出端波形校准.jpeg]]
图 5 耦合/去耦网络输出端波形校准
图 5 耦合/去耦网络输出端波形校准


第644行: 第564行:
所有尺寸容差±5%
所有尺寸容差±5%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GB 17626.4-2018_图6 容性耦合夹结构.jpeg]]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GB 17626.4-2018_图6 容性耦合夹结构.jpeg|400px]]


图 6 容性耦合夹结构
图 6 容性耦合夹结构
第656行: 第576行:
单位为毫米
单位为毫米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GB 17626.4-2018_图7 用于耦合夹校准的感应板.jpeg]]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GB 17626.4-2018_图7 用于耦合夹校准的感应板.jpeg|400px]]


图7用于耦合夹校准的感应板
图7用于耦合夹校准的感应板
第666行: 第586行:
校准波形应使用 一 个单独的50Ω终端。
校准波形应使用 一 个单独的50Ω终端。


应使用符合6 . 2 . 2和6 . 2 . 3要求的发生器校准容性耦合夹。
应使用符合6.2.2和6.2.3要求的发生器校准容性耦合夹。


进行校准时发生器输出电压设定为2 kV。
进行校准时发生器输出电压设定为2 kV。


GB/T 17626.4—2018/IEC 61000-4-4:2012
<0.1m
容性耦合夹


连接示波器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GB 17626.4-2018_图8使用感应板校准容性耦合夹.png|400px]]


50Ω终端或衰减器 连接适配器
感应板 电快速瞬变脉
冲群发生器
接地参考平面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GB 17626.4-2018_图8使用感应板校准容性耦合夹.png]]
图 8 使用感应板校准容性耦合夹
图 8 使用感应板校准容性耦合夹


第730行: 第635行:
——试验发生器。
——试验发生器。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GB 17626.4-2018_图9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方框图.png|400px]]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GB 17626.4-2018_图9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方框图.png]]


图 9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方框图
图 9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方框图
第740行: 第641行:
7.2.2 试验仪器验证
7.2.2 试验仪器验证


验证的目的是确保在校准之间正确进行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武验布置。电 快速瞬变脉冲群试验布置 包 括 :
验证的目的是确保在校准之间正确进行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武验布置。电快速瞬变脉冲群试验布置 包 括 :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发生器;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发生器;


耦合去耦网络;
——耦合去耦网络;


—— 容性耦合夹;
——容性耦合夹;


— — 互联线缆。
——互联线缆。


为验证系统功能正确,应检查以下信号:
为验证系统功能正确,应检查以下信号:
第762行: 第663行:
容性耦合夹的验证程序示例如图10所示。
容性耦合夹的验证程序示例如图10所示。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GB 17626.4-2018_图10容性耦合夹验证布置示例.png|400px]]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GB 17626.4-2018_图10容性耦合夹验证布置示例.png]]


图 10 容性耦合夹验证布置示例
图 10 容性耦合夹验证布置示例




第778行: 第676行:
落地式和设计安装于其他配置中的受试设备,除非另外提及,都应放置在接地参考平面上,并用厚 度为(0.1±0.05)m 的绝缘支座(包括不导电的滚轮在内)与之隔开(见图11)。
落地式和设计安装于其他配置中的受试设备,除非另外提及,都应放置在接地参考平面上,并用厚 度为(0.1±0.05)m 的绝缘支座(包括不导电的滚轮在内)与之隔开(见图11)。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GB 17626.4-2018_图11 用于实验室型式试验的布置示例.png]]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GB 17626.4-2018_图11 用于实验室型式试验的布置示例.png|400px]]


说 明 :
说 明 :
第807行: 第705行:


与受试设备相连接的所有电缆应放置在接地参考平面上方0.1m 的绝缘支撑上。不经受电快速瞬 变 脉 冲 的 电 缆 布 线 应 尽 量 远 离 受 试 电 缆 , 以 使 电 缆 间 的 耦 合 最 小 化 。
与受试设备相连接的所有电缆应放置在接地参考平面上方0.1m 的绝缘支撑上。不经受电快速瞬 变 脉 冲 的 电 缆 布 线 应 尽 量 远 离 受 试 电 缆 , 以 使 电 缆 间 的 耦 合 最 小 化 。




第816行: 第713行:
应采用直接耦合或容性耦合夹施加试验电压。试验电压应逐个耦合到受试设备的所有端口,包括 受试设备两单元之间的端口,除非设备单元之间互连线的长度达不到进行试验的基本要求(见图12)。
应采用直接耦合或容性耦合夹施加试验电压。试验电压应逐个耦合到受试设备的所有端口,包括 受试设备两单元之间的端口,除非设备单元之间互连线的长度达不到进行试验的基本要求(见图12)。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GB 17626.4-2018_图 12由两件受试设备组成的落地式系统的试验布置示例.png]]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GB 17626.4-2018_图 12由两件受试设备组成的落地式系统的试验布置示例.png|400px]]


对于不提供电缆的设备,宜根据操作/安装指导书或最坏的情况进行试验。
对于不提供电缆的设备,宜根据操作/安装指导书或最坏的情况进行试验。
第838行: 第735行:
图11~图14给出了实验室试验的试验布置实例。
图11~图14给出了实验室试验的试验布置实例。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GB 17626.4-2018_图13 架高电缆的试验布置示例.png|400px]]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GB 17626.4-2018_图13 架高电缆的试验布置示例.png]]
 


