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性环境第2部分:由隔爆外壳“d”保护的设备GB 3836.2-2021: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焦雨桐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焦雨桐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第42行: 第42行:


GB/T 3836.1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GB/T 3836.1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GB/T 3836.2—2021


注:爆炸性环境用其他术语见 GB/T 2900.35。
注:爆炸性环境用其他术语见 GB/T 2900.35。
第123行: 第121行:
由于在外壳的一个空腔或间隔内发生点燃,造成另一个空腔或间隔内被预压的气体混合物点燃时
由于在外壳的一个空腔或间隔内发生点燃,造成另一个空腔或间隔内被预压的气体混合物点燃时


GB/T 3836.2—2021
 


呈现的状态。
呈现的状态。
第201行: 第199行:
此外,作为 Ex 元件的空隔爆外壳应符合附录D 的要求;隔爆外壳内使用的电池应符合附录E 的 要
此外,作为 Ex 元件的空隔爆外壳应符合附录D 的要求;隔爆外壳内使用的电池应符合附录E 的 要


GB/T 3836.2—2021
 


求;具有内部释放源的隔爆外壳应符合附录G 的附加要求;由变频器供电的具有隔爆外壳“d”的电机应 符合附录 H 的要求;I 类电气设备应符合附录I 的补充要求。
求;具有内部释放源的隔爆外壳应符合附录G 的附加要求;由变频器供电的具有隔爆外壳“d”的电机应 符合附录 H 的要求;I 类电气设备应符合附录I 的补充要求。
第227行: 第225行:
表 1 “da”保护等级不传爆试验次数
表 1 “da”保护等级不传爆试验次数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设备类别 | 不传爆试验次数 |
|-
| I | 50 |
! 设备类别 !! 不传爆试验次数
| ⅡA | 50 |
|-
| ⅡB | 50 |
| I || 50
| ⅡC | 50次氢气和50次乙炔 |
|-
| ⅡA || 50
|-
| ⅡB || 50
|-
| ⅡC || 50次氢气和50次乙炔
|}


4.3 对“db”保护等级的要求
4.3 对“db”保护等级的要求
第259行: 第263行:
不用作外部设备外壳的“dc”保护等级的外壳,应能承受正常处理和装配操作而不损坏密封。当 “dc”保护等级的外壳也用作外部设备外壳时,GB/T 3836.1的外壳要求适用。
不用作外部设备外壳的“dc”保护等级的外壳,应能承受正常处理和装配操作而不损坏密封。当 “dc”保护等级的外壳也用作外部设备外壳时,GB/T 3836.1的外壳要求适用。


GB/T 3836.2—2021
 


4.4.2.4 连续运行温度(COT) 要求
4.4.2.4 连续运行温度(COT) 要求
第528行: 第532行:
表 2 I 、ⅡA 和 ⅡB 类外壳接合面最小宽度和最大间隙
表 2 I 、ⅡA 和 ⅡB 类外壳接合面最小宽度和最大间隙


| |  |  |  |  |  |  |  |  |  |  |  |  |  |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接合面类型 | | 接合面 最小宽 度(L) mm | 最大间隙 mm | | | | | | | | | | | | | | |
! rowspan="3" colspan="2" | 接合面类型
| V≤100cm³ | | | 100 cm³<V ≤500 cm³ | | | 500 cm³<V≤ 2000 cm³ | | | 2000 cm³<V ≤5750 cm³ | | | V>5750 cm⁸ | | |
! rowspan="3" | 接合面 最小宽 度(L) mm
| I | ⅡA | ⅡB | I | ⅡA | ⅡB | I | ⅡA | ⅡB | I | IA | ⅡB | I | ⅡA | ⅡB |
! colspan="15" | 最大间隙 mm
| 平 面 接 合 面、圆筒形 接合面或止 口接合面 | | 6 9.5 12.5 25 | 0.30 0.35 0.40 0.50 | 0.30 0.30 0.30 0.40 | 0.20 0.20 0.20 0.20 | — 0.35 0.40 0.50 | 一  0.30 0.30 0.40 | — 0.20 0.20 0.20 | 一  0.08 0.40 0.50 | 0.08 0.30 0.40 | 一  0.08 0.20 0.20 | 0.40 0.50 | 一  0.08 0.20 0.40 | 0.08 0.15 0.20 | — 0.40 0.50 | — 0.08 0.20 0.40 | 一  一  0.15 0.20 |
|-
| 旋转电机转轴接合面 | 滑动 轴承 | 6 9.5 12.5 25 40 | 0.30 0.35 0.40 0.50 0.60 | 0.30 0.30 0.35 0.40 0.50 | 0.20 0.20 0.25 0.30 0.40 | ——  0.35 0.40 0.50 0.60 | 0.30 0.30 0.40 0.50 | 0.20 0.20 0.25 0.30 | — 0.40 0.50 0.60 | — 0.30 0.40 0.50 | — 0.20 0.25 0.30 | — 0.40 0.50 0.60 | 0.20 0.40 0.50 | — 0.20 0.25 | — 0.40 0.50 0.60 | — 0.20 0.40 0.50 | 一  一  0.20 0.25 |
| colspan="3" | V≤100cm³
| 滚动 轴承 | 6 9.5 12.5 25 40 | 0.45 0.50 0.60 0.75 0.80 | 0.45 0.45 0.50 0.60 0.75 | 0.30 0.35 0.40 0.45 0.60 | 0.50 0.60 0.75 0.80 | — 0.40 0.45 0.60 0.75 | — 0.25 0.30 0.40 0.45 | 0.60 0.75 0.80 | 0.45 0.60 0.75 | 0.30 0.40 0.45 | 0.60 0.75 0.80 | 一  0.30 0.60 0.75 | 0.20 0.30 0.40 | — 0.60 0.75 0.80 | 0.30 0.60 0.75 | 0.20 0.30 0.40 |
| colspan="3" | 100 cm³<V ≤500 cm³
| 在确定最大间隙时,宜考虑按照ISO 80000-1的结构整约值。 注:本文件中,表2中引入两个新栏,将原来的“V>2000 cm³”细分为“2000cm³<V≤5750 cm³”和“V>5750cm⁸”两 栏。这样的细分是为了引入以前未规定的最小宽度L为9.5 mm的平面接合面、圆筒形接合面或止口接合 面的最大间隙。当“2000 cm³<V≤5750 cm³”时ⅡA和ⅡB类间隙值为0.08 mm,当"V>5750 cm³"时ⅡA 类间隙值为0.08 mm。这些最大间隙值和相关的细分是基于美国ANSI/UL 1203中列出的I类1段隔爆 间隙。 | | | | | | | | | | | | | | | | | |
| colspan="3" | 500 cm³<V≤ 2000 cm³
| colspan="3" | 2000 cm³<V ≤5750 cm³
| colspan="3" | V>5750 cm³
|-
| I
| ⅡA
| ⅡB
| I
| ⅡA
| ⅡB
| I
| ⅡA
| ⅡB
| I
| IA
| ⅡB
| I
| ⅡA
| ⅡB
|-
| colspan="2" | 平 面 接 合 面、圆筒形 接合面或止 口接合面
| 6 <br />9.5 <br />12.5 <br />25
| 0.30 <br />0.35 <br />0.40 <br />0.50
| 0.30 <br />0.30 <br />0.30 <br />0.40
| 0.20 <br />0.20 <br />0.20 <br />0.20
| — <br />0.35 <br />0.40 <br />0.50
| — <br />0.30 <br />0.30 <br />0.40
| — <br />0.20 <br />0.20 <br />0.20
| — <br />0.08 <br />0.40 <br />0.50
| —<br />0.08 <br />0.30 <br />0.40
| —<br />0.08 <br />0.20 <br />0.20
| —<br />—<br />0.40 <br />0.50
| —<br />0.08 <br />0.20 <br />0.40
| —<br />0.08 <br />0.15 <br />0.20
| —<br />— <br />0.40 <br />0.50
| — <br />0.08 <br />0.20 <br />0.40
| —<br />— <br />0.15 <br />0.20
|-
| rowspan="2" | 旋转电机转轴接合面
| 滑动 轴承
| 6 <br />9.5 <br />12.5 <br />25 <br />40
| 0.30 <br />0.35 <br />0.40 <br />0.50 <br />0.60
| 0.30 <br />0.30 <br />0.35 <br />0.40 <br />0.50
| 0.20 <br />0.20 <br />0.25 <br />0.30 <br />0.40
| — <br />0.35 <br />0.40 <br />0.50 <br />0.60
| —<br />0.30 <br />0.30 <br />0.40 <br />0.50
| —<br />0.20 <br />0.20 <br />0.25 <br />0.30
| — <br />—<br />0.40 <br />0.50 <br />0.60
| — <br />—<br />0.30 <br />0.40 <br />0.50
| — <br />—<br />0.20 <br />0.25 <br />0.30
| — <br />—<br />0.40 <br />0.50 <br />0.60
| —<br />—<br />0.20 <br />0.40 <br />0.50
| — <br />—<br />—<br />0.20 <br />0.25
| — <br />—<br />0.40 <br />0.50 <br />0.60
| —<br />— <br />0.20 <br />0.40 <br />0.50
| —<br />— <br />—<br />0.20 <br />0.25
|-
| 滚动 轴承
| 6 <br />9.5 <br />12.5 <br />25 <br />40
| 0.45 <br />0.50 <br />0.60 <br />0.75 <br />0.80
| 0.45 <br />0.45 <br />0.50 <br />0.60 <br />0.75
| 0.30 <br />0.35 <br />0.40 <br />0.45 <br />0.60
| —<br />0.50 <br />0.60 <br />0.75 <br />0.80
| — <br />0.40 <br />0.45 <br />0.60 <br />0.75
| — <br />0.25 <br />0.30 <br />0.40<br />0.45
| —<br />—<br />0.60 <br />0.75 <br />0.80
| —<br />—<br />0.45 <br />0.60 <br />0.75
| —<br />—<br />0.30 <br />0.40 <br />0.45
| —<br />—<br />0.60 <br />0.75 <br />0.80
| —<br />— <br />0.30 <br />0.60 <br />0.75
| —<br />—<br />0.20 <br />0.30 <br />0.40
| — <br />—<br />0.60 <br />0.75 <br />0.80
| —<br />—<br />0.30 <br />0.60 <br />0.75
| —<br />—<br />0.20 <br />0.30 <br />0.40
|- style="text-align:left;"
| colspan="18" | 在确定最大间隙时,宜考虑按照ISO 80000-1的结构整约值。 <br />注:本文件中,表2中引入两个新栏,将原来的“V>2000 cm³”细分为“2000cm³<V≤5750 cm³”和“V>5750cm⁸”两 栏。<br />这样的细分是为了引入以前未规定的最小宽度L为9.5 mm的平面接合面、圆筒形接合面或止口接合 面的最大间隙。<br />当“2000 cm³<V≤5750 cm³”时ⅡA和ⅡB类间隙值为0.08 mm,当"V>5750 cm³"时ⅡA 类间隙值为0.08 mm。<br />这些最大间隙值和相关的细分是基于美国ANSI/UL 1203中列出的I类1段隔爆 间隙。
|}


