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独立式感温火灾探测报警器 GB 30122-2013: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焦雨桐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焦雨桐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5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国标文件|国标文件名=独立式感温火灾探测报警器 GB 30122-2013}}
{{国标文件|国标文件名=独立式感温火灾探测报警器GB 30122-2013}}
== 标准状态 ==
<br>
当前标准:独立式感温火灾探测报警器 GB 30122-2013
 
发布日期:2013-12-17
 
实施日期:2014-12-14


== 1 范围 ==
== 1 范围 ==
第53行: 第60行:
独立式感温火灾探测报警器应首先满足第 4章的要求 ,然后按第 5 章的相关规定进行试验 ,并满足 试验要求 。
独立式感温火灾探测报警器应首先满足第 4章的要求 ,然后按第 5 章的相关规定进行试验 ,并满足 试验要求 。


GB 30122—2013


=== 4.2 功能要求 ===
=== 4.2 功能要求 ===
第62行: 第67行:
表 1 报警器的温度响应性能 单位为摄氏度
表 1 报警器的温度响应性能 单位为摄氏度


| |  |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报警器类别 | 典型应用温度 | 最高应用温度 | | 动作温度下限值 | 动作温度上限值 |
! 报警器类别
| A | 25 | | 50 | 54 | 65 |
! 典型应用温度
| B | 40 | 65 | | 69 | 85 |
! 最高应用温度
! 动作温度下限值
! 动作温度上限值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A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25
| 5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54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65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B
| 40
| 65
| 69
| 85
|}


4.2.2 当被监视区域发生火灾 ,其 温 度 参 数 达 到 预 定 值 时 , 报 警 器 应 同 时 发 出 火 灾 报 警 声 、光 信 号 。 在距报警器 3 m 远处 ,火灾报警信号声压级应在 45 dB~ 75 dB(A计 权) 之 间 , 并 应 采 用 逐 渐 增 大 方 式 ,初始声压级不应大于 45 dB;在报警器正前方 6 m 处 ,光照度不超过 500 lx 的环境条件下 ,光信号 应清晰可见 。
4.2.2 当被监视区域发生火灾 ,其 温 度 参 数 达 到 预 定 值 时 , 报 警 器 应 同 时 发 出 火 灾 报 警 声 、光 信 号 。 在距报警器 3 m 远处 ,火灾报警信号声压级应在 45 dB~ 75 dB(A计 权) 之 间 , 并 应 采 用 逐 渐 增 大 方 式 ,初始声压级不应大于 45 dB;在报警器正前方 6 m 处 ,光照度不超过 500 lx 的环境条件下 ,光信号 应清晰可见 。
第108行: 第128行:
表 2 报警器响应时间
表 2 报警器响应时间


| |  |  |  |  |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升温速率 ℃/min | A型报警器 | | | | B型报警器 | | | |
! rowspan="2" | 升温速率 ℃/min
| 响应时间下限值 | | 响应时间上限值 | | 响应时间下限值 | | 响应时间上限值 | |
! colspan="4" | A型报警器
| min | s | min | s | min | s | min | s |
! colspan="4" | B型报警器
| 1 | 29 | 00 | 40 | 20 | 29 | 00 | 46 | 00 |
|-
| 3 | 7 | 13 | 13 | 40 | 7 | 13 | 16 | 00 |
| colspan="2" | 响应时间下限值
| 5 | 4 | 09 | 8 | 20 | 4 | 09 | 10 | 00 |
| colspan="2" | 响应时间上限值
| 10 | 1 | 00 | 4 | 20 | 2 | 00 | 5 | 30 |
| colspan="2" | 响应时间下限值
| 20 | - | 30 | 2 | 20 | 1 | 00 | 3 | 13 |
| colspan="2" | 响应时间上限值
| 30 | - | 20 | 1 | 40 | - | 40 | 2 | 25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min
| s
| min
| s
| min
| s
| min
| s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1
| 29
| 00
| 40
| 20
| 29
| 00
| 46
| 0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3
| 7
| 13
| 13
| 40
| 7
| 13
| 16
| 0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5
| 4
| 09
| 8
| 20
| 4
| 09
| 10
| 0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10
| 1
| 00
| 4
| 20
| 2
| 00
| 5
| 3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20
| -
| 30
| 2
| 20
| 1
| 00
| 3
| 13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30
| -
| 20
| 1
| 40
| -
| 40
| 2
| 25
|}
=== 4.6 25 ℃起始响应性能 ===
=== 4.6 25 ℃起始响应性能 ===


