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欣欣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
||
第146行: | 第146行: | ||
由水泵和压力罐以及一些附件组成,水泵将水压入压力罐,依 靠罐内的压缩空气压力,自动调节供水流量和保持供水压力的供水方式。 | 由水泵和压力罐以及一些附件组成,水泵将水压入压力罐,依 靠罐内的压缩空气压力,自动调节供水流量和保持供水压力的供水方式。 | ||
2.1.31 配水点 point 、of distribution 给水系统中的用水点。 | 2.1.31 配水点 point 、of distribution | ||
给水系统中的用水点。 | |||
2.1.32 循环周期 circulating period | 2.1.32 循环周期 circulating period | ||
第2,358行: | 第2,360行: | ||
3.8.2 无调节要求的加压给水系统可设置吸水井,吸水井的有效 容积不应小于水泵3min 的设计流量。吸水井的其他要求应符合 本标准第3.8.1条的规定。 | 3.8.2 无调节要求的加压给水系统可设置吸水井,吸水井的有效 容积不应小于水泵3min 的设计流量。吸水井的其他要求应符合 本标准第3.8.1条的规定。 | ||
3.8.3 | 3.8.3 生活用水低位贮水池的有效容积应按进水量与用水量变化曲线经计算确定;当资料不足时,宜按建筑物最高日用水量的 20%~25%确定。 | ||
3.8.4 生活用水高位水箱应符合下列规定: | 3.8.4 生活用水高位水箱应符合下列规定: | ||
第2,434行: | 第2,434行: | ||
<math>V_{\mathrm{q2}}=\frac{\alpha_{\mathrm{a}}.q_{\mathrm{b}}}{4n_{\mathrm{q}}}</math> (3.9.4-1) | <math>V_{\mathrm{q2}}=\frac{\alpha_{\mathrm{a}}.q_{\mathrm{b}}}{4n_{\mathrm{q}}}</math> (3.9.4-1) | ||
式中:V<sub>q2</sub>——气压水罐总容积(m³); | |||
q<sub>b</sub>——气压水罐的水容积(m³), 应大于或等于调节容量; | q<sub>b</sub>——气压水罐的水容积(m³), 应大于或等于调节容量; | ||
第2,448行: | 第2,448行: | ||
式中:V<sub>q</sub>——气压水罐总容积(m³); | 式中:V<sub>q</sub>——气压水罐总容积(m³); | ||
V<sub>q</sub>——气压水罐的水容积(m³), 应大于或等于调节容量; | |||
a<sub>b</sub>——气压水罐内的工作压力比(以绝对压力计),宜采用0.65~0.85; | a<sub>b</sub>——气压水罐内的工作压力比(以绝对压力计),宜采用0.65~0.85; | ||
第2,851行: | 第2,851行: | ||
2 不少于2条引入管的小区室外环状给水管网,当其中1 条发生故障时,其余的引入管应能保证不小于70%的流量; | 2 不少于2条引入管的小区室外环状给水管网,当其中1 条发生故障时,其余的引入管应能保证不小于70%的流量; | ||
3 | 3 小区引入管的管径不宜小于室外给水干管的管径; | ||
4 小区环状管道宜管径相同。 | 4 小区环状管道宜管径相同。 | ||
第3,491行: | 第3,491行: | ||
| 32~50 | | 32~50 | ||
|} | |} | ||
< | <small>注:家用洗衣机下排水软管直径为30mm, 上排水软管内径为19mm。 | ||
</small> | |||
4.5.2 住宅、宿舍(居室内设卫生间)、旅馆、宾馆、酒店式公 寓、医院、疗养院、幼儿园、养老院、办公楼、商场、图书馆、 书店、客运中心、航站楼、会展中心、中小学教学楼、食堂或营 业餐厅等建筑生活排水管道设计秒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 4.5.2 住宅、宿舍(居室内设卫生间)、旅馆、宾馆、酒店式公 寓、医院、疗养院、幼儿园、养老院、办公楼、商场、图书馆、 书店、客运中心、航站楼、会展中心、中小学教学楼、食堂或营 业餐厅等建筑生活排水管道设计秒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 ||
第6,134行: | 第6,134行: | ||
1 直接太阳能热水系统的集热器总面积应按下式计算: | 1 直接太阳能热水系统的集热器总面积应按下式计算: | ||
(6.6.2-1) | <math>A_{jz}=\frac{Q_{\mathrm{md}}\bullet f}{b_{\mathrm{j}}\bullet J_{\mathrm{t}}\bullet\eta_{\mathrm{j}}(1-\eta_{\mathrm{1}})}</math>(6.6.2-1) | ||
式中:A<sub>jz</sub>——直接太阳能热水系统集热器总面积(m²); | |||
Q<sub>md</sub>——平均日耗热量 (KJ/d), 按本标准式(6.6.3)计算; | |||
f——太阳能保证率,按本标准第6.6.3条第3款确定; | f——太阳能保证率,按本标准第6.6.3条第3款确定; | ||
b | b<sub>j</sub>——集热器面积补偿系数,按本标准第6.6.3 条 第 4 款 确 定 ; | ||
J<sub>t</sub>——集热器总面积的平均日太阳辐照量[kJ/(m²·d)], 可按本标准附录H 确定; | |||
<sub>j</sub>——集热器总面积的年平均集热效率,按本标准第6.6.3 条第5款确定; | |||
71——集热系统的热损失,按本标准第6.6.3 条 第 6 款确定。 | |||
2 间接太阳能热水系统的集热器总面积应按下式计算: | 2 间接太阳能热水系统的集热器总面积应按下式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