GB/T 3836.2—2021


5.2.9 多段接合面
5.2.9 多段接合面
第562行: 第641行:
表 3 Ⅱ C 类外壳接合面最小宽度和最大间隙
表 3 Ⅱ C 类外壳接合面最小宽度和最大间隙


| |  |  |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 --- | --- | --- | --- | --- | --- | --- |
|-
| 接合面类型 | | 接合面最小 宽度(L) mm | 最大间隙 mm | | | |
! rowspan="2" colspan="2" | 接合面类型
| V≤100 cm³ | 100 cm³<V≤500 cm³ | 500 cm³<V≤2000 cm³ | V>2000 cm³ |
! rowspan="2" | 接合面最小 宽度(L) mm
| 平面接合面 | | 6 9.5 15.8 25 | 0.10 0.10 0.10 0.10 | 0.10 0.10 0.10 | 一  0.04 0.04 | — 0.04 |
! colspan="4" | 最大间隙 mm
| 止口接合 面[图2a]] | c≥6 mm d≥0.5L L=c+d f≤1 mm | 12.5 25 40 | 0.15 0.18 0.20° | 0.15 0.180.20° | 0.15 0.18 0.20° | 一  0.18b  0.20° |
|-
| 圆筒形接合面 止口接合面 [图2b]] | | 6 9.5 12.5 25 40 | 0.10 0.10 0.15 0.15 0.20 | — 0.10 0.15 0.15 0.20 | — 0.15 0.15 0.20 | — 0.15 0.20 |
| V≤100 cm³
| 带滚动轴承旋 转电机轴承压 盖圆筒接合面 | | 6 9.5 12.5 25 40 | 0.15 0.15 0.25 0.25 0.30 | 一  0.15 0.25 0.25 0.30 | 一  0.25 0.25 0.30 | 一  0.25 0.30 |
| 100 cm³<V≤500 cm³
| 在确定最大间隙时,宜考虑按照ISO 80000-1的结构整约值。 | | | | | | |
| 500 cm³<V≤2000 cm³
| 只有符合5.2.7的要求时,才允许对乙炔和空气爆炸性混合物采用平面接合面。 如果f<0.5 mm,圆筒部分的最大间隙可增大到0.20 mm。 如果f<0.5 mm,圆筒部分的最大间隙可增大到0.25 mm。 | | | | | | |
| V>2000 cm³
|-
| colspan="2" | 平面接合面<sup>a</sup>
| 6 <br />9.5 <br />15.8 <br />25
| 0.10 <br />0.10 <br />0.10 <br />0.10
| —<br />0.10 <br />0.10 <br />0.10
| —<br />—<br />0.04 <br />0.04
| — <br />—<br />—<br />0.04
|-
| 止口接合 面[图2a]]
| c≥6 mm <br />d≥0.5L <br />L=c+d <br />f≤1 mm
| 12.5 <br />25 <br />40
| 0.15 <br />0.18<sup>b</sup> <br />0.20<sup>c</sup>
| 0.15 <br />0.18<sup>b</sup> <br />0.20<sup>c</sup>
| 0.15 <br />0.18<sup>b</sup> <br />0.20<sup>c</sup>
| —<br />0.18<sup>b</sup> <br />0.20<sup>c</sup>
|-
| colspan="2" | 圆筒形接合面 止口接合面 [图2b]]
| 6 <br />9.5 <br />12.5 <br />25 <br />40
| 0.10 <br />0.10 <br />0.15 <br />0.15 <br />0.20
| — <br />0.10 <br />0.15 <br />0.15 <br />0.20
| — <br />—<br />0.15 <br />0.15 <br />0.20
| — <br /><br /><br />0.15 <br />0.20
|-
| colspan="2" | 带滚动轴承旋 转电机轴承压 盖圆筒接合面
| 6 <br />9.5 <br />12.5 <br />25 <br />40
| 0.15 <br />0.15 <br />0.25 <br />0.25 <br />0.30
| — <br />0.15 <br />0.25 <br />0.25 <br />0.30
| —<br />— <br />0.25 <br />0.25 <br />0.30
| —<br />—<br />—<br />0.25 <br />0.30
|- style="text-align:left;"
| colspan="7" | 在确定最大间隙时,宜考虑按照ISO 80000-1的结构整约值。
|- style="text-align:left;"
| colspan="7" | <sup>a</sup>只有符合5.2.7的要求时,才允许对乙炔和空气爆炸性混合物采用平面接合面。 <br /><sup>b</sup>如果f<0.5 mm,圆筒部分的最大间隙可增大到0.20 mm。 <br /><sup>c</sup>如果f<0.5 mm,圆筒部分的最大间隙可增大到0.25 mm。
|}
 