第134行: 第223行:
表 3 报警器高温响应时间
表 3 报警器高温响应时间


| |  |  |  |  |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报警器类别 | 响应时间下限值 | | | | 响应时间上限值 | | | |
! rowspan="3" | 报警器类别
| 升温速率 3 ℃/min | | 升温速率 20 ℃/min | | 升温速率 3 ℃/min | | 升温速率 20 ℃/min | |
! colspan="4" | 响应时间下限值
| min | s | min | s | min | s | min | s |
! colspan="4" | 响应时间上限值
| A | 1 | 20 | | 12 | 6 | 00 | 1 | 45 |
|-
| B | 1 | 20 | | 12 | 7 | 40 | 2 | 00 |
| colspan="2" | 升温速率 3 ℃/min
| colspan="2" | 升温速率 20 ℃/min
| colspan="2" | 升温速率 3 ℃/min
| colspan="2" | 升温速率 20 ℃/min
|-
| min
| s
| min
| s
| min
| s
| min
| s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A
| 1
| 20
|  
| 12
| 6
| 00
| 1
| 45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B
| 1
| 20
|  
| 12
| 7
| 40
| 2
| 00
|}


=== 4.8 通电性能 ===
=== 4.8 通电性能 ===
第150行: 第272行:
表 4 响应时间对照表
表 4 响应时间对照表


|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 | --- | --- |
|-
| 升温速率 | 3 ℃/min | 20 ℃/min | |
! 升温速率
| 报警器类别 | A、B | A | B |
! 3 ℃/min
| 响应时间 | ≥7 min13 s | ≥30 s | ≥1 min0 s |
! colspan="2" | 20 ℃/min
| 与环境试验前响应时间相比变化 | ≤2 min40 s | ≤30 s | |
|-
| 报警器类别
| A、B
| A
| B
|-
| 响应时间
| ≥7 min13 s
| ≥30 s
| ≥1 min0 s
|-
| 与环境试验前响应时间相比变化
| ≤2 min40 s
| colspan="2" | ≤30 s
|}


=== 4.9 气候环境耐受性 ===
=== 4.9 气候环境耐受性 ===
第163行: 第299行:
表 5 气候环境条件
表 5 气候环境条件


|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试验名称 | 试验参数 | 试验条件 | 工作状态 |
! 试验名称
| 低温(运行)试验 | 温度 ℃ | -10±3 | 正常监视状态 |
! 试验参数
| 持续时间 h | 16 |
! 试验条件
| 交变湿热(运行)试验 | 温度 ℃ | 40±2 | 正常监视状态 |
! 工作状态
| 循环周期 | 2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SO2 腐蚀(耐久)试验 | 温度 ℃ | 25±2 | 正常监视状态 |
| rowspan="2" | 低温(运行)试验
| SO2浓度(体积比) | (25±5) × 10- 6 |
| 温度 ℃
| 相对湿度 | 93%±3% |
| -10±3
| 持续时间 d | 21 |
| rowspan="2" | 正常监视状态
|-
| 持续时间 h
| 16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rowspan="2" | 交变湿热(运行)试验
| 温度 ℃
| 40±2
| rowspan="2" | 正常监视状态
|-
| 循环周期
| 2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rowspan="4" | SO2 腐蚀(耐久)试验
| 温度 ℃
| 25±2
| rowspan="4" | 正常监视状态
|-
| SO2浓度(体积比)
| (25±5) × 10<sup>-6</sup>
|-
| 相对湿度
| 93%±3%
|-
| 持续时间 d
| 21
|}


