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爆炸性环境第1部分:设备 通用要求GB 3836.1-2021: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焦雨桐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焦雨桐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第31行: 第31行:
本文件由下列文件补充或修改:
本文件由下列文件补充或修改:


|  |  |  |
| --- | --- | --- |
| —GB/T | 3836.2:爆炸性环境 | 第2部分:由隔爆外壳“d” 保护的设备; |
| ——GB/T | 3836.3:爆炸性环境 | 第3部分:由增安型“e” 保护的设备; |
| ——GB/T | 3836.4:爆炸性环境 | 第4部分:由本质安全型“i” 保护的设备; |
| —-GB/T | 3836.5:爆炸性环境 | 第5部分:由正压外壳“p” 保护的设备; |
| ——GB/T | 3836.6:爆炸性环境 | 第6部分:由液浸型“o” 保护的设备; |
| ——GB/T | 3836.7:爆炸性环境 | 第7部分:由充砂型“q” 保护的设备 |


—-GB/T 3836.8:爆炸性环境 第8部分:由“n”型保护的设备;
——GB/T 38336.2: 爆炸性环境 第 2 部分: 由隔爆外壳“d”保护的设备;


—GB/T 3836.9:爆炸性环境 第9部分:由浇封型“m”保护的设备;
——GB/T 38336.3: 爆炸性环境 第 3 部分: 由增安型“e”保护的设备;


—GB/T 3836.17:爆炸性环境 第17部分:由正压房间“p” 和人工通风房间“v” 人保护的设备;
——GB/T 38336.4: 爆炸性环境 第 4 部分: 由本质安全型“i”保护的设备;
 
——GB/T 38336.5: 爆炸性环境 第 5 部分: 由正压外壳“p”保护的设备;
 
—— GB/T 38336.6: 爆炸性环境 第 6 部分: 由液浸型“o”保护的设备;
 
——GB/T 38336.7: 爆炸性环境 第 7 部分: 由充砂型“q”保护的设备;
 
——GB/T 38336.8: 爆炸性环境 第 8 部分: 由“n”型保护的设备;
 
——GB/T 3836.8:爆炸性环境 第8部分:由“n”型保护的设备;
 
——GB/T 3836.9:爆炸性环境 第9部分:由浇封型“m”保护的设备;
 
——GB/T 3836.17:爆炸性环境 第17部分:由正压房间“p” 和人工通风房间“v” 人保护的设备;


——GB/T 3836.18:爆炸性环境 第18部分:本质安全电气系统;
——GB/T 3836.18:爆炸性环境 第18部分:本质安全电气系统;


—GB 3836.20:爆炸性环境 第20部分:设备保护级别(EPL) 为 Ga 级的设备;
——GB 3836.20:爆炸性环境 第20部分:设备保护级别(EPL) 为 Ga 级的设备;


——GB/T 3836.22:爆炸性环境 第22部分:光辐射设备和传输系统的保护措施;
——GB/T 3836.22:爆炸性环境 第22部分:光辐射设备和传输系统的保护措施;
GB/T 3836.1—2021


——GB/T 3836.24:爆炸性环境 第24部分:由特殊型“s”保护的设备;
——GB/T 3836.24:爆炸性环境 第24部分:由特殊型“s”保护的设备;
第60行: 第64行:
——GB/T 3836.28:爆炸性环境 第28部分:爆炸性环境用非电气设备 基本方法和要求;
——GB/T 3836.28:爆炸性环境 第28部分:爆炸性环境用非电气设备 基本方法和要求;


———GB/T 3836.31:爆炸性环境 第31部分:由防粉尘点燃外壳“t”保护的设备;
——GB/T 3836.31:爆炸性环境 第31部分:由防粉尘点燃外壳“t”保护的设备;


——GB/T 3836.32:爆炸性环境 第32部分:电子控制火花时限本质安全系统;
——GB/T 3836.32:爆炸性环境 第32部分:电子控制火花时限本质安全系统;
第94行: 第98行:
GB/T80 内六角凹端紧定螺钉(GB/T80—2007,ISO 4029:2003,MOD)
GB/T80 内六角凹端紧定螺钉(GB/T80—2007,ISO 4029:2003,MOD)


GB/T 197 普通螺纹 公 差(GB/T197—2018,ISO 965-1:2013,MOD)
GB/T 197 普通螺纹公差(GB/T197—2018,ISO 965-1:2013,MOD)


GB/T755 旋转电机 定额和性能(GB/T755—2019,IEC 60034-1:2017,IDT)
GB/T755 旋转电机定额和性能(GB/T755—2019,IEC 60034-1:2017,IDT)


GB/T 1040.2 塑料 拉伸性能的测定 第2部分:模塑和挤塑塑料的试验条件(GB/T 1040.2— 2006,ISO 527-2:1993,IDT)
GB/T 1040.2 塑料 拉伸性能的测定 第2部分:模塑和挤塑塑料的试验条件(GB/T 1040.2— 2006,ISO 527-2:1993,IDT)
第120行: 第124行:
GB/T 3452.3 液压气动用O 形橡胶密封圈 沟槽尺寸
GB/T 3452.3 液压气动用O 形橡胶密封圈 沟槽尺寸


GB/T 3836.2 爆炸性环境 第 2 部分:由隔爆外壳“d”保护的设备(GB/T 3836.2-2021,
GB/T 3836.2 爆炸性环境 第 2 部分:由隔爆外壳“d”保护的设备(GB/T 3836.2-2021,IEC 60079-1:2014,MOD)
 
IEC 60079-1:2014,MOD)
 
GB/T 3836.1—2021


GB/T 3836.3 爆炸性环境 第3部分:由增安型“e”保 护 的 设 备(GB/T 3836.3—2021, IEC 60079-7:2015,MOD)
GB/T 3836.3 爆炸性环境 第3部分:由增安型“e”保 护 的 设 备(GB/T 3836.3—2021, IEC 60079-7:2015,MOD)
第187行: 第187行: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GB/T 3836.1—2021


ISO 和 IEC 在以下地址维护用于标准化的术语数据库:
ISO 和 IEC 在以下地址维护用于标准化的术语数据库:
第270行: 第268行:
电池组
电池组


GB/T 3836.1—2021
 


装配有使用所必需的装置(例如端子、标志和保护装置)的一个或多个单体电池。 注:典型电池结构示例见图1。
装配有使用所必需的装置(例如端子、标志和保护装置)的一个或多个单体电池。 注:典型电池结构示例见图1。
第332行: 第330行:
带有盖子,盖子上有通气孔,产生的气体可通过通气孔逸出的电池。
带有盖子,盖子上有通气孔,产生的气体可通过通气孔逸出的电池。


GB/T 3836.1—2021
 


3.7.9
3.7.9
第400行: 第398行:
图 2 典型电池腔
图 2 典型电池腔


GB/T 3836.1—2021
 


3.7.16
3.7.16
第460行: 第458行:
注:电缆引入装置术语的图解见图 A.1。
注:电缆引入装置术语的图解见图 A.1。


GB/T 3836.1—2021
 


3.10.1
3.10.1
第544行: 第542行:
按照 GB/T 4208 或 GB/T 4942.1(适用时)规定的数字分类前加符号IP, 用于设备外壳以提供:
按照 GB/T 4208 或 GB/T 4942.1(适用时)规定的数字分类前加符号IP, 用于设备外壳以提供:


GB/T 3836.1—2021
 


— 对人员触及或接近外壳内部的带电部件和活动部件(光滑的转轴和类似部件除外)的防护;
— 对人员触及或接近外壳内部的带电部件和活动部件(光滑的转轴和类似部件除外)的防护;
第704行: 第702行:
安装在煤矿瓦斯爆炸性环境中的设备,具有“很高”的保护等级,该级别具有足够的安全性,使设备 在正常运行、出现预期故障或罕见故障,甚至在气体突然出现设备仍带电的情况下均不可能成为点 燃 源 。
安装在煤矿瓦斯爆炸性环境中的设备,具有“很高”的保护等级,该级别具有足够的安全性,使设备 在正常运行、出现预期故障或罕见故障,甚至在气体突然出现设备仍带电的情况下均不可能成为点 燃 源 。


GB/T 3836.1—2021
 


3.28.2
3.28.2
第852行: 第850行:
注:例如,本质安全型“i”再分为保护等级“ia”“ib”“ic”, 与 EPL Ga、Gb、Ge(用于爆炸性气体环境)相关联。
注:例如,本质安全型“i”再分为保护等级“ia”“ib”“ic”, 与 EPL Ga、Gb、Ge(用于爆炸性气体环境)相关联。


GB/T 3836.1—2021
 


3.44
3.44
第938行: 第936行:
注3:对电机,正常运行的规定是基于工作制(按 GB/T 755,S1…S10)。
注3:对电机,正常运行的规定是基于工作制(按 GB/T 755,S1…S10)。


GB/T 3836.1—2021
 


3.51
3.51
第1,022行: 第1,020行:
发射器的有效输出功率与天线增益的乘积。
发射器的有效输出功率与天线增益的乘积。


GB/T 3836.1—2021
 


注1:增益是天线在特定方向上集中辐射产生的,并且总是与规定的基准天线有关。
注1:增益是天线在特定方向上集中辐射产生的,并且总是与规定的基准天线有关。
第1,102行: 第1,100行:
符合本文件的紧固装置的特定型式。
符合本文件的紧固装置的特定型式。


GB/T 3836.1—2021
 


3.65
3.65
第1,182行: 第1,180行:
用于煤矿的设备,当其环境中除瓦斯外还可能含有其他爆炸性气体时,应按照I 类和Ⅱ类相应可燃 性气体的要求进行制造和试验。
用于煤矿的设备,当其环境中除瓦斯外还可能含有其他爆炸性气体时,应按照I 类和Ⅱ类相应可燃 性气体的要求进行制造和试验。