GB/T 3836.2—2021


=== 5.3 螺纹接合面 ===
=== 5.3 螺纹接合面 ===
第581行: 第694行:
表4 圆柱形螺纹接合面
表4 圆柱形螺纹接合面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螺距 螺纹形状和配合等级 啮合螺纹 啮合深度 容积≤100 cm³ 容积>100 cm³ | ≥0.7 mm⁸  按照GB/T197和GB/T2516规定的中级或精密公差级 ≥5 ≥5 mm ≥8 mm |
|-
| “如果螺距大于2 mm,可能需要特殊的结构措施(例如更多的啮合螺纹),以保证电气设备能通过15.3中规定的 内部点燃不传爆试验。  如果制造商规定的螺纹接合面宽度按照表9规定的量减少时仍能通过15.3中规定的内部点燃不传爆试验,则 允许采用螺纹形状和配合等级不符合GB/T 197和GB/T 2516规定的圆柱形螺纹结合面。 | |
! !!
|-
| 螺距<br/>螺纹形状和配合等级<br/>啮合螺纹<br/>啮合深度<br/>容积≤100 cm³<br/>容积>100 cm³ || ≥0.7 mm<sup>a</sup><br/>按照GB/T197和GB/T2516规定的中级或精密公差级<sup>b</sup><br/>≥5<br/><br/>≥5 mm<br/>≥8 mm  
|-
| <sup>a</sup>如果螺距大于2 mm,可能需要特殊的结构措施(例如更多的啮合螺纹),以保证电气设备能通过15.3中规定的内部点燃不传爆试验。<br/><sup>b</sup>如果制造商规定的螺纹接合面宽度按照表9规定的量减少时仍能通过15.3中规定的内部点燃不传爆试验,则允许采用螺纹形状和配合等级不符合GB/T 197和GB/T 2516规定的圆柱形螺纹结合面。 ||
|}


表 5 锥形螺纹接合面
表 5 锥形螺纹接合面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每个部件上的螺纹(扣数) | ≥5 |
|-
| 注:适用于隔爆外壳引入装置的锥形螺纹要求见附录C。 | |
 
| 内外螺纹应有相同的公称尺寸。 6螺纹应符合ANSI/ASME B1.20.1美国标准锥管螺纹(NPT)的要求,并且拧紧密封。外螺纹部件应具有: a) 有效螺纹长度不小于尺寸"L2";和 b)如果有凸缘,凸缘端面和螺纹尾部间的长度不小于尺寸“L4”。 内螺纹的测量应使用L1塞规在“埋入”至“2圈”处进行。 e当锥形螺纹接合面由内外螺纹部件组成且啮合至少4.5扣时,不必符合脚注b的要求。 | |
! !!  
 
|-
 
| 每个部件上的螺纹(扣数) || ≥5<sup>a</sup>
 
|-
 
| 注:适用于隔爆外壳引入装置的锥形螺纹要求见附录C。 ||
 
|-
 
| <sup>a</sup>内外螺纹应有相同的公称尺寸。<br/><sup>b</sup>螺纹应符合ANSI/ASME B1.20.1美国标准锥管螺纹(NPT)的要求,并且拧紧密封。外螺纹部件应具有:<br/>a) 有效螺纹长度不小于尺寸"L2"; 和<br/>b) 如果有凸缘,凸缘端面和螺纹尾部间的长度不小于尺寸“L4”。<br/>内螺纹的测量应使用L1塞规在“埋入”至“2圈”处进行。<br/><sup>c</sup>当锥形螺纹接合面由内外螺纹部件组成且啮合至少4.5扣时,不必符合脚注b的要求。 ||
 
|}


5.4 衬垫(包括0形圈)
5.4 衬垫(包括0形圈)
第608行: 第740行:
见图10~图16。
见图10~图16。


GB/T 3836.2—2021
 




第634行: 第766行:
图15 衬垫的要求示意图(示例6)
图15 衬垫的要求示意图(示例6)


GB/T 3836.2—2021
 




第678行: 第810行:
b) 适用时,用上述2个样品或用另一组样品,进行 GB/T 3836.1 规定的外壳试验。随后,按照
b) 适用时,用上述2个样品或用另一组样品,进行 GB/T 3836.1 规定的外壳试验。随后,按照


GB/T 3836.2—2021
 


15.2.3.2用水对样品进行过压试验。如果置于每个试验样品下的吸墨纸上无任何泄漏痕迹, 则认为试验合格。
15.2.3.2用水对样品进行过压试验。如果置于每个试验样品下的吸墨纸上无任何泄漏痕迹, 则认为试验合格。
第736行: 第868行:
—圆筒形接合面(见图17);或 ——曲路式接合面(见图18);或
—圆筒形接合面(见图17);或 ——曲路式接合面(见图18);或


GB/T 3836.2—2021
 


——浮动轴封接合面(见图19)。
——浮动轴封接合面(见图19)。
第762行: 第894行:
图17 用于旋转电机轴的圆筒形接合面示例
图17 用于旋转电机轴的圆筒形接合面示例


GB/T 3836.2—2021
 




第776行: 第908行:
图 1 9 用于旋转电机轴的浮动轴承盖接合面示例
图 1 9 用于旋转电机轴的浮动轴承盖接合面示例


GB/T 3836.2—2021
 




第814行: 第946行:
注:对由任何在部件内部产生机械应力的材料制成的透明件,其安装可能引起透明件失效。
注:对由任何在部件内部产生机械应力的材料制成的透明件,其安装可能引起透明件失效。


GB/T 3836.2—2021
 


== 10 构成隔爆外壳一部分的呼吸装置和排液装置 ==
== 10 构成隔爆外壳一部分的呼吸装置和排液装置 ==
第1,012行: 第1,144行:
10.9.3的气泡试验之后,该试验应在图21所示的标准试验装置上,按照15.4.4的规定和下列补充 和修改一起进行。
10.9.3的气泡试验之后,该试验应在图21所示的标准试验装置上,按照15.4.4的规定和下列补充 和修改一起进行。


GB/T 3836.2—2021
 


10.9.3.3.2 试验程序
10.9.3.3.2 试验程序
第1,076行: 第1,208行:
b) 非金属外壳和外壳的非金属部件的工作温度范围;
b) 非金属外壳和外壳的非金属部件的工作温度范围;


GB/T 3836.2—2021
 


c) 大于2.5 L 时的最大允许外壳容积(根据热试验);
c) 大于2.5 L 时的最大允许外壳容积(根据热试验);
第1,198行: 第1,330行:
在使用管接头的情况下,每个引入装置上的螺纹式管接头不应超过一个。封堵件不应同管接头一
在使用管接头的情况下,每个引入装置上的螺纹式管接头不应超过一个。封堵件不应同管接头一