图13 架高电缆的试验布置示例
图13 架高电缆的试验布置示例
第856行: 第751行:
对于电源端口中无接地端子的设备,试验电压仅施加在L 和 N 线上。
对于电源端口中无接地端子的设备,试验电压仅施加在L 和 N 线上。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GB 17626.4-2018_图14对交流直流电源端直接耦合试验电压的实验室型式试验布置示例.png|400px]]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GB 17626.4-2018_图14对交流直流电源端直接耦合试验电压的实验室型式试验布置示例.png]]
 


元 件 :
元 件 :
第868行: 第761行:
L ——相线;
L ——相线;


Z₁ ———去 耦 电 感 ;
Z<sub>1</sub> ——去 耦 电 感 ;


Ce ——耦合电容。
C<sub>c</sub> ——耦合电容。


图14 对交流/直流电源端直接耦合试验电压的实验室型式试验布置示例
图14 对交流/直流电源端直接耦合试验电压的实验室型式试验布置示例
第897行: 第790行:


应按照设备或系统的最终状态进行试验。为了尽可能地逼真模拟实际的电磁环境,在进行现场试 验时应不用耦合/去耦网络。
应按照设备或系统的最终状态进行试验。为了尽可能地逼真模拟实际的电磁环境,在进行现场试 验时应不用耦合/去耦网络。


在试验中,除了受试设备以外,如果有其他装置受到不适当的影响,经用户和制造商双方同意应使 用去耦网络 。
在试验中,除了受试设备以外,如果有其他装置受到不适当的影响,经用户和制造商双方同意应使 用去耦网络 。
第906行: 第797行:
试验电压应同时施加在接地参考平面和交流或直流供电电源的接线端子,以及受试设备机柜的保 护接地或者功能接地端子之间(见图15)。
试验电压应同时施加在接地参考平面和交流或直流供电电源的接线端子,以及受试设备机柜的保 护接地或者功能接地端子之间(见图15)。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GB 17626.4-2018_图 15固定的落地式受试设备交流直流电源端口和保护接地端子现场试验示例.jpeg|400px]]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GB 17626.4-2018_图 15固定的落地式受试设备交流直流电源端口和保护接地端子现场试验示例.jpeg]]
 


元件:
元件:


L₁,L₂,L₂ —— 相线;
L<sub>1</sub>,L<sub>2</sub>,L<sub>3</sub> ——相线;


N 中线;
N ——中线;


PE —一保护接地。
PE ——保护接地。
 
直流接地端子按同样方式处理 耦合电容


图 15 固定的落地式受试设备交流/直流电源端口和保护接地端子现场试验示例
图 15 固定的落地式受试设备交流/直流电源端口和保护接地端子现场试验示例
第932行: 第819行:
一种替代的方法,就是用分立的(100±20)pF 电容来代替耦合夹、金属箔或金属带的分布电容把电 快速瞬变脉冲群耦合到线路的端子 。
一种替代的方法,就是用分立的(100±20)pF 电容来代替耦合夹、金属箔或金属带的分布电容把电 快速瞬变脉冲群耦合到线路的端子 。


从试验发生器引出的同轴电缆应在耦合点附近接地 。 不允许把试验电压施加到同轴电缆或屏蔽线 的 接 头 ( 带 电 线 ) 上 。
从试验发生器引出的同轴电缆应在耦合点附近接地 。 不允许把试验电压施加到同轴电缆或屏蔽线的接 头 ( 带 电 线 ) 上 。


在施加试验电压时,不应降低设备的屏蔽保护(试验布置见图16)。
在施加试验电压时,不应降低设备的屏蔽保护(试验布置见图16)。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GB 17626.4-2018_图16不使用容性耦合夹的信号和控制端口现场试验示例.png|400px]]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GB 17626.4-2018_图16不使用容性耦合夹的信号和控制端口现场试验示例.png]]
 


图16 不使用容性耦合夹的信号和控制端口现场试验示例
图16 不使用容性耦合夹的信号和控制端口现场试验示例
第973行: 第858行:


为了不影响试验结果,实验室的电磁条件应能保证受试设备的正常工作。
为了不影响试验结果,实验室的电磁条件应能保证受试设备的正常工作。


=== 8.3 进行试验 ===
=== 8.3 进行试验 ===
第986行: 第869行:
——试验的类型(实验或是现场);
——试验的类型(实验或是现场);


— — 试验等级;
——试验等级;


——耦合模式(共模,现场或没有适用的 CDN 可采用非对称模式);
——耦合模式(共模,现场或没有适用的 CDN 可采用非对称模式);
第992行: 第875行:
——试验电压的极性(两种极性均为需要进行);
——试验电压的极性(两种极性均为需要进行);


——每个端口的试验持续时间(不能小于受试样品运行和反应的时间,但不能小于1min 。 产品委
——每个端口的试验持续时间(不能小于受试样品运行和反应的时间,但不能小于1min 。 产品委员会可选择其他试验持续时间);


员会可选择其他试验持续时间); ——重复频率;
——重复频率;


——待试验的受试设备的端口;
——待试验的受试设备的端口;
第1,000行: 第883行:
——受试设备的典型工作条件;
——受试设备的典型工作条件;


———依次对受试设备各端口施加试验电压;
——依次对受试设备各端口施加试验电压;


——辅助设备(AE)。
——辅助设备(AE)。
第1,008行: 第891行:
试验结果应依据受试设备的功能丧失或性 能降 级 进行分类。相关的性能水平由设备的制造商或试 验的需求方确定,或由产品的制造商和购买方双 方协商同意 建议按如下要求分类:
试验结果应依据受试设备的功能丧失或性 能降 级 进行分类。相关的性能水平由设备的制造商或试 验的需求方确定,或由产品的制造商和购买方双 方协商同意 建议按如下要求分类:


a) 在制造商、委托方或购买方规定的限值内性能正 常
a) 在制造商、委托方或购买方规定的限值内性能正常


b) 功能或性能暂时丧失或 降 低 ,但在骚扰停止 后能自行恢复,不需要操作者干预;
b) 功能或性能暂时丧失或 降 低 ,但在骚扰停止 后能自行恢复,不需要操作者干预;
第1,016行: 第899行:
d) 因设备硬件或软件损坏,或数据丢失而造成不能恢复的功能丧失或性能降低。
d) 因设备硬件或软件损坏,或数据丢失而造成不能恢复的功能丧失或性能降低。


