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 17626.5-2019: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刘佳明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刘佳明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第472行: 第472行:


|-
|-
! 定义 !! 波前时间T<sub>f</sub>&nbsp;μs !! 持续时间T<sub>d</sub>&nbsp;μs
! 定义 !! 波前时间T;μs !! 持续时间T。;μs


|-
|-
| 开路电压 || T<sub>f</sub>=1.67×T=1.2×(1±30%) || T<sub>d</sub>=T<sub>w</sub>=50×(1±20%)
| 开路电压 || T;=1.67×T=1.2×(1±30%) || T<sub>d</sub>=T<sub>w</sub>=50×(1±20%)


|-
|-
| 短路电流 || T<sub>f</sub>=1.25×T<sub>t</sub>=8×(1±20%) || T<sub>d</sub>=1.18×T<sub>w</sub>=20×(1±20%)
| 短路电流 || T=1.25×T,=8×(1±20%) || Ta=1.18×T<sub>w</sub>=20×(1±20%)


|}
|}
第501行: 第501行: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 17626.5-2019_图2 未连接 CDN的发生器输出端的开路电压波形.jpeg|400px]]


波前时间:T₁=1.67T=1X(1±30%)μs
波前时间:T=1.67xT=1X(1±30%)μs


持续时间:Ta = T =50X( 1± 20%) μs
持续时间:Ta = Tw =50X( 1± 20%) μs


注:1.67为0.9 和 0 .3 阈值之差的倒数。
注:1.67为0.9 和 0 .3 阈值之差的倒数。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 17626.5-2019_图2 未连接 CDN的发生器输出端的开路电压波形.jpeg|400px]]


图 2 未连接CDN 的发生器输出端的开路电压波形(1.2/50 μs)
图 2 未连接CDN 的发生器输出端的开路电压波形(1.2/50 μs)
第516行: 第517行: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 17626.5-2019_图3 未连接CDN 的发生器输出端的短路电流波形(820s).jpeg|400px]]
[[文件: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 17626.5-2019_图3 未连接CDN 的发生器输出端的短路电流波形(820s).jpeg|400px]]


波前时间:T₁=1.25×T,=8×(1+20%)μs
波前时间:T<sub>4</sub>=1.25×T,=8×(1+20%)μs


持续时间:Ta=1.18×Tw=20×(1±2 0%) p 8
持续时间:Ta=1.18×Tw=20×(1±2 0%) p 8
第613行: 第614行: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持续时间
| 持续时间
| T<sub>d</sub>=1.18×T<sub>w</sub>=20×(1±20%)μs
| Ta=1.18×T<sub>w</sub>=20×(1±20%)μs
| T<sub>d</sub>=1.04×T<sub>w</sub>=25×(1±30%)μs
| Ta=1.04×T<sub>w</sub>=25×(1±30%)μs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colspan="3" | <sup>a</sup>应在CDN的交流/直流电源端口短路情况下测量浪涌电流参数。 <br /><sup>b</sup> 1.04为经验值。
| colspan="3" | <sup>a</sup>应在CDN的交流/直流电源端口短路情况下测量浪涌电流参数。 <br /><sup>b</sup> 1.04为经验值。
|}
|}




第645行: 第645行:


上述提到的特性适用于单相系统(相线、中线、保护地)和三相系统(三根相线、中线和保护地)。
上述提到的特性适用于单相系统(相线、中线、保护地)和三相系统(三根相线、中线和保护地)。




第651行: 第650行:


图 5 用于交/直流线上电容耦合的 CDN 示例:线-线耦合
图 5 用于交/直流线上电容耦合的 CDN 示例:线-线耦合




第657行: 第655行:


图 6 用于交/直流线上电容耦合的CDN 示例:线-地耦合
图 6 用于交/直流线上电容耦合的CDN 示例:线-地耦合




第675行: 第672行:


图 8 用 于 交 流 线 ( 三 相 ) 上 电 容 耦 合 的 CDN 示 例 : 线L₃- 地 耦 合
图 8 用 于 交 流 线 ( 三 相 ) 上 电 容 耦 合 的 CDN 示 例 : 线L₃- 地 耦 合