GB/T 3836.2—2021
 


起 使 用 。
起 使 用 。
第1,236行: 第1,368行:
压板
压板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标称引入孔  尺寸 | 最大钻孔  直径 | 最小引入  装置直径 |
|-
| 50.8 | 50.96 | 50.56 |
! 标称引入孔尺寸 !! 最大钻孔直径 !! 最小引入装置直径
| 63.5 | 63.62 | 63.22 |
|-
| 76.2 | 76.35 | 75.95 |
| 50.8 || 50.96 || 50.56
| 95.3 | 95.40 | 95.00 |
|-
| 108 | 108.10 | 107.70 |
| 63.5 || 63.62 || 63.22
| 114.3 | 114.50 | 114.10 |
|-
| 76.2 || 76.35 || 75.95
|-
| 95.3 || 95.40 || 95.00
|-
| 108 || 108.10 || 107.70
|-
| 114.3 || 114.50 || 114.10
|}


M8×1.25×16 螺栓 M8×21 垫圈(可选)
M8×1.25×16 螺栓 M8×21 垫圈(可选)
第1,344行: 第1,484行:
表 6 确定最高表面温度的条件
表 6 确定最高表面温度的条件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电气设备类型 | 过载或故障条件 |
| 灯具(无镇流器) | 无 |
| 灯具(电磁式镇流器) | Un×(1+10%),通过二极管模拟整流效应 |
| 灯具(电子式镇流器) | 按相应工业设备标准规定 |
| 电动机 | 无 |
| 电阻器 | 无 |
| 电磁铁 | U.和最不利的气隙情况下 |
| 其他设备 | 按相应工业设备标准规定 |
| 注:对试验电压和电流参数,见GB/T 3836.1的最高表面温度要求。 | |


== 15 型式试验 ==
|-
! 电气设备类型 !! 过载或故障条件


=== 15.1 通则 ===
|-
| 灯具(无镇流器) || 无


型式试验应按照下列顺序进行:
|-
| 灯具(电磁式镇流器) || U<sub>n</sub>×(1+10%),通过二极管模拟整流效应


a) 在已进行过或未进行过GB/T 3836.1的外壳试验的一个样品上,按照15.2.2的规定测定爆炸 压力(参考压力);
|-
| 灯具(电子式镇流器) || 按相应工业设备标准规定


b) 在已进行过 GB/T 3836.1的外壳试验的一个样品上,按照15.2.3的规定进行过压试验;
|-
| 电动机 || 无


c) 在已进行过或未进行过 GB/T 3836.1的外壳试验和上述 b) 项试验的一个样品上,按照15.3 的规定进行内部点燃的不传爆试验。
|-
| 电阻器 || 无


对非金属外壳或外壳的非金属部件,上述试验顺序被本文件中非金属外壳和外壳的非金属部件的 要求修改。
|-
| 电磁铁 || U<sub>n</sub>和最不利的气隙情况下
 
|-
| 其他设备 || 按相应工业设备标准规定
 
|-
| 注:对试验电压和电流参数,见GB/T 3836.1的最高表面温度要求。 ||
 
|}
 
== 15 型式试验 ==
 
=== 15.1 通则 ===
 
型式试验应按照下列顺序进行:
 
a) 在已进行过或未进行过GB/T 3836.1的外壳试验的一个样品上,按照15.2.2的规定测定爆炸 压力(参考压力);
 
b) 在已进行过 GB/T 3836.1的外壳试验的一个样品上,按照15.2.3的规定进行过压试验;
 
c) 在已进行过或未进行过 GB/T 3836.1的外壳试验和上述 b) 项试验的一个样品上,按照15.3 的规定进行内部点燃的不传爆试验。
 
对非金属外壳或外壳的非金属部件,上述试验顺序被本文件中非金属外壳和外壳的非金属部件的 要求修改。


试验也可不按这个试验顺序,静态或动态过压试验可在内部点燃不传爆试验之后进行,或者在另一 台样机上进行,该样机已经承受了与前面一台样机相同的机械强度试验。在任何情况下,过压试验后外 壳接合面不应有永久性变形,外壳也不应有影响防爆型式的损坏。
试验也可不按这个试验顺序,静态或动态过压试验可在内部点燃不传爆试验之后进行,或者在另一 台样机上进行,该样机已经承受了与前面一台样机相同的机械强度试验。在任何情况下,过压试验后外 壳接合面不应有永久性变形,外壳也不应有影响防爆型式的损坏。


GB/T 3836.2—2021
 


通常,外壳应在所有壳内设备安装完整状态下进行试验,但也可用等效的模型代替。
通常,外壳应在所有壳内设备安装完整状态下进行试验,但也可用等效的模型代替。
第1,412行: 第1,571行:
表 7 降低环境条件的系数
表 7 降低环境条件的系数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最低环境温度 | 试验系数 |
|-
| ≥-20(见注) ≥-30 ≥-40 ≥-50 ≥-60 | 1.0 1.37 1.45 1.53 1.62 |
! 最低环境温度 ℃ !! 试验系数
| 宜考虑隔爆外壳内温度明显低于额定环境温度的应用。 注:包括设计用于GB/T 3836.1规定的标准环境温度范围的设备。 | |
 
|-
| ≥-20(见注) <br/> ≥-30 <br/> ≥-40 <br/> ≥-50 <br/> ≥-60 || 1.0 <br/> 1.37 <br/> 1.45 <br/> 1.53 <br/> 1.62
 
|-
| 宜考虑隔爆外壳内温度明显低于额定环境温度的应用。<br/>注:包括设计用于GB/T 3836.1规定的标准环境温度范围的设备。 ||  
 
|}
 


GB/T 3836.2—2021


<15.2.2.2> 每次试验包括点燃外壳内部的爆炸性混合物和测量爆炸产生的压力。
<15.2.2.2> 每次试验包括点燃外壳内部的爆炸性混合物和测量爆炸产生的压力。
第1,494行: 第1,660行:
表 8 小型设备的相应压力
表 8 小型设备的相应压力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容积 cm³ | 类别 | 压力 kPa |
|-
| ≤10 | I、ⅡA、ⅡB、ⅡC | 1000 |
! 容积 cm³ !! 类别 !! 压力 kPa
| >10 | I | 1000 |
 
| >10 | ⅡA、ⅡB | 1500 |
|-
| >10 | ⅡC | 2000 |
| ≤10 || I、ⅡA、ⅡB、ⅡC || 1000
| 对预期用于-20℃以下环境温度的设备,上述压力应用表7中适合的试验系数增加。 | | |
 
|-
| >10 || I || 1000
 
|-
| >10 || ⅡA、ⅡB || 1500
 
|-
| >10 || ⅡC || 2000
 
|-
| 对预期用于-20℃以下环境温度的设备,上述压力应用表7中适合的试验系数增加。 || ||
 
|}
 


GB/T 3836.2—2021


加压时间至少应为10 s。
加压时间至少应为10 s。
第1,555行: 第1,734行:
Pv=(ic,r/iE)×0.9
Pv=(ic,r/iE)×0.9


GB/T 3836.2—2021
 


表 9 不传爆试验时螺纹接合面的长度缩短量
表 9 不传爆试验时螺纹接合面的长度缩短量


| |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螺纹接合面类型 | 接合面长度的缩短量 | | | |
! rowspan="3" | 螺纹接合面类型
| I、ⅡA和ⅡB(15.3.2) | | ⅡC(15.3.3) | |
! colspan="4" | 接合面长度的缩短量
| <15.3.2.1> | <15.3.2.2> | <15.3.3.2> | 15.3.3.3或15.3.3.4 |
|-
| 符合GB/T197和GB/T 2516螺纹形状和 中等或更高配合等级的圆柱形螺纹 | 不缩短 | 不缩短 | 不缩短 | 不缩短 |
| colspan="2" | I、ⅡA和ⅡB(15.3.2)
| 不符合GB/T 197和GB/T 2516的螺纹形 状和配合等级的圆柱形螺纹 | 1/3 | 1/2 | 1/2 | 1/3 |
| colspan="2" | ⅡC(15.3.3)
| 锥形螺纹(NPT) | 不缩短 | 不缩短 | 不缩短 | 不缩短 |
|-
 
