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水雾灭火系统技术规范GB50898-2013: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焦雨桐留言 | 贡献
(创建页面,内容为“{{国标文件|国标文件名=细水雾灭火系统技术规范GB50898-2013}} ==1 总 则== 1.0.1 为合理设计细水雾灭火系统,保证其施工质量,规范其验 收和维护管理,减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建设工程中设置的细水雾灭火系统的设计、 施工、验收及维护管理。 1.0.3 细水雾灭火系统适用于扑救相对封闭空间内的可燃固体…”)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焦雨桐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第180行: 第180行:
表3.2.5 喷头与无绝缘带电设备的最小距离
表3.2.5 喷头与无绝缘带电设备的最小距离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带电设备额定电压等级V(kV) | 最小距离(m) |
|-
| 110<V≤220 | 2.2 |
 
| 35<V≤110 | 1.1 |
! 带电设备额定电压等级V(kV) !! 最小距离(m)
| V≤35 | 0.5 |
 
|-
 
| 110<V≤220 || 2.2
 
|-
 
| 35<V≤110 || 1.1
 
|-
 
| V≤35 || 0.5
 
|}


3.2.6 系统应按喷头的型号规格储存备用喷头,其数量不应小于 相同型号规格喷头实际设计使用总数的1%,且分别不应少于5只。
3.2.6 系统应按喷头的型号规格储存备用喷头,其数量不应小于 相同型号规格喷头实际设计使用总数的1%,且分别不应少于5只。
第225行: 第238行:
表3.3.9 系统管道支、吊架的间距
表3.3.9 系统管道支、吊架的间距


| |  |  |  |  |  |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 --- | --- | --- | --- | --- | --- |
 
| 管道外径(mm) | ≤16 | 20 | 24 | 28 | 32 | 40 | 48 | 60 | ≥76 |
|-
| 最大间距(m) | 1.5 | 1.8 | 2.0 | 2.2 | 2.5 | 2.8 | 2.8 | 3.2 | 3.8 |
 
! 管道外径(mm) !! ≤16 !! 20 !! 24 !! 28 !! 32 !! 40 !! 48 !! 60 !! ≥76
 
|-
 
| 最大间距(m) || 1.5 || 1.8 || 2.0 || 2.2 || 2.5 || 2.8 || 2.8 || 3.2 || 3.8
 
|}


3.3.10 系统管道应采用冷拔法制造的奥氏体不锈钢钢管,或其 他耐腐蚀和耐压性能相当的金属管道。管道的材质和性能应符合 现行国家标准《流体输送用不锈钢无缝钢管》GB/T 14976和《流体 输送用不锈钢焊接钢管》GB/T 12771的有关规定。
3.3.10 系统管道应采用冷拔法制造的奥氏体不锈钢钢管,或其 他耐腐蚀和耐压性能相当的金属管道。管道的材质和性能应符合 现行国家标准《流体输送用不锈钢无缝钢管》GB/T 14976和《流体 输送用不锈钢焊接钢管》GB/T 12771的有关规定。
第252行: 第272行:
表3.4.2 闭式系统的喷雾强度、喷头的布置间距和安装高度
表3.4.2 闭式系统的喷雾强度、喷头的布置间距和安装高度


|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应用场所 | 喷头的安装 高度(m) | 系统的最小喷雾 强度(L/min ·m2) | 喷头的布置 间距(m) |
! 应用场所
| 采用非密集柜储存的 图书库、资料库、档案库 | >3.0且≤5.0 | 3.0 | >2.0且≤3.0 |
! 喷头的安装 高度(m)
| ≤3.0 | 2.0 |
! 系统的最小喷雾 强度(L/min ·m2)
! 喷头的布置 间距(m)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rowspan="2" | 采用非密集柜储存的 图书库、资料库、档案库
| >3.0且≤5.0
| 3.0
| rowspan="2" | >2.0且≤3.0
|-
| ≤3.0
| 2.0
|}


3.4.3 闭式系统的作用面积不宜小于140m2。
3.4.3 闭式系统的作用面积不宜小于140m2。
第268行: 第298行:
喷头的布置间距、安装高度和工作压力
喷头的布置间距、安装高度和工作压力


| |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应用场所 | 喷头的工作 压力(MPa) | 喷头的安装 高度(m) | 系统的最小 喷雾强度 (L/min ·m2) | 喷头的最大 布置间距 (m) |
! 应用场所
| 油浸变压器室,液压站, 润滑油站,柴油发电机房, 燃油锅炉房等 | >1.2且 ≤3.5 | ≤7.5 | 2.0 | 2.5 |
! 喷头的工作 压力(MPa)
| 电缆隧道,电缆夹层 | ≤5.0 | 2.0 |
! 喷头的安装 高度(m)
| 文物库,以密集柜存储的 图书库、资料库、档案库 | ≤3.0 | 0.9 |
! 系统的最小 喷雾强度 (L/min ·m2)
! 喷头的最大 布置间距 (m)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油浸变压器室,液压站, 润滑油站,柴油发电机房, 燃油锅炉房等
| rowspan="3" | >1.2且 ≤3.5
| ≤7.5
| 2.0
| rowspan="3" | 2.5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电缆隧道,电缆夹层
| ≤5.0
| 2.0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文物库,以密集柜存储的 图书库、资料库、档案库
| ≤3.0
| 0.9
|}


续表3.4.4
续表3.4.4


| |  |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应用场所 | | 喷头的工作 压力(MPa) | 喷头的安装 高度(m) | 系统的最小 喷雾强度 (L/min ·m2) | 喷头的最大 布置间距 (m) |
! colspan="2" | 应用场所
| 油浸变压器室, 涡轮机房等 | | ≥10 | ≤7.5 | 1.2 | 3.0 |
! 喷头的工作 压力(MPa)
| 液压站,柴油发电机房, 燃油锅炉房等 | | ≤5.0 | 1.0 |
! 喷头的安装 高度(m)
| 电缆隧道,电缆夹层 | | >3.0且≤5.0 | 2.0 |
! 系统的最小 喷雾强度 (L/min ·m2)
| ≤3.0 | 1.0 |
! 喷头的最大 布置间距 (m)
| 文物库,以密集柜存储的 图书库、资料库、档案库 | | >3.0且≤5.0 | 2.0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3.0 | 1.0 |
| colspan="2" | 油浸变压器室, 涡轮机房等
| 电子信息 系统机房 | 主机工作 空间 | ≤3.0 | 0.7 |
| rowspan="8" | ≥10
| 地板夹层 | ≤0.5 | 0.3 |
| ≤7.5
| 1.2
| rowspan="8" | 3.0
|-
| colspan="2"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液压站,柴油发电机房, 燃油锅炉房等
| ≤5.0
| 1.0
|-
| rowspan="2" colspan="2"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电缆隧道,电缆夹层
| >3.0且≤5.0
| 2.0
|-
| ≤3.0
| 1.0
|-
| rowspan="2" colspan="2"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文物库,以密集柜存储的 图书库、资料库、档案库
| >3.0且≤5.0
| 2.0
|-
| ≤3.0
| 1.0
|-
| rowspan="2"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电子信息 系统机房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主机工作 空间
| ≤3.0
| 0.7
|-
| 地板夹层
| ≤0.5
| 0.3
|}


3.4.5 采用全淹没应用方式的开式系统,其防护区数量不应大于 3个。
3.4.5 采用全淹没应用方式的开式系统,其防护区数量不应大于 3个。
第375行: 第451行:
表3.4.11 水的密度及其动力黏度系数
表3.4.11 水的密度及其动力黏度系数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温度(℃) | 水的密度(kg/m 3) | 水的动力黏度系数(cp) |
| 4.4 | 999.9 | 1.50 |
| 10.0 | 999.7 | 1.30 |
| 15.6 | 998.8 | 1.10 |
| 21.1 | 998.0 | 0.95 |
| 26.7 | 996.6 | 0.85 |
| 32.2 | 995.4 | 0.74 |
| 37.8 | 993.6 | 0.66 |


t zone
|-


0.10 0.09 0.08
! 温度(℃) !! 水的密度(kg/m³) !! 水的动力黏度系数(cp)