=== 4.10 机械环境耐受性 ===
=== 4.10 机械环境耐受性 ===
第181行: 第343行:
表 6 机械环境条件
表 6 机械环境条件


| |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试验名称 | 试验参数 | | 试验条件 | 工作状态 |
! 试验名称
| 冲击(运行)试验 | 质量 m kg | 峰值加速度 m/s2 | (100-20m) × 10 | 正常监视状态 |
! colspan="2" | 试验参数
| 脉冲持续时间 (半正弦波脉冲) ms | 6 |
! 试验条件
| 冲击方向 | X、Y、Z |
! 工作状态
| 每个轴冲击次数 (连续冲击) | 3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碰撞(运行)试验 | 碰撞能量 J | | 1. 9±0. 1 | 正常监视状态 |
| rowspan="4" | 冲击(运行)试验
| 锤头速度 m/s | | 1. 5±0. 13 |
| rowspan="4" | 质量 m <br />kg
| 振动(正弦) (运行)试验 | 频率循环范围 Hz | | 10~ 150 | 正常监视状态 |
| 峰值加速度 <br />m/s2
| 加速幅值 m/s2 | | 4. 905 |
| (100-20m) × 10
| 扫频速率 oct/min | | 1 |
| rowspan="4" | 正常监视状态
| 每个轴线扫频次数 | | 1 |
|-
| 振动方向 | | X、Y、Z |
| 脉冲持续时间 <br />(半正弦波脉冲) <br />ms
| 振动(正弦) (耐久)试验 | 频率循环范围 Hz | | 10~ 150 | 非工作状态 |
| 6
| 加速幅值 m/s2 | | 9. 810 |
|-
| 扫频速率 oct/min | | 1 |
| 冲击方向
| 每个轴线扫频次数 | | 20 |
| X、Y、Z
| 振动方向 | | X、Y、Z |
|-
| 每个轴冲击次数 <br />(连续冲击)
| 3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rowspan="2" | 碰撞(运行)试验
| colspan="2" | 碰撞能量 J
| 1. 9±0. 1
| rowspan="2" | 正常监视状态
|-
| colspan="2" | 锤头速度 m/s
| 1. 5±0. 13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rowspan="5" | 振动(正弦) (运行)试验
| colspan="2" | 频率循环范围 Hz
| 10~ 150
| rowspan="5" | 正常监视状态
|-
| colspan="2" | 加速幅值 m/s<sup>2</sup>
| 4. 905
|-
| colspan="2" | 扫频速率 oct/min
| 1
|-
| colspan="2" | 每个轴线扫频次数
| 1
|-
| colspan="2" | 振动方向
| X、Y、Z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rowspan="5" | 振动(正弦) (耐久)试验
| colspan="2" | 频率循环范围 Hz
| 10~ 150
| rowspan="5" | 非工作状态
|-
| colspan="2" | 加速幅值 m/s<sup>2</sup>
| 9. 810
|-
| colspan="2" | 扫频速率 oct/min
| 1
|-
| colspan="2" | 每个轴线扫频次数
| 20
|-
| colspan="2" | 振动方向
| X、Y、Z
|}


=== 4.11 电磁兼容性能 ===
=== 4.11 电磁兼容性能 ===
第209行: 第416行:
表 7 电磁兼容性试验条件
表 7 电磁兼容性试验条件


|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试验名称 | 试验参数 | 试验条件 | 工作状态 |
! 试验名称
| 射频电磁场 辐射抗扰度试验 | 场强 V/m | 10 | 正常监视状态 |
! 试验参数
| 频率范围 MHz | 80~ 1 000 |
! 试验条件
| 扫描速率 10 oct/s | ≤1. 5× 10- 3 |
! 工作状态
| 调制幅度 | 80%(1kHz,正弦)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 放电电压 kV | 空气放电(外壳为绝缘体试样)8 | 正常监视状态 |
| rowspan="4" | 射频电磁场 辐射抗扰度试验
| 接触放电(外壳为导体试样和耦合板)6 |
| 场强 V/m
| 放电极性 | 正 、负 |
| 10
| 放电间隔 s | ≥1 |
| rowspan="4" | 正常监视状态
| 每点放电次数 | 10 |
|-
| 频率范围 MHz
| 80~ 1 000
|-
| 扫描速率 10 oct/s
| ≤1. 5× 10<sup>-3</sup>
|-
| 调制幅度
| 80%(1kHz,正弦)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rowspan="5" |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 rowspan="2" | 放电电压 kV
| 空气放电(外壳为绝缘体试样)8
| rowspan="5" | 正常监视状态
|-
| 接触放电(外壳为导体试样和耦合板)6
|-
| 放电极性
| 正 、负
|-
| 放电间隔 s
| ≥1
|-
| 每点放电次数
| 10
|}