由制造商提出的技术规范可以规定对受试设备产生的某些影响是不重要的,因而这些影响是可接 受 的
由制造商提出的技术规范可以规定对受试设备产生的某些影响是不重要的,因而这些影响是可接受的


在没有适用的通用标准、产品标准或产品类标准时,这种分类可以由负责相应产品通用标准、产品 标准和产品类标准的产品委员会制定用于作为明确性能判据的指南,或作为制造商和购买方双方协商 的性能判据的框架。
在没有适用的通用标准、产品标准或产品类标准时,这种分类可以由负责相应产品通用标准、产品 标准和产品类标准的产品委员会制定用于作为明确性能判据的指南,或作为制造商和购买方双方协商 的性能判据的框架。
第1,024行: 第907行:
试验报告应包括能重现试验的全部信息。特别是下列内容:
试验报告应包括能重现试验的全部信息。特别是下列内容:


— — 第8章要求的在试验计划中规定的项目内容;
——第8章要求的在试验计划中规定的项目内容;


——受试设备和辅助设备的标识,例如商标名称、产品型号、序列号;
——受试设备和辅助设备的标识,例如商标名称、产品型号、序列号;
第1,046行: 第929行:
——判定试验通过/失败的理由(基于通用标准、产品标准或产品类标准规定的性能判据或制造商 和购买方达成的协议);
——判定试验通过/失败的理由(基于通用标准、产品标准或产品类标准规定的性能判据或制造商 和购买方达成的协议);


—采用的任何特殊条件,例如电缆长度或类型,屏蔽或接地,或受试设备运行条件,均要符合 规定。
——采用的任何特殊条件,例如电缆长度或类型,屏蔽或接地,或受试设备运行条件,均要符合 规定。




 
== 附 录 A ==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资料性附录)
第1,056行: 第938行:
关于电快速瞬变的信息
关于电快速瞬变的信息


A.1 引 言
=== A.1 引 言 ===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EFT/B) 是由于切换感性负载而产生的。该切换瞬变通常被称为快速瞬变,可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EFT/B) 是由于切换感性负载而产生的。该切换瞬变通常被称为快速瞬变,可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
第1,068行: 第950行:
通常,电快速瞬变脉冲群的参数取决于开关触点或开关负载特性,没有特定的参数。
通常,电快速瞬变脉冲群的参数取决于开关触点或开关负载特性,没有特定的参数。


A.2 尖峰幅度
=== A.2 尖峰幅度 ===


导线上测量到的尖峰幅值同与开关触点电连接的线上测到的尖峰幅值相同。对于供电电源和某些 控制电路,在触点接近的时候(1m 的数量级的距离)也会产生同样的情况。此时,骚扰是由感应(例如 电容)来传递的。其幅值是在触点测到的幅值的一部分。
导线上测量到的尖峰幅值同与开关触点电连接的线上测到的尖峰幅值相同。对于供电电源和某些 控制电路,在触点接近的时候(1m 的数量级的距离)也会产生同样的情况。此时,骚扰是由感应(例如 电容)来传递的。其幅值是在触点测到的幅值的一部分。


A.3 上升时间
=== A.3 上升时间 ===


宜注意的是,随着距离电快速瞬变脉冲源的增大,由于连接负载引起失真而导致的传输损耗、散射 和反射,会使波形发生改变。在尖峰的传输过程中,考虑到高频分量的衰减效应,假定试验发生器的 5ns 的上升时间的规定是折中的方法。
宜注意的是,随着距离电快速瞬变脉冲源的增大,由于连接负载引起失真而导致的传输损耗、散射 和反射,会使波形发生改变。在尖峰的传输过程中,考虑到高频分量的衰减效应,假定试验发生器的 5ns 的上升时间的规定是折中的方法。
第1,080行: 第962行:
注:在电快速瞬变脉冲源(电压从500 V~4kV, 甚至更高的值)的脉冲实际的上升时间与空气中静电放电脉冲上升 时间非常接近,它们的放电机理是相同的。
注:在电快速瞬变脉冲源(电压从500 V~4kV, 甚至更高的值)的脉冲实际的上升时间与空气中静电放电脉冲上升 时间非常接近,它们的放电机理是相同的。


A.4 尖峰持续时间
=== A.4 尖峰持续时间 ===


实际的持续时间与本部分所有版本规定的持续时间显著不同。然而,这符合在敏感电路中作为感 应电压测量到的尖峰的持续时间,因为这些感应电压与尖峰的低频分量几乎不相关。
实际的持续时间与本部分所有版本规定的持续时间显著不同。然而,这符合在敏感电路中作为感 应电压测量到的尖峰的持续时间,因为这些感应电压与尖峰的低频分量几乎不相关。


A.5 尖峰重复率
=== A.5 尖峰重复率 ===


重复率取决于多个参数。例如:
重复率取决于多个参数。例如:
第1,093行: 第975行:


——开路动作中的接触速度;
——开路动作中的接触速度;