GB/T 3836.1—2021
 


I 类电气设备还应符合附录 I 的特殊要求。
I 类电气设备还应符合附录 I 的特殊要求。
第1,238行: 第1,236行:
表 1 运行中的环境温度和附加标志
表 1 运行中的环境温度和附加标志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设备 | 运行中的环境温度 | 附加标志 |
| 正常情况 | 最高:+40℃  最低:-20℃ | 无 |
| 特殊情况 | 由制造商规定 | T。或Tamb附加特殊范围,例如, -30℃≤T≤+40℃或符号“X” |


|-
! 设备 !! 运行中的环境温度 !! 附加标志
|-
| 正常情况 || 最高:+40℃  最低:-20℃ || 无
|-
| 特殊情况 || 由制造商规定 || T<sub>a</sub>或T<sub>amb</sub>附加特殊范围,例如,-30℃≤T<sub>a</sub>≤+40℃或符号“X”
|}
5.1.2 外部热源或冷源
5.1.2 外部热源或冷源


第1,298行: 第1,302行:
表 2 Ⅱ类电气设备的最高表面温度分组
表 2 Ⅱ类电气设备的最高表面温度分组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温度组别 | 最高表面温度 ℃ |
|-
| T1 | ≤450 |
! 温度组别 !! 最高表面温度&nbsp;()
| T2 | ≤300 |
 
| T3 | ≤200 |
|-
| T4 | ≤135 |
| T1 || ≤450
| T5 | ≤100 |
 
| T6 | ≤85 |
|-
| T2 || ≤300
 
|-
| T3 || ≤200
 
|-
| T4 || ≤135
 
|-
| T5 || ≤100
 
|-
| T6 || ≤85
 
|}


不同的环境温度及不同的外部热源和冷源可能有一个以上的温度组别。
不同的环境温度及不同的外部热源和冷源可能有一个以上的温度组别。
第1,356行: 第1,375行:
表 3 按元件尺寸评定温度组别
表 3 按元件尺寸评定温度组别


| |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不包括导线的总表面积  F  mm² | Ⅱ类T4组 | | I类 | |
! rowspan="3" | 不包括导线的总表面积  F  mm²
| 粉尘除外 | |
! colspan="2" | Ⅱ类T4组
| 最高表面温度 ℃ | 最大消耗功率  W | 最高表面温度 ℃ | 最大消耗功率  W |
! colspan="2" | I类
| F<20 | 275 | | 950 | |
|-
| 20≤F≤1000 | 200 | 按表4 | | 按表4 |
| rowspan="2" | 最高表面温度 ℃
| F>1000 | | 按表4 | | 按表4 |
| rowspan="2" | 最大消耗功率  W
| colspan="2" | 粉尘除外
|-
| 最高表面温度 ℃
| 最大消耗功率  W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text-align:left;" | F<2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275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950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text-align:left;" | 20≤F≤100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20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按表4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按表4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text-align:left;" | F>1000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按表4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按表4
|}


表 4 元件表面积≥20 mm² 时评定温度组别
表 4 元件表面积≥20 mm² 时评定温度组别


| |  |  |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最高局部温度/℃ | 设备类别 | 40 | 50 | 60 | 70 | 80 |
! style="text-align:left;" | 最高局部温度a /℃
| 最大消耗功率/W | Ⅱ 类 | 1.3 | 1.25 | 1.2 | 1.1 | 1.0 |
! 设备类别
| I类(粉尘除外) | 3.3 | 3.22 | 3.15 | 3.07 | 3.0 |
! 40
| 局部温度是在正常运行条件下元件周围的空气温度(不是元件表面温度),考虑了来自元件本身和其他附近元 件的热量,以及相关外部热源。 | | | | | | |
! 50
! 60
! 70
! 8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rowspan="2" style="text-align:left;" | 最大消耗功率/W
| Ⅱ 类
| 1.3
| 1.25
| 1.2
| 1.1
| 1.0
|-
| I类(粉尘除外)
| 3.3
| 3.22
| 3.15
| 3.07
| 3.0
|- style="text-align:left;"
| colspan="7"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a 局部温度是在正常运行条件下元件周围的空气温度(不是元件表面温度),考虑了来自元件本身和其他附近元件的热量,以及相关外部热源。
|}


对于电位器,其表面应是电阻元件的表面,而不是电位器的外表面。试验时,应考虑整个电位器的 安装布置、散热及冷却所产生的影响。温度应在专用防爆型式标准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在流过电流的印 制导线上进行测量。如果这将导致比10%印制线阻值还小的电阻值时,则应在10%印制线阻值时进行 测 量 。
对于电位器,其表面应是电阻元件的表面,而不是电位器的外表面。试验时,应考虑整个电位器的 安装布置、散热及冷却所产生的影响。温度应在专用防爆型式标准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在流过电流的印 制导线上进行测量。如果这将导致比10%印制线阻值还小的电阻值时,则应在10%印制线阻值时进行 测 量 。
第1,396行: 第1,459行:
本文件的要求和第1章所列一种或多种专用标准的要求是对适用的相关工业标准安全要求的
本文件的要求和第1章所列一种或多种专用标准的要求是对适用的相关工业标准安全要求的


GB/T 3836.1—2021
 


补充。
补充。
第1,454行: 第1,517行:
100 V r.m.s,历时1 min 的耐电压试验。然而,对孤立的裸露导电部件,应采取措施保证充分接地。
100 V r.m.s,历时1 min 的耐电压试验。然而,对孤立的裸露导电部件,应采取措施保证充分接地。


GB/T 3836.1—2021
 


=== 6.5 衬垫保持 ===
=== 6.5 衬垫保持 ===
第1,476行: 第1,539行:
表 5 射频阈功率
表 5 射频阈功率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设备类别 | 阈功率 W | 热起燃时间(平均时间) μs |
|-
| I类 | 6 | 200 |
! 设备类别 !! 阈功率 W !! 热起燃时间(平均时间) μs
| I A 类 | 6 | 100 |
 
| ⅡB类 | 3.5 | 80 |
|-
| ⅡC类 | 2 | 20 |
| I类 || 6 || 200
| Ⅲ类 | 6 | 200 |
 
|-
| I A 类 || 6 || 100


|-
| ⅡB类 || 3.5 || 80
|-
| ⅡC类 || 2 || 20
|-
| Ⅲ类 || 6 || 200
|}
对于脉冲时间比热起燃时间短的脉冲雷达或其他发射形式,阈能量 Z. 不应超过表6的值。
对于脉冲时间比热起燃时间短的脉冲雷达或其他发射形式,阈能量 Z. 不应超过表6的值。


表 6 射频阈能量
表 6 射频阈能量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设备类别 | 阈能量Zth μJ |
| I类 | 1500 |
| ⅡA类 | 950 |
| ⅡB类 | 250 |
| ⅡC类 | 50 |
| Ⅲ类 | 1500 |


注1:表5和表6中,由于有较大的安全系数,同样的数值适用于 Ma、Mb、Ga、Gb、Gc、Da、Db 和Dc 设备。
|-
! 设备类别 !! 阈能量Z<sub>th</sub> μJ


注2:表5和表6中,Ⅲ类采用I 类的数值,并不是基于试验结果。
|-
| I类 || 1500


注3:表5和表6中,如果用户没有调整最大值,这些数值适用于正常运行条件。不必考虑由故障引起的能量增大,
|-
| ⅡA类 || 950


GB/T 3836.1—2021
|-
| ⅡB类 || 250


因为存在较大的安全裕度,且如果一个明显增加输出能量的故障发生,射频器将很快失效。
|-
| ⅡC类 || 50
 
|-
| Ⅲ类 || 1500
 
|}
 
注1:表5和表6中,由于有较大的安全系数,同样的数值适用于 Ma、Mb、Ga、Gb、Gc、Da、Db 和Dc 设备。
 
注2:表5和表6中,Ⅲ类采用I 类的数值,并不是基于试验结果。
 
注3:表5和表6中,如果用户没有调整最大值,这些数值适用于正常运行条件。不必考虑由故障引起的能量增大,
 
 
 
因为存在较大的安全裕度,且如果一个明显增加输出能量的故障发生,射频器将很快失效。


6.6.3 超声波源
6.6.3 超声波源
第1,564行: 第1,652行:
按照第24章规定的文件应说明外壳或外壳部件的材料。
按照第24章规定的文件应说明外壳或外壳部件的材料。


GB/T 3836.1—2021
 


7.1.2.2 塑料材料
7.1.2.2 塑料材料
第1,630行: 第1,718行:
耐热试验和耐寒试验应按照26.8和26.9进行。试验顺序见26.4.1。
耐热试验和耐寒试验应按照26.8和26.9进行。试验顺序见26.4.1。


GB/T 3836.1—2021
 


7.2.2 材料选择
7.2.2 材料选择
第1,736行: 第1,824行:
注6:通常规定电气绝缘材料的最小绝缘电阻,以防止触碰与带电部件接触的裸露非金属部件时出现放电。
注6:通常规定电气绝缘材料的最小绝缘电阻,以防止触碰与带电部件接触的裸露非金属部件时出现放电。


GB/T 3836.1—2021
 


表 7 表面积限制
表 7 表面积限制


| |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最大表面积 mm² | | | | |
! colspan="5" style="text-align:center;" | 最大表面积 mm²
| I类设备 | Ⅱ类设备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设备保护级别 | ⅡA类 | ⅡB类 | ⅡC类 |
| rowspan="2" style="text-align:center;" | I类设备
| 10000 | EPL Ga | 5000 | 2500 | 400 |
| colspan="4" style="text-align:center;" | Ⅱ类设备
| EPL Gb | 10000 | 10000 | 2000 |
|-
| EPL Gc | 10000 | 10000 | 2000 |
| 设备保护级别
| ⅡA类
| ⅡB类
| ⅡC类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rowspan="3" | 10000
| EPL Ga
| 5000
| 2500
| 400
|-
| EPL Gb
| 10000
| 10000
| 2000
|-
| EPL Gc
| 10000
| 10000
| 2000
|}
 


