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明
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370-2005: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
||
第91行: | 第91行: | ||
Fc——喷头等效孔口面积; | Fc——喷头等效孔口面积; | ||
Fk—— 减压孔板孔口面积; | |||
Fx—— 泄压口面积; | |||
g——重力加速度; | g——重力加速度; | ||
第103行: | 第103行: | ||
Kv—— 容积修正系数; | Kv—— 容积修正系数; | ||
L——管道计算长度; | |||
n——储存容器的数量; | n——储存容器的数量; | ||
Na——流程中计算管段的数量; | |||
N<sub>8</sub> | N<sub>8</sub>——安装在计算支管下游的喷头数量; | ||
P<sub>0</sub> | P<sub>0</sub>——灭火剂储存容器充压(或增压)压力; | ||
P<sub>1</sub> | P<sub>1</sub>——减压孔板前的压力; | ||
P<sub>2</sub> | P<sub>2</sub>——减压孔板后的压力; | ||
Pe——喷头工作压力; | |||
P<sub>1</sub>—— 围护结构承受内压的允许压强; | P<sub>1</sub>—— 围护结构承受内压的允许压强; | ||
第127行: | 第127行: | ||
Q—— 管道设计流量; | Q—— 管道设计流量; | ||
Qc—— 单个喷头的设计流量; | |||
Qg—— 支管平均设计流量; | Qg—— 支管平均设计流量; | ||
Qk——减压孔板设计流量; | |||
Qw——主干管平均设计流量; | Qw——主干管平均设计流量; | ||
第139行: | 第139行: | ||
q—— 等效孔口单位面积喷射率; | q—— 等效孔口单位面积喷射率; | ||
S——灭火剂过热蒸气或灭火剂气体在101kPa 大气压和防 护区最低环境温度下的质量体积; | |||
T——防护区最低环境温度; | |||
t——灭火剂设计喷放时间; | |||
V——防护区净容积; | |||
V<sub>0</sub>—— 喷放前,全部储存容器内的气相总容积(对IG541 系统为全部储存容器的总容积) ; | V<sub>0</sub>—— 喷放前,全部储存容器内的气相总容积(对IG541 系统为全部储存容器的总容积) ; | ||
V<sub>1</sub> | V<sub>1</sub>—— 减压孔板前管网管道容积; | ||
V<sub>2</sub>—— 减压孔板后管网管道容积; | V<sub>2</sub>—— 减压孔板后管网管道容积; | ||
V<sub>6</sub> | V<sub>6</sub>——储存容器的容量; | ||
Vp——管网的管道内容积; | |||
W——灭火设计用量或惰化设计用量; | |||
Wo——系统灭火剂储存量; | Wo——系统灭火剂储存量; | ||
第167行: | 第167行: | ||
Y<sub>2</sub>——计算管段末端压力系数; | Y<sub>2</sub>——计算管段末端压力系数; | ||
Z<sub>1</sub> | Z<sub>1</sub>——计算管段始端密度系数; | ||
Z<sub>2</sub> | Z<sub>2</sub>——计算管段末端密度系数; | ||
γ——七氟丙烷液体密度; | |||
δ——落压比; | |||
η ——充装量; | η ——充装量; | ||
μ——减压孔板流量系数; | |||
△P——计算管段阻力损失; | △P——计算管段阻力损失; | ||
△W<sub>1</sub> | △W<sub>1</sub>——储存容器内的灭火剂剩余量; | ||
△W<sub>2</sub>——管道内的灭火剂剩余量。 | △W<sub>2</sub>——管道内的灭火剂剩余量。 | ||
第279行: | 第279行: | ||
3.2.9 喷放灭火剂前,防护区内除泄压口外的开口应能自行关 闭。 | 3.2.9 喷放灭火剂前,防护区内除泄压口外的开口应能自行关 闭。 | ||
3.2.10 | 3.2.10 防护区的最低环境温度不应低于-10℃。 | ||
=== 3.3 七氟丙烷灭火系统 === | === 3.3 七氟丙烷灭火系统 === | ||
第357行: | 第357行: | ||
C<sub>1</sub>—— 灭火设计浓度或惰化设计浓度(%) ; | C<sub>1</sub>—— 灭火设计浓度或惰化设计浓度(%) ; | ||
S———灭火剂过热蒸气在101kPa 大气压和防护区最低环 境温度下的质量体积( | S———灭火剂过热蒸气在101kPa 大气压和防护区最低环 境温度下的质量体积(m<sup>3</sup>/kg); | ||
V——防护区净容积( | V——防护区净容积(m<sup>3</sup>); | ||