——开关触点的耐压。
——开关触点的耐压。
第1,102行: 第982行:
注:实际上,由于在电快速瞬变脉冲群的一次试验中需要包括最典型的参数的范围,试验时选择100 kHz 的重复率 是作为折中的重复率。
注:实际上,由于在电快速瞬变脉冲群的一次试验中需要包括最典型的参数的范围,试验时选择100 kHz 的重复率 是作为折中的重复率。


A.6 每个尖峰脉冲群的个数和脉冲群持续时间
=== A.6 每个尖峰脉冲群的个数和脉冲群持续时间 ===


此(这些)参数取决于由切换感性负载存储的能量及开关触点的耐压。
此(这些)参数取决于由切换感性负载存储的能量及开关触点的耐压。
第1,111行: 第991行:




 
== 附 录 B ==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试验等级的选择
(资料性附录) 试验等级的选择
第1,156行: 第1,035行:
——电源、控制、信号和通信线路采用专用电缆;
——电源、控制、信号和通信线路采用专用电缆;


———电源、控制、信号和通信电缆之间的分离不完善;
——电源、控制、信号和通信电缆之间的分离不完善;


— — 存在由电缆托架(同保护接地系统相连)中的导电管道、接地导体和接地网提供的接地 系统。
——存在由电缆托架(同保护接地系统相连)中的导电管道、接地导体和接地网提供的接地 系统。


工业过程设备的使用场所可作为这类环境的代表。
工业过程设备的使用场所可作为这类环境的代表。
第1,166行: 第1,045行:
设施具有下列特性:
设施具有下列特性:


———由继电器和接触器切换的电源和控制线路中,对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无抑制;
——由继电器和接触器切换的电源和控制线路中,对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无抑制;


——严酷的工业环境中的工业线路与较高严酷等级环境有关的其他线路不分离;
——严酷的工业环境中的工业线路与较高严酷等级环境有关的其他线路不分离;
第1,181行: 第1,060行:




 
== 附 录 C ==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资料性附录)
第1,188行: 第1,066行:
测量不确定度的考虑
测量不确定度的考虑


C.1 概述
=== C.1 概述 ===


EMC 试验的可重复性取决于许多因素,这会影响试验结果,其可分为随机或系统的影响。实际的 骚扰量与本部分中规定的骚扰量的符合性通常是由一组测量(如用带有衰减器的示波器测量脉冲上升 时间)来确定。由于测量仪器不完善以及测量本身的不重复性,每个测量结果含有一定量的测量不确定 度(MU)。
EMC 试验的可重复性取决于许多因素,这会影响试验结果,其可分为随机或系统的影响。实际的 骚扰量与本部分中规定的骚扰量的符合性通常是由一组测量(如用带有衰减器的示波器测量脉冲上升 时间)来确定。由于测量仪器不完善以及测量本身的不重复性,每个测量结果含有一定量的测量不确定度(MU)。


为评定测量不确定度,有必要:
为评定测量不确定度,有必要:
第1,206行: 第1,084行:
对特定的骚扰量推出的这些估计值和不确定度,并不描述本部分定义的模拟电磁现象和实验室外 部真实的电磁现象的一致程度。
对特定的骚扰量推出的这些估计值和不确定度,并不描述本部分定义的模拟电磁现象和实验室外 部真实的电磁现象的一致程度。


由于骚扰量参数对 EUT 的影响是不可预知的,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 EUT 表现为非线性,所以单 个的估计值和不确定度不能用于定义骚扰量。因此,每一个骚扰量的参数将伴随着相应的估计值和不 确定度。这就产生了一个以上的不确定度报告。
由于骚扰量参数对 EUT 的影响是不可预知的,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 EUT 表现为非线性,所以单个的估计值和不确定度不能用于定义骚扰量。因此,每一个骚扰量的参数将伴随着相应的估计值和不确定度。这就产生了一个以上的不确定度报告。


本附录专注于校准实验室和检测实验室自校准的校准不确定度报告。
本附录专注于校准实验室和检测实验室自校准的校准不确定度报告。


C.2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的不确定度因素
=== C.2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的不确定度因素 ===


可以为骚扰量的参数指定不确定度。它们描述了特定仪器与本部分规定的一致程度。
可以为骚扰量的参数指定不确定度。它们描述了特定仪器与本部分规定的一致程度。
第1,238行: 第1,116行:
● 试验布置的变化(A 类);
● 试验布置的变化(A 类);


●示波器、衰减器的校准。
● 示波器、衰减器的校准。


应认识到,用于校准和试验的不确定因素可以是不同的。这会导致每个过程有不同的不确定度报告。
应认识到,用于校准和试验的不确定因素可以是不同的。这会导致每个过程有不同的不确定度报告。


C.3 校准的不确定度
=== C.3 校准的不确定度 ===


C.3.1 概 述
C.3.1 概 述


有必要为每个校准项目做独立的不确定度报告,即Vp,tr,tw。 对于一个电快速瞬变脉冲群试验,骚 扰量是由 EFT 发生器施加到 EUT 的脉冲能量和频谱。如 C.1 所述,宜为每一个参数计算一个独立的 不确定度报告。
有必要为每个校准项目做独立的不确定度报告,即V<sub>p</sub>,t<sub>r</sub>,t<sub>w</sub>。 对于一个电快速瞬变脉冲群试验,骚 扰量是由 EFT 发生器施加到 EUT 的脉冲能量和频谱。如 C.1 所述,宜为每一个参数计算一个独立的 不确定度报告。