| <15.3.2.1>
| <15.3.2.2>
| <15.3.3.2>
| 15.3.3.3或15.3.3.4
|- style="text-align:left; vertical-align:middle;"
| 符合GB/T197和GB/T 2516螺纹形状和 中等或更高配合等级的圆柱形螺纹
| 不缩短
| 不缩短
| 不缩短
| 不缩短
|- style="text-align:left; vertical-align:middle;"
| 不符合GB/T 197和GB/T 2516的螺纹形 状和配合等级的圆柱形螺纹
| 1/3
| 1/2
| 1/2
| 1/3
|- style="text-align:left; vertical-align:middle;"
| 锥形螺纹(NPT)
| 不缩短
| 不缩短
| 不缩短
| 不缩短
|}
表10 增加压力或试验间隙(iE) 的试验系数
表10 增加压力或试验间隙(iE) 的试验系数


| |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 --- |
| 温度不超过  ℃ | I类  12.5%CH₄/H₂ | I A 类 55%H₂ | ⅡB类 37%H₂ | ⅡC类  27.5%H₂  7.5%C₂H₂ |
| 60 | 1.00 | 1.00 | 1.00 | 1.00 |
| 70 | 1.06 | 1.05 | 1.04 | 1.11 |
| 80 | 1.07 | 1.06 | 1.05 | 1.13 |
| 90 | 1.08 | 1.07 | 1.06 | 1.15 |
| 100 | 1.09 | 1.08 | 1.06 | 1.16 |
| 110 | 1.10 | 1.09 | 1.07 | 1.18 |
| 120 | 1.11 | 1.10 | 1.08 | 1.20 |
| 125 | 1.12 | 1.11 | 1.09 | 1.22 |


对ⅡC 类,除上述系数外,15.3.3规定的试验系数也应引入到试验压力或试验间隙。
|-
 
! 温度不超过 ℃ !! I类 12.5%CH₄/H₂ !! I A 类 55%H₂ !! ⅡB类 37%H₂ !! ⅡC类 27.5%H₂ 7.5%C₂H₂
 
|-
 
| 60 || 1.00 || 1.00 || 1.00 || 1.00
 
|-
 
| 70 || 1.06 || 1.05 || 1.04 || 1.11
 
|-
 
| 80 || 1.07 || 1.06 || 1.05 || 1.13
 
|-
 
| 90 || 1.08 || 1.07 || 1.06 || 1.15
 
|-
 
| 100 || 1.09 || 1.08 || 1.06 || 1.16
 
|-
 
| 110 || 1.10 || 1.09 || 1.07 || 1.18
 
|-
 
| 120 || 1.11 || 1.10 || 1.08 || 1.20
 
|-
 
| 125 || 1.12 || 1.11 || 1.09 || 1.22
 
|}
 
对ⅡC 类,除上述系数外,15.3.3规定的试验系数也应引入到试验压力或试验间隙。


标志只用于某一种气体的电气设备,应根据单一气体的相应设备类别进行不传爆试验。
标志只用于某一种气体的电气设备,应根据单一气体的相应设备类别进行不传爆试验。
第1,590行: 第1,819行:
表11 障碍物距隔爆外壳“d”平面接合面开口处的最短距离
表11 障碍物距隔爆外壳“d”平面接合面开口处的最短距离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气体组别 | 最短距离 mm |
|-
| IA | 10 |
! 气体组别 !! 最短距离 mm
| ⅡB | 30 |
 
| ⅡC | 40 |
|-
| 注:GB/T 3836.15对带有法兰(平面)接合面的由隔爆外壳“d”保护的设备的安装作了限制。尤其是这种设备的 平面接合面在安装时与固态物体(非设备部分)的距离不允许小于表11所示的尺寸,小于该尺寸的设备进行 等效试验时除外。 | |
| IA || 10
 
|-
| ⅡB || 30
 
|-
| ⅡC || 40
 
|-
| colspan="2" | 注:GB/T 3836.15对带有法兰(平面)接合面的由隔爆外壳“d”保护的设备的安装作了限制。尤其是这种设备的平面接合面在安装时与固态物体(非设备部分)的距离不允许小于表11所示的尺寸,小于该尺寸的设备进行等效试验时除外。
 
|}


注:对除简单几何形状外的设备,多种试验配置用来确认不传爆。
注:对除简单几何形状外的设备,多种试验配置用来确认不传爆。
第1,628行: 第1,868行:
表12 气体/空气混合物
表12 气体/空气混合物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类别 | ie/ic | 混合物 |
|-
| I | ≥0.75 ≥0.6 | (55±0.5)%氢气 (50±0.5)%氢气 |
! 类别 !! i<sub>E</sub>/i<sub>C</sub> !! 混合物
| ⅡA | ≥0.75 ≥0.6 | (50±0.5)%氢气 (45±0.5)%氢气 |
 
| ⅡB | ≥0.75 ≥0.6 | (28±1)%氢气 (28±1)%氢气 在140 kPa绝对压力下 |
|-
| I || ≥0.75&nbsp;≥0.6 || (55±0.5)%氢气<br/>(50±0.5)%氢气
 
|-
| ⅡA || ≥0.75&nbsp;≥0.6 || (50±0.5)%氢气<br/>(45±0.5)%氢气
 
|-
| ⅡB || ≥0.75&nbsp;≥0.6 || (28±1)%氢气<br/>(28±1)%氢气&nbsp;在140&nbsp;kPa绝对压力下
 
|}


—通常的试验混合物根据以下公式预压:
—通常的试验混合物根据以下公式预压:
第1,835行: 第2,084行:
表13 静压
表13 静压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容积 cm³ | 类别 | 压力“ kPa |
|-
| ≤10" | I、ⅡA、ⅡB、ⅡC | 1000 |
! 容积 cm³ !! 类别 !! 压力<sup>b</sup> kPa
| >10 | I | 1000 |
|-
| >10 | ⅡA、ⅡB | 1500 |
| ≤10<sup>a</sup> || I、ⅡA、ⅡB、ⅡC || 1000
| >10 | ⅡC | 2000 |
|-
| 仅适用于焊接结构。 对于用于低于-20℃环境温度的设备,上述压力应用表7中适当的试验系数增加。 | | |
| >10 || I || 1000
|-
| >10 || ⅡA、ⅡB || 1500
|-
| >10 || ⅡC || 2000
|-
| colspan="3" | <sup>a</sup>仅适用于焊接结构。<sup>b</sup>对于用于低于-20℃环境温度的设备,上述压力应用表7中适当的试验系数增加。
|}


16.1.3 当选择第二种方法试验时,例行试验包括:
16.1.3 当选择第二种方法试验时,例行试验包括:
第1,866行: 第2,122行:
对于容积大于10 cm³ 的外壳,如果已经以4倍参考压力的静压进行了规定型式试验。
对于容积大于10 cm³ 的外壳,如果已经以4倍参考压力的静压进行了规定型式试验。


GB/T 3836.2—2021
 


=== 16.3 含有焊接结构的外壳 ===
=== 16.3 含有焊接结构的外壳 ===
第2,038行: 第2,294行:
隔爆外壳“d” 应按GB/T 3836.1的规定和下列对隔爆外壳“d” 的补充要求进行标志:
隔爆外壳“d” 应按GB/T 3836.1的规定和下列对隔爆外壳“d” 的补充要求进行标志:


GB/T 3836.2—2021
 


——对符合4.2要求的“da” 保护等级,标志应包括“da”;
——对符合4.2要求的“da” 保护等级,标志应包括“da”;
第2,052行: 第2,308行:
表14 警示或警告标志的内容
表14 警示或警告标志的内容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项 | 引用条款 | 警示或警告标志 |
| a) | 11.3 | 警示:使用屈服应力≥(值)的紧固件,该(值)由适用的试验确定 |
| b) | 13.6.5 | 警告:严禁带电断开 |
| c) | 17.2.2、17.3.2、17.3.3 | 警告:严禁带电开盖 |
| d) | E.3.2 | 警告:存在爆炸性气体环境时严禁打开 |


|-
! 项 !! 引用条款 !! 警示或警告标志
|-
| a) || 11.3 || 警示:使用屈服应力≥(值)的紧固件,该(值)由适用的试验确定
|-
| b) || 13.6.5 || 警告:严禁带电断开
|-
| c) || 17.2.2、17.3.2、17.3.3 || 警告:严禁带电开盖
|-
| d) || E.3.2 || 警告:存在爆炸性气体环境时严禁打开
|}
=== 20.3 提示性标志 ===
=== 20.3 提示性标志 ===


第2,066行: 第2,327行:
表15 提示性标志的内容
表15 提示性标志的内容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 引用条款 | 提示性标志 |
|-
| a) | 13.2 | 螺纹的尺寸和型号标识,即:“1/2 NPT”"M25" |
 
| b) | 13.2 | 见安装使用说明书 |
! !! 引用条款 !! 提示性标志
| c) | 15.3.1 | “设备的安装应使其平面接合面不在固态物体(非设备部分)规定距离  之内”,该规定距离通过火焰传播试验时靠近固态物体确定,试验值小 于表11中规定的数值 |
 
|-
 
| a) || 13.2 || 螺纹的尺寸和型号标识,即:“1/2 NPT”“M25”
 
|-
 
| b) || 13.2 || 见安装使用说明书
 
|-
 
| c) || 15.3.1 || “设备的安装应使其平面接合面不在固态物体(非设备部分)规定距离之内”,该规定距离通过火焰传播试验时靠近固态物体确定,试验值小于表11中规定的数值
 
|}


== 21 使用说明书 ==
== 21 使用说明书 ==
第2,077行: 第2,351行:
所有由隔爆外壳“d”保护的设备应按照GB/T 3836.1的要求提供使用说明书,至少包括详细的火 焰通路尺寸或火焰通路预期将不进行修理的标示(如果5. 1要求)。
所有由隔爆外壳“d”保护的设备应按照GB/T 3836.1的要求提供使用说明书,至少包括详细的火 焰通路尺寸或火焰通路预期将不进行修理的标示(如果5. 1要求)。


GB/T 3836.2—2021
 


附 录 A
附 录 A
第2,095行: 第2,369行:
A.4 15.4.4 规定的型式试验应在按不小于最大许可间隙90%制造的试样上进行。
A.4 15.4.4 规定的型式试验应在按不小于最大许可间隙90%制造的试样上进行。


GB/T 3836.2—2021
 


附 录 B
附 录 B
第2,244行: 第2,518行:


注:为了提供足够的强度,绝缘套管设计通常规定沿要求的粘结接合面长度上各点至少有20%的横截面积被填料 填 充 。
注:为了提供足够的强度,绝缘套管设计通常规定沿要求的粘结接合面长度上各点至少有20%的横截面积被填料 填 充 。
GB/T 3836.2-2021


当绝缘套管由金属部件上的模压绝缘材料构成时,5.2、5.3及5.4规定的要求不适用,但可采用第6 章的规定,且在进行不传爆试验时,绝缘套管安装在预期最大最终应用容积的代表性外壳上,导体长度 用文件规定的最小值。绝缘材料本身能影响外壳的机械强度。
当绝缘套管由金属部件上的模压绝缘材料构成时,5.2、5.3及5.4规定的要求不适用,但可采用第6 章的规定,且在进行不传爆试验时,绝缘套管安装在预期最大最终应用容积的代表性外壳上,导体长度 用文件规定的最小值。绝缘材料本身能影响外壳的机械强度。
第2,297行: 第2,569行:
注:未与隔爆外壳一起评定的非螺纹接合面电缆适配器和/或引入装置,进行复查和/或评定以确保固定方法适用 于安装且满足隔爆外壳的要求。
注:未与隔爆外壳一起评定的非螺纹接合面电缆适配器和/或引入装置,进行复查和/或评定以确保固定方法适用 于安装且满足隔爆外壳的要求。


GB/T 3836.2—2021
 


C.2.3 Ex封堵件的结构要求
C.2.3 Ex封堵件的结构要求
第2,357行: 第2,629行:
注:本要求是为了通过保持封堵件外表面尽可能靠近外壳解决外壳引入的问题。
注:本要求是为了通过保持封堵件外表面尽可能靠近外壳解决外壳引入的问题。


GB/T 3836.2—2021
 


C.2.3.4 非螺纹 Ex 封堵件(仅 I 类)
C.2.3.4 非螺纹 Ex 封堵件(仅 I 类)
第2,401行: 第2,673行:
注2:为了保持试验压力,除了与密封圈有关的接合面之外,装人试验装置中的电缆引入装置或导管密封装置的所 有接合面均可能有必要密封起来。当使用金属护套电缆样品时,可能要求避免对导线端部或电缆内部施加 压 力 。
注2:为了保持试验压力,除了与密封圈有关的接合面之外,装人试验装置中的电缆引入装置或导管密封装置的所 有接合面均可能有必要密封起来。当使用金属护套电缆样品时,可能要求避免对导线端部或电缆内部施加 压 力 。


GB/T 3836.2—2021
 


标引序号说明:
标引序号说明:
第2,512行: 第2,784行:
—I 类电气设备为2000 kPa;
—I 类电气设备为2000 kPa;


GB/T 3836.2—2021
 


——Ⅱ类电气设备为3000 kPa。
——Ⅱ类电气设备为3000 kPa。
第2,518行: 第2,790行:
表 C.1 旋紧应施加的力矩(公制)
表 C.1 旋紧应施加的力矩(公制)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螺纹尺寸  mm | 力矩试验和冲击试验时的旋紧力矩 N ·m | 图C.1b)示例2的封堵件的旋紧力矩 N ·m |
| <16 | 2d" | 3.5d |
| 16 | 40 | 65 |
| 20 | 40 | 65 |
| 25 | 55 | 95 |
| 32 | 65 | 110 |
| 40 | 80 | 130 |
| 50 | 100 | 165 |
| 63 | 115 | 195 |
| 75 | 140 | 230 |
| >75 | 2d⁸ | 3.5d³ |
| "d是指螺纹大径,单位为mm。 | | |


表 C.2 旋紧应施加的力矩(NPT)
|-
! 螺纹尺寸 mm !! 力矩试验和冲击试验时的旋紧力矩 N·m !! 图C.1b)示例2的封堵件的旋紧力矩 N·m


|  |  |
|-
| --- | --- |
| <16 || 2d<sup>a</sup> || 3.5d<sup>a</sup>
| 螺纹尺寸 | 旋紧力矩  N ·m |
| ~34  1~1  2和更大 | 90  113  181 |


|-
| 16 || 40 || 65


|-
| 20 || 40 || 65


|-
| 25 || 55 || 95


|-
| 32 || 65 || 110


|-
| 40 || 80 || 130


|-
| 50 || 100 || 165


图 C.3 Ex 螺纹式管接头示例
|-
| 63 || 115 || 195


附 录 D
|-
| 75 || 140 || 230


(规范性)
|-
| >75 || 2d<sup>a</sup> || 3.5d<sup>a</sup>


作为 Ex 元件的空隔爆外壳
|-
| <sup>a</sup>d是指螺纹大径,单位为mm。|| ||


D.1 总则
|}


对空外壳颁发 Ex 元件防爆合格证的目的是使隔爆外壳的制造商在内部装置不确定时可取得防爆 合格证,以便使第三方可利用此外壳,在取得完整设备的防爆合格证时不需要重复所有本文件和 GB/T 3836.1 要求的隔爆外壳型式试验。当需要完整的设备防爆合格证时,不需要取得空外壳的 Ex 元件防爆合格证。
表 C.2 旋紧应施加的力矩(NPT)