表 8 最大直径或宽度
表 8 最大直径或宽度


| |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最大直径或宽度  mm | | | | |
! colspan="5" | 最大直径或宽度 mm
| I类设备 | Ⅱ类设备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设备保护级别 | ⅡA类 | ⅡB类 | ⅡC类 |
| rowspan="2" | I类设备
| 30 | EPL Ga | 3 | 3 | 1 |
| colspan="4" | Ⅱ类设备
| EPL Gb | 30 | 30 | 20 |
|-
| EPL Gc | 30 | 30 | 20 |
| 设备保护级别
| ⅡA类
| ⅡB类
| ⅡC类
|- style="text-align:left; vertical-align:middle;"
| rowspan="3" | 30
| EPL Ga
| 3
| 3
| 1
|- style="text-align:left;"
| EPL Gb
| 30
| 30
| 20
|- style="text-align:left;"
| EPL Gc
| 30
| 30
| 20
|}


表 9 非金属层厚度限制
表 9 非金属层厚度限制


| |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最大厚度  mm | | | | |
! colspan="5" | 最大厚度 mm
| I类设备 | Ⅱ类设备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设备保护级别 | ⅡA类 | ⅡB类 | ⅡC类 |
| rowspan="2" | I类设备
| 2 | EPL Ga | 2 | 2 | 0.2 |
| colspan="4" | Ⅱ类设备
| EPL Gb | 2 | 2 | 0.2 |
|-
| EPL Gc | 2 | 2 | 0.2 |
| 设备保护级别
| ⅡA类
| ⅡB类
| ⅡC类
|- style="text-align:left; vertical-align:middle;"
| rowspan="3" | 2
| EPL Ga
| 2
| 2
| 0.2
|- style="text-align:left;"
| EPL Gb
| 2
| 2
| 0.2
|- style="text-align:left;"
| EPL Gc
| 2
| 2
| 0.2
|}


注7:这些厚度限制不适用于表面电阻小于1GQ 或100 GQ的非金属层,见7.4.2a)。
注7:这些厚度限制不适用于表面电阻小于1GQ 或100 GQ的非金属层,见7.4.2a)。
第1,777行: 第1,926行:
表10 最大可接受转移电荷
表10 最大可接受转移电荷


| |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 --- |
|- style="text-align:center; vertical-align:middle;"
| 最大可接受转移电荷  nC | | | | |
! colspan="5" | 最大可接受转移电荷 nC
| I类设备 | Ⅱ类设备 | | | |
|- style="text-align:center; vertical-align:middle;"
| 设备保护级别 | ⅡA类 | ⅡB类 | ⅡC类 |
| rowspan="2" | I类设备
| 60 | EPL Ga | 60 | 25 | 10 |
| colspan="4" | Ⅱ类设备
| EPL Gb | 60 | 25 | 10 |
|- style="text-align:center;"
| EPL Gc | 60 | 25 | 10 |
| 设备保护级别
| 注:该限制确保不发生引燃放电。 | | | | |
| ⅡA类
| ⅡB类
| ⅡC类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rowspan="3" | 60
| EPL Ga
| 60
| 25
| 10
|-
| EPL Gb
| 60
| 25
| 10
|-
| EPL Gc
| 60
| 25
| 1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colspan="5" | 注:该限制确保不发生引燃放电。
|}
 


GB/T 3836.1—2021


7.4.3 避免静电电荷在Ⅲ类设备上积聚
7.4.3 避免静电电荷在Ⅲ类设备上积聚
第1,831行: 第2,001行:
对除便携式或个体设备外的其他设备,如果任何导电部件的测量电容超过表11所示的值,设备应 按29.3e) 标 志“X”, 并且特殊使用条件应规定测定的电容值以便用户在具体应用中确定适用性。所处 位置使其预期不对接近的接地物体放电的外部导电部件,不必进行试验。
对除便携式或个体设备外的其他设备,如果任何导电部件的测量电容超过表11所示的值,设备应 按29.3e) 标 志“X”, 并且特殊使用条件应规定测定的电容值以便用户在具体应用中确定适用性。所处 位置使其预期不对接近的接地物体放电的外部导电部件,不必进行试验。


GB/T 3836.1—2021
 


表11 未接地导电部件的最大电容值
表11 未接地导电部件的最大电容值


| |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最大电容值  pF | | | | |
! colspan="5" | 最大电容值 pF
| I类或Ⅲ类 电气设备 | Ⅱ类电气设备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设备保护级别 | ⅡA | ⅡB | ⅡC |
| rowspan="2" | I类或Ⅲ类 电气设备
| 10 | EPL Ga | 3 | 3 | 3 |
| colspan="4" | Ⅱ类电气设备
| EPL Gb | 10 | 10 | 3 |
|-
| EPL Gc | 10 | 10 | 3 |
| 设备保护级别
| ⅡA
| ⅡB
| ⅡC
|- style="text-align:left; vertical-align:middle;"
| rowspan="3" | 10
| EPL Ga
| 3
| 3
| 3
|- style="text-align:left;"
| EPL Gb
| 10
| 10
| 3
|- style="text-align:left;"
| EPL Gc
| 10
| 10
| 3
|}


注1:通常认为,如盖螺钉等未接地金属紧固件的电容将不超过3 pF。
注1:通常认为,如盖螺钉等未接地金属紧固件的电容将不超过3 pF。
第1,884行: 第2,074行:
如果超过了上述EPL Ga或 Gb 级设备的材料成分限制,设备应按照29.3e) 的规定标志“X”, 并且 特殊使用条件应含有足够的信息,以保证用户能够确定设备是否适合在特定条件下使用,例如,防止由 于冲击或摩擦引起的点燃危险。
如果超过了上述EPL Ga或 Gb 级设备的材料成分限制,设备应按照29.3e) 的规定标志“X”, 并且 特殊使用条件应含有足够的信息,以保证用户能够确定设备是否适合在特定条件下使用,例如,防止由 于冲击或摩擦引起的点燃危险。


GB/T 3836.1—2021
 


=== 8.4 Ⅲ类设备 ===
=== 8.4 Ⅲ类设备 ===
第1,932行: 第2,122行:
——设备的孔应符合9.3的要求。
——设备的孔应符合9.3的要求。


GB/T 3836.1—2021
 


注:本文件及专用防爆型式的其他相关部分对特殊紧固件做了明确规定,其目的是为了防止非专职人员擅自开盖 操作。设备检查与维护由有经验的人员进行,这些人员经过各种防爆型式、安装实践、相关规章和规程等在内 的业务培训,还接受适当的继续教育或定期培训,并具备相关经验和经过培训的证书。
注:本文件及专用防爆型式的其他相关部分对特殊紧固件做了明确规定,其目的是为了防止非专职人员擅自开盖 操作。设备检查与维护由有经验的人员进行,这些人员经过各种防爆型式、安装实践、相关规章和规程等在内 的业务培训,还接受适当的继续教育或定期培训,并具备相关经验和经过培训的证书。
第1,960行: 第2,150行:
图 4 螺纹紧固件的公差和间隙
图 4 螺纹紧固件的公差和间隙


GB/T 3836.1—2021
 




第2,000行: 第2,190行:
Ex 元件应满足附录B 的规定。 Ex 元件示例包括:
Ex 元件应满足附录B 的规定。 Ex 元件示例包括:


GB/T 3836.1—2021
 


a) 空外壳;或
a) 空外壳;或
第2,048行: 第2,238行:
连接件的设计应使导线在按规定连接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符合相应防爆型式标准的规定。
连接件的设计应使导线在按规定连接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符合相应防爆型式标准的规定。


GB/T 3836.1—2021
 


== 15 接地导体或等电位导体连接件 ==
== 15 接地导体或等电位导体连接件 ==
第2,084行: 第2,274行:
表12 保护导线的最小截面积
表12 保护导线的最小截面积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导线每相截面积S mm² | 对应保护接地导体最小截面积Sp mm² |
|-
| S≤16 16<S≤35  S>35 | S 16 0.5S |
! 导线每相截面积S mm² !! 对应保护接地导体最小截面积S<sub>p</sub> mm²
 
|-
| S≤16<br/>16<S≤35<br/>S>35 || S<br/>16<br/>0.5S
 
|}


=== 15.4 等电位联结导体连接件的尺寸 ===
=== 15.4 等电位联结导体连接件的尺寸 ===
第2,157行: 第2,352行:
——作为完整设备防爆合格证的一部分。
——作为完整设备防爆合格证的一部分。


GB/T 3836.1—2021
 


电缆引入装置或电缆贯通装置,无论是与设备构成整体还是分开都应符合附录 A 的相关规定。
电缆引入装置或电缆贯通装置,无论是与设备构成整体还是分开都应符合附录 A 的相关规定。
第2,238行: 第2,433行:


注:本条涉及的外部冷却风扇是用于冷却电机自身的风扇,不是冷却其他设备的风扇。
注:本条涉及的外部冷却风扇是用于冷却电机自身的风扇,不是冷却其他设备的风扇。
GB/T 3836.1-2021


[17.2.3.1](17.2.3.1) 风扇和风扇罩
[17.2.3.1](17.2.3.1) 风扇和风扇罩
第2,283行: 第2,476行:
为避免轴密封件处的过高温度,轴和密封外壳的材料配对应符合17.2.2的要求,且这些部件间的 间隙应符合17.2.5.5的要求。
为避免轴密封件处的过高温度,轴和密封外壳的材料配对应符合17.2.2的要求,且这些部件间的 间隙应符合17.2.5.5的要求。


GB/T 3836.1—2021
 


[17.2.5.5](17.2.5.5) 旋转部件间的间隙
[17.2.5.5](17.2.5.5) 旋转部件间的间隙
第2,329行: 第2,522行:
不允许在预定负载时操作的隔离开关应:
不允许在预定负载时操作的隔离开关应:


GB/T 3836.1—2021
 


——与合适的负荷断路装置在电气或机械上联锁;或
——与合适的负荷断路装置在电气或机械上联锁;或
第2,385行: 第2,578行:
c) 对 EPL Gc或 Dc 级,按9.1的规定连接在一起,并按29.13e) 的规定在设备上增设隔离标志。 在与电池连接的情况下,如断开前不能断电,则标志应按29.13f)的规定增设隔离警告。
c) 对 EPL Gc或 Dc 级,按9.1的规定连接在一起,并按29.13e) 的规定在设备上增设隔离标志。 在与电池连接的情况下,如断开前不能断电,则标志应按29.13f)的规定增设隔离警告。


GB/T 3836.1—2021
 


=== 20.2 爆炸性气体环境 ===
=== 20.2 爆炸性气体环境 ===
第2,495行: 第2,688行:
应仅使用表13或表14列出的单体电池。
应仅使用表13或表14列出的单体电池。


GB/T 3836.1—2021
 


表13 原电池
表13 原电池


| |  |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GB/T8897.1 类型 | 正极 | 电解质 | 负极 | 标称电压 V | 最高开路电压 V |
! GB/T8897.1 类型
| | 二氧化锰(MnO₂) | 氯化铵,氯化锌 | 锌(Zn) | 1.5 | 1.725 |
! 正极
| A | 氧 ( O₂) | 氯化铵,氯化锌 | 锌(Zn) | 1.4 | 1.55 |
! 电解质
| B | 氟化石墨(CF) | 有机电解质 | 锂(Li) | 3 | 3.7 |
! 负极
| C | 二氧化锰(MnO₂) | 有机电解质 | 锂(Li) | 3 | 3.7 |
! 标称电压 V<sup>a</sup>
| E | 亚硫酰氯(SOCl₂) | 非水无机物 | 锂(Li) | 3.6 | 3.9 |
! 最高开路电压 V<sup>b</sup>
| F | 二硫化铁(FeS₂) | 有机电解质 | 锂(Li) | 1.5 | 1.83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G | 氧化铜(Ⅱ)(CuO) | 有机电解质 | 锂(Li) | 1.5 | 2.3 |
|
| L | 二氧化锰(MnO₂) | 碱金属氢氧化物 | 锌(Zn) | 1.5 | 1.65 |
| 二氧化锰(MnO₂)
| P | 氧 ( O₂) | 碱金属氢氧化物 | 锌(Zn) | 1.4 | 1.68 |
| 氯化铵,氯化锌
| S | 氧化银(Ag₂O) | 碱金属氢氧化物 | 锌(Zn) | 1.55 | 1.63 |
| 锌(Zn)
| W | 二氧化硫(SO₂) | 非水有机盐 | 锂(Li) | 3.0 | 3.0 |
| 1.5
| Y | 硫酰氯(SO₂Cl₂) | 非水无机物 | 锂(Li) | 3.9 | 4.1 |
| 1.725
| Z | 羟基氧化镍(NiOOH) | 碱金属氢氧化物 | 锌(Zn) | 1.5 | 1.78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注1:不是所有单体电池结构适用于所有防爆型式。参考专用防爆型式标准。 注2:GB/T8897.1列入锌/二氧化锰电池,但是没有类型字母分类。 注3:此表的电化学信息来源于IEC 60086-1:2006,对应的国家标准参考GB/T8897.1—2008。 注4:标称电压值不能验证,因此仅作为参考给出。 注5:研究发现,一些具有足够容量的锂离子原电池,特别是螺旋结构单体电池,可视为放热化学反应点燃源。 | | | | | |
| A
| 表面温升试验在该电压下进行。 用于火花危险评定的电压。 | | | | | |
| 氧 ( O₂)
| 氯化铵,氯化锌
| 锌(Zn)
| 1.4
| 1.55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B
| 氟化石墨(CF)<sub>x</sub>
| 有机电解质
| 锂(Li)
| 3
| 3.7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C
| 二氧化锰(MnO₂)
| 有机电解质
| 锂(Li)
| 3
| 3.7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E
| 亚硫酰氯(SOCl₂)
| 非水无机物
| 锂(Li)
| 3.6
| 3.9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F
| 二硫化铁(FeS₂)
| 有机电解质
| 锂(Li)
| 1.5
| 1.83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G
| 氧化铜(Ⅱ)(CuO)
| 有机电解质
| 锂(Li)
| 1.5
| 2.3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L
| 二氧化锰(MnO₂)
| 碱金属氢氧化物
| 锌(Zn)
| 1.5
| 1.65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P
| 氧 ( O₂)
| 碱金属氢氧化物
| 锌(Zn)
| 1.4
| 1.68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S
| 氧化银(Ag₂O)
| 碱金属氢氧化物
| 锌(Zn)
| 1.55
| 1.63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W
| 二氧化硫(SO₂)
| 非水有机盐
| 锂(Li)
| 3.0
| 3.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Y
| 硫酰氯(SO₂Cl₂)
| 非水无机物
| 锂(Li)
| 3.9
| 4.1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Z
| 羟基氧化镍(NiOOH)
| 碱金属氢氧化物
| 锌(Zn)
| 1.5
| 1.78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colspan="6" | 注1:不是所有单体电池结构适用于所有防爆型式。参考专用防爆型式标准。 <br />注2:GB/T8897.1列入锌/二氧化锰电池,但是没有类型字母分类。 <br />注3:此表的电化学信息来源于IEC 60086-1:2006,对应的国家标准参考GB/T8897.1—2008。 <br />注4:标称电压值不能验证,因此仅作为参考给出。 <br />注5:研究发现,一些具有足够容量的锂离子原电池,特别是螺旋结构单体电池,可视为放热化学反应点燃源。
|-
| colspan="6"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sup>a</sup>表面温升试验在该电压下进行。 <br /><sup>b</sup>用于火花危险评定的电压。
|}


表14 蓄电池
表14 蓄电池


| |  |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 --- | --- |
 
| 类型 ~字母~ | 正极 | 电解质 | 负极 | 标称电压 (每个单体电池) V | 最高开路电压d (每个单体电池) V |
|-
| 铅酸 (富液式) ~~ | 氧化铅 | 硫酸 (SG 1.25~1.32) | 铅 | 2.2 | 2.67 2.35 |
! 类型<br/>字母 !! 正极 !! 电解质 !! 负极 !! 标称电压<br/>(每个单体电池)V !! 最高开路电压d<br/>(每个单体电池)V
| 铅酸 (VRLA) ~~ | 氧化铅 | 硫酸 (SG 1.25~1.32) | 铅 | 2.2 | 2.35b |
 
| 镍镉 ~K~& ~KC~ | 羟基氧化镍 | 氢氧化钾 (SG 1.3) | 镉 | 1.3 | 1.55 |
|-
| 铅酸 (富液式)<br/>|| 氧化铅 || 硫酸 (SG 1.25~1.32) || 铅 || 2.2 || 2.67<sup>a</sup><br/>2.35<sup>b</sup>
 
|-
| 铅酸 (VRLA)<br/>|| 氧化铅 || 硫酸 (SG 1.25~1.32) || 铅 || 2.2 || 2.35<sup>b</sup>
 
|-
| 镍镉<br/>K & KC || 羟基氧化镍 || 氢氧化钾 (SG 1.3) || 镉 || 1.3 || 1.55
 
|}


GB/T 3836.1-2021


表14 蓄电池(续)
表14 蓄电池(续)