0.07
|-


0.06
| 4.4 || 999.9 || 1.50


0.05
|-


0.04
| 10.0 || 999.7 || 1.30


ce o
|-


Critical Transition ne z01one
| 15.6 || 998.8 || 1.10


one
|-


0.05 0.04
| 21.1 || 998.0 || 0.95


0.03
|-


0.02 0.015
| 26.7 || 996.6 || 0.85


0.01 0.008
|-


0.006
| 32.2 || 995.4 || 0.74


0.004 0.003
|-


0.002 0.0015 0.001
| 37.8 || 993.6 || 0.66


|}




t zone


0.10 0.09 0.08


20
0.07


0.03
0.06


摩阻系数f
0.05


0.02
0.04


0008
ce o


管道相对粗糙度△ =eld
Critical Transition ne z01one


0.015
one


0.0006
0.05 0.04


0.0004 0.0003 0.0002 0.00015
0.03


.0Q?1 QQ08 0Q6
0.02 0.015


Q 04
0.01 0.008


000 03 0002
0.006


0.01 0.009 0.008
0.004 0.003


00g015 000i
0.002 0.0015 0.001


2 3456810? 23456810? 2




101 234568104


4.5.6 107 28 4


雷诺数Re
20


=0.000005
0.03


·13 ·
摩阻系数f


图3.4.11 莫迪图
0.02


互 =0.000001
0008


3.4. 12 当系统的管径大于或等于20mm 且流速小于7 . 6m/s 时,其管道的水头损失也可按下式计算:
管道相对粗糙度△ =eld


(3.4.12) 式中:C ——海澄-威廉系数;对于铜管和不锈钢管,取130。
0.015


3.4.13 管件和阀门的局部水头损失宜根据其当量长度计算。
0.0006


3.4.14 系统管道内的水流速度不宜大于10m/s,不应超过20m/s。
0.0004 0.0003 0.0002 0.00015


3.4.15 系统的设计供水压力应按下式计算:
.0Q?1 QQ08 0Q6


*P+=ΣP?+Pe+P,* (3.4.15)
Q 04


式中:P,——系统的设计供水压力(MPa);
000 03 0002


*Pe* —— 最不利点处喷头与储水箱或储水容器最低水位的高 程差(MPa);
0.01 0.009 0.008


P,—— 最不利点处喷头的工作压力(MPa)。
00g015 000i


3.4.16 喷头的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2 3456810? 23456810? 2


q=K √ 10P (3.4.16)


式中:q-— 喷头的设计流量(L/min);
101 234568104


*K-* 喷头的流量系数[L/min/(MPa)1/2]; *P-* 喷头的设计工作压力(MPa)。
4.5.6 107 28 4


3.4.17 系统的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雷诺数Re


(3.4.17)
=0.000005


式 中:Q,—— 系统的设计流量(L/min);
·13 ·


n——计算喷头数;
图3.4.11 莫迪图


q :-— 计算喷头的设计流量(L/min)。
互 =0.000001


3.4.18 闭式系统的设计流量,应为水力计算最不利的计算面积 内所有喷头的流量之和。
3.4. 12 当系统的管径大于或等于20mm 且流速小于7 . 6m/s 时,其管道的水头损失也可按下式计算:


一套采用全淹没应用方式保护多个防护区的开式系统,其设 计流量应为其中最大一个防护区内喷头的流量之和 。 当防护区间 无耐火构件分隔且相邻时,系统的设计流量应为计算防护区与相
(3.4.12) 式中:C ——海澄-威廉系数;对于铜管和不锈钢管,取130。


邻防护区内的喷头同时开放时的流量之和,并应取其中最大值。
3.4.13 管件和阀门的局部水头损失宜根据其当量长度计算。


采用局部应用方式的开式系统,其设计流量应为其保护面积 内所有喷头的流量之和。
3.4.14 系统管道内的水流速度不宜大于10m/s,不应超过20m/s。


3.4.19 系统设计流量的计算,应确保任意计算面积内任意4只 喷头围合范围内的平均喷雾强度不低于本规范表3.4.2和表
3.4.15 系统的设计供水压力应按下式计算:


3.4.4的规定值或实体火灾模拟试验确定的喷雾强度。
*P+=ΣP?+Pe+P,* (3.4.15)


3.4.20 系统储水箱或储水容器的设计所需有效容积应按下式计 算:
式中:P,——系统的设计供水压力(MPa);


V=Q, ·t (3.4.20)
*Pe* —— 最不利点处喷头与储水箱或储水容器最低水位的高 程差(MPa);


式中:V—— 储水箱或储水容器的设计所需有效容积(L);
P,—— 最不利点处喷头的工作压力(MPa)


t—— 系统的设计喷雾时间(min)。
3.4.16 喷头的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3.4.21 泵组系统储水箱的补水流量不应小于系统设计流量。
q=K √ 10P (3.4.16)


===3.5 供 水===
式中:q-— 喷头的设计流量(L/min);


3.5.1 系统的水质除应符合制造商的技术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 要求:
*K-* 喷头的流量系数[L/min/(MPa)1/2]; *P-* 喷头的设计工作压力(MPa)。


1 泵组系统的水质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 标准》GB 5749的有关规定;
3.4.17 系统的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2 瓶组系统的水质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瓶()装饮用纯 净水卫生标准》GB 17324的有关规定;
(3.4.17)


3 系统补水水源的水质应与系统的水质要求一致。
式 中:Q,—— 系统的设计流量(L/min);


3.5.2 瓶组系统的供水装置应由储水容器、储气容器和压力显示 装置等部件组成,储水容器、储气容器均应设置安全阀。
n——计算喷头数;


同一系统中的储水容器或储气容器,其规格、充装量和充装压 力应分别一致。
q :-— 计算喷头的设计流量(L/min)。


储水容器组及其布置应便于检查、测试、重新灌装和维护,其 操作面距墙或操作面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0.8m。
3.4.18 闭式系统的设计流量,应为水力计算最不利的计算面积 内所有喷头的流量之和。


3.5.3 瓶组系统的储水量和驱动气体储量,应根据保护对象的重 要性、维护恢复时间等设置备用量。对于恢复时间超过48h 的瓶
一套采用全淹没应用方式保护多个防护区的开式系统,其设 计流量应为其中最大一个防护区内喷头的流量之和 。 当防护区间 无耐火构件分隔且相邻时,系统的设计流量应为计算防护区与相


组系统,应按主用量的100%设置备用量。
邻防护区内的喷头同时开放时的流量之和,并应取其中最大值。


3.5.4 泵组系统的供水装置宜由储水箱、水泵、水泵控制柜(盘)、 安全阀等部件组成,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采用局部应用方式的开式系统,其设计流量应为其保护面积 内所有喷头的流量之和。


1 储水箱应采用密闭结构,并应采用不锈钢或其他能保证水 质的材料制作;
3.4.19 系统设计流量的计算,应确保任意计算面积内任意4只 喷头围合范围内的平均喷雾强度不低于本规范表3.4.2和表


2 储水箱应具有防尘、避光的技术措施;
3.4.4的规定值或实体火灾模拟试验确定的喷雾强度。


3 储水箱应具有保证自动补水的装置,并应设置液位显示、 高低液位报警装置和溢流、透气及放空装置;
3.4.20 系统储水箱或储水容器的设计所需有效容积应按下式计 算:


4 水泵应具有自动和手动启动功能以及巡检功能。当巡检 中接到启动指令时,应能立即退出巡检,进入正常运行状态;
V=Q, ·t (3.4.20)


5 水泵控制柜()的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54 ;
式中:V—— 储水箱或储水容器的设计所需有效容积(L);


6 安全阀的动作压力应为系统最大工作压力的1.15倍。
t—— 系统的设计喷雾时间(min)。


3.5.5 泵组系统应设置独立的水泵,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3.4.21 泵组系统储水箱的补水流量不应小于系统设计流量。


1 水泵应设置备用泵。备用泵的工作性能应与最大一台工 作泵相同,主、备用泵应具有自动切换功能,并应能手动操作停泵。 主、备用泵的自动切换时间不应小于30s;
===3.5 供 水===


2 水泵应采用自灌式引水或其他可靠的引水方式;
3.5.1 系统的水质除应符合制造商的技术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 要求:


3 水泵出水总管上应设置压力显示装置、安全阀和泄放试验 阀;
1 泵组系统的水质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 标准》GB 5749的有关规定;


4 每台泵的出水口均应设置止回阀;
2 瓶组系统的水质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瓶(桶)装饮用纯 净水卫生标准》GB 17324的有关规定;


5 水泵的控制装置应布置在干燥、通风的部位,并应便于操 作和检修;
3 系统补水水源的水质应与系统的水质要求一致。


6 水泵采用柴油机泵时,应保证其能持续运行60min。
3.5.2 瓶组系统的供水装置应由储水容器、储气容器和压力显示 装置等部件组成,储水容器、储气容器均应设置安全阀。


3.5.6 闭式系统的泵组系统应设置稳压泵,稳压泵的流量不应大 于系统中水力最不利点一只喷头的流量,其工作压力应满足工作 泵的启动要求。
同一系统中的储水容器或储气容器,其规格、充装量和充装压 力应分别一致。


3.5.7 水泵或其他供水设备应满足系统对流量和工作压力的要 求,其工作状态及其供电状况应能在消防值班室进行监视。
储水容器组及其布置应便于检查、测试、重新灌装和维护,其 操作面距墙或操作面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0.8m。


3.5.8 泵组系统应至少有一路可靠的自动补水水源,补水水源的
3.5.3 瓶组系统的储水量和驱动气体储量,应根据保护对象的重 要性、维护恢复时间等设置备用量。对于恢复时间超过48h 的瓶


水量、水压应满足系统的设计要求。
组系统,应按主用量的100%设置备用量。


当水源的水量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泵组系统应设置专用的 储水箱,其有效容积应符合本规范第3.4.20条的规定。
3.5.4 泵组系统的供水装置宜由储水箱、水泵、水泵控制柜(盘)、 安全阀等部件组成,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3.5.9 在储水箱进水口处应设置过滤器,出水口或控制阀前应设 置过滤器,过滤器的设置位置应便于维护、更换和清洗等。
1 储水箱应采用密闭结构,并应采用不锈钢或其他能保证水 质的材料制作;


3.5.10 过滤器应符合下列规定:
2 储水箱应具有防尘、避光的技术措施;


