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任欣欣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焦雨桐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第106行: 第106行:
A—— 每个疏散门的有效漏风面积;
A—— 每个疏散门的有效漏风面积;


A ——开启门的截面面积;
A<sub>k</sub> ——开启门的截面面积;


A₀—— 所有进气口总面积;
A<sub>0</sub>—— 所有进气口总面积;


Am——门的面积;
A<sub>m</sub>——门的面积;


A———单个送风阀门的面积;
A<sub>f</sub>———单个送风阀门的面积;


A—— 前室疏散门的总面积;
A<sub>g</sub>—— 前室疏散门的总面积;


A₁——楼梯间疏散门的总面积;
A<sub>l</sub>——楼梯间疏散门的总面积;


A,—— 自然排烟窗(口)截面积;
A<sub>v</sub>—— 自然排烟窗(口)截面积;


Aw——窗口开口面积;
A<sub>w</sub>——窗口开口面积;


B—— 风管长边尺寸;
B—— 风管长边尺寸;
第126行: 第126行:
b—— 从开口至阳台边沿的距离;
b—— 从开口至阳台边沿的距离;


dm—— 门的把手到门闩的距离;
d<sub>m</sub>—— 门的把手到门闩的距离;


d.—— 排烟系统吸人口最低点之下烟气层厚度;
d<sub>b</sub>—— 排烟系统吸人口最低点之下烟气层厚度;


D——风 管 直 径 ;
D——风 管 直 径 ;
第134行: 第134行:
H-—— 空间净高;
H-—— 空间净高;


H'—— 对于单层空间,取排烟空间的建筑净高度;对于多层空
H'—— 对于单层空间,取排烟空间的建筑净高度;对于多层空间,取最高疏散楼层的层高;


间,取最高疏散楼层的层高; H₁—— 燃料面至阳台的高度;
H<sub>l</sub>—— 燃料面至阳台的高度;


H—— 窗口开口的高度;
H<sub>w</sub>—— 窗口开口的高度;


H₄—— 最小清晰高度;
H<sub>q</sub>—— 最小清晰高度;


w—— 火源区域的开口宽度;
ω—— 火源区域的开口宽度;


W———烟羽流扩散宽度;
W———烟羽流扩散宽度;


Wm—— 单扇门的宽度;
W<sub>m</sub>—— 单扇门的宽度;


Z—— 燃料面到烟层底部的高度;
Z—— 燃料面到烟层底部的高度;


Z₁—— 火焰极限高度;
Z<sub>l</sub>—— 火焰极限高度;


Zb——从阳台下缘至烟层底部的高度;
Z<sub>b</sub>——从阳台下缘至烟层底部的高度;


Z—— 窗口开口的上缘到烟层底部的高度。
Z<sub>w</sub>—— 窗口开口的上缘到烟层底部的高度。


2.2.2 计算风量、风速
2.2.2 计算风量、风速
第160行: 第160行:
g—— 重力加速度;
g—— 重力加速度;


Lhigh—— 高压系统单位面积风管单位时间内的允许漏风量; L;——楼梯间的机械加压送风量;
L<sub>high</sub>—— 高压系统单位面积风管单位时间内的允许漏风量;  


Llow— 低压系统单位面积风管单位时间内的允许漏风量;
L<sub>j</sub>——楼梯间的机械加压送风量;


Lmid——中压系统单位面积风管单位时间内的允许漏风量; L,——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量;
L<sub>low</sub>— 低压系统单位面积风管单位时间内的允许漏风量;
 
L<sub>mid</sub>——中压系统单位面积风管单位时间内的允许漏风量;
 
L<sub>s</sub>——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量;


L₁—— 门开启时,达到规定风速值所需的送风量;
L₁—— 门开启时,达到规定风速值所需的送风量;
第172行: 第176行:
L₃—— 未开启的常闭送风阀的漏风总量;
L₃—— 未开启的常闭送风阀的漏风总量;


M—— 烟羽流质量流量;
M<sub>ρ</sub>—— 烟羽流质量流量;


v—— 门洞断面风速;
v—— 门洞断面风速;
第178行: 第182行:
V—— 排烟量;
V—— 排烟量;


Vmax——排烟口最大允许排烟量。
V<sub>max</sub>——排烟口最大允许排烟量。


2.2.3 计算压力、热量、时间
2.2.3 计算压力、热量、时间


Cp——空气的定压比热;
CM<sub>ρ</sub>——空气的定压比热;


F'—— 门的总推力;
F'—— 门的总推力;