K——海拔高度修正系数,可按本规范附录B 的规定取值。 | K——海拔高度修正系数,可按本规范附录B 的规定取值。 | ||
第395行: | 第395行: | ||
式中 Qw——主干管平均设计流量(kg/s); | 式中 Qw——主干管平均设计流量(kg/s); | ||
t——灭火剂设计喷放时间(s)。 | |||
3 支管平均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 3 支管平均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 ||
第413行: | 第413行: | ||
<math>P_{\mathrm{m}}=\frac{P_{0}V_{0}}{V_{0}+\frac{W}{2\gamma}+V_{\mathrm{p}}}</math> (3.3.15-3) | <math>P_{\mathrm{m}}=\frac{P_{0}V_{0}}{V_{0}+\frac{W}{2\gamma}+V_{\mathrm{p}}}</math> (3.3.15-3) | ||
V_0=nV_{\mathrm{b}}(1-\frac{\eta}{\gamma}) (3.3.15-4) | <math>V_0=nV_{\mathrm{b}}(1-\frac{\eta}{\gamma})</math> (3.3.15-4) | ||
式中 Pm—— 过程中点时储存容器内压力(MPa, 绝对压力) ; | 式中 Pm—— 过程中点时储存容器内压力(MPa, 绝对压力) ; | ||
P<sub>0</sub> | P<sub>0</sub>——灭火剂储存容器增压压力(MPa, 绝对压力) ; | ||
Vo—— 喷放前,全部储存容器内的气相总容积(m<sup>3</sup>) ; | |||
γ ——七氟丙烷液体密度(kg/m3),20℃ 时为1407kg/m<sup>3</sup> ; | γ ——七氟丙烷液体密度(kg/m3),20℃ 时为1407kg/m<sup>3</sup> ; | ||
Vp——管网的管道内容积(m <sup>3</sup> ); | |||
n ——储存容器的数量(个) ; | n ——储存容器的数量(个) ; | ||
第429行: | 第429行: | ||
V<sub>0</sub>——储存容器的容量(m <sup>3</sup> ); | V<sub>0</sub>——储存容器的容量(m <sup>3</sup> ); | ||
η | η ——充装量(kg/m<sup>3</sup>)。 | ||
6 管网的阻力损失应根据管道种类确定 。 当采用镀锌钢管 时,其阻力损失可按下式计算: | 6 管网的阻力损失应根据管道种类确定 。 当采用镀锌钢管 时,其阻力损失可按下式计算: | ||
(3.3.15-5) | <math>\frac{\Delta P}{L}=\frac{5.75\times10^5Q^2}{\left(1.74+2\times\lg\frac{D}{0.12}\right)^2D^5}</math> (3.3.15-5) | ||
式 中 | 式 中 △P——计算管段阻力损失(MPa); | ||
L—— 管道计算长度(m), 为计算管段中沿程长度与局部损失当量长度之和; | |||
Q——管道设计流量(kg/s); | |||
D——管道内径(mm)。 | |||
7 初选管径可按管道设计流量,参照下列公式计算: | 7 初选管径可按管道设计流量,参照下列公式计算: | ||
第455行: | 第455行: | ||
8 喷头工作压力应按下式计算: | 8 喷头工作压力应按下式计算: | ||
(3.3.15-8) | <math>P_{\mathrm{c}}=P_{\mathrm{m}}-\sum_{1}^{N_{\mathrm{d}}}\Delta P\pm P_{\mathrm{h}}</math> (3.3.15-8) | ||
式中 | 式中 P——喷头工作压力(MPa, 绝对压力) ; r-系统流程阻力总损失(MPa); | ||
Na——流程中计算管段的数量; | |||
P | P ——高程压头(MPa)。 | ||
9 高程压头应按下式计算: | 9 高程压头应按下式计算: | ||
第469行: | 第469行: | ||
式中 H—— 过程中点时,喷头高度相对储存容器内液面的位差 (m); | 式中 H—— 过程中点时,喷头高度相对储存容器内液面的位差 (m); | ||
g——重力加速度(m/s<sup>2</sup>)。 | |||
3.3.16 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的喷头工作压力的计算结果 ,应符合下列规定: | 3.3.16 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的喷头工作压力的计算结果 ,应符合下列规定: | ||