=== 4.12 S型报警器附加响应性能 ===
=== 4.12 S型报警器附加响应性能 ===
第228行: 第460行:
表 8 S型报警器响应时间下限
表 8 S型报警器响应时间下限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升温速率 ℃/min | 响应时间下限值 | |
! rowspan="2" | 升温速率 ℃/min
| min | s |
! colspan="2" | 响应时间下限值
| 3 | 9 | 40 |
|-
| 5 | 5 | 48 |
| min
| 10 | 2 | 54 |
| s
| 20 | 1 | 27 |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30 | 0 | 58 |
| 3
| 9
| 40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5
| 5
| 48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10
| 2
| 54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20
| 1
| 27
|-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30
| 0
| 58
|}


4. 12.2 在按 5. 22的要求进行 S型报警器附加试验期间 ,报警器不应发出火灾报警或故障信号 。  
4. 12.2 在按 5. 22的要求进行 S型报警器附加试验期间 ,报警器不应发出火灾报警或故障信号 。  
第308行: 第559行:
表 9 报警器试验程序
表 9 报警器试验程序


| |  |  |  |  |  |  |  |  |  |  |  |  |  |  |  |
{| class="wikitable"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试验程序 | | 报 警 器 编 号 | | | | | | | | | | | | | |
! colspan="2" | 试验程序
| 编号 | 试验项 目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 colspan="14" | 报 警 器 编 号
| 5. 2 | 基本功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3 | 电池故障报警 | | √ | | | | | | | | | | | | |
| 编号
| 5. 4 | 声压 | √ | √ | | | | | | | | | | | | |
| 试验项 目
| 5. 5 | 电源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5. 6 | 方位 | √ | | | | | | | | | | | | | |
| 2
| 5. 7 | 动作温度 | √ | √ | | | | | | | | | | | | |
| 3
| 5. 8 | 响应时间 | √ | √ | | | | | | | | | | | | |
| 4
| 5. 9 | 25 ℃起始响应时间 | | √ | | | | | | | | | | | | |
| 5
| 5. 10 | 高温响应 | | | | | | | | | | | | | | √ |
| 6
| 5. 11 | 环境试验前响应时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 5. 12 | 通电性能 | √ | | | | | | | | | | | | | |
| 8
| 5. 13 | 低温(运行) | | | | | √ | | | | | | | | | |
| 9
| 5. 14 | 交变湿热(运行) | | | | √ | | | | | | | | | | |
| 10
| 5. 15 | SO2 腐蚀(耐久) | | | √ | | | | | | | | | | | |
| 11
| 5. 16 | 冲击(运行) | | | | | | | | | | | | | √ | |
| 12
| 5. 17 | 碰撞(运行) | | | | | | | √ | | | | | | | |
| 13
| 5. 18 | 振动(正弦)(运行) | | | | | | √ | | | | | | | | |
| 14
| 5. 19 | 振动(正弦)(耐久) | | | | | | √ | | | | | | | | |
|-
| 5. 20 | 静电放电抗扰度 | | | | | | | | √ | | | | | | |
| 5. 2
| 5. 21 |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 | | | | | | | | | √ | | | | | |
| 基本功能
| 5. 22 | S型报警器附加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5. 23 | R型报警器附加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
| 5. 24 | 防护性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3
| 电池故障报警
|  
| √
|  
|  
|  
|  
|  
|  
|  
|  
|  
|  
|  
|  
|-
| 5. 4
| 声压
| √
| √
|  
|  
|  
|  
|  
|  
|  
|  
|  
|  
|  
|  
|-
| 5. 5
| 电源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6
| 方位
| √
|  
|  
|  
|  
|  
|  
|  
|  
|  
|  
|  
|  
|  
|-
| 5. 7
| 动作温度
| √
| √
|  
|  
|  
|  
|  
|  
|  
|  
|  
|  
|  
|  
|-
| 5. 8
| 响应时间
| √
| √
|  
|  
|  
|  
|  
|  
|  
|  
|  
|  
|  
|  
|-
| 5. 9
| 25 ℃起始响应时间
|  
| √
|  
|  
|  
|  
|  
|  
|  
|  
|  
|  
|  
|  
|-
| 5. 10
| 高温响应
|  
|  
|  
|  
|  
|  
|  
|  
|  
|  
|  
|  
|  
| √
|-
| 5. 11
| 环境试验前响应时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12
| 通电性能
| √
|  
|  
|  
|  
|  
|  
|  
|  
|  
|  
|  
|  
|  
|-
| 5. 13
| 低温(运行)
|  
|  
|  
|  
| √
|  
|  
|  
|  
|  
|  
|  
|  
|  
|-
| 5. 14
| 交变湿热(运行)
|  
|  
|  
| √
|  
|  
|  
|  
|  
|  
|  
|  
|  
|  
|-
| 5. 15
| SO2 腐蚀(耐久)
|  
|  
| √
|  
|  
|  
|  
|  
|  
|  
|  
|  
|  
|  
|-
| 5. 16
| 冲击(运行)
|  
|  
|  
|  
|  
|  
|  
|  
|  
|  
|  
|  
| √
|  
|-
| 5. 17
| 碰撞(运行)
|  
|  
|  
|  
|  
|  
| √
|  
|  
|  
|  
|  
|  
|  
|-
| 5. 18
| 振动(正弦)(运行)
|  
|  
|  
|  
|  
| √
|  
|  
|  
|  
|  
|  
|  
|  
|-
| 5. 19
| 振动(正弦)(耐久)
|  
|  
|  
|  
|  
| √
|  
|  
|  
|  
|  
|  
|  
|  
|-
| 5. 20
| 静电放电抗扰度
|  
|  
|  
|  
|  
|  
|  
| √
|  
|  
|  
|  
|  
|  
|-
| 5. 21
|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
|  
|  
|  
|  
|  
|  
|  
|  
| √
|  
|  
|  
|  
|  
|-
| 5. 22
| S型报警器附加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5. 23
| R型报警器附加试验
| √
| √
|  
|  
|  
|  
|  
|  
|  
|  
|  
|  
|  
|  
|-
| 5. 24
| 防护性能
|  
|  
|  
|  
|  
|  
|  
|  
|  
|  
|  
|  
| √
|  
|}