Fdc— 门把手处克服闭门器所需的力;
F<sub>dc</sub>— 门把手处克服闭门器所需的力;


M—— 闭门器的开启力矩;
M—— 闭门器的开启力矩;


po—— 环境温度下的气体密度;
ρ<sub>0</sub>—— 环境温度下的气体密度;


P—— 疏散门的最大允许压力差; P 风管——风管系统工作压力;
P—— 疏散门的最大允许压力差;  
 
P<sub>风管</sub>——风管系统工作压力;


△P—— 计算漏风量的平均压力差;
△P—— 计算漏风量的平均压力差;
第202行: 第208行:
t——火灾增长时间;
t——火灾增长时间;


T—— 烟层的平均绝对温度; T₀—— 环境的绝对温度;
T—— 烟层的平均绝对温度;  
 
T<sub>0</sub>—— 环境的绝对温度;


△T——烟层平均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
△T——烟层平均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
第208行: 第216行:
2.2.4 计算系数
2.2.4 计算系数


a——火灾增长系数;
α——火灾增长系数;


αw——窗口型烟羽流的修正系数;
αw——窗口型烟羽流的修正系数;


y—— 排烟位置系数;
γ—— 排烟位置系数;


C₀——进气口流量系数;
C<sub>0</sub>——进气口流量系数;


C—— 自然排烟窗(口)流量系数;
C<sub>v</sub>—— 自然排烟窗(口)流量系数;


K—— 烟气中对流放热量因子;
K—— 烟气中对流放热量因子;
第224行: 第232行:
2.2.5 计算其他符号
2.2.5 计算其他符号


N₁—— 设计疏散门开启的楼层数量; N₂-—-- 漏风疏散门的数量;
N₁—— 设计疏散门开启的楼层数量;  
 
N₂-—-- 漏风疏散门的数量;


N₃—— 漏风阀门的数量。
N₃—— 漏风阀门的数量。
第238行: 第248行:
3.1.3 建筑高度小于或等于50m 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建筑 高度小于或等于100m 的住宅建筑,其防烟楼梯间、独立前室、共 用前室、合用前室(除共用前室与消防电梯前室合用外)及消防电 梯前室应采用自然通风系统;当不能设置自然通风系统时,应采用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防烟系统的选择,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3.1.3 建筑高度小于或等于50m 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建筑 高度小于或等于100m 的住宅建筑,其防烟楼梯间、独立前室、共 用前室、合用前室(除共用前室与消防电梯前室合用外)及消防电 梯前室应采用自然通风系统;当不能设置自然通风系统时,应采用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防烟系统的选择,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独立前室或合用前室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楼梯间可不 设置防烟系统:
1 当独立前室或合用前室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楼梯间可不设置防烟系统:


1)采用全敞开的阳台或凹廊;
1)采用全敞开的阳台或凹廊;
第246行: 第256行:
2 当独立前室、共用前室及合用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口设置 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人口的墙面时,楼梯间可采用自然通风 系统;当机械加压送风口未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人口的 墙面时,楼梯间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2 当独立前室、共用前室及合用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口设置 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人口的墙面时,楼梯间可采用自然通风 系统;当机械加压送风口未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人口的 墙面时,楼梯间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3 当防烟楼梯间在裙房高度以上部分采用自然通风时,不具 备自然通风条件的裙房的独立前室、共用前室及合用前室应采用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且独立前室、共用前室及合用前室送风口的设
3 当防烟楼梯间在裙房高度以上部分采用自然通风时,不具 备自然通风条件的裙房的独立前室、共用前室及合用前室应采用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且独立前室、共用前室及合用前室送风口的设置方式应符合本条第2款的规定。
 
置方式应符合本条第2款的规定。


3.1.4 建筑地下部分的防烟楼梯间前室及消防电梯前室,当无自 然通风条件或自然通风不符合要求时,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 统。
3.1.4 建筑地下部分的防烟楼梯间前室及消防电梯前室,当无自 然通风条件或自然通风不符合要求时,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3.1.5 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设置应符合 下列规定:
3.1.5 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设置应符合 下列规定:
第439行: 第447行:
3.4.5 楼梯间或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3.4.5 楼梯间或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L;=L₁+L₂ (3.4.5-1)
L<sub>j</sub>=L₁+L₂ (3.4.5-1)


L,=L₁+L₃ (3.4.5-2)
L<sub>s</sub>=L₁+L₃ (3.4.5-2)


式中:L;——楼梯间的机械加压送风量;
式中:L<sub>j</sub>——楼梯间的机械加压送风量;


L,——前 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量;
L<sub>s</sub>——前 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量;