D.2 绪言
{| class="wikitable"


该附录包含了空隔爆外壳的 Ex 元件外壳防爆合格证的要求。这并不是取消随后的设备防爆合格 证,但它使取得设备防爆合格证更容易。
|-
! 螺纹尺寸 !! 旋紧力矩 N·m


Ex 元件外壳防爆合格证的持有者应确保:
|-
| ~34 1~1 2和更大 || 90 113 181
 
|}
 
 
 
 
 
 
 
图 C.3 Ex 螺纹式管接头示例
 
附 录 D
 
(规范性)
 
作为 Ex 元件的空隔爆外壳
 
D.1 总则
 
对空外壳颁发 Ex 元件防爆合格证的目的是使隔爆外壳的制造商在内部装置不确定时可取得防爆 合格证,以便使第三方可利用此外壳,在取得完整设备的防爆合格证时不需要重复所有本文件和 GB/T 3836.1 要求的隔爆外壳型式试验。当需要完整的设备防爆合格证时,不需要取得空外壳的 Ex 元件防爆合格证。
 
D.2 绪言
 
该附录包含了空隔爆外壳的 Ex 元件外壳防爆合格证的要求。这并不是取消随后的设备防爆合格 证,但它使取得设备防爆合格证更容易。
 
Ex 元件外壳防爆合格证的持有者应确保:


a) 结构与Ex 元件外壳防爆合格证中提及的文件中规定的原始设计一致
a) 结构与Ex 元件外壳防爆合格证中提及的文件中规定的原始设计一致
第2,644行: 第2,946行:
除了符合限制条件之外,应考虑并确定所有的使用情况符合 GB/T 3836.1和本文件的相关规定。
除了符合限制条件之外,应考虑并确定所有的使用情况符合 GB/T 3836.1和本文件的相关规定。


GB/T 3836.2—2021
 


附 录 E
附 录 E
第2,666行: 第2,968行:
表 E.1 允许的原电池
表 E.1 允许的原电池


|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
| GB/T8897.1类型 | 正极 | 电解质 | 负极 |
| 一 | 二氧化锰(MnO₂) | 氯化铵,氯化锌 | 锌(Zn) |
| A | 氧 ( O₂) | 氯化铵,氯化锌 | 锌(Zn) |
| B | 氟化石墨(CF)z | 有机电解质 | 锂(Li) |
| C | 二氧化锰(MnO₂) | 有机电解质 | 锂(Li) |
| E | 亚硫酰(二)氯(SOCl₂) | 非水无机物 | 锂(Li) |
| L | 二氧化锰(MnO₂) | 碱金属氢化物 | 锌(Zn) |
| S | 氧化银(Ag₂O) | 碱金属氢化物 | 锌(Zn) |
| W | 二氧化硫(SO₂) | 非水有机盐 | 锂(Li) |
| 注:GB/T8897.1列举了锌/氧化锰电池,但是没有用字母分级。 | | | |


表 E.2 允许的蓄电池
|-
! GB/T8897.1类型 !! 正极 !! 电解质 !! 负极


| |  |  |
|-
| --- | --- | --- |
| || 二氧化锰(MnO₂) || 氯化铵,氯化锌 || (Zn)
| 相应的标准/类型 | 类型 | 电解质 |
| 类型K  GB/T 22084.1 GB/T15142  GB/T 28867 | 镍-镉(Ni-Cd) | 氢氧化钾(KOH) |
| GB/T 30426 | (Li) | 非水有机盐 |
| GB/T 22084.2 | 镍-氢 | 氢氧化钾(KOH) |


E.3 隔爆外壳内的电池(或电池组)的通用要求
|-
| A || 氧 (O₂) || 氯化铵,氯化锌 || 锌(Zn)


E.3.1 以下的使用限制应适用于某些类型的电池:
|-
| B || 氟化石墨(CF)x || 有机电解质 || 锂(Li)


——在隔爆外壳内不应使用排气式或开启式蓄电池来构成电池组;
|-
| C || 二氧化锰(MnO₂) || 有机电解质 || 锂(Li)


——在隔爆外壳内可使用阀控式密封电池,但只能用于放电目的;
|-
| E || 亚硫酰(二)氯(SOCl₂) || 非水无机物 || 锂(Li)


——符合 E.5 要求时,气密式蓄电池可在隔爆外壳内充电。
|-
| L || 二氧化锰(MnO₂) || 碱金属氢化物 || 锌(Zn)


E.3.2 包含电池的隔爆外壳应设置表14中d)项规定的标志。
|-
| S || 氧化银(Ag₂O) || 碱金属氢化物 || 锌(Zn)


当电池和与其连接的电路符合GB/T3836.4 的要求,并且在运行时电池不充电,则此要求不适用。
|-
| W || 二氧化硫(SO₂) || 非水有机盐 || 锂(Li)
 
|-
| 注:GB/T8897.1列举了锌/氧化锰电池,但是没有用字母分级。 || || ||
 
|}
 
表 E.2 允许的蓄电池
 
{| class="wikitable"
 
|-
! 相应的标准/类型 !! 类型 !! 电解质
 
|-
| 类型K  GB/T 22084.1 GB/T15142  GB/T 28867 || 镍-镉(Ni-Cd) || 氢氧化钾(KOH)
 
|-
| GB/T 30426 || 锂(Li) || 非水有机盐
 
|-
| GB/T 22084.2 || 镍-氢 || 氢氧化钾(KOH)
 
|}
 
E.3 隔爆外壳内的电池(或电池组)的通用要求
 
E.3.1 以下的使用限制应适用于某些类型的电池:
 
——在隔爆外壳内不应使用排气式或开启式蓄电池来构成电池组;
 
——在隔爆外壳内可使用阀控式密封电池,但只能用于放电目的;
 
——符合 E.5 要求时,气密式蓄电池可在隔爆外壳内充电。
 
E.3.2 包含电池的隔爆外壳应设置表14中d)项规定的标志。
 
当电池和与其连接的电路符合GB/T3836.4 的要求,并且在运行时电池不充电,则此要求不适用。


E.3.3 电池组和与其相连的安全装置应安装牢固(例如,为此目的而设计的夹子或支架)。
E.3.3 电池组和与其相连的安全装置应安装牢固(例如,为此目的而设计的夹子或支架)。
第2,748行: 第3,080行:
——使用旁路二极管限制每个单体电池极性接反时的电压。例如,对于由三个单体电池串联连接 组成的电池组提供的保护电路如图 E.1 所示。
——使用旁路二极管限制每个单体电池极性接反时的电压。例如,对于由三个单体电池串联连接 组成的电池组提供的保护电路如图 E.1 所示。


GB/T 3836.2—2021
 




第2,816行: 第3,148行:
E.6.4 本文件要求的安全装置构成控制系统相关的安全部件。评定控制系统完整的安全性能符合本 文件规定的安全水平,是制造商的责任。
E.6.4 本文件要求的安全装置构成控制系统相关的安全部件。评定控制系统完整的安全性能符合本 文件规定的安全水平,是制造商的责任。