脉冲不确定度的通用方法描述如下。表 C.1~ 表 C.3 给出了计算这些参数的不确定度报告的示 例。这些表包括这些示例中被认为对不确定度报告最重要的贡献因素,每个贡献因素的详细信息(数 值、分布类型等)和用于确定每个不确定报告的计算结果。
脉冲不确定度的通用方法描述如下。表 C.1~ 表 C.3 给出了计算这些参数的不确定度报告的示 例。这些表包括这些示例中被认为对不确定度报告最重要的贡献因素,每个贡献因素的详细信息(数 值、分布类型等)和用于确定每个不确定报告的计算结果。
第1,254行: 第1,132行:
被测量是50Ω负载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电压上升时间,并用如下函数关系计算:
被测量是50Ω负载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电压上升时间,并用如下函数关系计算:


t,=(T90%-T¹o%+8R)²-Ts
<math>t_{\mathrm{r}}=\sqrt{(T_{90\%}-T_{10\%}+\delta R)^2-T_{\mathrm{MS}}^2}</math>


式中:
式中:


T<sub>10%</sub>- 峰 值 10 % 的 时间 :


T<sub>90%</sub>- 峰 值 90 % 的 时间


T¹0%- 峰 值 1 0 % 的 时间 :
δR 非重复性的修正系数;


T⁹0%- 峰 值 9 0 % 的 时间
T<sub>Ms</sub> 测量系统的阶跃响应的上升时间(10%~90 % 单位为纳秒(ns);


δR 非重复性的修正 数;
B ——测 量 统 的 - 3dB 带 宽,单位为兆赫 兹( MHz ;


TMs 测量系统的阶跃响应的上升时间(10%~90 % 单位为纳秒(ns);
a ——置信系数,值为360 ± 40。
 
B ——测 量 系 统 的 - 3dB 带 宽,单位为兆赫 兹( MHz ; α — 置信系数,值为3 60 I 4 0


表 C.1 电压上升时间的不确定度报告示例
表 C.1 电压上升时间的不确定度报告示例


'''此处表格以截图代替'''
'''此处表格以截图代替'''
T¹0%,T90%: 是分别在峰值10%或90%的时间读数。误差范围通过假设一 台示波器的5 GS/s 采 样 频率和轨迹内插能力(三角形概率密度函数)获得。若不是这种情况,则假设是一个矩形概率密度函数。


此处只考虑由采样率引起的不确定度贡献因素。对于其他的因素,见 C.3.5 。读数假定为T¹0%=0.85 ns 和 T₉0%=6.1 ns
T<sub>10%</sub>,T<sub>90%</sub>: 是分别在峰值10%或90%的时间读数。误差范围通过假设一 台示波器的5 GS/s 采 样 频率和轨迹内插能力(三角形概率密度函数)获得。若不是这种情况,则假设是一个矩形概率密度函数。


TMs:是计算出的测量系统的阶跃响应的上升时间。系数α取决于测量系统的脉冲响应的波形。 360±40范围代表了广泛的系统,每个具有不同的形状的脉冲响应(见 C.3.6 和表 C.4) 。 测量系统的带 宽 B 可由实验获得(直接测量带宽)或从测量系统每个单元(基本上是电压探头,电缆和示波器)的带宽 Bi 算得,用如下公式计算:
此处只考虑由采样率引起的不确定度贡献因素。对于其他的因素,见 C.3.5 。读数假定为T<sub>10%</sub>=0.85 ns 和 T<sub>90%</sub>=6.1 ns


T<sub>Ms</sub>:是计算出的测量系统的阶跃响应的上升时间。系数a取决于测量系统的脉冲响应的波形。 360±40范围代表了广泛的系统,每个具有不同的形状的脉冲响应(见 C.3.6 和表 C.4) 。 测量系统的带 宽 B 可由实验获得(直接测量带宽)或从测量系统每个单元(基本上是电压探头,电缆和示波器)的带宽 B<sub>i</sub> 算得,用如下公式计算:


<math>\frac{1}{B}=\sqrt{\left(\frac{1}{B_1}\right)^2+\left(\frac{1}{B_2}\right)^2+\cdots}</math>


假设B 的估计值为400 MHz, 其矩形概率密度函数的误差范围为30 MHz。
假设B 的估计值为400 MHz, 其矩形概率密度函数的误差范围为30 MHz。


8R: 是10%~90%上升时间的非重复性。它量化了 T⁹0%~T¹0% 的测量中由测量仪器、测量布置和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发生器自身引起的重复性的不足。它可由实验方法确定。这是一种基于n 次重复 测量q; 的样品的实验标准差s(qk)的 A 类评估,由下式给出:
8R: 是10%~90%上升时间的非重复性。它量化了 T<sub>90%</sub>~T<sub>10%</sub> 的测量中由测量仪器、测量布置和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发生器自身引起的重复性的不足。它可由实验方法确定。这是一种基于n 次重复 测量q<sub>j</sub>; 的样品的实验标准差s(q<sub>k</sub>)的 A 类评估,由下式给出:
 


<math>s(q_{\mathrm{k}})=\sqrt{\frac{1}{n-1}\sum_{j=1}^{n}(q_{j}-\overline{q})^{2}}</math>


其中q 是 q; 值的算术平均值。假设误差范围s(qk)=150 ps(正态概率密度函数的1个标准差), 且估计值是0 ns。
其中<math>\overline{q}</math>是 q<sub>j</sub>值的算术平均值。假设误差范围s(q<sub>k</sub>)=150 ps(正态概率密度函数的1个标准差), 且估计值是0 ns。