L₁—— 门开启时,达到规定风速值所需的送风量(m³/s);
L₁—— 门开启时,达到规定风速值所需的送风量(m³/s);


L₂—— 门开启时,规定风速值下,其他门缝漏风总量(m³/s); L₃——未开启的常闭送风阀的漏风总量(m³/s)。
L₂—— 门开启时,规定风速值下,其他门缝漏风总量(m³/s);  
 
L₃——未开启的常闭送风阀的漏风总量(m³/s)。


3.4.6 门开启时,达到规定风速值所需的送风量应按下式计算:
3.4.6 门开启时,达到规定风速值所需的送风量应按下式计算:


L₁=AkvN₁ (3.4.6)
L₁=A<sub>k</sub>νN₁ (3.4.6)


式中:A——— 层内开启门的截面面积(m²), 对于住宅楼梯前室, 可按一个门的面积取值;
式中:A——— 层内开启门的截面面积(m²), 对于住宅楼梯前室, 可按一个门的面积取值;


v——门洞断面风速(m/s); 当楼梯间和独立前室、共用前 室、合用前室均机械加压送风时,通向楼梯间和独立 前室、共用前室、合用前室疏散门的门洞断面风速均 不应小于0 . 7m/s; 当楼梯间机械加压送风、只有一 个开启门的独立前室不送风时,通向楼梯间疏散门 的门洞断面风速不应小于1.0m/s; 当消防电梯前室 机械加压送风时,通向消防电梯前室门的门洞断面 风速不应小于1 . 0m/s; 当独立前室、共用前室或合
ν——门洞断面风速(m/s); 当楼梯间和独立前室、共用前 室、合用前室均机械加压送风时,通向楼梯间和独立 前室、共用前室、合用前室疏散门的门洞断面风速均 不应小于0 . 7m/s; 当楼梯间机械加压送风、只有一 个开启门的独立前室不送风时,通向楼梯间疏散门 的门洞断面风速不应小于1.0m/s; 当消防电梯前室 机械加压送风时,通向消防电梯前室门的门洞断面 风速不应小于1 . 0m/s; 当独立前室、共用前室或合用前室机械加压送风而楼梯间采用可开启外窗的自 然通风系统时,通向独立前室、共用前室或合用前室 疏散门的门洞风速不应小于0.6(A₁/Ag+1)(m/s);A₁ 为楼梯间疏散门的总面积(m²);A<sub>g</sub>为前室疏散门 的总面积(m²)。
 
用前室机械加压送风而楼梯间采用可开启外窗的自 然通风系统时,通向独立前室、共用前室或合用前室 疏散门的门洞风速不应小于0.6(A₁/Ag+1)(m/s);
 
A₁ 为楼梯间疏散门的总面积(m²);A。 为前室疏散门 的总面积(m²)。


N₁——设计疏散门开启的楼层数量;楼梯间:采用常开风 口,当地上楼梯间为24m 以下时,设计2层内的疏散 门开启,取 N₁=2; 当地上楼梯间为24m 及以上时, 设计3层内的疏散门开启,取N₁=3; 当为地下楼梯 间时,设计1层内的疏散门开启,取 N₁=1。 前室: 采用常闭风口,计算风量时取N₁=3。
N₁——设计疏散门开启的楼层数量;楼梯间:采用常开风 口,当地上楼梯间为24m 以下时,设计2层内的疏散 门开启,取 N₁=2; 当地上楼梯间为24m 及以上时, 设计3层内的疏散门开启,取N₁=3; 当为地下楼梯 间时,设计1层内的疏散门开启,取 N₁=1。 前室: 采用常闭风口,计算风量时取N₁=3。
第467行: 第473行:
3.4.7 门开启时,规定风速值下的其他门漏风总量应按下式计算:
3.4.7 门开启时,规定风速值下的其他门漏风总量应按下式计算:


(3.4.7) 式中:A—— 每个疏散门的有效漏风面积(m²); 疏散门的门缝宽度
<math>L_{2}=0.827\times A\times\Delta P^{\frac{1}{n}}\times1.25\times N_{2}</math> (3.4.7)  
 
取0.002m~0.004m。
 
△P——计算漏风量的平均压力差(Pa); 当开启门洞处风速为


0.7m/s 时,取△P=6.0Pa; 当开启门洞处风速为
式中:A—— 每个疏散门的有效漏风面积(m²); 疏散门的门缝宽度取0.002m~0.004m。


1.0m/s 时,取△P=12.0Pa; 当开启门洞处风速为
△P——计算漏风量的平均压力差(Pa); 当开启门洞处风速为0.7m/s 时,取△P=6.0Pa; 当开启门洞处风速为1.0m/s 时,取△P=12.0Pa; 当开启门洞处风速为1.2m/s 时,取△P=17.0Pa。
 