=== 5.2 基本功能试验 ===
=== 5.2 基本功能试验 ===
第390行: 第1,027行:
5.6. 1 试验步骤
5.6. 1 试验步骤


5.6. 1. 1 按 5. 1. 7 的规定 , 以 10 ℃/min 的升温速率测量试样的响应时间 。试 验 共 进 行 8 次 , 每 试
5.6. 1. 1 按 5. 1. 7 的规定 , 以 10 ℃/min 的升温速率测量试样的响应时间 。试 验 共 进 行 8 次 , 每 试 验1次 ,试样应按同一方向绕其垂直轴线旋转 45°。记录试样 8个方位上的响应时间 。
 
== 1 次 ,试样应按同一方向绕其垂直轴线旋转 45°。记录试样 8个方位上的响应时间 。 ==


5.6. 1.2 记录试样的最大和最小响应时间方位 。
5.6. 1.2 记录试样的最大和最小响应时间方位 。
第490行: 第1,125行:
试验设备应满足 GB 16838的要求 。
试验设备应满足 GB 16838的要求 。


=== 5. 15 SO2 腐蚀(耐久)试验 ===
=== 5. 15 SO<sub>2</sub> 腐蚀(耐久)试验 ===


5. 15. 1 试验步骤
5. 15. 1 试验步骤


5. 15. 1. 1 将试样按 5. 1. 3 的规定安装在温度为(25±2) ℃ 、SO2浓度为(25±5) ×10-6 (体积比) 、相对湿 度为(93±3) %的试验箱内 ,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保持 21 d,观察并记录试样的状态 。
5. 15. 1. 1 将试样按 5. 1. 3 的规定安装在温度为(25±2) ℃ 、SO2浓度为(25±5) ×10<sup>-6</sup> (体积比) 、相对湿 度为(93±3) %的试验箱内 ,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保持 21 d,观察并记录试样的状态 。