1 过滤器的材质应为不锈钢、铜合金,或其他耐腐蚀性能不 低于不锈钢、铜合金的材料;
3 储水箱应具有保证自动补水的装置,并应设置液位显示、 高低液位报警装置和溢流、透气及放空装置;


2 过滤器的网孔孔径不应大于喷头最小喷孔孔径的80%。
4 水泵应具有自动和手动启动功能以及巡检功能。当巡检 中接到启动指令时,应能立即退出巡检,进入正常运行状态;


3.5.11 闭式系统的供水设施和供水管道的环境温度不得低于 4℃,且不得高于70℃。
5 水泵控制柜(盘)的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54 ;


===3.6 控 制===
6 安全阀的动作压力应为系统最大工作压力的1.15倍。


3.6.1 瓶组系统应具有自动、手动和机械应急操作控制方式,其 机械应急操作应能在瓶组间内直接手动启动系统。
3.5.5 泵组系统应设置独立的水泵,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泵组系统应具有自动、手动控制方式。
1 水泵应设置备用泵。备用泵的工作性能应与最大一台工 作泵相同,主、备用泵应具有自动切换功能,并应能手动操作停泵。 主、备用泵的自动切换时间不应小于30s;


3.6.2 开式系统的自动控制应能在接收到两个独立的火灾报警 信号后自动启动。
2 水泵应采用自灌式引水或其他可靠的引水方式;


闭式系统的自动控制应能在喷头动作后,由动作信号反馈装 置直接联锁自动启动。
3 水泵出水总管上应设置压力显示装置、安全阀和泄放试验 阀;


3.6.3 在消防控制室内和防护区入口处,应设置系统手动启动装 置。
4 每台泵的出水口均应设置止回阀;


3.6.4 手动启动装置和机械应急操作装置应能在一处完成系统 启动的全部操作,并应采取防止误操作的措施。手动启动装置和 机械应急操作装置上应设置与所保护场所对应的明确标识。
5 水泵的控制装置应布置在干燥、通风的部位,并应便于操 作和检修;


设置系统的场所以及系统的手动操作位置,应在明显位置设 置系统操作说明。
6 水泵采用柴油机泵时,应保证其能持续运行60min。


3.6.5 防护区或保护场所的入口处应设置声光报警装置和系统 动作指示灯。
3.5.6 闭式系统的泵组系统应设置稳压泵,稳压泵的流量不应大 于系统中水力最不利点一只喷头的流量,其工作压力应满足工作 泵的启动要求。


3.6.6 开式系统分区控制阀应符合下列规定:
3.5.7 水泵或其他供水设备应满足系统对流量和工作压力的要 求,其工作状态及其供电状况应能在消防值班室进行监视。


1 应具有接收控制信号实现启动、反馈阀门启闭或故障信号 的功能;
3.5.8 泵组系统应至少有一路可靠的自动补水水源,补水水源的


2 应具有自动、手动启动和机械应急操作启动功能,关闭阀 门应采用手动操作方式;
水量、水压应满足系统的设计要求。


3 应在明显位置设置对应于防护区或保护对象的永久性标 识,并应标明水流方向。
当水源的水量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泵组系统应设置专用的 储水箱,其有效容积应符合本规范第3.4.20条的规定。


3.6.7 火灾报警联动控制系统应能远程启动水泵或瓶组、开式系 统分区控制阀,并应能接收水泵的工作状态、分区控制阀的启闭状 态及细水雾喷放的反馈信号。
3.5.9 在储水箱进水口处应设置过滤器,出水口或控制阀前应设 置过滤器,过滤器的设置位置应便于维护、更换和清洗等。


3.6.8 系统应设置备用电源。系统的主备电源应能自动和手动 切换。
3.5.10 过滤器应符合下列规定:


3.6.9 系统启动时,应联动切断带电保护对象的电源,并应同时 切断或关闭防护区内或保护对象的可燃气体、液体或可燃粉体供 给等影响灭火效果或因灭火可能带来次生危害的设备和设施。
1 过滤器的材质应为不锈钢、铜合金,或其他耐腐蚀性能不 低于不锈钢、铜合金的材料;


3.6.10 与系统联动的火灾自动报警和控制系统的设计,应符合 现行国家标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116的有关规 定。
2 过滤器的网孔孔径不应大于喷头最小喷孔孔径的80%。


==4 施 工==
3.5.11 闭式系统的供水设施和供水管道的环境温度不得低于 4℃,且不得高于70℃。


===4.1 一般 · 规定===
===3.6 控 制===


4.1.1 系统施工可划分为进场检验、系统安装、系统调试和系统 验收四个子分部工程,并应符合本规范附录B 的要求。
3.6.1 瓶组系统应具有自动、手动和机械应急操作控制方式,其 机械应急操作应能在瓶组间内直接手动启动系统。


4.1.2 施工现场应具有相应的施工组织计划,质量管理体系和施 工质量检查制度,并应实现施工全过程质量控制。施工现场质量 管理应按本规范附录C 填写记录。
泵组系统应具有自动、手动控制方式。


4.1.3 施工应按经审核批准的工程设计文件进行。设计变更应 由原设计单位出具。
3.6.2 开式系统的自动控制应能在接收到两个独立的火灾报警 信号后自动启动。


4.1.4 施工过程应按下列规定进行质量控制:
闭式系统的自动控制应能在喷头动作后,由动作信号反馈装 置直接联锁自动启动。


1 应按本规范第4.2节的规定对系统组件、材料等进行进场 检验,应检验合格并经监理工程师签证后再安装使用;
3.6.3 在消防控制室内和防护区入口处,应设置系统手动启动装 置。


2 各工序应按施工组织计划进行质量控制;每道工序完成 后,相关专业工种之间应进行交接认可,应经监理工程师签证后再 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3.6.4 手动启动装置和机械应急操作装置应能在一处完成系统 启动的全部操作,并应采取防止误操作的措施。手动启动装置和 机械应急操作装置上应设置与所保护场所对应的明确标识。


3 应由监理工程师组织施工单位对施工过程进行检查;
设置系统的场所以及系统的手动操作位置,应在明显位置设 置系统操作说明。


4 隐蔽工程在封闭前,施工单位应通知有关单位进行验收并 记录。
3.6.5 防护区或保护场所的入口处应设置声光报警装置和系统 动作指示灯。


4.1.5 系统安装过程中应采取安全保护措施。
3.6.6 开式系统分区控制阀应符合下列规定:


4.1.6 与系统联动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其他联动控制装置的 安装,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166的有关规定。
1 应具有接收控制信号实现启动、反馈阀门启闭或故障信号 的功能;


4.1.7 系统安装完毕,施工单位应进行系统调试。当系统需与有 关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联动控制设备联动时,应进行联合调试。
2 应具有自动、手动启动和机械应急操作启动功能,关闭阀 门应采用手动操作方式;


调试合格后,施工单位应向建设单位提供质量控制资料和按
3 应在明显位置设置对应于防护区或保护对象的永久性标 识,并应标明水流方向。


本规范附录C 填写的全部施工过程检查记录,并应提交验收申请 报告申请验收。
3.6.7 火灾报警联动控制系统应能远程启动水泵或瓶组、开式系 统分区控制阀,并应能接收水泵的工作状态、分区控制阀的启闭状 态及细水雾喷放的反馈信号。


===4.2 进 场 检 验===
3.6.8 系统应设置备用电源。系统的主备电源应能自动和手动 切换。


4.2.1 材料和系统组件的进场检验应按本规范表D.0.1 填写施 工进场检验记录。
3.6.9 系统启动时,应联动切断带电保护对象的电源,并应同时 切断或关闭防护区内或保护对象的可燃气体、液体或可燃粉体供 给等影响灭火效果或因灭火可能带来次生危害的设备和设施。


4.2.2 管材及管件的材质、规格、型号、质量等应符合设计要求和 现行国家标准《流体输送用不锈钢无缝钢管》GB/T 14976、《流体 输送用不锈钢焊接钢管》GB/T 12771和《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 规范》GB 50235等的有关规定。
3.6.10 与系统联动的火灾自动报警和控制系统的设计,应符合 现行国家标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116的有关规 定。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4 施 工==


检查方法:检查出厂合格证或质量认证书。
===4.1 一般 · 规定===


4.2.3 管材及管件的外观应符合下列规定:
4.1.1 系统施工可划分为进场检验、系统安装、系统调试和系统 验收四个子分部工程,并应符合本规范附录B 的要求。


1 表面应无明显的裂纹、缩孔、夹渣、折叠、重皮等缺陷;
4.1.2 施工现场应具有相应的施工组织计划,质量管理体系和施 工质量检查制度,并应实现施工全过程质量控制。施工现场质量 管理应按本规范附录C 填写记录。


2 法兰密封面应平整光洁,不应有毛刺及径向沟槽;螺纹法 兰的螺纹表面应完整无损伤;
4.1.3 施工应按经审核批准的工程设计文件进行。设计变更应 由原设计单位出具。
 
4.1.4 施工过程应按下列规定进行质量控制:
 
1 应按本规范第4.2节的规定对系统组件、材料等进行进场 检验,应检验合格并经监理工程师签证后再安装使用;


3 密封垫片表面应无明显折损、皱纹、划痕等缺陷。
2 各工序应按施工组织计划进行质量控制;每道工序完成 后,相关专业工种之间应进行交接认可,应经监理工程师签证后再 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3 应由监理工程师组织施工单位对施工过程进行检查;