注 : 对 于 1 kΩ负 载 端 的 电 压 , 可 用 类 似 方 法 得 到 不 确 定 度 报 告 。 在 这 种 情 况 下 , 使 用 1k 转 换 器 的 测 量 系 统 的 带 宽代替50Ω转换器下的带宽。
注 : 对 于 1 kΩ负 载 端 的 电 压 , 可 用 类 似 方 法 得 到 不 确 定 度 报 告 。 在 这 种 情 况 下 , 使 用 1k 转 换 器 的 测 量 系 统 的 带 宽代替50Ω转换器下的带宽。
第1,295行: 第1,174行:
被测量是50Ω负载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峰值电压,并用如下函数关系计算:
被测量是50Ω负载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峰值电压,并用如下函数关系计算:


 
<math>V_{\mathrm{P}}=\frac{V_{\mathrm{PR}}(1+\delta R+\delta V)}{1-\left(\frac{\beta}{B}\right)^{2}}A</math>


式中:
式中:


VPR—— 电压峰值读数;
V<sub>PR</sub>—— 电压峰值读数;


A ——电压探头的直流衰减量;
A ——电压探头的直流衰减量;
第1,305行: 第1,184行:
δR ——非重复性的修正量(相对);
δR ——非重复性的修正量(相对);


8V—— 示波器直流垂直准确度(相对); B—— 测量系统的-3 dB 带宽;
δV ——示波器直流垂直准确度(相对);  


β ——系数,值为(7±0.8)MHz。
B ——测量系统的-3 dB 带宽;


表 C.2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峰值电压的不确定度报告示例(Vp)
β——系数,值为(7±0.8)MHz。
 
表 C.2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峰值电压的不确定度报告示例(V<sub>p</sub>)


'''此处表格以截图代替'''
'''此处表格以截图代替'''




第1,319行: 第1,199行:
'''此处表格以截图代替'''
'''此处表格以截图代替'''


VpR:是电压峰值读数。误差范围通过假设示波器有8位垂直分辨率,插值功能(三角形概率密度函 数)获得。
V<sub>pR</sub>:是电压峰值读数。误差范围通过假设示波器有8位垂直分辨率,插值功能(三角形概率密度函 数)获得。


A: 是电压探头的直流衰减量。假设估计值为1000,误差范围为5%(矩形概率密度函数)。
A: 是电压探头的直流衰减量。假设估计值为1000,误差范围为5%(矩形概率密度函数)。


8R: 量化测量布置、布局和仪器的非重复性。这是一个由峰值电压重复测量的样本得到的实验标 准差量化的A 类评估。它用租对量表示,假设估 计 值 为 0 % ,误 差 范 围 为 3 %( 1 标准差)。
δR: 量化测量布置、布局和仪器的非重复性。这是一个由峰值电压重复测量的样本得到的实验标 准差量化的A 类评估。它用租对量表示,假设估 计 值 为 0 % ,误 差 范 围 为 3 %( 1 标准差)。


8V: 量化示波器的直流幅值测量误差。 假 设误差范围为2%(矩形概率密度函数),估计值为0。
δV: 量化示波器的直流幅值测量误差。 假 设误差范围为2%(矩形概率密度函数),估计值为0。


β:是一个系数,该系数取决 于 测量 系 统 的脉中 响 应和标 准 脉 冲波形峰值附 近 ( 见C.3.7) 的形状。
β:是一个系数,该系数取决 于 测量 系 统 的脉中 响 应和标 准 脉 冲波形峰值附 近 ( 见C.3.7) 的形状。7.0±0.8的区间代表了广泛的系统,每个值对应的脉冲响应 的波形都不相同。


7.0±0.8的区间代表了广泛的系统,每个值对应的脉冲响应 的波形都不相同。
B: 估计值和误差范围的含义和取值和C.3.2 相同。


B: 估计值和误差范围的含义和取值和C3.2 相同。
对 于 1kΩ 负载端的电压,可用类似方法得到杰确定度报告 ,在这种情况下,使用1kΩ 转换器的测 量系统的带宽代替50Ω转换器下的带宽。
 
对 于 1kΩ 负载端的电压,可用类似方法得到杰确定度报 告 ,在这种情况下,使用1kΩ 转换器的测 量系统的带宽代替50Ω转换器下的带宽。


C.3.4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电压的脉冲宽度
C.3.4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电压的脉冲宽度
第1,339行: 第1,217行:
被测量是50Ω负载端的电快速瞬变脉冲群电压的脉冲宽度,并使用如下函数关系计算:
被测量是50Ω负载端的电快速瞬变脉冲群电压的脉冲宽度,并使用如下函数关系计算:


 
<math>t_{\mathrm{w}}=(T_{50\%,F}-T_{50\%,R}+\delta R)\left[1-\left(\frac{\beta}{B}\right)^{2}\right]</math>


式中:
式中:


T⁵0%,R——电快速瞬变脉冲群上升沿达到50%峰值幅度的时间;
T<sub>50%</sub>,R——电快速瞬变脉冲群上升沿达到50%峰值幅度的时间;


T⁵0%,F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下降沿达到50%峰值幅度的时间;
T<sub>50%</sub>,F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下降沿达到50%峰值幅度的时间;


δR —— 非重复性的修正量(相对);
δR —— 非重复性的修正量(相对);


B —— 测量系统的- 3 dB 带宽;
B —— 测量系统的-3dB 带宽;


β ——系数,值为(7.0±0.8)MHz。
β ——系数,值为(7.0±0.8)MHz。
第1,361行: 第1,239行:
'''此处表格以截图代替'''
'''此处表格以截图代替'''