5. 15. 1.2 腐蚀环境后 ,将试样放置在温度为 40 ℃ ±2 ℃ 、相对湿度低于 50%的试验箱中干燥 16 h 后 , 再将试样取出 。
5. 15. 1.2 腐蚀环境后 ,将试样放置在温度为 40 ℃ ±2 ℃ 、相对湿度低于 50%的试验箱中干燥 16 h 后 , 再将试样取出 。
第510行: 第1,145行:
5. 16. 1. 1 将试样按 5. 1. 3 的规定刚性安装在冲击试验台上 ,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
5. 16. 1. 1 将试样按 5. 1. 3 的规定刚性安装在冲击试验台上 ,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


5. 16. 1.2 启动冲击试验台 ,对质量 m (kg)的试样 , 以峰值加速度为(100-20m) × 10 m/s2 ,脉冲持续时 间为 6 ms 的半正弦波脉冲 ,对试样的 3 个互相垂直的轴线中的每个方向连续冲击 3 次 ,总计 18次 。 冲 击结束后 ,保持 2 min。观察并记录试样状态 。
5. 16. 1.2 启动冲击试验台 ,对质量 m (kg)的试样 , 以峰值加速度为(100-20m) × 10 m/,脉冲持续时 间为 6 ms 的半正弦波脉冲 ,对试样的 3 个互相垂直的轴线中的每个方向连续冲击 3 次 ,总计 18次 。 冲 击结束后 ,保持 2 min。观察并记录试样状态 。


5. 16. 1.3 检查试样外观及紧固部位 。然后按 5. 1. 7 的规定 ,分别以 3 ℃/min和 20 ℃/min的升温速率 升温至试样动作 ,记录试样在各升温速率下的响应时间 。
5. 16. 1.3 检查试样外观及紧固部位 。然后按 5. 1. 7 的规定 ,分别以 3 ℃/min和 20 ℃/min的升温速率 升温至试样动作 ,记录试样在各升温速率下的响应时间 。
第540行: 第1,175行:
5. 18. 1. 1 将试样按 5. 1. 3 的规定刚性安装在振动台上 ,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
5. 18. 1. 1 将试样按 5. 1. 3 的规定刚性安装在振动台上 ,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


5. 18. 1.2 启 动 试 验 台 , 使 其 在 10 Hz~ 150 Hz 的 频 率 循 环 范 围 内 , 以 4. 905 m/s2 的 加 速 度 幅 值 、 1 oct/min的扫频速率 ,分别在 X、Y、Z 三 个 互 相 垂 直 的 轴 线 上 进 行 1 次 扫 频 循 环 。 观 察 并 记 录 试 样 状态 。
5. 18. 1.2 启 动 试 验 台 , 使 其 在 10 Hz~ 150 Hz 的 频 率 循 环 范 围 内 , 以 4. 905 m/s²的 加 速 度 幅 值 、 1 oct/min的扫频速率 ,分别在 X、Y、Z 三 个 互 相 垂 直 的 轴 线 上 进 行 1 次 扫 频 循 环 。 观 察 并 记 录 试 样 状态 。


5. 18. 1.3 检查试样外观及紧固部位 。然后按 5. 1. 7 的规定 , 分别以 3 ℃/min和 20℃/min的升温速率 升温至试样动作 。记录试样在各升温速率下的响应时间 。
5. 18. 1.3 检查试样外观及紧固部位 。然后按 5. 1. 7 的规定 , 分别以 3 ℃/min和 20℃/min的升温速率 升温至试样动作 。记录试样在各升温速率下的响应时间 。
第554行: 第1,189行:
5. 19. 1. 1 将试样按 5. 1. 3 的规定刚性安装在振动台上 ,振动期间试样不通电 。
5. 19. 1. 1 将试样按 5. 1. 3 的规定刚性安装在振动台上 ,振动期间试样不通电 。


5. 19. 1.2 启 动 试 验 台 , 使 其 在 10 Hz~ 150 Hz 的 频 率 循 环 范 围 内 , 以 9. 810 m/s2 的 加 速 度 幅 值 、 1 oct/min的扫频速率 ,分别在 X、Y、Z 三个互相垂直的轴线上进行 20次扫频循环 。 观察并记录试样 状态 。
5. 19. 1.2 启 动 试 验 台 , 使 其 在 10 Hz~ 150 Hz 的 频 率 循 环 范 围 内 , 以 9. 810 m/s²的 加 速 度 幅 值 、 1 oct/min的扫频速率 ,分别在 X、Y、Z 三个互相垂直的轴线上进行 20次扫频循环 。 观察并记录试样 状态 。