| |  |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类型 ~字母~ | 正极 | 电解质 | 负极 | 标称电压 (每个单体电池) V | 最高开路电压 (每个单体电池) V |
! 类型 ~字母~
| 镍氢 ~H~ | 羟基氧化镍 | 氢氧化钾 | 金属氢化物 | 1.3 | 1.55 |
! 正极
| 锂离子 | (LCO)LiCoO₂ 钴酸锂 | 含有锂盐和一种或 多种有机溶剂的液 体溶液,或液体溶液 与聚合物混合的凝 胶电解质 | 碳 | 3.6 | 4.2 |
! 电解质
| (LCO)LiCoO₂ 钴酸锂 | (LTO)Li₄Ti₅O₁2 钛酸锂 | 2.3 | 2.7 |
! 负极
| (LFP)LiFePO: 磷酸铁锂 | 碳 | 3.3 | 3.6 |
! 标称电压<sup>c</sup><br />(每个单体电池) V
| (LFP)LiFePO, 磷酸铁锂 | (LTO)Li₄Ti₅O₁2 钛酸锂 | 2.0 | 2.1 |
! 最高开路电压<sup>d</sup><br />(每个单体电池) V
| (NCA)Li(NiCoAl)O₂ 镍钴铝 | 碳 | 3.6 | 4.2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NCA)Li(NiCoAl)O₂ 镍钴铝 | (LTO)Li,Ti₅O/2 钛酸锂 | 2.3 | 2.7 |
| 镍氢<sup>e</sup> <br />~H~
| (NMC)Li(NiMnCo)O₂ 镍锰钴 | 碳 | 3.7 | 4.35 |
| 羟基氧化镍
| (NMC)Li(NiMnCo)O₂ 镍锰钴 | (LTO)Li₄Ti₅O₁2 钛酸锂 | 2.4 | 2.85 |
| 氢氧化钾
| (LMO)LiMn₂O₄ 锂锰氧化物 | 碳 | 3.6 | 4.3 |
| 金属氢化物
| (LMO)LiMn₂O)₁ 锂锰氧化物 | (LTO)Li,Ti-O₁2 钛酸锂 | 2.3 | 2.8 |
| 1.3
| 注1:不是所有单体电池结构适用于所有防爆型式。参考专用防爆型式标准。 注2:铅酸电化学信息来源于林登《电池手册》第4版。 注3:镍镉和镍金属氢化物的电化学信息来源于IEC 61951-1、IEC 61951-2、EC 60622、IEC 60623和林登《电池 手册》第4版,对应的国家标准参考GB/T 22084.1、GB/T 22084.2、GB/T28867、GB/T 15142注4:锂离子和金属锂的电化学信息来源IEC 61960(所有部分)和林登《电池手册》第4版,对应的国家标准参考 GB/T 30426。 注5:最近的研究发现,一些具有足够容量的锂离子蓄电池,特别是钴酸锂正极和螺旋结构单体电池,可视为强 氧化剂和放热化学反应点燃源。 | | | | | |
| 1.55
| 湿电池:包含可再次填充的液体电解质。 干电池:包含固定电解质。 电压数值用于除火花危险评定外的所有评定(如温度、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值)。 电压数值用于火花危险评定。如果电池制造商的数据反映充电电压高于上述值,则应使用制造商的数据 化学系统使用恒流技术充电。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rowspan="10" | 锂离子
| (LCO)LiCoO₂ 钴酸锂
| rowspan="10" | 含有锂盐和一种或 多种有机溶剂的液 体溶液,或液体溶液 与聚合物混合的凝 胶电解质
| 碳
| 3.6
| 4.2
|-
| (LCO)LiCoO₂ 钴酸锂
| (LTO)Li₄Ti₅O<sub>12</sub> 钛酸锂
| 2.3
| 2.7
|-
| (LFP)LiFePO<sub>4</sub> 磷酸铁锂
| 碳
| 3.3
| 3.6
|-
| (LFP)LiFePO<sub>4</sub> 磷酸铁锂
| (LTO)Li₄Ti₅O<sub>12</sub> 钛酸锂
| 2.0
| 2.1
|-
| (NCA)Li(NiCoAl)O₂ 镍钴铝
| 碳
| 3.6
| 4.2
|-
| (NCA)Li(NiCoAl)O₂ 镍钴铝
| (LTO)Li₄Ti₅O<sub>12</sub> 钛酸锂
| 2.3
| 2.7
|-
| (NMC)Li(NiMnCo)O₂ 镍锰钴
| 碳
| 3.7
| 4.35
|-
| (NMC)Li(NiMnCo)O₂ 镍锰钴
| (LTO)Li₄Ti₅O<sub>12</sub> 钛酸锂
| 2.4
| 2.85
|-
| (LMO)LiMn₂O₄ 锂锰氧化物
| 碳
| 3.6
| 4.3
|-
| (LMO)LiMn₂O₄ 锂锰氧化物
| (LTO)Li₄Ti₅O<sub>12</sub> 钛酸锂
| 2.3
| 2.8
|- style="text-align:left; vertical-align:middle;"
| colspan="6" | 注1:不是所有单体电池结构适用于所有防爆型式。参考专用防爆型式标准。 <br />注2:铅酸电化学信息来源于林登《电池手册》第4版。 <br />注3:镍镉和镍金属氢化物的电化学信息来源于IEC 61951-1、IEC 61951-2、EC 60622、IEC 60623和林登《电池 手册》第4版,对应的国家标准参考GB/T 22084.1、GB/T 22084.2、GB/T28867、GB/T 15142<br />注4:锂离子和金属锂的电化学信息来源IEC 61960(所有部分)和林登《电池手册》第4版,对应的国家标准参考 GB/T 30426。 <br />注5:最近的研究发现,一些具有足够容量的锂离子蓄电池,特别是钴酸锂正极和螺旋结构单体电池,可视为强 氧化剂和放热化学反应点燃源。
|- style="text-align:left;"
| colspan="6"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sup>a</sup>湿电池:包含可再次填充的液体电解质。 <br /><sup>b</sup>干电池:包含固定电解质。 <br /><sup>c</sup>电压数值用于除火花危险评定外的所有评定(如温度、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值)。 <br /><sup>d</sup>电压数值用于火花危险评定。如果电池制造商的数据反映充电电压高于上述值,则应使用制造商的数据 <br /><sup>e</sup>化学系统使用恒流技术充电。
|}
 


GB/T 3836.1—2021


=== 23.4 电池组中的单体电池 ===
=== 23.4 电池组中的单体电池 ===
第2,598行: 第2,941行:
制造商应准备防爆安全方面详细说明的文件,用于确定设备对本文件和其他任何适用防爆安全标 准的符合性。
制造商应准备防爆安全方面详细说明的文件,用于确定设备对本文件和其他任何适用防爆安全标 准的符合性。


GB/T 3836.1—2021
 


注:本文件通常被称为工程图。
注:本文件通常被称为工程图。
第2,716行: 第3,059行:
表15 抗冲击试验
表15 抗冲击试验


| |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项 目 | 质量1+80kg重物的下落高度h+0.01 m | | | |
! 项 目
| 设备类别 | I类 | | Ⅱ类或Ⅲ类 | |
! colspan="4" | 质量1+0.01 0kg重物的下落高度h<sup>+0.01</sup><sub>0</sub> m
| 机械危险程度 | 高 | 低 | 高 | 低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a)外壳和外壳外部能撞击到的部件(透明件除外) | 2 | 0.7 | 0.7 | 0.4b+d |
| 设备类别
| b)保护网、保护罩、风扇罩、电缆引入装置 | 2 | 0.7 | 0.7 | 0.4 |
| colspan="2" | I类
| c)表面为5000 mm²或更小,且由最小高度为2mm的独立突出边 缘保护的便携式或移动式灯具或手电筒透明件 | 0.7 | 0.4 | 0.4 | b |
| colspan="2" | Ⅱ类或Ⅲ类
| d)无保护网的便携式或移动式灯具或手电筒透明件,或表面超过 5000 mm²的透明件 | 2 | 0.7 | 0.7 | b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e)无保护网的透明件 | 0.7 | 0.4 | 0.4 | 0.2bd |
| 机械危险程度
| f)由网孔为625 mm²~2500 mm²保护网保护的透明件(试验时不 带保护网) | 0.4 | 0.2 | 0.2 | 0.1 |
| 高
| 网孔为625mm²~2500mm²透明件的保护网能降低冲击危险,但不能阻止冲击。这些要求也适用于固定式、 移动式或便携式灯具。 Ⅱ类或Ⅲ类便携式或移动式灯具或手电筒应只对机械危险程度“高”进行试验。 作为外壳的一部分(不是透明件一部分)的突出边缘能降低冲击风险,但不能阻止冲击。 当设备的一个部件(如触摸板的非金属覆盖物)用于多种功能,例如作为透明区域也作为外壳的一部分,用包 含最大区域的功能来确定适用哪种机械危险程度。 | | | | |
| 低
 
| 高
| 低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a)外壳和外壳外部能撞击到的部件(透明件除外)
| 2
| 0.7
| 0.7<sup>d</sup>
| 0.4<sup>b,d</sup>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b)保护网、保护罩、风扇罩、电缆引入装置
| 2
| 0.7
| 0.7
| 0.4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c)表面为5000 mm²或更小,且由最小高度为2mm的独立突出边 缘保护的便携式或移动式灯具或手电筒透明件c
| 0.7
| 0.4
| 0.4
| <sup>b</sup>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d)无保护网的便携式或移动式灯具或手电筒透明件,或表面超过 5000 mm²的透明件
| 2
| 0.7
| 0.7
| <sup>b</sup>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e)无保护网的透明件
| 0.7
| 0.4
| 0.4<sup>d</sup>
| 0.2<sup>b,d</sup>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f)由网孔为625 mm²~2500 mm²保护网保护的透明件(试验时不 带保护网)a
| 0.4
| 0.2
| 0.2
| 0.1<sup>b</sup>
|-
| colspan="5"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sup>a</sup>网孔为625mm²~2500mm²透明件的保护网能降低冲击危险,但不能阻止冲击。这些要求也适用于固定式、 移动式或便携式灯具。 <br /><sup>b</sup>Ⅱ类或Ⅲ类便携式或移动式灯具或手电筒应只对机械危险程度“高”进行试验。 <br /><sup>c</sup>作为外壳的一部分(不是透明件一部分)的突出边缘能降低冲击风险,但不能阻止冲击。 <br /><sup>d</sup>当设备的一个部件(如触摸板的非金属覆盖物)用于多种功能,例如作为透明区域也作为外壳的一部分,用包 含最大区域的功能来确定适用哪种机械危险程度。
|}
26.4.3 跌落试验
26.4.3 跌落试验


第2,753行: 第3,136行:
当本文件或 GB/T 3836 的其他部分要求外壳具备防护等级时,试验程序应按照GB/T 4208的 规
当本文件或 GB/T 3836 的其他部分要求外壳具备防护等级时,试验程序应按照GB/T 4208的 规


GB/T 3836.1—2021
 


定,旋转电机应按照 GB/T 4942.1的规定。
定,旋转电机应按照 GB/T 4942.1的规定。
第2,895行: 第3,278行:
表16 对连接件用绝缘套管的螺栓所施加的力矩
表16 对连接件用绝缘套管的螺栓所施加的力矩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vertical-align:middle;"
| --- | --- |
|-
| 与绝缘套管配合的螺栓规格 | 力矩 N ·m |
! 与绝缘套管配合的螺栓规格
| M4 M5 M6 M8 M10 M12 M16 M20 M24 | 2.0 3.2 5 10 16 25 50 85 130 |
! 力矩 N ·m
| 其他规格螺栓的施加力矩可由以上数值绘成的曲线确定。此外,对于大于上述规格螺栓的施加力矩可通过曲线外 推法得出。 | |
|-
| M4 <br />M5 <br />M6 <br />M8 <br />M10 <br />M12 <br />M16 <br />M20 <br />M24
| 2.0 <br />3.2 <br />5 <br />10 <br />16 <br />25 <br />50 <br />85 <br />130
|- style="text-align:left;"
| colspan="2" | 其他规格螺栓的施加力矩可由以上数值绘成的曲线确定。此外,对于大于上述规格螺栓的施加力矩可通过曲线外 推法得出。
|}