1 一级增压储存容器的系统Pc≥0 .6(MPa, 二级增压储存容器的系统Pc≥0 .7(MPa, 三级增压储存容器的系统P. ≥0 . 8(MPa, | 1 一级增压储存容器的系统Pc≥0 .6(MPa, 二级增压储存容器的系统Pc≥0 .7(MPa, 三级增压储存容器的系统P. ≥0 . 8(MPa,绝 对 压 力 ) ; 绝 对 压 力 ) ; 绝对压力)。 | ||
绝 对 压 力 ) ; 绝 对 压 力 ) ; 绝对压力)。 | |||
3.3.17 喷头等效孔口面积应按下式计算: | 3.3.17 喷头等效孔口面积应按下式计算: | ||
(3.3.17) | <math>F_{\mathrm{c}}=\frac{Q_{\mathrm{c}}}{q_{\mathrm{c}}}</math> (3.3.17) | ||
式中 | 式中 F——喷头等效孔口面积(cm<sup>2</sup>); | ||
q—— 等效孔口单位面积喷射率[kg/(s · cm<sup>2</sup> )] , 可按本 规范附录C 采用。 | |||
3.3.18 喷头的实际孔口面积,应经试验确定,喷头规格应符合本 规范附录D 的规定。 | 3.3.18 喷头的实际孔口面积,应经试验确定,喷头规格应符合本 规范附录D 的规定。 | ||
第513行: | 第510行: | ||
3.4.6 防护区的泄压口面积,宜按下式计算: | 3.4.6 防护区的泄压口面积,宜按下式计算: | ||
<math>F_{\mathrm{x}}=1.1\frac{Q_{\mathrm{x}}}{\sqrt{P_{\mathrm{f}}}}</math> (3.4.6) | |||
式中 | 式中 Fx——泄压口面积(m<sup>2</sup>); | ||
Qx——灭火剂在防护区的平均喷放速率(kg/s); | |||
P——围护结构承受内压的允许压强(Pa)。 | P——围护结构承受内压的允许压强(Pa)。 | ||
第525行: | 第522行: | ||
1 防护区灭火设计用量或惰化设计用量应按下式计算: | 1 防护区灭火设计用量或惰化设计用量应按下式计算: | ||
<math>W=K\cdot\frac{V}{S}\cdot\ln\left(\frac{100}{100-C_1}\right)</math> (3.4.7-1) | |||
式中 | 式中 W—— 灭火设计用量或惰化设计用量(kg); | ||
C | C<sub>1</sub> ——灭火设计浓度或惰化设计浓度(%) ; | ||
V—— 防护区净容积(m<sup>3</sup>) ; | V—— 防护区净容积(m<sup>3</sup>) ; | ||
第541行: | 第538行: | ||
S=0.6575+0.0024·T (3.4.7-2) | S=0.6575+0.0024·T (3.4.7-2) | ||
式中 | 式中 T——防护区最低环境温度(℃)。 | ||
3 系统灭火剂储存量,应为防护区灭火设计用量及系统灭火 剂剩余量之和,系统灭火剂剩余量应按下式计算: | 3 系统灭火剂储存量,应为防护区灭火设计用量及系统灭火 剂剩余量之和,系统灭火剂剩余量应按下式计算: | ||
W | W<sub>8</sub>≥2.7V+2.0Vp (3.4.7-3) | ||
式中 Ws—— 系统灭火剂剩余量(kg); | 式中 Ws—— 系统灭火剂剩余量(kg); | ||
V | V<sub>0</sub>——系统全部储存容器的总容积(m <sup>3</sup>); | ||
- | -Vp—— 管网的管道内容积(m <sup>3</sup>)。 | ||
3.4.8 管网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 3.4.8 管网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 ||
第559行: | 第556行: | ||
主干管、支管的平均设计流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 主干管、支管的平均设计流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 ||
<math>Q_{\mathrm{w}}=\frac{0.95\boldsymbol{W}}{t}</math> (3.4.8-1) | |||
<math>Q_{s}=\sum_{1}^{N_{s}}Q_{c}</math> (3.4.8-2) | |||
式 中 Qw——主干管平均设计流量(kg/s); | |||
t ——灭火剂设计喷放时间(s) ; | t ——灭火剂设计喷放时间(s) ; | ||
第583行: | 第582行: | ||
4 减压孔板前的压力,应按下式计算: | 4 减压孔板前的压力,应按下式计算: | ||
(3.4.8-4) | <math>P_1=P_0\left(\frac{0.525V_0}{V_0+V_1+0.4V_2}\right)^{1.45}</math>(3.4.8-4) | ||
式中 P | 式中 P<sub>1</sub>—— 减压孔板前的压力(MPa, 绝对压力) ; | ||
P | P<sub>0</sub> ——灭火剂储存容器充压压力(MPa, 绝对压力) ; | ||