5. 19. 1.3 检查试样外观及紧固部位 。并接通电源 ,观察并记录试样状态 ,若试样能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 按 5. 1. 7 的规定 , 分别以 3 ℃/min和 20 ℃/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试样动作 。记录试样在各升温速率 下的响应时间 。
5. 19. 1.3 检查试样外观及紧固部位 。并接通电源 ,观察并记录试样状态 ,若试样能处于正常监视状态 , 按 5. 1. 7 的规定 , 分别以 3 ℃/min和 20 ℃/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试样动作 。记录试样在各升温速率 下的响应时间 。
第604行: 第1,239行:
表 10 S型报警器附加试验温度 单位为摄氏度
表 10 S型报警器附加试验温度 单位为摄氏度


|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 报警器类别 | 初始温度 | 气流温度 |
|-
| AS | 5±2 | 50±2 |
! 报警器类别 !! 初始温度 !! 气流温度
| BS | 20±2 | 65±2 |
 
|-
| AS || 5±2 || 50±2
 
|-
| BS || 20±2 || 65±2
 
|}


=== 5.23 R型报警器附加试验 ===
=== 5.23 R型报警器附加试验 ===
第700行: 第1,342行:
报警器使用说明书应按 GB/T 9969编写 , 内容应与产品性能一致 。对于产品使用的电池 ,应说明 电池种类 、容量 、型号及安装方法 、更换方法 、更换时间 。
报警器使用说明书应按 GB/T 9969编写 , 内容应与产品性能一致 。对于产品使用的电池 ,应说明 电池种类 、容量 、型号及安装方法 、更换方法 、更换时间 。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标 准 温 箱
==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标 准 温 箱 ==


检验报警器响应时间的试验设备是专用的标准温箱 。温箱的风道截面为正方形 ,并有一个水平工 作区域 ,如图 A. 1所示 ,报警器安装在风道工作区域的顶板上 ,并使它与风道的两个侧壁对称 。
检验报警器响应时间的试验设备是专用的标准温箱 。温箱的风道截面为正方形 ,并有一个水平工 作区域 ,如图 A. 1所示 ,报警器安装在风道工作区域的顶板上 ,并使它与风道的两个侧壁对称 。
第708行: 第1,350行:
测温元件距离风道工作区域风道顶板应大于 25 mm ,并且测温元件在水平方向上位于报警器的迎 风侧距报警器至少 50 mm。测温元件的时间常数应小于 2 s。
测温元件距离风道工作区域风道顶板应大于 25 mm ,并且测温元件在水平方向上位于报警器的迎 风侧距报警器至少 50 mm。测温元件的时间常数应小于 2 s。


 
[[文件:独立式感温火灾探测报警器GB 30122-2013 图 A.1标准温箱工作区域示意图.jpeg|400px]]


说明 :
说明 :
第728行: 第1,370行:
图 A. 1 标准温箱工作区域示意图
图 A. 1 标准温箱工作区域示意图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碰撞试验设备
==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碰撞试验设备 ==


试验设备(见图 B. 1)主体是一个摆锤机构 。摆锤的锤头由硬质铝合金 AlCu4SiMg(经固溶 、时效处 理)制成 ,外形为具有一个斜的碰撞面的六面体 。锤头的摆杆固定在带球轴承的钢轮毂上 ,球轴承装在 硬钢架的固定钢轴上 。硬钢架的结构应保证在未安装探测器时能够使摆锤自由旋转 。
试验设备(见图 B. 1)主体是一个摆锤机构 。摆锤的锤头由硬质铝合金 AlCu4SiMg(经固溶 、时效处 理)制成 ,外形为具有一个斜的碰撞面的六面体 。锤头的摆杆固定在带球轴承的钢轮毂上 ,球轴承装在 硬钢架的固定钢轴上 。硬钢架的结构应保证在未安装探测器时能够使摆锤自由旋转 。
第736行: 第1,378行:
单位为毫米
单位为毫米


 
[[文件:独立式感温火灾探测报警器GB 30122-2013 图 B1 碰撞试验设备图.png|400px]]


说明 :
说明 :
焦雨桐
5,472

个编辑