GB/T 3836.2—2021
 


附 录 F
附 录 F
第2,828行: 第3,160行:
表 F.1 螺栓或螺母的机械性能
表 F.1 螺栓或螺母的机械性能


| |  |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 --- | --- |
| 紧固件材质 | 性能等级 | 标称抗拉强度  MPa | 最小抗拉强度  MPa | 标称屈服强度  MPa | 最小屈服强度  MPa |
| 碳钢 | 3.6 | 300 | 330 | 180 | 190 |
| 碳钢 | 4.6 | 400 | 400 | 240 | 240 |
| 碳钢 | 4.8 | 400 | 420 | 320 | 340 |
| 碳钢 | 5.6 | 500 | 500 | 300 | 300 |
| 碳钢 | 5.8 | 500 | 520 | 400 | 420 |
| 碳钢 | 6.8 | 600 | 600 | 480 | 480 |
| 碳钢 | 8.8≤M16 | 800 | 800 | 640 | 640 |
| 碳钢 | 8.8>M16 | 800 | 830 | 640 | 660 |
| 碳钢 | 9.8 | 900 | 900 | 720 | 720 |
| 碳钢 | 10.9 | 1000 | 1040 | 900 | 940 |
| 碳钢 | 12.9 | 1200 | 1220 | 1080 | 1100 |
| 不锈钢(奥氏体) | A\*-50 |  | 500 |  | 210 |
| 不锈钢(奥氏体) | A\*-70 |  | 700 |  | 450 |
| 不锈钢(奥氏体) | A\*-80 |  | 800 |  | 600 |
| 不锈钢(马氏体) | C\*-50 |  | 500 |  | 250 |
| 不锈钢(马氏体) | C\*-70 |  | 700 |  | 410 |
| 不锈钢(马氏体) | C\*-80 |  | 800 |  | 640 |
| 不锈钢(马氏体) | C\*-110 |  | 1100 |  | 820 |
| 不锈钢(铁体) | F1-45 |  | 450 |  | 250 |
| 不锈钢(铁体) | F1-60 |  | 600 |  | 410 |
| 注:对A级和C级性能的不锈钢,星号“\*”由性能级别数字代替。 | | | | | |


附 录 G
|-


(规范性)
! 紧固件材质 !! 性能等级 !! 标称抗拉强度 MPa !! 最小抗拉强度 MPa !! 标称屈服强度 MPa !! 最小屈服强度 MPa


对具有内部释放源(内置系统)的隔爆外壳的附加要求
|-


G.1 总 则
| 碳钢 || 3.6 || 300 || 330 || 180 || 190


内置系统是设备的一部分,该部分包含可能通过隔爆外壳且导致向隔爆外壳或布线系统内部释放 的工艺流体。见图 G.1。
|-


内部释放源氧浓度大于正常空气,或具有其他氧化剂的设备,不属于本文件的范围。
| 碳钢 || 4.6 || 400 || 400 || 240 || 240


注:由于正常或异常条件下的泄漏,引起的从一个内置系统到隔爆外壳内的可燃或非可燃流体释放,包括空气,有 时需要使用入口流量限制器和呼吸/排液装置以保持隔爆外壳内部压力在 GB/T 3836.1 范 围 中 给 出 的
|-


80 kPa~110kPa(绝对)大气压力范围内。潜在泄漏源包括 O 形密封圈、衬垫、螺纹接头、法兰接头、工艺连接 和其他部分。
| 碳钢 || 4.8 || 400 || 420 || 320 || 340


|-


| 碳钢 || 5.6 || 500 || 500 || 300 || 300


内置系统
|-


隔爆外壳
| 碳钢 || 5.8 || 500 || 520 || 400 || 420
 
|-
 
| 碳钢 || 6.8 || 600 || 600 || 480 || 480
 
|-
 
| 碳钢 || 8.8≤M16 || 800 || 800 || 640 || 640
 
|-
 
| 碳钢 || 8.8>M16 || 800 || 830 || 640 || 660
 
|-
 
| 碳钢 || 9.8 || 900 || 900 || 720 || 720
 
|-
 
| 碳钢 || 10.9 || 1000 || 1040 || 900 || 940
 
|-
 
| 碳钢 || 12.9 || 1200 || 1220 || 1080 || 1100
 
|-
 
| 不锈钢(奥氏体) || A*-50 ||  || 500 ||  || 210
 
|-
 
| 不锈钢(奥氏体) || A*-70 ||  || 700 ||  || 450
 
|-
 
| 不锈钢(奥氏体) || A*-80 ||  || 800 ||  || 600
 
|-
 
| 不锈钢(马氏体) || C*-50 ||  || 500 ||  || 250
 
|-
 
| 不锈钢(马氏体) || C*-70 ||  || 700 ||  || 410
 
|-
 
| 不锈钢(马氏体) || C*-80 ||  || 800 ||  || 640
 
|-
 
| 不锈钢(马氏体) || C*-110 ||  || 1100 ||  || 820
 
|-
 
| 不锈钢(铁体) || F1-45 ||  || 450 ||  || 250
 
|-
 
| 不锈钢(铁体) || F1-60 ||  || 600 ||  || 410
 
|-
 
| colspan="6" | 注:对A级和C级性能的不锈钢,星号“*”由性能级别数字代替。
 
|}
 
附 录 G
 
(规范性)
 
对具有内部释放源(内置系统)的隔爆外壳的附加要求
 
G.1 总 则
 
内置系统是设备的一部分,该部分包含可能通过隔爆外壳且导致向隔爆外壳或布线系统内部释放 的工艺流体。见图 G.1。
 
内部释放源氧浓度大于正常空气,或具有其他氧化剂的设备,不属于本文件的范围。
 
注:由于正常或异常条件下的泄漏,引起的从一个内置系统到隔爆外壳内的可燃或非可燃流体释放,包括空气,有 时需要使用入口流量限制器和呼吸/排液装置以保持隔爆外壳内部压力在 GB/T 3836.1 范 围 中 给 出 的
 
80 kPa~110kPa(绝对)大气压力范围内。潜在泄漏源包括 O 形密封圈、衬垫、螺纹接头、法兰接头、工艺连接 和其他部分。
 
 
 
内置系统
 
隔爆外壳




第2,897行: 第3,296行:
注:对于本文件,液化气体释放被视作气体释放。
注:对于本文件,液化气体释放被视作气体释放。


GB/T 3836.2—2021
 


G.2.3 液体有限释放
G.2.3 液体有限释放
第2,981行: 第3,380行:
最大的氦泄漏率应小于10-² Pa ·L/s。
最大的氦泄漏率应小于10-² Pa ·L/s。


GB/T 3836.2—2021
 


附 录 H
附 录 H
第3,009行: 第3,408行:
注:对典型布置,已经发现,利用PTC160 热敏电阻或160℃恒温控器嵌入定子绕组中(风扇相对端的端部绕组每相 一个)能为 T3 温度组别的划分提供支持。
注:对典型布置,已经发现,利用PTC160 热敏电阻或160℃恒温控器嵌入定子绕组中(风扇相对端的端部绕组每相 一个)能为 T3 温度组别的划分提供支持。


GB/T 3836.2—2021
 


附 录 I
附 录 I
第3,043行: 第3,442行:
设备的螺纹隔爆接合面应有防止自行松脱的措施,防松措施不应破坏隔爆结构。
设备的螺纹隔爆接合面应有防止自行松脱的措施,防松措施不应破坏隔爆结构。


GB/T 3836.2—2021
 


附 录 J
附 录 J
第3,057行: 第3,456行:
图J.1 粘结接合面的补充机械固定方式示例
图J.1 粘结接合面的补充机械固定方式示例


GB/T 3836.2—2021
 


参 考 文 献
参 考 文 献
焦雨桐
5,472

个编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