检查方法:直观检查。
4 隐蔽工程在封闭前,施工单位应通知有关单位进行验收并 记录。


4.2.4 管材及管件的规格、尺寸和壁厚及允许偏差,应符合国家 现行有关产品标准和设计要求。
4.1.5 系统安装过程中应采取安全保护措施。


检查数量:每一规格、型号产品按件数抽查20%,且不得少于 1件。
4.1.6 与系统联动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其他联动控制装置的 安装,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166的有关规定。


检查方法:用钢尺和游标卡尺测量。
4.1.7 系统安装完毕,施工单位应进行系统调试。当系统需与有 关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联动控制设备联动时,应进行联合调试。


4.2.5 储水瓶组、储气瓶组、泵组单元、控制柜(盘)、储水箱、控制 阀、过滤器、安全阀、减压装置、信号反馈装置等系统组件的规格、 型号,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产品标准和设计要求,外观应符合下列 规定:
调试合格后,施工单位应向建设单位提供质量控制资料和按


1 应无变形及其他机械性损伤;
本规范附录C 填写的全部施工过程检查记录,并应提交验收申请 报告申请验收。


2 外露非机械加工表面保护涂层应完好;
===4.2 进 场 检 验===


3 所有外露口均应设有保护堵盖,且密封应良好;
4.2.1 材料和系统组件的进场检验应按本规范表D.0.1 填写施 工进场检验记录。


4 铭牌标记应清晰、牢固、方向正确。
4.2.2 管材及管件的材质、规格、型号、质量等应符合设计要求和 现行国家标准《流体输送用不锈钢无缝钢管》GB/T 14976、《流体 输送用不锈钢焊接钢管》GB/T 12771和《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 规范》GB 50235等的有关规定。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查方法:直观检查,并检查产品出厂合格证和市场准入制度 要求的有效证明文件。
检查方法:检查出厂合格证或质量认证书。


4.2.6 细水雾喷头的进场检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4.2.3 管材及管件的外观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喷头的商标、型号、制造厂及生产时间等标志应齐全、清 晰;
1 表面应无明显的裂纹、缩孔、夹渣、折叠、重皮等缺陷;


2 喷头的数量等应满足设计要求;
2 法兰密封面应平整光洁,不应有毛刺及径向沟槽;螺纹法 兰的螺纹表面应完整无损伤;


3 喷头外观应无加工缺陷和机械损伤;
3 密封垫片表面应无明显折损、皱纹、划痕等缺陷。


4 喷头螺纹密封面应无伤痕、毛刺、缺丝或断丝现象。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查数量:分别按不同型号规格抽查1%,且不得少于5只; 少于5只时,全数检查。
检查方法:直观检查。


检查方法:直观检查,并检查喷头出厂合格证和市场准入制度 要求的有效证明文件。
4.2.4 管材及管件的规格、尺寸和壁厚及允许偏差,应符合国家 现行有关产品标准和设计要求。


4.2.7 阀组的进场检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检查数量:每一规格、型号产品按件数抽查20%,且不得少于 1件。


1 各阀门的商标、型号、规格等标志应齐全;
检查方法:用钢尺和游标卡尺测量。


2 各阀门及其附件应配备齐全,不得有加工缺陷和机械损 伤;
4.2.5 储水瓶组、储气瓶组、泵组单元、控制柜(盘)、储水箱、控制 阀、过滤器、安全阀、减压装置、信号反馈装置等系统组件的规格、 型号,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产品标准和设计要求,外观应符合下列 规定:


3 控制阀的明显部位应有标明水流方向的永久性标志;
1 应无变形及其他机械性损伤;


4 控制阀的阀瓣及操作机构应动作灵活、无卡涩现象,阀体 内应清洁、无异物堵塞,阀组进出口应密封完好。
2 外露非机械加工表面保护涂层应完好;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3 所有外露口均应设有保护堵盖,且密封应良好;


检查方法:直观检查及在专用试验装置上测试,主要测试设备 有试压泵、压力表。
4 铭牌标记应清晰、牢固、方向正确。
 
4.2.8 储气瓶组进场时,驱动装置应按产品使用说明规定的方法 进行动作检查,动作应灵活无卡阻现象。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查方法:直观检查。
检查方法:直观检查,并检查产品出厂合格证和市场准入制度 要求的有效证明文件。


4.2.9 进场抽样检查时有一件不合格,应加倍抽样;仍有不合格 时,应判定该批产品不合格。
4.2.6 细水雾喷头的进场检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喷头的商标、型号、制造厂及生产时间等标志应齐全、清 晰;


===4.3 安 装===
2 喷头的数量等应满足设计要求;


4.3.1 系统安装前,设计单位应向施工单位进行技术交底,并应 具备下列条件:
3 喷头外观应无加工缺陷和机械损伤;


1 经审核批准的设计施工图、设计说明书及设计变更等技术 文件齐全;
4 喷头螺纹密封面应无伤痕、毛刺、缺丝或断丝现象。


2 系统及其主要组件的安装使用等资料齐全;
检查数量:分别按不同型号规格抽查1%,且不得少于5只; 少于5只时,全数检查。


3 系统组件、管件及其他设备、材料等的品种、规格、型号符 合设计要求;
检查方法:直观检查,并检查喷头出厂合格证和市场准入制度 要求的有效证明文件。


4 防护区或保护对象及设备间的设置条件与设计文件相符;
4.2.7 阀组的进场检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5 系统所需的预埋件和预留孔洞等符合设计要求;
1 各阀门的商标、型号、规格等标志应齐全;


6 施工现场和施工中使用的水、电、气满足施工要求。
2 各阀门及其附件应配备齐全,不得有加工缺陷和机械损 伤;


4.3.2 系统的安装应按本规范表 D.0.2~表 D.0.5 填写施工过 程记录和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3 控制阀的明显部位应有标明水流方向的永久性标志;


4.3.3 储水瓶组、储气瓶组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4 控制阀的阀瓣及操作机构应动作灵活、无卡涩现象,阀体 内应清洁、无异物堵塞,阀组进出口应密封完好。


1 应按设计要求确定瓶组的安装位置;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2 瓶组的安装、固定和支撑应稳固,且固定支框架应进行防 腐处理;
检查方法:直观检查及在专用试验装置上测试,主要测试设备 有试压泵、压力表。


3 瓶组容器上的压力表应朝向操作面,安装高度和方向应一 致。
4.2.8 储气瓶组进场时,驱动装置应按产品使用说明规定的方法 进行动作检查,动作应灵活无卡阻现象。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查方法:尺量和直观检查。
检查方法:直观检查。


4.3.4 泵组的安装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 工及验收通用规范》GB50231和《风机、压缩机、泵安装工程施工 及验收规范》GB 50275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4.2.9 进场抽样检查时有一件不合格,应加倍抽样;仍有不合格 时,应判定该批产品不合格。
 
===4.3 安 装===


1 系统采用柱塞泵时,泵组安装后应充装润滑油并检查油位;
4.3.1 系统安装前,设计单位应向施工单位进行技术交底,并应 具备下列条件:


2 泵组吸水管上的变径处应采用偏心大小头连接。
1 经审核批准的设计施工图、设计说明书及设计变更等技术 文件齐全;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2 系统及其主要组件的安装使用等资料齐全;


检查方法:直观检查,高压泵组应启泵检查。
3 系统组件、管件及其他设备、材料等的品种、规格、型号符 合设计要求;


4.3.5 泵组控制柜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4 防护区或保护对象及设备间的设置条件与设计文件相符;


1 控制柜基座的水平度偏差不应大于±2mm/m, 并应采取 防腐及防水措施;
5 系统所需的预埋件和预留孔洞等符合设计要求;


2 控制柜与基座应采用直径不小于12mm 的螺栓固定,每 只柜不应少于4只螺栓;
6 施工现场和施工中使用的水、电、气满足施工要求。


3 做控制柜的上下进出线口时,不应破坏控制柜的防护等 级。
4.3.2 系统的安装应按本规范表 D.0.2~表 D.0.5 填写施工过 程记录和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检查数量:全部检查。
4.3.3 储水瓶组、储气瓶组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检查方法:直观检查。
1 应按设计要求确定瓶组的安装位置;


4.3.6 阀组的安装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 工规范》GB 50235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2 瓶组的安装、固定和支撑应稳固,且固定支框架应进行防 腐处理;


1 应按设计要求确定阀组的观测仪表和操作阀门的安装位 置,并应便于观测和操作。阀组上的启闭标志应便于识别,控制阀 上应设置标明所控制防护区的永久性标志牌。
3 瓶组容器上的压力表应朝向操作面,安装高度和方向应一 致。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查方法:直观检查和尺量检查。
检查方法:尺量和直观检查。
 
4.3.4 泵组的安装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 工及验收通用规范》GB50231和《风机、压缩机、泵安装工程施工 及验收规范》GB 50275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系统采用柱塞泵时,泵组安装后应充装润滑油并检查油位;
 
2 泵组吸水管上的变径处应采用偏心大小头连接。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查方法:直观检查,高压泵组应启泵检查。
 
4.3.5 泵组控制柜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控制柜基座的水平度偏差不应大于±2mm/m, 并应采取 防腐及防水措施;
 