26.6.2 合格判据
26.6.2 合格判据
第2,923行: 第3,311行:
耐热性能应通过与防爆型式完整性有关的非金属材料外壳或外壳的非金属部件来确定,进行表17 的试验。
耐热性能应通过与防爆型式完整性有关的非金属材料外壳或外壳的非金属部件来确定,进行表17 的试验。


GB/T 3836.1—2021
 


表 1 7 耐热试验
表 1 7 耐热试验


|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EPL | 工作温度T。 | 试验条件 | 替代试验条件 |
! EPL
| Ga Gb Da Db Ma Mb | T.≤70℃ | 相对湿度(90±5)%、(T。+20±2)℃(但不低于80℃)下 672+80h | |
! 工作温度T<sub>s</sub>
| 70℃<T₃ ≤75℃ | 相对湿度(90±5)%、(T,+ 20±2)℃下672+3°h | 相对湿度(90±5)%、(90± 2)℃下504+3°h。然后在(T₈+ 20±2)℃下干燥336+8°h |
! 试验条件
| T.>75℃ | 相对湿度(90±5)%、(95± 2)℃下336+3°h。然后在(T, +20±2)℃下干燥336+30h | 相对湿度(90±5)%、(90± 2)℃下504+3°h。然后在(Ts+ 20±2)℃下干燥336+3°h |
! 替代试验条件
| Gc Dc | T.≤80℃ | 相对湿度(90±5)%、(T,+10±2)℃下672+3°h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80℃<T₈ ≤85℃ | 相对湿度(90±5)%、(T₃+ 10±2)℃下672+3°h | 相对湿度(90±5)%、(90± 2)℃下504+3°h。然后在(T₈+ 10±2)℃下干燥336+3h |
| rowspan="3" | Ga Gb Da Db Ma Mb
| T₈>85℃ | 相对湿度(90±5)%、(95± 2)℃下336+3h。然后在(T。 +10±2)℃下干燥336+30h | 相对湿度(90±5)%、(90± 2)℃下504+8°h。然后在(T.+ 10±2)℃下干燥336+8h |
| T<sub>s</sub>≤70℃
| T、是5.2中定义的温度,不应包含26.7.2中规定的增加温度。 | | | |
| colspan="2" | 相对湿度(90±5)%、(Ts+20±2)℃(但不低于80℃)下 672<sup>+30</sup><sub>0</sub>h
|-
| 70℃<T<sub>s</sub>≤75℃
| 相对湿度(90±5)%、(Ts+ 20±2)℃下672<sup>+30</sup><sub>0</sub>h
| 相对湿度(90±5)%、(90± 2)℃下504<sup>+30</sup><sub>0</sub>h。然后在(T<sub>s</sub>+ 20±2)℃下干燥336<sup>+30</sup><sub>0</sub>h
|-
| Ts>75℃
| 相对湿度(90±5)%、(95± 2)℃下336<sup>+30</sup><sub>0</sub>h。然后在(T<sub>s</sub> +20±2)℃下干燥336<sup>+30</sup><sub>0</sub>h
| 相对湿度(90±5)%、(90± 2)℃下504<sup>+30</sup><sub>0</sub>h。然后在(T<sub>s</sub>+ 20±2)℃下干燥336<sup>+30</sup><sub>0</sub>h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rowspan="3" | Gc Dc
| Ts≤80℃
| colspan="2" | 相对湿度(90±5)%、(T<sub>s</sub>+10±2)℃下672<sup>+30</sup><sub>0</sub>h
|-
| 80℃<Ts ≤85℃
| 相对湿度(90±5)%、(T<sub>s</sub>+ 10±2)℃下672<sup>+30</sup><sub>0</sub>h
| 相对湿度(90±5)%、(90± 2)℃下504<sup>+30</sup><sub>0</sub>h。然后在(T<sub>s</sub>+ 10±2)℃下干燥336<sup>+30</sup><sub>0</sub>h
|-
| Ts>85℃
| 相对湿度(90±5)%、(95± 2)℃下336<sup>+30</sup><sub>0</sub>h。然后在(T<sub>s</sub> +10±2)℃下干燥336<sup>+30</sup><sub>0</sub>h
| 相对湿度(90±5)%、(90± 2)℃下504<sup>+30</sup><sub>0</sub>h。然后在(T<sub>s</sub>+ 10±2)℃下干燥336<sup>+30</sup><sub>0</sub>h
|-
| colspan="4"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T<sub>s</sub>是5.2中定义的温度,不应包含26.7.2中规定的增加温度。
|}
在表17的试验结束后,进行试验的非金属材料外壳或外壳部件应在(20±5)℃、相对湿度(50±10)%下静置24+8h, 然后进行耐寒试验(26.9)。


在表17的试验结束后,进行试验的非金属材料外壳或外壳部件应在(20±5)℃、相对湿度(50±
注1:表17试验数值包括了两种试验条件。第2列中的试验条件为本文件以前版本所使用,允许以前获得的试验
 
10)%下静置24+8h, 然后进行耐寒试验(26.9)。
 
注1:表17试验数值包括了两种试验条件。第2列中的试验条件为本文件以前版本所使用,允许以前获得的试验


结果继续有效。增加了第3列以允许在更容易达到的温度/湿度条件下进行试验,尽管延长了试验时间。
结果继续有效。增加了第3列以允许在更容易达到的温度/湿度条件下进行试验,尽管延长了试验时间。
第3,158行: 第3,566行:
2)直径(25±5 )mm 抛光金属电极连接到(100±10)nF 接地电容器上,电容器与(15±2)kΩ 电阻并联,二者均接入电压表输入端,自动触发并保持最大值;或者
2)直径(25±5 )mm 抛光金属电极连接到(100±10)nF 接地电容器上,电容器与(15±2)kΩ 电阻并联,二者均接入电压表输入端,自动触发并保持最大值;或者


GB/T 3836.1—2021
 


3)直径(3±1 )mm 抛光金属电极,插入直径(25±5)mm 接地空心球中一直径(5±1)mm 的 光孔,连接到库仑计输入端的(100±10)nF 接地电容器上;
3)直径(3±1 )mm 抛光金属电极,插入直径(25±5)mm 接地空心球中一直径(5±1)mm 的 光孔,连接到库仑计输入端的(100±10)nF 接地电容器上;
第3,216行: 第3,624行:
1)检查试样中是否有导体支撑的绝缘部件被,或者是否有耗散部件或导电部件。如果是,继续步
1)检查试样中是否有导体支撑的绝缘部件被,或者是否有耗散部件或导电部件。如果是,继续步


GB/T 3836.1—2021
 


骤o), 如果不是,进行步骤m)。
骤o), 如果不是,进行步骤m)。
第3,272行: 第3,680行:
注1:标志宜设在Ex 设备安装后易看到的位置。
注1:标志宜设在Ex 设备安装后易看到的位置。


GB/T 3836.1—2021
 


注2:如果标志设在Ex设备的移动部件上,在Ex设备内部可另设一相同标志,以便在安装和维护过程中避免与类 似设备混淆。见29.11和29.12对小型和超小型设备和 Ex 元件的附加指南。
注2:如果标志设在Ex设备的移动部件上,在Ex设备内部可另设一相同标志,以便在安装和维护过程中避免与类 似设备混淆。见29.11和29.12对小型和超小型设备和 Ex 元件的附加指南。
第3,500行: 第3,908行:
对于适合安装在危险场所的 Ex 关联设备,Ex 关联设备保护等级和 EPL 的符号应用同一方括号括 起来,例如,Ex tb[pxb Gb]ⅢC T135℃ Db。如果同时提供关联装置和 Ex 关联设备,保护等级和 EPL 的符号分别置于方括号中,例如,Ex tb [ib Db][pxb Db]ⅢC T135℃ Db。
对于适合安装在危险场所的 Ex 关联设备,Ex 关联设备保护等级和 EPL 的符号应用同一方括号括 起来,例如,Ex tb[pxb Gb]ⅢC T135℃ Db。如果同时提供关联装置和 Ex 关联设备,保护等级和 EPL 的符号分别置于方括号中,例如,Ex tb [ib Db][pxb Db]ⅢC T135℃ Db。


GB/T 3836.1—2021
 


对于不适合安装在危险场所的 Ex 关联设备,Ex 符号及Ex 关联设备保护等级和 EPL 的符号应用 方括号括起来,例如,[Ex pxb Db]。如果同时提供关联装置和Ex 关联设备,保护等级和EPL 的符号 显示在方括号中,例如,[Ex ib Db][Ex pxb Db]ⅢC。
对于不适合安装在危险场所的 Ex 关联设备,Ex 符号及Ex 关联设备保护等级和 EPL 的符号应用 方括号括起来,例如,[Ex pxb Db]。如果同时提供关联装置和Ex 关联设备,保护等级和EPL 的符号 显示在方括号中,例如,[Ex ib Db][Ex pxb Db]ⅢC。
第3,555行: 第3,963行:


e) 设备的Ex 元件类别符号;
e) 设备的Ex 元件类别符号;
GB/T 3836.1-2021


f) 颁发防爆合格证的检验机构名称或标志以及防爆合格证编号;
f) 颁发防爆合格证的检验机构名称或标志以及防爆合格证编号;
第3,600行: 第4,006行:
表18 警告标志内容
表18 警告标志内容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 对应条款 | 警告标志 |
|-
| a) | 6.3 | 警告:断电后,延迟Y分钟方可开盖(“Y”分钟为延迟所需时间) |
! !! 对应条款 !! 警告标志
| b) | 6.3、23.12 | 警告:存在爆炸性环境时严禁打开 |
 
| c) | 18.2 | 警告:严禁负载操作 |
|-
| d) | 18.2、18.4、21.2、21.3 | 警告:严禁带电开盖 |
| a) || 6.3 || 警告:断电后,延迟Y分钟方可开盖(“Y”分钟为延迟所需时间)
| e) | 20.1 | 警告:严禁带电断开 |
 
| f) | 20.1 | 警告:只允许在非危险场所断开 |
|-
| g) | 7.4.2e)、7.4.2f)、7.4.3d) | 警告:潜在静电电荷危险——见使用说明书 |
| b) || 6.3、23.12 || 警告:存在爆炸性环境时严禁打开
| h) | 18.4、21.2、21.3 | 警告:盖子下面有带电部件——严禁接触 |
 
|-
| c) || 18.2 || 警告:严禁负载操作
 
|-
| d) || 18.2、18.4、21.2、21.3 || 警告:严禁带电开盖
 
|-
| e) || 20.1 || 警告:严禁带电断开
 
|-
| f) || 20.1 || 警告:只允许在非危险场所断开
 
|-
| g) || 7.4.2e)、7.4.2f)、7.4.3d) || 警告:潜在静电电荷危险——见使用说明书
 
|-
| h) || 18.4、21.2、21.3 || 警告:盖子下面有带电部件——严禁接触
 
|}
 


GB/T 3836.1—2021


=== 29.14 电池 ===
=== 29.14 电池 ===
第3,678行: 第4,103行:
用于具有导电性粉尘的爆炸性粉尘环境ⅢC 等级浇封型设备“m”(EPL Da),最高表面温度低于
用于具有导电性粉尘的爆炸性粉尘环境ⅢC 等级浇封型设备“m”(EPL Da),最高表面温度低于


