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供电系统及所连设备谐波、间谐波的测量和测量仪器导则GB 17626.7-2017: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刘佳明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刘佳明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第555行: 第555行:
| rowspan="3" | I
| rowspan="3" | I
| 电压
| 电压
| Um≥1%Unom <br />Um<1%Unom
| U<sub>m</sub>≥1%U<sub>nom</sub> <br />Um<1%U<sub>nom</sub>
| ±5%Um <br />±0.05%Unom
| ±5%U<sub>m</sub> <br />±0.05%U<sub>nom</sub>
|-
|-
| 电流
| 电流
| Im≥3%Inom <br />Im<3%Inom
| I<sub>m</sub>≥3%I<sub>nom</sub> <br />Im<3%I<sub>nom</sub>
| ±5%Im <br />±0.15%Inom
| ±5%I<sub>m</sub> <br />±0.15%I<sub>nom</sub>
|-
|-
| 功率
| 功率
| Pm≥150 W <br />Pm<150 W
| P<sub>m</sub>≥150 W <br />P<sub>m</sub><150 W
| ±1%Pm <br />±1.5W
| ±1%P<sub>m</sub> <br />±1.5W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rowspan="2" | Ⅱ
| rowspan="2" | Ⅱ
| 电压
| 电压
| Um≥3%Unom <br />Um<3%Unom
| U<sub>m</sub>≥3%U<sub>nom</sub> <br />U<sub>m</sub><3%Unom
| ±5%Um <br />±0.15%Unom
| ±5%U<sub>m</sub> <br />±0.15%U<sub>nom</sub>
|-
|-
| 电流
| 电流
| Im≥10%Inom <br />Im<10%Inom
| I<sub>m</sub>≥10%I<sub>nom</sub> <br />I<sub>m</sub><10%Inom
| 士5%Im <br />±0.5%Inom
| 士5%I<sub>m</sub> <br />±0.5%I<sub>nom</sub>
|- style="text-align:left; vertical-align:middle;"
|- style="text-align:left; vertical-align:middle;"
| colspan="4" | Inom:测量仪器的标称电流范围; Unom:测量仪器的标称电压范围; Um,Im和Pm:测量值。
| colspan="4" | I<sub>nom</sub>:测量仪器的标称电流范围; U<sub>nom</sub>:测量仪器的标称电压范围; U<sub>m</sub>,I<sub>m</sub>和P<sub>m</sub>:测量值。
|- style="text-align:left;"
|- style="text-align:left;"
| colspan="4"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注1:在诸如验证是否满足标准、解决争议等需要精确测量时,推荐使用I类仪器。任何满足I类要求的两台仪 器,在与同一信号相连时,会得到与规定准确度相符的结果(或显示过载状态)。 <br />注2:I类仪器推荐用于发射测量。Ⅱ类仪器推荐用于常规普查,也可用于允许不确定度增大的情况下,测量结 果明显不会超过限值的发射测量;实际上,这表示谐波测量值应低于允许限值的90%。 <br />注3:此外,对于I类测量仪器,各个通道间的相移需小于h×1°。
| colspan="4"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注1:在诸如验证是否满足标准、解决争议等需要精确测量时,推荐使用I类仪器。任何满足I类要求的两台仪 器,在与同一信号相连时,会得到与规定准确度相符的结果(或显示过载状态)。 <br />注2:I类仪器推荐用于发射测量。Ⅱ类仪器推荐用于常规普查,也可用于允许不确定度增大的情况下,测量结 果明显不会超过限值的发射测量;实际上,这表示谐波测量值应低于允许限值的90%。 <br />注3:此外,对于I类测量仪器,各个通道间的相移需小于h×1°。
第591行: 第591行:


制造商应标明仪器自身和内部校准器(如果提供的话)受主要影响因素(温度、辅助电源电压等)引 起的误差。
制造商应标明仪器自身和内部校准器(如果提供的话)受主要影响因素(温度、辅助电源电压等)引 起的误差。




第604行: 第603行:
说明:
说明:


U, —— 相线—中性线间的电源电压;
U<sub>s</sub>—— 相线—中性线间的电源电压;


U ——EUT 端电压;
U——EUT 端电压;


ZL,N—— 连接线和电流传感部件的阻抗; EUT—— 受试设备;
Z<sub>L,N</sub>—— 连接线和电流传感部件的阻抗; EUT—— 受试设备;


△U ——Z 和 ZN上的压降,△U=△UL+△UN;
△U ——Z 和 ZN上的压降,△U=△UL+△UN;


L ——相 线 ;
L——相 线 ;


N ——中 性 线 。
N——中 性 线 。


图 2 用 于 单 相 设 备 发 射 测 量 的 测 量 布 置
图 2 用 于 单 相 设 备 发 射 测 量 的 测 量 布 置
第622行: 第621行:
说明:
说明:


U₈ ———相线—中性线间的电源电压;
U<sub>s</sub> ——相线—中性线间的电源电压;


U ——EUT 端电压;
U ——EUT 端电压;


ZL,ZN—— 连接线和电流传感部件的阻抗; EUT ——受试设备;
Z<sub>L</sub>,Z<sub>N</sub>—— 连接线和电流传感部件的阻抗; EUT ——受试设备;
 
△U——Z<sub>L</sub>和Z<sub>N</sub>上的压降,△U=△U<sub>L</sub>+△U<sub>N</sub>;


△U ——Z 和 ZN上的压降,△U=△UL+△UN;
对于线与线之间的连接线,△U=2△U<sub>L</sub>;  


对于线与线之间的连接线,△U=2△UL; L₁-3 —— 相线;
L<sub>1-3</sub> —— 相线;


N --— 中性线。
N —— 中性线。


图 3 用 于 三 相 设 备 发 射 测 量 的 测 量 布 置
图 3 用 于 三 相 设 备 发 射 测 量 的 测 量 布 置
刘佳明
1,918

个编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