2 控制柜与基座应采用直径不小于12mm 的螺栓固定,每 只柜不应少于4只螺栓;
 
3 做控制柜的上下进出线口时,不应破坏控制柜的防护等 级。
 
检查数量:全部检查。
 
检查方法:直观检查。
 
4.3.6 阀组的安装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 工规范》GB 50235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按设计要求确定阀组的观测仪表和操作阀门的安装位 置,并应便于观测和操作。阀组上的启闭标志应便于识别,控制阀 上应设置标明所控制防护区的永久性标志牌。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查方法:直观检查和尺量检查。


2 分区控制阀的安装高度宜为1.2m~1.6m, 操作面与墙或 其他设备的距离不应小于0.8m,并应满足安全操作要求。
2 分区控制阀的安装高度宜为1.2m~1.6m, 操作面与墙或 其他设备的距离不应小于0.8m,并应满足安全操作要求。
第1,188行: 第1,290行:
表5.0.11 系统工程质量缺陷项目划分
表5.0.11 系统工程质量缺陷项目划分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项 目 | 对应本规范的要求 |
| 严重 缺陷项 | 第5.0.2条、第5.0.3条、第5.0.4条第4、6款、第5.0.6条第3 款、第5.0.7条第1款、第5.0.8条第1款、第5.0.9条、第5.0.10条 |
| 一般 缺陷项 | 第5.0.4条第1、2、3、5、7款、第5.0.5条第2款、第5.0.6条第1、 2款、第5.0.7条第2款、第5.0.8条第2款 |
| 轻度 缺陷项 | 第5.0.5条第1、3款、第5.0.6条第4款、第5.0.7条第3款、第 5.0.8条第3款 |


==6 维 护 管 理==
|-


6.0.1 使用单位应制定系统的维护管理制度,并应根据维护制度 和操作规程进行,使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 项目 !! 对应本规范的要求
 
|-
 
| 严重缺陷项 || 第5.0.2条、第5.0.3条、第5.0.4条第4、6款、第5.0.6条第3款、第5.0.7条第1款、第5.0.8条第1款、第5.0.9条、第5.0.10条
 
|-
 
| 一般缺陷项 || 第5.0.4条第1、2、3、5、7款、第5.0.5条第2款、第5.0.6条第1、2款、第5.0.7条第2款、第5.0.8条第2款
 
|-
 
| 轻度缺陷项 || 第5.0.5条第1、3款、第5.0.6条第4款、第5.0.7条第3款、第5.0.8条第3款
 
|}
 
==6 维 护 管 理==
 
6.0.1 使用单位应制定系统的维护管理制度,并应根据维护制度 和操作规程进行,使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6.0.2 系统的维护管理应由经过培训的人员承担。维护管理人 员应熟悉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操作维护方法与要求。
6.0.2 系统的维护管理应由经过培训的人员承担。维护管理人 员应熟悉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操作维护方法与要求。
第1,299行: 第1,414行:
正视图
正视图


|  |  |  |
| --- | --- | --- |
|  | | |
| 挡板 |  | 2m |
| 油盘 挡板 | 钢板 |
|  | | |


门(0.8m×2.0m)
门(0.8m×2.0m)
第1,428行: 第1,537行:
侧视图
侧视图


|  |  |
| --- | --- |
| 挡板 |  |
|  |  |
| 耳 油盘 钢板 |
| 挡板 |
| 2.0m | |


门(0.8m×2.0m)
门(0.8m×2.0m)
第1,644行: 第1,746行:
表A.3.3 喷雾火设置参数
表A.3.3 喷雾火设置参数


|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
 
| 压力类别 | 低压 | 低压低流量 | 高压 |
|-
| 燃料喷嘴 | 全锥型宽喷雾角 (120 °~125 °) | 全锥型宽喷雾角 (80°) | 全锥型标准角 (0.6MPa时) |
 
| 燃料类型 | 柴油 | 柴油 | 柴油 |
! 压力类别 !! 低压 !! 低压低流量 !! 高压
| 公称油压(MPa) | 0.82 | 0.86 | 15.0 |
 
| 燃料供给流量(kg/s) | 0.16±0.01 | 0.03±0.005 | 0.05±0.002 |
|-
| 燃料温度(℃) | 20±10 | 20±10 | 20±10 |
 
| 热 释 放 速 率 ( MW) | 5.8±0.6 | 1.1±0.1 | 1.8±0.2 |
| 燃料喷嘴 || 全锥型宽喷雾角 (120 °~125 °) || 全锥型宽喷雾角 (80°) || 全锥型标准角 (0.6MPa时)
 
|-
 
| 燃料类型 || 柴油 || 柴油 || 柴油
 
|-
 
| 公称油压(MPa) || 0.82 || 0.86 || 15.0
 
|-
 
| 燃料供给流量(kg/s) || 0.16±0.01 || 0.03±0.005 || 0.05±0.002
 
|-
 
| 燃料温度(℃) || 20±10 || 20±10 || 20±10
 
|-
 
| 热释放速率 (MW) || 5.8±0.6 || 1.1±0.1 || 1.8±0.2
 
|}


3 对于油盘火,试验油盘应分为正方形和圆形。正方形油盘高 度宜为100mm,尺寸应分为0.3m×0.3m 和1.0m×1.0m 。 圆形油盘 高度宜为180mm,直径应为1.6m 。试验油盘底部经垫水后加入燃料, 燃料层高度不宜小于20mm, 燃料液面距油盘上沿宜为30mm。
3 对于油盘火,试验油盘应分为正方形和圆形。正方形油盘高 度宜为100mm,尺寸应分为0.3m×0.3m 和1.0m×1.0m 。 圆形油盘 高度宜为180mm,直径应为1.6m 。试验油盘底部经垫水后加入燃料, 燃料层高度不宜小于20mm, 燃料液面距油盘上沿宜为30mm。
第1,750行: 第1,874行:
表 A.4.2 电缆数量
表 A.4.2 电缆数量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桥 架 数 | 电缆外径(mm) | 电缆数量(根) |
|-
| 1(顶层) | ≤12 | 40 |
! 桥架数 !! 电缆外径(mm) !! 电缆数量(根)
| 2 | 12~14 | 40 |
 
| 3 | 14~20 | 40 |
|-
| 4 | 14~20 | 30 |
| 1(顶层) || ≤12 || 40
| 5 | 20~30 | 30 |
 
| 6 | 20~30 | 15 |
|-
| 7 | 30~40 | 10 |
| 2 || 12~14 || 40
| 8(底层) | 40 | 5 |
 
|-
| 3 || 14~20 || 40
 
|-
| 4 || 14~20 || 30
 
|-
| 5 || 20~30 || 30
 
|-
| 6 || 20~30 || 15
 
|-
| 7 || 30~40 || 10
 
|-
| 8(底层) || 40 || 5
 
|}


4 电缆或电缆桥架可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在隧道中单排或 双排设置。试验空间和试验布置见图A.4.2。
4 电缆或电缆桥架可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在隧道中单排或 双排设置。试验空间和试验布置见图A.4.2。
第1,960行: 第2,103行:
表 B 细水雾灭火系统分部工程、子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划分
表 B 细水雾灭火系统分部工程、子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划分


|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分部工程 | 序号 | 子分部工程 | 分 项 工 程 |
! 分部工程
| 细水雾 灭火系统 | 1 | 进场检验 | 材料进场检验 |
! 序号
| 系统组件进场检验 |
! 子分部工程
| 2 | 系统安装 | 储水、储气瓶组的安装、泵组及控制柜 的安装、阀组安装、管道管件安装、喷头安 装 |
! 分 项 工 程
| 系统管道冲洗、水压试验、吹扫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3 | 系统调试 | 泵组调试、分区控制阀调试、联动试验 |
| rowspan="7" | 细水雾 灭火系统
| 4 | 系统验收 | 灭火系统施工质量验收 |
| rowspan="2" | 1
| 系统功能验收 |
| rowspan="2" | 进场检验
| 材料进场检验
|-
| 系统组件进场检验
|-
| rowspan="2" | 2
| rowspan="2" | 系统安装
| 储水、储气瓶组的安装、泵组及控制柜 的安装、阀组安装、管道管件安装、喷头安 装
|-
| 系统管道冲洗、水压试验、吹扫
|-
| 3
| 系统调试
| 泵组调试、分区控制阀调试、联动试验
|-
| rowspan="2" | 4
| rowspan="2" | 系统验收
| 灭火系统施工质量验收
|-
| 系统功能验收
|}


附录C 细水雾灭火系统施工现场 质量管理检查记录
附录C 细水雾灭火系统施工现场 质量管理检查记录
第1,975行: 第2,138行:
表C 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检查记录
表C 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检查记录


|  |  |  |  |  |  |  |
'''此处以截图代替'''
| --- | --- | --- | --- | --- | --- | --- |
| 工程名称 | |  | | | | |
| 建设单位 | |  | | 监理单位 |  | |
| 设计单位 | |  | | 项目负责人 |  | |
| 施工单位 | |  | | 施工许可证 |  | |
| 序号 | 项 目 | | | 内 容 | | |
|  | 现场质量管理制度 | | |  | | |
|  | 质量责任制 | | |  | | |
|  | 主要专业工种人员操作上岗证书 | | |  | | |
|  | 施工图审查情况 | | |  | | |
|  | 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及审批 | | |  | | |
|  | 施工技术标准 | | |  | | |
|  | 工程质量检验制度 | | |  | | |
|  | 现场材料、设备管理 | | |  | | |
|  | 其他 | | |  | | |
| 结论 | 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  (签章)  年 月 日 | | 监理工程师:  (签章)  年 月 日 | | | 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  (签章)  年 月 日 |