T⁵0%,R,T₅0%,F:电快速瞬变脉冲群上升沿和下降沿达到50%峰值幅度的时间的读数。误差范围通 过假设一 台5 GS/s 采样频率(和 C.3.2 相同)和轨迹内插能力的示波器(三角形概率密度函数)获得。 若不是这种情况,则假设是一个矩形概率密度函数。此处只考虑由采样率引起的不确定度的因素。对 于其他的因素,见C.3.5。读数假定为 T⁵0%,R=3.5 ns 和 T₅0%,F=54.5 ns。
T<sub>50%,R</sub>,T<sub>50%,F</sub>:电快速瞬变脉冲群上升沿和下降沿达到50%峰值幅度的时间的读数。误差范围通 过假设一 台5 GS/s 采样频率(和 C.3.2 相同)和轨迹内插能力的示波器(三角形概率密度函数)获得。 若不是这种情况,则假设是一个矩形概率密度函数。此处只考虑由采样率引起的不确定度的因素。对 于其他的因素,见C.3.5。读数假定为 T<sub>50%,R</sub>=3.5 ns 和 T<sub>50%,F</sub>=54.5 ns。


δR: 量化了测量仪器、测量布置和电快速瞬变脉冲群发生器本身造成的T⁵0%,F-Ts₀%,R 时间差测量 的非重复性。它是由实验确定的。这是一个重复测量的样本得到的实验标准差量化的 A 类评估。假 设误差范围 s(qk)=1.5 ns(正态概率密度函数的1标准差),估计值0 ns。
δR: 量化了测量仪器、测量布置和电快速瞬变脉冲群发生器本身造成的T<sub>50%,F</sub>-T<sub>50%,R</sub> 时间差测量 的非重复性。它是由实验确定的。这是一个重复测量的样本得到的实验标准差量化的 A 类评估。假 设误差范围 s(q<sub>k</sub>)=1.5 ns(正态概率密度函数的1标准差),估计值0 ns。


β:估计值和误差范围的含义和取值和C.3.3 相同。
β:估计值和误差范围的含义和取值和C.3.3 相同。
第1,383行: 第1,261行:
上升时间失真是通过若干上升时间的一般组合的规则来评估的,当级联两个非相关系统且其阶跃 响应单调增加时有效,即:
上升时间失真是通过若干上升时间的一般组合的规则来评估的,当级联两个非相关系统且其阶跃 响应单调增加时有效,即:


td=√t²+TMs …………………………(C.1)
<math>t_{\mathrm{rd}}=\sqrt{t_{\mathrm{r}}^{2}+T_{\mathrm{MS}}^{2}}</math>…………………………(C.1)


式中:
式中:


ta—— 是测量系统的输出信号的上升时间(失真的上升时间);
t<sub>rd</sub>——是测量系统的输出信号的上升时间(失真的上升时间);
 
 


t,—— 是测量系统的输入信号的上升时间;
t<sub>r</sub>——是测量系统的输入信号的上升时间;


TMs—是测量系统阶跃响应的上升时间。
T<sub>Ms</sub>——是测量系统阶跃响应的上升时间。


应注意的是,式(C.1)的推导基于以下上升时间的定义:
应注意的是,式(C.1)的推导基于以下上升时间的定义:


…………………………(C.2)
<math>T_{\mathrm{MS}}=\sqrt{2\pi\int_{0}^{\infty}(t-T_{s})^{2}h_{0}(t)\mathrm{d}t}</math>…………………………(C.2)


式中:
式中:


ho(t)—— 测量系统具有归一化面积 1的脉冲响应;
h<sub>o</sub>(t)—— 测量系统具有归一化面积 1的脉冲响应;


T₃ ——由 式(C.3) 给出的延迟时间。
T<sub>s</sub> ——由 式(C.3) 给出的延迟时间。


…………………………(C.3)
<math>T_s=\int_0^\infty th_0(t)\mathrm{d}t</math>…………………………(C.3)


从数学的角度来看,式(C.2) 比通常基于10%和90%的阈值电平要容易处理得多。然而,在技术应 用中,若干10%~90%的上升时间通常通过式(C.1) 相组合。给定系统带宽时,两个定义会得出可比较 的上升时间。事实上,如果定义
从数学的角度来看,式(C.2) 比通常基于10%和90%的阈值电平要容易处理得多。然而,在技术应 用中,若干10%~90%的上升时间通常通过式(C.1) 相组合。给定系统带宽时,两个定义会得出可比较 的上升时间。事实上,如果定义


α=TMsB …………………………(C.4)
a=T<sub>Ms</sub>B …………………………(C.4)


可以发现,由两个上升时间定义得到的α值变化不大。对应于不同脉冲响应h(t) 的形状,α的值在 表C.4 中给出。从表C.4 明显看出,确定一个固定的α值是不可能的,因为α值既取决于采用的上升时 间(例如基于阈值或式(C.2)) 的定义,也取决于测量系统脉冲响应的形状。合理的α估计值可用在表1 中的最小(321×10-³)和最大(399×10-³)值的算术平均值表示,为360×10-³。另外,可以假设,如果 除了测量系统的带宽,没有有关它的可用信息,α值在321×10-³和399×10-³之间是同样可能的。换 而言之,α被假定为一个随机变量,具有矩形的概率密度函数且下限和上限为321×10-³和399×10-³。 α的标准不确定度量化了:
可以发现,由两个上升时间定义得到的a值变化不大。对应于不同脉冲响应h(t) 的形状,α的值在 表C.4 中给出。从表C.4 明显看出,确定一个固定的a值是不可能的,因为a值既取决于采用的上升时 间(例如基于阈值或式(C.2)) 的定义,也取决于测量系统脉冲响应的形状。合理的a估计值可用在表1 中的最小(321×10<sup>-3</sup>)和最大(399×10<sup>-3</sup>)值的算术平均值表示,为360×10<sup>-3</sup>。另外,可以假设,如果 除了测量系统的带宽,没有有关它的可用信息,a值在321×10<sup>-3</sup>和399×10<sup>-3</sup>之间是同样可能的。换 而言之,a被假定为一个随机变量,具有矩形的概率密度函数且下限和上限为321×10<sup>-3</sup>和399×10<sup>-3</sup>。 a的标准不确定度量化了:


a) 与采用数学模型定义上升时间无关性;
a) 与采用数学模型定义上升时间无关性;
第1,417行: 第1,293行:
b) 与系统脉冲响应的形状无关性。
b) 与系统脉冲响应的形状无关性。