第703行: 第697行:


耦 合 到 非 屏 蔽 不 对 称 互 连线 可 能 有 两种 形 式 一 种 星 耦 合 到线 线 之 间 种 是 耦 合 到 线-地 之 间。 每 根 线 上 的 去 耦 由 扼 流 圈 实 现
耦 合 到 非 屏 蔽 不 对 称 互 连线 可 能 有 两种 形 式 一 种 星 耦 合 到线 线 之 间 种 是 耦 合 到 线-地 之 间。 每 根 线 上 的 去 耦 由 扼 流 圈 实 现
EUT
端口




图 9 为 用 于 非 屏 蔽 不 对 称 五 连 线 的 CDN 的 例。
图 9 为 用 于 非 屏 蔽 不 对 称 五 连 线 的 CDN 的 例。




第720行: 第708行:
1 ) 开 关S₁: 线-地,置于“0”;线-线,置于“1”~“4”。
1 ) 开 关S₁: 线-地,置于“0”;线-线,置于“1”~“4”。


2 ) 开 关S2:试验时置于“1”~“4”,但与 S₁ 不在相同的位置。 注:图中CD 见表8。
2 ) 开 关S<sub>2</sub>:试验时置于“1”~“4”,但与 S₁ 不在相同的位置。  
 
注:图中CD 见表8。


图 9 用 于 非 屏 蔽 不 对 称 互 连 线 的 CDN 示例:线-线/线-地耦合
图 9 用 于 非 屏 蔽 不 对 称 互 连 线 的 CDN 示例:线-线/线-地耦合
第735行: 第725行:


图10为适用于非屏蔽对称互连线的CDN 的示例。
图10为适用于非屏蔽对称互连线的CDN 的示例。




第757行: 第746行:


图11给出了用于传输速率高达1000 Mbit/s 的对称互连线的 CDN 示例。
图11给出了用于传输速率高达1000 Mbit/s 的对称互连线的 CDN 示例。




第765行: 第752行:
耦合电阻值和电容值的计算:
耦合电阻值和电容值的计算:


Rc 和Rp: 选择耦合电阻,使其并联电阻为40Ω。因此,以2对线端口的试验为例,要求2个电阻,阻值分别为80Ω; 以4对线端口为例,要求4个电阻,阻值分别为160Ω。
Rc 和Ro: 选择耦合电阻,使其并联电阻为40Ω。因此,以2对线端口的试验为例,要求2个电阻,阻值分别为80Ω; 以4对线端口为例,要求4个电阻,阻值分别为160Ω。


RA,Rg,C₁,C₂,L₁,L₂,L₃: 应对所有组件进行选择,以满足规定的脉冲参数。
RA,RB,C₁,C₂,L₁,L₂,L₃: 应对所有组件进行选择,以满足规定的脉冲参数。


图11 用于非屏蔽对称互连线的CDN 示例:线-地耦合,用电容耦合
图11 用于非屏蔽对称互连线的CDN 示例:线-地耦合,用电容耦合
第788行: 第775行:


在既没有连接 EUT 也没有连接供电电源时,在非被测线和地之间测得的不期望的浪涌电压不应 超过施加的试验电压(开路)最大值的15%。
在既没有连接 EUT 也没有连接供电电源时,在非被测线和地之间测得的不期望的浪涌电压不应 超过施加的试验电压(开路)最大值的15%。


注:由于 CDN 的结构,在线-地耦合期间,试验电压中有相当大的部分可能表现为线-线电压。对于高阻抗的 EUT, 该电压可能比相同测试等级的线-线试验电压高(更多信息见7.3)。
注:由于 CDN 的结构,在线-地耦合期间,试验电压中有相当大的部分可能表现为线-线电压。对于高阻抗的 EUT, 该电压可能比相同测试等级的线-线试验电压高(更多信息见7.3)。
刘佳明
1,918

个编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