附录D 细水雾灭火系统施工过程质量检查记录
附录D 细水雾灭火系统施工过程质量检查记录
第1,999行: 第2,146行:
表D.0.1 细水雾灭火系统施工进场检验记录
表D.0.1 细水雾灭火系统施工进场检验记录


|  |  |  |  |  |  |  |
'''此处以截图代替'''
| --- | --- | --- | --- | --- | --- | --- |
| 工程名称 | | |  | | 施工单位 |  |
| 施工执行规范名称及编号 | | |  | | 监理单位 |  |
| 子分部工程名称 | | 进 场 检 验 | | | | |
| 分项工程名称 | | 本规范要求 | | 施工单位检查记录及评定 | | 监理单位验收记录 |
| 材料进场检验 | | 第4.2.1条 | |  | |  |
| 第4.2.2条 | |  | |  |
| 第4.2.3条 | |  | |  |
| 第4.2.4条 | |  | |  |
| 系统组件  进场检验 | | 第4.2.1条 | |  | |  |
| 第4.2.5条 | |  | |  |
| 第4.2.6条 | |  | |  |
| 第4.2,7条 | |  | |  |
| 第4.2.8条 | |  | |  |
| 结论 | 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  (签章)  年 月 日 | | | 监理工程师:  (签章)  年 月 日 | | |


注:对材料和系统组件有复验要求或对其质量有疑义时,应由监理工程师抽样,并由具 有相应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检测复验,其复验结果应符合国家现行产品标准和设 计要求。
注:对材料和系统组件有复验要求或对其质量有疑义时,应由监理工程师抽样,并由具 有相应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检测复验,其复验结果应符合国家现行产品标准和设 计要求。
第2,022行: 第2,154行:
表D.0.2 细水雾灭火系统安装质量检查记录
表D.0.2 细水雾灭火系统安装质量检查记录


|  |  |  |  |  |  |
'''此处以截图代替'''
| --- | --- | --- | --- | --- | --- |
| 工程名称 | |  | 施工单位 | |  |
| 施工执行规范名称及编号 | |  | 监理单位 | |  |
| 子分部工程名称 | | 系 统 安 装 | | | |
| 分项工程名称 | | 本规范要求 | | 施工单位检查 记录及评定 | 监理单位验收记录 |
| 储水、储气瓶组的安装 | | 第4.3.3条第1款 | |  |  |
| 第4.3.3条第2款 | |  |  |
| 第4.3.3条第3款 | |  |  |
| 泵组及控制柜的安装 | | 第4.3.4条第1款 | |  |  |
| 第4.3.4条第2款 | |  |  |
| 第4.3.5条第1款 | |  |  |
| 第4.3.5条第2款 | |  |  |
| 第4.3.5条第3款 | |  |  |
| 阀组的安装 | | 第4.3.6条第1款 | |  |  |
| 第4.3.6条第2款 | |  |  |
| 第4.3.6条第3款 | |  |  |
| 第4.3.6条第4款 | |  |  |
| 管道的安装 | | 第4.3.7条第1款 | |  |  |
| 第4.3.7条第2款 | |  |  |
| 第4.3.7条第3款 | |  |  |
| 第4.3.7条第4款 | |  |  |
| 第4.3.7条第5款 | |  |  |
| 喷头的安装 | | 第4.3.11条第1款 | |  |  |
| 第4.3.11条第2款 | |  |  |
| 第4.3.11条第3款 | |  |  |
| 第4.3.11条第4款 | |  |  |
| 第4.3.11条第5款 | |  |  |
| 结论 | 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  (签章)  年 月 日 | | | 监理工程师:  (签章)  年 月 日 | |


D.0.3 系统施工过程中的管道冲洗记录应由施工单位质量检查 员按表D.0.3 填写,并应由监理工程师进行检查, 同时应做出检 查结论。
D.0.3 系统施工过程中的管道冲洗记录应由施工单位质量检查 员按表D.0.3 填写,并应由监理工程师进行检查, 同时应做出检 查结论。
第2,056行: 第2,160行:
表D.0.3 细水雾灭火系统管网冲洗记录
表D.0.3 细水雾灭火系统管网冲洗记录


|  |  |  |  |  |  |  |  |  |  |
'''此处以截图代替'''
| --- | --- | --- | --- | --- | --- | --- | --- | --- | --- |
| 工程名称 |  | | | | 建设单位 | | |  | |
| 施工单位 |  | | | | 监理单位 | | |  | |
| 管段号 | 材质 | 冲 洗 | | | | | | | 结论意见 |
| 介质 | 压力  (MPa) | 流速  (m/s) | | 流量  (L/s) | 冲洗  次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结论 | 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  (签章)  年 月 日 | | | 监理工程师  (签章)  年 月 日 | | | | | 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  (签章)  年 月 日 |


D.0.4 系统施工过程中的试压记录应由施工单位质量检查员按 表 D.0.4 填写,并应由监理工程师进行检查, 同时应做出检查结 论。
D.0.4 系统施工过程中的试压记录应由施工单位质量检查员按 表 D.0.4 填写,并应由监理工程师进行检查, 同时应做出检查结 论。
第2,081行: 第2,166行:
表D.0.4 细水雾灭火系统试压记录
表D.0.4 细水雾灭火系统试压记录


|  |  |  |  |  |  |  |  |  |  |
'''此处以截图代替'''
| --- | --- | --- | --- | --- | --- | --- | --- | --- | --- |
| 工程名称 |  | | | | 建设单位 | |  | | |
| 施工单位 |  | | | | 监理单位 | |  | | |
| 管段号 | 材质 | 设计工  作压力  (MPa) | 温度  (℃) | 压力试验 | | | | | |
| 介质 | | 压力  (MPa) | | 时间  (min) | 结论  意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结论 | 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  (签章)  年 月 日 | | | 监理工程师  (签章)  年 月 日 | | | | 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  (签章)  年 月 日 | |


D.0.5 系统施工过程中的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应由施工单位质量 检查员按表D.0.5 填写,并应由监理工程师进行检查, 同时应做 出检查结论。
D.0.5 系统施工过程中的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应由施工单位质量 检查员按表D.0.5 填写,并应由监理工程师进行检查, 同时应做 出检查结论。
第2,112行: 第2,172行:
表D.0.5 细水雾灭火系统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表D.0.5 细水雾灭火系统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  |  |  |  |  |  |  |  |  |  |  |  |  |  |
'''此处以截图代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工程名称 |  | | | | | | | | | | | | |
| 建设单位 |  | | | | | 设计单位 | |  | | | | | |
| 监理单位 |  | | | | | 施工单位 | |  | | | | | |
| 管段号 | 设计参数 | | | | | 压力试验 | | | | | | 防腐 | |
| 管径 | 材料 | 介质 | 压力  (MPa) | | 介质 | 压力  (MPa) | | 时间  (min) | | 结果 | 等级 | 结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隐蔽前  的检查 |  | | | | | | | | | | | | |
| 隐蔽  方法 |  | | | | | | | | | | | | |
| 简图或 说明 |  | | | | | | | | | | | | |
| 结论 | 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  (签章)  年 月 日 | | | | 监理工程师:  (签章)  年 月 日 | | | | | 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  (签章)  年 月 日 | | | |


D.0.6 系统施工过程中的系统调试记录应由施工单位质量检查 员按表D.0.6 填写,并应由监理工程师进行检查,同时应做出检 查结论。
D.0.6 系统施工过程中的系统调试记录应由施工单位质量检查 员按表D.0.6 填写,并应由监理工程师进行检查,同时应做出检 查结论。
第2,134行: 第2,178行:
表D.0.6 细水雾灭火系统调试记录
表D.0.6 细水雾灭火系统调试记录


|  |  |  |  |  |  |  |  |
'''此处以截图代替'''
| --- | --- | --- | --- | --- | --- | --- | --- |
| 工程名称 | | |  | | 施工单位 | |  |
| 施工执行规范名称及编号 | | |  | | 监理单位 | |  |
| 子分部工程名称 | | 系 统 调 试 | | | | | |
| 分项工程名称 | | 本规范要求 | | 施工单位  检查记录及评定 | | 监理单位验收记录 | |
| 泵组调试 | | 第4.4.3条第1款 | |  | |  | |
| 第4.4.3条第2款 | |  | |  | |
| 第4.4.3条第3款 | |  | |  | |
| 第4.4.3条第4款 | |  | |  | |
| 第4.4.4条 | |  | |  | |
| 控制阀调试 | | 第4.4.5条第1款 | |  | |  | |
| 第4.4.5条第2款 | |  | |  | |
| 联动试验 | | 第4.4.6条 | |  | |  | |
| 第4.4.7条第1款 | |  | |  | |
| 第4.4.7条第2款 | |  | |  | |
| 第4.4.7条第3款 | |  | |  | |
| 第4.4.8条 | |  | |  | |
| 第4.4.9条 | |  | |  | |
| 结论 | 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  (签章)  年 月 日 | | | 监理工程师:  (签章)  年 月 日 | | | |