1.2m/s 时,取△P=17.0Pa。


n ——指数(一般取n=2);
n ——指数(一般取n=2);
第483行: 第483行:
1.25——不严密处附加系数;
1.25——不严密处附加系数;


N₂—— 漏风疏散门的数量,楼梯间采用常开风口,取N₂=
N₂—— 漏风疏散门的数量,楼梯间采用常开风口,取N₂= 加压楼梯间的总门数一N₁ 楼层数上的总门数。
 
压楼梯间的总门数一N₁ 楼层数上的总门数。


3.4.8 未开启的常闭送风阀的漏风总量应按下式计算:
3.4.8 未开启的常闭送风阀的漏风总量应按下式计算:


L₃=0.083×A₆N₃ (3.4.8)
L₃=0.083×A<sub>f</sub>N₃ (3.4.8)


式中:0.083——阀门单位面积的漏风量[m³/(s·m²)];
式中:0.083——阀门单位面积的漏风量[m³/(s·m²)];


A₁—— 单个送风阀门的面积(m²);
A<sub>f</sub>—— 单个送风阀门的面积(m²);


N₃—— 漏风阀门的数量:前室采用常闭风口取N₃= 楼层 数 - 3 。
N₃—— 漏风阀门的数量:前室采用常闭风口取N₃= 楼层 数 - 3 。
第499行: 第497行:
3.4.9 疏散门的最大允许压力差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3.4.9 疏散门的最大允许压力差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P=2(F-Fd)(Wm-dm)/(Wm×Am)(3.4.9-1)
<math>P=2(F^{\prime}-F_{dc})(W_{m}-d_{m})/(W_{m}\times A_{m})</math>(3.4.9-1)


Fde=M/(Wm-dm) (3.4.9-2)
<sub>F_{\mathrm{dc}}=M/(W_{\mathrm{m}}-d_{\mathrm{m}})</sub> (3.4.9-2)


式中:P—— 疏散门的最大允许压力差(Pa);
式中:
 
P—— 疏散门的最大允许压力差(Pa);


F'—— 门的总推力(N), 一般取110N;
F'—— 门的总推力(N), 一般取110N;


F—— 门把手处克服闭门器所需的力(N);
F<sub>dc</sub>—— 门把手处克服闭门器所需的力(N);


Wm——单扇门的宽度(m);
W<sub>m</sub>——单扇门的宽度(m);


Am——门的面积(m²);
A<sub>m</sub>——门的面积(m²);


dm—— 门的把手到门闩的距离(m);
d<sub>m</sub>—— 门的把手到门闩的距离(m);


M——闭门器的开启力矩(N·m)。
M——闭门器的开启力矩(N·m)。
第549行: 第549行:
1 任一层建筑面积大于2500m²的丙类厂房(仓库);
1 任一层建筑面积大于2500m²的丙类厂房(仓库);


2 任一层建筑面积大于3000m²的商店建筑、展览建筑及类
2 任一层建筑面积大于3000m²的商店建筑、展览建筑及类似功能的公共建筑
 
似功能的公共建筑


3 总建筑面积大于1000m²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
3 总建筑面积大于1000m²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
第611行: 第609行:
3 当房间面积不大于200m²时,自然排烟窗(口)的开启方向 可不限 ;
3 当房间面积不大于200m²时,自然排烟窗(口)的开启方向 可不限 ;


4 自然排烟窗(口)宜分散均匀布置,且每组的长度不宜大于
4 自然排烟窗(口)宜分散均匀布置,且每组的长度不宜大于3.0m;
 
3.0m;


5 设置在防火墙两侧的自然排烟窗(口)之间最近边缘的水 平距离不应小于2.0m。
5 设置在防火墙两侧的自然排烟窗(口)之间最近边缘的水 平距离不应小于2.0m。
第623行: 第619行:
2 当设置在屋顶时,自然排烟窗(口)应在屋面均匀设置且宜 采用自动控制方式开启;当屋面斜度小于或等于12°时,每200m² 的建筑面积应设置相应的自然排烟窗(口);当屋面斜度大于12° 时,每400m²的建筑面积应设置相应的自然排烟窗(口)。
2 当设置在屋顶时,自然排烟窗(口)应在屋面均匀设置且宜 采用自动控制方式开启;当屋面斜度小于或等于12°时,每200m² 的建筑面积应设置相应的自然排烟窗(口);当屋面斜度大于12° 时,每400m²的建筑面积应设置相应的自然排烟窗(口)。