V | V<sub>0</sub>—— 系统全部储存容器的总容积(m<sup>3</sup>); | ||
V1——减压孔板前管网管道容积(m<sup>3</sup>); | |||
V2—— 减压孔板后管网管道容积(m<sup>3</sup>)。 | V2—— 减压孔板后管网管道容积(m<sup>3</sup>)。 | ||
第597行: | 第596行: | ||
5 减压孔板后的压力,应按下式计算: | 5 减压孔板后的压力,应按下式计算: | ||
P<sub>2</sub>=δ·P<sub>1</sub> (3.4.8-5) | |||
式中 P2—— 减压孔板后的压力(MPa, 绝对压力) ; | 式中 P2—— 减压孔板后的压力(MPa, 绝对压力) ; | ||
δ | δ ——落压比(临界落压比: δ =0.52) 。 一级充压 (15 .0MPa) 的系统,可在 δ=0.52~0.60中选用; 二级充压(20.0MPa) 的系统,可在 δ=0.52~0.55 中选用。 | ||
6 减压孔板孔口面积,宜按下式计算: | 6 减压孔板孔口面积,宜按下式计算: | ||
<math>F_{\mathrm{k}}=\frac{Q_{\mathrm{k}}}{0.95\mu_{\mathrm{k}}P_{1}}\frac{Q_{\mathrm{k}}}{\sqrt{\delta^{1.38}-\delta^{1.69}}}</math>(3.4.8-6) | |||
(3.4.8-6) | |||
式中 F<sub>k</sub>—— 减压孔板孔口面积(cm<sup>2</sup>); | 式中 F<sub>k</sub>—— 减压孔板孔口面积(cm<sup>2</sup>); | ||
第618行: | 第616行: | ||
<math>Y_{2}=Y_{1}+\frac{L\bullet Q^{2}}{0.242\times10^{-8}\bullet D^{5.25}}+\frac{1.653\times10^{7}}{D^{4}}\bullet(Z_{2}-Z_{1})Q^{2}</math> (3.4.8-7) | |||
(3.4.8-7) | |||
式 中 Q—— 管道设计流量(kg/s); | 式 中 Q—— 管道设计流量(kg/s); | ||
第643行: | 第640行: | ||
3.4.10 喷头等效孔口面积,应按下式计算: | 3.4.10 喷头等效孔口面积,应按下式计算: | ||
<math>F_{\mathrm{c}}=\frac{Q_{\mathrm{c}}}{q_{\mathrm{c}}}</math> (3.4.10) | |||
式中 Fc——喷头等效孔口面积(cm<sup>2</sup>); | |||
q——等效孔口单位面积喷射率[kg/(s ·cm<sup>2</sup>)], 可按本 规范附录F 采用。 | |||
3.4.11 喷头的实际孔口面积,应经试验确定,喷头规格应符合本 规范附录D 的规定。 | 3.4.11 喷头的实际孔口面积,应经试验确定,喷头规格应符合本 规范附录D 的规定。 | ||
第673行: | 第672行: | ||
3.5.9 灭火设计用量应按下式计算: | 3.5.9 灭火设计用量应按下式计算: | ||
W=C<sub>2</sub>·Kv·V (3.5.9) | |||
式中 W—— 灭火设计用量(kg); | 式中 W—— 灭火设计用量(kg); | ||
第695行: | 第694行: | ||
3 储存装置上应设耐久的固定铭牌,并应标明每个容器的编 号、容积、皮重、灭火剂名称、充装量、充装日期和充压压力等; | 3 储存装置上应设耐久的固定铭牌,并应标明每个容器的编 号、容积、皮重、灭火剂名称、充装量、充装日期和充压压力等; | ||
4 管网灭火系统的储存装置宜设在专用储瓶间内。储瓶间 宜靠近防护区,并应符合建筑物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的有关规定 及有关压力容器存放的规定,且应有直接通向室外或疏散走道的 出 口 。储瓶间和设置预制灭火系统的防护区的环境温度应为 | 4 管网灭火系统的储存装置宜设在专用储瓶间内。储瓶间 宜靠近防护区,并应符合建筑物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的有关规定 及有关压力容器存放的规定,且应有直接通向室外或疏散走道的 出 口 。储瓶间和设置预制灭火系统的防护区的环境温度应为 -10~50℃; | ||
5 储存装置的布置,应便于操作、维修及避免阳光照射。操 作面距墙面或两操作面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1.0m, 且不应小于 储存容器外径的1.5倍。 | 5 储存装置的布置,应便于操作、维修及避免阳光照射。操 作面距墙面或两操作面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1.0m, 且不应小于 储存容器外径的1.5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