附录E 细水雾灭火系统工程质量 控制资料核查记录
附录E 细水雾灭火系统工程质量 控制资料核查记录
第2,159行: 第2,184行:
表E 细水雾灭火系统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核查记录
表E 细水雾灭火系统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核查记录


|  |  |  |  |  |  |  |  |
'''此处以截图代替'''
| --- | --- | --- | --- | --- | --- | --- | --- |
| 工程名称 |  | | 施工单位 | |  | | |
| 分部工程 名称 | 资 料 名 称 | | | 数量 | | 核查意见 | 核查人 |
| 细水雾 灭火系统 | 验收申请报告、设计施工图、设计 变更文件、竣工图 | | |  | |  |  |
| 主要系统组件和材料的符合国家 标准的有效证明文件和产品出厂合 格证 | | |  | |  |  |
| 系统及其主要组件的安装使用和 维护说明书 | | |  | |  |  |
| 施工许可证(开工证)和施工现场 质量管理检查记录 | | |  | |  |  |
| 系统施工进场检验、安装质量检查 系统调试等施工过程质量检查记录  和施工事故处理报告 | | |  | |  |  |
| 系统试压记录、管网冲洗记录和隐 蔽工程验收记录 | | |  | |  |  |
| 结论 | 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  (签章)  年 月 日 | 监理工程师:  (签章)  年 月 日 | | | | 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  (签章)  年 月 日 | |


附录F 细水雾灭火系统工程验收记录
附录F 细水雾灭火系统工程验收记录
第2,175行: 第2,190行:
表F 细水雾灭火系统工程验收记录
表F 细水雾灭火系统工程验收记录


|  |  |  |  |  |  |  |  |
'''此处以截图代替'''
| --- | --- | --- | --- | --- | --- | --- | --- |
| 工程名称 | | |  | | 施工单位 |  | |
| 施工执行规范名称及编号 | | |  | | 监理单位 |  | |
| 项目负责人 | | |  | | 监理工程师 |  | |
| 子分部工程名称 | | 系 统 验 收 | | | | | |
| 分项工程名称 | | 本规范要求 | | 验收内容记录 | | 验收评定结果 | |
| 灭火系统施工 质量验收 | | 第5.0.3条 | |  | |  | |
| 第5.0.4条 | |  | |  | |
| 第5.0.5条 | |  | |  | |
| 第5.0.6条 | |  | |  | |
| 第5.0.7条 | |  | |  | |
| 第5.0.8条 | |  | |  | |
| 系统功能验收 | | 第5.0.9条 | |  | |  | |
| 第5.0.10条 | |  | |  | |
| 综合验收结论 | |  | | | | | |
| 验 收 单 位 | 建设单位 | | 施工单位 | | 监理单位 | | 设计单位 |
| (公章) 项目负责人:  (签章)  年 月 日 | | (公章) 项目负责人:  (签章)  年 月 日 | | (公章)  总监理工程师  (签章)  年 月 日 | | (公章) 项目负责人:  (签章)  年 月 日 |


附录G 细水雾灭火系统维护管理工作检查项目
附录G 细水雾灭火系统维护管理工作检查项目
第2,200行: 第2,198行:
表G.0.1 系统的维护管理工作检查项目
表G.0.1 系统的维护管理工作检查项目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部 位 | 工 作 内 容 | 周期 |
! 部 位
| 控制阀 | 目测巡检完好状况及开闭状态 | 每日1次 |
! 工 作 内 容
| 主备电源 | 接通状态,电压 |
! 周期
| 报警控制装置 | 巡检完好、控制面板显示信号状态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系统各标识 | 检查标识清晰、完整情况及位置 |
| 控制阀
| 设置储水设备的房间 | 检查室温 | 冬季每日1次 |
| 目测巡检完好状况及开闭状态
| 系统组件 | 检查外观完好情况 | 每月1次 |
| rowspan="4" | 每日1次
| 分区控制阀 | 动作试验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系统所有控制阀门 | 检查阀门位置,铅封、锁链完好状况 |
| 主备电源
| 储水箱、储水、储气容器 | 检测储水水位及储气压力 |
| 接通状态,电压
| 试水阀 | 放水试验,检查动作信号反馈情况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喷头 | 检查完好状况、清除异物、备用量 |
| 报警控制装置
| 手动操作装置 | 保护罩、铅封等 |
| 巡检完好、控制面板显示信号状态
| 泄放试验阀 | 放水试验、检查启动性能、报警联动 情况 | 每季度1次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瓶组系统控制阀 | 检查动作情况 |
| 系统各标识
| 管道、支、吊架和连接件 | 外观和牢固程度 |
| 检查标识清晰、完整情况及位置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设置储水设备的房间
| 检查室温
| 冬季每日1次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系统组件
| 检查外观完好情况
| rowspan="7" | 每月1次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分区控制阀
| 动作试验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系统所有控制阀门
| 检查阀门位置,铅封、锁链完好状况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储水箱、储水、储气容器
| 检测储水水位及储气压力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试水阀
| 放水试验,检查动作信号反馈情况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喷头
| 检查完好状况、清除异物、备用量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手动操作装置
| 保护罩、铅封等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泄放试验阀
| 放水试验、检查启动性能、报警联动 情况
| rowspan="3" | 每季度1次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瓶组系统控制阀
| 检查动作情况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管道、支、吊架和连接件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外观和牢固程度
|}
续表G.0.1
续表G.0.1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部 位 | 工 作 内 容 | 周期 |
! 部 位
| 水源 | 开启消防泵手动测试阀,测试供水能力 | 每年度1次 |
! 工 作 内 容
| 储水箱、过滤器、 管道管件等系统组件 | 检查完好状态、清洗、排渣 |
! 周期
| 控制阀后管道 | 吹扫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储水箱、储水容器等 储水设备 | 进行储存水的定期更换 |
| 水源
| 系统模拟联动功能试验 | 系统运行功能 |
| 开启消防泵手动测试阀,测试供水能力
 
| rowspan="5" | 每年度1次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储水箱、过滤器、 管道管件等系统组件
| 检查完好状态、清洗、排渣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控制阀后管道
| 吹扫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储水箱、储水容器等 储水设备
| 进行储存水的定期更换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系统模拟联动功能试验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系统运行功能
|}
G.0.2 系统在定期检查和试验后宜按表F.0.2 的要求填写维护 管理记录。
G.0.2 系统在定期检查和试验后宜按表F.0.2 的要求填写维护 管理记录。


表G.0.2 系统在定期检查和试验后的维护管理记录
表G.0.2 系统在定期检查和试验后的维护管理记录


| |  |  |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 | --- | --- | --- | --- | --- |
|-
| 使用单位 | |  | | | | |
! colspan="2" style="text-align:center;" | 使用单位
| 防护区/保护对象 | | | | | | |
!
| 检查类别 (月检/季检/年检) | | | | | | |
!
| 检查日期 | 检查项目 | 检查、试验 内容 | 结果 | 存在问题 及处理情况 | 检查人 (签字) | 负责人 (签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olspan="2" style="text-align:center;" | 防护区/保护对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备注 | | | | | | |
|-
 
| colspan="2" style="text-align:center;" | 检查类别 (月检/季检/年检)
|  
|  
|  
|  
|  
|- style="text-align:center;"
| 检查日期
| 检查项目
| 检查、试验<br />内容
| 结果
| 存在问题 及处理情况
| 检查人<br /> (签字)
| 负责人 <br />(签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text-align:center;" | 备注
| colspan="6" |  
|}
注:1 检查项目栏内应根据系统选择的具体设备进行填写。
注:1 检查项目栏内应根据系统选择的具体设备进行填写。


第2,509行: 第2,645行:
表1 喷头与无绝缘带电设备的最小距离
表1 喷头与无绝缘带电设备的最小距离


|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
 
| 额定电压(kV) | 最高电压(kV) | 设计基本绝缘电压(kV) | 最小距离(mm) |
|-
| ≤13.8 | 14.5 | 110 | 178 |
 
| 23 | 24.3 | 150 | 254 |
! 额定电压(kV) !! 最高电压(kV) !! 设计基本绝缘电压(kV) !! 最小距离(mm)
| 34.5 | 36.5 | 200 | 330 |
 
| 46 | 48.5 | 250 | 432 |
|-
| 69 | 72.5 | 350 | 635 |
 
| 115 | 121 | 550 | 1067 |
| ≤13.8 || 14.5 || 110 || 178
| 138 | 145 | 650 | 1270 |
 
|-
 
| 23 || 24.3 || 150 || 254
 
|-
 
| 34.5 || 36.5 || 200 || 330
 
|-
 
| 46 || 48.5 || 250 || 432
 
|-
 
| 69 || 72.5 || 350 || 635
 
|-
 
| 115 || 121 || 550 || 1067
 
|-
 
| 138 || 145 || 650 || 1270
 
|}


续表1
续表1


|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
 
| 额定电压(kV) | 最高电压(kV) | 设计基本绝缘电压(kV) | 最小距离(mm) |
|-
| 161 | 169 | 750 | 1473 |
! 额定电压(kV) !! 最高电压(kV) !! 设计基本绝缘电压(kV) !! 最小距离(mm)
| 230 | 242 | 900  1050 | 1930  2134 |
|-
| 345 | 362 | 1050  1300 | 2134  2642 |
| 161 || 169 || 750 || 1473
| 500 | 550 | 1500  1800 | 3150  3658 |
|-
| 765 | 800 | 2050 | 4242 |
| 230 || 242 || 900  1050 || 1930  2134
|-
| 345 || 362 || 1050  1300 || 2134  2642
|-
| 500 || 550 || 1500  1800 || 3150  3658
|-
| 765 || 800 || 2050 || 4242
|}