GB/T 3836.1—2021
 


120℃:
120℃:
第3,738行: 第4,163行:
注:GB/T 3836.2对隔爆引入装置的最低要求假定最大参考压力为2000 kPa(Ⅱ类)或1333 kPa(I类)。其他装 置的额定数据大于这些最小要求是可行的。
注:GB/T 3836.2对隔爆引入装置的最低要求假定最大参考压力为2000 kPa(Ⅱ类)或1333 kPa(I类)。其他装 置的额定数据大于这些最小要求是可行的。


GB/T 3836.1—2021
 


3) 调试和参数设置
3) 调试和参数设置
第3,816行: 第4,241行:
表19 型式试验变频器参数
表19 型式试验变频器参数


|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
 
| 转速 | 最小转速 | 基本转速 | 最大转速 |
|-
| 电流 | I₁ | I₂ | I₃ |
! 转速 !! 最小转速 !! 基本转速 !! 最大转速
| 电压 | U₁ | U₂ | U₃ |
 
| 加权电压总谐波失真 | WTHD₁ | WTHD₂ | WTHD₃ |
|-
| 加权电压总谐波失真可用脉冲频率和直流侧电压代替。 | | | |
| 电流 || I₁ || I₂ || I₃
 
|-
| 电压 || U₁ || U₂ || U₃
 
|-
| 加权电压总谐波失真 || WTHD₁ || WTHD₂ || WTHD₃
 
|-
| 加权电压总谐波失真可用脉冲频率和直流侧电压代替。 || || ||
 
|}


——电机必要的过载及过热保护的选择和安装指南,包括推荐的报警和停机级别(包括多传感器输
——电机必要的过载及过热保护的选择和安装指南,包括推荐的报警和停机级别(包括多传感器输
第3,908行: 第4,344行:
注2:外壳的防爆型式也可取决于电缆的内部结构。
注2:外壳的防爆型式也可取决于电缆的内部结构。


GB/T 3836.1—2021
 




第3,984行: 第4,420行:
对于非圆形电缆,每一型号(尺寸、形状)的密封圈应安装在尺寸等于电缆引入装置制造商规定尺寸 的清洁、干燥电缆试样上。或者,安装在在一个清洁、干燥、抛光的不锈钢芯轴上,且芯轴最大表面粗糙 度Ra 为1.6 μm, 尺寸小于或等于允许的最小电缆直径。
对于非圆形电缆,每一型号(尺寸、形状)的密封圈应安装在尺寸等于电缆引入装置制造商规定尺寸 的清洁、干燥电缆试样上。或者,安装在在一个清洁、干燥、抛光的不锈钢芯轴上,且芯轴最大表面粗糙 度Ra 为1.6 μm, 尺寸小于或等于允许的最小电缆直径。


GB/T 3836.1—2021
 


对于金属护套电缆,每一尺寸的密封圈应安装在护套材料和尺寸与电缆引入装置制造商规定一致 的清洁、干燥的电缆试样上。
对于金属护套电缆,每一尺寸的密封圈应安装在护套材料和尺寸与电缆引入装置制造商规定一致 的清洁、干燥的电缆试样上。
第4,040行: 第4,476行:
对于用带编织覆盖层电缆的电缆引入装置,夹紧试验证明电缆引入装置夹紧电缆的有效性,而不是
对于用带编织覆盖层电缆的电缆引入装置,夹紧试验证明电缆引入装置夹紧电缆的有效性,而不是


GB/T 3836.1—2021
 


编织物的强度。如果电缆引入装置设计成编织物周围填满填料,则试验用填料与编织物的接触应最 小化。
编织物的强度。如果电缆引入装置设计成编织物周围填满填料,则试验用填料与编织物的接触应最 小化。
第4,118行: 第4,554行:
抗冲击试验装置示例见图 A.3。
抗冲击试验装置示例见图 A.3。


GB/T 3836.1—2021
 




第4,218行: 第4,654行:
● 外壳材料限制;
● 外壳材料限制;


GB/T 3836.1—2021
 


● 外壳壁厚度范围;
● 外壳壁厚度范围;
第4,260行: 第4,696行:
表 B.1 条款对 Ex 元件的适用性
表 B.1 条款对 Ex 元件的适用性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章条号 | 适用(是/否) | 备注 |
| 1~4(包括) | 是 |  |
| 5 | 否 | 应规定工作温度极限时除外 |
| 6.1 | 是 |  |
| 6.2 | 否 |  |
| 6.3 | 否 |  |
| 6.4 | 否 |  |
| 6.5 | 是 |  |
| 6.6 | 是 |  |
| 7.1 | 是 | 见" |
| 7.2 | 是 | 见 |
| 7.3 | 是 | 见 |
| 7.4 | 是 | 如果是外部,见" |
| 7.5 | 是 | 如果是外部,见 |
| 8 | 是 |  |
| 9.1 | 是 |  |
| 9.2 | 是 | 仅为设备外壳 |
| 9.3 | 是 | 仅为设备外壳 |
| 9.4 | 是 | 仅为设备外壳 |
| 10 | 是 |  |
| 11 | 是 |  |
| 12 | 否 |  |
| 13 | 是 |  |
| 14 | 是 |  |
| 15.1.1 | 是 | 仅为设备外壳 |


表 B.1 条款对 Ex 元件的适用性 ( )
|-
! 章条号 !! 适用(是/否) !! 备注


| |  |  |
|-
| --- | --- | --- |
| 1~4(包括) || 是 ||  
| 章条号 | 适用(是/否) | 备注 |
| 15.1.2 | 是 | 仅为设备外壳 |
| 15.2 | 是 |  |
| 15.3 | 是 |  |
| 15.4 | 是 | 仅为设备外壳 |
| 15.5 | 是 | 仅对接地或等电位联结 |
| 15.6 | 是 |  |
| 15.7 | 是 | 仅为设备外壳 |
| 16 | 是 | 仅为设备外壳 |
| 17.1 | 是 |  |
| 17.2 | 否 | 电机外壳除外 |
| 17.3 | 是 |  |
| 18 | 是 |  |
| 19 | 否 |  |
| 20 | 是 |  |
| 21 | 是 |  |
| 22.1 | 是 |  |
| 22.2 | 否 |  |
| 23 | 是 |  |
| 24 | 是 |  |
| 25 | 是 |  |
| 26.1 | 是 |  |
| 26.2 | 否 |  |
| 26.3 | 是 |  |
| 26.4 | 是 | 仅为设备外壳 |
| 26.5 | 是 |  |
| 26.5.1 | 是 | 当需要定义工作温度时 |
| 26.5.2 | 是 |  |
| 26.5.3 | 是 | 当使用“小元件”放松要求时 |
| 26.6 | 是 | |


GB/T 3836.1—2021
|-
| 5 || 否 || 应规定工作温度极限时除外


表 B.1 条款对 Ex 元件的适用性(续)
|-
| 6.1 || 是 ||


| |  |  |
|-
| --- | --- | --- |
| 6.2 || 否 ||  
| 章条号 | 适用(是/否) | 备注 |
| 26.7 | 是 | 当规定了最高表面温度时 |
| 26.8 | 是 |  |
| 26.9 | 是 |  |
| 26.10 | 是 | 仅为设备外壳 |
| 26.11 | 是 | 仅为I类设备外壳 |
| 26.12 | 是 | 仅为设备外壳 |
| 26.13 | 是 | 仅为设备外壳 |
| 26.14 | 是 | 仅为设备外壳 |
| 26.15 | 否 |  |
| 26.16 | 是 | 仅为设备外壳 |
| 26.17 | 是 | 仅为设备外壳 |
| 27 | 是 |  |
| 28 | 是 |  |
| 29.1 | 是 |  |
| 29.2 | 是 | 在Ex元件上要求标志 |
| 29.3 | 否 |  |
| 29.4 | 是 | 见 |
| 29.5 | 是 | 见 |
| 29.6 | 是 |  |
| 29.7 | 否 |  |
| 29.8 | 是 |  |
| 29.9 | 是 |  |
| 29.10 | 是 |  |
| 29.11 | 是 |  |
| 29.12 | 是 |  |
| 29.13 | 否 |  |
| 29.14 | 是 |  |
| 29.15 | 否 |  |
| 29.16 | 否 |  |
| 30 | 否 | 正确使用Ex元件的必要信息应包含在防爆合格证的限制条件中。可 提供附加信息作为Ex元件合并入最终Ex设备的说明书 |
| 有必要考虑这些要求适用于置于其他外壳中的元件的情况。 温度组别不适用于Ex元件。 | | |