4.3.5 除本标准另有规定外,自然排烟窗(口)开启的有效面积尚
4.3.5 除本标准另有规定外,自然排烟窗(口)开启的有效面积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采用开窗角大于70°的悬窗时,其面积应按窗的面积计 算;当开窗角小于或等于70°时,其面积应按窗最大开启时的水平 投影面积计算。
1 当采用开窗角大于70°的悬窗时,其面积应按窗的面积计 算;当开窗角小于或等于70°时,其面积应按窗最大开启时的水平 投影面积计算。
第651行: 第645行:
=== 4.4 机械排烟设施 ===  
=== 4.4 机械排烟设施 ===  


4.4.1 当建筑的机械排烟系统沿水平方向布置时,每个防火分区
4.4.1 当建筑的机械排烟系统沿水平方向布置时,每个防火分区的机械排烟系统应独立设置。
 
19·
 
的机械排烟系统应独立设置。


4.4.2 建筑高度超过50m 的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100m 的 住宅,其排烟系统应竖向分段独立设置,且公共建筑每段高度不应 超过50m, 住宅建筑每段高度不应超过100m。
4.4.2 建筑高度超过50m 的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100m 的 住宅,其排烟系统应竖向分段独立设置,且公共建筑每段高度不应 超过50m, 住宅建筑每段高度不应超过100m。
第677行: 第667行:
4.4.8 排烟管道的设置和耐火极限应符合下列规定:
4.4.8 排烟管道的设置和耐火极限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排烟管道及其连接部件应能在280℃时连续30min 保证
1 排烟管道及其连接部件应能在280℃时连续30min 保证其结构完整性。
 
其结构完整性。


2 竖向设置的排烟管道应设置在独立的管道井内,排烟管道 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50h。
2 竖向设置的排烟管道应设置在独立的管道井内,排烟管道 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50h。
第934行: 第922行:
4.6.9 走道、室内空间净高不大于3m 的区域,其最小清晰高度 不宜小于其净高的1/2,其他区域的最小清晰高度应按下式计算:
4.6.9 走道、室内空间净高不大于3m 的区域,其最小清晰高度 不宜小于其净高的1/2,其他区域的最小清晰高度应按下式计算:


H₄=1.6+0.1·H' (4.6.9)
H<sub>q</sub>=1.6+0.1·H' (4.6.9)


式中:H₄—— 最小清晰高度(m);
式中:H<sub>q</sub>—— 最小清晰高度(m);


H'——对于单层空间,取排烟空间的建筑净高度(m); 对于
H'——对于单层空间,取排烟空间的建筑净高度(m); 对于多层空间,取最高疏散楼层的层高(m)。
 
多层空间,取最高疏散楼层的层高(m)。


4.6.10 火灾热释放速率应按下式计算:
4.6.10 火灾热释放速率应按下式计算:
第976行: 第962行:
1 轴对称型烟羽流:
1 轴对称型烟羽流:


当 Z>Z₁ 时 , (4.6.11-1)
当 Z>Z₁ 时 ,<math>M_{_\rho}=0.071Q_{_c}^{\frac{1}{3}}Z^{\frac{5}{3}}+0.0018Q_{_c}</math> (4.6.11-1)


当 Z≤Z₁ 时 , (4.6.11-2)
当 Z≤Z₁ 时 , <math>M_{_\rho}=0.032Q_{_\epsilon}^{\frac{3}{5}}Z</math> (4.6.11-2)


(4.6.11-3)
<math>Z_1=0.166Q_e^{\frac{2}{5}}</math>(4.6.11-3)


式中:Q—— 热释放速率的对流部分,一般取值为Q=0.7Q(kW);
式中:Q<sub>c</sub>—— 热释放速率的对流部分,一般取值为Q=0.7Q(kW);


Z—— 燃料面到烟层底部的高度(m) (取值应大于或等于最 小清晰高度与燃料面高度之差);
Z—— 燃料面到烟层底部的高度(m) (取值应大于或等于最 小清晰高度与燃料面高度之差);
第988行: 第974行:
Z₁—— 火焰极限高度(m);
Z₁—— 火焰极限高度(m);


M—— 烟羽流质量流量(kg/s)。
M<sub>ρ</sub>—— 烟羽流质量流量(kg/s)。


2 阳台溢出型烟羽流:
2 阳台溢出型烟羽流:


(4.6.11-4) W=w+b (4.6.11-5)
<math>M_{_\rho}=0.36(QW^2)^{\frac{1}{3}}(Z_{_b}+0.25H_1)</math>(4.6.11-4)  
 
W=ω+b (4.6.11-5)


式中:H₁—— 燃料面至阳台的高度(m);
式中:H₁—— 燃料面至阳台的高度(m);


Z₀-——从阳台下缘至烟层底部的高度(m);
Z<sub>b</sub>-——从阳台下缘至烟层底部的高度(m);


W——烟羽流扩散宽度(m);
W——烟羽流扩散宽度(m);


w——火源区域的开口宽度(m);
ω——火源区域的开口宽度(m);


b- 从开口至阳台边沿的距离(m),b≠0;
b- 从开口至阳台边沿的距离(m),b≠0;
第1,006行: 第994行:
3 窗口型烟羽流:
3 窗口型烟羽流:


<math>M_{_\rho}=0.68(A_{_w}H_{_w}^{\frac{1}{2}})^{\frac{1}{3}}(Z_{_w}+\alpha_{_w})^{\frac{5}{3}}+1.59A_{_w}H_{_w}^{\frac{1}{2}}</math>  (4.6.11-6)


<math>\alpha_\mathrm{w}=2.4A_\mathrm{w}^{\frac{2}{5}}H_\mathrm{w}^{\frac{1}{5}}-2.1H_\mathrm{w}</math>  (4.6.11-7)


式中:A<sub>w</sub>-— 窗口开口的面积(m²);


H<sub>w</sub>—— 窗口开口的高度(m);


式中:Aw-— 窗口开口的面积();
Z<sub>w</sub>——窗口开口的顶部到烟层底部的高度(m);  


Hw—— 窗口开口的高度(m);
α<sub>w</sub>——窗口型烟羽流的修正系数(m)


Zw——窗口开口的顶部到烟层底部的高度(m); αw——窗口型烟羽流的修正系数(m)。


(4.6.11-6)
4.6.12 烟层平均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应按下式计算或按本标准 附 录A 中表A 选取:


(4.6.11-7)
<math>\Delta T=KQ_c/M_{\rho}C_{\rho}</math>(4.6.12)  
 
4.6.12 烟层平均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应按下式计算或按本标准 附 录A 中表A 选取:


△T=KQ./MC 。 (4.6.12) 式中:△T———烟层平均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K);
式中:△T———烟层平均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K);


C—— 空气的定压比热,一般取Cp=1.01[kJ/(kg·K)];
<math>C_{\rho}</math>—— 空气的定压比热,一般取Cp=1.01[kJ/(kg·K)];


K-——烟气中对流放热量因子。当采用机械排烟时,取 K=1.0; 当采用自然排烟时,取K=0.5。
K-——烟气中对流放热量因子。当采用机械排烟时,取 K=1.0; 当采用自然排烟时,取K=0.5。
第1,030行: 第1,019行:
4.6.13 每个防烟分区排烟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或按本标准附录 A 查表选取:
4.6.13 每个防烟分区排烟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或按本标准附录 A 查表选取:


*V=M,T/p 。T₀* T=T 。+ △T
<math>V=M_{\mathrm{p}}T/\rho_{0}T_{0}</math>  (4.6.13-1)
 
<math>T=T_{0}+\Delta T</math>  (4.6.13-2)


式中:V—— 排烟量(m³/s);
式中:V—— 排烟量(m³/s);


(4.6.13-1)
<math>\rho_{0}</math>—-环境温度下的气体密度(kg/m³), 通 常 T₀=293.15K,<math>\rho_{0}</math>=1.2(kg/m³);
 
(4.6.13-2)
 
P。—-环境温度下的气体密度(kg/m³), 通 常 T₀=293.15K,
 
P 。=1.2(kg/m³);


T₀—— 环境的绝对温度(K);
T₀—— 环境的绝对温度(K);
第1,050行: 第1,035行:
按下式计算,或按本标准附录 B 选取。
按下式计算,或按本标准附录 B 选取。


<math>V_{\max}=4.16\cdot\gamma\cdot d_{\mathrm{b}}^{\frac{5}{2}}\left(\frac{T-T_{0}}{T_{0}}\right)^{\frac{1}{2}}</math> (4.6.14)


式中:


(4.6.14)
V<sub>max</sub>——排烟口最大允许排烟量(m³/s);