表 C.4 α 因子(式(C.4)) 不同的单向脉冲响应对应于系统B 相同的带宽
表 C.4 a因子(式(C.4)) 不同的单向脉冲响应对应于系统B 相同的带宽


'''此处表格以截图代替'''
'''此处表格以截图代替'''
第1,423行: 第1,299行:
C.3.7 因测量系统的带宽限制引起的脉冲峰值和宽度失真
C.3.7 因测量系统的带宽限制引起的脉冲峰值和宽度失真


测量系统的输出失真的脉冲波形 vout(t)由下式的卷积积分给出
测量系统的输出失真的脉冲波形 v<sub>out</sub>(t)由下式的卷积积分给出
 
<math>v_{\mathrm{out}}(t)=\int_{0}^{t}v_{\mathrm{in}}(\tau)h\left(t-\tau\right)\mathrm{d}\tau</math>…………………………(C.5)


式中:
式中:


Uin(t)—— h(t)———
v<sub>in</sub>(t)—— 输人脉冲波形;
 
 
 
输人脉冲波形;
 
测量系统的脉冲响应。


…………………………(C.5)
h(t)——测量系统的脉冲响应。


注意A×h(t)=h (t), 其中A 是测量系统的直流衰减量。输入波形可以近似表示为它在输入达 到峰值Vp 时刻tp 的泰勒级数展开。
注意A×h(t)=h<sub>o</sub>(t), 其中A 是测量系统的直流衰减量。输入波形可以近似表示为它在输入达到峰值V<sub>p</sub> 时刻t<sub>p</sub> 的泰勒级数展开。


<math>v_{\mathrm{in}}(t)=V_{\mathrm{p}}+\frac{v_{\mathrm{in}}^{\prime}(t_{\mathrm{p}})}{2}(t-t_{\mathrm{p}})^{2}+\frac{v_{\mathrm{in}}^{\prime\prime}(t_{\mathrm{p}})}{6}(t-t_{\mathrm{p}})^{3}+\cdots</math>


注意式(C.6) 中缺少一阶项,因为<math>v_{\mathrm{in}}^{\prime}</math>(t<sub>p</sub>)=0, 此外,<math>v_{\mathrm{in}}^{\prime\prime}</math>(t<sub>p</sub>)<0, 因为向下凹点(最大),而<math>v_{\mathrm{in}}^{\prime\prime}</math>(t<sub>p</sub>)>0, 因 为此处的标准波上升时间小于下降时间。将式(C.6) 代入式(C.5) 并化简后,当测量系统的带宽相对于 输入信号带宽足够大时(幂级数量的阶数超过2可以忽略),我们得到:


注意式(C.6) 中缺少一阶项,因为vín(to)=0, 此外,v"(to)<0, 因为向下凹点(最大),而v"in(tp)>0, 因 为此处的标准波上升时间小于下降时间。将式(C.6) 代入式(C.5) 并化简后,当测量系统的带宽相对于 输入信号带宽足够大时(幂级数量的阶数超过2可以忽略),我们得到:
<math>V_{_{\mathrm{pd}}}=\frac{V_{_{p}}}{A}\left[1-\left(\frac{\beta}{B}\right)^{2}\right]</math>…………………………(C.7)


式中:
式中:


Vpd—— 输出脉冲峰值;
V<sub>pd</sub>—— 输出脉冲峰值;


A ——是测量系统的直流衰减。
A ——是测量系统的直流衰减。


 
<math>\beta=\alpha\sqrt{\frac{\left|v_{\mathrm{~in}}^{\prime\prime}(t_{\mathrm{~p}})\right|}{4\pi V_{\mathrm{~p}}}}</math>…………………………(C.8)
 
…………………………(C.7)
 
…………………………(C.8)


注意参数β取决于标准输入波形的二阶导数以及由 C.3.6 定义和导出的参数α。因为标准电快速 瞬变脉冲群波形的数学表达式由6.2.2给出,通过计算得出β值为(7.0±0.8)MHz。
注意参数β取决于标准输入波形的二阶导数以及由 C.3.6 定义和导出的参数α。因为标准电快速 瞬变脉冲群波形的数学表达式由6.2.2给出,通过计算得出β值为(7.0±0.8)MHz。
第1,461行: 第1,331行:
因此:
因此:


*Vptw=AVpatwd* …………………………(C.9)
V<sub>p</sub>t<sub>w</sub>=AV<sub>pd</sub>t<sub>wd</sub> …………………………(C.9)


式(C.9) 中 twa是输出脉冲宽度,
式(C.9) 中 t<sub>wd</sub>是输出脉冲宽度,


因此:
因此:


…………………………(C.10)
<math>t_{\mathrm{wd}}=\frac{V_{\mathrm{p}}}{AV_{\mathrm{pd}}}t_{\mathrm{w}}=\frac{1}{1-\left(\frac{\beta}{B}\right)^{2}}t_{\mathrm{w}}</math>…………………………(C.10)


根据式(C.10) 可得twd。
根据式(C.10) 可得t<sub>wd</sub>。


C.4 耦合装置的校准
C.4 耦合装置的校准
刘佳明
1,918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