附 录 C
|-
| 6.3 || 否 ||


(资料性)
|-
| 6.4 || 否 ||


抗冲击试验装置示例
|-
| 6.5 || 是 ||


抗冲击试验装置示例见图C.1。
|-
| 6.6 || 是 ||


|-
| 7.1 || 是 || 见"


|-
| 7.2 || 是 || 见


标引序号说明:
|-
| 7.3 || 是 || 见


① ——-释放销;
|-
| 7.4 || 是 || 如果是外部,见"


②— — 钢质锤体1kg;
|-
| 7.5 || 是 || 如果是外部,见


③ —φ25 mm 硬化钢锤头;
|-
| 8 || 是 ||


④ ——导管;
|-
| 9.1 || 是 ||


⑤ ——试样;
|-
| 9.2 || 是 || 仅为设备外壳
 
|-
| 9.3 || 是 || 仅为设备外壳
 
|-
| 9.4 || 是 || 仅为设备外壳
 
|-
| 10 || 是 ||
 
|-
| 11 || 是 ||
 
|-
| 12 || 否 ||
 
|-
| 13 || 是 ||
 
|-
| 14 || 是 ||
 
|-
| 15.1.1 || 是 || 仅为设备外壳
 
|}
 
表 B.1 条款对 Ex 元件的适用性 ( 续)
 
{| class="wikitable"
 
|-
! 章条号 !! 适用(是/否) !! 备注
 
|-
| 15.1.2 || 是 || 仅为设备外壳
 
|-
| 15.2 || 是 ||
 
|-
| 15.3 || 是 ||
 
|-
| 15.4 || 是 || 仅为设备外壳
 
|-
| 15.5 || 是 || 仅对接地或等电位联结
 
|-
| 15.6 || 是 ||
 
|-
| 15.7 || 是 || 仅为设备外壳
 
|-
| 16 || 是 || 仅为设备外壳
 
|-
| 17.1 || 是 ||
 
|-
| 17.2 || 否 || 电机外壳除外
 
|-
| 17.3 || 是 ||
 
|-
| 18 || 是 ||
 
|-
| 19 || 否 ||
 
|-
| 20 || 是 ||
 
|-
| 21 || 是 ||
 
|-
| 22.1 || 是 ||
 
|-
| 22.2 || 否 ||
 
|-
| 23 || 是 ||
 
|-
| 24 || 是 ||
 
|-
| 25 || 是 ||
 
|-
| 26.1 || 是 ||
 
|-
| 26.2 || 否 ||
 
|-
| 26.3 || 是 ||
 
|-
| 26.4 || 是 || 仅为设备外壳
 
|-
| 26.5 || 是 ||
 
|-
| 26.5.1 || 是 || 当需要定义工作温度时
 
|-
| 26.5.2 || 是 ||
 
|-
| 26.5.3 || 是 || 当使用“小元件”放松要求时
 
|-
| 26.6 || 是 ||
 
|}
 
 
表 B.1 条款对 Ex 元件的适用性(续)
 
{| class="wikitable"
 
|-
! 章条号 !! 适用(是/否) !! 备注
 
|-
| 26.7 || 是 || 当规定了最高表面温度时
|-
| 26.8 || 是 ||
|-
| 26.9 || 是 ||
|-
| 26.10 || 是 || 仅为设备外壳
|-
| 26.11 || 是 || 仅为I类设备外壳
|-
| 26.12 || 是 || 仅为设备外壳
|-
| 26.13 || 是 || 仅为设备外壳
|-
| 26.14 || 是 || 仅为设备外壳
|-
| 26.15 || 否 ||
|-
| 26.16 || 是 || 仅为设备外壳
|-
| 26.17 || 是 || 仅为设备外壳
|-
| 27 || 是 ||
|-
| 28 || 是 ||
|-
| 29.1 || 是 ||
|-
| 29.2 || 是 || 在Ex元件上要求标志
|-
| 29.3 || 否 ||
|-
| 29.4 || 是 || 见
|-
| 29.5 || 是 || 见
|-
| 29.6 || 是 ||
|-
| 29.7 || 否 ||
|-
| 29.8 || 是 ||
|-
| 29.9 || 是 ||
|-
| 29.10 || 是 ||
|-
| 29.11 || 是 ||
|-
| 29.12 || 是 ||
|-
| 29.13 || 否 ||
|-
| 29.14 || 是 ||
|-
| 29.15 || 否 ||
|-
| 29.16 || 否 ||
|-
| 30 || 否 || 正确使用Ex元件的必要信息应包含在防爆合格证的限制条件中。可提供附加信息作为Ex元件合并入最终Ex设备的说明书
 
|-
| 有必要考虑这些要求适用于置于其他外壳中的元件的情况。<br/>温度组别不适用于Ex元件。 || ||
|}
 
附 录 C
 
(资料性)
 
抗冲击试验装置示例
 
抗冲击试验装置示例见图C.1。
 
 
 
标引序号说明:
 
① ——-释放销;
 
②— — 钢质锤体1kg;
 
③ —φ25 mm 硬化钢锤头;
 
④ ——导管;
 
⑤ ——试样;


⑥——钢座(质量≥20 kg); h ——坠落高度。
⑥——钢座(质量≥20 kg); h ——坠落高度。
第4,388行: 第4,970行:
图 C.1 抗 冲 击 试 验 装 置 示 例
图 C.1 抗 冲 击 试 验 装 置 示 例


GB/T 3836.1—2021
 


附 录 D
附 录 D
第4,494行: 第5,076行:
●如果变频器输出电压和输出电压波形谐波含量与±10%的输入电压变化有效独立,同时 保持额定电机输入电流(速度所依赖的)和电压和频率比,输入电压±10%的正常变化不
●如果变频器输出电压和输出电压波形谐波含量与±10%的输入电压变化有效独立,同时 保持额定电机输入电流(速度所依赖的)和电压和频率比,输入电压±10%的正常变化不


GB/T 3836.1—2021
 


必施加。
必施加。
第4,558行: 第5,140行:
注6:运行中,转子温度可能明显比定子温度高。该问题的重要性随防爆型式不同。转子温度的测定对于“eb”“ec”
注6:运行中,转子温度可能明显比定子温度高。该问题的重要性随防爆型式不同。转子温度的测定对于“eb”“ec”


GB/T 3836.1—2021
 


或 一 些“pxb” 保护等级的电机特别重要,但当热转子使这些高温转移到轴承、外部轴和密封件时,对“db” "pyb"“pzc"“tb” 或 “tc” 保护等级也很重要。
或 一 些“pxb” 保护等级的电机特别重要,但当热转子使这些高温转移到轴承、外部轴和密封件时,对“db” "pyb"“pzc"“tb” 或 “tc” 保护等级也很重要。
第4,630行: 第5,212行:
图 F.1 非金属外壳或外壳非金属部件试验流程图
图 F.1 非金属外壳或外壳非金属部件试验流程图


GB/T 3836.1—2021
 


附 录 G
附 录 G
第4,640行: 第5,222行:
图 G.1 提供了供参考的电缆引入装置试验流程图。
图 G.1 提供了供参考的电缆引入装置试验流程图。


GB/T 3836.1—2021
 


I 类或Ⅱ类或Ⅲ类
I 类或Ⅱ类或Ⅲ类
第4,756行: 第5,338行:
图 G.1 电 缆 引 入 装 置 试 验 流 程 图
图 G.1 电 缆 引 入 装 置 试 验 流 程 图


GB/T 3836.1—2021
 


附 录 H
附 录 H
第4,806行: 第5,388行:
a\* ——外 径(OD), 单位为米(m);
a\* ——外 径(OD), 单位为米(m);


GB/T 3836.1—2021
 


b"—— 内 径(ID), 单位为米(m)。
b"—— 内 径(ID), 单位为米(m)。
第4,818行: 第5,400行:
表 H.1 最大允许能量
表 H.1 最大允许能量


| |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 --- |
 
| I类 | ⅡA类 | ⅡB类 | ⅡC类 | Ⅲ类 |
|-
| 0.2 mJ | 0.2 mJ | 0.06 mJ | 0.02 mJ | 0.2 mJ |
! I类 !! ⅡA类 !! ⅡB类 !! ⅡC类 !! Ⅲ类
 
|-
| 0.2 mJ || 0.2 mJ || 0.06 mJ || 0.02 mJ || 0.2 mJ
 
|}


H.3 确定旋转电机轴电压
H.3 确定旋转电机轴电压
第4,889行: 第5,476行:
图 H.2 定子和转子之间的气隙
图 H.2 定子和转子之间的气隙


GB/T 3836.1—2021
 




第4,921行: 第5,508行:
如果试验优先于评定,可用火花试验装置对用于评定的电路进行试验。
如果试验优先于评定,可用火花试验装置对用于评定的电路进行试验。


GB/T 3836.1—2021
 




第4,957行: 第5,544行:
I.4 金属制成的 I 类电气设备接线腔内表面应涂耐弧漆。
I.4 金属制成的 I 类电气设备接线腔内表面应涂耐弧漆。


GB/T 3836.1—2021
 


附 录 J
附 录 J
第5,001行: 第5,588行:
J.9 检验机构有权对已发给“防爆合格证”的产品进行复查,当发现与原检验的产品质量不符且影响防 爆性能时,应向制造单位提出意见,必要时撤销“防爆合格证”。
J.9 检验机构有权对已发给“防爆合格证”的产品进行复查,当发现与原检验的产品质量不符且影响防 爆性能时,应向制造单位提出意见,必要时撤销“防爆合格证”。


GB/T 3836.1—2021
 


参 考 文 献
参 考 文 献
第5,079行: 第5,666行:
[37] GB/T 21209 用于电力传动系统的交流电机 应用导则
[37] GB/T 21209 用于电力传动系统的交流电机 应用导则


GB/T 3836.1—2021
 


[38] GB/T 21211 等效负载和叠加试验技术 间接法确定旋转电机温升
[38] GB/T 21211 等效负载和叠加试验技术 间接法确定旋转电机温升
焦雨桐
5,472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