式中:Vmax——排烟口最大允许排烟量(m³/s);
γ—- 排烟位置系数;当风口中心点到最近墙体的距离≥2倍的排烟口当量直径时:γ取1.0;当风口中心点到 最近墙体的距离<2倍的排烟口当量直径时:γ取 0.5;当吸入口位于墙体上时,γ取0.5。


y—- 排烟位置系数;当风口中心点到最近墙体的距离≥2
d<sub>b</sub>—— 排烟系统吸入口最低点之下烟气层厚度(m);
 
倍的排烟口当量直径时:γ取1.0;当风口中心点到 最近墙体的距离<2倍的排烟口当量直径时:γ取 0.5;当吸入口位于墙体上时,γ取0.5。
 
d₆—— 排烟系统吸入口最低点之下烟气层厚度(m);


T--— 烟层的平均绝对温度(K);
T--— 烟层的平均绝对温度(K);
第1,068行: 第1,051行:
4.6.15 采用自然排烟方式所需自然排烟窗(口)截面积宜按下式 计算:
4.6.15 采用自然排烟方式所需自然排烟窗(口)截面积宜按下式 计算:


(4.6.15)
<math>A_{\mathrm{v}}C_{\mathrm{v}}=\frac{M_{\mathrm{p}}}{\rho_{0}}\left[\frac{T^{2}+(A_{\mathrm{v}}C_{\mathrm{v}}/A_{0}C_{0})^{2}TT_{0}}{2gd_{\mathrm{b}}\Delta TT_{\circ}}\right]^{\frac{1}{2}}</math>  (4.6.15)


式 中 :A—— 自然排烟窗(口)截面积(m²);
式 中 :A<sub>v</sub>—— 自然排烟窗(口)截面积(m²);


A₀—— 所有进气口总面积(m²);
A₀—— 所有进气口总面积(m²);


C—— 自然排烟窗(口)流量系数(通常选定在0.5~0.7之 间);
C<sub>v</sub>—— 自然排烟窗(口)流量系数(通常选定在0.5~0.7之 间);


C₀——进气口流量系数(通常约为0.6);
C₀——进气口流量系数(通常约为0.6);
第1,164行: 第1,147行:
4 相关各专业工种之间交接时,应进行检验,并经监理工程 师签证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
4 相关各专业工种之间交接时,应进行检验,并经监理工程 师签证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


5 施工过程质量检查内容、数量、方法应符合本标准相关
5 施工过程质量检查内容、数量、方法应符合本标准相关规定
 
规定


6 施工过程质量检查应由监理工程师组织施工单位人员完成;
6 施工过程质量检查应由监理工程师组织施工单位人员完成;
第1,370行: 第1,351行:
2 金属矩形风管的允许漏风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2 金属矩形风管的允许漏风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低压系统风管: (6.3.3-1)
低压系统风管: <math>L_{\mathrm{low}}\leqslant0.1056P_{\text{风管}}^{0.65}</math>(6.3.3-1)


中压系统风管: (6.3.3-2)
中压系统风管: <math>L_{\mathrm{mid}}\leqslant0.0352P_{\text{风管}}^{0.65}</math>(6.3.3-2)


高压系统风管: (6.3.3-3)
高压系统风管: <math>L_{\mathrm{high}}\leqslant0.0117P_{\text{风管}}^{0.65}</math>(6.3.3-3)


式中:Low,Lmid,Lhigh——系统风管在相应工作压力下,单位面积风 管单位时间内的允许漏风量[m³/(h ·
式中:Low,Lmid,Lhigh——系统风管在相应工作压力下,单位面积风 管单位时间内的允许漏风量[m³/(h ·m²)];


m²)];
P<sub>风管</sub>——指风管系统的工作压力(Pa)。
 
P 风管——指风管系统的工作压力(Pa)。


3 风管系统类别应按本标准表6.3.3划分。
3 风管系统类别应按本标准表6.3.3划分。
第1,468行: 第1,447行:
2 活动挡烟垂壁与建筑结构(柱或墙)面的缝隙不应大于 60mm, 由两块或两块以上的挡烟垂帘组成的连续性挡烟垂壁,各 块之间不应有缝隙,搭接宽度不应小于100mm;
2 活动挡烟垂壁与建筑结构(柱或墙)面的缝隙不应大于 60mm, 由两块或两块以上的挡烟垂帘组成的连续性挡烟垂壁,各 块之间不应有缝隙,搭接宽度不应小于100mm;


3 活动挡烟垂壁的手动操作按钮应固定安装在距楼地面
3 活动挡烟垂壁的手动操作按钮应固定安装在距楼地面1.3m~1.5m 之间便于操作、明显可见处。
 
1.3m~1.5m 之间便于操作、明显可见处。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第1,482行: 第1,459行:
2 安装应牢固、可靠,符合有关门窗施工验收规范要求,并应 开启、关闭灵活;
2 安装应牢固、可靠,符合有关门窗施工验收规范要求,并应 开启、关闭灵活;