表1中未列入的设计基本绝缘电压,其对应的间距数值可以 采用插入法计算确定。
表1中未列入的设计基本绝缘电压,其对应的间距数值可以 采用插入法计算确定。
第2,575行: 第2,743行:
表2 管道吊架最大间距(NFPA750)
表2 管道吊架最大间距(NFPA750)


| |  |  |  |  |  |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 --- | --- | --- | --- | --- | --- |
 
| 管道外径 (mm) | 6~14 | 15~22 | 23~28 | 30~38 | 40~49 | 50~59 | 60~70 | 71~89 | 90~108 |
|-
| 吊架的最大  间距(m) | 1.21 | 1.52 | 1.82 | 2.12 | 2.42 | 3.00 | 3.33 | 3.64 | 3.94 |
! 管道外径 (mm) !! 6~14 !! 15~22 !! 23~28 !! 30~38 !! 40~49 !! 50~59 !! 60~70 !! 71~89 !! 90~108
 
|-
! 吊架的最大间距(m)
| 1.21 || 1.52 || 1.82 || 2.12 || 2.42 || 3.00 || 3.33 || 3.64 || 3.94
 
|}


当系统工作压力较高时,系统管道固定需要采取防晃措施。 防晃支架的设置可参照现行国家标准《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 规范》GB 50263的相关规定。
当系统工作压力较高时,系统管道固定需要采取防晃措施。 防晃支架的设置可参照现行国家标准《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 规范》GB 50263的相关规定。
第2,594行: 第2,768行:
表3 不锈钢无缝管常用规格
表3 不锈钢无缝管常用规格


|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管道外径 | | 管 道 壁 厚 | |
! colspan="2" | 管道外径
| 外径(mm) | 精确度 | 壁厚(mm) | 精确度 |
! colspan="2" | 管 道 壁 厚
| 12 | 士0.2 | 1.0/1.2/1.5 | +12.5% —10%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16 | 1.0/1.5/2.0 | 士10% |
| 外径(mm)
| 20 | 1.0/1.5/2.0/2.5 |
| 精确度
| 24 | 1.5/2.0/2.5 |
| 壁厚(mm)
| 27 | 1.5/2.0/2.5/3.0 |
| 精确度
| 32 | 士0.3 | 2.0/2.5/3.0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40 | 3.0/3.5/4.0 |
| 12
| 48 | 3.5/4.0/5.0 |
| rowspan="5" | ±0.2
| 60 | ±0.8%D (D为公称外径) | 4.0/5.0 |
| 1.0/1.2/1.5
| 76 | 4.0/5.0/5.5 |
| +12.5% <br />—10%
| 89 | 5.0/5.5/6.0 |
|-
| 102 | 6.0/6.0/8.0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16
| 1.0/1.5/2.0
| rowspan="11" style="text-align:center;" | ±10%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20
| 1.0/1.5/2.0/2.5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24
| 1.5/2.0/2.5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27
| 1.5/2.0/2.5/3.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32
| rowspan="3" | ±0.3
| 2.0/2.5/3.0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40
| 3.0/3.5/4.0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48
| 3.5/4.0/5.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60
| rowspan="4" | ±0.8%D (D为公称外径)
| 4.0/5.0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76
| 4.0/5.0/5.5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89
| 5.0/5.5/6.0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102
| 6.0/6.0/8.0
|}


3.3.11 本条规定了细水雾灭火系统管道的连接方式。
3.3.11 本条规定了细水雾灭火系统管道的连接方式。
第2,687行: 第2,896行:
表4 铜管管件及阀门的当量长度(m)
表4 铜管管件及阀门的当量长度(m)


| |  |  |  |  |  |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标准尺寸 (mm) | 管 件 | | | | 管接头 | 阀 | | | |
! rowspan="3" | 标准尺寸 (mm)
| 标准弯管 | | 三通 | | 球阀 | 闸阀 | 蝶阀 | 止回阀 |
! colspan="4" style="text-align:center;" | 管 件
| 90° | 45 ° | 旁通 | 直通 |
! rowspan="3" | 管接头
| 9.53 | 0.15 | | 0.46 | | | | | | 0.46 |
! colspan="4" style="text-align:center;" | 阀
| 12.7 | 0.31 | 0.15 | 0.61 | | | | | | 0.61 |
|-
| 15.88 | 0.46 | 0.15 | 0.61 | | | | | | 0.76 |
| colspan="2" | 标准弯管
| 19.05 | 0.61 | 0.15 | 0.91 | | | | | | 0.91 |
| colspan="2" | 三通
| 25.4 | 0.76 | 0.31 | 1.37 | | | 0.15 | | | 1.37 |
| rowspan="2" | 球阀
| 31.75 | 0.91 | 0.31 | 1.68 | 0.15 | 0.15 | 0.15 | | | 1.68 |
| rowspan="2" | 闸阀
| rowspan="2" | 蝶阀
| rowspan="2" | 止回阀
|-
| 90°
| 45 °
| 旁通
| 直通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9.53
| 0.15
|  
| 0.46
|  
|  
|  
|  
|  
| 0.46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12.7
| 0.31
| 0.15
| 0.61
|  
|  
|  
|  
|  
| 0.61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15.88
| 0.46
| 0.15
| 0.61
|  
|  
|  
|  
|  
| 0.76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19.05
| 0.61
| 0.15
| 0.91
|  
|  
|  
|  
|  
| 0.91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25.4
| 0.76
| 0.31
| 1.37
|  
|  
| 0.15
|  
|  
| 1.37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31.75
| 0.91
| 0.31
| 1.68
| 0.15
| 0.15
| 0.15
|  
|  
| 1.68
|}


续表4
续表4


| |  |  |  |  |  |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标准尺寸 (mm) | 管 件 | | | | 管接头 | 阀 门 | | | |
! rowspan="3" | 标准尺寸 (mm)
| 标准弯管 | | 三通 | | 球阀 | 闸阀 | 蝶阀 | 止回阀 |
! colspan="4" style="text-align:center;" | 管 件
| 90° | 45° | 旁通 | 直通 |
! rowspan="3" | 管接头
| 38.1 | 1.22 | 0.46 | 2.13 | 0.15 | 0.15 | 0.15 | | | 1.98 |
! colspan="4" style="text-align:center;" | 阀 门
| 50.8 | 1.68 | 0.61 | 2.74 | 0.15 | 0.15 | 0.15 | 0.15 | 2.29 | 2.74 |
|-
| 63.5 | 2.13 | 0.76 | 3.66 | 0.15 | 0.15 | | 0.31 | 3.05 | 3.51 |
| colspan="2" | 标准弯管
| 76.2 | 2.74 | 1.07 | 4.57 | 0.31 | 0.31 | | 0.46 | 4.72 | 4.42 |
| colspan="2" | 三通
| 88.9 | 2.74 | 1.07 | 4.27 | 0.31 | 0.31 | | 0.61 | | 3.81 |
| rowspan="2" | 球阀
| 101.6 | 3.81 | 1.52 | 6.40 | 0.31 | 0.31 | | 0.61 | 4.88 | 5.64 |
| rowspan="2" | 闸阀
| rowspan="2" | 蝶阀
| rowspan="2" | 止回阀
|-
| 90°
| 45°
| 旁通
| 直通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38.1
| 1.22
| 0.46
| 2.13
| 0.15
| 0.15
| 0.15
|  
|  
| 1.98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50.8
| 1.68
| 0.61
| 2.74
| 0.15
| 0.15
| 0.15
| 0.15
| 2.29
| 2.74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63.5
| 2.13
| 0.76
| 3.66
| 0.15
| 0.15
|  
| 0.31
| 3.05
| 3.51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76.2
| 2.74
| 1.07
| 4.57
| 0.31
| 0.31
|  
| 0.46
| 4.72
| 4.42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88.9
| 2.74
| 1.07
| 4.27
| 0.31
| 0.31
|  
| 0.61
|  
| 3.81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101.6
| 3.81
| 1.52
| 6.40
| 0.31
| 0.31
|  
| 0.61
| 4.88
| 5.64
|}


表4中所列的当量长度是以K 型铜管为基准的数据,是基于 Hazen-Williams (海澄-威廉)公式中C 值取150确定的。对于C 值 取100、120、130和140的情况,需将表中数值分别乘以0.472、 0.662、0.767和0.880的换算系数。对于流线型的焊接连接件需要 考虑一定的裕量。
表4中所列的当量长度是以K 型铜管为基准的数据,是基于 Hazen-Williams (海澄-威廉)公式中C 值取150确定的。对于C 值 取100、120、130和140的情况,需将表中数值分别乘以0.472、 0.662、0.767和0.880的换算系数。对于流线型的焊接连接件需要 考虑一定的裕量。
焦雨桐
5,472

个编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