3 手动开启机构或按钮应固定安装在距楼地面1 . 3m~
3 手动开启机构或按钮应固定安装在距楼地面1 . 3m~1.5m 之间,并应便于操作、明显可见;
 
1.5m 之间,并应便于操作、明显可见;


4 自动排烟窗驱动装置的安装应符合设计和产品技术文件 要求,并应灵活、可靠。
4 自动排烟窗驱动装置的安装应符合设计和产品技术文件 要求,并应灵活、可靠。
第1,550行: 第1,525行:
4 阀门关闭后应能联动相应的风机停止。 调试数量:全数调试。
4 阀门关闭后应能联动相应的风机停止。 调试数量:全数调试。


7.2.2 常闭送风口、排烟阀或排烟口的调试方法及要求应符合下
7.2.2 常闭送风口、排烟阀或排烟口的调试方法及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列规定:


1 进行手动开启、复位试验,阀门动作应灵敏、可靠,远距离 控制机构的脱扣钢丝连接不应松弛、脱落;
1 进行手动开启、复位试验,阀门动作应灵敏、可靠,远距离 控制机构的脱扣钢丝连接不应松弛、脱落;
第1,770行: 第1,743行:
9.0.7 当防烟排烟系统采用无机玻璃钢风管时,应每年对该风管 质量检查,检查面积应不少于风管面积的30%;风管表面应光洁、 无明显泛霜、结露和分层现象。
9.0.7 当防烟排烟系统采用无机玻璃钢风管时,应每年对该风管 质量检查,检查面积应不少于风管面积的30%;风管表面应光洁、 无明显泛霜、结露和分层现象。


附录A 不同火灾规模下的机械排烟量
== 附录A 不同火灾规模下的机械排烟量 ==


表A 不同火灾规模下的机械排烟量
表A 不同火灾规模下的机械排烟量
第2,238行: 第2,211行:
|}
|}


附录B 排烟口最大允许排烟量
== 附录B 排烟口最大允许排烟量 ==


表B 排烟口最大允许排烟量(×10⁴m³/h)
表B 排烟口最大允许排烟量(×10⁴m³/h)
第2,674行: 第2,647行:
3 对于不符合上述两条所述情形的工况,应按实际情况按本标准第4.6.14 条的规定进行计算。
3 对于不符合上述两条所述情形的工况,应按实际情况按本标准第4.6.14 条的规定进行计算。


附录C 防烟、排烟系统分部、分项工程划分
== 附录C 防烟、排烟系统分部、分项工程划分 ==


表C 防烟、排烟系统分部、分项工程划分表
表C 防烟、排烟系统分部、分项工程划分表
第2,702行: 第2,675行:
|}
|}


附录D 施工过程质量检查记录
== 附录D 施工过程质量检查记录 ==


表D-1 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检查记录
表D-1 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检查记录
第2,725行: 第2,698行:
注:施工过程若用到其他表格,则应作为附件一并归档。
注:施工过程若用到其他表格,则应作为附件一并归档。


附录E 防烟、排烟系统工程质量 控制资料检查记录
== 附录E 防烟、排烟系统工程质量 控制资料检查记录 ==


表E 防烟、排烟系统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检查记录
表E 防烟、排烟系统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检查记录
第2,731行: 第2,704行:
'''此处以截图代替'''
'''此处以截图代替'''


附录F 防烟、排烟工程验收记录
== 附录F 防烟、排烟工程验收记录 ==


表F-1 防烟、排烟系统工程验收记录
表F-1 防烟、排烟系统工程验收记录
第2,741行: 第2,714行:


'''此处以截图代替'''
'''此处以截图代替'''
附录G 防烟、排烟系统维护管理工作检查项目
== 附录G 防烟、排烟系统维护管理工作检查项目 ==


表G 防烟、排烟系统维护管理工作检查项目
表G 防烟、排烟系统维护管理工作检查项目
第2,797行: 第2,770行:
|}
|}


本标准用词说明
== 本标准用词说明 ==


1 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 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 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 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第2,817行: 第2,790行: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 …… 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 …… 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引用标准名录
== 引用标准名录 ==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
第2,824行: 第2,797行: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43 《通风管道技术规程》JGJ/T 141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43 《通风管道技术规程》JGJ/T 14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
GB 51251-2017


== 条文说明 ==
== 条文说明 ==
焦雨桐
5,472

个编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